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申拼音怎么读这个问题,申怎么查字典部首查字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申的拼音怎么写
2、用于记时:~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四、笔画:竖、横折、横、横、竖
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书。~助学贷款。
申述论证:他再次~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用书面形式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告:向税务部门如实~营业额。
旧式计时法指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二、申的拼音怎么读
1、申的拼音怎么读:"申"字只有1个读音,是shēn(之一声)。
2、申shēn是两拼音节,是由声母sh和前鼻韵母en(之一声)组成。
3、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4、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5、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7、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三、圣的拼音怎么读
1、圣(拼音:shè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汉字简化之前,简体圣〔以下作圣kū和它的繁体圣是两个不同的字。“圣”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一个人竖着耳朵听人讲话,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
2、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具有最崇高的人品和最广博的智能、学识的人。圣圣又作形容词用,指最崇高的,再引申指与神灵有关的。圣(圣)在封建社会也被作为对帝王的尊称,还用于称颂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圣(kū)始见于战国,本义指用手挖土,后作为圣的简化字。
3、在古代,“圣”与“圣”是两个不同的字。“圣”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甲组图1”,像人头上长着大耳朵,突出其听觉的灵敏;人旁边有一“口”字,有耳听口说之意,其重点语义在于通。古人以为圣者闻声知情,通干天地,所以“圣”字用有所听闻来表示。后来,圣又发展成为闻声知情的圣者。
4、西周金文“圣(圣)”字结构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只是人形之下又加一笔,以示站立之地。人形也仍与耳相连,密不可分,无一例外。春秋战国时期,铸器者往往喜欢在侧立的人形腹部加一圆点,又由圆点演变而为一小横。
5、于是人形讹变而为𡈼(tǐng),圣字也不例外。“口”字与“𡈼”正好合成“呈”字,因此许慎误以为圣圣是“从耳,呈声”的形声字。到楷书阶段,“𡈼”上部一撇变为一横,写作王。
6、按声、圣二字古相假借,段玉裁所谓“圣从耳者”,即如郭沫若所言,古听、圣、声乃一字。字作耳口,从口耳会意,段注所引《风俗通》之言,正是以“声”解“圣”。另白虎通义·圣人云:圣者,通也,道也,声也。
7、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字本为人听觉灵敏之意,闻声而知情,后来引申为对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正因为无所不通,因而能看透万事,为人处世合乎常理。至于圣贤之义,则是更后起的引申义。
8、圣指思想睿智,无所不通,所以把智慧和道德极高的人称为“圣人”,儒家典籍中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为代表。汉代以后,儒家定于一尊,孔子成了历代帝王尊奉的至圣先师。
9、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人们对圣人的崇拜,圣人在社会中进一步升华、抽象,逐步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以至神化,使之具备了犹如神明一般的威慑力量,从而变得高不可攀。于是,圣的字义也增加了神圣的含义,其意义美好而崇高。
10、圣字还成为历代帝王所专有,于是臣下称皇帝一律称为“圣上”,皇帝下的命令叫圣旨,皇帝的听闻叫圣听等。不过,尽管如此,皇帝们也未能独霸圣字。在某个领域,某种技术达到更高成就的人亦谓之圣。历史上有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等。
四、敕的拼音怎么读
敕,形声。字从攴(pū),从束,束亦声。“束”指捆绑,约束。“攴”意为“操作”。“束”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实施捆绑”、“采取约束措施”。
本义:捆绑操作(如对倒伏的小树扶正,把木杆插入土里,然后把小树与木杆捆绑在一起)。引申义:有法定约束力的 *** 措施或皇帝命令。相关组词有敕封、申敕、敕书、遵敕、黄敕、敕画、宣敕、衔敕、敕教、脩敕。
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官位,财物,奴婢,妃妾,其它头衔,是帝王制度的专属词汇。
造句:秦始皇曾敕封泰山为“五岳之首”,并下令在泰山顶上敕封神社,以祈求国泰民安。
告诫;敕命,宣示诏令;整饬,整顿。
造句:老师申敕着我们,要我们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不准在走廊追逐打闹。
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
造句:皇帝颁布了一道敕书,宣布将王公晋升为诸侯,并赐予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
造句:在听完皇帝的旨意后,他们纷纷表示将遵敕执行皇帝的旨意,尽全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振兴国家的繁荣。他们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指的是用黄纸书写颁给各州县的诏令。
造句:他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一直以来都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力求把自己的职。履行得尽善尽美,为了表彰他的杰出成就,皇帝特别颁发给他一份黄敕,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五、沪怎么读 拼音
沪:上海的别称。“沪”,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系用绳编结的一排竹栅,插在河中,以拦捕鱼蟹,即江浙一带人所称的“鱼簖”。上海是由渔村发展的城市,此称与实际情况相合。
1、沪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在上海浦东民歌东乡调的基础上,经过上海滩簧、申曲等阶段发展而成。抗日战争后始称沪剧。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 *** 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更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更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市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千米,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千米。
六、申的拼音 申的拼音怎么读
1、申,汉语一级字,读作shē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电,引申泛指伸展,又引申指延缓、说明、下级向上级禀报、重复、鬼神(即《说文解字》所谓的“神也”)、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和十二生肖中的“猴”等。
2、申,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申”字由两边的线条(拟想的电火发光的线条化)和中间的曲折线条(电光闪射、急折延伸的电鞭的形状)组成,金文中的“申”字在此基础上上开始异变,把其中的直折线条变为圆转的弧线,到秦代小篆字形时讹变更大,渐渐将折伸的电鞭变成中竖,两旁的电火也渐渐变成“臼”形。在小篆的基础上,隶变时把“臼”中间的笔画连而为“曰”,最终发展为汉代隶书中的“申”字和的楷书中的“申”字。在字义上,“申”字的本义是“电(闪电)”,引申泛指“伸展,舒展”,又引申指“延缓,延长”、“陈述,说明”、“下级向上级禀报”、“重复,一再”、“鬼神”、“十二地支的第九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和“十二生肖中的‘猴’”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