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拼音?觥怎么读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2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国拼音,以及觥怎么读拼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前功尽弃 的拼音
  2. 围魏救赵拼音
  3. 梁拼音怎么写
  4. 魏的拼音和组词
  5. 魏的拼音
  6. 魏的拼音是
  7. 魏国 卫国 读音 区别

一、前功尽弃 的拼音

1、前功尽弃的拼音:qián gōng jìn qì

2、前功尽弃(拼音:qián gōng jìn q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增强。到秦昭王时,秦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军事大国。为了成就霸业,秦昭王派左庶长白起为大将,率兵攻打韩国。

4、韩国一面抵抗,一面向魏国求救。魏国见韩国被攻,本打算去救助,但又害怕秦国,更怕白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白起大败韩国军队,夺去了很多城池。

5、后来,秦国又趁昏君楚襄王当政的机会,命大将白起攻下了楚国的京城。接着秦军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秦军军威大振,白起乘势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包围了魏国京城大梁。魏国朝野一片惊慌。

6、魏王生气地对大臣们说:“当初秦军攻打韩国时,我们理应出兵抗秦,但你们认为秦军是虎狼之师,不敢与之对抗。现在倒好,我们的邻国韩赵都为秦国所败。如今秦军兵临城下,我们连求救的地方都没有了,这该如何是好?“

7、苏厉对白起说:“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现在要带兵出塞,走很远的路,经过周、韩,去攻打魏国的大梁,要是这一战取胜不了,你原来的功劳就全没了。你应立即托病退兵。”白起没有理会苏厉的话,继续进行兼并战,苏厉只好无功而返。

8、苏厉劝说白起,要是这一战取胜不了,原来的功劳就全没了,你应立即托病退兵。而白起并没有听取苏厉的建议,继续进行兼并战,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

9、若是当初白起听从了苏厉的劝说,才真的算是前功尽弃。成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绝对不可半途而废。

二、围魏救赵拼音

围魏救赵的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1.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2.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4.围魏救赵的故事,我小学二年级时便知晓了。

5.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三、梁拼音怎么写

1、大梁,中国河南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原为中古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邑所在地。

2、公元前364年夏,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东迁至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至魏襄王到魏王假的六代君主,以大梁作为魏王国的都城长达136年,也是魏国有时被记载为‘梁国’的原因。

3、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王贲率军围大梁城,引鸿沟水灌大梁城,前后长达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假无措开城出降,魏国灭亡,大梁城不复存在,秦朝以其地置开封县,汉朝为陈留郡地。

4、大梁有时也作为开封地区的代称,例如五代时期,有人便将当时的首都开封城称为‘大梁’,北宋部分人也沿用这一习惯,将首都开封称为大梁,又将开封水系汴河与梁的古称结合,将开封称作汴梁但都不是当时正式的地名。

5、大梁城作为战国时代魏国的国都,当时魏国的第三代国君魏惠王时期,魏国的领土包含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占有当时文化和农业都最为发达的黄河流域,是当时中国战国时代的一等强国。

魏国拼音?觥怎么读拼音-第1张图片-

6、为了争霸中原,实现魏惠王的雄心,位于山西夏县境内的安邑作为都城已经不利于魏国在黄河流域的扩张,于是魏惠王筹划迁都一事的动机便由此而生。

7、将新都城选址于黄河以南,被鸿沟等诸水系包夹的一块水土湿润的平原之上,建造城市,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正式将首都从安邑迁往这里,也就是当时被称为‘大梁’的城市。

8、在魏惠王时代,大梁城开始大规模营建,作为当时战国强国的魏国的国都,维系着当时魏国对黄河流域大部分领土的统治。

四、魏的拼音和组词

曾(zēng):曾孙、曾祖父、曾孙女、曾祖母。曾(céng):曾经、似曾相识、曾几何时、曾经沧海。曾(拼音:céng/zē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本意是指重复使用的、二手的。一般是指曾经,过往。也可以用作姓氏引申义是。该文字在《忆江南》和《列子·汤问》等文献均有记载。曾 céng:1、副词。用来加强语气。2、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已经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4、通“层”,重叠。例:有虞之王,烧曾薮,斩。曾 zēng:1、竟,竟然。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魏学洢《核舟记》)【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读zēng】。2、从来,一直。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3、岂,难道。4、通“增”,增加。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魏的拼音

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

(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

(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广韵》鱼贵切《集韵》《韵会》虞贵切,𠀤音伪。《说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注》徐铉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诗·魏风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又《周礼·天官·大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注》象魏,阙也。

又《集韵》语韦切,音巍。《庄子·知北游》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又《扬子·方言》魏,细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闲,凡细而有容谓之魏。《注》魏魏,小成貌。

又《集韵》《正韵》𠀤吾回切,音嵬。义同。

六、魏的拼音是

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

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七、魏国 卫国 读音 区别

1、读音相同,但是两个不同的诸侯国。

2、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

3、卫国,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之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首都朝歌,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公元前254年,被魏国覆亡,卫国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卫国的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秦朝时,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魏国 拼音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