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沈佺期拼音版?独不见 沈佺期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独不见沈佺期拼音版,独不见 沈佺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独不见沈佺期拼音版 独不见古诗和拼音
  2. 沈佺期《独不见》的押韵
  3. 沈佺期《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一、独不见沈佺期拼音版 独不见古诗和拼音

1、lú jiā shào fù yù jīn táng,hǎi yàn shuāng qī dài mào liáng。

2、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3、jiǔ yuè hán zhēn cuī mù yè,shí nián zhēng shù yì liáo yáng。

4、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5、bái láng hé běi yīn shū duàn,dān fèng chéng nán qiū yè zhǎng。

6、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7、shuí wèi hán chóu dú bú jiàn,gèng jiào míng yuè zhào liú huáng。

8、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9、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10、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11、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12、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13、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涂壁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14、九月的时候,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也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15、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在秋夜里,幽居在长安城南的 *** 感到特别漫长。

16、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17、这是一首七律诗,作者用委婉的笔调描写出了女主人公孤独愁苦的现状,令人感叹。诗的首联和颔联通过描写海燕相依相偎的柔情蜜意来突显出女主人公的悲愁,“寒砧催木叶”催动着闺中 *** 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

18、诗的颈联表现出了 *** 的担心与忧虑,突出上联中的“忆”字。诗的最后一句是女主人公愁苦时的独白,将自己的忧愁迁怒于明月,增加了抒 *** 彩。

二、沈佺期《独不见》的押韵

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文中○为平声非韵,●为仄声非韵;□为平声韵脚,■为仄声韵脚。

小拗:四句1、3字互救;五句1、3字互救;五、六句1字互救;六句5字;七、八句1字互救;八句1、3字互救。沈佺期所作《独不见》为1首符合七律格律的乐府,全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为该诗的平仄。诗为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前3句俱为标准律句,其余各句虽不够“标准”,但也都在格律允许的范围内,连拗、救的情形也未发生。再就是押韵、粘、对也完全符合要求。故此该诗为一首七律。至于末两句(尾联),看了就知道,第7句末3字均为仄声,而第8句并非“三平调”,若然该句就成了古体诗句子了。

三、沈佺期《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独不见一般指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下面我整理了沈佺期《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1、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2、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4、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

独不见沈佺期拼音版?独不见 沈佺期-第1张图片-

卢家 *** ,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 *** 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

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 *** 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 *** 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沈元与张懋为中表,情意相投,两家走得很近。公元1250年,农历庚戌年七月初四,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儿子,取名佺。同年同月同日,张懋的夫人刘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娘。沈佺来到世上不过比玉娘早三个时辰,故而玉娘称其为表哥。

张玉娘(1250—1276)字若琼,号一贞居士,生于宋淳祐十年庚戌(公元1250年)七月初四日午时,卒于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年仅27岁。她生于一个仕宦之家,世代书香,积有不少藏书,张玉娘天资聪慧,又好读书。她工于诗词,时人以班大家(指汉代班固之妹班昭)比之。

玉娘15岁时与表哥沈佺订婚。玉娘和沈佺这一对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佺常到张家和玉娘谈论诗文,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沈佺佩服玉娘的多才多艺、不凡文采。玉娘也倾慕沈佺的才情盛学、端庄人品。

玉娘有两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颇有才色,不同于一般人家丫鬟。二婢常为沈佺和玉娘鸿雁传书。

天有不测风云。沈佺父母不幸双亡,家计萧条,家道中落。由于又遭宋运将终,沈佺无意功名。而玉娘的父亲张懋见沈家贫落,遂产生悔婚的念头。玉娘知道后暗自伤神,不忍背负。沈佺因对玉娘情意弥坚,他明确“欲为佳婿,必待乘龙。”于是,发愤攻读。南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榜眼及第(另一说此榜眼为杜文甫,字实翁),时年22岁。由于进京赶考,得了伤寒,回家一病不起,他的侍从辗转把这消息告诉玉娘。玉娘心中悲恸,写信给沈佺:“生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

沈佺见了,就回报一首诗云:“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不久,便病故。

沈佺死后,玉娘临帏恸哭,矢志守节,作诗云:“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玉娘在郁郁不乐中挨过了6年时光。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宵节晚,悲绝而亡,时年28岁。父母知她是为沈佺而死,于是征求沈家同意,把两人合葬在县城西郭枫林之野。

玉娘死后一个月,侍女紫娥、霜娥为她悲伤相继而死,连玉娘平时爱玩的鹦鹉也悲鸣而死。家人惊泣,把二婢、鹦鹉葬在一处。中座沈佺、玉娘,左冢紫娥、霜娥,右冢鹦鹉。时人称此墓群为鹦鹉冢,冢前掘有一井谓“兰雪泉”,冢后高建两楹三间“贞文祠”,大门额书“贞文千古”。

对于张玉娘的遭际与品格,唐圭璋有评: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含恨千古……她这种忠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的女子,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还逊一筹呢!

玉娘的爱情悲剧闻者无不叹息。清初著名剧作家孟称舜曾为之发动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写了二集三十五折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曾远传到海外,远流异域日本。

张玉娘与沈佺是真人真事,他们的爱情悲剧非常感人。人们直言“比梁祝故事更动人”,比传说中的“梁祝”还要令人叹息、撼人心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不见 沈佺期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