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渡汉江带拼音 渡汉江之一句到底是啥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0 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古诗渡汉江带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和渡汉江之一句到底是啥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渡汉江古诗拼音版原文
  2. 古诗渡汉江的拼音版
  3. 度汉江古诗带拼音版
  4. 渡汉江古诗带拼音
  5. 初过汉江古诗带拼音
  6. 带拼音的古诗渡汉江

一、渡汉江古诗拼音版原文

1、《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2、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3、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4、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二、古诗渡汉江的拼音版

1、岭lǐng外wài音yīn书shū断duàn,经jīng冬dōng复fù历lì春chūn。

2、近jìn乡xiāng情qíng更gèng怯qiè,不bù敢gǎn问wèn来lái人rén。

3、《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一说宋之问)创作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它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4、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5、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大中八年,频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县主簿,又升任武功县令。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6、天夏年间(901-904年),其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只好埋在光泽的大乌洲,其后羿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李频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三、度汉江古诗带拼音版

1、lǐng wài yīn shū jué,岭外音书绝,

2、jīng dōng fù lì chūn。经冬复历春。

3、jìn xiāng qíng gèng qiè,近乡情更怯,

4、bù gǎn wèn lái rén。不敢问来人。

5、《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五言绝句。它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6、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7、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8、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

9、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10、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著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四、渡汉江古诗带拼音

1、lǐng wài yīn shū duàn,jīng dōng fù lì chūn。

2、jìn xiāng qíng gèng qiè,bù gǎn wèn lái rén。

3、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4、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5、《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6、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7、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8、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渡汉江》

五、初过汉江古诗带拼音

1、襄xiāng阳yáng好hǎo向xiàng岘xiàn亭tíng看kàn,人rén物wù萧xiāo条tiáo值zhí岁suì阑lán。为wèi报bào习xí家jiā多duō置zhì酒jiǔ,夜yè来lái风fēng雪xuě过guò江jiāng寒hán。

2、《初过汉江》是唐代诗人崔涂(一说无名氏)的作品。此诗之一、四句写自然景色,写景物的同时为诗人的心境作了烘托。第二、三句有叙事、有言情,说明在时代之末人才稀疏,隐含今不如昔的感叹。全诗以淡语抒写感慨愤疾,形象鲜明,风格沉郁。

3、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勾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

4、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逆旅主人,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

5、襄阳最值得一看的景致当然数岘首山,年终岁尾,春节将至,渡口行人稀少。请替我转告襄阳的习家,多多置办美酒,我夜里迎风冒雪渡江倍觉天气寒冷。

6、这首《初过汉江》描写的是诗人顶风冒雪夜渡汉江的见闻和感受,全诗沉郁古朴,抒发了落魄失意的漂泊孤寂之感。汉江是长江更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崔涂所游为湖北西北部和中部的汉江水域,即环绕襄阳和岘首山的一段。

六、带拼音的古诗渡汉江

1、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2、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4、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古诗渡汉江带拼音 渡汉江第一句到底是啥-第1张图片-

5、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6、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7、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8、“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古诗渡汉江带拼音和渡汉江之一句到底是啥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江带 汉江 古诗 拼音 到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