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三教合流时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道教分为哪三教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三教九流中是指哪三教和哪九流
1、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更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2、道教以“道”为更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3、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印度人悉达多所悟到修行 *** ,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入寂灭、断尽一切烦恼。
4、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5、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6、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7、九流也有说成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8、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本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此词本无褒贬。而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二、三教合流是哪个朝代
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说法。“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儒教就是以孔丘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山西省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四大石窟中的大足石刻主要内容就为三教合流。
三、古代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历程
1、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崇拜天帝、祖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性宗教,这是儒教的前身。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 *** ,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2、在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吸收某些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神仙方术等创立了道教。在公元前,外来的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汉地,佛教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向当时占有支配地位的儒家靠拢,并在哲学思想上依附于“老”“庄”和玄学。
3、三国时期,大批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译经、传教的工作,这为以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在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印度佛教经过改造以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逐渐在民间扎下根来,并取得重要的发展,至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的宗派和学派,并传播到了我国邻近的国家。
5、佛教在建立中国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论体系时摄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与儒、道进行了震动全国上下的争论乃至流血斗争,儒、释、道形成了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末,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日益呈现衰颓之势,在宋初一度复苏。
6、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普度大批僧人,重编《大藏经》;南宋偏安一隅,江南佛教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佛教总的趋势在衰落。在此期间,佛教与儒、道结合,“三教合一”呈现出发展趋势。
7、在北宋期间,道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北宋几位统治者(真宗、徽宗)都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因此,道众倍增,宫观规模日益扩大,神仙系列也更为芜杂。由于道教经论日益增加,开始编纂了《道藏》,南渡后出现了不少新的道派,这些教派都主张“三教合一”。
8、至元朝时期,道教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个重大派别,盛极一时。这些派别也从自己教派的立场出发,高举“三教合一”旗帜。元明以后,佛教与道教衰落,理学勃兴。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 *** ,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
9、入清以后,儒、佛、道没有重大的变化,影响及今。
10、“三教合一”除了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外,还有着自身理论的种种特点。封建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儒、佛、道三家对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可偏废的,三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
11、在三教合一发展中,其内容是动态的,三家思想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各有侧重,出现了以佛家、以儒家和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形态的三教合一文化,以及形成具有宗教意义上的“三教合一”新文化形态,前者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历史性的飞跃。
12、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儒佛道三教是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五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中国及周边国家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之一。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教合一
四、三教九流具体指的是什么
1.何谓三教九流?解答:一、三教指儒、佛、道三教。见三教条。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见九流条。三教九流指各种学术流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后亦用于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镜花缘˙第九十九回: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资料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 九流)二、“三教九流”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词语,但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能完整表达出来的却不多。所谓“三教九流”,是指旧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划分的等级。根据相关资料解释,其具体内容为: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资料来源:三、“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佛光教科书)第十册宗教概说(1-20)第十五课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即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是以贵生为主旨,含括以丹鼎、斋醮、符箓、积善、经戒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属于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则传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论在教义思想或信仰仪礼方面,多有差异。但是,三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相互影响,继而产生三教合流之说。九流之说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阴阳家流、七曰纵横家流、八曰杂家流、九曰农家流。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说流派。九流各有所长。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着重于「仁」,强调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学习六艺,堪称为知识分子。老庄道家之学,「以道为理,以德为体,以常为宗,以无为本,充其极致,乃至于无所不为」。老子力主返璞归真,顺乎自然。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自苦利人为神圣,重视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变为游侠帮派。法家主张积极变法以富国强兵,通过严刑峻法使万民承顺。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皆为其中翘楚,此家学说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严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强烈的反弹。名家是专研「名实」关系的学术派别,偏好辩说理论,对逻辑学的思惟方式饶有贡献,惠施、公孙龙等专研解析名相,不过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阴阳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理来解释朝代兴衰,预言未来变化,创始人邹衍提出「五德终始」之说,虽然引起争霸天下的诸侯好奇,但是最终成为谶纬迷信。纵横家有如现代的外交专家,当时游说于战国诸侯之间的苏秦和张仪,采取的「合纵对抗」及「连横和解」政策,即大大影响战国七雄与秦始皇的决策。杂家试图「兼儒、墨,合名、法」,综合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国方术,以秦朝吕不韦为代表人。农家为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致力于「播百谷,勤农桑,以足衣足食」。创始人许行还倡导「君臣并耕」。九流各具特色,皆因当时社会所需而衍生,然因时代的变迁,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列外,其余大多于春秋战国时代后就渐渐没落了。但是,若以现代观点来看「三教九流」,发现它们仍旧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学说、法律典制、政治理论、外交公关、逻辑演算、民俗节庆、帮派教会、卜卦算命、心理谘商、农业知识等各行各业中。先秦的「九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确有着启发带动的贡献,它汇集先民智慧经验的大成,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儒、释、道三教历经时代文化的融会后,修行的立论,济世的宗旨,难免会有相互比附之处。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守心,无为而治」等。不过,仔细的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还是迥然不同。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揭橥「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佛教的教义圆融无碍,使佛教能跻身于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远流传。现今的「三教九流」已脱胎换骨融入社会上的各种行业中,形成崭新的风貌。更由于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新的行业不断的出现,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盖得尽。新的行业无奇不有,然好坏、正邪杂然纷陈,因此,应以佛教的正见、正命来辨别正邪,只要合乎因果业报、五戒十善等清净律仪,能自我要求、自我净化及发起自利利他的菩萨心肠,则传统的「三教九流」,现代的「百家争鸣」,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规范之下,使社会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趋于清净美好。
参考资料:
五、唐朝“三教合流”的背景是什么
1、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他们的统治,对于儒、释、道三教,都加以利用。这种政策在唐初已得到确立,以后也没有改变。
2、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释道三教的特点。外服儒风,内宗梵行、道行,成为风尚。综观有唐一代,历朝皇帝虽出于政治需要或个人好恶,曾右佛左道(如武则天)或右道左佛(如唐武宗),但大体上仍是三教并举的。德宗首开殿上讲论三教之例,加速了唐代三教合流的趋势。
关于三教合流时间,道教分为哪三教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