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有一些名贵的特种鱼类在水产市场上的售价居高不下,比如“淡水四大名鱼”中的松江鲈鱼、“长江三鲜”中的长江刀鱼和鲥鱼。但放眼国际,也有很多售价与“四大名鱼”和“长江三鲜”相媲美的天价鱼。在马来西亚,就有这样一种鱼类,名叫“忘不了”,当地人都说:这种鱼你只要吃上一口,就保证忘不了它的味道!
忘不了鱼
上面这张图就是大名鼎鼎的忘不了鱼了,可能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其实,与国内的倒刺鲃等体型相似的鱼类相比,忘不了鱼有3大明显特征:
鱼头尖、头背凸;
鱼头与背的连接外呈现小驼峰;
腹部有明显的鱼肚腩。
天价忘不了鱼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原来,这是一种来源于马来西亚的名贵淡水鱼类,在东南亚各国的水系中也有分布,游泳速度极快,这与其自身纺锤型的身体构造和强劲的尾部肌肉有关。当地人普遍认为这种鱼很难抓,所以一般的捕捉 *** 为垂钓,只能“愿者上钩”。
忘不了鱼为大型鱼种,常见的体型与国内的四大家鱼相似,都是纺锤型的。但在3公斤以下的还是小鱼,3公斤以上的才称为大鱼。售价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鱼生长速度缓慢,一般至少要等它生长3年,体重达4斤~5斤时才能够达到更佳食用口感。
这种特殊的生长特性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很大矛盾,所以忘不了鱼一直以来都是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居高不下,出口到国外的价格更是高到让人不敢想象。据了解,在台湾,一条4公斤重的忘不了鱼仅是进价成本就要6万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4万人民币),而且必须提早一个月预定才能供应食客,经过饭店加工后,吃一口鱼肉都要花上百块。
目前,作为优质特种鱼类,忘不了鱼已经被很多国家引进并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在我国,马来西亚益农科技有限公司是较早引进忘不了鱼并开始人工养殖的,忘不了鱼的引种有望提高这种鱼的产量,后期还有可能会因此拉低市场售价,对于国内蠢蠢欲动的食客们来说也是好事一件!
忘不了鱼味道真有那么“令人难忘”吗?
在这里要借用《舌尖上的中国 之一季》里面的一句话:“更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对于忘不了鱼这样的高端食材也不例外。
简约的烹饪方式
清蒸的忘不了鱼身较白,肉质鲜美、细致而芳香;而鱼鳞也可以用来酥炸,成为桌上佳肴。
什么?鱼鳞也能吃?
没错。这种鱼的鱼鳞富含营养,天然能食用;同时,忘不了鱼的肉质有一种天然的果香味,而这种果香味来自拉浪江沿岸丛林的风车果,由于风车果油脂含量高,在风车果成熟的季节经常食用可使鱼肉积累大量脂肪,不但入口即化,而且还使鱼肉有了特殊的果香。在烹饪时不把鱼鳞除掉也是为了保留这种香味。
另外,来自砂拉越拉浪江的野生忘不了鱼的体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当地人普遍认为鱼体有腹部为白色的忘不了鱼“野果香”味较浓。而这种香味还会影响鱼的市场价格。没有果香味的忘不了鱼味道口感稍逊,价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马来西亚有些人养殖忘不了鱼时,在上市前半年会大量投喂风车果,以提高其品质,争取高价卖出。
人工养殖忘不了鱼难度大吗?
猜猜这条鱼能卖多少钱?
前面已经提到,国内已经有水产企业涉足忘不了鱼的人工养殖与市场推广。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但是这种鱼的人工养殖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做的。从马拉西亚购进的小鱼苗每尾价格有40元,此外还有高额的航空运输费,前期投入成本巨大。
同时,像国内有许多朋友养石蛙一样,忘不了鱼的养殖周期也很长,水质和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要3-4年才能达到上市规格,也就意味着刚开始养殖的前3年是不断投入资金却没有任何回报的,再综合养殖过程中的发病风险等情况来看,养这条鱼可以说“压力巨大”!
养殖的忘不了鱼也会走高端化路线,在国内的星级酒店价格会比塘口价高得多,但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有一定的群众消费基础。但后期,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区域的普及推广,这条鱼的价格最终也会平民化,由原来的1500元一斤降低到600元一斤左右。
对于天价忘不了鱼,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转发,评论!
上海人吃长江鱼,刀鱼、鮰鱼、鲥鱼、鲚鱼堪称“四大名旦”。
同样是吃淡水鱼,上海人吃江中的鱼,却要比吃河里的鱼少。上海人吃的长江鱼,可谓是刀鱼、鮰鱼、鲥鱼、鲚鱼“四大名旦”。其中,要算刀鱼名气最响。上海饭店做刀鱼的,有扬州饭店的扬帮清蒸刀鱼,仁和馆属苏锡菜的草头烧刀鱼;还有以刀鱼汁面出名的老半斋酒楼,它与扬州饭店为同一帮派。
之一次在店里吃刀鱼,就在扬州饭店,那时店在南京西路72号。到他家厨房间,要过条小夹弄。端上来的刀鱼,清蒸两条,修长清癯,银光闪闪。这鱼算是跑对了人家,扬帮擅长炖焖,清淡却又味醇。有一年,朋友送来十多条刀鱼。虽是冰冻的,但鱼身血丝缕缕;看来冻得及时,锁住了一份鲜。
刀鱼稀罕,鮰鱼当初也以稀为贵。三十多年前,之一次吃鮰鱼在吴淞镇的吴淞饭店;店开上世纪40年代,原名合兴馆。他家的红烧鮰鱼是本帮做法,浓油赤酱,入口滑润鲜美。鮰鱼无啥骨刺,如吃上海人叫“油肉”的肥猪肉,但无猪肉油腻,也吃不出肌肉肌理纤维,十分过瘾。当地朋友说,这鱼是宋庆龄的更爱。
那时,市区饭店吃不到鮰鱼,就连鮰鱼狮子头和酸辣鮰鱼柳也只在纸上一见。菜场和自由市场也买不到,甚至专门做 *** 的上海市友谊食品公司都感为难。听公司叶总说:有一次,为买鮰鱼跑到太仓。公司对应邀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代表团和其他重要外宾所需的水产品是要保证供应,再据不同对象依次为“尽可能保证供应”“重点照顾供应”和“适当照顾”。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养殖技术发展,鮰鱼登陆菜场,买来自己烧。没想到,鮰鱼肉好吃骨头倒蛮硬,特别是头与身体连接处,斩起来要用点力气。家里做鮰鱼,一直红烧;之后吃到绿波廊的干烧鮰鱼,汁水收干,别有一番味道。
没人说刀鱼、鮰鱼不鲜,但要说鲜得眉毛落下来,这名头似乎落到鲥鱼额角头上。现在看到的最早文字点赞是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黄霆所作的《松江竹枝词》:“鲥鱼颜色烂如银,海味群推赛八珍。才得千钱易一尾,满盘狼藉是何人?”
鲥鱼成名早,大约在宋,到明朝为鲥贡。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上《代请停供鲥鱼疏》,其中说道:因鱼“出网则息”,一死“鱼味变极恶”;运输难度比荔枝高。从长江到京城2500多里,“备马三千余,夫数千人。”一路挖冰窟,劳民伤财。“若天厨珍膳,滋味万品,何取一鱼?”后康熙下令,“永免进贡”。
吃鲥鱼在每年春季。鲥鱼多聚于吴淞口与黄海相接处,到4月江潮盛时,便是上海的捕获旺季。清人柴裔说“时(鲥)鱼”得名是:“余月不复有也,故名。”(《食鉴本草》)吃鲥鱼的日子不长,无论捕还是吃都要乘时而为。听一“老克勒”讲,“鲥鱼鱼肉细腻肥腴,虽鱼刺较多,却不掩其瑜,连鱼鳞也可以食用,用猪油网包裹清蒸,鲜美已极。”
鲥鱼刺多且细如毛,吃起来远不如鱼快活。对它关注则是鱼鳞多于鱼肉,鳞中脂肪凝藏。早在袁枚写“鱼皆去鳞,惟鲥鱼不去”前,宋《吴氏中馈录》就有“鲥鱼去肠不去鳞”。说腹部之鳞最灵,三角硬鳞如甲。现鲥鱼上桌后,用调羹取下成片鱼鳞,但问津者寡,终成噱头。
1984年去桐庐,尝古人称“四大美鱼”之一的富春江鲥鱼。县旅游局同志说,更好的鲥鱼鱼眼发红,因逆流而行所致,当地称为“抢水”。这样的鱼体质好,味道自然更胜一筹。一说是以鱼唇有胭脂红为好,想来也是激流勇进而成。关注点不一样,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江鱼中的鲚鱼,分凤鲚和刀鲚。凤鲚就是烤子鱼,也叫凤尾鱼。捕捞盛期在5月中旬到6月底,多产于崇明与宝山间。鱼长三寸,满腹鱼籽鼓鼓胀胀,开油锅炸,香酥鲜美。听一前辈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每届产期,上海家家户户用以佐食,因其售价低廉,大菜馆多不供应,是相当平民化的食物。”
而刀鲚形如刀,身阔而长,肉白微红。清人倪绳中的《南汇县竹枝词》有做法两种:“春三刀鲚炖鲜汤,不用煎熬异品尝。一种作饼宜捣烂,拌和菜韭味鲜香。”炖汤要放猪油,鱼肉饼要搭咸菜或春韭。刀鲚在长江口上海段的渔汛仅三四十天,比鲥鱼还短。
2020年元旦起,长江开始“十年禁渔计划”,给江鱼二三代的休养生息时间。以后上海人吃江鱼,会比河鱼多起来的。(袁念琪)
在早春,最适合吃这6种淡水鱼,正是肥美好时候,口感鲜美营养高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在春季不但有很多新鲜的绿叶蔬菜上市,也有一些最适合春天吃的淡水鱼。特别是有6种淡水鱼在春季的时候吃,无论是营养及口感还是味道都是更好的,如果要等到夏天的时候吃这些鱼,反而就长老了,那么它们的口感也就会从最开始的鲜嫩,变得又老又柴,而且大家都知道鱼肉当中含有的脂肪含量一般都是比较低的,富含很多的营养物质。
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朋友们,能吃到的海鱼就比较少,因为海鱼出海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鲜,都会用冰冻的方式把海鱼保存下来,我们在购买到的时候海鱼基本上都是冷冻食品了,所以内陆地区的朋友吃淡水鱼会比较多,那么今天我就在文章当中来给大家详细说说,在早春最适合吃的6种淡水鱼有哪6种,喜欢吃鱼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一口,早春的鲜味啦。
之一种:鲈鱼
说到最适合用来清蒸,并且口感最鲜嫩的淡水鱼,鲈鱼肯定是少不了的。而且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诗人范仲淹,就在他的一首诗词当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可见鲈鱼的鲜美,是从古至今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那么鲈鱼其实一年四季大家都有吃,但是呢,更好吃的季节那就是在早春,因为这个时候的鲈鱼正是最鲜嫩的时候,鲈鱼的肉质又白又嫩,而且用来做清蒸,入口即化,同时鲈鱼当中的鱼刺还比较少,所以也适合大部分人食用。
只是大家要记得,蒸鲈鱼的更佳时间就是热水上汽之后,把鲈鱼放进锅里,蒸8分钟出锅,这个时候的鲈鱼口感就是最鲜嫩的时候,如果时间稍微长一些,鲈鱼的口感就会变老啦,就浪费了这春天的一口鲜味。
第二种:甲鱼
早春的时候,甲鱼的味道那是更好的,因为甲鱼在冬天一般是不会进食,进入一个冬眠的状态,所以经历了一个冬天,甲鱼身体里的脂肪已经被逐步地消耗掉,之后剩下的都是鲜美的肉质。而且甲鱼当中富含很多的营养物质,在民间就有这么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春天吃甲鱼,一年少生病”,可见甲鱼当中的营养物质是非常丰富且均衡的,所以从古至今,甲鱼一直都被大家视为一个滋补的佳品。
只是吃甲鱼也是有一定的忌讳的,如果大家对高蛋白的食物过敏,那么甲鱼更好就先放一放,毕竟甲鱼当中的营养实在是太多了,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够消化得了,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食用美食哦。
第三种:鲥鱼
鲥鱼是属于春天里最适合吃的一种淡水鱼,那是因为春天的鲥鱼是最肥美的。鲥鱼产自于长江流域,也是在长江流域的江鲜里面,最出名的一种,因此鲥鱼也有“鱼中之王”的称号,鲥鱼也是一种季节性的淡水鱼,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吃才是最肥美口感更好的,而过了春季之后吃那么口感就会稍微差强人意。一般大家平时吃鲥鱼的时候都不会去鱼鳞,那是因为鲥鱼当中的鱼鳞,含有的脂肪含量是比较多的,在吃鲥鱼的时候不去鱼鳞,反而可以增加更加鲜滑的口感。
第四种:桂鱼
桂鱼的名称是比较多的,又称为鳜鱼和季花鱼等等。桂鱼的口感也是比较鲜嫩的,鱼刺很少,对于一些吃鱼不喜欢挑鱼刺的朋友来说,桂鱼真的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得益于桂鱼肉质细腻,鱼刺少的优点,过于适合做的菜非常多,其中就有一种松鼠鳜鱼是最出名的一个做法。不过如果大家平时在家不方便做比较复杂的大菜,那么可以选择在家做一些家常桂鱼菜的做法,比如说红烧桂鱼或者是香煎桂鱼,甚至是拿桂鱼来清蒸,口感都是非常不错的。桂鱼也是跟鲈鱼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但是更好吃的季节还是在早春,因此喜欢吃鱼不喜欢吃鱼刺多的朋友,就可以在这个时候买一条鳜鱼回家试试啦。
第五种:刀鱼
刀鱼是最适合老年人食用的一种鱼,那是因为刀鱼的肉质,非常的细腻鲜嫩,而且富含蛋白质以及脂肪,只是刀鱼当中的鱼刺比较多,大家在吃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那么最适合吃鲍鱼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晚春的时候,因为在晚春的时候,刀鱼的鱼刺就会慢慢地变软,肉更细嫩,吃的时候就会口感更好,同时刀鱼性甘平,有健脾益胃,益气养血的功效,所以最适合老年人食用。刀鱼的做法也非常多,简单的炸一炸就可以吃到外酥里嫩,更好吃的刀鱼口感,而如果大家觉得炸的方式上火,那么就可以试一试清蒸的方式,用清蒸的方式来烹饪,在吃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刀鱼最鲜嫩的口感啦。
第六种:鲤鱼
每年的早春的时候,是最适合吃鲤鱼的季节,因为这个时候的鲤鱼是最鲜嫩的。鲤鱼在平时我们的家常菜,以及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也都不陌生,那是因为鲤鱼也有着吉祥的意义,所以鲤鱼也非常受大家欢迎,现在刚好也是鲤鱼的季节,大家可以在这个时候买一些鲤鱼回家烹饪。一般鲤鱼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就比如说糖醋鲤鱼、红烧鲤鱼等等。在鲤鱼最肥美鲜嫩的时候,不论怎么煮都很好吃,喜欢吃鲤鱼的朋友在这个季节就可以多买一些回家试一试啦。
给大家分享了,在春季最适合吃的6种淡水鱼,大家都看明白了吗?喜欢吃鱼的朋友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错过了,大家还知道早春有哪些鱼,是最鲜嫩最适合这个时候吃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分享!
春季最肥美的五种鱼来源:【生命时报】
中国注册营养师 曹 展
天气回暖,春水融融,江边湖畔,水波拍打着堤岸,奏起春天最美的旋律。愈发丰富的食物和广阔的空间,让在水面下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鱼变得更加肥美,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一份鲜活的春意,以下五种鱼类便是春令时鲜的代表。
鳜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春天正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鳜鱼是一种食肉鱼,与食草鱼比起来,肉质更加细嫩鲜美,易于消化,而且土腥味少。鳜鱼的鱼肉属于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含量低,同时富含维生素B1、B2、烟酸,营养较为全面。鳜鱼适合多种烹饪方式,常见的有清蒸、红烧、糖醋、松鼠鳜鱼,以及徽菜代表臭鳜鱼。单论健康,首推清蒸鳜鱼:烹饪温度低,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而且用油更少,没有过多的能量负担。鳜鱼刺少,特别适合老人孩子吃,它唯一的缺点是背鳍尾鳍的刺尖且硬,如果买活鱼自己处理,一定要小心别扎手。
鲥鱼。鲥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平时栖居大海中,春末时节洄游入江河繁殖。鲥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很丰富,肉质嫩滑,清蒸最能得其鲜味。鲥鱼的鳞富含胶原蛋白和脂肪,烹调加工时更好带鳞清蒸,能增加鱼的醇香。长江鲥鱼从明代起就成为贡品,但由于人们过度捕捞,上世纪短短十几年,野生长江鲥鱼就成了濒危物种,难觅踪影。如今市场上能买到人工养殖的鲥鱼,虽然价格不菲,但买来尝鲜,也略能体味古人“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的情致。
鲳鱼。鲳鱼是一种海鱼,每年春末,小满前后,鲳鱼都会游到内海产卵,此时也正是吃鲳鱼的更佳时节。鲳鱼名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解释:“昌,美也,以味名。”其肉质肥厚,色泽洁白,滋味鲜美,可见名副其实。鲳鱼是比较平价的海鱼,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均衡,还富含DHA。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做法,鲳鱼也一样,清蒸和红烧更好。
武昌鱼。毛主席的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让武昌鱼名声大噪,成为湖北地区最出名的美食之一。武昌鱼也叫团头鲂、鳊鱼,特点就是头部特别小,身体宽大扁平,肉多刺少。武昌鱼通常在5、6月间产卵繁殖,在这之前的春季,武昌鱼大量上市,价格便宜,鱼肉饱满,正好满足食客的味蕾。武昌鱼的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吃起来比较紧致,用来清蒸再好不过。整条清蒸,或者切断摆盘做成“开屏鱼”,佐以生抽豉油,极为鲜美,借此也可以体会一下毛主席“万里长江横渡”的豪情。
鮰鱼。鮰鱼又叫江团鱼、鮠鱼,学名长吻鮰,是长江水产的三大珍品之一,通常生活在激流乱石之中,由此练就了一身紧致的“肌肉”。鮰鱼粗看有些像鲶鱼,体表光滑无鳞,但吃起来比鲶鱼细腻得多,特别是春末夏初,是鮰鱼最为肥美的时候。鮰鱼蛋白质含量丰富,吃起来肥嫩,脂肪含量却不高。因为是食肉鱼类,肉质鲜嫩无土腥味,没有杂乱小刺,便于食用。无论是常见的烤鱼,还是近年流行的鱼火锅,鮰鱼都是更受欢迎的选择。鮰鱼的鱼鳔特别肥厚,可以鲜吃,也可以干制,即为“八珍”之一的鮰鱼肚。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灭绝科研人员拍摄到的长江白鲟。据楚天都市报
巴哈马五子雀
最近两天,一个坏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之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等级。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为什么十年后才宣布?
危起伟说,据推测长江白鲟灭绝的时间,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之间。
一些国际专家早前想宣布长江报白鲟灭绝,危起伟坚持说再等一等。
然而,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目前,这一结果正在上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办公室,随后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长江白鲟灭绝意味着什么?
危起伟介绍:“长江白鲟是生态系统里最顶端的一个物种,它的灭绝代表了这个生态系统到了一定的危机程度,给我们敲响警钟,再不保护,那么长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更大的问题。”
1984年,危起伟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工作。此后直到1993年,他先后救护过4尾被困的活体白鲟,最终,只有一尾成功救活,放归长江。危起伟说,在2003年1月,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直至今日,科研人员再没有发现过白鲟,而且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长江白鲟
“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链接
它们可能永远留在2019
长江白鲟的灭绝并不是个例。
美国夏威夷州土地和自然资源部在2019年1月发布消息称,最后一只人类已知的夏威夷金顶树蜗死亡。 根据澳大利亚科学报告称,珊瑚裸尾鼠2019年2月被宣布灭绝,这种棕色的啮齿目小动物曾生活在澳洲一块四到五公顷大小的岩礁上。
2019年11月,据马来西亚官方报道,该国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死于癌症,至此,苏门答腊犀牛区域性灭绝。现在其已减少到大约80头,全部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
五子雀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墨西哥一带,巴哈马五子雀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地方物种。它可能出现灭绝主要是因为2019年飓风多利安的袭击。
有数据显示,1600年前至今,人类已导致748种动物灭绝,4314种动物变成濒危级,2851种动物变成极度濒危级。
综合央视财经 央广
中国青年报等
干煎鲥鱼 歪打正着蛮好吃 一道很费功夫的菜俗话说,海鲜海鱼不常吃,不识海鲈与海鲥,海鲥错当海鲈烹,歪打正着蛮好吃。
王师傅:海鲜不常进门,许多的海鲜都不识,这次海鲜礼包中一条鱼,我只当海鲈来加工,干煎,只到吃时发现有许多小刺,这才感觉是鲥鱼了。
不过歪打正着,味还不错,沒想到历来都以清蒸为主的鲥鱼,干煎也是美味。
鲥鱼是江海迴游的品种,春季迴的至江河的鲥鱼才肥美,有活鱼可清蒸。
而海鲜包里的鲥鱼是海洋产的冰鲜,即使加工 *** 对,但和活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过新鲜度与肉质不同,但不影响营养,营养不变。
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磷,铁,钙。
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为鱼类之首,它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大有益处。
鲥鱼有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的功效。
现我就将这将错就错的操作 *** 与流程奉上与大家分享,希望喜欢。
原材料:鲥鱼,葱,姜,盐,花椒盐,黑胡椒碎,红薯粉。
葱去根去烂叶洗净待用。
姜切片待用。
将鳚鱼去鳞洗净,从背部将鱼剖开,取出内脏和鳃洗净待用。
泡葱姜水将鱼浸泡三十分钟,冰鲜去腥这步必不可少,待用。
将浸泡过的鲥鱼清水洗净,用干布吸干水分,用花椒盐将鱼身抺个遍,两面都抺,再磨些黑胡椒碎,腌制二十分钟待用。
在鱼的两面拍些红薯粉,防止黏底,红薯粉可使表面有脆感,待用。
用平底锅,油适量,油热先煎有皮的一面,这样可以让油脂释出,可减少入油量,一面煎透,翻面再煎,煎至焦黄即可改刀装盘。
此菜,无辅料装饰但香气扑鼻,鱼肉外脆里松,很香很美味,手抓着吃很爽,我只在旁边放一碟康乐醋,原味很美,只偶尔蘸一下,感受下这味。此菜也是居家可选的美味佳肴之一。
海鱼不敢吃了
补充DHA、EPA
就只能靠吃营养品了吗?
非也!
淡水鱼——鲈鱼
就是完美的替代品
鲈鱼口感鲜嫩
刺少肉厚
营养价值极高
秋天用它来“贴秋膘”
再合适不过了
为什么
这么多人爱吃鲈鱼?
鲈鱼与长江鲥鱼、黄河鲤鱼、太湖银鱼并称为“四大名鱼”之一,深受大家喜爱,原因有三:
淡水鱼中含DHA量更高
鲈鱼富含DHA和EPA,其DHA含量在淡水鱼中位居榜首。DHA和EPA是两种Omega-3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转化效率低,而鱼类和水产品就是我们吃到EPA和DHA的更佳途径。
DHA和EPA对于发育期的婴幼儿和青少年儿童补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对成年人来说,EPA和DHA对降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有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男性和非孕期或哺乳期女性每天需要补充250mgEPA+DHA,而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每天需要补充300mgEPA+DHA。
健脾胃、补肝肾
中医则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本草经疏》曾记载道:“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
美味、营养
鲈鱼的鱼肉还富含优质蛋白质,含量约20%左右,以及较多的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鲈鱼肉所含的蛋白质容易消化,适合慢性肠炎、慢性肾炎、习惯性流产者食用。鲈鱼刺少肉多,肉为蒜瓣形,便于食用,这也是鲈鱼被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这二招教您
轻松去除鲈鱼的腥味
鲈鱼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清蒸鲈鱼,更是一道名菜。但鲈鱼表皮有一层粘膜,腥味很重,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水淋法
想让鲈鱼保持表面洁白又不腥,首先将肚子里的黑膜除净,然后将鲈鱼用80℃的热水淋烫一下,再刮去表皮粘膜即可。
◎爆腌法
将鲈鱼去鳞剖腹洗净后,在鱼身上切花刀,姜拍松变成姜泥,挤汁在鱼身上,用姜蓉揉搓,再将鱼放进盛有大量盐、料酒的碗中爆腌,2~3分钟就能去除鱼的腥味,还能使鱼滋味鲜美。
现在吃鱼
免不了担心一些污染问题
怎样尽量避开呢?
两个原则
草食鱼比肉食鱼好
小型鱼比大型鱼好
您选对了吗?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台
售价贵的十种淡水鱼多是牢底坐穿鱼,钓友谨记:钓获要放流现在钓友们去钓鱼多是为娱而渔,有的偶尔打打牙祭,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去钓鱼的很少。拿我在的钓友圈来说,垂钓结束“收摊”时多会把渔获倒进别人鱼护,空手而归,钓时千方百计想钓住,走时谁也不愿意往家带。尤其是钓友老陈,老嫂子给他规定,去钓鱼可以,一条鱼也不允许进家门。有时谁也不愿意要,只得全部放流。
但钓友们都有好奇心,钓住少见的鱼种舍不得放流,物以稀为贵,少见的鱼种往往是售价比较高的鱼种,同时也多是国家保护动物,是“牢底坐穿鱼”,所以建议钓友们要谨记:钓获少见鱼种一定要放流。为了大家便于甄别,下面列举售价最贵的十种淡水鱼。
一、野生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体型不大,能长至2-4两,肉肥脂多,刺少苦胆小,且可做药用,市场需求量极大,据说食用非常鲜美,曾经售价达到50万元一公斤。
但该鱼已处于濒危状态,中国科学院曾出10万的价格购买一条野生裂腹鱼,却还是求而不得。故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在云南洱海、直流和澜沧江水系中偶有发现。
二、野生长江刀鱼
野生长江刀鱼是中国十大顶级食材之一,鱼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三种,更大能长到40公分长。它的脂肪含量高于一般鱼类,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据悉在2012年江苏拍卖会上,325克重的刀鱼王卖到了5.9万的价格。
这种鱼不好被人工繁殖,又因捕捞过渡、环境恶化等原因,目前该鱼的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状态,早些年在部分地区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
三、抚远鳇鱼
抚远鳇鱼是体型更大的淡水鱼之一,更大能长到1000公斤,有淡水鱼王之称。头略呈三角形,吻长且尖锐,其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其鱼籽味道浓郁,一条成年抚远鳇鱼产卵能制16公斤鱼子酱,每公斤鱼子酱售价1.5万元,一条成年大鱼能卖到24万元的高价。
虽然抚远鳇鱼没有明文纳入国家保护鱼种,但早在2011年农业部就批准对抚远鳇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四、泰山野生赤鳞鱼
泰山赤鳞鱼又名时鳞鱼、斑纹鱼,是泰山的著名特产,也是我国五大名鱼之一,成鱼长不过二十厘米,是一种小型野生鱼类,鱼肉含有丰富的钾、锌、镁在内的12种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肉质细嫩,还可药用,是一种名贵佳肴。售价曾经一公斤高达到一万多。
泰山赤鳞鱼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长江野生鲥鱼
鲥鱼是长江中下游的一种名贵鱼种,它具有洄游性,在海叫“鲞”,入江为“鲥”, 它体扁而长,腹薄如刀,色白如银,身带银光,形态美丽。当代文豪郭沫若留有"鲥鱼时已过,齿颊留余香"的佳句。据传,东汉名士严子陵就是因为难舍鲥鱼美味而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当下,长江野生鲥鱼的市场价格高达2000-5000元一斤。
鲥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国早在1987年对长江鲥鱼就进行过短期禁捕规定,期间也采取相应措施,但长江野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仍无明显改变
六、野生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是中国五大名贵贡鱼之一,现在见到的鲈鱼多为人工养殖,野生的松江鲈鱼非常少见,它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肉质肥厚,细嫩鲜美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巴掌大的成年鲈鱼能卖到400元。
野生松江鲈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七、鱇浪白鱼
鱇浪白鱼也叫抗浪鱼,身体呈狭长的纺锤型,体细圆又不显著侧扁,对生存的水质要求较高,鱼肉中蛋白质含量位居鱼类前茅,脂肪含量较低,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如今一斤野生抗浪鱼的价格可达到2000元左右。
由于过量捕捞和入侵物种银鱼的引入,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在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列表里就有鱇浪白鱼。
八、野生娃娃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更大个体身长可长到200厘米以上,鱼肉含有丰富的高质量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于牛肉和鹿肉,市场售价曾经达到过1000元每市斤。
由于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致使野生娃娃鱼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
九、野生淮王鱼
淮王鱼又叫肥王鱼,头较尖,吻特别肥厚,小眼,鱼 *** 有很高的维生素、蛋白质含量,脂肪的含量主要是不饱和的脂肪和脂肪酸,曾经有重达7公斤的一条淮王鱼售价5000元。
淮王鱼被列为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
十、黄河野生鲤鱼
黄河鲤鱼又叫黄河金翅鲤、鲤拐子,体侧鳞片金黄色,外观色泽艳丽,肉质细嫩,是气味清香的中国四大名鱼之一,鱼肉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4种纤维氨基酸。价格在1公斤200元以上。
纯野生的黄河鲤鱼现在非常罕见,在黄河郑州段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里是主要保护对象。
写到最后
上述的少见鱼种多是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但我们钓鱼人不应该贪图口舌之欲,更应该担负起保护水生生态的重任;虽说在自然水域很难钓获这类鱼,但也并非绝对不可能,所以倡导钓友们一旦钓获要渔获放流,做一个合规合法的钓鱼人。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我在钓鱼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悠渔乐好!
继白暨豚之后,我国“淡水鱼之王”被认定灭绝,长江巨鱼16年难觅在地球上,通常是水域越大的地方,水生生物的体型越大,比如蓝鲸只能生活在海洋里,一些河豚类和鲟鱼类等大型鱼类,只能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河流中,我国更大的河流是长江,所以我国更大的淡水鱼也生活在长江中。
那么长江中的哪种鱼个头更大呢?一般认为是鲟鱼,已知长江中有三种鲟鱼分别是江鲟,中华鲟和白鲟,其中以白鲟的个头更大。
不过可惜的是,近日媒体报道称,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等研究者表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相关的论文已经发表着国际自然环境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这等于宣布这一物种已经从世界上彻底灭绝了,让人为之痛心啊!
长江白鲟属于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生活在我国长江的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曾为我国特有鱼种,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我国古代又称长江白鲟为“鲔”,民间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说明白鲟的个头要比中华鲟更大,有渔民称这种鱼的体长可达7米以上,这种鱼游泳速度很快,而且很凶猛,长江中的大多数鱼类都会被它作为食物,站在长江水下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又被称为“江中猛虎”、“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巨鱼”,位列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长江白鲟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宜宾到长江口这一段的长江干支流中,但以前曾经也在钱塘江和黄河下游有发现,说明这种鱼类也可以在沿海的浅海中生存,通常在春季沿着河流顺流而上产卵,小鱼通常都在淡水中成长,并顺流而下到海洋中生存。
长江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更大的体长可达7.5米,体重在500公斤以上,被认为是我国更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如长剑或象鼻,长度可占身体总长度的1/3,又俗称为中国剑鱼,象鱼,体呈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体表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
最后一条长江白鲟出现于2003年,当时为我国的野生动物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将它放生并跟踪它的活动。但由于随后考察船触礁,导致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从此之后至今的16年来,科考学家和渔民们等再也没有发现过长江白鲟,即便科考学家曾经苦苦搜寻,但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长江巨鱼”的影子,因此野生动物学家认为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很难再出现在地球上了,长江白鲟的灭绝是长江流域生态物种的又一大损失,也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后我国生态系统中又一重要物种消失的坏消息,说明环境和物种的保护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呢!
在我国自然水域,有110多种淡水鱼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从营养角度看,鱼肉是上等的白肉,蛋白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的占比高于牛羊等红肉,并且其肌纤维较短,肌基质蛋白少,肉质更加细腻、软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鱼类都配得上“顶级食材”的评价,鱼肉的风味和生长环境、食性、品种都有关系。千百年来,经过人们的层层筛选,一些性状优良的淡水鱼脱颖而出,发展成了国内公认的优质淡水鱼,堪称“鱼中极品”。
其中,产自黄河流域的野生鲤鱼更先名扬四海。早在先秦时代,黄河鲤鱼的食用价值就已经被人们发掘,《诗经》将鲤鱼描述为美味的代表,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从文献中可以知晓,古代的黄河鲤鱼非常名贵,乾隆《河南府志》中就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记载。
我国素有“鲤鱼跳龙门”的典故,黄河鲤鱼因其逆水的特性而被神化,李太白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即是明证,当时的黄河鲤鱼被视为“诸鱼之长”,足以说明黄河鲤鱼在我国鱼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资源调查显示,黄河鲤鱼的分布遍及黄河的上中下游,上游最远处可到兰州段附近。受饮食文化影响,沿黄省区普遍推崇黄河鲤鱼为“鱼中之最”,尤其是在宁夏、郑州、鄂尔多斯、东阿河段,黄河鲤鱼名气最盛,现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和普通的鲤鱼相比,黄河鲤鱼具有金鳞赤尾,身形矫健、外形优美的特点,吃起来不仅没有土腥味,还具有“肥、嫩、鲜、甘”的特殊风味。红烧鲤鱼、糖醋鲤鱼在我国北方颇为流行,民间素有“味美定乾坤”的评价。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生的黄河鲤鱼越来越少,养殖鲤鱼逐渐成为主流。
在国内,能与黄河鲤鱼相提并论的淡水鱼并不多,但鳜鱼算是有资质的一种。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曾留下“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篇,阳春三月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此时鳜鱼肉厚刺少,鱼肉质地鲜嫩,味道让人赞不绝口。
作为水中珍品,鳜鱼在各大菜系中频繁现身,如鲁菜中的碧绿鳜鱼卷,苏菜中的松鼠鳜鱼,鲁菜中的醋椒鳜鱼,还有徽菜中的臭鳜鱼,各种菜式风味迥异,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食味需求。
鳜鱼在我国分布广泛,除了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皆有自然分布,其中以黑龙江、松花江所产的鳜鱼最为著名。
在黑龙江,鳜鱼位列“三花”之首,“三花”是指鳌花、鳊花和鲫花,鳌花的学名就是鳜鱼,民间俗称桂花鱼。而在松花江,野生的鳜鱼则被单独称为“松花江鳜”,是我国的四大名鱼之一,和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兴凯湖鲌并列。
另外一种旗鼓相当的淡水鱼则是鲌鱼。鲌鱼和鳜鱼同为肉食性鱼类,二者都以小鱼小虾为食,食性贪婪,肉质鲜度高。但不同的是,鲌鱼在国内的种质资源更丰富,涉及的品种更多,各地分化出了经典的代表种。
前文提到的兴凯湖鲌,其实就是兴凯湖中独立演化出的鲌属分支,其真正的学名是兴凯青梢红鲌,同时,湖中还有翘嘴红鲌、红鳍鲌、蒙古红鲌等多种名贵鲌鱼。
在太湖流域,闻名遐迩的太湖白鱼则是指翘嘴红鲌,此鱼和太湖银鱼、秀丽白虾并称为“太湖三白”,深受大众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太湖白鱼就被江南民众夸赞为“无锡之一鱼”,当地多以清蒸、香煎的方式烹饪,简单朴素,味道无可挑剔。
说到太湖白鱼,就不得不提另一种名贵湖鲜:银鱼。银鱼又称面条鱼,通体透明,全身皆可食用,鱼肉以富含钙质、营养丰富著称,是不可多得的滋补性鱼类。在烹饪方面,银鱼的常规做法有银鱼煎蛋、香炸银鱼,或者做成银鱼汤、银鱼炒饭、清炒银鱼干等等,营养又美味。
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银鱼种源国,国内的银鱼多达15种,根据体型大小可分为大、小银鱼两类。其中,大银鱼体长可达10-20公分,更大30公分,极限体重约为50克,和一枚鸡蛋差不多重。小银鱼的规格则收敛很多,体长一般只有5~7公分,体型优势不足,该物种的生存策略是以高繁殖力取胜。
在生存范围上,大银鱼在长江、淮河中下游的湖泊、水库中有一定分布,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主要是因为大银鱼为冷温性鱼类,产卵水温约为2~8℃,适合在黄河及西北、东北的冷水水域繁殖。小银鱼则属于暖温性鱼类,喜欢热量充足的暖水水域,长江中下游是小银鱼的优势分布区。
银鱼经济价值不菲,在中日韩均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是不少湖库的经济鱼、支柱鱼。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掀起了银鱼移植的热潮,这使得银鱼跨越山海,向西南抵达了云贵高原的滇池、洱海、星云湖,向西北抵达了博斯腾湖、乌伦古湖、岱海。可以说,银鱼对我国的湖泊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的效益相当显著。
和上述“名鱼”相比,国内还有一些产量较低,但味道却让人无法拒绝的上等鱼类,香鱼就是其中一种。香鱼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名贵鱼,浙江的凫溪和雁荡山就因盛产香鱼而闻名。
香鱼外形美丽,细嫩多脂,其背部有一条充满香脂的腔道,因而自带一股清新的黄瓜香味。香鱼具有肉嫩、质厚的特点,烘干后体色金黄,风味独特,凫溪香鱼干就是用这种方式制成,该物产在明清时代还曾是宫廷贡品,色香味俱佳。
作为一种小型鱼,香鱼的体长一般只有10~17cm,寿命也仅有一年,因此,香鱼也被称为“年鱼”。香鱼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在国内,野生的香鱼受产地限制,难以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国也在试养香鱼,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香鱼也能成为国民餐桌上常见的淡水鱼。
和香鱼一样,国内产量有限但备受地方推崇的鱼类还有以下几种:
斑鳠:俗称芝麻剑鱼,主要分布在珠江、元江、韩江等水系,常见个体重达1~2kg,更大可达15kg。斑鳠栖息于江河的底层,肉嫩香甜,在广西西江一带被视为珍稀鱼类。不过,野生的斑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上得了餐桌。
赤鳞鱼:又叫螭霖鱼,曾是中国的“五大贡鱼”之一,榜上有名的还有青海湖裸鲤、大理弓鱼。赤鳞鱼只分布于泰山水系,成年体重不足20cm,味道鲜而不腥,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稀有的山间溪流鱼。
雅鱼:“雅安三绝”之一,学名为齐口裂腹鱼,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四川雅安的青衣江水域。雅鱼生长缓慢,肉质紧密,口感爽滑,无论是红烧还是煲汤都非常美味。在原产地,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砂锅雅鱼、清蒸雅鱼、椒香雅鱼、干烧雅鱼,皆是雅安的地道名菜。
长吻鮠:又叫淮王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水系,主产自寿县正阳关到凤台的黑龙潭一段。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常用硖山石的长吻鮠宴请宾客,烹制的浓汤香气扑鼻,味道极鲜,时间一长,硖山石的长吻鮠便获得了“淮王鱼”的名号。
除了上述“纯粹”的淡水鱼,我国还有不少来往于江河与海洋之间的洄游性鱼类,一般只在特殊季节才会出现在江河湖泊中。在这类鱼中,长江中的鲥鱼、刀鱼,黑龙江的大马哈鱼,黄河的鳗鱼等都曾在鱼市上占有一席之地。
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长江鲥鱼,历史产量曾达157万公斤,其中有125万公斤产自江苏江段,捕捞场面极为壮观。每年5~6月份是长江鲥鱼的鱼汛期,高产江段是江阴到靖江江段,初捕鲥鱼的体重平均在2公斤左右,全身覆盖一层银光闪闪的圆鳞,鱼体矫健,十分迷人。
鲥鱼又名惜鳞鱼,其精华就在于一身鳞片,鳞下藏有丰厚的脂肪,含脂量高达18%~21.7%,只需简单烹饪就能激发出鲜、肥、嫩的风味。在70年代的鱼汛期,沿江渔民几乎每天都能吃到鲜嫩无比的清蒸鲥鱼,烹饪时整条鱼不去鱼鳞,搭配笋片、香菇片清蒸,或用火腿调味,做出来的鲥鱼颇为鲜香,被誉为“江南三味”之一,令人回味无穷。
遗憾的是鲥鱼的盛况并不持久,进入80年代后,长江鲥鱼的产量每况愈下,1987~1989年的总资源量估计仅有13~14吨。90年代以来,“鲥鱼时代”悄然落幕,洄游的种鱼数量越来越少,1998年之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野生的长江鲥鱼,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回味鲥鱼的风采。
这也提醒我们,中国的淡水鱼虽然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应主动去保护幼鱼、亲鱼资源,改善水生环境,避免竭泽而渔,否则淡水名鱼就可能像长江鲥鱼一样,成为无法挽回的绝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