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 黄庭坚评杨凝式 -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的高度肯定。
原帖: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笔法的更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先从笔法说起。
上图是在帖中选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字。每个字起笔重。
上图勾选这些字基本上是左边比右边要重一些,上边比下边要重一些。
从左边起笔是汉字的书写顺序,杨师利用这一点,把左边的部分索性写大:或长、或肥、或宽,对右边形成了挤压和侵占。
戴高帽子,或者大长脖子就是上面酱紫的。
然后再来聊聊章法。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
一句话,前紧后松。
起首的几行明显墨色也重于后方。空间也要挤一些。
搞来搞去,就出现了一个整体的辐射式章法构成。以右上为根据地,向左向下发散辐射。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
杨凝式《韭花帖》(局部)
杨凝式《韭花帖》为我国书法史上著名行书法帖,释读为:“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忉,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此帖多认为是写给友人的答谢书札,但短短65字措辞极尽谦卑,其中必有玄机。鄙意此帖乃杨凝式呈送后周武帝的奏状。
“状”是古代臣子上奏文体之一。状,就是奏状。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道:“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应包括“奏、奏疏、奏对、奏启、奏状”等文名。从古至今,公文皆有规范,不能随意使用。唐太宗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天的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韭花帖》所用的“状”,类似今天公文“报告”或“请示”件,属于上行文,用于下级对上级报告或请示工作,不能反用。《韭花帖》是呈送皇帝的奏状,故用许多谦辞,如“蒙”“猥”“铭肌”“谨修”“伏惟鉴察”等。“昼寝”的典故来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杨凝式借用此典亦有自贬之意。
唐宋人文集,“状”均列入奏疏一类,兹举数例。柳宗元《为京兆府昭应等九县诉夏苗旱损状》:“谨录奏闻,伏听敕旨”;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谨诣东上阁门,奏状以闻”。范仲淹《举丘良孙应制科状》:“若不如举状,甘俟朝典”。但奏状的撰写也不尽相同,上述诸例皆无款署。杜甫《为补遗荐岑参状》:“至德二载六月十二日,左拾遗内供奉臣裴荐等状”,附状人有左拾遗、内供奉杜甫等4人;另《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至德二载六月一日,宣议郎行在左拾遗臣杜甫状进。”其“奏状”落款与《韭花帖》相似。
皇帝发布的公文有命、敕、制、诰、玺书等多种形式。在我们印象中似乎只有宫廷剧所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云云。其实,皇帝除公事外,也会亲笔作书给臣下,故《韭花帖》有“简翰”之称。《晋书·贺循传》:“循称疾笃,笺疏十余上。帝遗之书曰”。《晋书·山涛传》:晋文帝“与涛书曰”。姚思廉,原为隋朝代王杨侑侍读文学。贞观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李世民有次谈到隋亡唐兴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畏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姚当时在洛阳,特嘱人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义之风,故有斯赠。”杨凝式收到的简翰,应类似唐太宗短札。元稹《谢御札状》:“宸翰忽临,天章焕发。”皇帝写的东西,也可称书、翰。友朋酬答,多用书札,绝不能乱用奏状,否则难免杀身之殃。
《宣和书谱》载,杨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纪殆遍。然挥洒之际,纵放不羁,或有狂者之目”。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认为杨凝式书法成就在真草。南宋赵孟坚亦曰:“中兴后,朱壑岩横斜颠倒,几若杨少师。”杨凝式所作大都为草书,传世的《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新步虚词》等皆行草书,而《韭花帖》乃偏楷书。究其原委,毕竟是呈送皇帝的奏状,书写需要工整。
杨凝式任太子少师的时间,《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于广顺元年(951)二月,“以太子少傅杨凝式为太子少师”,此与本传不同。《周世宗实录》里载有杨凝式传记,应为记录其史料较早本,故更可信,本文予以采信。
周太祖郭威出生于七月二十八日,登基后此日定为“永寿节”,群臣百僚为之庆贺。巧合的是《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周太祖即位的广顺元年(951),杨凝式已经79岁。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下诏“赐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白文珂、宋彦筠等茶、药、钱、帛各有差”。如此这样优礼老臣,显示皇帝对臣下念兹在兹。周太祖赐杨凝式时令韭花和羊肉,宣示好贤敬老的姿态亦属正常。周太祖951至954年在位4年,似可大胆推测,《韭花帖》应书于此间某年七月。杨凝式去世于954年春天,因此只能是951至953年的某个七月。
古人称前贤,避其名讳,多以官职代之。如王羲之为王右军,颜真卿为颜鲁公。两宋文人,对杨凝式书法多有叹赏。欧阳修评论道:“自唐亡道丧,四海困于兵戈。及圣宋兴,天下复归于治,盖百有五十余年。而五代之际,有杨少师;建隆以后,称李西台。二人者,笔法不同,而书名皆为一时之绝。”苏轼称“杨凝式书,颇类颜行”,“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在书法创作时,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但黄庭坚认为,“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
《韭花帖》呈送后周皇帝,收入大内。北宋禅代后续藏于内府。从苏、黄对杨凝式书法的论述来看,应曾观览过原迹。宋人黄伯思所藏《杨凝式年谱》载,周广顺三年(953)在长寿寺题名,又题《院似禅心静》二诗,称“太子少师真迹”。杨凝式居洛阳,常常“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迹,辄流连赏咏。有垣墙画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后人在其题诗处赞叹:“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
杨凝式周旋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之间,游刃有余。后周太祖总政,杨凝式亲到军门恭迎。军门乃军队驻扎之处所设之门。《晋书·武帝纪》:“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韭,被称作懒人菜,我国种植历史比较悠久。《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东汉末年童谣唱道:“发如韭,割复生。”此时韭菜的种植应该十分普遍。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韭的种植及作菹和藏生菜的 *** ,“七月藏韭菁”。菁,花也。《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显然赏赐杨凝式的人很用心,但赏赐之物并不贵重。即便如此,奏状依然恭谨有节,这应是杨凝式一贯处事态度的写照。
古时食品保存主要靠腌制,韭花采摘后要做成酱,以备冬季食用。《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和王恺斗富,当时正值冬季,石崇家酒宴有道菜“韭萍齑”,犹如新鲜的韭菜做成,把王恺羡慕得不行,于是买通石家童仆弄清原委,“韭萍齑是捣韭根,杂以麦苗尔”。冬季的麦苗与韭菜相类。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
“载切”之“切”应释为“忉”。《韭花帖》中“铭肌”与“载切”之间留有空白,应是不同意思,二词皆动宾结构。其中“载切”之“切”,似应释读为“忉”。罗振玉藏本“忉”字更清晰。忉,忧也。此帖在表达感激之外,更想表达的是忧君之心。
《诗经·桧风·羔裘》:“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忉忉。”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唐太宗曾告谕宰相房玄龄等,“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欧阳修评述五代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杨凝式生于斯世,厕身于朝班,恭谨小心处世自《韭花帖》可窥一斑。因此,书法攲侧处求平正,狂乱中蕴静气,乃时代赋予的特质。
(作者:宋战利,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献学博士)
如果你把杨凝式的《韭花帖》,逐字细看,你会发现他是多么的牛逼杨凝式(公元873年-955年),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等,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居洛阳。杨凝式是我国五代时最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昭宗天佑二年(905)进士,任秘书郎。唐亡后,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少师太保。卒于任上,赠太子太傅。
杨凝式富有文藻,并工颠草,大为时辈所推唐昭宗时,登进士第。梁时,为考员外郎。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诰。晋时,以礼部尚书致仕,闲居伊咯之间,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责也汉时,历少传少师。周显德初,为太子太保,卒于洛阳。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偏。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以古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楷书,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此帖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信笔写下韭花帖的。明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此帖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此外,在单字结体上也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然一切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评杨凝式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的高度肯定。
原帖: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笔法的更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先从笔法说起。
上图是在帖中选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字。每个字起笔重。
上图勾选这些字基本上是左边比右边要重一些,上边比下边要重一些。
从左边起笔是汉字的书写顺序,杨师利用这一点,把左边的部分索性写大:或长、或肥、或宽,对右边形成了挤压和侵占。
戴高帽子,或者大长脖子就是上面酱紫的。
然后再来聊聊章法。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
一句话,前紧后松。
起首的几行明显墨色也重于后方。空间也要挤一些。
搞来搞去,就出现了一个整体的辐射式章法构成。以右上为根据地,向左向下发散辐射。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解析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评杨凝式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的高度肯定。
原帖: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笔法的更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先从笔法说起。
上图是在帖中选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字。每个字起笔重。
上图勾选这些字基本上是左边比右边要重一些,上边比下边要重一些。
从左边起笔是汉字的书写顺序,杨师利用这一点,把左边的部分索性写大:或长、或肥、或宽,对右边形成了挤压和侵占。
戴高帽子,或者大长脖子就是上面酱紫的。
然后再来聊聊章法。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
一句话,前紧后松。
起首的几行明显墨色也重于后方。空间也要挤一些。
搞来搞去,就出现了一个整体的辐射式章法构成。以右上为根据地,向左向下发散辐射。
意态萧散、风度凝远的《韭花帖》——兼评明清两件临作/张伟生
几乎与王義之的《兰亭》一样,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见图一)亦可称是书坛上的千古绝唱。它那悠雅萧散的意态韵致,简直就如同一首恬淡的小夜曲,品赏它,仿佛能把人们带入一个闲适舒坦、怡然自得的化境。然而,《韭-花帖》的意义并不完全体现在它的审美趋向的本身,更主要的是作为这样一种审美趋向,它对于促成书法艺术从唐代的“尚法”转换为宋代的“尚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宋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韭花帖》,纸本,行书尺牍,墨迹,共七行,六十三个字。此帖是杨凝式一封信札,信中所述他午睡起来,腹味舒适,恰逢人馈赠韭花所作食品,十分可口,便执笔以示谢意。内容读来平实清淡,字也写得萧散随意,世人评价杨凝式的书法,向来都把它归为醇古淡雅一路而加以赞赏的。这是因为杨凝式本身就是一个性格古怪恣意任性的“风子”。从存世的作品看,杨凝式是极重感觉来写字的,他似乎不受理智的约東,纯任天性地去创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程式可袭,也没有规律可寻,一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漫不经意。这种超然的境界与唐代书家注重理性规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他的每件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强烈面目,是不可替代的。《韭花帖》也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率意性。从整体看,整幅作品排列还算整齐,字体大小比较匀称,但仔细审察,一点一画、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或方或圆、或柔或刚,都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造作的痕迹。在行气的变化上,该作充满了“闲庭信步”般的悠闲之情,有意无意,走走停停,以至字与字之间拉开了不等的远距离,最后在章法上造成行距小于字距的倒挂现象。这些随意之笔,如同“散僧入圣”,不衫不履,散漫无纪,却又都充满了率真、萧散的天然情趣。
如果仅仅把杨凝式的书法看成是毫无家法的胡乱涂鸦,那又是极其错误的。从杨凝式书法的实质分析,他是深谙传统书理的。宋邵博在《闻见录》中日:“凝式自颜柳入二王,楷法精绝。”米南宫也曾说过,杨少师的字“类颜鲁公《争座位帖》,纷披老笔”。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又载“脱胎怀素,虽极纵横,而不伤雅逸。”这些都从本质上揭示了杨凝式书法的渊源。《韭花帖》在这方面也提供了极充分的例证。如其精紧的结字和圆浑俊逸的笔致,都取之于唐人的法书,而其萧散雅逸的意态情趣,又同晋人之书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没有杨凝式对传统家法的“理性化”继承,最终就不可能导至他那无拘无東的“非理性化”艺术创作的存在。
《韭花帖》给观赏者另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结字布局上,作者十分擅长于对虚实关系的把握,他打破了一种均衡匀称的排列组合形式,通过毫无定式的大疏大密所造成的奇妙反差,来展示字中深邃的意境。这种疏密反差是介于有意无意之间的,却又是强烈鲜明的。如帖中“寝”、“实”“察”等字,作者一反常规,拉开上面“宀”与下面字的间距,使疏处显得更加空旷,密处更加稠紧。又如对字距与行列的组合,或紧或松,硫疏落落,在无序中组成有序的方阵。这种对疏密关系出于“非理性化”的随意营构,反而使字愈凎臻于天趣盎然的一片神行境界。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是宋人黄庭坚对杨凝式书法的赞叹之诗,它足以表达后世对杨凝式书法的崇拜之情。
正由于杨凝式的《韭花帖》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因此追摹者世代有之,其中不乏名贤大家。
本文所附的两件临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怎样临习杨凝式的《韭花帖》?在此试结合两件临作作些探析。
1.董其昌临作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生于155年,卒于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其昌的书法是深得晋唐理法的。而杨凝式书法的疏密相衬、以疏为主的结体布局 *** ,对他生产了深刻的影响。这件临习《韭花帖》作品,就是他学习杨凝式书法的轨迹之一。从总体看,董其昌此件临作是行意多于楷意(同原作恰相反),行笔比较流畅,多掺己意,属意临之作。在这件临作中,作者得失在于能得原作萧散之气,书写随意,于漫不经意中求精整;笔致的跳跃感较强,显得很俊逸;行距宽于字距,颇具空灵感。但临作稍逊的是,线条不及原作那样圆润凝练,秀逸得之,则生拙失之。另外对组字的虚实关系处理得不及原作峻险,比较平稳均衡,似有天趣不足之感。
临韭花帖刘墉
2.刘墉的临作
刘墉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生于1719年,卒于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今属山东省)人。刘墉于传统的法书下过很大的功夫,他注重临字,生曾临过许多法书碑帖,最终形成了他那貌腴骨劲、用墨厚重的风格。
此件《韭花帖》临作,亦反映了他的书风特点。在临作中,作者似平要突出用笔的魄力,落笔厚重,行笔凝劲,收笔果断,使点函显得力厚、骨劲、气足。当然,这种用笔法与原作潇洒俊逸的用笔是不尽相同的。在结字和章法的非列上,临作亦无原作那种奇妙的虚实关系,这可能是意临之作,突出一点而忽略其他的缘故吧。
以上两件临作,均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某种追求,他们都似乎要从范作中掇取什么,又同时要在临作中表达什么,这种渴求在意念上的契入,同初学者属实临摹是截然不同的。
但即使是这样的意临之作,也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今天临习《韭花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那就是散诸怀抱,出于自然,扣住特点,精心为之乃是形神兼备地临习好《韭花帖》的基础所在。
一日,兄长发来杨凝式《韭花帖》中的一个词组“铭肌载切”,问我何意。我见过“镂骨铭肌”这个词,和“刻骨铭心”的意思相当,一般都是用来形容记忆深刻的,“铭肌”显然是截取这个并列词组的一个,那么这个词很有可能并非成语,而是杨凝式临时造的。再查“载”字,意思很多,但在这里,它显然是语助词,和“载驰载驱”的“载”的用法一样;“切”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这个词组的意思也就呼之欲出了:我对你感激刻骨铭心,非常深切。
是什么让这个杨上师如此感激呢?要知道,杨凝式是有名的狂人,常常语出惊人。有一次爆发了蝗灾,他到洛阳的时候,蝗虫正好也到达了洛阳。他就先将一首诗寄给了洛阳尹张从恩:“押引蝗虫到洛京,合消郡守远相迎。”他以“疯”的方式行世,常常一到危险时候就疯了,疯行疯语,以此历仕六个朝代,以左仆射、太子太保致仕,全身而退。这样一个人,什么阵势没见过,什么能让他“铭肌载切”呢?
《韭花帖》原文如下:“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简单翻译一下:我大白天睡醒正自饥肠辘辘之时,忽然接到您的书信,和您不以我鄙陋赐予的美味佳肴。在这一叶落知天下微凉的初秋,正是韭花味道初显之时,用它来佐味肥嫩的小羊,实在是美味啊!品尝之后,对您的好意我刻骨铭心。我写下这封短札谨表谢意云云。
原来是送来韭花了。中国的法帖里,从此多了一个以“韭花”命名的帖子。文辞古雅,意态萧闲,意趣天然。千年后杨凝式的神态依然鲜活在“韭花帖”里,自在悠闲,嘴角挂着微笑。
韭花帖以其清隽的书风与“兰亭序”等帖一起并称“天下五大行书”。汪曾祺说,韭花入诗文,自杨凝式起。他还考证出以韭菜花蘸羊肉吃,始于中国西部,时间约为五代时期。杨凝式大部分时间就生活在五代时期,这味极其简单的韭花肥羊餐,触动了他的初心,他动情地写道:“铭肌载切。”
有个朋友曾言,汪曾祺是个小人物。意思是说他的情怀是普世的,没有高大上的东西。这句话给我触动很大,因为我是仰慕汪曾祺的。但深究起来,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在你最真实的时候,尤其如此。一个人无论位子多高,境界多大,给他带来的最美好舒适的满足,也许还是他作为小人物的满足。张季鹰在洛阳见秋风已起,便思念起吴中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挂冠而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朋友、有情趣,才会常持感动,才能写下这样充满草木清芬的诗文,并融入自己真实的感情。也许,更多的时候,让你铭肌载切的不是钟鼎,而是一束散发着清香的韭花,就像杨凝式一样,就像兄长远远淡淡地问我“铭肌载切”的意思。
作者:董改正 来源:扬子晚报
清代这幅书法作品,有《韭花帖》余韵,这才叫淡雅清代黄钟泽书法题跋《太原张太宜人节孝事实图》,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本。
黄景仁(1749年—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
钟泽书法高清大图欣赏:
清代这幅书法作品,有《韭花帖》余韵,这才叫淡雅,此幅行草书作品给人的感觉清新淡雅,字形结构略长,笔画紧密,但是疏密有秩,用笔散淡,给人以空灵的感觉,加上作者对章法的处理也十分的巧妙,字和字之间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非常疏朗,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这样的作品历史上是有先例的,比如五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杨凝式的《韭花帖》,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学习《韭花帖》,书法风格淡雅天成,亦成一代大家,此作亦有有《韭花帖》余韵,欣赏起来,赏心悦目。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引首:乾隆帝行书题“杨少师韭花帖妙迹”
《韭花帖》是五代时期书法家杨凝式的传世墨宝,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五。《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更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杨凝式把矛盾引入书法创作中,并取得了空前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除了他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现实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杨凝式从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授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及至五代,从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到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又从比部郎中、知制诰、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诏赠太子太傅,历仕五代。这之中,他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从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连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以说动荡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杨凝式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他希望国泰民安,因此他凭借着自己的才俊积极入世。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见下图),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见下图)。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清乾隆内府藏本 26×28.5 无锡博物院藏
释文: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罗振玉藏本
下图是清乾隆内府藏本跟罗振玉藏本比对: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谐,尤善于书札。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图/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杨凝式代表作
下面,我们将《韭花帖》裁剪放大欣赏,让大家彻底感悟翰墨风流:
作为行楷佳作,杨凝式没有刻意追求整齐的布局,也不去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如下棋似的、闲庭信步式的情景。建议大家逐字观看,体会杨凝式书写时的心情:
俊逸小字,走走停停,有意无意,如游走湖边,或捡石,或踢腿,或清歌,或小跑,前行而边赏景,非常自得。
上面这是第三行了,特别要留意字间趣意,这时,杨凝式已完全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又不失行气,非常有妙趣。
单字的《韭花帖》,字势形态一目了然,字字俊逸,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间小花,点缀有序。
这里和大家说说书坛背景,唐代以来的书法非常讲究力与气的有机融合,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滞之作,也有很多神至气足的传世书法佳作,不容置疑《韭花帖》便是无可挑剔的气韵十足之佳作。尤其通过小字的节奏,便能充分领悟。我们继续观赏:
看到字间,含蓄生动的揖让与顾盼,又做到了气脉贯通。平中寓奇,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自然天成般得盎然奇趣。
单字看不难看到,有茂密而至不透风的字,也有疏朗可使走马的字。这些疏密的极致交错与变化,和整体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变化无穷、趣意横生。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更先夺人眼目的特征,而一些茂密紧凑的单字则汇成了如棋子般点缀全局的效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
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七月十一日 状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以古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 黄庭坚评杨凝式 -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杨凝式富有文藻,并工颠草,大为时辈所推唐昭宗时,登进士第。梁时,为考员外郎。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诰。晋时,以礼部尚书致仕,闲居伊咯之间,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责也汉时,历少传少师。周显德初,为太子太保,卒于洛阳。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偏。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
一、先分析他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明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此帖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此外,在单字结体上也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然一切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三、再析他的用笔
笔法的更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
四. 怎么样临此帖
《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