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传统君就点个关注,“传统活儿”每天和您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
正文字数 1662 丨 阅读时间 5分钟
青团,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一种“春日限定”传统糕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宣传,青团走向大江南北,成为了一种“网红”食品。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
清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麦浆草
三月艾草
揉青团的青草,根据地域、习惯都不太一样,大部分所用为艾草或者浆麦草,小部分使用绿叶蔬菜。
一般青团做法,是将嫩艾混入几种野菜:泥胡菜、鼠曲草等,氽后成碧绿色,接着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洗石灰后,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碧绿色的面坯,此时青团的外皮便已成形。此处的艾草汁可替换为浆麦草或绿叶蔬菜,步骤基本一致。
捣草汁
揉面
成型
蒸熟
艾草制成的青团表皮,因含有大量艾草,具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的功效。如果买到的青团颜色较深,呈黑绿或青绿色,那么可能使用的艾草叶比较老。
而浆麦草所制青团,以昆山正仪的青团为代表。据说晚清时期,清人赵慧发现了这一青草,使其加入青团配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制团历史。据说用浆麦草所制的昆山正仪青团,色若碧玉,亮如翡翠,清香绵长,能存放七天之久,且期间团子表皮不破不裂不硬也不变色,浑然如艺术品。从前,正仪南北市有周金宝、金仁源、文魁斋等三家糕团店,制团非常有名,如今似乎只有文魁斋还存在于世。浆麦草具有去油腻、降火消食的功效,据说还有美容养颜的效果。
揉青团皮,若使用纯糯米或以糯米为主,那么皮质就会软些,同时加热后也容易变形,相对地,它的嚼劲也会不足,比较适合牙齿不太坚硬的幼儿或者老年人;若追求嚼劲,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粘米粉或大米粉偏多的青团皮,但缺点是,放凉后,它容易发硬以及破裂。
青团所用之馅儿,则是一只青团的核心。传统中,最常见的是豆沙馅儿,如今人们也多吃豆沙,除此,还有莲蓉馅儿、百果枣泥馅儿,同月饼馅儿一样丰富。自从青团在互联网火热后,人们又喜欢上了蛋黄肉松馅儿、鲜肉馅儿、咸菜豆干馅儿,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采纳了日本制点的 *** ,用抹茶揉团子皮,奶油做团子馅儿,已经不能算是正统的青团,简直是“和果子”的变种。
苏州青团,以豆沙馅儿为主,核心是添加了如水晶般的猪油。优质的红豆沙,加上肥而不腻的猪油,令人垂涎,这块猪油也用于苏州糕团“猪油糕”,香气四溢,晶莹如玉。若要想吃苏州的好青团,须得深入苏州老城区,于葑门横街内寻找。
说完青团本身,再叙一叙青团的由来。青团其实是清明节前后的传统食物,但随着发展,上市时间推早至农历二月,也就是公历三月。那为什么清明节会吃青团呢?由来有二。
一从北宋《琐碎录》说起。清明节与寒食节就相差一日,寒食节的习俗是“全城禁烟”,也就是不烧火,大家普遍吃冷食。《琐碎录》就提到,北宋的四川人,在寒食节会采集杨桐、细叶冬青等叶子,熬出鲜绿的汁水,涂抹在米饭、面饼、糕团上,使其颜色泛青,并用于清明节的祭祀。那为什么要涂青呢?因为传统中,吃冷食是损害身体阳气的,而茁壮生长的树叶,向阳而生,是阳气的代表,古人认为将其涂抹于食物上能够助长身体的阳气。据说青团就起源自四川人民的传统。
二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据说有一年清明节,清兵追捕李秀成,李秀成逃到乡野间,农民把李秀成扮成普通农人样,与自己一起耕地,骗过了清兵。但清兵不罢休,要求每个人出村都要进行检查,以防有人给李秀成带东西吃。那位农民在思索如何给李秀成带食物时,一头扎进艾草丛摔了一跤,双手双脚都沾满了艾草青绿色的汁液,此时农民心生一计,便回家把艾草汁揉进糯米粉里,包上馅儿做成米团子,捆在艾草中,混过了清兵检查。李秀成吃完觉得香甜可口,逃回大本营后让所有太平军都学会 *** 青团来自保。吃青团的习俗由此流传。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包上青团的艾草能和普通艾草重量一样么?按照实际来看,还是《琐碎录》比较可靠些。
如今,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则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 活动之一。
以吃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桩好事,所以不管是什么馅儿的青团,只要大家吃的时候,能联想到传统,就是好的。
文章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必究!
(图片来自 *** ,侵删!)
往期精彩:
清明节来了,大家知道清明果的来历吗?为什么做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哪些地方都会做清明果吗?大家知道为什么清明果会包不一样的形状。
清明果为什么包不一样的馅
大家知道清明果的来历吗?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知道这是什么写的清明果吗
传说以前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时,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求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农民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有想法,(清明果做法又简单)不容易发现,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就是现在的清明果,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清明果),觉得又香又好吃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清明果的习俗就此在清明节流传开。#心动的瞬间#
清明吃艾糍的来历和寓意每逢清明时节,家家户户要做艾糍,又名青团。吃艾糍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而且吃艾草做的艾糍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发展至今。
清明时吃艾糍在南方很常见这个习俗,使用艾草捣碎了后挤压出绿色的汁液来,然后跟糯米粉混合后揉面,然后再来包裹上各种馅料,做成艾糍了。艾糍子的馅心可以是红枣的、花生芝麻的、豆沙的,或者是肉馅也可以。做好之后放入蒸屉里面蒸熟就可以了,这个美味的艾糍子就做好了。
其实清明吃吃艾糍就是为了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为了在寒食节的时候吃,咸甜口都有,老少皆宜,喜欢吃的朋友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起来哦!
你知道昆山正仪网红青团子的由来吗?正仪青团子
春节刚过
正仪的青团子便开始上市;
早先的青团子是江南地区清明扫墓的祭物
一般农家自做自食
清朝末年,正仪女子赵慧发现酱麦草做青团子的青汁
既好看更好吃;
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店陈四宝学到了这个秘方
开始在街铺上开店售卖,逐步成了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
继陈家后,正仪南市周金宝和北市金仁源也相继学得此法;
抗战前,镇上新开文魁斋糕团店,在馅料上进行了创新
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和上海沈大成
而闻名于苏沪一带;
正仪的书法之乡名头,已鲜有人知
而青团子却名扬江南;
儿时,开春后,会约上同学
骑着“老坦克”(重磅自行车)到正仪吃青团子;
骑行正仪和亭林公园扫墓
是小时候春天最开心的事。
苏州城内最负声名的当属“黄天源糕团店”的了。这当儿估计早已人满为患,队伍大概排出去很远了。另外采芝斋的销售量也很惊人。前两天在超市里看到保鲜装的一盒盒青团摆得如小山般。
彼采艾兮为青团“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在江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就将嫩艾草切碎捣汁,和在糯米粉中,包上馅料,放蒸笼里蒸熟,作为祭祖、春游的时令小吃。因艾草色青,故称“青团”,也叫“艾团”,或“清明果”。青团油绿如玉,香糯可口,细细品来,那一份淡淡的清香和糯韧绵软的滋味,让人瞬间感到春的鲜活气息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青团做为江南较为盛行的清明节令小食,相传最早是为了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民间自发地在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而诞生的产物。而据考证,青团最初起源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古代,江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每逢清明必做青团以祭祀,《吴门竹枝词》中写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便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情景。
而如今在网上搜“青团”,有个随处可见的典故,话说有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清兵围困于山区,没有吃的东西。有同情起义军的农民,将艾草榨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青色米团,置于青草筐里,挑进山去。因米团和青草色近,故瞒天过海,躲过了哨兵的盘查。李秀成吃了青团得以保命,脱困之后,在军中力推青团做法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因此广为流传。如此说来,青团还有做为“野战口粮”的光荣历史呢!
青团糯韧绵软、香而不腻,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自古以来就深受食客的青睐。据说当年白居易经过一家青团店,对着那绿油油胖乎乎的青团垂涎不已,品尝后写诗赞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宋朝《琐碎录》也有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么描述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绿油油的颜色,胖成圆团的身材,不说味道了,脑补一下就觉得秀色可餐。
青团好吃也好做,最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或棉青、麦青、马兰头等)摘取嫩茎和叶,洗净用沸水焯,焯时可兑碱水,以去掉苦涩味。然后加点水,用搅拌机打碎即可得到艾草汁。再将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比例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依个人喜好,加入豆沙或蔬菜馅料,包成拳头大小的团子,大火蒸约二十分钟即可出笼,放凉后即可食用。
青团不仅是时令小吃、果腹佳品,还有很好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呢!譬如,做为食材的艾草,挥发油含量高,富含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被称为“医草”。而糯米也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彼采艾兮,为做青团”。桃红柳绿时,一颗颗圆圆的团子,披着油绿如玉的色彩,像是浓缩了整个春天。软糯清香,略带点艾草的清苦,从色彩到口感,每一口都是春的滋味。不论甜口、咸口,只为那一抹春意浓浓的翠绿,掬一颗入口,方不负这大好时节!(项伟)
清明期间有种独特美味叫青团最早的民间祭祖日非清明节,而是寒食节。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唐时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寒食因此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当然,清明节更离不开吃,而且以凉食为主,这也是清明又称“寒食节”的其中一个缘由。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便记载了青团这一清明期间独特的美食。
“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清代网红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描述。“碧玉”两个字,让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春色。有人说,吃一口青团,就会理解“把所有春天都揉进了一个清晨”那句歌词。咬一口青团,也许会在微软微甜的味道里,理解中国传统中江南早春的柔情。有一种青团的做法是,把糯米粉和新鲜的艾蒿调和、揉搓后,加进去豆沙馅或花生芝麻馅等做成,蒸熟后,成团子状,即可使用。糯米补中益气,艾蒿温润去湿,清明时节雨纷纷,食用青团便可以去湿气而幅阳气,有益健康。
艾蒿,在《诗经 鹿鸣》里称为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小的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回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织着各种浓浓的怀旧情。
“青团”的由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民间,清明时节,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吴门竹枝词》中写到,“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青团。距今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此外,说到清明美食,清明前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鲜嫩。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记载:“剥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或为汤宜可。起迟便枯。”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更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河蚌烧豆腐、河蚌咸肉煲等,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雪白的豆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都会叫人食欲大振,如神仙一般快活。配上春天才上市的头刀韭菜爆炒,更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极力推荐的吃法。
记载着这些与传统节气相关美食的《随园食单》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作者袁枚(1716-1797),被誉为最会玩的清代文人,是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万卷出版公司的《随园食单》以乾隆年间小仓山房藏版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较为通行的版本,以点校、注释等形式进行了整理,另配有40幅手绘插图,完美再现书中美味。
万卷出版公司负责人介绍,《随园食单》中的袁氏语言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既有故事性的记述,也有随笔性的论证,可读性较强,正是这种通俗生动的语言,给简单的食单食谱赋予了形象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在理论研究上,该书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价值上作了更多理论与实践探讨,表现了袁氏饮食文化思想与观念的传承创新特色。
书名:随园食单(小仓山房藏版)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袁枚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价:36.80元
青艾做成的团子
总有清明的味道
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
在江南一带民间,
各有不少传说。
但食用耐饥的糯米糕团,
则可以上推到周代。
因为寒食节的缘故,
家家户户禁烟火,
故唯有冷食米糕或团子。
青团,又名艾团或青团子,
是一种用青艾的汁
与糯米粉一起调和,
并以豆沙或芝麻为馅,
做成的绿色糕团。
青团蒸熟之后,
还要用毛刷,
将熟油均匀刷在团子的表面。
所以,青团碧青油亮,
入口糯润绵软,
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沁人心扉。
现在做的青团,
有的也采用浆麦草,
或者其它绿叶蔬菜汁,
与糯米粉捣制而成。
从前的江南,
家家户户一到清明都要做青团,
如今,青团作为祭祀供品的功能,
早已经日益淡化,
更多的是作为应令尝新的小吃,
也是江南民间清明节必备的传统点心。
常州钟楼:缅怀先烈革命志 手制青团忆清明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为了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3月29日,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一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常州银丝面馆和大地幼儿园开展“缅怀先烈革命志 手制青团忆清明”主题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大家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吗?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社区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缅怀先烈的意义,并带领大家观看了革命烈士纪录片。
菊花花语中含有“怀念”的意思,每一瓣花瓣都饱含着 *** 者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活动现场,退役军人和小朋友们围成一桌,叠纸、剪纸、绑线、捋花……不一会儿,小巧精致而满含真情的纸菊花就 *** 完成。随后,大家怀着肃穆敬仰的心情在现场举行了简短而又隆重的悼念仪式,献上亲手 *** 的纸菊花。
青团,又名艾团子,因色泽碧绿生青而得名,糯韧绵软、清香爽口,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多见于清明、寒食佳节。常州银丝面馆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和青团的 *** *** ,接着将准备好的面团和馅搬上桌,带领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搓团、包馅……用春天的色彩 *** 出一个个青团。
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引导大家追忆祖辈艰辛,缅怀前辈功勋,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良好形象,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交汇点通讯员 夏西子
编辑: 唐颖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体验传统食俗文化艾叶青团香溢农科院本报讯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为体验传统文化,近日省农科院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在爱乐聚农科院网点开展“亲农耕·近自然·叙侨情·心连心”活动。
现场邀请了专业老师向居民介绍了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讲解了如何挑选艾草及 *** 青团的步骤。
和面、裹馅、捏团,大家都学得十分认真,不一会儿,一个个油绿如玉的清明团子就成型了。
蒋爷爷的儿子常年在国外工作,包清明团子活动勾起了他浓浓的思子之情。为此他特地给爱子写了一份家书,表达思念之余,让儿子要崇祖祭祖,发扬继承传统文化。
企退人员王阿姨表示:“很多年没亲手包过清明团子了,今天和大伙一起学做清明团子很热闹。”
手工 *** 清明团子的同时,社区还进行了签名活动,倡导社区居民们过一个绿色清明、环保清明、文明清明。
本报通讯员 张何
春低杨柳枝 清明馃美味时2019-03-31 08: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东方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唐朝诗人白居易道尽了青团之美。青团又称清明馃,外表油绿如玉(在武义还有白的、红的),口感糯韧绵软,从颜色到口感都适合时下美好的春色。
在武义县“宣平八味”店,陈林燕正和几名工作人员做清明馃,几名游客也饶有兴致地学着做。一们小游客说,她吃过清明馃但是从来没做到过,今天在这里体验做清明馃感到很开心。
由于清明馃由艾草、鼠曲草、小麦草、青蓬草等制成,而这些“青草”或有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或有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及美容等作用,在点心中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因而广受欢迎,在 *** 平台也是销售火爆。陈林燕说,3月份以来,她已经在网上销售掉近1000斤米做出来的清明馃。
清明馃由艾草、鼠曲草、 青蓬草等常用草本植物打成糊,和进糯米、粳米粉揉捏而成。揉好面粉后,往面皮里添加各种馅料,根据不同口味或甜或咸。甜的传统口味是豆沙馅、芝麻,咸的口味则有毛笋、腌菜、肉丁、豆腐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清明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寒食节不可生火,只能吃冷食充饥,以糯米为主的清明馃便成了寒食节餐桌上的常客,当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祭祀先祖的贡品。
还有一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人迁往南方时,由于水土不服,痢疾频发,因此含有可以调理身体的艾叶的青团,因为自身富含的药用价值而受到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