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什么地方产的更好,香菇什么地方产的最正宗更好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8 0
来中国生态环境之一县,一起感受香菇文化,当一回“菇山民”,听一曲“菇民戏”,尝一次“百菇宴”


蔡昉:从历史上看,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全球之一个食用菌类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所以庆元有一张金名片,叫中国香菇城。庆元是香菇开史的地方。800多年前,庆元人吴三公发明了剁花法,在世界上开启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


从贸易上看,香菇跟庆元老百姓息息相关,2021年香菇产业总产值40个亿,特别是近年来,我们香菇从原来的种植领域,现在慢慢已经转到加工和流通领域。我们有一个香菇市场,去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交易额还是达到了26亿,占了全国干菇总产量的20%以上,也是中国更大的香菇市场。


近年来,我们持续转型升级,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一级的食用菌科研中心,同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结对,把他的团队引到庆元来成立院士工作站。同时,在创新上往高端走,开发了像灰树花这种高端的食用菌产品,灰树花产量占全国的90%。我们现在把食用菌从原来的之一产业,慢慢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县有食用菌加工企业就有80多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精深加工体系,包括配料类、即食产品类、饮品类、调味品类、保健品类等等,所以食用菌产业在庆元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小香菇撑起大产业

“菇娘”们正在采收香菇。

香菇

善美韶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金艳、杨兰

记者昨天在广东省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香菇种植产业基地里看到,占地上百亩的一座座香菇大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

近年来,始兴县立足实际,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建设思路,在隘子镇大力发展香菇主导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年产鲜菇800万斤

走进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香菇种植产业基地的香菇大棚,里面搭着比人高的钢结构架子,这些架子有6层,每层都摆放着菌棒,整齐又立体。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菌棒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香菇探出“小脑袋”,阵阵香菇清香扑鼻而来。

“天气一暖,香菇长得快,今天上午,我们要把附近这几个大棚的香菇都采下来,装车发出去。”基地负责人官钰和菇农们穿梭在大棚里,熟练地采收香菇,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始兴县是韶关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74%,为各类优质特产山珍提供了极好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条件。香菇就是始兴县久负盛名的山珍特产之一,是“粤北香菇”的典型代表之一。

始兴栽培香菇历史悠久。近年来,始兴县在隘子镇大力发展香菇主导产业,于2018年在隘子镇满堂村搭建标准育菌棚、产菌棚、加工车间等,建立香菇种植基地,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香菇基地2019年正式出菇,发展至今已经有38个菇棚和一个标准棚(由6个菇棚组成),年产香菇菌棒300万棒,年产鲜菇800万斤。”基地负责人官钰介绍。

将延伸香菇产业效益

由于香菇种植受菌种、环境等不同因素制约,要确保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就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基地不断引进国内先进食用菌数控系统,建成了食用菌环境智能控制生产流水线,建立了从菌种管理到出产香菇的完备生产体系,同时,还配套了香菇保鲜冷库、自动喷淋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了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而在菌种培育方面,基地也实现了自动搅拌、自动装袋、连续灭菌、无菌接种等生产工序流水作业,“现在一年四季都能育菌棒,一年四季可以出菇,一个大棚的菌棒产量有一万多袋,6个月轮换一次,因此产量比刚建基地时翻了好几番,年产值也达到了3000万元。”官钰说。

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目前,香菇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种植,与农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代种代销”形式,由公司组织当地菌农,统一进行种植计划安排、统一进行菇棒菌种培育、统一进行农事生产活动管理,并按统一标准进行统购统销。通过发展统购统销以及雇用当地劳动力开展生产活动,不仅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据介绍,今后,始兴县还将继续围绕香菇产业做文章,从精深加工着手,不断延伸香菇产业效益,让“小香菇”支撑起乡村振兴梦。

国字号认证丨泰州市姜堰区“三水香菇”成“明星”农产品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三水香菇”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取得了“国”字号的“质量认证”。

“三水香菇”

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是贯彻落实品牌强农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有着重要意义。“三水香菇”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独特的营养特性、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较高。

“三水香菇”发展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目前香菇种植规模已达1500亩,吸引200多家专业种植户、2000多人从事香菇产业,户均收入超8万元,已成为全省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年销量突破1.5亿元。桥头社区因香菇产业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等称号。

小小的香菇撑起一片市场,形成一条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勤劳敬业的三水人让“香菇之乡”的名头更响亮。

2021年以来三水街道不断升级硬件设施,实施香菇产业园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国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建层架种植基地30亩,高标准搭建智能恒温集约化养菌棚10座、多层架高效出菇棚46座;同时,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成立食用菌产销联合体,为菇农提供统一财务管理、统一采购原料、统一菌棒 *** 、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等级评定、统一品牌推广、统一回收销售的“七统一”服务。目前,年产香菇超1.2万吨,实现菇农、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今年以来,承载着状元文化、肩负着乡村振兴使命的“三水香菇”重新出发,踏上一条品牌升级之路、产业振兴之路、发展共富之路。全年系统打造“三大中心”,即智能菌棒生产中心、多功能产业服务中心、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实现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塑造状元菇“金口碑”;创新推出每日坚菇、香菇沙琪玛、香菇薄脆等网红食品,联合开发状元“好菇、好蟹、好米、好卤、好酱、好茶”系列“状元好礼”;打造文武两道“状元菇宴”,分别以“御赐十八鲜”、“刘氏八大菇”为主打,解锁“好菇好吃法”;以武状元为主题的“菇菇部落”景区落户溱湖绿洲,打造“看、听、玩、吃、购”五大功能区,开辟“着状元袍、揭状元榜、游状元街、憩状元府”的状元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以“状元故里、香菇之乡”为主题打造景观游园,设计推广“菇状元”“菇仙子”“卤状元”“蟹状元”等公用IP品牌形象,将“状元菇”已融入城市建设、成为城市标识、彰显城市魅力。

来源丨江苏姜堰

炎陵县水口镇:龙炎食用菌基地香菇喜获丰收助农增收

红网时刻3月29日讯(通讯员 凌显富)3月29日,在炎陵县水口镇龙炎食用菌基地的大棚内,食用菌种植基地的香菇迎来收获季。走进大棚,菌棒袋或层层分立、或有序地摆放在地上,菌棒袋上一簇簇香菇长势喜人。工人正抢抓农时,加紧采摘、精选新鲜香菇,并按照不同菇种和大小逐一分类后,又将新采摘的香菇搬运到冷藏室,眼前一派忙碌景象。

“香菇姐姐”刘李云是基地负责人,她介绍,近年来,自己把食用菌作为促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用好、用活闲置土地,走出一条产业致富路。

“基地现有大棚近100个,其中,有50多个大棚用来种香菇、平菇、木耳、羊肚菌,竹荪等。”刘立云说,基地的成立,既让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因采摘、分拣、搬运等工作需要大量用工,使得水西村、水口村等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务工机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

“我们工资按天结算,一个月工作20多天,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水口村的村民张三友说道,在基地务工,每个月的工资能存下来贴补家用,工作时间有弹性,基地与家的距离步行也只花10分钟左右,便于照顾家庭。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基地稳定发展,这样他们也能不断增加收入。

刘立云表示下一步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渠道,紧扣 *** 直播的风口,主动出击对接主播带货,开展线上直播销售,借助带货主播的大流量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注入新的动力,让直播间的网友们和广大消费者通过直播镜头看着香菇从菌棒上采下来,“云”亲近大自然,体验农事生产的乐趣和不易,在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更是让农产品搭上网红的“快车”,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缩短田间到舌尖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陕西柳林: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小小香菇“飘香”乡村振兴路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十年来,共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更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前,人民网记者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现场采访等环节,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经验,推出“传统村落万里行”系列报道。

进入六月,正是夏菇采摘上市的季节。柳林村食用菌基地一派火热景象,饱满莹润的香菇香气袭人,村民们有的忙着采收、有的忙着分拣、有的忙着装车,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

柳林村位于北纬35°,森林覆盖率达85.1%,坐落于铜川市耀州区北部山区的庙湾镇,是朱鹮在秦岭以北首个野化放飞地。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为此地发展香菇产业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之对应的是,因朱鹮栖息地维护好生态与水环境的需要,且当地耕地土壤层较浅,种植大田农作物收益较低等客观因素。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如何进一步借助香菇产业提高村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

中宣部派驻柳林村之一书记元开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宣部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原耀县)确定为定点帮扶县以来,对柳林村的支持一直延续至今。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就要聚焦增进农民福祉这个宗旨,近些年来,中宣部进一步加大了对柳林村的帮扶力度,重点将产业帮扶作为长远之计和关键之举来推进。

回顾这片土地所经历的产业发展历程,时光荏苒,今昔巨变。实际上,柳林村有多年香菇种植经验,但早期村民们大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香菇产业,且收益率较低,不少农户逐渐退出,只有少数村民还在坚持。

考虑到香菇种植不会污染环境,且食用菌生产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于是,当地 *** 在2018年4月提出“打造香菇小镇”战略目标。柳林村香菇种植基地就在这段时间建成。

“我们目前主要通过‘资金托管’‘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借棒还菇’等方式带动集体增产、群众增收。”元开放说,当前,该产业已辐射带动周边7个镇,51个村,20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稳定增收,解决群众就业5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元开放介绍,目前,庙湾香菇小镇已实现年产菌棒1000万棒、出菇800万棒、年出口菌棒200万棒、年产香菇酱300万瓶,研发推出“菇为天”香菇酱等系列特色产品。

而把香菇种植产业培育成主打产业,当地村民更是不遗余力。

今年63岁的刘小平,是柳林村房沟组的一般农户。早年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失去左手,但面对生活,他却仍旧积极乐观。几年前,他做起了贩卖香菇的生意。

在贩卖香菇的过程中,老刘看到了香菇种植业的广阔前景,梦想着哪天自己也能建个大棚,种植香菇。2022年,得知村里计划扩大香菇种植基地的消息后,他之一个承包了10个大棚种植香菇,圆了梦想。

老刘不仅自己种香菇,也带动其他村民增收致富。10个棚的香菇,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在村里雇佣了2名男劳力输水,10名留守妇女帮忙采菇。

目前,经过1个多月的辛苦经营,老刘的10棚香菇已经卖了10万多元,被他聘用的村民们也都挣了3000到6000元不等。看着手里的工资,村民们喜滋滋道:“多亏老刘种香菇,让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在家门口还能务工挣钱,这得感谢咱邻家!”

如今,香菇种植在庙湾镇蔚然成风,小小的香菇早已四下“飘香”,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为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何提质增效为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去年,柳林村河东组新建了占地50亩的新香菇基地,建成了121个简易大棚,43个有养菌棚,78个出菇棚。今年4月,香菇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到位。目前已经有7户村民主动承包大棚,而刘小平,就是之一个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

柳林村香菇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而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善向好发展的同时,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香菇什么地方产的最好,香菇什么地方产的最正宗最好-第1张图片-

记者实地走访柳林村看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扶贫办的支持下,村里还建成了以美好生态为主题的“朱鹮球场”,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运动场地,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而数字技术革命也给当地发展带来全新改变,以柳林为代表的一批村庄相继从“传统”走入“数字”。中宣部挂职干部、耀州区委副书记孙进军认为,数字技术为保障农业现代化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耀州区也希望依托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累积优势与丰富赋能经验,拓展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路径。(实习生陈梓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香菇品种“精品一级香菇”,真不错


香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香蕈的子实体,属担子菌纲伞菌科,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物质——香菇精,形成独特的菇香,所以称为“香菇”。由于营养丰富,香气沁脾,味道鲜美,素有“菇中之王”、“蘑菇皇后”、“蔬菜之冠”的美称。不但位列草菇、平菇之上,而且素有“植物皇后”之誉,为“山珍”之一。


甘肃唐蕃古道商贸有限公司

优质香菇


甘肃唐蕃古道商贸有限公司位于甘肃省永靖县。永靖县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10度,适合香菇等产物的生长!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造就了香菇腿短、肉厚、色泽好、等优势,受到了国内很多消费者的一致赞誉!


永靖境内河流纵横,人工湖泊相连,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黄河、洮河、湟水等河流。还有刘家峡水库也在这里。



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菇,庙湾香菇生长周期长,具有营养丰富、绿色天然、味道鲜美、气味芳香、滑润爽口的特点,属香菇中的“精品”!


甘肃唐蕃古道商贸有限公司香菇种植全程,不打农药,不上化肥。能够确保“纯天然”的高品质。是居家厨房的食材的佳品,也是健康之源!



根据中国营养成分对比表,香菇钾含量比一般香菇高出21倍!铁含量高出53倍!蛋白质含量高出2倍!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都远高于规定标准!每天吃香菇,健康又幸福!


小贴士;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质香菇多糖和大量维生素D,以及普通蔬菜稀缺的钾、钠、硒、铁等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美味精品!平时生活中适当增加香菇的食用量,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细心的吃货朋友们都会知道干香菇要比鲜香菇味道更好。奥妙就在于鲜香菇经过烘干后,其中的核糖核酸在烹调过程中更容易释放出来,也更容易被水解为鸟苷酸了,而鸟苷酸正是香菇中的主要鲜味物质,其鲜度约为普通味精的几十倍。同时维生素D含量也会在转化的过程中变得更高!然而要吃到好的干菇还要有好的设备才行!



回首烘干方式的演变,自然晾晒依靠太阳自然晒干,使生鲜香菇完全暴露在室外,完全受天气影响,非常不卫生。此外,菌盖容易反跷,无光泽,无香味。而土窑火烤烘干房,一般采用煤炭、木材作为燃材,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及废气,对香菇烘干造成“二次污染”,使烤出的香菇带熏味,颜色暗黑,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为改变传统烘干方式遗留的顽固弊端,我们采用全新的烘干方式,摆脱天气环境制约,全程在密闭不锈钢窑内烘干香菇,不产生明火,无废气排放,完全达到国家食品卫生环保生产的标准,使干香菇颜色鲜艳、光泽度好、香味留存,极大的将香菇自身的香味牢牢锁住,烘干好的香菇一经泡发香味非常浓郁,炖汤炒菜称之极品!烘干的香菇(手机实拍),干净、卫生,质量上乘!

身在异乡说“菇乡”,随州香菇香飘海外

虽说在异乡他地,但一提起故乡总有一种感情。而谈到家乡的宝贝,我还是十分自豪的,而且我每年也都会在异地推销自己的香菇。因为我来自"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的湖北随州,故乡是"菇乡","菇乡"也是故乡。它是有名的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以前我说随州,都没人知道随州,而今随州因这次疫情"疫往情深",让大家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了解,央视以及许多家主流媒体和电商平台都曾为它"打call",为我们家乡的特产带货直播,而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我即将说的"随州袋料香菇",而从此随州香菇也开始深入人心。

随州火车站地标:鹿鹤

一、从品种特点上说

香菇,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与种植历史,其功效及营养价值我就赘而不述了。一般来说,香菇有野生的、椴木的和植料的,而我们随州的香菇主要就是这种人工植料种植的,我们称之为"袋料香菇",我曾在我的文章《不是白干,有吃有住还有免费汗蒸还有……你来还是不来? 》中有说到过,主要说其种植的过程的繁。随州袋料香菇的品种有两种,春栽是12月至3月接种,秋栽是8月至11月接种,二者主要是种植时间区别、光照及温度影响出菇的大小及品型。所以这个月我们家已经在开始秋栽种植工作了。

大棚里生长的袋料香菇

而平时我们说的野生香菇和椴木香菇,一般是长在木头上的,缺点就是产量低,生长的慢。像野生的,现在都很难找到了。我们的袋料香菇的优点在于产量高,出菇快,生长的也快,而且肉厚细嫩,香滑爽口。用我们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来钱快,当年的成本当年就回来了。

相对于秋栽与春栽来说,春栽菇品型更好,菌盖薄一些,腿细,秋栽菇腿粗,菌盖肉更厚实。当然了,秋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产量略高于春栽,所以一般来说,种植秋栽品种的农户比春栽的多。

香菇的好坏,价钱的高低,取决于品型大小与色泽,品型好、色泽白、均匀、有花纹的我们又叫之"花菇",表面光滑无花纹的我们又叫"板菇"。

我的小侄女拿着香菇玩

不管是春栽还是秋栽,花菇的价钱比板菇的价钱要高许多了。但是呢,农民是个靠天吃饭的职业,种植香菇也是一样,除了自己的技术要过硬外,要想有好的收成也得有好的天气。如果碰上阴雨天,那香菇就不会白会变黑,就多是板菇,就卖不出好价钱,如果阳光好,香菇就会有花纹,而且很白很白,花菇就是这样的。

二、从产业规模上说

我们随州具有香菇种植的优越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目前已有40余年历史。像我家都种了近二十年了,现在我们那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随县是我国香菇之一县,种的多产量比较高的地方主要是三里岗、殷店、草店、高城等镇,已经是一种特色产业了。从最开始的零星栽培、提篮小卖,到现在的基地生产、出口创汇、精深加工,乃至三产融合发展,随州香菇已一步步成长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全市现有食用菌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已成为华中地区更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区域性菌种生产供应基地。

这个菇长的虽大,跟手机一样大小了,但不值钱

经常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去年2019年,在我们湖北随州随县举办了一场国际香菇产业博览会,当时经贸洽谈签约就达40亿元。2019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5.5亿美元,其中随州就超过5亿美元。全市48家香菇产品生产企业具备自营出口资质,所产香菇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香菇产业年综合产值超200亿元。而随着菇博会"地举办,随县也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荣获国家"现代农业(香菇)示范区""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区""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等殊荣。可以说,随州香菇已香菇海内外。

三、从品牌宣传上说

2019年随州香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随州市委、市 *** 安排部署下,随州市农业农村局抢抓机遇,争取支持,依托国家和省主流媒体,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和产销对接等工作,为随州香菇特色农产品代言。

今年,2020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捐赠湖北广告资源上线启动,从4月27日至9月30日,"随州香菇"也再次陆续登录中央电视台1、2、4、9、10、17等多个频道进行展播。由于疫情的影响,当随州香菇恢复生产时,央视也之一时间报道,《新闻联播》也将"随州香菇"作为湖北省农产品典型代表重点推荐,此外人民日报客户端也推出了《"鄂"醒了,买它!随州专场来啦!》专题,并多次对随州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推介。

另外,还有各大电商平台、市广大党员干部、自媒体的直播带货、拼单、微信吆喝等,都为助农促销、为优质农产品代言、造势,提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效果都是显著的。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适当的宣传也是提升品牌的一种方式。

这一切,作为"菇乡"随州人民的一员,当然是感觉到自豪的,可以说,这有效地解决了农民"香菇蓝瘦"的问题,并且也一次次的为随州香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给农民们也提升了信心。

每出口5个香菇就有1个产自这里

五一来临,老同学打算来京,出发前说要给我带点老家湖北随州的特色美食。

我连忙一番拒绝,心意收到,大老远的,大包小包,太累!

老同学嘿嘿一笑,给你带点最喜欢吃的。

难道是……

骑自行车穿过100里地做一个吃货

所谓山珍海味,在我的家乡湖北随州,香菇是当地十分知名的“山珍”。

小时候,我特别爱吃各种菇类食品,有香菇有平菇。每次吃香菇,那种醇厚香郁的味道都让我甘之如饴。

当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还是17岁那一年,我穿越半个随州吃香菇的一次旅程。

我的高中同学小卢,住在随州南边大洪山腹地的三里岗镇,那里是随州香菇的核心产地,他家也在种植香菇。

当时我住在随州中部,到小卢家要穿过半个随州,经过几个镇子,有100里地。

没有手机地图导航,只有一张纸质版的随州地图,我跨上一辆自行车,带着对香菇的好奇,带着探访好友的喜悦,带着爬山涉水的激动,上路了。

但是我大大低估了这一路的辛苦,用人在囧途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一路上,一个大坡接一个大坡,有时上坡有时下坡,山间公路崎岖颠簸,累得我腰酸背痛。

其中,最长的一个大坡,有两里地长,我一路上坡,一路气喘吁吁,感觉车子快被蹬散架了。而下坡时,一路高速狂奔,刹车都刹不住,真是惊心动魄。

不知过了多久,我看到了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两边的青山被雾气笼罩,一缕炊烟在屋顶袅袅升起,几栋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屋前屋后都是香菇大棚和栗树枝。

我意识到,在历经4个多小时之后,风尘仆仆的我,到了小卢家。

正在屋里睡午觉的小卢听见我来了,赶紧从床上蹦起来说,你来啦!天哪!快来快来!

不多会,他妈妈端上来一盘香菇炒肉,香菇和肉一起炒,肉的味道和养分全部浸润在细腻醇厚的香菇中,香菇入口即化,分外美味。

我大快朵颐,将这盘香菇炒肉一扫而光,一身的疲惫感,顿时烟消云散。

那天晚上,他妈妈做了一道香菇宴,那地道的小鸡炖香菇又让我大开味蕾。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过去,那一天香菇炒肉的味道,始终在我的心中回味。

后来我去上大学,一直到工作,有时去餐馆吃饭,或者是同学亲友聚会,总会习惯性地点上一份香菇肉片,甚至到后来,一上餐桌,朋友们早提前帮我点好了这道菜。

每出口5个香菇有 1个产自随州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珍宝。

香菇是起源于我国的珍贵食用菌,有“山珍”之称,香菇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可防治脱发,有补益脾气、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是大自然的珍宝。

随州的香菇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所造就。

随州位于北纬 30 度附近,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交汇,大洪山、桐柏山多个山系从南北环抱,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随州独特的地貌,加上充足的日照、北亚热带季风环流带来的充沛雨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灵芝草”香菇。

“随州香菇”柄短、形圆、褐铜色,肉质细腻,郁香爽口,尤其是白花菇,花纹如刻,颜色洁白,香味独特浓郁,是菇中之上品、极品。

虽然随州市内大都能长出香菇,不过,要论长势更好、营养最丰富、味道最醇厚,那还是要数南北两边的大洪山和桐柏山区域。

随州南部大洪山是大别山系的一支,位于其腹地的三里岗镇,是随州香菇的核心产地。那山间缭绕的雾气、昼夜的温湿变化,都尽情滋润着当地的香菇。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在此成功播下香菇的种子,最终造就了养育一方的大产业。

从此,在随州三里岗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香菇。

在小卢家,他带着我参观他的家,参观一排排的香菇筒子,以及等待种植的栗树柱子,还有两个香菇大棚,俨然是一个小的山珍宝库。

不光他家,在他们村里,大大小小的香菇大棚,分布在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

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产量1.47万吨。2017年,随州市香菇常年种植数量2200万袋,每年可生产优质干香菇6.5万吨。2018年,随州市有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随州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10月,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湖北随州已成为中国香菇之乡,每年香菇产值高达300多亿元,全国每出口5个香菇,就有1个产自于随州。

小小的一朵香菇,牵动着世界的味蕾。

不过,与此同时,危机也随之而来。

穿越危机加速成长

这回老同学从家乡过来,我估摸着十有八九会带上我爱吃的香菇。

长年在外,由于香菇种植技术已较为普遍,这些年,香菇在大小超市里已司空见惯,即使是上好的花菇,也能轻易见到。

不过,对于老同学的这一份记挂,我还是较为感激。

等到见面时,他给我提了一个大盒子,说里面是香菇,我不由地一怔,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是香菇酱。

这令我颇感意外。

在我印象里,他大致会带上新鲜香菇,或者是香菇干,却没想到,是随州香菇又一升级产品香菇酱。

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或许是一种必然。

由于香菇营养价值高,加上种植技术的发展,香菇在我国很多地方广为种植,由此也给随州香菇带来一个不小的难题。

那就是全国各地的香菇产量太大了,对于初级产品新鲜香菇和香菇干而言,其竞争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一个字:“卷”!

危机关头,随州香菇开启了一场升级发展之旅。

当其他地方在种植香菇时,随州一些香菇企业则开始探索新的香菇产品,香菇酱就应运而生。

2021年,品源公司出口香菇酱、香菇辣酱2.5亿美元,出口量居全省同行业之一,其中香菇辣酱创单品出口全国冠军。2022年春节,品源公司旗下网红品牌“菇的辣克”香菇辣酱7天卖出200多万罐。

这回,老同学给我带的就是“菇的辣克”。

此外,随州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裕国菇业研发的香菇浓缩汁、香菇多糖等产品,饱受市场好评,其中香菇多糖产品上市两个月便实现出口900余万美元,最近6年累计实现出口近8亿美元。

如今,随州的现代化香菇大棚,宽敞明亮,棚顶采用电动控制开启,已经是智能化、规模化、工厂化大棚,非常适合大规模香菇种植,无惧恶劣天气,技术更加发达。

正是在这种全方位的升级中,随州香菇产业价值越来越大,已成为随州当地农民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作者:刘德炳

河南获嘉县香菇丰产采摘忙 发展兴旺产业布局日渐完整

金秋时节,正值食用菌上市的季节,香菇也进入了丰产期。在河南新乡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香菇基地,大棚里散发着淡淡的菌香,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清晨6点,工人们就穿梭于大棚间,忙着采菇、装筐、运输、分选、称重、包装……

“基地220座出菇棚全部迎来了丰产季,日产香菇10余吨,每天100多名工人都忙不过来,还得继续招工。”基地负责人荆柯介绍,当前昼夜温差大,正是出菇高峰期,由于香菇优质、市场稳定,根本就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现在他们采摘的香菇早已被山东、重庆、湖北等地提前预定,销售范围覆盖华北地区,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我都60岁出头的人了,在香菇基地干采摘工,一天60元的工资,还有全勤奖,离家近还轻松,这是以前想不到的。”城关镇后寺村陈金凤说起自己的新工作,一脸的骄傲和欣喜。

据了解,获嘉县城关镇香菇基地是国内单体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为进一步增强香菇产业带动效果、坚定基地发展信心,获嘉县城关镇专门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来助推和承接香菇产业的发展,鼓励引导香菇基地采取“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与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大棚,托管给香菇基地,然后每年享受分红,目前已与周边乡镇的19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收益近3万元。同时,提供了装棒、脱袋、注水、采摘、运输、分选、包装、装车、清棚等就业岗位,周边村近500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

谈起未来发展,基地负责人荆柯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OEM贴标生产代加工模式,把基地生产的香菇交给具备食品生产加工资质的企业进行代加工, *** 成香菇酱、香菇脆和干香菇等产品,再利用公司自有渠道进行销售,等到市场占有率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再投入资金、设备和人员等进行自生产。目前,商标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在申请办理中,代加工厂商已有初步意向,计划今年年底投放市场。”

在香菇产业的带动下,获嘉县的农业产业在一步步集群、链条在一环环拉伸、效益在一格格提升,初步构建了“香菇产业园、苗木培育园、休闲观光园、食品加工园及劳动教育基地”产业布局,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颜值城乡,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扑面而来。(图片由获嘉县融媒体中心职福利、赵含香、张毅授权使用)

山西交口香菇成长记:从零星种植到出口海外

山西省交口县发展香菇产业,菌棒、香菇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李海凤 摄

中新网吕梁7月31日电 题:山西交口香菇成长记:从零星种植到出口海外

作者 高瑞峰 李海凤 穆艳丽

31日,山西省交口县尚家沟村香菇种植基地内,菌棚内菌棒上长满了一朵朵成熟的香菇。“正是香菇旺的时候,一人一天能摘10筐左右。”村民李水丽说。

交口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海拔在830米至2054米之间,受纬度、地形和海拔高程影响,气候温凉,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9℃,境内多数区域昼夜温差达10度以上,为香菇种植特别是夏季香菇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气候条件。

郜金柱是尚家沟村之一批食用菌种植户,2015年,他与6户农户以每棒0.5元酬金,从河南聘请技术人员学习食用菌种植。如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遍布尚家沟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喜平介绍,目前全村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50余万棒,茯苓种植面积近400亩。

山西省交口县,食用菌种植成当地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高瑞峰 摄

山神峪村是交口县更先尝试发展香菇产业的试点村,从试种1万棒香菇起,村民发挥“房前屋后”香菇种植便于管理、节省成本、节约土地等优势,“一户一棚菇”实现了“种一棚菇、富一家人”,全村200余户,村民收入八成来自于香菇产业。

2012年引进食用菌种植起发展至今,交口县香菇产业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截至目前,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超3000万棒,覆盖全县60%的行政村。菌棒、香菇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小香菇”成就了大产业,成为交口县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韦禾、天麟等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培育52个专业村,4个种植规模200万棒以上示范乡镇,形成“制菌、栽培、分选、加工、包装、冷藏、销售”全产业链格局。

走进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菌棒加工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中,工人在灭菌、接种、转运等各个岗位上忙碌着,工作人员尹慧青说,“近期,菌棒要求量大,8台机器全部运行,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完成菌棒加工订单。”

山西省交口县香菇产业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截至目前,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超3000万棒。 李海凤 摄

作为交口县香菇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2021年,该公司生产菌棒逾1085万棒。据了解,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劳务就业、承包菇棚、金融合作、辐射服务带动等模式,带动2040户农户增收,带动23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交口县下蒿城村韦禾香菇种植大棚内,鲜嫩的香菇紧紧簇拥,村民韩林芝说,“在这里干了4年,摘菇、洒水,一天可以挣八九十块钱,离家近,能挣钱,挺好的。”(完)

标签: 香菇 更好 地方 什么 正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