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Qingming
<唐>杜牧
Du Mu
清明时节雨纷纷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路上行人欲断魂
The mourner's heart is breaking on his way.
借问酒家何处有
Where can a winehouse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ness?
牧童遥指杏花村
A cowherd points to Almond Flower (Xing Hua) Village in the distance.
相关知识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tui, who lived in Shanxi province in 600 B.C.
谈到清明节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Legend has it that Jie saved his starving lord's life by serving a piece of his own leg. When the lord succeeded in becoming the ruler of a *** all principality, he invited his faithful follower to join him.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 艰苦 ,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However, Jie declined his invitation, preferring having a hermit's life with his mother in the mountains.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force Jie out by burning the mountain, the lord ordered his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 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To his consternation, Jie chose to remain in the mountain and was burnt to death. To commemorate Jie, the lord ordered all fires in every home to be put out on the anniversary of Jie's death. Thus began the "cold food feast", a day when no food could be cooked since no fire could be lit.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The "cold food" festival occurs on the eve of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is oft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it.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
As time passes, the Qingming Festival replaced the "cold food" festival.
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Whatever practice is observed,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Qing Ming is to remember one's elders by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visit their graves, ashes or ancestral tablets. To make the visit even more meaningful, some time should be spent to let young generation of family members know ancestors' past struggles and contributions, and the story of Jie Zitui who chose death over capitulation.
无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当然,还要学习介子推宁死不屈的气节。
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生自古谁无屎,谁擦 *** 不用纸。
春眠不觉晓, 理工美女少。
君子成日之美, 小人夺人所爱。
城管已乘皇车去,此地空余水泥地。
我自横刀向天笑,谁是傻子谁知道。
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口黑锅我不背。
桃花潭水深千尺,祝你拉屎忘带纸。。
举头飙冷汗,低头输清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芳心。
春眠不觉晓,处处让狗咬。
莫愁前路无知己,今天这事我挺你。
西塞山前白鹭飞,东村河边爬乌龟。
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嘴巴子使劲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吃饭想吐。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你是砖。
君子之交淡若水,恰似农夫矿泉水。
两岸猿声啼不住,没事你就走两步。
床前明月光,半夜你还装。
日暮苍山远,你真不要脸。
白日依山尽,没事常微信。
今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IT之家4月5日消息 今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说到清明节,很多人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句。是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时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除了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它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截图自软媒时间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当视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便为清明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自清代开始,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但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4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这也是清明节有时在4月4日,而不是4月5日的原因。
节日来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而清明节纪念祖先的习俗和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无法找到食物,后来多亏随臣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但介子推已归隐山林。
后来晋文公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寻之不得,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最后大火烧遍,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气候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耕种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上升到12℃以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图片来自Max Pixel
另外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图片来自Wikimedia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下面是关于清明时节的古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本文原出自2018年4月5日发布的《今日清明节:寻春莫忘归,纸烛悼先人》,有修改。
古有诗人述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壬寅甲辰戊子日,
恰逢此刻清明至。
暮春风起云水怒,
忽然春雨点点击。
行人春衫裹体行,然
游山玩水兴致兴。
亦有祭祖上坟莹,
扫除昔岁尘埃土。
束束捧花念祖情,
他年嬉戏相心生。
景色阴沉更凄清,
痛心疾首悲凉意。
携眷捧花泪已倾,
沉默不语声恐惊。
一缕思念入尘土,
万般愁绪上心头。
偶遇天灾和人祸,
时有无常新冠虐。
山河静默路疏通,
苦心奋战近三载。
千里道阻隔衷情,
静静眺望听佳音。
不经一夜寒彻骨,
那得梅香扑面来。
泪流干,
肝肠断,
叹无力。
经劫难,
意更坚,
齐协作,
和谐处。
风雨过,
天更蓝。
先人久不在,
唯黄土一捧。
清冷碑一座,
字字刻上边。
唯有碑上照,
风采依旧新。
笑容柔和明,
隔世话语倾。
句字刻心中,
每清明时节,
遥祭祖圣明,
尽诉子孙情。
石楠树上花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天里来百花开,百花深处有异香!相信不少人在这个季节都能闻到一种奇特的“花香”味,充满了某种神秘力量,所到之处令人闻之色变,又难以形容这种气味到底是什么……没错,这种难以描述的气味正是石楠花散发出来的!
满树清新可人的小白花,深吸一口让人窒息(@辰小山 摄)
01
1.更受欢迎的绿化树
石楠最早写作“石南”,按李时珍的说法,因为它“生於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但后人觉得“石南”没有草木之名常有的偏旁部首,于是便改为“石楠”,这样看起来更加顺眼(同理如“木樨”)。
石楠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树叶特别茂密,且四季常青,很早就被古人应用在庭院里,春季赏其新叶,夏季纳其荫凉,秋季观其红实。兼之石楠皮实好活,南北适宜,于是在现代园林中也非常受欢迎。
只可远观不可近闻的石楠树(@辰小山 摄)
正是由于南北广泛种植,于是当石楠树开花的时候,散发出的神秘气息便成为时下大众调侃的焦点。无数网友还为它举办成语表情包大会,盛况空前,可谓是这四月里当之无愧的C位了,我们一起来瞧瞧它的真面目~
石楠表情包(来自@乐跋自然 公众号)
石楠的学名为Photinia serrulata,属名Photinia(以及英文名photinia)来自古希腊语φωτειν??(phōteinos),意思是“闪亮的”,指的是它的叶片上表面光滑、亮光闪闪。种加词serrulata的意思则是“有小锯齿的”,描述的则是叶片边缘。就连园艺界也很重视石楠叶子的观赏性,特意把它和同属另一种光叶石楠(P. glabra)杂交得到了红叶石楠(P. × fraseri)及其流行品种‘红罗宾’(Red Robin),几乎在全世界得到栽培。
满大街都能见到的红叶石楠(@辰小山 摄)
然而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在意石楠的外形怎样,把它推上风头浪尖的事件是当它开出满树白花时散发的那股令人窒息的气味。
02
2.不可描述的神秘气息
不少植物的花朵精油含有相当数量的胺(àn)类,分子量比较小的胺类几乎都是气味令(正常)人感不快的挥发性物质。根据2006年瑞典和德国的4位学者对约270篇与花朵气味分析相关的文献汇总,我们得知有些植物的花朵精油含有相当数量的胺类,而且这些植物集中在两个科——天南星科和蔷薇科里。
石楠树上石楠花,花开时节欲断魂(@辰小山 摄)
天南星科有不少植物的花以恶臭著称,比如花序巨大、很多年才开一次花的“尸花”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就是如此。在蔷薇科中,花朵气味含胺类的植物又集中于梨亚族(Pyrinae),相当于传统分类中的苹果亚科(Maloideae)。以山楂属(Crataegus)为例,它的花朵能释放出三甲胺和N-亚甲基乙胺。三甲胺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海鲜腥味的主要成分。
山楂树下明明只有烂鱼的腥臭味,哪里有什么恋爱的味道(@辰小山 摄)
除了山楂之外,梨亚族的栒子属(Cotoneaster)、花楸属(Sorbus)、梨属(Pyrus)的花也都能散发以三甲胺为主的胺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豆梨(Pyrus calleryana),这是一种原产中国东部的梨属乔木,引种到美国以后成为当地重要的观赏树种。它的花极为浓密,所以盛花的时候气味也很大。很多美国人将这种花的气味形容为“烂鱼味和 *** 味相混杂的味道”,这也让它在美国俚语中赢得了“ *** 树”(semen tree)的诨名。
从此无法正常欣赏豆梨花开(@辰小山 摄)
石楠属也是梨亚族的成员之一,按说我们可以推测,它的花的气味可能也是小分子胺类导致的。不过,事实没有这么简单直接。
2013年,中国研究者对石楠花的挥发成分做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石楠花挥发物质中含有33种主要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总体积含量占到了总挥发油的93.8%。然而,这33种化合物并不包括三甲胺或者任何一种小分子胺,其中只有2-(4-甲氧苯基)-乙胺和3-甲基-N-(2-苯乙基)-1-丁胺这两种胺类物质,但这两种胺类在挥发油里的含量分别只有0.8%与0.7%。
还是来欣赏石楠树的红果果吧(@辰小山 摄)
对石楠的分析同时还显示,石楠花精油中含有极丰富的苯甲醛(63.9%)和一定含量的苯乙醇(3.9%)。苯甲醛是杏仁的风味物质,苯乙醇则有清甜的玫瑰花香。这些气味分子掺杂在一起,或许便是让石楠花闻起来既不是山楂的鱼腥味,又不像豆梨那样不可描述,但却令人感到窒息的原因吧。
辰小山
5分钟前: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字样,或者回到本公众号主届面,点击底部菜单“号内搜”→“乡土植物”即可回顾该系列所有文章。
该写作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编号:18dz2306500)的支持,所有内容将与科委平台“科普云”共享),感谢大家支持与关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原创并非杜牧,后面两句是这样提起清明,杜牧的千古名诗《清明》可谓童孺皆知,家喻户晓。许多人都在品味这首诗的独特意境,有的人还“曲径寻幽”去考察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甚至说这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来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其实,杜牧这首诗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曲折爱情故事隐嵌在其中。
杜牧,唐代著名的杰出大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有四大特点:一是出身名门。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一代文豪杜从郁的儿子。二是才华出众。他从小饱读经书,博才多学,是有名的才子。三是性情刚直。他为人刚直、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四是怀才不遇。杜牧虽然才华出众,但他在仕途上却属于怀才不遇的类型,一直在做幕僚一类的官员。
公元835年,晚唐才俊杜牧“屈就”宣州太守幕僚,因为怀才不遇,心情一直很郁闷,于是在端午佳节前夕应湖州刺史崔君的邀请,到风光秀丽的吴中去“消遣”。
当时的湖州每年端午节前夕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水上龙舟赛会。这一天,一每年一度传统赛会上,湖州城万人空巷,倾家而出,其时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齐鸣,十分壮观。
就在这次龙舟赛会上,刚过而立之年的杜牧邂逅了吴中美少女张好好。张好好不但长相好,她羞花闭月,而且才华横溢,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杜牧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心扉波动不已。然而,她当时毕竟还年幼,还没有到及姘之年,而且杜牧也因公务缠身而不能久留,于是他手书一札,托人送于这位少女,约定十年后来娶她。
光阴荏苒,十年的时间随风飘逝,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杜牧来到与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一任太守时,他想去赴当年湖州的应约之事,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管辖范围内突然出现民众逼反的事,他分身乏术,等他平息事态后,已然过了赴约之期,为此他很是懊恼和忏悔。第二天年清明时,他睹物伤情,面对下个不停的春雨,有感而发地写出感恨伤怀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849年,杜牧迁任湖州刺史,他于是欣然去赴迟到的约会,一打听才知道那张好好已嫁三年了。也就是说张好好等了他十一年后终于死心,于是另嫁他人。
对此,杜牧悔恨不已,伤感之余,苦吟一首《七绝》:“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落尽,绿叶成荫子满枝”。
由此可见,这首《清明》诗是一首感恨伤怀的幽怨诗,杜牧当年为了一名美丽的少女而记下的自身的感恨伤怀,却没有想到为世上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浪漫佳话。
当然,在民间还有一个版本。说的是怀才不遇的杜牧在中年时时来运转,做了黄州刺史,到任后,黄州的各级官员为了给新任刺史接风洗尘,举办了一个盛大的酒会。其间请了当地有名的歌妓前来助兴,歌妓程氏才貌双全,这让杜牧很是迷恋。
下层的官员看杜牧这么垂青程氏,就给程氏脱了妓籍,送给杜牧做妾。
杜牧和程氏,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然而,可惜的是杜牧早已有元配夫人,他的元配是属于母老虎类型,不允许程氏进杜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杜牧只好在外面租了一套房给程氏居住。
后来,杜牧调任湖州刺史。杜牧走后,程氏收拾行李前往湖州,这时的程氏已经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偏又碰到绵连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程氏有感而发,吟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别了酒家问牧童,那里才是杏花村。
第二年,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后来也成了大诗人。在孩子满月时,杜牧前来探望,恰巧正逢清明阴雨连绵之时,杜牧想起去程氏吟的诗,和了一首,也就是世人如今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几年后,杜牧又调任睦州,本想带走程氏,可是夫人以死相阻。这时的程氏因为有孩子拖累也不能像上次那样,追随杜牧。无奈之下,杜牧只好把程氏托付给好友杜筠,而匆匆上任去了。仕途坎垠,佳人久别,杜牧忧郁成疾,很快病倒了,不久竟然含恨而去,年仅49岁,诚为可惜也。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文化」杜牧这首清明诗句句体现着中医文化智慧,通篇都在说肝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全篇不用一典,仅用四句大白话,通过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清明当日的观察和感受,把中国清明文化和古人清明节的生活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次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如同穿越的感觉。也难怪这样一首平淡无奇的“白话诗”能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名诗了。
杜牧诗《清明》意境
关于这首诗的文学之美,已经被无数文人雅士说滥了,我没有更好的词藻和更新的视觉来赞美它。我想从另一个还没有被广大读者熟知的角度来解读它,那就是,这首《清明》还完全符合中医文化智慧,句句体现着中医五行、五脏、季节、精神方面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明》还是一首中医文化诗呢,也许杜牧本人还是一位中医专家也未可知了。
从中医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首《清明》围绕五脏中的“肝”来展开,完全符合中医养生要领。
清明时节是春季,五行属木,对应人体五脏是肝
《清明》诗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宗明义点明当令季节为春季。
中医文化里除四个季节之外,又特别将大小暑及立秋以后这个阶段称为“长夏”,这样中医文化里的季节就有五个,即: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同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其中春季对应五行中的“木”。
同时,中医文化里还将人体的五脏同五行一一相对,其中,木对肝、火对心、土对脾、金对肺、水对肾。由此,春季就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肝。
人的精神分为魂、神、意、魄、志五种,五脏当中肝主魂
我们常用“精、气、神”来表述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状态,中国中医文化里将此定义为五个具体的概念,分别对应五行、五脏和五季,亦即:魂、神、意、魄、志。按照中医文化的说法,肝主魂、心主神、脾主意、肺主魄、肾主志,由此,魂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肝、五行中的木、季节中的春。
《清明》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便同之一句中的清明时节完全对应起来,依旧说的是“肝”。如果诗人不用“断魂”,而用“落魄”、“失意”、“伤心”、“丧志”,则都不能同肝这个脏器相对应,这是符合中医文化的用词,是非常严谨的,绝不是诗人信口开合的随意之为。
上百度搜索这个“魂”字,它的解释是:魂,人的精神的分支,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而其中的命魂则是从人的层面来说的,古人认为人的魂主管精神灵魂,而与肺对应的“魄”则主管人的肉体生理。所以,古人认为,魂就是人的阳气所在,人死后魂会离开人体,否则就是“阴魂不散”。
《清明》诗中用“断魂”来形容路上行人的心情,就是说清明这个阳春季节,人们肝气上扬,容易因伤肝而气淤,导致失魂落魄的样子。
所以,诗人就开始寻求疏肝理气的方子,随后就说到了“酒”。
酒入肝经,适量饮用能够疏肝,过量则伤之
酒,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饮品,更重要的,它还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古人很多中药方剂都有与酒配伍的做法,比如中药泡酒。
单从酒来说,它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当然这是指古代的米酒、黄酒,不是现代的烈性白酒或啤酒之类。中医认为,酒入肝经,适量饮用可以疏肝理气,有效调节人的情志,对养生保健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过量饮用,达到醉酒状态,则容易使人神魂颠倒,就会伤肝了。
《清明》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便是诗人为前句中的“欲断魂”开出的良方,找个小酒馆独酌浅饮一次,肯定会化解此时此刻的郁闷。于是,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下子将全诗的意境带入豁然开朗的境界,让人仿佛看到了《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杏帘在望”,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疏朗感觉,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不禁就有了穿越过去同杜牧先生对饮两杯的冲动了呢。
结语
一首千古绝唱《清明》诗,不仅仅体现着文学之美,还蕴含着古人的中医文化和智慧,这是这首名诗更令人拍案叫绝之处。也说明一个伟大的诗人,必须是精通中国文化的博学大家,更应该是将不同领域的中华文化融会贯通的高手,当为我们现代这些小文化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清明》诗不仅蕴含着唐诗的韵律美和诗情画意,它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中医文化和养生智慧,也许更是这首千古美诗的另一个美妙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玩味。
诗词|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踏青、插柳 。
这首《清明》是杜牧流传很广的一首诗,写于池州杏花村。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突然细雨纷纷而至,凄迷绵密,路上的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好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泼火雨”。
诗的首两句写细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此处的行人,并非游人,也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而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而在清明这样家人团聚、一起游玩赏春、上坟扫墓的节气里,那些孤身赶路的人们,就更容易触景伤怀,再加上这雨丝风片、纷纷洒洒,怎不让人生出层层愁绪?
诗人杜牧此时任池州刺史,远离家乡,更兼仕途不顺,自然也是这黯然销魂的行人之一。为着散散心头的愁绪,他决定找个小酒店小酌几杯,然而酒店在哪里呢?
这便有了古诗词里十分经典的一个情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问一个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浇愁呢?牧童笑而不答,遥遥指着杏花山村。
牧童不着一语,却用行动做了更加鲜明有力的答复。一个“遥”字让人仿佛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空气中似也有了酒香阵阵......
至于诗人听得牧童的回答是怎样欣喜,又是怎样激动地赶往酒店,如何为着美酒而销却了愁意,便都任凭读者的想象了。
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便是如此了。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一年怀恋故人的思念,而今天这个清明节,在这日子缅怀我们的英雄,愿我们可爱的英雄一路走好。
对于杜牧这首《清明》,想必我们都非常熟悉,这首诗说它是清明节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毫不过分,著名到什么程度呢?著名到一提及有关清明的诗句啊,我们好像就知道这首诗,就好像没有其他的诗句了,或者我们想不起来了其它的诗词了。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杜牧写的出神入化,写出了清明的氛围,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写出了人们的情感;二、一首诗想成文千古名句,真的很难。既要写的传神又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能做到的都是凤毛麟角。而杜牧用了简要的四句诗,便让《清明》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这一刻就是千年。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题《清明》便是告知了我们很具体的时间,就是清明节这天诗人所见所闻的事情或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属于春季中的二十四节气,春雨贵如油,相对的来说雨水并不是很多。正是因为春雨贵如油,很少,所以春季的雨水对田里的庄稼非常的宝贵!诗人说雨纷纷,可想而知,并不是说清明节这天雨下的很大,这里是营造一种春天特有的下雨的氛围,说小雨连绵不断、纷纷扬扬的飘洒,飘洒到一派万新的打底衫,飘洒到突出嫩芽儿的树叶上,飘洒到诗人的心中。正如朱自清所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屋顶上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绿的发亮,小草清得逼你的眼。”
“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读书的时候,就这个路人啊不同的同学读起来有不同的理解。有说这路人就是指诗人自己或者就是诗人看到的一个人,有说这路人是代指,很有可能诗人是看到了一群人,而我觉得都可以,无论是一个人或代指都可以。那为什么断魂呢?因为清明时节下了点小雨,就把行人的灵魂都给夺跑了吗?肯定不是这样。断魂是说行人们情绪低落,失魂落魄。
但是说到清明节,得说一说这节气。
清明节首先是二十四节气,那么就像立春啊立秋啊之类的,是一种物候的节日。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就说明清明节一到,大地温度就要开始上升了,这个时候要开始播种了,万物到春天,到了清明节就要开始蓬勃生长了。
清明节除了一种物候节气,还是一种传统的人文节日——寒食节。据说,晋文公为了追悼介子推的忠诚,报答介子推的恩情,就定了一个寒食节,规定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不准吃熟食,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介子推,到后来人们就演变成祭奠先人祖先,为逝去的人扫墓。大概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就逐步演变成一天了,两个节日融合到一起。在春季美好的季节,既可以外出踏青,感受春光的美好,同时又纪念先祖,扫墓祭祖。
所以为什么路上的行人会失魂落魄呢?因为这天人们出门扫墓祭祖,心里难免会有失魂落魄的情感,而天空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雨丝更让人的思念无限延长。在这里个人觉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虽然行人扫墓祭祖,怀念逝去的亲人,心情肯定会低落,但在春季美好的春光面前,在如此润万物的细雨中,那这是不是也让行人销魂呢?让行人沉迷于这美好的春光中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个时候诗人想喝酒了,行人也需要酒。想必是借酒消愁,但这又不是完全的借酒消愁。一路美好的春光,一路小雨润如酥,路边的花儿绽放,树叶儿新绿,难道不是借酒助兴吗?在祭完祖,扫完墓,杜牧觉得缺点东西,而这东西就是酒,借酒来助兴。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已经成文千古名句,也是该诗最秒的一句。这里有个主体,就是说诗人想买酒,所以他就拉着人问哪里有卖的。他拉谁呢?行人?都不好,因为讲究一个诗意。那么牧童便是更好的诗意对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中国的山水画、古诗词中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的意象。
比如樵夫,王维说“隔水问樵夫”。比如渔夫,孟浩然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等等,特有的意象来烘托诗词的氛围。而对于牧童,王维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孟浩然说“桑叶就耕夫,荷锄随牧童”,还有更有名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人用牧童是更好的也是最恰当的,无论是虚指或是真碰到了一牧童。杏花村,这里也是诗人的诗意写作。牧童指的并不一定就是杏花村,当然也确实有一杏花村存在。在春天,故人写杏花的诗句太多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在前面都有过介绍。
整首诗,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以这里是泛指,并不知道诗人写的是在哪里。接着后面牧童,杏花,就直接说明了,诗人身处田园,所以整首诗诗人是在写一个美丽的村庄。这首诗虽然简短精小,但正是这样一首乡村小诗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心中的春天,看出了诗人心目中的清明,诗人心中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