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的地方就是江湖。
郭德纲、于谦,主演的话剧《窝头会馆》首映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尤其是于谦在剧中的精彩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边话剧火了,果不其然,就有人开始酸溜溜地说闲话了。
有人直接拿郭德纲版的《窝头会馆》,跟北京人艺版的《窝头会馆》做比较,言之凿凿的称人艺版的才是重量级。
人艺版有众多老戏骨加持,距今已经演了上百场。
宋丹丹、徐帆、何冰、濮存昕,个个都是重量级的演员,而且人艺建院70周年,人艺还专门搞了线上直播。
自古是文无之一,武无第二。人艺版的确实经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团队就不能演。
看看这段发文,难免觉得有些可笑。
说人艺的演员都是科班毕业,都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啊。
艺术这回事,有时候真的和学历关系不大。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德云社确实有些人的学历不高,但是并不代表人家不能演好话剧。
据悉,此番郭德纲、于谦版本的《窝头会馆》是由德云社和龙马社联合打造,张国立执导。
张国立自然不必多说,而龙马社的发起人之一,就是《窝头会馆》的作者刘恒。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之所以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只是用老眼光看待德云社,看待郭德纲,一位郭德纲就是个说相声的。
根本演不了话剧。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看演出,不拿作品细节说事,上来就给人家贴标签,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失公允。
其实,这样的思维背后还有一个逻辑,认为郭德纲不好好地说相声,为什么要到话剧行业里搅局,而且票价还卖得那么贵!
郭德纲喜欢唱戏,搞了个麒麟剧社,戏曲唱得好不好呢?票卖得怎么样呢?
事实摆在眼前。
德云社又承办了鼓曲社,发掘培养鼓曲人才,一步一个脚印,未来可期。
票价值不值,得由买了票,看了演出的观众评价。
敢于尝试,敢于出圈,敢于亮招,敢于拿出自己的态度,
有这样踏踏实实做事的搅局者,对于话剧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郭德纲没学历,但是谁又能说郭德纲没学问呢?
至于于谦,
人家早就拿过影帝了。
张国立执导 郭德纲于谦等主演 话剧《窝头会馆》天津首演,年底将来蓉巡演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3月6日下午3时,封面新闻记者从天津获悉,德云社和龙马社联合打造,张国立执导,郭德纲、于谦、于明加等主演的2022年开年话剧《窝头会馆》,将于3月29日至4月5日在天津大剧院公演。目前门票销售火爆。
《窝头会馆》剧组供图
话剧《窝头会馆》由著名编剧刘恒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刘恒创作的《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小说、剧本,是公认的经典之作。作为个人的首部话剧,《窝头会馆》是刘恒于2008年至2009年为北京人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
生长于北京的刘恒对北京的市井风情有着独到的探索和思考,话剧《窝头会馆》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老北京南城一个名为窝头会馆的小院里,几户老百姓围绕“钱”展开的悲欢离合。小院里的人穷得“贴在了地皮上”,嘴皮子却厉害得上了天,他们每天为了钱算计争吵,并不是真的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为了活下去。
张国立认真执导 图片来源 :《窝头会馆》剧组供图
作为资深影视剧导演、演员, 四川女婿张国立别具匠心地把北京小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话语舞台上。在《窝头会馆》中,形形 *** 的人物看点多多。而德云社也为此剧派出了最强阵容,郭德纲、于谦、于明加、栾云平,曹鹤阳、张九龄、杨九郎、侯震、杨鹤通、王九龙、苏晔、张龄尹、侯雨晴等人共同演绎了一出极具德云社味道的北京故事。
郭德纲首主演 图片来源:《窝头会馆》剧组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立和郭德纲都生于天津,他们强强联手打造的话剧《窝头会馆》在天津首演,当地观众争相购买门票。据悉,该剧在天津将上演8场,年底将来成都公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窝头会馆》:好戏=好剧本+好演员进剧场看戏很奢侈,要花时间,要花钱。
花了时间花了钱,还不代表一定能看到一部好戏。
说不定演技拉胯,说不定剧本拙劣,说不定同场观众不遵守观剧礼仪……
总之,看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窝头会馆》二次开票的时候,我和闺蜜快乐极了。
之一次开票是四五月份,我俩都去不了北京。
没想到老祖保佑,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
我们知道《窝头会馆》是个好剧本,我们更确信郭德纲于谦这些位德云社的演员能呈现出好的表演。
有好剧本有好演员,这剧差不到哪去。
毫不犹豫,买!
北京五场看下来,我很满足,《窝头会馆》对得起我每一分票钱。
是部好剧。
《窝头会馆》描绘了挣扎在社会底层、形形 *** 的小人物。
他们都不好过,都不舒服,都没活路,都觉得这个世道烂透了,“里里外外都烂透了”!
《窝头会馆》里更大的坏人是肖保长。
他凶狠无情严苛无度,想尽办法给自己搜刮每一分财产,毫不在意旁人的死活。
可是,唯一的儿子肖鹏达坐牢,他没办法。
女儿是个疯子,他也没办法。
在窝头会馆看见儿子喜欢的姑娘,他自言自语“一等一的丫头片子啊,我们家那癞蛤蟆这辈子甭想。”
儿子对窝头会馆里的老街坊不够礼貌,他也会喝止:“达子!对老街坊说话不能这么没轻没重的!”
他会想方设法放印子钱,也会坐在窝头会馆小院的破凳子上,吃一碗街坊做的炒肝。
《窝头会馆》里第二个坏人,是肖保长的儿子肖鹏达。
肖鹏达看上了周子萍,周子萍的爹妈就只能等着肖家“哪天拧胳膊撅大腿霸占我们大活人”。
可是,欺男霸女的肖鹏达一样被迫走投无路,只能偷了爹的金条准备买票逃跑,因为留下来他也没活路:“让我装左倾,我他妈装得了吗我?我知道哪是左啊?”
1948年,肖保长56岁,肖鹏达22岁。
他们没见过稳定和繁荣,只见过混乱和凋敝。
肖家父子坏吗?坏。
他们的坏是必然吗?人性的坏固然有,环境的坏只怕更多。
如果肖家父子活于现代,会不会肖鹏达像杨九郎那样说了相声,肖启山像栾云平那样当了爱徒?
龙马社版《窝头会馆》之前放出过一张肖家父子接受审判的剧照,实际演出没有这个情节,保留了原剧本的开放式结局。
也许肖家父子会被审判,也许他们会在劳动改造后成为新中国的公民,自食其力,舒展大方地生活。
我们的新中国改造过很多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窝头会馆》人物丰满立体,主题深刻。
生活在窝头会馆的人们都觉得艰难,可是又无力挣扎,于是只好各自寄托。
东屋信观世音,西屋信耶稣,北屋供关公。
戏里的古爷对关公有一段精彩犀利的论述:关老爷这手的刀是谁的,那手的元宝是谁的?皇上的。普天下的皇上就趁这两样东西,想给谁钱给谁钱,想给谁一刀给谁一刀。皇上不给你钱,你可千万别上来拿。给你钱嫌少,也别上来拿。只要一伸手,就他妈给你一刀。你呀就得老老实实地等着皇上赏你。
苑国钟问:我不伸手拿他那钱,我要伸手拿他那刀呢?
古爷说:拿不到,挨皇上一刀。拿着了,给皇上一刀。这一刀下去,钱就是你的了!
古爷开导即将失去房子的苑国钟:夺不走刀把子,干脆认输吧!耍胳膊根儿,你不是人家的个儿。
皇上在的时候,人们不好过。
皇上倒了,人们还是不好过。
城头变幻大王旗,来来去去的大王们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钱,没人在乎老百姓的死活。
古爷算是把那个世道看透了,可是活了七十多岁的古月宗没想到,这次不一样。
这次来的人也有刀,刀是为了保护好人,“枪杆子里出政权”;手里也拿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他们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那个“里里外外都烂透了”的古老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富足。
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 *** 才能救中国。
《窝头会馆》剧本好,演员演得也好。
除去专业的话剧演员,德云社的这些人演《窝头会馆》再合适不过。
相声是下九流里的下九流,从出生那天起,相声就伴随着卑贱和血泪。
就像《窝头会馆》里,厨子王立本被伤兵打得头破血流还不敢吭气一样,解放前,相声艺人也饱受压迫欺凌。
解放后,相声艺人有了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格,成了“文艺工作者”。
有了不低于别人的地位,有了凭能耐吃饭的环境,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亮堂堂的剧场里,安安心心地表演、挣钱。
因着相声行业的记忆和感情,老郭等相声艺人对《窝头会馆》更深的感触,更能理解剧中时代,理解人物,不仅“身入”,更能“心入”、“情入”。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文艺工作者的感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窝头会馆》好看,值得看!
窝头会馆,黑暗之后是黎明#青云助力 共渡疫情# 学生时代,受作文老师影响,坚信话剧是更高级的情景表演。而后追看《茶馆》《龙须沟》《窝头会馆》等佳作,疫情期间,宅在补剧,《窝头会馆》意外出现在推荐栏中,剧情烂熟于心,但四刷再看,依旧醇厚。今日奉上一篇浅析,才疏学浅,聊作一观,希望一解大家剧荒,也为话剧奉火烛之光。
《窝头会馆》设定时间为黎明前的黑暗时刻——1948年夏至1949年冬,正是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城举棋不定,战与和的抉择时刻。
老百姓看不清政治的走向,也不关心谁胜谁负,只求各路神仙保佑平安,能够多卖出几碗炒肝,多销售几贴膏药。因此,你这哈利路亚,他这阿弥陀佛,我得来一句关老爷圣明。
苑国忠因给“赤党”(爱国人士)送信,而有机会得知了其藏匿的经费——320块大洋!最终,从前朝遗老古月宗手中购得窝头会馆,但耿耿于怀地古月宗借契约白占房产。苑国忠之所以未将古月宗扫地出门,我认为是一苑国忠心头有愧,毕竟钱财来路不正,二每天看着古月宗神神道道地用铁筷子扎墙皮找大洋,心中获得一种平衡感,你要我不得这钱,你得着,更TM祸害。三则是苑国忠底层心态,古月宗是前朝的举子爷,哪怕这身份是买的,也是有身份的人。
我苑国忠就是一看门的冤大头。
窝头会馆名字贱,人也不上品,用古月宗的话就是,我老祖宗啃了六十天窝头考上了,而后啃窝头的没一个能掏出窝头眼儿的。
窝头会馆更大身份的应该是跌打医生周玉浦的媳妇——前清格格金穆蓉。
大清国完了,可礼数不能丢,古月宗见金穆蓉依旧是打千请安,念叨一句,格格您吉祥。然后追着问,您老爷子公母俩被困在锦州了?又围在天津卫了?古月宗内心潜台词是,一个格格都落魄到此,我古月宗不过一捐班举人,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田翠兰苦出身,为孩子能在莲花池直接铺一卷烂炕席出卖身体,金穆蓉瞧不起田翠兰,但也佩服刚强。田翠兰黑夜与苑国忠苟合,连自己儿子都骂的时候,金穆蓉反而没有添油加醋。
田翠兰骂金穆蓉讹人没 *** ,金穆蓉顶多还嘴,而田翠兰提出当年周玉浦娶到金穆蓉也是有私情,金穆蓉直接动手。私情是金穆蓉的痛点,也是其瞧不起田翠兰的缘由。
说实话,金穆蓉并不反对女人出卖色相,例如对肖鹏达,肖鹏达在国民军队看仓库的时候,含着蜜夸奖烂泥扶不上墙的公子哥,而肖鹏达偷卖物资入狱,金穆蓉直接让周子萍不再回家。
卖,可以。但要卖的有价值。
面对收税的保长肖启山微笑奉上硬货——现大洋。是巴结,是保全,也是处世之道。
肖启山在窝头会馆说一不二,将傻姑娘肖鹏芝塞给苑国忠的病秧子儿子,苑国忠也不敢说个不字。借潜逃的黄局长名义讹钱诈息,苑国忠就得乖乖的把房契准备好。
可肖启山最终也是失败者,自己儿子被抓入狱而最后被儿子用枪指着鼻子不敢动手。
枪给我放下,我得上坟地拿他打兔子去。
这是肖启山的独白,也是肖启山的最后结局。坟地没有兔子,有的只是孤魂野鬼。
肖鹏达军需仓库的耗子,搬尽挖空之后,最终人人喊打。
让我潜下来,装左倾,我TM左得了么?
耗子遇到危险的之一反应就是逃跑。三双高跟鞋是跑路的暗喻也是肖鹏达的最终幻想。
众人笑的时候,肖鹏达举枪威胁。苑江淼周子萍撒下一地传单,肖鹏达更多的是害怕,是色厉内荏,是无可奈何。
最后,从开始就怀孕的王家儿媳妇终于生产,伴随着一声啼哭,新生命,新一天,新黎明,新时代开启!
有些人活着但看不到胜利,有些人死了无法看到胜利,有些人死了为了胜利,有些人活着为了保持胜利!
哈利路亚,阿弥陀佛,关老爷圣明!
三大神仙还是该钉在十字架上就钉在十字架上,该放门框上就放门框上,该搁水缸上就搁水缸上吧。救国救民救己的只有 *** ,只有新时代!
看人艺话剧《窝头会馆》在笑声中领略解放前老北京底层百姓的心酸6月10日,我在线上观看了北京人艺出演的三幕话剧《窝头会馆》。一部原汁原味反映解放前夕老北京底层百姓生活状态的话剧。
《窝头会馆》由著名作家刘恒担任编剧,著名导演林兆华执导,濮存昕、何冰、宋丹丹、杨立新、徐帆等出演。
01
北京解放前夕1948年,老北京城南有个小四合院名叫"窝头会馆",这里住着几户穷苦的底层百姓。
何冰饰演的房东苑国钟,在剧中被称为“苑大头”,他贫嘴却厚道。他有一个患有痨病的儿子。苑大头守着自己的小院,守着自己的儿子,靠收取房租和酿私酒、腌咸菜为生。
宋丹丹饰演厨子媳妇田翠兰,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
徐帆饰演正骨医师的太太、前清格格金穆蓉。
濮存昕饰演前清举人古月宗,一个老古董式的人物,迂腐而有风趣。
杨立新饰演保长肖启山,整天催捐税,抓壮丁,圆滑自私,他有个儿子叫“小达子”(雷佳饰)。最后父子成仇。
荆浩饰演苑江淼。因病休学在家,一个进步青年。
濮存昕在剧中饰演前清遗老古老爷子
02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解放前夕。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老北京城南的窝头会馆小院里。
当时物价飞涨,苛捐杂税猛于虎,肖保长动不动就来收税。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住在窝头会馆的各家住户,交不上房租。房主苑大头虽然爱财如命,但他也体谅租户,不去较真。
各家生活都不容易,两个女人宋丹丹饰演的田翠兰和徐帆饰演的金穆蓉在小院儿里天儿见天儿地掐架。
在整个剧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像是老街坊唠家常一样,把他们生活中的辛酸和不如意娓娓道来。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有着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情感是纯朴的,无论是悲与欢、离与合、生与死、希望与绝望,都是生活在底层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
剧中的翠兰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好,她见到患病的江淼她主动帮他,让他到她家里吃饭。
“小淼子,这几屉窝头都是新茬儿棒子面儿,蒸得了你趁热儿尝尝。”
江淼,因为患有肺痨,现代医学称为肺结核。但那个年代肺痨是会死人的。他知道自己的病有传染性,拒绝了翠兰大妈。
翠兰把闺女王秀芸嫁给了小木匠关福斗,让小木匠倒插门儿,踏踏实实地给她王家当起了养老女婿。
前清举人老古董,卖房转房契时玩了文字游戏,结果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了二十多年房。苑大头也拿他没辙。小院中放着一口棺材,这古怪的老爷子动不动就爬到棺材里躺着,说是能听到皇上叫他。他喜欢斗蛐蛐。是个名符其实的腐朽的老棺材瓤子。
租户中医周玉浦,在西鹤年堂坐诊,擅长正骨推拿和针灸,外搭着做膏药和倒卖药材。
媳妇金穆蓉是旗人,过去是宫里的格格。她自视高傲,看不起田翠兰,心里觉得翠兰 *** 。所以俩人见面就掐。她又信了天主教,规矩特别多。遇事就爱念叨“哈路利亚”。
金穆蓉有个女儿周子萍正念师范,平时不着家,参加进步学生的 *** 、张贴传单等进步活动。
肖保长,是大家最讨厌的人,他一来不是催捐税,就是抓壮丁。当时,国民 *** 实施金圆券政策,金圆券风波导致通货膨胀, *** 搜刮民财,肖保长是 *** 的代表,小市民生活已经很贫穷,但也要被搜刮。
宋丹丹在剧中饰演刀子嘴豆腐心的田翠兰
徐帆饰演的前清格格金穆蓉和女儿周子萍
03.
最让人感动的是第三幕,苑大头的一段独白。
作为父亲,他心疼儿子,处处想着儿子。父亲对儿子的爱十分卑微。
但儿子却一直看不起市井父亲。总是认为太小气。
苑大头的这一段独白,说出了他的心声。
我媳妇挺着大肚子,沿着铁道一路逃下去,吃不上喝不上,就这么拖着爬着一路逃回定县。离娘家还有三里路,她实在是爬不动了。大雨下得哗哗的。我媳妇把我儿子生在了道岔上。自己没熬到家门口就死了。就我这孩子,生下来就在大雨里淋着,我这孩子活下来可是不容易!
达子,人得讲良心。人是不是得讲个良心啊!
你记得,你小时候你偷我家的黑枣。我逮着你,惦记打你两巴掌。是我儿子拦着,不让我打,说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啊,他打小就这样。街上遇上个要饭的,我心疼钱,不打算施舍。他生拉着我,不让我走,非让我把给他买甜饽饽的钱给要饭的撂下,我孩子仁义啊!
这一段独白比较长,在舞台上足足有五分钟。后边又说了他如何对待院子里的各家邻居和他儿子的态度。
何冰的台词功底深厚,满含深情,催人泪下。
特别是最后苑大头被小达子的子弹打中,他的台词引用了鲁迅“人血馒头”,让人们用馒头蘸着他的血给他儿子吃。
杨立新饰演天天催捐的肖保长和中医周玉浦
04.
这部话剧采用了老北京的方言,在语言上十分有特色。
在之一幕中,田翠兰将刚洗干净的一大截子肥肠儿,往绳子上晾,把金穆蓉家晾在旁边的两块膏药晃丢了地上。俩从为这事吵了起来。
田翠兰 呦!对不住了您!
金穆蓉 翠兰姐姐,我真就看不明白,您这着的是哪门子急啊?
田翠兰 我没着急您也甭着急……穆蓉妹子,这就给您捡起来了。
金穆蓉 您那肠子掉地上倒不碍的,我们这膏药怎么办呐?
田翠兰 瞧您说的,猪肠子掉地上不碍的,我那肠子我得让它掉自个儿肚子里不是?
金穆蓉 您甭客气。您就告诉我……这膏药沾上土坷垃怎么使啊?给谁使啊?
田翠兰 那不是贴腰的吗?谁腰疼给谁使啊!
金穆蓉 我们拿出来使,再硌着人家,人家不给钱也就罢了,真要算计我们,讹我们一道,我们找谁讲理去?
田翠兰 找我呀!您让讹您那孙子找我,您让他讹我来。谁怕谁呀?(话中有话)想变着法儿讹我,他姥姥!
这段剧中两个女人的对话,一是体现了底层百姓的语言特点;二是体现了纯正的老北京方言。
通过这台《窝头会馆》,让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爱钱如命,他们小心眼儿,但他们又有着普通人的善良和仁义。在生活的艰辛中,并没有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苑大头死去,新的生命也来到了人世,
何冰饰演的苑国钟与雷佳饰演的小达子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 青年演员齐聚《窝头会馆》 高凯 摄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 青年演员齐聚《窝头会馆》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高凯)6月15日、16日,北京人艺在实验剧场开始了新一期的剧本朗读活动,在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傅迦的执导下,人艺近年来极具声望的作品《窝头会馆》在青年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一次充满实践性的读解。
《窝头会馆》首演于2009年,是著名作家刘恒的首部舞台作品,由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共同出演。本剧以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的一座小四合院为舞台,在真实的历史大情境中书写了一群混居于院落的小人物们的命运与悲欢。
这部作品延续着刘恒特有的创作风格,塑造出了苑国钟、田翠兰等极具特色的鲜明形象,一经演出,便即成为北京人艺的一大招牌剧目。
本次剧本朗读的导演傅迦十年来始终在剧中饰演着“王立本”这个角色,在他看来,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首先便在于语言,“这个剧本如果一句一句分析,非常深刻,每句话都有着潜台词和提示,如果说《窝头会馆》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么首先就要归功于这个戏里扎实的台词”,而这也是他选取这部作品进行剧本朗读排演的重要原因,“北京人艺的京味儿戏是很有传承和特色的,通过这个戏,把北京的一些语言集中展示一下,通过单纯的‘读’的手段进行相互的良好交流,这对于现在的青年演员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演员把握全剧,在剧中饰演“田翠兰”的宋丹丹也应邀以表演指导的身份加入到了剧组的排练之中,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表演心得倾囊相授,不厌其烦地讲解着相关的细节与台词的内涵。
在傅迦看来,宋丹丹的指导具有着相当强的针对性与必要性,“剧本朗读有时候比演出还要难,没有了舞美道具效果的辅助,全靠语气动作去进行表达,丹丹老师的辅导可以说是有的放矢,很好地‘唤醒’了这批青年演员的表演天赋,让他们对这部戏的理解以至于台词的功底能够更上一层楼”。
从2017年之一期剧本朗读活动成功举办以来,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已经成为了一项广为大众所熟知的公益性活动,每一期都以人艺青年演员为主力,通过朗读剧本的表演及演后谈的形式与现场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与互动,使得这样一项活动逐步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完)
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8月来津本报讯(记者高丽)8月10日至14日,由编剧刘恒创作、导演张国立执导、龙马社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 、德云社成员演出的话剧《窝头会馆》将登陆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为天津观众演绎老北京小院里的那些人和事。目前该剧已开票。
刘恒是从上世纪80年代活跃至今的编剧、作家,他创作的《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系列小说、剧本,是当代文学和影视剧中公认的经典之作。作为其个人首部话剧剧本,《窝头会馆》是刘恒于2008年至2009年为北京人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生长于北京的刘恒对北京的市井风情有着独到的探索和思考,《窝头会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老北京南城一家名为窝头会馆的小院里,几户老百姓围绕钱展开的悲欢离合。小院里的人穷得“贴在了地皮上”,嘴皮子却厉害得上了天。他们每天为了钱算计争吵,并不是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为了活下去。
作为资深影视剧导演、演员,张国立在《窝头会馆》中尝试起话剧导演的角色。他曾因参演《朱莉 *** 》获得戏剧梅花奖,凭借《断金》获得上海壹戏剧大赏年度更佳男主角奖,年过花甲仍痴迷舞台。
剧中无论是形形 *** 的人物,还是耍嘴皮子的京味儿对白都是看点。进入话剧市场的德云社为此派出了最强阵容,演绎一出别具德云社味道的北京故事。届时,观众将欣赏到领衔主演郭德纲、于谦、于明加、栾云平,主演曹鹤阳、张九龄、杨九郎、侯震、杨鹤通、王九龙、苏晔、张龄尹、侯雨晴等塑造的话剧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立和郭德纲都生于天津,他们此次将携手回乡演出。
作者:高丽
来源: 今晚报
别人家的语文课!北京三所中学飙戏《窝头会馆》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窝头会馆》成为院庆活动的压轴大戏。7月26日19:30,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近90名师生将这部大戏搬上了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舞台。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直属附校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一年一次的成果展示,这场演出让线上线下的观众共同欣赏了一部充满青春味道的《窝头会馆》。
中学生跨校创作经典戏剧
本次《窝头会馆》演出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语文)共同发起。三所学校共派出近90名师生参与剧目排演,从演员到道具、舞美,台前幕后都是中学生挑大梁。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排练历时十个月。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剧目排演经历一波三折,但中学生演员们却坚持排练,未曾放弃,最终带着他们用心诠释的《窝头会馆》登上舞台。
据介绍,自2019年5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和第二附属中学为主要实践校,成立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此举旨在立足于直属附校学科发展、问题解决及专业提升等需求,整合国内外一流专家及基础教育办学资源,建立打破学校个体局限的学科教育研究组织。其中,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立足学科特色定制设计共同体教研活动,将语文教学与戏剧教育融合,在遵循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大语文教育”理念,通过戏剧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情和表达能力,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范式提供样例。
不同于以往在校园舞台演出,此次演出的《窝头会馆》也是学生演员们走出校园,走上剧院的大舞台进行公演。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汪文龙介绍,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每年选择一部经典戏剧,组织成员校进行跨校联排联演,三年来已成功演出了《茶馆》和《窝头会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戏剧教学变为戏剧教育,让戏剧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大语文教育’。走出校园,来到更大的社会舞台,学生登上的舞台更大,从中收获的教育和成长也更大。跨校排练演出将各个学校以往相对封闭的小规模演出变为了社会教育的过程。长达数月的排演过程,学生在时间管理、同伴交流协作等方面都获得了锻炼。有些学生还由此爱上戏剧,将戏剧作为自己未来的专业。”汪文龙说。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奚畔是此次《窝头会馆》“第三幕”的指导教师之一。她说:“新课标实施之后,语文学科提倡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就要主动地进行文本细读,还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查阅各类资料。戏剧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研读课本上的戏剧来学习,如今沉浸在剧场中表演,让我更深入地体会了角色,身体力行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平凡人内心的波涛汹涌,并不比名人平淡。”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宋圣熠平时热爱理科学习,他认为戏剧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让自己更加感性地认识生活。
“学校搭台学生飙戏”源自育人初心
此次演出的《窝头会馆》分为三幕,由三所学校分别演绎。作为第三幕的演绎者,北师大二附中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北师大直属附校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年度大戏。
作为西城区中学戏剧联盟的参与校,北师大二附中始终坚持以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为教育理念,以人文自主为教育特色。2016年,北师大二附中首次携手五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高端论坛”中成功演出《枣树》,自此该校便开启了戏剧传承之路,坚持“一年一大戏”,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2017年与西城区兄弟学校联演《雷雨》,参加西城区百姓戏剧节;2018年参加自创剧比赛;2019年与北师大附校联演《茶馆》;再到如今,几次联演活动不仅实现了上文所说的育人目标,而且令人欣喜的是几次排演让剧团精神有了传承,2019年的《窝头会馆》有前一年《茶馆》的剧务人员加入,2020年的《窝头会馆》有《枣树》的毕业学长加入,今年的《窝头会馆》依然有上一届的“老演员”助阵。
北师大二附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吴昊已经是第三次参演《窝头会馆》,登上大舞台演出令他非常开心。吴昊说:“学校语文课上会给我们讲授戏剧知识,学校也有校本戏剧课。参演《窝头会馆》让我更加了解历史,通过对角色地揣摩更让我看到了在大时代下努力生活的小人物身上闪耀的光辉。”高一年级学生郭宇恒身兼剧务和演员两个身份。在他看来:“这次演出不仅提升了我的统筹能力,也提升了共情的能力。我饰演的人物只有十句台词,但我要在这十句话之间表达出巨大的情感爆发力。以前我觉得戏剧好玩,现在却真正理解了戏剧是一种艺术。”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在提升学生的建构与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只从通过课堂,还要通过深入的实践来培养。戏剧是非常有效的育人手段,因为孩子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但在舞台上他们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同时,戏剧也为孩子提供了迎接挑战性问题并解决它的成长历练,让他们成为克服困难的实践者。”北师大二附中党委书记申敬红说。
(文/本报首席记者 常悦;摄/付磊;来源:现代教育报)
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是话剧屈服流量还是郭德纲拯救话剧德云社要演话剧《窝头会馆》,消息一出,众人哗然。谁不知道德云社擅拍烂戏,郭德纲擅演烂戏?
这是《窝头会馆》向流量低头还是郭德纲又要拯救话剧?德云社这帮文化有限的,能演话剧?
说这话的人,也不知道有几个看过《窝头会馆》,知道《窝头会馆》是什么剧情、有什么台词。
《窝头会馆》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把目光集中在解放前北京一个杂院里,用小人物的悲欢来折射大时代的风云。
主人公苑国钟,“一老爷们儿挨城里混,就稀罕两样好东西,头一个是儿子,二一个是房子”。
稀罕儿子,儿子是童子痨,绝症,传染。
稀罕房子,房子被保长做成了印子钱的抵押。
儿子今天活着,明天可能久没了。
房子现在是他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随时可能失去的恐惧中,苑国钟酿私酒、腌咸菜、追房租,赚每一个大子省每一个铜钿,自己穷得笼不起火,也要把儿子的屋弄得热热乎乎。
买不起高价的西药,就到处打听治痨病的偏方。
直到最后中枪受伤,苑国钟惦记的不是自己的死活,而是催人拿个馒头来蘸上自己这新鲜热乎的血让儿子赶紧吃,盼着儿子能好起来、活下去。
一直无能为力却又一直倾尽全力,苑国钟很像郭德纲。
或者说,郭德纲很像苑国钟。
难怪简宁看排练会看哭,说这才是经典的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窝头会馆》里的角色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鲜活又灰暗、茫然又顽强、无知又善良。
他们没有多高的觉悟,只是看到儿女熬心熬血地为“赤党”奔走劳碌时,他们不忍阻止、也不去阻止。
他们暗暗期待,也许真有那么一天、真有那么一个新中国,会在悠悠的口琴声和隆隆的炮声里变成现实。
简宁说没想到郭德纲演正剧也能演这么棒。本来嘛,相声和戏剧隔着行,老郭又是有名的不会演戏。
相声散,戏剧集中。
相声嬉,戏剧严肃。
相声讲究把点开活,一样的梁子不一样的使法。戏剧以剧本为准,想改词儿得先看导演允不允许。
老郭演戏,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主演还行,一旦客串,他短暂的戏份在整部剧里格格不入。
用曲艺来比喻,老郭在整个作品里是个很出彩的外插花包袱,可外插花再精彩也跟故事主线无关。
所以老郭演什么都不对味。
《窝头会馆》是一部极有份量的正剧。
这样一部剧,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既青睐北京籍演员同时又青睐擅长喜剧的演员。
当年的“五星”阵容,除徐帆以外的”四星“均为北京人,其中宋丹丹、杨立新更是擅演喜剧。
如今的德云社阵容,于谦、侯震、栾云平、杨鹤通、张九龄、杨九郎也都是北京籍相声演员。
《窝头会馆》是让人含泪的喜剧,也是让人含笑的悲剧。
悲剧是强烈的,犀利的,直接的,喜剧是含蓄的,温和的,委婉的。不同的形式穿插出现,哭着哭着笑了,笑着笑着哭了,人生如戏,悲欣交集。
这样的戏,喜剧人演绎起来有天然的优势。
几乎全以北京艺人为话剧班底的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更加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窝头会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城,主角用的是老北京的方言土语,有些听上去不够高雅的包袱。
他们各有各的难,可谁也没用自己的嘴为自己说过苦。
他们愁一会儿乐一会儿,劳作的间隙偷个情斗个嘴,应付过苛捐杂税,再去应付不省心的儿女冤家,一天又一天,一件又一件,没有尽头,没有希望。
和苑国钟一样,老郭也曾在艰难困顿中苦苦挣扎。
没老婆,有儿子。没收入,有债务。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有的只是回不去的天津和洗不清的过去。
死不了,就得活。
没到底限时,卑躬屈膝。到底限时,龇牙玩命。
是苑国钟,也是为相声玩命过的老郭,更是每一个顽强不屈的中国人。
(这个字幕可能打错了,1949年大雪节气是11月份,那时候北京已经解放,剧中的设定是 *** 围城,争取与傅作义谈判,和平解放北京。)
德云社的演员们,离《窝头会馆》的角色很近。
相声演员重视传承,重视历史。
相声演员从业要有门户,要拜师,拜师的时候要问三代,师父是谁,师爷是谁,师太是谁。
师徒如父子,相声门里的长辈虽无血缘关系,却因相声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要懂相声,就要懂说相声的人,懂相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是课本、是科目、是文字记载影像记录,但对相声演员而言,历史是发生在自己长辈身上的真实事情。
军官地痞、保长流氓、苛捐杂税、敲诈勒索、妻子早丧、儿女早夭……《窝头会馆》里的戏剧情节,在解放前的相声演员身上都发生过。
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演着《窝头会馆》的戏,感受的是自己长辈家人真实经历过的人生。
他们演起来,比旁人更能共情,情绪表达更加宽泛和尖锐。
比起情绪上的共鸣,口音口齿反倒是最不值一提的优势了。
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有优势,也有不足。
作为相声演员,老郭习惯掌控,习惯跳进跳出,这种表演方式在相声里是挥洒自如,但在戏剧里不够深入也不够集中,显得浅和散。
掌控欲和不安全感是相声演员共有的心理,这是演员自我保护的本能。
表演需要抓手,要塑造人物先得理解人物,补足人物的故事线,感受到人物的情绪,为什么悲,怎么样喜,因何而怒,能怒到什么程度。
这个过程,演员逐渐交出自我,让角色进驻身体。
演员打不开自己、接纳不进角色怎么办?一半靠自己调整,一半靠导演点拨。
相声的节奏掌握在演员手里,戏剧的节奏掌握在导演手里。
说相声,演员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演戏是导演中心制,一切导演说了算。
好的导演就像好的玉匠,能把演员切磋琢磨到更优状态,散发出更好的光芒。
德云社版《窝头会馆》的导演是张国立。
张国立演艺方面的成就不必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立曾就职于铁路文工团,与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是莫逆之交的好兄弟。
而且,张国立曾荣立个人二等功、集体一等功。
够交情、懂相声、业务硬、为人正,张国立能让老郭信任信服,从而敢于打开自己,把自己的身体让渡给角色的人格。
德云社选择《窝头会馆》是因为《窝头会馆》是部好剧,《窝头会馆》选择德云社是因为德云社能把这个戏演好。
话剧,特别是《窝头会馆》这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经典性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需要德云社的流量和热度来传播;而德云社作为一个有很大商业价值且容纳了几百”文化有限“演职员工的私营文艺团体,也需要通过演绎《窝头会馆》这样的优秀作品,实现自身队伍建设的提升与淬炼,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目的与宣传目的。
《窝头会馆》与德云社的结合,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作者是要吃饭的,创作作品是有成本的。让做好作品的人挣到更多的钱才能促进优秀人才更多地出好作品,形成良性循环,让演艺市场更加健康发达。
追求艺术不等于甘于清贫淡薄名利,不必痛心疾首说《窝头会馆》屈服流量,更不必阴阳怪气说郭德纲拯救话剧,这是双赢的选择。
期待《窝头会馆》能早日上演,更期待德云社能奉献更多好作品,好作品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本报讯(记者高丽)由刘恒创作、张国立执导、龙马社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 、德云社成员演出的话剧《窝头会馆》,昨晚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成功首演。郭德纲、于谦、于明加、栾云平领衔,为天津观众精彩演绎了一出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小人物故事。
刘恒是从上世纪80年代活跃至今的编剧、作家,他创作的《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系列小说、剧本,是当代文学和影视剧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其首部话剧剧本,《窝头会馆》是刘恒于2008年至2009年为北京人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生长于北京的刘恒对北京的市井风情有着独到的探索和思考,《窝头会馆》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夕老北京南城一家名为窝头会馆的小院里,几户老百姓围绕钱展开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小院里的人,穷得“贴在了地皮上”,嘴皮子却厉害得上了天。他们每天为了钱算计争吵,并不是真的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为了活下去。
作为资深影视剧导演、演员,张国立在《窝头会馆》中尝试话剧导演的角色,特别在舞台设计方面,将剧本中对窝头会馆的描述进行了真实还原,增强了故事的年代感,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扑面而来。此外,剧中形形 *** 的人物,他们之间耍嘴皮子的京味对白,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进入话剧市场的德云社此番派出最强阵容,郭德纲、于谦、于明加、栾云平领衔,曹鹤阳、张九龄、杨九郎、侯震、杨鹤通、王九龙、苏晔、张龄尹、侯雨晴等演员塑造的话剧角色可圈可点,包袱与笑声不断。众演员塑造人物惟妙惟肖,为津门观众演绎了别具德云社味道的老北京故事,让观众在大笑过后,与剧中人物一同感知了历史沧桑、人情冷暖。
该剧还将在津连续演出四场。
上图 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高莹辉摄
作者:高丽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