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艸部》: “菭,水衣。从艸,治声。”
译文:“菭,水边所生的水苔。从艸,治声。”
《说文》艸部,形声字,今为艹部。
“苔”是形声字,本义为青苔,也叫水衣、地衣,读作tái,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还读作tāi,指舌苔。
最喜欢袁枚的一首小诗《苔》,通过小小的水青衣,写出了大智慧。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苔》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的作品。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这首诗独出蹊径,全神贯注地写苔,没有任何的杂质,但是赋予了苔真正的人格魅力,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的生命。“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点出了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重。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苔”如人生,并不是每个人在世事中都能够光芒万丈,受人景仰,毕竟社会上平凡的人还是大多数,人人心中都应有“苔”的生命力,不自怜不自弃,阳光放在心中,拥有自己的太阳。
康震解读~袁枚的《苔》这首诗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简单。我们一读一听,就能明白作者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袁枚。袁枚,清代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等。他是钱塘人,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职务,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臣。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起草诏书。一般呢,任期是三年。后来他又在江苏的一些县,比如说溧水县、江宁县,做过县令。应该说他做官为政,还是非常有方的,而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自己感觉,这个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方。因为袁枚这个人,个性比较疏放、比较自由,所以他不愿意逢迎那些上级的官员。特别是在做官过程当中啊,有时候稍一疏忽,动辄得咎。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游、好交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画。这样一种奔放的、自由的个性,跟做官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在他33岁那一年,他自己就辞官回家。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命名为“随园”。自己也自称为随园先生。他后来呢,就在这个园子里边,写诗作画,招收弟子授课,一直在这儿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2岁了。所以呢,世间之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我们了解了袁枚的人生大体经历,对于我们了解他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那么一会,咱们在讲这首诗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地介绍这首诗和袁枚这个人在文学上的观念、在人生的经历方面,到底有哪些关系。我们会一一的涉及到。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首诗。之一句说“白曰不到处”这话说得很直白。为什么“白日不到处"?因为它主题是写苔,苔藓。这个苔藓我们知道啊,它不可能长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这是它本身的植物习性,它必然会生长在那些见不到阳光,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白日不到处,一方面是写了苔藓的这种自然习性,一方面也写了苔藓一年四季所处的自然环境。那你会说"白日不到处"。
这事我们都知道,你写它有什么用呢?关键是第二句,话锋一转,立刻就绐我们显示出了这首诗不同寻常的地方。"青春恰自来”,前面之一句"白日不到处”绐我们感觉好像苔藓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虽然我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是从我的内心里边展现出来的。我苔藓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
所以我们感觉,从第二句开始,很明显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内在的这种写作动机和写作 *** ,我们好像已经感觉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苔》这首诗三四两句,那就变得更为关键,尤为引人入胜。诗人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你见过苔藓开花吗?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到苔藓,更不用说看苔藓开花了。)我们一般看什么花呢?看月季、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种各样绽放得非常艳丽、花朵非常盛大的花。我们连苔藓都不会关注,怎么会看苔藓开什么花呢?所以作者想到这一点了,他告诉我们“苔花如米小,那苔藓开的花啊,就跟米粒大小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关注。虽然受不到世人的关注,那我也会像牡丹一样的盛开。换句话说,虽然太阳照不到我,虽然我地处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我的生命,依然有我的青春。虽然我的花开的太小了,像米粒一样,但是我有蓬勃的花朵,我花朵的生命、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说到这儿,我们是不是有点感觉到像毛主席的诗说的那样"欲与天公试比高。〃你看我小,但我人小志大。虽然我小,但我依然有我小的精彩。所以我们说啊,这首诗写到这,一下子境界大开!虽然写的是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的苔藓,但好像在我们面前却绽放出了光彩,反而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反而感觉到太阳此时此刻就照射在了这一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写苔藓的人,比如说这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一首《再游玄都观》里边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在玄都观里边啊,有一百亩的庭院,一半长的都是青苔。那意思是说,这个院子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了,备受冷落很久了。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也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唉呦,这个我这个陋室啊,台阶上长得全是苔藓!包括宋代诗人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所说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啊,不小心我的脚踩到了人家院子的青苔上。这几位诗人,将“青苔”入诗的时候,都是在一种孤独的、寂寞的、备受冷落的吋候,才在诗里边提到青苔。
在诗里边,这个苔藓的意象,也是作为一个陪衬的、附属的对象,他没有作为一个诗的主体来出现。而在我们今天讲的《苔》这首诗里边,苔本身就是诗的主角。它不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他还是盛开的、像牡丹一样的、鲜艳的主角。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牡丹一样盛开。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的生长着。默默的存在着,默默的绽放着。他们像米粒一样大小的花朵,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重要。恰恰相反,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历史,可能就是有这千千万万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他们一片绿色的这样一些普通人来创造的。所以我觉得这首《苔》就是袁枚写给我们普通人的。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袁枚会写《苔》这样一首诗呢?他怎么就会特别的想到要为苔来唱这个赞歌呢?这就和袁枚的经历呀和他的观念有很大关系。我们前面说了袁枚这个人,无论从他的个性啊,无论从他的经历来看,他都不愿意做官,所以他辞官回家,买了这个随园,经营这个随园,过起了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袁枚在人生经历、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他是想要过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上。袁枚在文学创作上有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主张,就叫做“性灵说"。什么叫“性灵说”呢?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本来是明代时候公安派的主张。那袁枚的主张,跟他非常接近。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自三百篇至今曰,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写诗、写文章、写文学作品,一定要 *** 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学问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真个性给写出来。这就是他的”性灵说”。所以你看,他写这个《苔》,不就也是在写苔的一种性格、性情吗?
你可能好奇,袁枚30多岁辞官回家,80多岁去世,那么在这几十年的生涯当中,他靠什么生活呢?他又不是个官员。袁枚有自己的活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袁枚对自己的这个随园啊,经营得非常好。他没有在随园这个地方筑起高高的围墙,而是把墙推倒。他把这个墙推倒之后,欢迎广大市民们来他的随园参观。每年那春暖花开的时候,来的人特别多,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以袁枚呢,也把他这个随园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他的诗、文章写得都特别好,所以,他也会应大家的邀请来写诗、写文章。当然了,你是要给人交稿费的。
他自己,也印自己的书、售卖自己的书,同时他还招收弟子授课。总而言之,在自己的随园里,他就像他所写的这个青苔一样,虽然比不得达官贵人,好像天天太阳照得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虽然它的花开得不像那些他所厌弃的封建权贵们,那样盛大,但这小小的花却如同牡丹一样,自有他的“清香"。所以我们说袁枚写的这首《苔》的的确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袁枚个人人生的写照,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的事业当中,也有许许多多像苔藓一样,非常普通,但是却又依然有骨气,非常有自己的主题的主见和主题责任的这样的人。
袁枚这首《苔》,写了两首。刚才我们重点讲的这是之一首。第二首也非常有趣。他说:“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红叶很鲜艳,我青苔呢很不乍眼儿。但我们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活法。我们有人喜欢热,有人喜欢凉,萝卜青菜,咱们是各有所好。所以,我愿意问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我想问问你,那个夕阳西下是怎么回事啊?这个诗写的其实跟之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处。之一首诗是说“也学牡丹开",第二首诗说“何物是斜阳?"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斜阳很好,可是我这看不到斜阳也不错。为什么呢?〃随渠爱暖凉",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爱好。骨子里头透露出来是,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袁枚的诗,风格是非常的飘逸玲珑和活泼,也非常的风趣。比如他有一首诗叫《推窗》就是推开窗子,他说:“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这个大山好像思念我很久了,推开窗子她就扑面而来。他还有一首诗,叫做《夜立阶下》,说"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晚上站在台阶底下秋风吹过,这个梧桐树的叶子,婆婆娑娑、窸窸窣窣的,好像互相之间在说话,好像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这样的诗,让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让我们想起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写法非常活泼,把人和自然,把人和树,把人和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对好朋友一样。
所以我们说这首《苔》,是写绐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写绐咱们老百姓的,是写绐你和我的。如果要我给这首诗点个赞,我会说这首《苔》是为我们自己而喝彩,是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而盛开。让我们最后再回顾一下这首诗。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拓展知识点】
一、诗人介绍
袁枚(1716年3月25日一1798年1月3日),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 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袓籍 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二、引用诗句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 *** 。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倶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局,有仙则名。水不在诛,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苔》袁枚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推窗》袁枚
山肖风雨恶,逢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夜立阶下》袁枚
半明半味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袁枚 《苔》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小米
也学牡丹开
?
?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牡丹花开动京城,自然是国色天香,让人惊叹。很少有人不喜欢牡丹,因其赏心悦目,寓意富贵圆满。然而《增广贤文》里却推崇小小枣花,那开在枝叶间的枣花仿佛和叶子是一个颜色,而且极小,如果不仔细看,还真难辨认出来。没有人专门来欣赏枣花的,然而到了秋天,枣树下却聚拢了一大群打枣的人。青绿色的、红色的,或干脆,或甜香,未及入口,就已经勾动味蕾,让人垂涎三尺了。这时候,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去欣赏牡丹了吧。
然而,牡丹和枣各有妙处。牡丹花大,层层叠叠,适合观赏。而枣子可以充饥,可以入药疗病。各有各的,真不好贬抑哪一个。
袁枚的这首小诗,并没有贬低牡丹。他大概是看到了生长在角落里的苔花,虽在阴暗处,却也在春来时盛开,便想到了花中之王——牡丹了吧。
野百合也有春天,春天不是专门给牡丹们的。
俞敏洪大树小草的理论就很让罗永浩嗤之以鼻,大树当然很好,小草也不容践踏。
人也一样,生长环境不一样,资质不同。那些环境不好、资质略低的人,或者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原不应该自甘堕落。而是应该学学苔花。
花虽小,一样艳!
石苔花
秋冬季想要进补,为什么一补就上火?先看看你的舌苔是不是很厚,舌头上有齿痕呢?这多提示体内有实证,处于虚不受补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进补前要先消除齿痕和厚腻苔,才能在秋冬季安安稳稳地进补。那为什么会出现齿痕舌,厚舌苔呢?怎么才能把厚厚的舌苔变薄,齿痕消失呢?
首先我们先明白一个概念,舌苔在中医上讲是胃气的表现,胃在中医里包含整个消化系统。所以,舌苔的薄厚和脾胃关系更大,齿痕和湿气有很大关系,湿气又是脾胃虚弱产生的,所以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要以脾胃为根本去调理。
首先之一种,如果你总是感觉肢体困重、平常容易嗜睡、一吃东西容易肚子胀,大便也不成形,舌头伸出来一看舌头两边都是齿痕,舌苔比较白厚滑。这多见就是脾虚湿气重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参考六君子丸,
第二如果你不仅有湿气重的表现,还经常怕冷,不敢吃凉的,一吃凉的胃痛,一年四季都手脚冰凉,舌头伸出来一看,舌苔白厚,这多见就是寒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参考一个附子理中丸,
第三,如果你脾胃不好湿气很重,但是你饮食不太注意,总是吃一些肥甘厚味的东西,还总是饮酒,那这个湿邪容易化热,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舌苔变得又黄又厚腻了,你还总是还感觉胃胀,反酸、烧心,还会出现口苦恶心,大便的时候也很不痛快,总感觉排不干净,大这个多见就是脾胃湿热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平溃散,
第四,那如果说你舌苔也是黄腻的,尤其是舌根部位比较黄腻,而且平时总是感觉小便发黄,还容易长痔疮,甚至会出现一些男科妇科上的问题,这多见就是湿热下注了,因为湿性是有趋下这一特性的,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二妙丸。
第五,如果你总感觉嗓子有痰,身体也是比较困重的,而且肚子比较大,平时容易胸闷,犯困,舌头伸出来一看,舌头两边也是有齿痕的,舌苔又厚又白腻,这多见就是痰湿了。当我们的脾运化失常了以后,人体内的津液就不能正常地输布到各个器官,停聚、凝结在一起,就产生了“痰”,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化痰祛湿了,可以参考一个二陈丸,
第六;如果你的痰湿积聚时间长了,化热了,形成了痰热,总是吐黄痰,舌头伸出来一看黄厚腻,嘴巴也很黏,这时候就要清热化痰了,可以参考一个橘红丸。
第七,如果说你平时,总是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嘴里有口臭,有酸腐的味道,大便也比较酸臭,经常的上火便秘,脸上长痘痘,舌苔略微发黄,比较厚。这多见就是肠胃有积热了,怎么办呢?可以参考一个保和丸。
以上7种舌象不要着急进补,要先清除一下这些实邪,再进补。否则越补越严重。
《苔》清·袁枚(非常励志的一首诗,送给孩子!)《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袁枚是谁?
袁枚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可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本诗题解: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本诗译文:
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本诗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
“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袁枚还另有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今天分享一首励志小诗,清代袁枚的《苔》。
苔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然长出绿意来。苔花虽然如米粒般大小,依然像高贵的牡丹那样热烈绽放。
这是一首励志的小诗,苔虽然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花开微小如米,但却像牡丹一样尽情绽放。因为在苔的心中,它和牡丹一样拥有同样广阔的天地,虽然不引人注目,但仍然执着的开放,把自己最美的瞬间绽放在这人世间。
世间平凡如你我,虽然渺小,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正如莫言所说:“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生命里,都蕴藏着一座宝藏,只要肯挖掘,沿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也会挖出令自己惊讶不已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汇聚微光,成就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绽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的一夜之火,全拜《经典咏流传》这个栏目之功。
因为本人参加过某些综艺栏目,知道感动也好,伤心也好,惊奇也罢,开心也罢,都是有剧本在走的,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也在参加过后就不再关注这类节目。
但它的火,证明它通过新时代的传媒击中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首先要声明我对节目中出现的老师充满了敬意,对孩子充满了爱意(你们没看错,这就是封杠精的口)。
诗没有问题,是好诗,但是格局也就那样,即使在袁枚的作品中,也就如大家口中所说,这就是一首小诗而已。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呢?
因为它契合了这个时代的心灵——换句话说,这就是碗鸡汤,还是披在传统文化外衣之下的鸡汤。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没有花的,不过限于当时代人的植物学知识局限,我们不必认真。就好像我们现在认为多肉也是开花一样,这没得关系,不会影响诗意。
这首诗从一个非常冷僻和新奇的角度,观察描写了苔藓的孢蒴,联想到在这阴暗的地方,生命也要像牡丹一样绽放。从鸡汤角度来说就是无比的励志,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要努力,这也正是传媒给这个节目打造出来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真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满足了小人物的妄自尊大。
诗人是清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栏目组是清楚的,只是为了正能量不说而已。
即便是被封神作,估计在节目播出前知道这首诗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说袁枚的《苔》其实是组诗,另外还有一首,也许才是诗人本身更侧重的角度。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同样是从青苔的角度出发,却说苔花朝开晚死,连什么是夕阳都不知道。努力吧?有什么用?这就是正宗的官方打脸,啪啪啪地速度就在组诗之类兑现。
袁枚本身并没有想熬鸡汤。
这种对生命的的敬畏在遗憾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但是却容易在人心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所以这首诗是绝对不会在节目中出现的。
诗是什么?
诗是表达感情的韵文。唯有感情高低起伏,才得好文章。
正面昂扬之后,就得面对现实。你便心比牡丹高,最终也看不到斜阳,这就是生命的无奈。
面对现实和自我才是更好的未来。
袁枚作为“性灵派”的代表,不但在生活中潇洒随性,在诗词创作中也不遑多让。他年少成名,才名卓著。做了几任官之后,无意仕途,转而退隐,建随园以自娱,只当远离国事、社会的名士和诗人。在文学、学术上,收徒授业,尤其用“广收女弟子”而彰显“性灵”,成为清代一大景观。
袁枚以“性情”为诗的首重,但局限于个人小情调,偏离了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价值。所以他的诗,往往显得纤细卑弱,将诗歌的意义狭隘化了。
这组《苔》,正体现了袁枚的这种诗歌主张,也体现了这种主张下的弱点。
所以,诗是好诗,但是格局不大。
诗、节目、老师、孩子火了是好事,但是也不用盲目推崇。
鸡汤别管多老,都不能多喝。
苔 袁枚(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作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被世人熟知,多因他的风流韵事。如果要评选清代最骚的知识分子是谁?当然是袁枚,袁子才一贯以“好色、好吃、好诗”的名士派头行走江湖,亦正亦邪,亦方亦圆,也交权贵,也纳后学,一口气活到81岁,最终葬于小仓山。袁枚一生风流,小妾成群,两个陶姬、方聪娘、陆姬、金姬……还有不计其数的女弟子。且精于美食,现在我们熟知袁枚,多是因为他的《随园食单》。在吃之一事上,袁枚一向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收集天下美食名点,编辑成册,即为《随园食单》,此书堪称吃货之圣经。袁子才诗文俱佳,他的一首《苔》因为CCTV《经典咏流传》而走红,下面无斋主人将对这首诗作一个简析。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一夜走红,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诵且意味深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的故事非常贴合诗意,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
苔藓这样低微的生命,寄生于阴暗的角落,无人问津,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意愿,并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之恶劣而失去勇气和斗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所谓“白日不到处”,太阳都照射不到的地方,如此阴郁,如此不适宜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小小的像米粒一样的花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和生机。青春从何处而来?恰自来这三字用的最妙,说出这青春是苔藓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是苔藓的活力和勇气,使得它克服环境的不利,让自己也焕发青春的光采。
是的,就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苔也会开花的,虽然它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把自己的生机绽放,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自谦的说法,但也未尝不是苔的骄傲呢。苔花如此微小,自然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到悉心栽培才长得如此娇艳,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的奋斗和勇气,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种精神才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精英而存在的,再低微的生命,却也有开放的价值,也值得骄傲。
这首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传唱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质朴的歌声,感动了无数人。梁老师想要通过《苔》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虽然生活中有很大压力,虽然生存环境很差,但我们依然可以绽放,不能自甘沉沦,应当学习苔花,给自己希望和勇气,让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光芒。
为什么这样一首短短的小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炼的修辞,却让人久久难忘?因为它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让万千平凡的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