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饺子的寓意和象征,过年吃饺子的寓意英文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7 0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过年吃饺子,预示着吉祥如意、辞旧迎新。同时饺子的外形跟元宝极其相似。寓意“招财进宝”。饺子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时家人聚在一起吃饺子,便是阖家团圆。有些地方还会把硬币包到饺子里面,吃到硬币的人会格外开心,因为这是新一年顺顺利利,财源广进的好兆头。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之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之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过年吃饺子的寓意和象征,过年吃饺子的寓意英文是什么-第1张图片-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倾听青未了|年夜饺子

□作者 李振声

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是吃年夜饺子,一年之中无论你尝过多少美味,吃过多少大餐,与年夜饺子相比,它们都是小菜,只有品味除夕之夜的那顿水饺,才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宴。年夜饺子是中国年的象征,没有年夜饺子,那不叫过年。

在我们胶东老家,仅包年夜饺子就有好多讲究。饺子馅必须是大白菜与肥猪肉的组合,白菜的谐音是“百财”,肥肉的谐音是“富有”,听着心里就舒服。除此之外,还要包进八个栗子、八个红枣、八块年糕、八个铜钱,不用介绍光听听这数字、看看这物件,就知道其中的寓意有多么美好。饺子要包得饱满端庄,皮薄、馅满、肚大,背圆,看上去像个元宝。包好的饺子不能乱摆,放在盖帘上从里向外螺旋一样旋转,意味着招财进宝、金银满堂,人称“圈福”。下锅煮时饺子不能全部下光,每张盖帘上要留下三个,这叫三三不断,年年有余。

说起来挺有意思,胶东男人一向以大丈夫自居,平时在家里端着个架子,黑着个脸,厨房里的活是从不伸手的。然而除夕的这顿饺子他们却乐得参与,尽管笨手笨脚,干得倒是乐此不疲。女人们揶揄说,你看这些犟驴,平时逮谁咬谁凶得像只老虎,这会儿怎么就变成乖乖猫了?男人们也不反驳,咧着大嘴傻呵呵地笑着,和面、剁馅、剥葱、捣蒜,叫干啥干啥,任由女人们摆布。当然,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小脸冻得红扑扑的,有的还穿着开裆裤,但再冷的天气他们都不怕,甩着小鞭炮,提着小灯笼,牵着狗,引着猫,嬉闹着,怪叫着,走东串西,四处乱窜。

时针滴答滴答向零时靠拢,外面的鞭炮声多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点火,蹿动的火苗把一锅凉水燃到了沸点。男人们端着盖帘,女人们把饺子拾到锅里,木勺贴着锅沿不停地搅动,只一会儿工夫,沉在锅底的饺子便像一群甩子的小鱼,挺着大肚子浮上了水面。除夕的钟声响了,刹那间爆竹如雷,炸成一团,看看刚才还黑漆漆的世界,此刻已是礼花四射,红雨满天,比孩子玩儿的万花筒还要绚丽多彩。老奶奶续上一把柴草,用蒲扇急急地扇着灶膛,顿时把欢快的火苗烧到了最旺,把浓浓的年味煮到了最香。

饺子煮熟了,热气缭绕,香味四溢。孩子们欢呼雀跃,嗷嗷的尖叫盖过了鞭炮的轰鸣。灶台前的掌勺人并不把饺子全部捞出,先在准备好的小碗儿里每个捞上三五个水饺,再把小碗装进盘子递给年长的爷爷,由爷爷领着全家的男人敬天敬地敬祖宗。先是列祖列宗,接下来财神爷、土地爷、灶王爷、牛王爷、马王爷……到所有想象中能为一家人降福保平安的神灵面前献上饺子,进香磕头。这些仪式进行完毕,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摆满了饭桌,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到了:全天下最简约却隆重的盛宴,在同一片天地的不同屋檐下同时开席!

现在想来,饺子并不是更好的美食,比它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然而对中国人来说,一年到头最期盼的却只有年夜饺子。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营造出的合家欢氛围,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品尝的是美食,享受的是过程!数千年的传承已把年夜饺子固化成一种文化,使它成了团圆、和谐、温馨、亲情、宽厚、包容的符号。我敢说,除了年夜饺子,任何食品都包含不了这么多内容。

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

值班主编:王娟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除夕傍晚,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除夕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吃饺子也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追溯饺子的历史,饺子据说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唐代时,“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差别,吃法也与现在大相径庭,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习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

年三十吃饺子起初为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零点钟声敲响,便开始吃饺子。吃饺子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始于明朝初年,原来饺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且因为白面饺子形状与银元宝相似,一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后于国内流行,以致南北方均有年三十吃饺子的习惯,至今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 *** *** 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荤的、素的、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饺子的吃法也不再局限煮着吃了,做法也是多样化了,过年一定试着动手包饺子,做给家人吃。

年三十现包饺子给人带来无穷的惊喜

年三十现包饺子,是一种美味又有趣的食物。它的 *** 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口感丰富,让人们无法抗拒。

首先,年三十现包饺子的 *** 过程是一项令人愉悦的活动。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包饺子都是一种互动的方式。人们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交流。包饺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也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无论是选择馅料、调配调料,还是包裹饺子的形状,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创意来进行。在 *** 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烹饪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年三十现包饺子的口感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惊喜。饺子的皮薄而有弹性,咬上一口时,口感十分鲜美。而且,饺子的馅料也有多种选择,无论是鲜肉、海鲜还是蔬菜,都能带来不同的口味和风味。煮、蒸、煎等不同的烹饪方式也让饺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无论是吃一口鲜美的鲜肉饺子,还是咬一口酥脆的锅贴,每一口都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和愉悦。

再者,年三十现包饺子是一种寓意吉祥和团圆的食物。在中国文化中,饺子是春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代表着团圆和幸福。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享受亲情和温暖。饺子的形状也象征着财富和好运,人们在吃饺子时,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繁荣。无论是家庭还是朋友之间的聚会,饺子都是一种增进感情和团结的方式。


总而言之,年三十现包饺子是一种美味又有趣的食物。 *** 饺子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创意,让人们享受到烹饪的快乐和成就感。饺子的口感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惊喜和满足。饺子还寓意着吉祥和团圆,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饺子怀有赞美和喜爱之情。

故乡年味|炸年货、蒸大馍、包饺子,河南周口的热闹春节

每逢过年前后,河南东部周口市千家万户的厨房里都飘出各种香味。炸年货、蒸大馍、包饺子……一家老小都忙得不亦乐乎。

鸡、鱼、猪肉挂上面糊,放进油锅中呲啦啦炸熟,年后来客人时一焖便是一道硬菜。此时家中的小孩围在锅边,眼睛直直地盯着锅里的肉,一捞出便凑上去美滋滋地先吃上两块。蒸大馍时,大人忙着揉面,孩子也想一展身手,拿一个小面团随意做出各种形状。包饺子时就更加热闹了,有擀皮的、包馅的,还有跑来跑去送东西的,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说笑,把温馨幸福悉数包进饺子里。

炸年货寓意吉祥体面

小王到家时,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她放下行李就直奔厨房,兴奋地问道“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扭过头来,小声说了句“炸年货呢,别说话……”

炸年货时为什么不准说话?小王小时候总是想不明白,后来爷爷告诉她,“在炸年货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会到各家各户品尝美食,如果孩子不小心说错话惹怒了神仙,家里的吉祥就被带走了。”

小年过后,各类炸年货就相继登场了,炸鸡、炸鱼、炸小酥肉、炸丸子、炸藕盒.....家家油响,户户飘香。炸年货这个重要的新年仪式,寓意家运如烈火烹油一般兴旺,也给家里增加了几分热闹的年味。

不同的炸年货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炸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好;炸鸡代表了“吉利”,期盼新年吉祥如意;炸藕盒则蕴含着阖家团圆的喜悦与温馨。

在物资尚不丰盛的年代,炸年货撑起了一个家庭的体面。过年时走亲访友,桌上摆满一盘盘过了油的年货,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如今,多数家庭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炸年货则更多承载了怀旧的意义,因为炸年货中有儿时的记忆和故乡的味道。

河南周口市,过年前家中炸年货。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摄

互送大馍和枣花馍传递亲情

“二十八,蒸枣花”,年前蒸枣花馍是流传于周口以及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春节风俗,也是较为隆重的一种过年仪式。枣花馍的主要材料是小麦粉和枣,造型多样, *** 精美,有大小之分,大的甚至被称作“枣山”。相传枣花馍是古时人们用来祭祀的供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亲戚之间互赠的礼品。

在周口还有给长辈送大馍的习俗,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几乎每一日都要给家中的亲戚长辈送大馍。送大馍要按老人的人数送,一个大馍代表一个老人。大馍也是用小麦粉做的,做法和普通的馒头相同,只是体积要大3倍以上,大馍上还会点缀一个红枣。晚辈送来大馍之后,长辈也要有回礼,所回的礼品中就有一样是枣花馍。

河南周口过年,蒸好的大馍。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摄

送大馍和枣花馍的传统,都源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当时人们日常只能吃杂面馒头,吃不到小麦粉做的馒头,过年时才舍得用小麦磨成面粉,蒸成又白又软的大馍送给家中的长辈以表孝心。而长辈为了感谢晚辈的礼物,表达对晚辈的疼爱,也会早早蒸好漂亮的枣花馍当作回礼。

如今小麦粉馒头已经不再珍贵和稀有,但是豫东人仍然保留着送大馍和枣花馍的习俗。这一习俗中,可以看到人们敬重长辈的孝心,也包含着老年人对晚辈的疼爱。

河南周口过年期间 *** 的枣花馍。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摄

待客宴上必上饺子

饺子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这句谚语中能看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已经流传多年。相传饺子起源于古代的角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了许多别名,如“粉角”、“扁食”等。

在不少北方地区,除夕夜全家团圆,年夜饭必定要给每人都上一碗饺子。相传这一习俗开始于清朝时,饺子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河南周口市,过年包饺子。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摄

在周口,吃饺子的习俗贯穿整个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几乎每一道正餐中都能看到饺子的身影。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家中的孩子就被叫醒,拜年时端两碗煮好的饺子送给爷爷奶奶。初一过后直到元宵节,每每家中来客人,无论待客的饭菜如何,端上一碗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付春愔

傲慢与偏见?为什么北方人会理所当然认为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吃饺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庆祝的盛大时刻。在北方地区,人们过年时会 *** 和享用饺子,而这个习俗似乎已经成为了北方人的代表性特征。然而,为什么北方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吃饺子呢?这是否涉及到一种傲慢和偏见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饺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饺子作为传统的春节食品,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在过去,北方地区的农民们往往以种植粮食为主要生计,而饺子的外形酷似金元宝,因此被视为象征着丰收和财富的象征。此外,包饺子的过程也被视为一种家庭团聚和亲子活动,增进了亲情和友情。

然而,这种习俗并不代表全中国人都喜欢吃饺子。中国的南方地区,例如广东、福建等地,过年时更倾向于食用年糕、汤圆等甜食,而不是饺子。这种地区间的差异源于地域和历史的多样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饮食文化。


北方人认为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吃饺子的观念可能根植于一种地域性的偏见。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播的限制,人们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了解有限。因此,北方人更容易将自己的食俗习惯推广为全国性的代表,从而形成了这种偏见。此外,媒体的影响也可能加深了这种观念,因为北方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在媒体上更为突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全球化,这种偏见正在逐渐消失。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欣赏其他地区的传统食物,春节庆祝活动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包容。


在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傲慢和偏见,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无论是过年时吃饺子还是其他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我们应该鼓励彼此分享和交流,从中学习和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和偏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过年时有着各自的传统和习俗。南方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喜欢吃年糕、汤圆等食物,而西南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喜欢吃火锅、酸辣粉等。因此,认为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吃饺子是一种过于概括和简化的观点。


在面对这种傲慢与偏见的观点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习俗,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和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总结来说,北方人认为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吃饺子的观念可能涉及一定的傲慢和偏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这种偏见正在逐渐减少。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每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摒弃偏见,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过年吃饺子,这4种馅别端上桌!寓意不好,还容易闹笑话、坏习俗

导语:除夕吃饺子,不管多馋,这4种馅别端上桌,寓意不好,容易闹笑话!

春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无论身在何方,工作多繁忙,人们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家团聚,陪爸妈过年。除夕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老人常说:“不吃饺子不算过年”。虽然每家每户准备的饭菜都不一样,但是在年夜饭桌上,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特别是在北方人眼中,不管是什么山珍海味,都代替不了饺子!

在古代称饺子为“交子”,是辞旧迎新交替的意思,一个小小的饺子,可以包罗万象,容纳所有美味,包纳百福。年夜饭准备的饺子不仅要好吃,还要讨个好彩头,图个吉利!像芹菜馅饺子、白菜馅饺子、油菜馅饺子、韭菜馅饺子等等,寓意都特别好!

但是,有4种馅的饺子,寓意不好,不适合年夜饭吃。不管平时多爱吃,除夕夜也别端上桌,容易闹笑话、坏习俗。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4种馅的饺子吧!

之一种:梅菜馅水饺

梅菜是一种营养丰富,香味独特的蔬菜。每年家里都会晒一些梅干菜,等冬天拿出来,用来 *** 梅菜扣肉、梅菜饼或者梅菜饺子。虽然用梅菜包饺子很好吃,但是不宜年夜饭吃。因为“梅菜”谐音“没财”,寓意不好,新的一年里都期盼着财源广进、日子越过越好,为了讨个好彩头,还是不要吃梅菜馅饺子。

第二种:莲藕馅饺子

莲藕清香微甜,营养丰富,富含铁、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常吃莲藕可以健脾开胃、润肺去燥。莲藕不仅可以用来炖汤,还可以用来包饺子。猪肉莲藕馅饺子鲜嫩多汁,百吃不厌!莲藕饺子虽然很美味,但是却不适合出现在年夜饭桌上。因为莲藕都是孔,会“漏财”,寓意不吉利。如果年夜饭吃莲藕饺子,会影响新一年的财运,还容易被人笑话。

第三种:酸菜馅饺子

酸菜是东北和四川的特色美食,口感酸脆鲜嫩,风味纯正。东北人用酸菜炖排骨、包饺子,那可是堪称一绝!每次包酸菜馅饺子,一顿都能吃2大盘!酸菜饺子虽然好吃,但是老人一般都忌讳年夜饭吃酸菜馅饺子。因为,酸菜是咸菜,除夕吃酸菜会想到“穷酸”。老一辈人都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不想再过“穷酸”的日子。

第四种:南瓜馅饺子

很多朋友喜欢吃南瓜馅饺子,因为南瓜营养丰富,秋冬季节的时令蔬菜!这个时候的南瓜,便宜又新鲜!南瓜富含多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常吃南瓜有健脾养胃、润肺益气、润肠通便等作用!用嫩南瓜包饺子,不管是素馅还是肉馅,都非常的鲜美!但是,南瓜谐音“难过”。在除夕夜阖家团聚的美好时刻,不管什么都讲究个“吉利”。并且,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无忧无虑,高高兴兴的生活。所以,除夕吃南瓜饺子有点不应景。

过年 *** 俗比较多,不管做什么事情,就是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所以,年夜饭上尽量不要出现这些寓意不好的水饺,以免坏了习俗。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喜欢厨娘分享,请将厨娘的分享,转发给您身边更多爱生活,爱美食的朋友!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大家,下期见。

春节的10大习俗,你知道几个?赶快为孩子收藏!

春节渐近,年味渐浓,人们开始为庆祝节日做准备,日子便这般热闹起来。

春节是万象更新的四季开篇,也代表新一年的希望。每一年的拼搏,都是从新春开始。每一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生更充实。

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交界点,人们除旧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惫,感受浓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满。用最庄重的仪式感,表达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祈愿新年吉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习俗,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年味”。

1、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张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2、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桃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意义。据研究,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用来驱秽辟邪,几经演变,于是有了现在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每逢新春到来之际,无论身处何方,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中国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有的地方的人们还会贴门神,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大家对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着新一年到来的欢乐氛围。

3、挂灯笼: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平时也会挂灯笼用来照明,但红色灯笼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红灯笼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在门前挂起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红红火火的灯笼,直至元宵节过后才取下,营造春节的喜庆氛围。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灯笼寓意十足,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在大街小巷。春节挂的灯笼,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话。灯笼的颜色一般是红色,红色和朱砂的颜色一样,而朱砂在风水文化中是驱邪除灾效力极强的宝物,深受人们的欢迎。

4、穿新衣:春节穿新衣,除旧气,代表着万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除旧迎新,图个喜庆。

5、吃年饭:年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饭是每年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汤圆,寄托新年“团圆”、“圆满”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6、吃饺子:吃饺子原是北方人的习俗,过年吃饺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为了一年交好运。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运的好意头。春节期间,民间都要吃饺子,寓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饺子。有的人家将消毒后的硬币包进饺子,谁先吃到,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在西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也称作“熬年”,各家各户吃完团圆饭,通宵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民间传说中,每年春节除夕夜,“祟”就来到人间,专门摸熟睡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摸过的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为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或烧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这就叫“守祟”。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就慢慢将“守祟”叫做“守岁”了。

古时守岁有两种寓意:年长者守岁,有珍惜时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如今,除夕吃完团圆饭,大家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数迎新年,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会放烟花和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节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午夜交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响彻云霄。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寄托迎祥纳福的心愿。

但由于现在环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就有了电子炮竹来替代,模仿燃放时的声音和闪光度,增加节日氛围和仪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之后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亲访友,称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响,短信拜年、 *** 拜年、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等形式越来普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牵挂亲友和表达美好祝愿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10、给压岁钱:压岁钱起源较早,但全国流行是在明清时期。

压岁钱最早称为“压祟钱”,相传“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专对小孩子下手。大人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压“祟”钱,将其放在孩子的枕头下,有驱逐邪魔之意。

那时的压“祟”钱都不是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东西。如今,压岁钱的实用性逐渐强化,年饭过后,长辈将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压岁钱。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

新年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敬请留言,欢迎分享!

过大年,吃饺子

<

标签: 寓意 饺子 过年 英文 象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