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爆发的自热火锅,还能增长吗?
总第 2996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孙雨 | 文
餐饮食安问题频出
自热火锅热度不再?
最近自热火锅也扑街了。
近日,《消费者报道》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出了10款自热火锅,其中今麦郎、百草味等5款火锅底料中检测出亚硝酸盐。
什么是亚硝酸盐?它是一种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无机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和胺类物质相结合,生成亚硝酸胺,该物质是诱发胃癌、食管癌的“元凶”之一。
尽管,品牌方面表示已经在产品包装上进行过相关说明,亚硝酸盐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但由于亚硝酸盐有致癌隐患,引起很多网友的恐慌。
自热火锅的安全性,一直是被消费者广为诟病的问题。各地关于自热火锅的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也接连出台,比如2020年11月18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自热式方便火锅生产卫生规范》在四川省范围内正式实施,推动了对自热火锅行业标准化进程。
这一点并没有妨碍自热火锅的短暂腾飞。
其实在2015年,自热火锅就开始流行。自疫情爆发已经两年时间,在餐饮业遭受重创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速食产品的诞生和火爆,自热火锅一度领跑。
餐饮火锅企业、零售零食企业、方便面企业、辣条企业、火腿肠企业、罐头鱼企业、米面冻品企业等纷纷入局自热火锅,让人们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火锅自由”。
有报告统计,“2015-2018年,自热火锅市场规模由2.3亿元增至4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0.7%”。2018年天猫双11当天,自热小火锅呈爆发式增长,卖出453万份。
但最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103.7亿元,预计市场将保持20%的增幅持续扩容,到2023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将达148.9亿元。
自热火锅的增速明显降下来了。
把半成干饭人挡在门外
原因竟然是“贵”!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95.6%的中国受访者尝试过自热火锅,其中28.8%网民2-3星期吃一次自热火锅,20.3%网民一星期吃一次,17.9%网民1个月吃一次。整体来看,需求虽有,但频率并不算高。
“贵”才是让千万干饭人对自热火锅下头的关键点。数据显示:51.6%的消费者不选购自热火锅的原因是“价格偏高”。
内参君动手一查,大部分自热火锅品牌均已4-6盒销售,比如杨国福五盒自热锅卖158.8元、海底捞六包自热火锅麻辣嫩牛优惠后是164.6元、莫小仙四盒牛油麻辣自热锅卖49.5元等等,算下来平均价格10-40元不等。这个价格,简直赶超一碗刚出炉的麻辣烫,一份同样方便即时的外卖。
为啥自热火锅这么贵?
比起今年数次被骂上热搜的钟薛糕,自热火锅的“贵”实在许多。不是品牌溢价高得离谱,而是成本就是真的不低。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自热火锅品牌企业利润率为25%左右,其成本主要包括代工生产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人力成本等。其中市场推广成本及人力成本为企业核心成本,合计在总成本中的占比约为50%,代工生产成本的占比约为10%。
营销费用、渠道费用向来不低。比如自嗨锅,请明星代言、植入影视剧、请大流量主播辛巴带货.......哪一个不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渠道上,现在自热火锅基本是通过电商平台、传统商超售卖,需要推广费用、进店费用等等。
这便造成了自热火锅在价格和品质上不匹配。
在当下市场,各路自热火锅均已出现,有自创品牌、有火锅品牌入局、也有零售企业跨界,越来越多玩家入局。海底捞、德庄等餐饮品牌也通过自热火锅这个细分领域,开启了到餐饮新零售业务。
对于具有传统零售属性基因的品牌来说,入局优势也不小,这也是百草味、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品牌入局的原因。多年的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布局和优化,供应链的持续完善,使得它们在产品的涉猎十分广泛,流行的零食品种极为丰富,加上休闲零食的品牌知名度,推出自热火锅等系列产品同样具备优势,可以直达消费者。
在各路玩家聚齐之时,价格战、渠道战也就不远了。
大单品只是突破口
品类注定横向扩张
那么,自热火锅品牌还能靠什么实现增长?
我们将目光放到自热火锅背后的整个产业来看,自热火锅其实是整个速食品类中的一个细分。或者说是速食产业中,高端化的分支。
速食行业向来集中度非常高,方便面市场几乎是康师傅、统一、今麦郎三分天下。自热火锅同样如此。数据显示, *** 前五品牌销量占比达44.6%,海底捞、自嗨锅、莫小仙位居前三。
自嗨锅自从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已经陆续完成5轮融资;近日, 潮流速食品牌“莫小仙”宣布完成B轮融资过亿元,亚洲食品基金独家投资,这也是莫小仙的第二次融资。
从中可以看到,自热火锅的新品牌并不多,而资本也只是着眼于这两家品牌。这也说明,在被头部餐饮品牌占据优势之后,留给自主品牌的空位越来越少。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经营自热火锅的品牌大概78家,但对于诸多中小品牌而言,不具备自建工厂的时间和能力,而在效率就是生命的新经济下,选择代工厂是最快的方式。在品牌和产品之间隔着加工厂,难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控。
虽然具备了市场先发优势,但是要实现增长,就需要打开新的市场。
大部分新兴品牌的发展,都历经了2个过程:首先是从大单品切入,抓住当下风口上的机遇,打开市场;然后再横向扩展品类。
如莫小仙、自嗨锅这些自热火锅品牌,已经开始扩展产品品类。莫小仙去年的定位是“自热火锅品牌”,而今年已经改成“ 潮流速食品牌”。有自热米饭、自热火锅、速食粉丝、速食面条等四大系列产品,自热米饭则是现阶段主推产品。
品类横向扩张,是整个消费市场的大趋势。奶茶店卖咖啡,咖啡馆做成书店,火锅品牌做自热火锅,自热火锅品牌开展速食产业.......自热火锅产业,已经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壹邦小知识:自热火锅没熟怎么补救?自热火锅没熟吃了会怎样?最近看直播带货,发现这种速食的自热火锅销量特别好,可能是冬天大家都懒了,又想吃火锅,自己也嘴馋买了一盒回来做,但不知道是不是时间不够,自热火锅都没熟,这要怎么补救呢?
自热火锅没熟怎么补救
1、继续盖盖焖煮
自热火锅中的加热包一般煮15分钟左右就会停止加热,虽然水不继续沸腾,但其中的一些成分会维持60度以上的温度,以达到食物保温的效果,加上自热火锅里的菜都是半熟品,如果没有完全煮熟煮软,可以继续盖上盖子,焖煮几分钟,通常也会煮透。
2、倒入锅里煮
若是家里有煮锅的话,直接将没熟的自然火锅食材倒入锅里,开火煮一煮也能很快煮熟,但要注意不能将自热火锅里的发热包和加热的水放进去一起煮,否则自然火锅就不能吃了,只能煮上层的食物。
3、微波炉加热
将自热火锅上层的食物层倒入可以微波炉加热的碗里,然后高火加热30秒-1分钟即可熟透,不仅快速而且方便,但要注意自热火锅原本的塑料盒包装是不能放入微波炉加热的,否则会溶解出有害物质,或是因加热不当出现爆炸的现象。
自热火锅没熟吃了会中毒吗
不会中毒。
自热火锅里的食材都是经过加工的,属于半熟品,即使没完全熟透,但也不会导致人中毒,少量吃些并无大碍,但不可多吃,因为没熟透的食物吃多了,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的现象,尤其是没熟的丸子、肉类更不宜吃,以免导致腹痛等不适。
自热火锅不沸腾怎么办
1、放入锅中加热
如果是一开始自热火锅加冷水后就不沸腾,那是加热包有问题,可能里面的成分失效了,可以将自热火锅里的食材依次倒入锅中加热,但要注意倒加热包的那包水不能放,那是非饮用水,不能喝。
2、正常现象
如果是自热火锅一开始加热几分钟,后面就停止加热沸腾的话,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自热火锅放水以后,2秒就会开始升温,然后逐渐沸腾,更高温度可高达150度,等加热包中的原料与水反应消失后,热量就会降低,水自然不会沸腾,但其可以保温1-2小时,触摸包装时需小心,注意避免烫伤。
自热火锅下层水漫上来了可以吃吗
不能吃了。
自热火锅加热包主要是由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活性炭、生石灰等组成,遇水后可发出大量的热量,当加热包的水溢到食物中,会存在一定的毒性,但是症状一般不明显,有不适情况要尽快就医诊治,以免延误治疗,影响身体康复。
“自热火锅”里检出亚硝酸盐,还能愉快地吃吗?火锅里的亚硝酸盐和嘌呤怎么来的?
最近有条食品安全新闻,说是从“自热火锅”里检出了亚硝酸盐。这条新闻并没有引起食客太大的情绪反应。因为经过多年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网友们都已经建立了“剂量决定毒性”的科学理性。
从题目当中就能知道,自热火锅中检出亚硝酸盐的数量比较有限。如果真的含量很高,就不会使用“检出”这个词汇了。——“检出”这个词,现在通常用在“能测出来,但没超标”的情境下。这次检出的产品,更高的两款,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7.10mg/kg、7.95mg/kg。既没有超过蔬菜加工品的标准,也没有超过肉类加工品的标准。
按这个含量,要达到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数量,就意味着至少要吃十几公斤的自热火锅食物,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吃自热火锅,可以继续愉快地吃。
有人问:在普通火锅里会不会也有亚硝酸盐问题呢?这里重点和大家讨论一下火锅里的亚硝酸盐问题,再简单说说嘌呤和其他问题。
这四种情况会有亚硝酸盐产生
火锅不会凭空产生亚硝酸盐,不是原料中带进来的,就是从硝酸盐转化而来的。因为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多种食品中,包括蔬菜和肉类加工品中。火锅中有肉类,有海鲜,有蔬菜。因为亚硝酸盐易溶于水,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就会随着煮制跑到火锅汤里。
1.长时间存放或反复煮制的新鲜蔬菜
新鲜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非常低,通常会低于4mg/kg。但是,叶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当中,都含有很多硝酸盐。它们本身没有毒性,但可以提 *** 生亚硝酸盐的原料。
蔬菜采收之后,毕竟还要运输、销售,被餐饮企业购买之后,也不一定当天吃掉。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生蔬菜当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升高。
不过,如果你取出蔬菜烹调的时候,看到蔬菜的状态良好,没有萎蔫、发黄、掉叶甚至水渍化(像是水泡过)的情况,那么亚硝酸盐过高的风险还是微乎其微的。一旦到了掉叶乃至水渍化的状态,亚硝酸盐的含量就失控了,万万不可再吃!从这一点来说,火锅店的蔬菜通常都做得比较好,能够保证卖相,而家里的蔬菜反而有可能萎蔫掉叶了还舍不得扔……
不过,即便叶类和根茎类蔬菜看起来新鲜,其中所含的硝酸盐,在溶入火锅汤之后,经过反复的翻滚煮制,也会有一部分转变成亚硝酸盐。大白菜和娃娃菜、各种绿叶菜、萝卜这些涮锅里的常见蔬菜,都属于硝酸盐丰富的食材。所以,煮过大量蔬菜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火锅汤里的硝酸盐含量是会逐渐上升的。
2.餐馆的自制发酵蔬菜
火锅里也可能会放入一些酸菜、泡菜,干制的蘑菇木耳,乃至罐头蔬菜和速冻蔬菜之类的蔬菜加工产品。
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蔬菜类加工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应低于20mg/kg。比如泡菜啊,酸菜啊,盐菜啊,酱菜啊,速冻蔬菜啊,蔬菜罐头啊,都需要遵循这个标准。
合格的蔬菜加工品,其实是相当安全的。经过焯烫、煮制等过程,原料当中的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下来了,再产生大量亚硝酸盐的风险极小。
蔬菜干货类要经过泡发,其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会在泡发时大部分溶出,所以也没有产生大量亚硝酸盐的风险。
但是,餐馆在供应酸菜、泡菜等发酵蔬菜时,如果自制产品的工艺不合理,有杂菌污染,也没有达到20天以上的发酵时间,那么也非常容易引入过多的亚硝酸盐。
3.不新鲜的鱼虾和肉类加工品
肉类鱼类等新鲜食材当中也是天然含有亚硝酸盐的。不过也很低,每公斤中也就几个毫克的水平。但是,不新鲜的鱼虾,以及各种肉类加工品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要高多了。
比如香肠、火腿、培根、午餐肉等,哪个都会含有亚硝酸盐,我国许可的残留量是30-70mg/kg(因具体产品而异,有些国家甚至放宽到100mg/kg)。这可比自热火锅里测出的含量高多了。在餐馆吃涮锅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观察一下,涮的肉类是否添加亚硝酸钠腌制。
有些店家为了让肉类不容易腐败,涮熟之后呈现粉红色卖相好,以及吃起来有火腿风味,有可能添加亚硝酸钠腌制。为了让肉类变嫩,使用嫩肉粉处理肉类,而嫩肉粉产品中也有可能添加了亚硝酸钠。这些腌制时添加的亚硝酸钠,都可能从肉中溶出跑到汤里。
4.其他来源
此外,火锅底料中也自带少量亚硝酸盐,不过其含量通常都符合国家标准。火锅调料中,添加的韭菜花、葱花、香菜碎等,如果原料不新鲜,都可能引入少量的亚硝酸盐。不过,毕竟吃的总量不多,基本上不用担心中毒风险。
顺便说一句,亚硝酸盐属于有毒物质,但并不是“剧毒”物质。
火锅汤的嘌呤受汤底和食材影响大
汤里不会凭空产生嘌呤,是汤底中含有嘌呤,或者是食材中的嘌呤溶出来跑到了汤里。火锅汤中的嘌呤含量,可能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1.用了什么汤底
用海鲜汤底、肉汤汤底,那么其中的嘌呤含量就比较高。如果用白水作为汤底,那么刚开始吃的时候,汤里的嘌呤的含量会很低。
2.加入了多少鱼肉海鲜
如果只是涮青菜,是不会产生很多嘌呤的。即便涮蘑菇,也不会有很多嘌呤,因为鲜蘑菇中的嘌呤含量比肉类还要低,所谓蘑菇高嘌呤的说法,是来源于干蘑菇的数据。谁会吃那么多干蘑菇呢?水发后含量就会大大降低的。
随着涮入鱼、虾、肉类,汤里的嘌呤含量会不断上升。开始在汤里涮肉之后,肉中的嘌呤含量会下降。但随着汤越来越浓,嘌呤含量越来越高,到后来,汤里的含量甚至会超过肉里的含量。这时候,涮过的肉中,嘌呤含量完全不会下降。甚至在汤里涮的蔬菜,也因为汤里的嘌呤进入到菜里,嘌呤含量变得更高。
3.汤的煮制时间和浓缩情况
如果加水较多,汤就会被稀释。如果加料多、加水少,汤里的含量就会升高。
健康吃火锅,把握住这七点
结合营养问题一起考虑,要想安全又健康地吃火锅,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1.涮锅的时间别太长。时间越长,蔬菜中部分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的风险就越大,溶出重金属的风险也越大。1小时之内吃完更好。
2.控制鱼肉类的总量不要过多,鱼肉类和蔬菜类的比例以1:1到1:2为好。这样既能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利于减少亚硝胺类致癌物形成,又能保持营养平衡。
特别是吃自热火锅时,因为其中的蔬菜非常有限,也不够新鲜,更好还是自己配上一些水灵灵的绿叶蔬菜,或加两个番茄。这样既没有亚硝酸盐的担心,又能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改善营养平衡。
3.煮蔬菜的时间不要太长,要及时捞出食用,以免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过度损失。
4.在汤已经含有大量脂肪的情况下,再放入蔬菜,可能会裹挟汤表面上的脂肪,所以不妨把表面的浮油撇去再加入蔬菜。
5.注意各种食材的新鲜度,也要注意肉类食材是否添加了亚硝酸钠。添加亚硝酸钠后的肉类,涮熟之后会呈现粉红色,而不是浅褐色或白色。
6.更好选择清汤锅,盐和脂肪的起始含量较低。
7.注意火锅底料和蘸料的新鲜度。如果感觉味道不新鲜,下次就不要再吃这家店啦。
如果需要控制血尿酸水平,那么就要少涮些鱼肉海鲜,更要避免喝久涮的火锅汤。想喝汤的话,就在嘌呤含量还没有上升之前早点喝。想吃肉,也要在刚开始涮的时候吃,这时涮了之后的肉嘌呤含量还能少一些。不妨多吃蔬菜少吃肉。(范志红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来源:北京青年报
吃货们 你心心念念等待的自热方便火锅可能遭烧了11月14日下午,重庆市潼南区往太安方向的246国道上,一辆满载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突然起火。接到报警后,潼南区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赶赴现场施救。
到场后,消防员发现一辆货车停在路边,货箱里装有大约2吨用纸箱装好的方便火锅,被烧得一片狼藉,虽然大的明火已经熄灭,现场还是零星小火在不断燃烧。消防指战员立即采取措施,兵分两路,一组人员对现场设置警戒,疏导过路车辆,另一组人员用水枪从对货箱、油箱等部位进行冷却,并将烧坏的方便火锅铲下货车,防止其存在阴燃现象。约莫20分钟后,火势得到完全控制,无人员伤亡,消防员还帮助整理好未受损的纸箱。
据货车司机介绍,他开车时并没有察觉 *** 箱起火,是路过的摩托车司机发现火情后,赶紧叫停他,并在旁人的协助下,一边先行灭火,一边请求消防救援。
起火原因,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新闻多一点>>
冬天到了,各种类型的火锅大受欢迎,但是由于方面火锅的自热包里面含有一些化学物品,不仅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运输工具的清洁、卫生、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运,同时在食用时应当注意:
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来使用发热包,并注意在加热过程中将透气孔打开,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如果家里用的是玻璃餐桌,更好在“自热食品”下面加隔热垫,免得玻璃炸裂。
千万不要放在儿童能接触到的地方,防止儿童盲目使用加热包发生危险。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宋剑
曾经爆火的“自热火锅”,为何突然凉了呢?网友:原因很扎心自从 *** 发达了以后,大家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 *** 实在是太方便了,网上出现了很多的网红美食,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有一种网红美食,吃起来特别方便,而且味道也非常的好吃,也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非常喜欢的,这个网红美食就是自热火锅,但是曾经爆火的自热火锅,为何突然间就凉了?问到这个问题,网友们都说:原因是很扎心的。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热火锅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应该都吃过自热火锅了,就跟我们平时吃火锅差不多,而且不需要火,也不需要热水,只需要一些凉水就可以了,里面有一个加热袋,把加热袋放进盒子里面,然后在里面加入一些水,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加热袋就会发热,可以把上面的食物给加热,大家就可以直接吃了,实在是太方便了。
自热火锅里面的菜品也有很多种,味道吃起来就跟四川的麻辣火锅差不多,吃过的人都觉得特别好吃,不过自热火锅并没有火太长的时间,很快就凉凉了,基本上都没有人愿意买了,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大家的眼中,自热火锅都属于奢侈品,因为价格卖得特别贵,一盒就要几十元。
里面的菜并不是很多,而且还都是一些素菜,根本就不值这个价格,就算是味道再好吃,大家尝过以后肯定都不舍得买了,所以说自热火锅,之所以如今凉了,就是因为他的价格太贵了,如果他跟泡面的价格差不多的话,吃泡面的人肯定不多,这个自热火锅还有可能取代泡面的地位。
自热火锅之所以会突然凉了,就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尝过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太穷了,舍不得吃这么贵的东西,这个原因让很多人听了以后都觉得扎心了,自热火锅的价格其实很尴尬,有钱人买得起,但是不屑于吃这个,普通人都觉得价格太贵了,你们觉得自热火锅的价格贵吗?
暑期出游的吃货注意 自热食品不能“上机”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颜美妍、莫智勇、王秀婷)7月末已经来到,不少同学利用暑假外出旅游。作为吃货,出门搭飞机时可要注意了,自热食品是不能随身带上飞机的。
7月2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11号通道内,有一位旅客放假和同学们相约出游,但在通过安检的时候,她所携带的食品却被“拦截”了。究竟是什么食品过不了机场安检呢?原来是近年来流行的自热火锅和自热米饭。
在被安检员告知此食品不能携带后,安检员解释道:“因为自热食品是通过发热包加水,产生蒸汽和高水温来加热食物的,所以这些自热食品都不能携带的。”
这位旅客觉得有点可惜。安检员建议她把发热包取出来,把其他食品带走,这样就不会浪费了。旅客听后也同意该办法,最后便把发热包取出作自弃处理。
白云机场安检人员提醒广大旅客:自热火锅或自热米饭里面的发热包主要成分是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根据中国《民航旅客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第三条:镁铝粉属于危险物品,是不可携带和托运。所以,请广大的吃货们注意,虽然该食品方便,但在搭乘飞机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出游前检查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以免耽误自己的行程。
网红自热火锅存爆燃风险?专家:小概率事件网红自热火锅存爆燃风险?
专家称“小概率” 但自热袋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近日,重庆一辆满载着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在运输途中突然起火,虽起火原因尚在调查中,但自热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关注。对此专家表示,按操作说明使用发生自燃是小概率事件,但自发热产品发热包中的发热物质与水反应,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会生成一氧化碳和易燃易爆的氢气,且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并按照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事件
自热火锅运输中起火
安全性再受质疑
11月14日,重庆市潼南区往太安方向的246国道上,一辆载有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突然起火。据货车司机介绍,他开车时并未察觉 *** 厢起火,是路过的摩托车司机发现了火情。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该事件发生后,让自热火锅这一网红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热议。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10月1日,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北青报记者向某自热火锅的 *** 询问产品的危险性问题,其表示,他们的产品是经过相关部门安全检测的,按操作使用是安全的。自热火锅的加热原理主要是将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组成一袋,加入冷水,产生热量。
该 *** 提醒,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废弃的自热包要按照有害垃圾处置。北青报记者在销售自热火锅的另一商家的产品详情中注意到,商家也做出了使用警示:禁止热水发热、远离明火。发热包破损请勿使用。其 *** 也同样表示,正确使用是安全的。
消防
使用后的发热包
避免与水再次接触
北京、浙江等地消防队员曾做过实验,向自热食品底座注入矿泉水后,只需二十秒,上部食物就开始煮沸,并冒出热气。此时如果自热食品出气口被不慎堵住,很容易就会造成整体包装膨胀,甚至最终爆炸。
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宣传科科长刘丙涛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热食品的发热包大致是以下几类成分:一类是白色粉末状的生石灰(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但水温一般只能达到60-80 ℃左右;另一类是铁粉、铝粉、镁粉、炭粉和盐,遇水后发生原电池反应,释放热量;还有就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加入石灰粉末,这种加热反应会更剧烈,且产生大量气体。市场上自热食品有很多种,这些商品不仅在包装上写明操作 *** ,还特别标注“加热时请放在防烫桌面上使用”“请勿撕开发热包”“儿童勿独立操作”等警示。
消防人员表示,如果在使用中操作不当,不按说明操作确有“爆炸”危险。若使用者在将预留的出气口封住(堵住)时,加热反应剧烈后,产生大量气体(氢气),无法释放,结果发生“爆炸”,“市民使用自热食品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把透气孔打开,且尽量放置于隔热垫上,以免发生意外。”刘丙涛还提醒,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专家
自燃是小概率事件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自热方便火锅并不应算作“方便食品”,而是“食材、厨具与热源的组合”。自热食品不需要复杂的厨具和“火候”的把握,只需要加热一些水,就可以自动加热,也不用清洗厨具。
他认为,加热袋应该归类为危险品。在生产中,生石灰被视为“高度危险品”进行特别管理,不管是存放还是使用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一个自热袋中的生石灰加上铁粉、铝粉等,可以算得上是“易燃易爆危险品”了。
云博士强调,自热火锅自燃事故“可能是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丢弃有害化学品污染环境”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自热火锅用过之后,生石灰变成熟石灰,腐蚀性依然很强。把相当量的熟石灰扔到环境中,会对丢弃场所产生很大影响——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承受不了它的高碱性。在生产中,高酸性和高碱性的废物不能直接丢弃或者排放,要经过中和处理才能作为垃圾。自热火锅追求的本来就是便捷,基本上不可能要求、也不会有使用者去做丢弃前的“无害化处理”。
云无心还解释道,自热食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原本开发出来是用于军用野战食品,主要考虑的是野战条件下无火加热吃上热食。
延伸
自热产品尚无国标
四川有相对统一标准
3月12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发布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测试情况的通报》。本次测试根据市场销量,分别在线下超市和 *** 平台购买了几个品牌的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共计20件。通报显示,自热方便火锅产品的发热包具有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危险性,该产品在运输中也属于危险货物。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关于该类产品本身及其内含发热包的安全管理问题,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予以规范,消费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应该注意其使用安全与禁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测试中的几个厂家都属于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据该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自热产品更先起源于军用,大约在2014年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
在四川的一些企业涉足该行业后,为了规范行业的发展,该协会与一些重点企业、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学院、专家等共同拟定了行业标准,并于2015年专门组建了方便自热食品专业委员会,“目前自热产品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在四川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随着多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规范。”该工作人员表示。
文/本报记者 宋霞 统筹/张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自热食品”热销中有隐患来源:广州日报
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有一定安全隐患。
自热食品是近日热点。
目前,广州市内大多数区域的餐厅堂食依旧只是限制性开放,为避免交叉感染,不少企业的饭堂也暂未开放。因此,“自热食品”成为近段时间的消费热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将至,本报记者对“自热食品”市场进行了测试和调查。
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宅经济的蓬勃发展、懒人经济的兴起皆助推了自热食品的火速爆红。 *** 和苏宁等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日期间,自热食品均位列热销产品前列,在不少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同比涨幅超过200%。然而,自热食品伴随而生的安全“小意外”也时有发生。记者针对自热食品进行的测试也显示,这走红的食品确有不少安全隐患。
自热食品尚无国标保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自热食品只是疫情中特殊节点上的品类之一,应用场景很有限、渠道小都限制了自热食品的发展,随着外卖的正常配送以及未来堂食的全面开放,自热食品的需求或将回归正常水平。“最关键的是自热食品是通过化学反应让产品致热,安全性无从保障,且该行业缺乏国家标准。”
调查数据:消费者最关心健康和安全
*** 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日期间,自热食品位列热销产品排名第二,仅次于螺蛳粉产品。其中,自热米饭的销售量同比涨幅高达257.09%。苏宁大数据也显示,自热火锅品类销量同比涨幅为370.27%。
热销的另一面,消费者的顾虑不容忽视。近日,本报在官方微博和“食在广东”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关于自热食品使用情况的调查。
“方便”是消费者选择自热食品的最主要原因。从“食在广东”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4%的消费者看重这一点,有18%认为“比外卖卫生”,只有7%认为“好吃”。“不健康”成为自热食品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的“标签”,比例高达71%的受调查者认为它“不健康”,有21%表示“不在意,好吃就行”,认为其“健康”的仅6%。
安全隐患则是消费者对自热食品最担心的问题,有92%的人如是认为。而在多项安全隐患中,“塑化剂超标”是最受关注的,有34%集中于此,另有28%的人关注“蒸汽烫伤”。
自热食品无须电或火,加水就可以加热,原理在于焦炭粉、活性炭等成分组成的发热包遇水升温。消费者须严格按照指引操作,那么有多少人会如此谨慎呢?截至昨日记者发稿前,微博上共有1405人参加调查,其中有626人选择“很认真看,按部就班操作”,有554人选择“会简单看,差不多就好”,有138人选择“从来不看,操作已了然于心”,有87人选择“从来不看,按自己习惯”。
自热锅测试,试出三大问题
问题一:
发热包和水哪个先放?
你的手速够快够安全吗?
“那次我先放发热包,后加水,它反应很快,蒸汽不断往上冒出。我急忙把盛菜的塑料架架上去,一紧张,架子没放好,有一部分插入到下层的水里,石灰水混进了食物。我的手还被蒸汽烫了一下。”伍女士回忆起之一次吃自热火锅时的“翻车现场”,自热菜混入了石灰水,只好整盒丢掉。
就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分别尝试先放发热包再倒入水,以及先加水后放发热包,发现前者因倒水产生时间差,更易出现“提前反应、释放蒸汽”的现象,烫到手的机会更高。记者测试的海底捞、莫小仙、食人谷、开小灶、自嗨锅、宏登隆6款自热食品,操作指引并不完全统一。除海底捞以外,其余5款的操作 *** 皆是更“危险”的“先发热包再冷水”,其中“莫小仙”的指引中还提醒:“发热包遇水15秒即开始发热。”如果发热包已放好,那么倒水完毕、放食物架和盖盖子的时间就须控制在15秒内——这是一场“拼手速”的“比赛”。
问题二:
水量不清,你的手感够好吗?
水量控制,也为难了部分消费者:如果水量过多,沸腾的石灰水容易溢到上层的菜品中;水量不足,就无法充分发热。在文化公司工作的蔡先生说,尽管说明书上讲到水量最多210毫升,但是家中未备量杯,他只能估摸着加水,初次加水过多,直接溢出盒子,“吓得我躲开老远。”
记者看到,海底捞、自嗨锅和开小灶在盒子与食物架上明确标出了“注水位”,但自嗨锅只在塑料盒的外部标注,没在盒内标出,“宏登隆”内配两包包装水,直接控制了水量。“莫小仙”与“食人谷”既无在盒上标识注水位,也没有给出包装水,“食人谷”甚至没给出水量提示,只说“要没过加热包”,全凭消费者手感。“莫小仙”则给出“210毫升水”的指引。
问题三:
密闭空间中吃自热锅有隐患
记者按指引操作一款“自嗨锅”,15分钟后打开却发现发热包已经裂开。据观察,每个发热包上的提醒也不一致,“密闭禁用”在部分发热包上未被提及。
从外包装说明上可见,发热包中多含氧化钙和铝粉,这两者遇水会放出易燃气体氢气。食品工程师曾秋文表示,发热包反应后会产生氢气,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哪怕遇到一点静电火花都会爆炸。换言之,如果在密闭空间内,同时有多人在吃自热火锅,有一定安全隐患。“所以,食用时一定要注意通风,尽量不要在狭小密闭空间中吃。另外,自热源成分以及风险都应该悉数标注。”曾秋文认为。(曾繁莹)
可能爆炸!吃自热火锅时注意……不用电、不用火
只需一些水
就可以吃到“火锅”
如此便利
使得“自热食品”风靡全国
但因它引发的安全事故
时有发生
运输途中起火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
一辆货车上运输的
“自热火锅”起火
附近的交警和市民赶来
徒手从火中拽出货物
所幸处置及时
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男子眼睛被溅伤
2017年
上海一市民由于加热“自热火锅”
堵住了排气孔引发爆炸
被滚烫的热汤溅到右眼
医生表示:“损伤将影响视力。”
高温炸碎玻璃桌
2017年
四川成都一名小伙子
在家食用“自热火锅”的时候
火锅自热过程中
2厘米厚的玻璃餐桌
突然被炸碎了
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为何如此美味的“自热食品”
变成了“定时炸弹”
这要从它的原理说起
↓↓↓
自热火锅的加热包中含有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碳酸钠等物质,遇水后20秒就能升温超过90°C,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气体,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爆炸。
让我们来通过一组实验
看看“自热食品”
真的会爆炸吗?
虽然“自热食品”很方便
但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要注意它带来的安全隐患
以下“自热食品”使用指南
大家要收好!
综合:中国消防,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学校共青团
曾经爆火的“自热火锅”,为何突然凉了呢?网友:原因很扎心自从 *** 发达了以后,大家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 *** 实在是太方便了,网上出现了很多的网红美食,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有一种网红美食,吃起来特别方便,而且味道也非常的好吃,也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非常喜欢的,这个网红美食就是自热火锅,但是曾经爆火的自热火锅,为何突然间就凉了?问到这个问题,网友们都说:原因是很扎心的。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热火锅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应该都吃过自热火锅了,就跟我们平时吃火锅差不多,而且不需要火,也不需要热水,只需要一些凉水就可以了,里面有一个加热袋,把加热袋放进盒子里面,然后在里面加入一些水,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加热袋就会发热,可以把上面的食物给加热,大家就可以直接吃了,实在是太方便了。
自热火锅里面的菜品也有很多种,味道吃起来就跟四川的麻辣火锅差不多,吃过的人都觉得特别好吃,不过自热火锅并没有火太长的时间,很快就凉凉了,基本上都没有人愿意买了,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大家的眼中,自热火锅都属于奢侈品,因为价格卖得特别贵,一盒就要几十元。
里面的菜并不是很多,而且还都是一些素菜,根本就不值这个价格,就算是味道再好吃,大家尝过以后肯定都不舍得买了,所以说自热火锅,之所以如今凉了,就是因为他的价格太贵了,如果他跟泡面的价格差不多的话,吃泡面的人肯定不多,这个自热火锅还有可能取代泡面的地位。
自热火锅之所以会突然凉了,就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尝过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太穷了,舍不得吃这么贵的东西,这个原因让很多人听了以后都觉得扎心了,自热火锅的价格其实很尴尬,有钱人买得起,但是不屑于吃这个,普通人都觉得价格太贵了,你们觉得自热火锅的价格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