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民间传说50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49 0
我们的节日· 口述民俗|端午赛龙舟挂艾草 祈祷风调雨顺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姚茂强

“每到端午节,仙海湖里就会举办赛龙舟比赛。抢鸭子、拼速度,让游客体验速度与 *** 。”6月3日,四川绵阳仙海风景区文明办主任罗红梅说,原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龙舟赛,如今已成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仙海风景区从2012年举办首届龙舟赛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去年因疫情的原因,龙舟赛被叫停。”罗红梅说,今年再次因大型竞技赛事被叫停的情况下,仙海风景区将以龙舟文化展的形式呈现,将端午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感受龙舟文化的同时,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

“绵阳民间也有赛龙舟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人们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逝去,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也不见踪迹,故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现在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好的愿望。

绵阳民间一直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便会在涪江内举办龙舟赛。几支参赛队划着龙舟拼速度,期间还会抢鸭子,让端午节热闹非凡。在观看龙舟比赛的同时,还会到河边扯艾草、菖蒲,拿回家挂在门上,用来驱赶霉运,带来好运。“2000年左右,绵阳城区的涪江河边都还在举办龙舟比赛。”罗红梅说,一到端午节,人们都会跑到河堤边观看比赛。

2012年,仙海风景区举办首届龙舟赛后,绵阳城区的龙舟赛正式移师仙海风景区。“通过武引水库注水的仙海湖,为龙舟赛提供了一个比赛场地。”罗红梅说,首届龙舟赛成功举办后,仙海风景区已连续举办了八届龙舟比赛,去年因疫情的原因,龙舟赛被叫停。

龙舟展与端午文化结合

“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

据罗红梅介绍,今年端午前夕,四川省文明办将“我们的节日· 端午”示范活动放在仙海风景区,准备举办一场大型的龙舟竞技赛。“后来因别的原因,被体育总局紧急叫停大型竞技类活动。”罗红梅说,因此,活动的主题将由原来的龙舟赛变为龙舟展。

罗红梅说,此次仙海龙舟展,将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的方式,通过不同主题的造景龙舟展示龙舟文化,展现仙海往届龙舟赛事竞渡风采以及各地市龙舟特色。让游客在参观龙舟展的过程中,了解龙舟文化的历史。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参加网上龙舟竞技类游戏。“参加竞技类游戏,还有机会获得礼品哦。”

据介绍,在仙海龙舟展期间,主办方还将端午民俗活动纳入其中,包括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饮雄黄酒,刺五毒,闹钟馗,画额等,游客可以现场通过互动式体验,来赢取奖品。“通过这种互动式体验,让大家记住我们的传统民俗--端午。”罗红梅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寓意特别丰富、活动丰富多彩的节日,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便是江浙一带的龙舟节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为了反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孤注一掷,投水而死。而他死后的第五天,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人们发现了他遗体,当时十分悲伤哀悼。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便开始在五月初五这个时间点上默哀,哭寝;同时还开始 *** 粽子、加挂艾叶,以驱除毒气和保生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荡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赛龙舟、天灾驱除等一系列传统习俗的独特节日。而端午节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剪纸等。在这里,我们进行一一的介绍。

吃粽子

端午节时,人们会 *** 粽子。粽子是一种用层叠糯米饭及其他食材包裹在叶子里的传统中式美食,各地 *** *** 和口味各有不同。例如南方的粽子多用糯米、豆沙、蛋黄、肉等为馅,形态上呈长方体;而北方的粽子则多用面粉和高粱面并入糯米饭,馅料则多为肉末、鸡蛋等。

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比赛是原本划龙舟寻找屈原遗体的情景改编而来,从划龙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稳固的传统活动。龙舟赛在中国公司和组织中非常流行,它被视为一种激励人心、凝聚员工力量、团结同事之间关系的方式。除此之外,在社区和学校中也有龙舟赛,以促进社区和学校内部的凝聚力。

挂艾叶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艾叶。この习俗始于古时候的五毒节(端午节前身),人们在门上、窗户上、床上挂上艾叶,这样就能够驱除疾病和不好的气氛。另外,也有很多地方会把艾叶放进五谷、食物箱中,意图防虫蛀。

冲凉拍水

冲凉拍水是古时候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人们在水边拍打身体,以排除不好的运气,象征祛病健身。另外,也有挂床头纱的习俗,意愿保佑关注和团结在家人间。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举办与生命中的不同含义有关。首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根植于千年文化沉淀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我们会准备粽子、挂艾叶,看龙舟比赛,庆祝端午节,感受的是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其次,端午节是一个寓意着爱、关怀、凝聚、对抗邪恶的节日。从传统的默哀、哭寝,到粽子、艾叶,都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并以此纪念真正的爱国精髓和抚平失落和矛盾。

最后,端午节也是一个慷慨、庆典和快乐的节日,这主要是通过龙舟比赛、喝雄黄酒,唱歌跳舞以及吃粽子等方式来体现。

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和探讨中,我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对端午节的认识,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展示出来的包容、富有内涵和人性的优秀。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大家能够从端午节的文化层面中,领会到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学习和交流创造更友好的环境和平台。因为我相信,这样做,是一切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开端。

「 *** 中国节·端午」端午民间小故事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供稿:丑小青


总监制:唐红彬
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
责 编:李迪娜
编 辑:赵翔

中秋节的由来故事简短100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来历介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海都记者 包华 图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更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 *** 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说起端午,很多“吃货”更先想到的自然是粽子,当然,很多人心里还有一系列关于“吃”的“灵魂拷问” :粽子直接“光”着吃多省事,为什么还要用叶子包?用绳子缠?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能吃什么?

吃,永远是端午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端午,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6月25日这天,由中国民协主办的“对话民俗——我们的节日2020端午节文化” *** 直播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走进直播间,以精彩的端午传奇故事,畅谈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解读传统民间文化的当代意义。网民通过中国艺术报客户端、中国文艺网、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收看了直播。

“我们不只吃粽子”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30多个民族过端午节,他们的端午节,基本都吃粽子,所以,粽子是端午节的核心。 ”林继富告诉大家,很多少数民族也吃粽子,他们的习俗和口味跟汉族没有多大区别。

除了习俗和口味,所有粽子都相同的一点,还在于它们都“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 —— “粽子很特殊,中国人吃东西时,很少把食物包在叶子里吃。 ”讲起为粽子包上叶子的来历,陈连山讲了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中的一个故事:长沙有一个叫做区回的人,他自称有一天在河边见到了投江已久的屈原,“屈原”告诉他:“虽然大家都往河里投食,但我的食物经常被河中的蛟龙抢走,你们可以用树叶把食物包起来,用五彩绳缠绕起来,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 ”

萧放认为,为糯米包上叶子,很可能与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端午的粽子以前叫做夏至粽,包裹的菰叶是阳性的,而内部的馅料则属于阴性,农历五月,正值夏天,天气热,阳气高涨,人们用菰叶包起食物,吃的时候,把叶子一层一层地剥开,是一个“把阳气去掉,放出阴气”的过程,粽子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除了粽子,端午节的“专属”食物还有很多,陈连山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端午节食物除了粽子,还有鸡蛋、炸糖糕、菜角、大蒜等等。身为湖北英山人的萧放小时候还经常吃一种叫做麦粑的食物,麦粑是用面粉做的,用桐树叶或芭蕉叶垫着,上笼蒸熟。

在这些传统食物之外,陈连山讲到,五月初五这天,古代的朝廷里还会吃一种叫枭羹的食物,这是一种用猫头鹰做成的肉汤。“相传,长大后的猫头鹰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顺’的鸟,人们吃掉猫头鹰,表达了消灭不孝子的愿望。 ”汉代皇帝注重孝道,会把枭羹赏赐给大臣,表现一种“消灭奸臣”的政治伦理。

“门口插上艾蒿,还挂上大蒜、辣椒”

古人很害怕五月,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 ,这个月有“天地交泰九毒日” 。

陈连山认为,这种观念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夏天以来,天气变热,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各种虫子、毒蛇等都出来了,人们对其烦不胜烦。 ”

与此同时,“在南方,五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水会带来洪灾和蝗灾” 。林继富介绍,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认为,雨下起来没完,是因为天上破了个洞。所以他们把麦粑做得很大,传说可以用大麦粑来补天。

这种情况下,端午节便成为了人们寄托健康愿望的时节。“民国时,人们把端午节叫做卫生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少有的强调健康和卫生的节日。 ”萧放介绍,人们认为可以用带有特殊味道的植物来保护健康,所以除了采集艾蒿和菖蒲,很多人还会在门口挂上大蒜、辣椒等,用来祛除病菌。“有传说,五月五日午时的百草都是药物,抓一把就能治病。在日本,端午时节还会有‘药狩’习俗,用于采集草药。 ”

“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不变的民俗,所有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陈连山认为,端午节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端午节的核心要素是粽子,但在古代,粽子并不总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古代时,粽子叫做角黍,‘角’ ,大概是因为有棱有角,而‘黍’ ,则是因为那时粽子的原材料是黍子,而在南北朝时,粽子是包在竹筒里的。 ”

这就是端午节一直在变的部分。林继富表示,如今,很多新式的粽子出现,如榴莲粽子、麻辣小龙虾粽子,等等,这是因为对传统的糯米粽需求不那么旺盛了,人们更期待新的食品,来体验新鲜的口味。

附着在传统节庆文化身上的元素一直在变化,但传统节日的精髓却很少变化。“端午节,不变的是内涵,我们对自己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系的认知,都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端午节也是很多传统节日不变的主题。 ”萧放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传说

在我国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作为端年节来庆祝。端,是开始的意思,五月的开头叫“端五”、后来因为唐代的皇帝唐玄宗八月初否过生日,为了避讳这个“五”字,把“端五”改为“端午”了。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传说都与纪念屈原有联系。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当年,他积极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可是当时的国君楚怀王不接受他的意见。后来,楚怀王被秦国的张仪骗去,到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秦人逼他割一块国土让给秦国。这个时候楚怀王才醒悟过来,又羞愧又后悔,后来病倒,不久就死在秦国。忠心耿耿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痛和气愤,写信给新上台的顷襄王,希望他多听信忠臣的话,不要听信奸臣的话,选更好的将领,训练精兵。保卫楚国的国土,为楚怀王报仇。可是糊涂的顷襄王,不但没听屈原的劝告,也没照屈原的话去做,反而怀恨屈原,罢了他的官,把他撵出宫廷,赶到了边远的地方。

秦国见楚国越来越无能,觉得时机已到,便出兵攻打楚国,在很短的时间里,楚国就丢失了大半国土。当时,无辜的老百姓死了无其数,漫山遍野都是尸骨。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自己想要拯救祖国,又有力无处使,心里像刀绞一样难过。约在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

过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流传着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这些都与纪念屈原有关系。

据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民都赶到江边搭救他。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鳖虾蟹吃掉屈原的尸体,往江里投好吃的东西。有一位农村的老医生,还把一坛用雄黄泡的酒倒进江中,说是用雄黄酒药晕江里的蛟龙……,楚国人民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都驾着船,带着饭,划到汨罗江中流,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腰里挂着一把长长的宝剑,身上还带着一些珠宝美玉。大家都很高兴地欢呼起来,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屈原笑着迎上来对大家说:“乡亲们的好意我非常感谢。从你们的行动中看出楚国的人民是爱国的,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也是分明的,是坚持正义的。”

大家见屈原很消瘦,就关心地问屈原:“我们给您送去那么多米饭,您吃到没有?”

屈原感激地说:“真谢谢你们了!”接着又叹口气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鳖虾蟹吃了。”

大家听了,气愤地说:“这些坏家伙,真不讲道德,我们投下那么多好吃的,总该给你留下一些啊!”

屈原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说:“我总不好和它们去争着吃啊!再说,要争我也争不过它们呀!”

大家就问:“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说:“如果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会误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说完这话,屈原的身影就不见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这样做了。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人们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菱角粽子,我吃到了。可是大多数还是让鱼鳖虾蟹吃了。"

人们又问他:“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办法倒有,就是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鳖虾蟹都归龙王管,它们一看见菱角粽子是龙王送来的,就一个也不敢吃了。”

打那以后,人们一年一年都照着这样去做,划着龙舟到汨罗江里送粽子。这就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风俗。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还在门框上插上两枝艾蒿,这个习俗与农民英雄黄巢还有点联系。

唐朝僖宗年间,有一个叫黄巢的农民英雄起来造反,他带领穷苦百姓,成立了义军,专门讨伐贪官。东征西战,把从贪官那里缴获的钱粮,用来救济穷苦百姓。当时的皇帝和官府都害怕了,就派兵捉拿黄巢,还造谣说黄巢是杀人不眨眼的红胡子。没见过黄巢义军的老百姓,就相信这是真的了,听说黄巢来了,就急忙逃难。

这一年,黄巢的义军从山东打到河南,大兵就要围住邓州城了。黄巢到城边查看地形,只见成群的男女老幼从城里逃出来。一个妇女背着包袱,手里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里却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感到很奇怪,就跳下马来问她:“请问大嫂,你们母子慌慌张张地要到哪里去?”那位妇女说:“县衙门今早晨挨门传令说,黄巢要来血洗邓州城,男人们都被抓去护城,剩下的老老小小都要出城逃命去。”

黄巢把妇女手里拉的那个小男孩抱起来,问她说:“你为什么手拉小的,却怀里抱一个大的呢?”

那个妇女悲痛地说:“抱的这个孩子,他父亲被官兵抓去修城累死了,他母亲有病没钱治,活活地耽误死了,这孩子是一根独苗苗。手拉的这个孩子是我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亲生儿子,也要留下邻居家这根独苗苗。"

听了这些话,黄巢深为感动,就说:“大嫂你放心吧,穷苦老百姓是黄巢的父母,他决不会杀害他们的。”

那妇女说:“杀不杀谁知道,俺也没亲眼见过。”

黄巢说:“黄巢也是个穷苦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反。官府里那些鬼话千万别信它。”

那妇女又说:“听说黄巢两条眉毛连在一起,三个鼻眼,是个青面獠牙的妖怪。”

黄巢哈哈大笑起来说:“你看我有几个鼻眼?”

那妇女苦笑着说:“您真会开玩笑,您又不是黄巢。”

黄巢往那个妇女跟前走了几步说:“我就是

黄巢!”

那个妇女吓得打了一个冷颤,跟头把势地往后退了几步,抬头看着眼前这个威风凛凛的男子汉。

黄巢说:“大嫂,你不要怕,我黄巢专门和官府、贪官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老百姓。只有爱,不会杀呀!"

那个妇女自言自语地说:“真的吗?只有爱 --不会杀?”

黄巢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他灵机一动,伸手拔了两棵,对那妇女说:“对!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一个不会伤害。”

那妇女听了黄巢的话,千恩万谢地回城去了。黄巢的话很快传遍了全城的穷人家。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黄巢率领大军攻城,很快打进了邓州城,杀了民愤极大的县官和几家富豪、开仓分粮,城里的穷苦百姓一起欢呼。

从这以后,端午节插艾就成了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妈妈讲给宝宝的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讲的是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以及习俗吧!


一、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二、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嚎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四、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古越民族图腾祭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五、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六、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民间传说50字-第1张图片-

七、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0>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问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之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八、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民俗活动

划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自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端午是入夏后之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九、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点评

历年来,无论什么朝代,忠臣总是被奸臣所害,被冤屈致死。屈原、岳飞……这些忠臣由于和奸臣不同流合污,最终被奸臣所害;而这些奸臣却享尽荣华富贵,置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高俅、秦桧、童贯、王申……

可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屈原虽然死了,可是人们不能忘记他,还用端午节祭奠他,纪念他;而那些坏人只能落个人人唾弃、谩骂。



宝妈们,你们给宝贝们讲过“端午节的故事”吗?小朋友爱听端午节的故事吗?会提出疑问吗吗?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内容来源:亲亲宝贝、儿童成长故事

拜托了宝妈综合整理

这些端午节的传说你都知道吗?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有着许多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和习俗,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传统节日

屈原投汨罗江。据传说,公元前278年,楚国大臣秦国因嫉妒屈原,诬告他反楚。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在江边投身而死。民间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 *** 划龙舟撑桨摆渡,浸泡菖蒲、艾叶,以驱邪避瘟。

屈原

龙舟竞渡。据说,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当地的渔民在江上划着小船行进。后来这项活动便被演化成“龙舟竞渡”。比赛时选出一艘领头的大船,船尾装饰成龙头、龙尾。赛时鼓乐喧天,船上手持铁锤的鼓手,节奏有助于艇手划桨。

赛龙舟

食粽子。另一个传说是,在屈原投江后,当地居民怕鱼虾煮着了屈原的身体后,便把饭团放到江里喂鱼,以免鱼虾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为了纪念屈原的牺牲,在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代表的就是饭团。

吃粽子

这些传说和习俗,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传承和庆祝这个节日。

#一人一个端午安利##屈原##龙舟#

【 *** 中国节?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自古以来端午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就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流传下来,带个我们不一样的诗句和端午节的感受,既然端午节流传这么久,影响这么广,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吗?每次大家都是怎么过端午的呢?粽子是否各地包的都是一样的呢?每次大家过端午的时候是不是有同样的疑问呢?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1、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后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二、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习俗活动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端午是个好日子,据《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之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更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三、端午来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之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是我们日常较为期待的节日了,因为在这天我们可以吃得很好吃的粽子,还可以看到赛龙舟,看见很多热闹的场面,是不是很期待呢?同样的大家也应该了解一点常识,常识的话都要了解一点的,希望这篇文章有帮助。

来源:生活百科

民间故事 : 端午节的传说

在战国时代,楚国和秦国都在争夺霸权,而诗人屈原备受楚王器重。然而,他的主张却遭到上官大夫靳尚所领导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诋毁屈原,导致楚怀王逐渐对屈原疏远,这让心怀伟大抱负的屈原感到极度痛心。他内心充满难以抑制的忧郁和悲愤,写出了不朽的诗篇如《离骚》和《天向》等。


在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邀请楚怀王去秦国进行和平谈判。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他冒死进宫想要陈述利害关系,但楚怀王却选择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秦国的约会,但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深感悔恨和忧郁,最终在三年后客死在秦国。楚顷衰王即位后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不得不仓惶撤离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那时起,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种风俗逐渐传开来,最终成为了现在的端午节。

标签: 民间传说 端午节 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