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轼拼音怎么读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轼拼音怎么读的知识,包括轼字怎么念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轼怎么读拼音
1、基本释义: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
2、(形声。从车,式声。本义: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同本义
3、轼,车前也。——《说文》。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
4、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汉书·郦食其传》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6、又如:登轼(爬上车厢前的横木);轼柜(固定在车厢前横木上的小柜);轼车(在车上凭轼致敬)
二、轼怎么读组词
1、轼,拼音:shì;组词:轼辙、轼车、伏轼、回轼、熊轼、横轼、轼怒蛙、凭轼、转轼、凭轼结辙、冯轼、轼柜、泥轼、熊轼轓、轼鼃、凭轼旁观、轼怒鼃、轼蛙、茵轼、封墓轼闾、轼闾、抚轼。
2、即熊车。本为公﹑列侯之乘车。后亦为对地方官员乘车的美称。
3、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
4、亦作'据式',见'据轼'。根据制度。
5、后因以'轼闾'谓向有德者致敬。
三、轼的拼音和组词
轼的拼音为shì,组词为:伏轼、凭轼结辙、轼闾、据轼、轼鼃等。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凭轼:靠着车前扶手;结辙:车轮的辙迹相迭,形容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
三、轼闾:后因以'轼闾'谓向有德者致敬。
亦作“据式”。靠着轼。轼,车前横木。
亦作“轼蛙”。据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越王勾践将伐吴,出,见怒蛙,勾践俯凭车前横木为敬。从者问其故,勾践说:“吾意者,今鼃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轼。”军士听后,勇气大振,“莫不怀心乐死”。后因以“轼鼃”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表示敬意:魏文侯过其闾而~之。——《吕氏春秋·期贤》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汉书·郦食其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形声字,从车,式声。《说文解字》注:车歬(qián,今“前”。)也,此当作车舆前也。不言舆者,舆人为车,车卽舆也。舆之在前者曰“轼”,在旁者曰“輢(yǐ)”,皆舆之体,非与舆二物也。戴先生曰:“轼与较皆车阑上之木,周於舆外,非横在舆中。
较有㒳(今‘两’。),在㒳旁。轼有三面,故《说文》槩言之曰‘车前’。‘轼’卑於‘较’者,以便车前射御执兵,亦因之伏以式敬。”玉裁谓舆四围,旁谓之“輢”,前谓之“轼”。轼卑於较二尺二寸。说详先生考工记图:从车,“式”声,赏职切。一部经传多作“式”者,古文叚借也。
四、苏轼字子瞻怎么读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五、轼怎么组词
1、伏轼、茵轼、轼车、凭轼、转轼、据轼、熊轼、轼柜、轼蛙、轼闾、轼庐、回轼、轼辙、轼鼃、熊轼轓、轼怒鼃、轼怒蛙、凭轼结辙、冯轼结靷、凭轼旁观
2、轼,汉字,读作“shì”,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3、古时候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用,可是少了它也不行。比喻不要显山露水,不要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
4、《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但是,“兵车不式”,大约因为甲胄在身,不便于俯身低头。
六、轼的拼音
1、轼的拼音[shì],本意:古代马车上前方的横木。
2、典籍解释:形声字,从车,式声。《说文解字》注:车歬(qián,今“前”。)也,此当作车舆前也。不言舆者,舆人为车,车卽舆也。舆之在前者曰“轼”,在旁者曰“輢(yǐ)”,皆舆之体,非与舆二物也。戴先生曰:“轼与较皆车阑上之木,周於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㒳(今‘两’。),在㒳旁。轼有三面,故《说文》槩言之曰‘车前’。
3、‘轼’卑於‘较’者,以便车前射御执兵,亦因之伏以式敬。”玉裁谓舆四围,旁谓之“輢”,前谓之“轼”。轼卑於较二尺二寸。说详先生考工记图:从车,“式”声,赏职切。一部经传多作“式”者,古文叚借也。
4、苏轼的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长于眉山,二十一岁进京应试,夺得榜眼。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应考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之一。
5、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在杭州就任,之后步步南贬,颍州、扬州、定州、惠州、最后到儋州。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遇赦还朝,北归途中病逝。
七、苏洵苏轼苏辙怎么读
1、苏洵 sūxún、苏轼 sū shì、苏辙 sū zhé。
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4、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6、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7、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8、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