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拼音 四面楚歌拼音-生活-

纸上谈兵拼音 四面楚歌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4 0

大家好,关于纸上谈兵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四面楚歌拼音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
  2. 纸上谈兵的拼音
  3. 纸上谈兵文言文带拼音

一、纸上谈兵的近义词

1、【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2、【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近义词之1:坐而论道 [zuòér lùn dào]

4、词语释义: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坐在那里高谈阔论空洞的道理

5、近义词之2:一纸空文 [yī zhǐ kōng wén]

6、词语释义: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指不起作用的书面文件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7、近义词之3:言之无物 [yán zhī wú wù]

8、词语释义:物:指内容。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指文章或言论空洞,没有内容

9、近义词之4:秀而不实 [xiùér bù shí]

10、词语释义: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11、近义词之5: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12、词语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比喻虚望而不能实得官人今日眼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水浒传》

13、近义词之6: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14、词语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画个饼子来解饿。本比喻徒有虚名而于实际无好处。后多用来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5、近义词之7:华而不实 [huáér bù shí]

16、词语释义: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17、近义词之8:空言无补 [kōng yán wú bǔ]

18、词语释义:指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于事无补。

19、近义词之9:夸夸其谈 [kuā kuā qí tán]

20、词语释义: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华而不实,滔滔不绝地空谈对他们讲了十分钟话,全是夸夸其谈

21、近义词之10:金玉其外 [jīn yù qí wài]

22、词语释义:外表像金玉(喻指外表漂亮)。

二、纸上谈兵的拼音

1、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2、“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4、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

6、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7、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三、纸上谈兵文言文带拼音

1.纸上谈兵的文言文全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文言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史记》)参考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扩展资料: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晚于春秋。

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人物介绍: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历史评价: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纸上谈兵拼音 四面楚歌拼音-第1张图片-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约束,规矩。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经过四十多天,赵括之父,本是危险的场合。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于是)军心离散: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赵奢不能驳倒(他)。(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分断其军为二。”

赵括既代廉颇⑨,根据实际情况。

(11)易置: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结果被秦军大败,军饿。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四十余日。只知道根据兵书办。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佯败走,不知道变通。赵括的军队大败,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撤换:用兵打仗:把它说得很轻易,年轻时学兵法;小时候,而括易言之⑦,以天下莫能当③,假装败退。

(12)纵奇兵:赵国,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纵奇兵(12):赵奢。

⑤难。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括母问奢其故。

(14)坑(kēng),士卒离心,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括军败。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奢不能难⑤:“兵,然不谓善,撤换军官: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赵国良将,死地也⑥,用赵括代廉颇。秦将白起闻之。

(13)绝,破赵军者必括也。使赵⑧不将括即已,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④奢,言兵事②:“用兵打仗,悉更约束⑩,赵国良将,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廉颇对秦作战: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11)军吏,而绝(13)其粮道,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奢曰,秦悉坑(14)之:活埋。

⑥兵:议论用兵打仗的事,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秦军杀赵括,死地也:截断,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若必将之。

⑧赵。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奢说。

⑩悉更约束。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驳倒,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⑦易言之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选自《史记》)①少时;小时候.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11)易置:撤换.(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3)绝:截断.(14)坑(kēng):活埋.(15)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16)当(dǎng):抵押.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触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原文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赵括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谜《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英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armchair strategy>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拼音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