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的拼音?笏怎么读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笏的拼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笏怎么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笏什么意思
  2. 笏怎么读
  3. 笏的拼音是什么
  4. 笏是什么意思
  5. _笏的读音_笏的读音是什么

一、笏什么意思

1、问题一:"笏"字念什么?什么意思?笏笏①hù

2、【释义】笏〈名〉形声字。从竹,勿声。

3、【本义】〈古〉古代朝见时大臣手上所执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用于记事。

4、【引伸义】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例如: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

5、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6、《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7、而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就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趴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两手趴在地上哪还能得闲,笏板不废弃那行,想执笏也执不了了。

8、职务繁杂的官员估计不止一块笏。《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唐玄宗时,张九龄为相,因为年老体弱,|笏于腰带后,跨上骑乘时很困难,于是便找人裁制了一个放笏板的布袋,称“笏囊”,让随从拿着,跟着他去上朝。

9、【笏板】即笏(手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10、“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11、“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2、“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3、“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红楼梦》之一回

14、【十笏】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15、 [释义]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6、问题三:笏杖什么意思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7、问题四:拄笏西山是什么意思?【解释】: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8、【示例】:~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19、问题五:笏惹初芯是什么意思有点含苞待放的意思,代表新生

20、问题六:笏漠无形什么意思寂寞无形

21、芴漠无形(1),变化无常(2),死与生与(3),天地并与(4),神明往与(5)!芒乎何之(6)。急乎何适(7),万物毕罗(8),莫足以归(9),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10),荒唐之言(11),无端崖之辞(12),时恣纵而不傥(13),不以s见之也(14)。以天下为沉浊(15),不可与庄语(16),以危言为曼衍(17),以重言为真(18),以寓言为广(19),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20),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砦奚艘(21)。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22)。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23),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24)。其于本也(25),弘大而辟,深阂而肆(26);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27)。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28),其理不竭,其来不蜕(29),芒乎昧乎,未之尽者(30)。

22、(1)芴漠:空虚广漠的道体。芴,同忽,指道体而言。

23、(3)生与死与:承变化无常而言,变者从无到有为主,从有到无为死。

笏的拼音?笏怎么读-第1张图片-

24、(4)天地并与:指有形而言,即天地与我并生。

25、(8)万物毕罗:万物与我为一。罗,排列,罗列。

26、(13)恣纵:无拘碍,恣意发挥。傥:指偏傥,片面。

27、(14)不以s(jī)见,不偏不倚。

28、(17)卮言,无心的言论。曼衍:委曲遂顺,不拘常规。

29、(18)重言:为人重视的言论,以上三言均见《寓言》篇。

30、(21)瑰纬:奇伟,不平凡。连恚fān):随和。

31、(22)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chú)诡:奇异,变幻。

32、(27)稠适:相吻合。稠,本字为调。上述:上达。

33、(30)芒:通恍。昧:暗昧。未之尽:言未尽其道。

34、空寂广漠无形的道的本体,变化无常的道的运用,死呀生呀,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位!惚惚恍恍向什么地方去,万物与我为一,不知哪里是归宿,古代的道术有属于这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很喜好它。以迂远的说教,以荒唐的言论,以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时常恣意发挥而不片面,从不以为标新立异。庄周以为天下是深沉污浊的,不能用庄重的语言交谈,而是以无心的言论委曲随顺,以为人所重视的言论使人信以为真,以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论来广泛的阐述道理,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谴责谁是谁非,以此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不平凡而随和无有伤害。书中的言辞虽然参差不齐而奇异变幻可观赏。他的书充实而无止境,上与造物者同游,而下与超脱死生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书中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透僻,深逮而广阔;书中讲到道的主宰作用,可说是相吻合上达真理了。虽然如此,它在顺应变化和解释事物时,道理是讲不完的,它来不蜕变,恍惚芒昧,没有尽头。...>>

35、问题七:朝笏是什么意思它在古代的用途是什么笏: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36、朝笏其实就是现在的笔记本,跟考试的小抄一样,为了不忘记上朝时忘记跟皇帝要说的话,就在朝笏上写上重点。现代主持人在手上写的小抄也是一个性质。

37、问题八:"笏"字念什么?什么意思?笏笏①hù

38、【释义】笏〈名〉形声字。从竹,勿声。

39、【本义】〈古〉古代朝见时大臣手上所执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用于记事。

40、【引伸义】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例如: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

41、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42、《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43、而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就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趴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两手趴在地上哪还能得闲,笏板不废弃那行,想执笏也执不了了。

44、职务繁杂的官员估计不止一块笏。《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唐玄宗时,张九龄为相,因为年老体弱,|笏于腰带后,跨上骑乘时很困难,于是便找人裁制了一个放笏板的布袋,称“笏囊”,让随从拿着,跟着他去上朝。

45、【笏板】即笏(手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46、“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47、“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8、“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49、“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红楼梦》之一回

50、【十笏】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51、〔~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52、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53、问题十:八字算命提到一个笏、是什么意思喜用???

二、笏怎么读

拼音:hù,声母:h,韵母:u,声调:第四声。

拼音:hù,字级:二级(4559),注音:ㄏㄨˋ,造字法:形声:从竹、勿声,部首:竹,平水韵:入声六月,五笔:TQRR,仓颉:HPHH,郑码:MROD,四角:88227,结构:上下,电码:4561,区位:8343,统一码:7B0F。

释义: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组词:玉笏、袍笏、滑笏、敛笏、笢笏、笏带、竹笏、木笏、爽笏、鱼笏、朝笏、典笏。

释义: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三、笏的拼音是什么

笏,hù,声母是h,韵母是ù,声调是四声。

笏拼音hù,部首竹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10画

五笔TQRR,仓颉HPHH,郑码MROD,四角88227

结构上下,电码4561,区位8343,统一码7B0F

释义: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笏。

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

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四、笏是什么意思

1、笏hù【释义】笏〈名〉形声字。从竹,勿声。

2、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 *** 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

3、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代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4、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5、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

6、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7、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 *** 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8、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五、_笏的读音_笏的读音是什么

_笏的拼音是:jìnhù。结构是:_(左右结构)笏(上下结构)。注音是:ㄐ一ㄣ_ㄏㄨ_。

_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2.引申指朝见。

⒈亦作“_忽”。⒉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引《_梁传·僖公三年》:“阳_之会,桓公委端_笏而朝诸侯。”范宁注:“_,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_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__带,__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初受封,_笏登天廷。”⒊引申指朝见。引明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异焉,_建灵谷寺命太常岁祭,行_笏之礼焉。”

_笏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_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_笏而见墨子的描写:“公孟子戴章甫,_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佩刀_笏凤墀前雅拜怎生_笏雅拜怎生_笏

拄笏西山拄笏看山担惊受怕促膝谈心满床叠笏袍笏登场词不达意

拄笏西山袍笏登场朱衣象笏促膝谈心大公无私一门百笏秉笏披袍词不达意拄笏看山大含细入

笏的拼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笏怎么读、笏的拼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拼音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