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的拼音?息事宁人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7 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息事宁人的拼音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息事宁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
  2. 息事宁人的意思
  3. 息事宁人的意思是什么
  4. 息事宁人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5. 息事宁人什么意思息事宁人怎么读
  6. 息事宁人拼音

一、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

息事宁人的意思是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

【基本释义】息事宁人,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消除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示例】《清史稿·高宗纪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劳费,密谕傅恒息事宁人。”

【语法】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相安无事:相是指互相。安是指安定,安稳。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没有矛盾冲突。

1、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纷争,我决定息事宁人,不再与他争辩。

2、考虑到大家的和谐相处,我决定息事宁人,不再追究这件事情。

3、他决定息事宁人,不再与对方争吵,以保持和平。

4、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他决定息事宁人,不再追究责任。

5、考虑到大家的感情,我决定息事宁人,不再继续指责他。

6、他为了息事宁人,决定放弃自己的立场,不再与对方争执。

7、为了维护社区的和谐,他决定息事宁人,不再与邻居争吵。

8、尽管他觉得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了,但他决定息事宁人,不再追究。

二、息事宁人的意思

息事宁人的意思是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译文:对那些违法之人,只要其罪不到必须诛死的程度,不要过分追究,要尽量息事宁人,以敬奉天气。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面对一些原则的问题,必须有所坚持,不能用息事宁人的态度草草了事。

2、你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息事宁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3、老一辈的长者总以忍让为本,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

4、平日待人处事,更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5、他越希望息事宁人,对方就越不肯善罢甘休,彷佛吃定了他似的。

三、息事宁人的意思是什么

1、[成语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2、[典故出处]闻一多《四杰》: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3、[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4、[成语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5、[典故出处]郭沫若《金刚坡下》:难民母子相安无事地在史太太家里住了两天两夜。

6、[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四、息事宁人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881成语息事宁人注音ㄒㄧˊㄕˋㄋㄧㄥˊㄖㄣˊ汉语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释义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

语出《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后用「息事宁人」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典源《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二年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筭三岁。

』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筭一岁,著以为令。」

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

其令有司1>,罪非殊死2>且勿案验3>,及吏人条书4>相告不得听受,冀5>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6>。

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餍之,甚苦之。

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

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

闲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

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

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官员职有专司,故称为「有司」。

典故说明汉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术,建初四年(西元79)召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

政事按光武、明帝遗规,安定社会,发展生产。

史家将他与明帝媲美,两朝合称「明章之治」。

章帝为人宽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凿之类的酷刑。

章帝曾下诏,命令所有的官员,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验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间互相告发,一律不得受理,为政以不得生事扰民为重点。

后来「息事宁人」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息事宁人的拼音?息事宁人-第1张图片-

书证 01.《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源)02.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其时朝廷之上,无不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

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03.《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纪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劳费,密谕傅恒息事宁人。」

04.《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或更遣使赴日本报聘,辨明开炮轰船原委,以释疑怨,为息事宁人之计。」

用法说明【语义说明】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使用类别】用在「解纷求安」的表述上。

【例句】<01>息事宁人的做法,有时只会助长邪恶,于事反无补益。

<02>老一辈的长者总以忍让为本,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

<03>老李为人最怕麻烦,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宁人的态度,与人无争。

<04>你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息事宁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05>他越希望息事宁人,对方就越不肯善罢甘休,仿佛吃定了他似的。

<06>平日待人处事,更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嘛!<07>面对一些原则的问题,必须有所坚持,不能用息事宁人的态度草草了事。

反义词:煽风点火辨识参考语词省事宁人,息事甯人

五、息事宁人什么意思息事宁人怎么读

1、息事宁人什么意思?息事宁人怎么读?

2、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简拼:xsnr

3、成语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4、成语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5、成语例句: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6、注音:ㄒㄧㄕㄧˋㄋㄧㄥˊㄖㄣˊ

7、息事宁人的近义词:相安无事彼此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古者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宋·邓牧

8、息事宁人的反义词:推波助澜从旁鼓励,以增加声威和力量

9、无事生非没事儿找事,人为制造矛盾,枉生是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镜花缘》

10、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1、英语翻译:make concessions to avoid trouble

12、俄语翻译:замятьдело

13、日语翻译:争(あらそ)いを镇(しず)めて人々(ひとびと)を安心(あんしん)させる

14、其他翻译:réconcillier les deux parties en conflit

15、读音注意:事,不能读作“sì”;宁,不能读作“nìnɡ”。

16、写法注意:事,不能写作“是”。

六、息事宁人拼音

息事宁人,汉语成语,拼音是xī shì níng rén,意思是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消除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出自《后汉书·章帝纪》。

《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相安无事、平心静气、排难解纷、心平气和

1.老先生以忍让为本,凡事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面对有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3.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冲突。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息事宁人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