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的禁忌人群,鱼肉的禁忌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5 0
注意!鸡、鸭、鱼……这些部位,更好别吃


鸡、鸭、猪、鱼、虾等

是我们生活中

常吃的几种肉食

但它们的这些部位更好别吃

也许是毒素和寄生虫最多的地方




鱼肉的禁忌人群,鱼肉的禁忌是什么-第1张图片-









<

买鱼时,这4种鱼建议不要买,家里有也不要吃,看完后涨知识了

买鱼时,有这四种鱼建议不要买,家里有的也建议不要吃,看完之后告诉家里人,避免影响到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每周建议食用鱼类两次或300~500克,这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吃鱼具有以下两大益处。首先,食用鱼肉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研究表明,每条鱼所含的蛋白质大约占其体重的17%~20%,而且这种蛋白质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食用鱼肉可以有效补充蛋白质。


其次,鱼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然而,尽管食用鱼类具有诸多好处,但在购买鱼类时,有四种鱼类建议尽量避免购买和食用。


在挑选淡水鱼时,应首先观察其活跃程度。越活蹦乱跳的鱼,表明其新鲜度越高。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鱼身和鱼眼。如果鱼身有伤口,或者鱼眼睛出现血红色血丝,表明该鱼已经受伤,不宜购买。另外,若鱼身上出现许多斑点,可能是生病的表现,同样不建议购买。


若购买的淡水鱼已经死亡,切勿食用。因为无法确定其死亡原因,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购买时,对于那些价格过低的鱼,也需提高警惕。尽管这些鱼可能已经经过处理,如去掉内脏等,使得购买和食用更加便利,但此类鱼很可能是由于新鲜度不足而被 *** 。因此,不建议购买和食用价格过低的鱼类。


第二种,不推荐购买的是那些戳起来没有弹性的鱼。虽然有些人可能出于卫生习惯或洁癖,不愿意亲手触碰鱼,而选择让菜市场商家随意挑选。然而,只看重鱼存活的状态而忽视了鱼的口感和质量是不可取的。有些鱼尽管看似活力充沛,实则已经濒临死亡,这样的鱼不仅不好吃,还可能带有不佳的味道。


第三种,需要留心的是观察鱼的尾巴。如果鱼的尾巴上出现不完整的血丝,那么你应该放弃购买这种鱼。因为尾巴是鱼的重要器官,通过观察鱼尾巴的状况,我们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


第四种,不推荐购买的是鱼鳞不完整或轻轻一摸就会脱落的鱼。这类鱼可能是储存过久,经过多个商贩转手后的鱼,或是由于浸泡过药水泡制时间过长,导致鱼身组织受损的鱼。选择鱼鳞完整无缺的鱼通常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这往往能保证鱼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看到那些已经预先剁好,并价格极低的鱼或是超市里打折的已经剖切好的鱼时,你可能会觉得它们看起来非常方便,价格又实惠,然而实际上并不建议购买这类鱼。首先,这些鱼是预先剖切好的,我们无法判断它们的新鲜程度和存放了多长时间。其次,我们也不清楚这些鱼是否曾经死亡,因此提前剖切可能是为了掩盖这一问题。所以,对于这种剖切好且价格较低的鱼,小编建议大家慎重考虑后再做购买的决定。

常吃鱼肉,对身体好?这3种鱼还是少吃!

鱼肉是一种具有非凡健康价值的白肉,其脂肪含量极低,而蛋白质含量则异常高。这种蛋白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并有助于阻止黑色素沉积。女性朋友持续食用鱼肉,可以获得抗皱、润肤、美白的美容效果。

鱼类种类繁多,许多家庭都会自行购买新鲜鱼来烹饪,以获得更鲜嫩健康的食物。因此,了解经常食用鱼肉的好处非常重要,那吃鱼的好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之一:能够提高人体的记忆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老人会夸耀喜欢吃鱼的人“非常聪明”,因为定期食用鱼肉可以有效提高记忆力。鱼肉中富含DNA和卵磷脂,这些物质是人体需要补充的,一些人记忆力极好,正是因为他们经常食用鱼肉所致。

第二:减少心脏病的危险

有研究表明,每周食用3-4次鱼肉可显著降低心脏病相关的突发疾病,从而降低猝死的风险。这一发现也给心脏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第三:预防老年痴呆

鱼肉富含维生素B12和其他营养成分,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适量食用鱼类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

但是不是所有的鱼类都安全可食用,一些鱼类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更好不要食用这些鱼类。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不安全的鱼类。

一:腌制类鱼肉

腌制鱼肉是最主要的存在问题的食物。为了达到防腐作用,腌制鱼肉中含有大量盐,这容易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或者亚硝胺,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患上癌症的风险。此外,烤鱼、罐头鱼也被列为致癌食物,因为它们含有过多的油脂、盐和熏烟等。

二:野生鱼类

未经鉴定的野生鱼也都不宜食用,因为鱼类的生长环境有可能受到污染,污染物质会进入鱼体内。尤其是如果野生鱼的栖息环境靠近化工厂,废水和废渣会污染水源,而水源中可能含有多种重金属,人类一旦食用,容易导致中毒。

三:生鱼

食用生鱼是不推荐的,因为它们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携带寄生虫,而常规的烹饪和高温处理都无法完全消灭这些寄生虫,因此,应慎重考虑。

温馨提示:购买鱼时,更好不要选择头部过大或眼睛浑浊的鱼,而是应选择眼睛清澈、鳞片完整的中等大小的鱼,大多数专业的渔民也是如此。

常吃鱼好处多,但为了健康,4种鱼尽量少吃,提醒爱吃的人看看

黄奶奶在菜市场买了一条鲜活的大草鱼,她打算回家做一道鱼头豆腐汤,这个天喝点汤又鲜美又能暖暖身子,太适合了。老伴看她买了那么大一条鱼回来说:“网上说鱼头里面重金属含量高,不能吃,而且鱼肉里面刺太多,吃起来太麻烦了。”

黄奶奶觉得老伴这是胡搅蛮缠,自己吃了几十年的鱼,也没听说重金属高的事,她回了一句“爱吃不吃,不吃拉倒”就进厨房做饭了。


鱼头到底是“营养佳品”,还是“重金属收集器”?

很多人爱吃鱼头,不管是炖豆腐还是做剁椒鱼头都特别美味,但若要和鱼肉相比,还是后者营养更多。而且鱼头还会收集重金属,不宜经常吃。

不管是人工饲养还是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的野生鱼,体型越大,生活的时间越长,体内越容易积蓄重金属,因为环境中本身就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小鱼小虾和水草,时间久了自己也会被“污染”。

尤其活在底层的鱼,检测出的重金属更多,经常吃对身体也会有隐患。但是,不一定就鱼头不能吃,要具体区分种类,有的鱼反而是鱼皮中的重金属比较多。


买回家的鱼,还能放心吃吗?

一般购买的鱼是人工饲养,生长环境和水质有人管理,不会轻易让水源被污染,而且这些鱼主要是长大后拿来销售卖钱的,不会饲养太久,基本上长到一定大小就被卖了、吃了,所以体内不会积蓄太多的重金属。

再者,大家不是天天大鱼的鱼头,一个月吃上一两次对身体影响不大,不要频繁食用即可。国家对水产有规范,含汞量不能超过0.5毫克每千克,大家从菜场和超市买的鱼通常会被抽检,所以,只要符合要求就不用担心了。

研究证明,吃鱼有这么多好处,但很多人没吃够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吃鱼麻烦,万一卡住了要到医院才能取出来,所以平时很少吃。但是研究却发现鱼肉中的脂肪酸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不吃真是太可惜了。


《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坚持吃水产品,能从中获得较多的优质脂肪酸,虽然衰老一直在进展,但是机体会保持健康,认知功能、视力、心肌力量都比不吃鱼的人健康得多。

研究给出的建议是,只要不过敏的人,都应该适当吃鱼,有助于提高血液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让身体保持健康老龄化状态。

经常吃鱼的人,慢性肝病风险降低37%,这些鱼类的脂肪不会带来过盛的能量,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会胖,也不用担心血液会变得黏稠,正因如此,吃鱼才能给全身带来好处。

每周吃两次鱼,总量在300-500克左右,这个要求其实不高,但很多人都没有达到。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国人每天吃鱼仅23.7克,相当于一周165.9克,不到膳食指南更低推荐量,和世界水平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可见,在吃鱼方面,国人还需多多努力。


爱吃鱼的人注意了,四种鱼尽量少吃

生鱼片口感嫩滑,但是可能有寄生虫

寄生虫寄居在肝脏中,每天吸食胆汁,排出的分泌物会 *** 周围的组织引发炎症,还会啃食内脏,不断增殖,诱发肝组织癌变。若出现发热、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等情况,要及时排查。

咸鱼可口下饭,但是用盐量较多

用食盐能给鱼增加风味,保存更久,但容易也会破坏它的营养,增加钠含量,长期食用胃部大受 *** ,患胃病风险增加,而且中式咸鱼已经上了致癌物榜单,还是少吃为妙。

油炸小黄鱼,热量过高

很多人都好这一口,它又酥又脆,但是裹上面用油炸过后热量比较高,更好少吃。用过的人更好倒掉,不要重复利用,里面的面粉残渣比较多,继续使用对人体是有害的。


被污染的鱼,有害物质较多

鱼的质量好不好,和它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在化工厂、农田附近,被污染的风险很大,若在这些地方钓上来的,更好不要吃。

中老年人要适量吃鱼,鱼肉是饮食的重要一环,能带给身体很多营养,不想鱼肉太多可以吃秋刀鱼、三文鱼、带鱼、鳜鱼、鲈鱼等,鱼刺都比较少,或者让鱼贩切成鱼片,吃起来非常方便。

整条鱼吃哪里、怎么吃,也有讲究,越大的鱼头越要少吃,鱼眼富含锌和DHA,但是毕竟量很少,不如直接吃鱼肉。鱼鳃不能吃,腥味重而且有害物质比较多。尿酸高的人要少吃鱼籽和鱼皮,想补充蛋白质和胶原蛋白,可以吃鱼尾、鱼腹。

天冷了吃点鱼头喝点汤非常合适,鲜美的鱼汤闻着就下饭,胃口不好的时候不妨喝点,此外还能加入花椒、辣椒、芝麻增香提味,驱寒除湿,做法不同味道也不同,可以自己多尝试。

2022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鱼禽畜肉蛋等荤食的推荐量




前两篇解读了变化更大的提高奶类和减盐。


以及薯类位置提高,主食的解读。


这篇跟大家分享鱼肉海鲜水产,禽畜肉和鸡蛋的推荐量。总的看起来和上一版没有变化。


2016版指南推荐:


禽畜肉:也就是鸡鸭鹅以及红肉猪牛羊加起来每天40到75克。

水产类:鱼肉,海鲜水产贝类加起来每天40到75克。

蛋类:40到50克每天。相当于一个鸡蛋。


这些的下限到上限就是120到200克。

我个人觉得其实应该保留这种细致的推荐量,把禽畜肉压缩在75克之内,因为他们的饱和脂肪酸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红肉畜肉猪牛羊,猪肉更高。一定少吃猪肉。


2022新版膳食指南把这些放到一起推荐了,也就是说统一称之为动物性食物120到200克。


但单独强调了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鱼虾贝类等,每天一个鸡蛋。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


- 吃鱼、禽、蛋和瘦肉要适量,每天 120-200 克,其中蛋类 40-50 克。


- 每周更好吃鱼 2 次或 250-500 克,蛋类 280-350 克,畜禽肉 300-550 克。


- 每周畜肉不宜超过 500 克。


- 吃鸡蛋不弃蛋黄。


-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和杨晓光副理事长的原话:


“适当摄入鱼、禽、蛋、瘦肉。每天平均摄入120-200g,就是三四两,不能吃太多,要适量,我们现在摄入太多了。动物性食品给人类需要提供了优质蛋白、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但是它也含有较高脂肪和胆固醇,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适量原则。


每周更好吃鱼两次,鱼在所有的肉类当中是比较好的。蛋类每天保持1个没有问题,吃鸡蛋不弃鸡蛋黄。还有少吃肥肉、烟熏肉和腌制品。这里特别提一下胆固醇的问题,在人类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源性,一个是外源性,2016版膳食指南年说到了胆固醇与对人类健康的关系,这一版做出进一步的证据更新,证明胆固醇与一般人群的血脂异常没有关系,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这些人应该注意适量摄入,就是说对这些人还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就是每天一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100g鸡蛋黄含有1510mg胆固醇。2020年一项随访九年的研究没有发现其与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相关,对血胆固醇已经高了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还是提示应该适量。


烟熏肉和人体健康应该是特别引起注意的,我国居民对于烟熏制品还有腊制品都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这是过去保存食品一个 *** ,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风味,但是它确实可以增加胃癌发病风险、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而且是很高的风险,因此应该完全注意,或者不吃或者少吃。


关于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问题,主要为了方便老百姓能够看得更直观。如果分别描述各类动物性食物这个多少克那个多少克,可能不太容易记,这次修订给出了总体摄入量,每天120-200克,强调了每周两次吃鱼。这一说法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我们目前动物性食物摄入最主要的还是猪肉,这也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传统;实际上,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无论猪肉也好,还是其他的肉类,每周更好不要超过500克,相当于每天不超过70克;鱼相对其他肉类来说吃得少。这版膳食指南的具体条目里,也提出了各类动物性食物的建议量,主要是为了老百姓容易理解,明确地指出了水产品要吃每周2次,每天一个鸡蛋,这是我们强调的对动物性食物选择的观点。”


大家看一下我这一巴掌鱼和肉正好是150克,加上一个鸡蛋,共200克,也就是普通成年人的荤食动物性食物的上限了。注意??这是一天的量,而不是一顿。很多人说,根本不够塞牙缝,其实就是你吃多了。


?


原始食材的重量为:

瘦牛肉50克,大西洋鲑鱼三文鱼60克,金枪鱼40克,共150克。180大卡。


?

不要小看这一巴掌荤食,选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荤食,提供了30克蛋白质,6.2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30克蛋白质,已经是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蛋白质的一半了,按照每公斤标准体重一克蛋白质计算。


再加上500克牛奶,100克豆腐,一个鸡蛋,就够60克蛋白质了,还有主食以及蔬果里面的蛋白质,

妥妥的够了。你多吃的,都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而不是你的肌肉。


?

除了这三大产能营养素,这一巴掌荤食还提供:


?

?

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荤食的矿物质比如铁锌钙硒等都比素食吸收利用率高。


鱼虾水产的维生素D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A,和锌和硒都是比较高的。这也是纯素食达不到所缺乏的。所以说不要看他们的热量大约是全天推荐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营养素密度很高。


比如硒,推荐量是60微克,我这一巴掌荤食就提供50.6微克了。你吃素食吃很多很多也是达不到60微克的。所以说荤素搭配很重要!


即便按照新版的荤食的推荐量吃,大家脑海里,一定要绷住这一根弦,红肉,尤其是猪肉要少吃。他们的饱和脂肪酸和欧米伽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比较高,这些都是促炎因子。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以及老年痴呆密切相关。


而鱼肉水产适量多吃一些,他们的欧米加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高,是抗炎因子。每周至少保证300克的鱼肉。去皮鸡肉比红肉可以放宽一点点,真正做配餐,还是参考2016版细化更好。每天红肉不要超过50克。


已经确诊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人群,每周不超过四个鸡蛋。


这些荤食:鱼虾水产,海鲜,猪牛羊,鸡鸭鹅,鸡蛋,都是优质蛋白质,氨基酸比例和人体非常接近,消化吸收率也高,再加上豆制品共同提供优质蛋白质给我们的身体。


我建议把脂肪含量更高的红肉如猪牛羊,驴肉等放在早餐吃,稍微低一些的鸡肉禽肉,去皮,放在午餐吃。晚餐吃豆制品和鱼,这样搭配更利于健康也可以更好保持好身材。


这些荤食里,除了鸡蛋牛奶以外,含的嘌呤都比较高,长期荤食吃太多,加上运动少,喝水少,焦虑,抑郁,脾气暴躁,心情不好,睡眠不足,压力太大,抽烟喝酒,运动过量等各种原因,容易造成嘌呤的代谢失调,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在男性里面比例会比女性高很多倍,因为女性有雌激素的保护。

?


痛风,高尿酸血症,到底能不能吃豆腐,怎么吃最科学?
也不是只要低嘌呤食物就能随便吃了,热量高了长胖了,反而不健康。
痛风,高尿酸血症,甚至普通人,都要避免过高的嘌呤摄入。
但仅仅吃低嘌呤食物也是不科学的,比如馒头米饭粮食是低嘌呤,你吃太多,肥胖影响代谢,尿酸水平还是会升高。
配餐原则是低热量低脂肪低嘌呤,多喝水。把食物总量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低脂肪,总的嘌呤也不会太高。
按照我们的平衡餐盘比例量化和搭配吃饭,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就能控制好尿酸水平。
吃肉要煮,弃汤而吃肉,肉不要超过50克,内脏,浓肉汤别吃。
豆制品豆腐吃50克左右,还有植物嘌呤对尿酸水平影响都不大。可以吃。按照餐盘量化即可。


?


?


我解读一下:吃饭顺序按照顺时针方向吃,先吃蔬菜,再吃优质蛋白质,再吃主食(一口主食搭配几口菜)。随餐喝奶。餐后,或者两餐之间吃水果。


?

发几个我的配餐


大家注意荤食的量化


?


?

?


?

?


大家记住每天的禽畜肉鱼虾水产加起来不超过一巴掌150克,搬砖的,增肌,运动人群,高中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总体来看,素多荤少,比例3比1。另外餐餐有奶。蔬果占一半。就比较平衡的膳食了。


由于蔬果推荐量,植物油烹调油,大豆坚果的推荐量都没有变化,大家看图就好。认真践行。


酒精没有安全数据,能不喝就不喝,喝了不会对健康有任何好处。不要超过15克酒精。


不喝或少喝糖饮料,添加糖不超过25克,其实两杯白砂糖酸奶就超过了。还是要注意。


每天一斤蔬菜,大半斤水果要保证,喝足水1500到1700毫升。少 *** 加工食品,远离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这些都是老版指南的说法,没变。


?

?

?

?

?


?光吃不练可不行。既便你饮食再精致再准确,也不能保证你健康。只有加上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态等其他因素才能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尤其是运动。我们的新指南也写了每周至少保持5天,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还有两三次抗阻力的训练,鼓励适当高强度有氧运动,这些都要做到位呀!




量化彩虹餐

健康瘦不停

食物多样不过量

吃饭顺序要记牢!

尿酸高,哪些鱼、肉不能吃?“能吃”和“不能吃”的清单来了

高尿酸给许多人带来困扰,因为持续尿酸无法正常排泄掉,又源源不断产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最后引发疾病,因此要去了解哪些好的 *** 能让尿酸指标恢复正常,尽快落实行动。当然,在饮食这方面也不能大意,有的食物吃太多疾病会加重。那么,尿酸高的人可以吃鱼或者肉吗?

长时间尿酸高会加速痛风或者肾脏疾病到来,因此要通过好的 *** 让尿酸正常排泄,已经有疾病倾向,在饮食方面不能太随意,肉类食物,鱼肉等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还有其他多种营养,是增强抵抗力,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而在高尿酸后适量吃牛肉、鸡胸肉、猪肉,并不会影响病情,但如果喜欢吃鱼,可以选择淡水鱼,更好不要吃太多深海鱼,大部分海鲜含有丰富的嘌呤物质,摄入过量会让尿酸大量产生。

尿酸高哪些食物不能吃?

1、豆制品

高尿酸不能吃的食物类型很多,例如豆类食物。许多人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豆制品,觉得营养价值高,能提供丰富植物蛋白,还有矿物质,微量元素可以获取,却不知道豆类食物属于高嘌呤食品,摄入后经过消化会产生许多尿酸,就算有营养可以提供也要考虑自身情况,选择其他安全,能促进尿酸排泄的食物代替,否则过度依赖,尿酸会大量产生而加速其他疾病到来。

2、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是许多人喜爱的食物类型,觉得多吃动物内脏可以以形补形,从而增强内部器官功能,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有的人出现缺铁性贫血,身体所需要的铁元素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适量吃猪肝有一定调节作用,但是,大部分动物内脏嘌呤物质含量多,还会提供许多胆固醇,血液粘稠,尿酸高的人应该远离

尿素高哪些食物可以吃?

尿酸高有多种类型食物可以吃,例如那些能利尿促进尿酸排泄的食物,这些食物共同的特点是清淡,水分含量丰富,其中黄瓜、苦瓜、大白菜、草莓、玉米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这些食物嘌呤物质含量少,基本上都可以吃,能避免在嘌呤物质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还产生更多尿酸。

综上所述,持续高尿酸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需对症调理,同时控制好饮食,才能指标稳定而逐渐恢复健康。

血脂高,百病生,这四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它们是健康人体内所存在的成分,对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血脂升高,就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高血脂的危害

血脂水平降不下来,血液的黏稠度就会增加,也就容易形成斑块,当斑块脱落以后,就会逐渐地形成血栓。

血栓比较容易在两处形成,一个是心脏,另一个就是大脑。

这意味着,当血脂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随之提高。

血脂降不下来,4种食物要忌口!

人体血液中的血脂有饮食和自身合成两种来源,当出现高血脂时,除了规范的治疗,饮食调整也非常重要。

血脂高的人,若不想血脂一直居高不降,下列食物要学会忌口——

01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研究表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导致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富含这两种物质的食物主要包括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以及五花肉、肥羊、肥牛等高脂肪的畜肉,和猪脑、猪大肠等动物内脏。

此外,油炸食品、糕点等也往往含有较多饱和脂肪。

02

甜食

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血脂高的人应限制蛋糕、甜饮料、冰淇淋、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03

咸食

食用过多食盐或高盐食品,可使血管壁弹性降低,为高血脂的并发症埋下隐患。

要想控盐,不仅做菜要少放盐,放了鸡精、豆豉、蚝油、咸味的酱之后就别再放盐,还要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

此外,薯片、锅巴、蜜饯等零食,以及火腿、午餐肉、酱菜、咸鸭蛋等也要少吃。

04

酒会对血管形成伤害,诸如啤酒之类的饮料又含有较高的热量,这一点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可能会更加容易给血管“添堵”。

血脂要定期检查

高血脂一般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关系较大,与体型没有必然关系。

因此,无论身材胖瘦、年龄几何,都应该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尤其是当身体出现以下几个症状时,就是在提醒你去查血脂了:

视力模糊、变差;

腿肚抽筋、刺痛;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晨起后感觉头脑不清醒,午后易犯困;

在角膜周围出现“角膜老年环”,遮盖住眼睛的前部,约1毫米左右;

上下眼睑靠近内眼角处出现睑黄疣,质地柔软,呈黄色,边界清晰;

手背、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

若已出现血脂升高,且医生建议服用降血脂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治疗。

如何预防高血脂?

控制血脂的之一步就是“管住嘴”,下面这些进食原则,有助于控制血脂——

烹调用油每天更好不超过25g,优选橄榄油、菜籽油,少吃肥肉或动物油脂、奶油;不吃或少吃甜食。

适量进食水果,每天200~350g,坚果每日摄入10g左右。

蛋白质食物以豆制品、去皮禽肉、鱼类、精瘦肉、蛋类为主,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的食物,如三文鱼、青花鱼等。

乳品类选低脂或脱脂奶制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杂粮、蔬菜,可帮助减少脂肪的吸收。

烹调方式以蒸、炖、煮、烩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来源: 约见名医

不能吃海鲜≠不能吃鱼,白白患者可别搞错了

海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很多人所钟爱,但是,白白患者可是无福消受了,这是为什么呢?

海鲜中含有的异性蛋白可能会成为过敏源,会对白白患者的身体产生 *** 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并产生过敏,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诱发白癜风或者加重白癜风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白癜风的治疗!

海鲜是不能吃了,但是部分患者以为鱼肉也应当忌食......

彻底放弃一切水里来的食物了?!

海鲜≠鱼

鱼分为两大类,通常我们所见的鱼有海水鱼与淡水鱼之分,淡水鱼就不属于海鲜,它是人工养的鱼,这种鱼在在淡水中生存,不属于发物。

因此,除了极少数对淡水鱼类过敏的患者不宜食用外,其他患者是可少量食用的。

盘点可以吃的鱼

草鱼、黑鱼、青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此外,贝类食品含白癜风患者所需的铜元素较丰富,也可适量使用,如牡蛎、生蚝、蛤类、河蚌、田螺等。

淡水鱼好处多多

①人体对鱼肉含有的高质量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可达96%,常吃鱼肉可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②鱼肉中的维生素B1、B2、烟酸、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碘等物质,都有利于人体血液循环,同时帮助我们补充身体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③研究证明,鱼肉中所含的维生素D在预防自身免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减轻人们由于白天变短、日照较少,补充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焦虑、疲惫和伤感情绪。

小贴士:虽然可以食用的美味鱼肉有很多,但是对于白白患者来说,营养均衡,才是王道!其次要遵循食用不过量的原则,避免发物 *** 使白癜风病情加重或者复发。

保证每日营养所需,做好治疗以外的护理工作,福州中科与您一起共抗白魔!

这5种鱼医生劝你少吃,但家家餐桌上却很常见!用2招让鱼肉变“补药”

鱼肉一直被视为一种健康的高营养食材,过年期间,更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鱼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推荐大家,优先选择鱼肉和禽肉,每人每周吃鱼280~525g。国际期刊《Advance in Nutrition》也曾发表综述,发现吃鱼多与各种心血管代谢疾病,甚至抑郁症、肝癌的风险降低有关。

但很多人虽然知道吃鱼有好处,却用了错误的 *** ,不仅白白浪费了营养,甚至还把鱼肉变成了“毒药”,危害生命健康!

吃鱼能护血管、防癌症?

这些好处别错过

鱼肉备受营养专家推崇,自然有一定道理,一项研究吃鱼与40种慢性病之间的荟萃分析显示,适量增加鱼类摄入有助于降低3大风险:

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

与每月吃鱼不到3次的人群相比,每周吃鱼1次、2~4次和超过5次的人,其冠心病死亡风险分别可下降16%、21%和17%。

这主要是由于鱼肉富含Ω-3 脂肪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里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不良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数量,预防血栓生成,有增强动脉血管弹性、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2老年痴呆症风险下降

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周至少吃一次鱼,可降低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鱼肉中富含DHA,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一种主要成分,可以促进神经 *** 形成、信息传导加快,还对伤亡的脑细胞起到明显的修复作用。

3肠癌、肝癌风险下降

根据15年间对47.6万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与不吃鱼或少吃鱼的人群相比,常年多吃鱼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下降了12%。背后的原因,可能与鱼类富含多种无机盐、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关,比如磷、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和尼克酸等。

其中维生素A可保护人体免疫功能,而维生素B1则是一种维持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质。

医生劝你:

这5种鱼更好别吃!

既然鱼肉这么好,为什么还会变成“毒药”呢?其实问题就出在烹饪方式上。以下5种鱼肉,营养专家和消化科医生都会劝你,少吃!

1生滚鱼

案例

广西横县的零先生被查出肝癌,在手术时却发现肝脏上肉眼可见长满了肝吸虫!原来,零先生酷爱吃鱼生食品,已经有20多年了……

肝吸虫寿命可达20~30年,在肝胆区域活动时,会诱发胆管炎症、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硬化等,但临床上约有1/3的患者可能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忽视了病情。生活中,肝吸虫主要来自于淡水鱼虾,因此提醒大家尽量少吃生鱼!

如果一定要吃,注意用90~100℃的沸水至少焯煮15秒以上,基本可杀灭肝吸虫。但常年喜欢吃生鱼的人,建议定期进行肝吸虫IgG抗体抽血检测。

2腌制咸鱼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把中国式咸鱼列为之一类致癌物,经常吃会增加鼻咽癌的风险。

原因在于,腌制食品富含亚硝酸盐,是一种2A类致癌物,长期食用容易使血管扩张,产生氧化血红蛋白血液病,增加致癌风险。食入0.3~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超过3克则可能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还能与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更是一种强致癌物,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可增加多种消化系统肿瘤的患病风险。

3过度烹饪的鱼

反复煎炸、炒制后会使鱼肉的脂肪大量氧化,产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食用过量可能会增加心力衰竭或食管癌风险。而长时间高温炖煮后,大量鱼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容易被高温破坏,影响到人体吸收,还容易使嘌呤升高,对痛风患者不利。

4含汞量高的鱼

通常情况下,体型较大的鱼且寿命比较长的鱼类,含汞量更高,比如部分深海鱼类。摄入微量的汞一般不会产生太多不良反应,但汞可以在人体内积累,很容易被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长期食用有汞中毒的风险。

汞中毒后不仅会损害口腔粘膜和牙齿,还对消化道、肾脏、毛细血管等都有腐蚀作用,儿童还可能造成大脑损伤。

5野生鱼

野外环境下,塑料微粒、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都可能比较严重,因此即便是常见的野生鱼类也不建议食用。而深山老林里的野生鱼类,则有可能食用一些有毒的菌、藻或水草,且可能存在大量寄生虫,因此更不建议食用。

吃鱼有技巧,

用好2招更能补!

明白了什么鱼不能吃,咱们就从挑鱼、做鱼2个方面,来说说怎样才能让鱼肉为你的健康加分!

1挑鱼小技巧

①闻味道:尽量不要买那种闻起来有酸臭味、氨水味儿的鱼。

②看鱼眼:尽量买鱼眼是清晰明亮、有一点鼓起的鱼。

③看鱼鳃:尽量买鱼鳃是鲜红色的鱼。

④看背部肌肉:尽量挑选鱼背有弹性(弯了能收回的)的鱼。

注意:现杀的活鱼,可以先放冰箱冷藏2小时,经历了排酸过程再烹饪。

2做鱼小技巧

蒸制

是最为推荐的 *** ,能尽可能保持鱼肉完整以及营养,腥味小、肉质细腻、刺少的鱼适合蒸制,比如鲈鱼、多宝鱼等。

爆炒

注意放油盐糖不宜过多,土腥味大的鱼更加适合炒制,比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水煮

清淡水煮较好,重油重辣的水煮鱼应尽量少吃,适合肉嫩、肉多、刺少的鱼,比如鲶鱼、青鱼、鲢鱼等。

烤制

注意要做到烤熟而不要烤焦,可用锡纸包裹。焦糊部分通常含有有害物质,应去掉。一般来说,适合水煮的鱼也适宜烤。由于烤鱼肉质较干,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血脂升高、便秘、消化不良等,因此适合与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果蔬搭配食用。

熬汤

鱼汤含嘌呤、大分子蛋白质较多,痛风患者、肝肾功能低下者不宜多食。黑鱼、黄鱼、鲫鱼等适合熬汤,可与膳食纤维丰富的豆类、山药、薯类搭配。

生吃

一定要选择正规出售的、干净卫生的、少刺的鱼,比如三文鱼等,还要充分咀嚼避免被鱼刺卡喉。芥末酱料等不能代替杀菌。

在琳琅满目的鱼类中

您最喜欢吃哪一种呢?

来源:养生大国医

体表发黄的带鱼千万别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越冬时节

带鱼肉质最为肥美

但是问题来了

带鱼表皮的银白色鳞膜要不要刮掉?

带鱼在冰箱里放久变黄后还能吃吗?

来听听水产科学家怎么说

选带鱼:三招辨优劣

带鱼,又叫刀鱼、肥带、牙带鱼等,青岛、日照等黄海沿岸城市称之为鱽鱼。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周德庆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带鱼生活在离海面60至100米、压强较大的较深海域。捕捞时,带鱼被渔网从深海快速拉到水面,体内压强调节来不及缓冲,内外压强差下,鳔内空气迅速膨胀爆裂。所以,市场上很难见到活的带鱼,大都是冷冻的带鱼。

对于冷冻的带鱼,如何能买到相对新鲜的产品呢?周德庆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注意以下几点:

观体形,看体表。品质好的带鱼体形宽厚完整,鱼体饱满匀称,体表有光泽,全身银色白鳞分布均匀、不易脱落;质量差的带鱼,体表光泽较差,银色白鳞易脱落,或全身仅有少数银鳞,鱼身为香灰色或黄色。

察鱼眼,辨鱼鳃。品质好的带鱼,眼球饱满凸起、黑白分明,角膜透明、洁净无脏物;质量差的带鱼,眼球稍陷缩,角膜稍混浊。此外,还可以通过鱼鳃的颜色是否鲜红分辨,越鲜红则越新鲜。而鱼鳃变黑、有黏液的,则是劣质鱼。

看鱼肚,捏肌肉。品质好的带鱼鱼肚完整,无破损变软现象。如果鱼肚破损,说明鱼在非冷冻环境下时间较长,已接近腐烂。同时质量好的带鱼,肌肉厚实、富有弹性;而质量差的带鱼,肌肉松软萎缩、弹性差。

吃带鱼:银膜不必刮

周德庆介绍,带鱼体内含有一种叫作氧化三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闻起来没啥气味,但带鱼死后,随着时间推移,它就会被细菌逐渐分解为三甲胺,从而散发出鱼腥味。如果冷冻保鲜的手段较差,鱼腥味会更加明显。

所以,冰冻的带鱼更适合煎炸或糖醋红烧,以解腥味。而在沿海地区,如果能幸运地遇到新鲜带鱼,则可以清蒸。新鲜带鱼铺上葱姜,点数滴黄酒清蒸,入口丰腴肥美,特别馋人。

吃带鱼,很多人纠结要不要刮掉带鱼体表那层薄薄的银膜。

周德庆研究员说,所谓银膜,其实就是带鱼退化的鳞。带鱼是高脂肪鱼类,而其脂肪主要就贮存于带鱼皮下和已经退化的鳞膜里,特别是银白色鳞膜里,脂质含量占整条带鱼的20%到25%。这些脂质内含有较多的卵磷脂,能促进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用时用清水把带鱼表面洗干净即可,不必刮掉鳞膜。因为除了上述营养物质,带鱼鳞膜中还含有一些脂溶性香味物质,能增强鱼的鲜美味道。

除此之外,带鱼一次不宜多食,尤其是身体肥胖者,而患过敏性皮肤病的人,也更好慎食。

存带鱼:变黄不能吃

带鱼产量颇丰但存储较难。一般来说,南方市场可以见到挂成U型的冰鲜带鱼,而北方内陆城市市场里见到的,大多是冻带鱼。

无论哪种带鱼,都要细心呵护才能更大程度地保持它的鲜美:

买回家的冰冻带鱼段,可以解冻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待自然化开后,去除内脏洗净,然后捞出控水。待水控干后,用保鲜袋装好封口,放到冰箱冷冻室保存。

冰鲜带鱼,可以放到较大的长方形保鲜盒里,盖上保鲜膜,撒上适量的冰屑,并加入少许冷水,然后放到冰箱冷藏。

更好是将带鱼分成若干小份分别包装保存。每次吃时,取一份直接化开烹饪,这样既快捷方便,又可以避免带鱼反复化冻。

特别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带鱼如果存放不当,反复取用而多次解冻,或存储时间过长,表皮的银鳞就会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导致体表发黄。

周德庆强调说,带鱼体表的脂肪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而氧化后的脂类,很容易在鱼体表面形成一种黄色物质。随着氧化程度加重,这类黄色物质就会越来越多,使带鱼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风味。

带鱼发黄后,鱼肉中含有的蛋白质会被氧化变质,释放有毒物质,或滋生许多有害细菌。这时候如果再食用,就有可能出现呕吐、腹痛、泻、发烧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同时还会出现皮肤潮红、头痛、皮疹、瘙痒甚至脱水或休克等症状。

因此

发黄的带鱼千万别吃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标签: 鱼肉 禁忌 人群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