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这个问题,我国降水特征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因素:(1)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影响强的地区降水多,夏季风影响弱甚至影响不到的地区降水少;(2)地理位置,离海洋近的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3)地形影响,受山地阻隔,迎风坡多,背风坡降水少.
二、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
1、气温:冬季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南北温差较大。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性高温。
2、降水:总规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时间上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个季节。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而北方则反之。空间上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中国降水量分布特点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1、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原因是东南沿海距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多。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少。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原因是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夏季降水多;冬季风寒冷干燥,降水少。
四、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1、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地的年总雨量分布得极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年总降水量可达2000 mm以上,而西北地区普遍在200 mm以下。总体而言,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各地的降水特点又有明显差异。
2、总体来说,我国各地区的年降雨量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3、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4、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5、其中,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6、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7、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五、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如下: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
一、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和主要原因
我国年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湿润,越向西北内陆越干燥)
(1)我国的降水主要依赖自东南沿海登入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东南沿海地区更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在此形成丰富的降水,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2)而西北地区身处内陆,远离海洋,东南季风难以到达,因此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稀疏
(1)全年降雨季节并不平均,主要集中在5~9月夏秋两季
(2)各地区降水量差异大,南方变化较小,北方变化较大,西北内陆地区差异更大
夏季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则受到来自内陆的干燥的冷空气影响,降水稀疏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降水主要依赖东南季风所带来的湿润气流受到东南季风影响大的区域降水量相较更多。
东南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环流
1、比热容越大,升温就越慢,同样降温也越慢
2、比热容越小,升温就越快,同样降温也越快
3、与陆地相比,海水的比热容更大
4、所以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5、由于白天温度与夜晚相比更高,相当于给陆地与海水同时加温
6、气温高的区域形成低气压,陆地升温快,因此陆地低空区域形成低气压
7、气温低的区域形成高气压,海水升温慢,相较陆地气温更低,因此海水的低空区域形成高气压
8、气压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六、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
1、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则普遍在500毫米以下。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所致。夏季,东南沿海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
2、雨季分明。我国的雨季一般从每年的四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其中,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五六月)和华南地区的台风季节(七八月)是两个降水最为集中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内,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常常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或者暴雨天气,容易引发洪涝等自然灾害。
3、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在我国,许多山脉的海拔较高,迎风坡受到气流抬升的作用,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雾,从而形成大量降水。而背风坡则由于气流下沉的原因,降水较少。这种现象在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表现得尤为明显。
1、维持生态平衡:降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也为动物提供了饮水的来源。没有降水,生态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调节气候:降水可以降低气温,改善气候条件。在炎热的夏季,一场及时的雨可以带来清凉,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2、补充地下水: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它可以补充地下水,保证水源的供应。促进农业生产:农业是依赖降水的产业,适量的降水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业产量。美化环境:雨水落在大地上,可以清洗空气,净化环境,使大地更加美丽。
3、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雨中进行各种活动,如野餐、露营等,这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虽然降水有很多优点,但过量的降水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以保护我们的家园。
七、我国降水时间分配特点
1、我国降水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
2、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3、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 *** 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
4、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 *** 和手段。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5、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6、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层圈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研究大气的大气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人类圈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
7、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它现象间联系的知识。
8、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
9、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地理区域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
关于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