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 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的知识,包括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第1张图片-

  1. 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是多久
  2. 秦设西域都护的时间
  3.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时间: 职责: 地点: 意义: 都是什么

一、西域都护府设立时间是多久

1、设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

2、都护府设在乌垒国都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策大雅南),西域都护设置后,结束了匈奴在西域长达百余年的支配与影响,将天山南部之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

3、除了保护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西域诸城各小国,都护也有“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的责任,但这些外部的西域诸国不属汉朝势力范围内,《汉书·西域传》将这些诸外国列入监护名单外。

4、郑吉之后,西汉时代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共有18位;已知姓名的共有10位。

5、公元10年,新朝王莽与匈奴断绝关系后,匈奴大举攻入西域;公元13年焉耆王起兵斩杀由西汉任命的西域都护但钦,于是“西域亦瓦解”,新朝势力退出西域;公元16年,王莽以李崇为西域都护讨伐焉耆失败,李崇还保龟兹国;公元23年王莽死后“(李)崇遂没,西域因绝”。

6、东汉时期,匈奴在西域征收重税,一些西域诸国向汉光武帝提出设置西域都护。

7、东汉于公元74年重设西域都护,以陈睦为都护,但次年焉耆王广和龟兹王建围攻西域都护,杀西域都护陈睦及吏士二千余人,遂罢西域都护;驻守车师后王部金蒲城的戊己校尉耿恭于隔年(75年)起力守疏勒城,直至建初元年(76年)率领十三将士归玉门;

8、公元91年,班超平西域,东汉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国境内的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焉;

9、公元94年,班超斩焉耆王广、尉黎王泛于前都护陈睦驻扎过的乌垒城,又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公元102年班超回朝,任尚、段禧接任西域都护。

10、至公元107年7月29日,因西域诸国反,龟兹国人叛白霸和东汉与羌的战争,“朝廷以其险远,难相应赴”,从此废置西域都护,北匈奴重新占领了西域。123年班勇收复西域,改置西域长史府。

11、十六国前凉建兴二十三年(335年)再次设置西域都护,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历经前凉、前秦、后凉、北凉(段氏)、西凉、北凉(沮渠氏)沿置。

12、西域都护的废置和匈奴的兴衰有一定关系;西域都护之一次废置是在公元10年,当时匈奴与新朝关系破裂,匈奴大击北边,而西域亦瓦解;焉耆国因离匈奴近,先反,杀西域都护。新朝西域都护被自己属国所杀后,匈奴遂重新占领西域,此后,匈奴在西域征收重税,而西域诸国“苦匈奴重敛”。

13、第二次废置也是最后一次废置在公元107年,东汉虽成功镇压并保有龟兹国,但因西域政治的不稳定而最终废置西域都护,北匈奴收复西域。

二、秦设西域都护的时间

1、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辖西域三十六国(后增至五十国)。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

2、三国-西域都护府、乌孙(公元262)

3、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4、汉朝设立的西域更高行政军事长官。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车师,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更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5、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6、公元前108年,西汉出兵攻破楼兰、车师,打败大宛后,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公元前68年,西汉派特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64年,任命郑吉为“护鄯善以西使者”,主护南道。公元前60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管南道和北道,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西汉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到郑吉出任西域都护,终于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护,就是带兵监护;都护,就是总监护。昭宣时期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同西域诸国的联系。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其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日逐王降汉,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更为削弱。宣帝遂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任命汉王朝派驻在西域的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统领西域诸国。郑吉在乌垒(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更高行政长官,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守。其下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这表明,早在二千年前,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葱岭等地在内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7、西域都护设立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诸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南、北两条通道上,商人使者往来频繁,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时间: 职责: 地点: 意义: 都是什么

1、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国。

2、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更高的官职。

3、“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更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

4、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5、“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

6、一、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 *** 。

7、二、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西域都护府 设立 意义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