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重阳的来历和祝福 「整理」:陶玉和陶玉和
九月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俗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风俗
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射箭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
敬老活动:
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为阳极数,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今天又是重阳,我们从六一节、青年节、劳动节……一路走过来,转眼迈入了老年节的门槛,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岁月如逝,青春不再,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用为过去的人生嗟叹,而是要着眼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力争过的充实阳光。希望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还可以见见面,聊聊天,喝一小盅……
祝天下老人岁岁安康!健康长寿!
编辑:乐在其中
重阳节的N种传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有关重阳的著名诗篇,引起了多少人对于亲人的思念,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为什么要叫重阳?又为什么要登高呢?有关重阳又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一道来。
九月九日,日月皆阳,是为重阳。
最早提重阳的是屈原,他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说到的重阳还不是节日。
我国最早关于重阳习俗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中,在《季秋纪》中就记载了丰收的时候人们要祭祀天帝,祭祀祖先,感谢恩德。
而最早提出要过重阳节的是魏帝曹丕。他在和书法家钟繇的书信中,每一次提出九月九日要过重阳节的说法。
到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法定节日。1989年我国将阴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
有关重阳节还有这么几个美丽的传说。
1、
据说在东汉时,汝河附近,百姓们经常遭受到瘟疫的侵扰,很多人被瘟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瘟疫的泛滥和一个瘟神有关。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发誓要除掉瘟神,为民造福。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道长叫费长房,他拜道长为师,学习降妖伏魔的本领。
恒景学习刻苦,进步飞速,师父赐给他一柄伏魔剑,让他在九月九日这天去为民除害。
九月九日这天,恒景回到家乡,他给每个乡亲都发了茱萸叶和菊花酒,自己紧握宝剑冲到汝河边上。
瘟神正好腾出水面,要为非作歹,突然大叫一声,身上像被施了魔术,没有了一点力气。
瘟神从空中垂落了下来,狠狠地砸在地面上,恒景瞅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剑削去了瘟神的头颅。
瘟神被消灭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都会登高祈福。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重阳节。
2
《搜神记》中记载:在淮南全椒县有一个姓丁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婆婆看不上姑娘,每天对她轻者辱骂,重则毒打。
丁姑娘最后不堪忍受屈辱,在九月九日这天悬梁自尽。
丁姑娘死后,向上仙哭诉自己的不幸,请求上仙九月九日这天,要让天下的妇女不再操劳,好好休息。
所以重阳节在江南地区又叫“女儿节”。到了这一天,所有妇女都要休息,父母们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
3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骊山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来请求借宿一晚。
主人很热情地把他留了下来,并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他住,第二天算命先生要走的时候,主人又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给他送行。
临走的时候,算命先生对主人说:“今天九月初九,一定要往高处走。切记,切记。”
算命先生走后,主人带着一家老小,登上骊山更高处游玩,就在他们玩的高兴的时候,突然山洪爆发,山下的村庄瞬时被淹没了。
这时候,主人才知道那算命先生为什么要让自己往高处走。以后每年九月九,人们都要扶老携幼登高。相沿成俗,一直到今天。
水如天说:“老人节要敬老爱老,然而不是老人节的日子,更要多多善待父母长辈,孝顺要趁早啊,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九九重阳节为何登高?其实是为避祸,看看这个传说“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现在演绎为登高望远、健身强体只活动。其实,重阳登高最初是为了避祸,起源与汉代汝南人桓景有关。
关于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登高避祸而安然无恙。于是九九登高避祸,插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民间版本,也是说的桓景驱邪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桓景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如今,秋高气爽,重阳登高成为一种健身望远活动,虽与之初“登高”寓意相去甚远,但目的大致相同:预防疾病,健身强体,趋利避害,吉祥安康。
齐鲁晚报记者 翟恒水 搜集整理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患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的”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说说与它有关的一桩公案、一种酷刑和一位神仙今天是10月6日,咱们的国庆长假已经接近尾声了,列位读者听友想必是十一长假或者玩得过瘾,或者休息充分了吧。明天是10月7日,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农历中的九月初九,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阳节。
这一天也是我国规定的老年节。之前两年的重阳节,大锤分别推出过《重阳节除了登高 赏菊 竟然还有这么多庆祝方式和历史典故!》以及《重阳节特辑:菊花是什么时候与重阳节绑定的》两期节目,有兴趣了解重阳节历史的读者听友可以回顾一下。那么本期的大锤说史,咱们继续说一些跟重阳节有关的历史掌故,这就是历史上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关于历史上的重阳节的起源,在我国有多种说法。
目前认为最早的一种起源说法,就是认为重阳节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证据就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远游》中曾经提到过“重阳”二字。不过这个说法也备受质疑,因为这个重阳到底是不是指重阳节,屈原在诗中并没有说清楚。而且这个起源说法,还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桩持续上百年的公案,因为几百年来一直有学者质疑《远游》这首诗并不是屈原原作,而是汉代人托名屈原的伪作。既然《远游》诗都不一定是战国时代作品,那么重阳节是不是起源于战国也就不好说了。
重阳节的另一个起源是战国时代成书的著名作品《吕氏春秋》中的说法,《吕氏春秋》记载了先秦时代我国古人已经有在农历九月丰收的时候祭祀祖先和神灵护佑农业生产的习俗。这也被人认为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不过这种说法同样也受人质疑,因为《吕氏春秋》虽然提到了农历九月靠近重阳节的时段已经出现了文化活动,但是它没有说到这个活动跟重阳节有什么直接关系,也没有提到重阳的字样。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一个重阳节的起源说法,这就是晋代葛洪、干宝等人分别在著作记录的同一桩故事,也就是重阳节起源于西汉初年的宫廷习俗。
按照葛洪、干宝等人的说法,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有个侍女叫做贾佩兰,在戚夫人死后,贾佩兰出宫,后来嫁给了扶风人段儒,贾佩兰因此有机会把自己当年在西汉宫廷内所经历过的种种时髦文化,推介到民间。其中就有一项是在农历九月初九搞活动,包括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目的是祈求长寿健康。
这个戚夫人是历史上大大的有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酷刑“人彘
因此在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期间,戚夫人失去了刘邦这个靠山,她的下场非常凄惨,遭受了人彘的酷刑,也就是被砍掉四肢、剃掉毛发、毁坏眼睛耳朵嘴巴的所有功能,最后扔在厕所里。可以说是非常酷烈残忍的刑罚,在后世民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葛洪、干宝等人记录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贾佩兰,正是借助戚夫人的惨名,将西汉宫廷内庆祝重阳节的习俗推广到了民间。古人在哀叹同情戚夫人的命运同时,也自然而然接受了重阳节求健康长寿的理念,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一种推测。
从文献上来看,大概在东汉时代,重阳节的雏形就已经确凿出现了,其主题统一为一个,正面来说就是求长寿,反面来说就是求辟邪。戚夫人侍女贾佩兰的故事实际就是正面的求吉祥长寿的。而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关于重阳节的反面故事,那就是在重阳节采取登高、佩戴茱萸等方式来辟邪。
这就是一位传说中的东汉时代的方士兼神仙,费长
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照做了,在九月初九那一天全家出逃躲了一天,之后回家一看,果然家里所有的鸡狗牛羊活物全都暴毙,桓家人幸免遇难。因为费长房的名气在东汉两晋时代很大,因此后来又从这个故事,演化出费长房以降妖宝剑赐予桓景,另外还教导桓景以茱萸和菊花酒来克制瘟神,最终成功用宝剑捅死瘟神的传说。
而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后来当上魏文帝的曹丕贡献的,他在与友人的信中说,重阳节的来历就是因为九是古人眼中的阳数,而九月初九是日月并应,这在古人眼中是有“长长久久”的吉祥之意的,所以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隆重庆祝。
这里大锤要特别补充一句,以上只是重阳节日起源的部分传说,其他的起源说法还有不少。
透过种种传说,虽然后世的我们还无法确定重阳节的确切起源,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正是通过秦汉时代的一代又一代先人,对求平安长寿、辟邪禳
这周三(10月17日)就是2018今年的重阳节了,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定为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个韵味十足的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被大家淡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重阳节习俗以及由来介绍,节日到来之际,来文中长知识吧。
重阳节来历
有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传闻记载,这一天是九月初九,在古代奇数为阳,“九”代表着阳书更大,双“九”代表着双阳也就是重阳的意思。这也是重阳节名字的由来。重阳节不是纪念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只是古代用来祭祖、祈福的一个节日。
而且重阳节恰逢每年的秋季,所以重阳节的习俗也大部分和秋季代沟。
重阳节习俗
赏秋菊
菊花盛开在深秋,重阳节前后是最旺盛的时期,所以,在古代重阳节活动中有一个重要民间习俗就是赏菊花。一家人一起观赏菊花的美丽。而且菊花是时令花朵,酿一些菊花酒喝也是古代人民重阳节必做的事。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可见这项活动在重阳节里必不可少,一家人齐心协力登山,不仅能为彼此祝福,还寓意“一步登高”。还可以欣赏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民间习俗。
插茱萸
古时候由于科技不发达,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迷信。在古代,人民在重阳节里插茱萸、佩戴茱萸,用来驱邪避灾,给自己心理安慰。而且茱萸还可以用来驱虫十分方便。
吃重阳糕
重阳糕的“糕”代表着“高”的意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古代人民都会做一些,吃一些重阳糕给自己子女,祝愿他们步步高升,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 *** 中国节?重阳」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 *** 。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四大名著里的重阳故事,你了解吗?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