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七律长征的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长征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七律·长征》是几年几月几日写的
1、《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
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 *** 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 ***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3、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 *** 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4、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 *** 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二、七律长征是 *** 几几年写的
1、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1935年10月初, *** 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过六盘山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 *** 在会上讲解了长征的意义之后,兴致颇高地朗诵了这首诗。 *** 写下这首诗,回忆中央红军一年来的艰难历程,高度肯定了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2、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1、1935年9月18日, *** 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要翻越终年积雪、绵延30里、有着陡峭山道的岷山。当日, *** 拄着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励大家说:努力爬,别停下,停下会冻伤的,坚持就是胜利!下午3时,红军胜利登上山顶。 *** 仰望西天,心潮澎湃。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
2、翻越岷山后的第三天,9月20日上午, *** 、周恩来率部抵达甘南小镇哈达铺。群众热烈欢迎红军,纷纷把红军拉进家里。 *** 说:
3、“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连续写下了《七律·长征》。
4、甘肃省委党校教授秦生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后提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我们采访时正值最热的8月,岷山并未见雪。而秦生为了还原当时的创作场景,曾于9月中旬去过旋窝村,确实看到了岷山千里雪。
5、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完成了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书中第五篇《七律·长征》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我用 *** 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6000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接着,他抄录了 *** 的《七律·长征》诗。
6、1938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这样, *** 的这首《七律·长征》就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而走向世界了。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四、《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1、《七律·长征》是在1935年10月写的。
2、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 *** 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3、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 *** 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4、《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5、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6、“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
7、“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五、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几年几月
1、《七律·长征》是 *** 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7、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8、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 *** 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9、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 *** 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 *** 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于1935年10月定稿。
10、 *** (1893-1976),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 、中国人民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六、 *** 的七律长征是什么时候写的
1、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 ***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 *** 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 *** 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之一纵队之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 *** 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
2、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3、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 *** 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4、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