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值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值以及验出凝血时间需要空腹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的长短可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若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可有出血倾向,而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则可导致血栓形成
2、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主要反映自FⅫ被异物表面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
二、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1、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 *** )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离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2、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3、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三、凝血四项正常值及意义
凝血酶时间的正常值是12到16秒;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是11到14秒;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正常值是25到37秒;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值是2到4克每升。凝血功能的检查主要是了解患者有无止血功能缺陷,对于血栓性疾病及血液病的诊治是有指导意义的。
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该项检查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检查项目。那么,凝血四项正常值及意义是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凝血酶时间的正常值是12到16秒;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是11到14秒;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正常值是25到37秒;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值是2到4克每升。凝血功能的检查主要是了解患者有无止血功能缺陷,对于血栓性疾病及血液病的诊治是有指导意义的。凝血四项主要代表体内凝血功能状态,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提示出血的风险较高;如果纤维蛋白原高,提示血栓形成的危险较高。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这样可以以便于在手术之前做好各种可能出现的应急措施。
知识拓展:检查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1、采集血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都会引起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释放和活化。
2、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塑料试管,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另外进针要顺利,之一支注射器采血2ml应弃去再换另一支注射器取实验用血,这样可以避免混入组织液,血液与抗凝剂要充分混匀;否则影响凝血检测的准确性。
四、出血时间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出血时间的医学检查 4.1检查名称 4.2分类 4.3出血时间的测定原理 4.4试剂 4.5操作 *** 4.6正常值 4.7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4.8附注 4.9相关疾病 1拼音
chū xuè shí jiān
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 *** 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 *** 测定 *** 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 *** )。
临床血液检查>出血和凝血检查
测定在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血管内皮组织与血小板黏附(通过vWF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等反应,以及PGI2与TXA2的动态平衡。
①血压计,秒表,干净滤纸(1mm厚)。
②出血时间测定器(进口的常为双片设计,国产的为单刀片设计,刀片长均为6mm,深为1mm)。
(2)Ivy法:以刺血针替换出血时间测定器,其余同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3)Duke法:采血针、秒表、干净滤纸。
①血压计袖带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的尺侧做局部消毒后,将测定器垂直贴于皮肤表面,按下按钮,同时启动秒表,移开测定器。
③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流出的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并记录秒表读数。
①血压计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尺侧,经局部消毒后,刺一深2~3mm的伤口,并按下秒表。
①消毒耳垂,用刺血针刺2~3mm深。
②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
③记录从流血开始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5~9.5min。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B.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A.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B.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④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⑤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Ⅲ、Ⅷ、Ⅺ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 *** 缩短:主要见于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1) *** 测定的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切口深度。对儿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点计替代T *** 作出血时间测定。 *** 测定器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而且根据需要,不同型号的测定器,可作不同长度和深度的标准切口,适用于不同年龄的患者。Duke法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术前出血筛选,但因耳垂易受外界温度和血流分布的影响,加上穿刺深度和血流速度难于控制,故可靠性较差(表1)。
(2)采血(人工外伤):需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否则会影响结果。Ivy法和Duke法的穿刺伤口长度和深度要掌握好。避免结果误差。
(3)穿刺位置:要选择避开浅表静脉、瘢痕和病变皮肤。
(4)前二法的刀片长度与前臂平行,以保证伤口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测定器法对前臂的切口有两种:刀刃长轴与前臂垂直的为水平切口,与前臂平行的为垂直切口;水平切口敏感性高,为首选 *** ,但对4个月以下的婴儿宜作垂直切口,以免形成瘢痕。
(5)滤纸吸去血液时,避免与伤口接触,更不能挤压伤口。
(6)患者在检测前应忌服对血管壁及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如口服定量的阿司匹林,测定服药前和服药后2、4h的 *** ,观察其变化,即阿司匹林耐量试耐量试验,比 *** 敏感,如轻型血管性血友病 *** 正常时此试验可为阳性。
好了,关于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值和验出凝血时间需要空腹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