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发烧多长时间去医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发烧超过多少小时必须就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宝宝突然发烧了,到底要不要去医院看医生呢
但是爸爸妈妈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发热既是身体在对抗疾病时的防御反应,也是身体释放的一种警告信号:你生病了。许多病都能引起发热,所以,家长们在宝宝发烧之后就应该带着宝宝及时就医、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在宝宝发烧之后,不仅要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整体状态。假如宝宝一点都不精神、什么都不想吃,哪怕体温在39度以下,家长也要立即送医。
在网上关于还有一种关于宝宝退烧的谣言:对于康复的办法来说,也不能仅仅依靠打针吃药来退烧。这句谣言既错误地理解了发烧这一过程,也没有指出什么是支持身体完成发烧的有效措施。而且,不顾病情的去指望宝宝自动退烧,并不明智。而病情越是来势汹汹,热度就越可能居高不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借用能够帮助机体退烧的有效措施,才是正确的治疗 *** 。
“宝宝一发烧,马上就去打针退烧(以为是在帮他),这个其实就害了他。除非可能有生命危险,不然不要贸然地去打退烧针。”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家长又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怎么才能能够判断烧到什么情况会造成生命危险?更何况,疾病的凶险程度并不总与发烧的热度直接相关。很多情况下,宝宝发热本身不是件凶险的事,但是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就会导致宝宝身体的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心肺负担加重,甚至并发热性惊厥。
因此,在宝宝发烧之后,首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实,治疗小宝宝发烧,并不是直接打一针退烧针这么简单。一些普通的着凉感冒能引起发热,而严重的疾病比如肺炎也同样能够引起发热。普通的感冒好得很快,如果是肺炎,家长就只是把它当作普通感冒没有引起重视,从而耽误了病情,那么很可能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退热处理很安全,具体方式医生说了算】
很多人觉得“是药三分毒”,所以宝宝生了病也要尽可能地避免吃药。实际上,医生开的每一种药,每个年龄段对应的药物剂量,都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试验,确保了安全性。作为家长不应该轻信谣言,要明白:打针吃药并不可怕,对疾病情况不了解还放任不管才可怕。
另外,家长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降温手段,比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烧针是只是药物降温法的一种,一般小儿发热的话也是大多采取口服退烧药这种更安全的方式降温了,所以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
【3、避免冷风直吹,解开衣服散热】
很多家长们认为,宝宝发烧的时候还在发抖是不是因为太冷了,要给宝宝裹上衣服吗?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一般在宝宝发烧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这样有利于散热。而家长们所说得发抖也并不是因为宝宝们冷,而是体温升高造成的寒战。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是在宝宝发烧的时候把宝宝裹得特别厚,试图把汗发出来,但其实有些宝宝本来热度不高,就是因为家长捂得太厚实,热度散不出来,反而体温愈来愈高。宝宝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未全,体温调节,特别是散热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如果在发烧的时候反而被捂着,是很危险的处理方式。
所以,宝宝发烧了,不要惊慌,也别裹得太厚,及时送医就行,别擅自处理。
二、宝宝发烧要不要马上去医院
1、宝宝一发烧,家长心里都会很着急,担心宝宝会烧坏了,马上就把孩子带到医院去看医生。
2、其实带不带宝宝上医院,我们可以看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跟平时一样,能吃能玩,什么都不耽误,那就算体温高一点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宝宝平时活蹦乱跳,今天却突然安静下来,或者昏昏沉沉的,跟平时不大一样,就要赶紧上医院看医生了。
3、宝宝发烧的话,其实可以先在家里观察72小时,没有退烧的迹象再到医院去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4、因为当宝宝生病发烧的时候,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开始启动,体内的巨噬细胞就会往病菌方向移动去吞噬消灭病菌,还会启动B细胞和T细胞一起对抗病菌,但是免疫系统并不是一下子就启动了,这个过程需要3-5天,只有经历完整的过程,宝宝的免疫系统才能得到升级。
5、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宝宝一生病就马上去医院,病情虽然可以马上控制住,但是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升级,很可能就会增加之后得病的几率。
6、家长比较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被烧坏,其实并不会,因为体温升高一方面可以限制病菌的繁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病菌的效率,所以发烧不是坏事,说明孩子的免疫系统正在积极作战呢。
7、所以孩子发烧不建议马上去医院,先在家观察3天,期间要多喝水多喝奶,促进排汗,才能达到退烧的效果。
三、一旦发烧就要马上去医院吗
发烧的患者不一定马上去医院,因为发烧可能由于流感引起,不一定就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建议在家隔离观察14天。如果为流感引起,大概在一周左右自愈。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型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如果发烧的症状持续,且出现其他异常,立即就医。
四、孩子发烧是好事,不用急着去医院父母牢记:6种情况立即送医
前几天,闺蜜小敏的孩子又发高烧了,小敏特别着急,连忙请假回家。回到家后看着难受的孩子,心疼又慌张,不知道怎么办好,想着还是去医院看看吧,万一烧坏了怎么办?
但婆婆却阻止说:“多大点事啊,就带孩子往医院跑,没病也给折腾出病来。孩子发烧都是捂一捂出身汗就好了”。毫无经验的小敏拧不过婆婆,向小九求助:孩子发烧怎么办?用不用去医院?
想必,很多新手妈妈都有同样的遭遇和疑惑。一边是老一辈的“经验论”,一边是年轻人主张的“科学育儿观”,两代人因育儿理念的不同,难免会有冲突,而这背后其实都是隐藏着对发烧的错误认知。今天,小九就来好好科普一下。
发烧是孩子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又有著名传言“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因此导致很多家长紧张不已。但发烧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发烧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有助于孩子建立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如果孩子一发烧就过早降温,反而会抑制身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长。
那么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呢?其实普通的发烧并不会,除非是超高热(>41),且持续时间较长,否则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脑部伤害。那些发烧后留下严重后遗症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感染了脑炎、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很多老一辈家长在孩子发烧时,会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盖上大棉被,觉得这样捂一捂,出一身汗就退烧了。
但其实里三层外三层反而导致多余的热量散不出去,使孩子的体温更高,甚至可能引发高热抽搐、大量出汗、虚脱等捂热综合征,尤其是对于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或把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可以适当保暖。
有些新手家长没有什么经验又比较谨慎,孩子稍微有点情况就着急往医院跑,但跑医院不仅折腾孩子和大人,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加重病情。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病情来判断。
这几种情况不用着急就医:①大于3个月的孩子,仅有低热且精神状态、饮食都正常的,可在家护理;②由于接种疫苗引起的发热,大多不用就医;③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烧,比如积食,也暂时不需要,但要纠正孩子的饮食。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应送医:①小于3个月的孩子,只要出现发热,不管多少度,都应去医院;②持续高烧40左右,口服退烧药2小时后无下降趋势,同时多次不下降;③伴有嗜睡或者惊厥、或精神不振,频繁呕吐症状等;④尿量减少;⑤发热超过3天以上;⑥反复发热等。
发烧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这3个阶段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大大缓解孩子的不适,帮助孩子尽快恢复。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面色苍白,干燥、畏寒、寒战等不适症状,此时应适度保暖,多喝温水,以防脱水。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期间不需要服用任何退烧的药物,但家长要多观测体温,以及时判断病情。
当孩子全身皮肤发烫,面色红润,呼吸心跳加快,皮肤有汗,口渴,食欲不振等,体温达到高峰,这是进入高热持续期的表现,此时应采取正确的退热措施。
最新指南指出, 2月龄,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 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使用退热药。另外,可以配合物理 *** 降温,如头部冷水湿敷、或温水擦拭等。
为了避免孩子生病时措手不及,家长应有备有常用药的习惯。最常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2月龄孩子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6月龄孩子还可选择布洛芬。
发烧期间,家长还应观察孩子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含痰、流鼻涕等,家中也要常备相关药物。儿童一定要注意科学止咳,止咳先祛痰,不要强行镇咳,不宜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可以使用金振口服液,它具有止咳、祛痰、退热三大功能,专为儿童研制,组方含有优化的祛痰圣药—礞石滚痰丸,有效降低痰液生成,有利于婴幼儿痰液从消化道由下排出;山羊角、黄芩、生石膏等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可以减少咳嗽次数,降低发作时长;同时大黄让体内实热通过排便排出,对于儿童肺热咳嗽、高热症状能够很快缓解。并且不含麻黄、不含防腐剂,口感甜甜的,妈妈放心,孩子爱喝。
药物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选择相应的剂量,而且不推荐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仍不能退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这个时期,孩子体温开始下降,呼吸心跳逐渐恢复到正常,说明发烧的病因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退烧并不等于完全康复,此时孩子会有大量出汗的表现,家长要勤擦汗、及时给孩子更衣,避免穿湿衣着凉,并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在孩子发烧过程中,要注意科学饮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不要过度逗孩子玩耍,也不要让孩子做剧烈的活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