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唇亡齿寒的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读了唇亡齿寒我明白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
1、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晋国有两个邻国虞和虢,虢公的名字叫姬丑,骄狂好战,经常侵犯晋的南部边界,边关告急,献公想要伐虢,骊姬知道了献公的这个想法,就又出主意说:为什么不派申生去,他已经有威名,士卒都愿意跟着他作战,一定能打胜仗灭了虢国。
2、此时献公对骊姬已深信不疑,对申生又深疑不信,想用申生,又怕他打了胜仗威信更高难以制服,所以犹豫不定,就向大夫荀息问计:虢国可不可以伐?荀息认为:虞和虢两国很和睦,攻其一方,另一方必救,我们如果两面作战,胜利的把握不大。献公问荀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荀息献计说:虢公这个家伙不仅好战,而且好色。不如找美女加以训练,送给虢公,他必然沉湎于酒色而误国政,到时就会贬斥忠良亲近女色和小人,那时我们收买犬戎,让他去袭击虢的边界,我们再选择适当机会出兵攻击,虢国可灭。
3、献公用荀息的计策,训练美女排演歌舞之后献给了虢的国君。虢的大夫舟之侨进谏说:这是晋国给您设的诱饵,您接受了,不是在吞食诱饵吗?虢公不听,积极和晋许和。并从此日听淫声,夜接美色。也不怎么上朝处理政务,舟之侨又进谏劝他远女色、亲国政。
4、虢公每天沉醉在温柔乡里,哪里还听得进去。为清净耳根不再受干扰,干脆派舟之侨去守夏阳的关隘。
5、过了一段时间,犬戎得到晋的好处,派兵侵略虢的边境,但被虢国打败。犬戎大怒,起倾国之兵攻虢,虢公率兵与犬戎大战于桑田之地。
6、献公又向荀息问计:现在伐虢是时候了吧?荀息不愧有智囊之名,献了假道伐虢之计,成为了中华民族战争智慧的无形资产,被后人南朝宋的将领檀道济总结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为战争中克敌制胜所广为利用。
7、荀息献计:厚赂虞,而假道以伐虢。就是贿赂虞国,拆散虞、虢联盟,借道虞国去伐虢,回头再灭虞。
8、献公采用荀息的计策,秘密地让北部边界驻守军队主动在边界向虢寻事,虢的边疆镇守官吏果然派人来向晋国提出 *** ,晋国乘机发兵攻虢。可是虢军主力正和犬戎交兵,两面作战明显兵力不足,就赶紧向虞国求救。虞君表现得很为难,救,怕与晋国结怨,不救,怕以后有事虢不再援手,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荀息又向献公献计说:主公可以用北屈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玉送给虞公,向他提出借路伐虢。
9、献公说你说的东西都是我们晋的国宝,怎么可以轻易送人呢?荀息说:这就是大国对小国的优势。它收了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不收又不敢。一旦借了路,我们先灭了虢,回来顺路灭了虞,那就等于是把我们的国宝暂时从我们的国库里拿出来,放在别国的国库里寄存一段时间,早晚不还是你的吗?这还有什么舍不得吗?献公说:你的计策是好,但虞国有宫之奇在,他会提醒虞公不上当。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但胆子很小,话只会试探式提醒,不会直截了当地去拚命谏阻。再加上虞公是一个有贪心而没远见的人,面对立刻就能到手的好处,他会忽视这眼前利益可能带来的灾祸。
10、晋献公又按荀息的主意,派使者给虞公送去了他最喜爱的宝璧和宝马,并提出借道伐虢。虞公听说晋要借道伐虢,很生气,但一见璧和马又实在馋人,就答应了晋的要求。
11、虞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援,虢国一旦灭亡,下一个被灭的就会是虞国。我们借路给晋,在给晋提供了灭虢机会的同时,也助长了它灭虞的野心,虢和虞就像人的两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君主您没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吗?晋要吞并虢国,怕的就是虞和虢互相救助,今天借道给晋亡虢,明天的祸事就轮到我们自己了。
12、可是虞公已经被晋的糖衣炮弹所击中,这些都听不进去。虞公坚持说:晋国和我是同姓同宗,难道他还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晋国自诡诸继位以来,频繁征战,开疆拓土,被灭掉的相邻同姓诸侯还少吗?主公还不引以为戒吗?虞公又坚持说:我祭神的祭品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主公应该知道:鬼神是不随便亲近人的,只亲近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对人没有亲疏,只是保佑有德行的。又说:黍稷不算芬芳,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不用改变祭品,只有有德行之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所以没有德,百姓会失和,神灵会失助。晋要伐虞,神灵还能让晋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吗?宫之奇还要再说,另一个大夫百里奚扯了扯他的衣角,宫之奇就没再说。他们走出王室,宫之奇就问百里奚:你不帮我进言,反而制止我,这是为什么。
13、百里奚说:在愚蠢的人面前给他出的好主意,就像往道上扔珠宝。当年夏桀杀关龙逢,殷纣杀比干,都是因为不听还要强谏,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祸事吗。宫之奇看国君不听劝谏,知道虞国必亡,就领着家族的人离开虞国投别国去了。离开时还说:虞国已经等不到年终祭祀了。这次给晋借路以后,晋也不用再出兵了,虞国会亡在给晋伐虢借路上。
14、晋知道虞公收了礼物又没有接受宫之奇的谏言,献公就派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战车四百乘伐虢。
15、虞公提出要出兵给晋帮忙,荀息说:借道已经劳驾了,借兵就太劳动您了,如果您想帮忙,不如以出兵帮助虢国经夏阳关去打犬戎为名,帮我们夺了夏阳关,这就是您的大功。
16、于是虞公带领晋的铁叶车百乘以助战为名去骗关,夏阳关守将舟之侨信以为真,开关迎接战车。哪知入了关车内藏着的晋军一齐发动,很快就拿下了夏阳关。舟之侨不得已向晋军投降,被用做向导官向虢的国都上阳进发。
17、虢公在桑田听说晋军攻破了夏阳关,急忙撤兵回救上阳,犬戎乘机追杀,虢公大败而逃,随身只剩战车十乘。回到上阳,茫然无计。晋军一到把都城围得铁桶相似。从八月到十二月,城中柴断粮绝,又屡战不胜,士兵疲惫,百姓日夜哭号。里克让舟之侨写劝降书射入城中劝虢公投降。虢公说:我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卿士,我不能向诸侯投降。于是乘着夜色打开城门,带着家眷逃到京都洛邑去了。
18、里克也不追赶,率兵进城,安抚百姓,严明纪律,留官派兵驻守。把府库里宝藏的十分之三并所有女乐都献给了虞公。虢国从此在诸侯国中除名。
19、里克呢,一面派人向晋侯报捷,一面休兵在虞国的都城之外,假称有病,等病养好了再回兵归晋。虞公还沉湎在得到财宝美女的喜悦中,感激地为里克送医送药,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20、这一天虞公接到报告,晋国又增兵了,就驻在郊外。虞公派人去探问,得到的答复是:献公亲自来接应伐虢的晋军。虞公还很高兴,说我正想和晋君交好,他就来了。赶忙到郊外迎接,两君相见,互相道谢,完全处在和睦友好的气氛当中。
21、献公约虞公到箕山打猎,虞公为了向晋军显示实力,调动全军精锐与晋侯驰骋追逐赌胜,从辰时到申时,赌得兴高采烈。这时有人报告城中起火了,献公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宽慰虞公说:这一定是民间失火,一会就扑灭了。再赌一场。
22、百里奚偷偷地对虞公说:传说城中有乱,君上您应马上回兵,此地不可久留。虞公这才辞了献公回城。
23、走到半路,看到国人纷纷逃窜,同时也接到报告说城池已经被晋军占领。虞公大怒,带兵来到城边,城上已经满是晋军士兵,晋将不无讥讽地对虞公说:前段时间向您借我们伐虢的道,今天我们想借你的国,请你奉献了吧。
24、虞公气得想要攻城,城上一声梆响,箭如雨下。虞公只好率兵后退。这时同去参加狩猎的后军来报,回军时走在后边的,都被晋军截住,不投降的都被杀了,晋侯已经率领大军追过来了。
25、虞公这时才仰天长叹,后悔没听宫之奇的劝告。看到了百里奚,就问他当时为什么不进言。百里奚哭笑不得地说:当时您谁的话也不听,我说了又有什么用。我没像宫之奇那样逃走,就是要陪伴您面对今天,以报答您在我穷困时帮我用我的知遇之恩。
26、正在无计可施之时,舟之侨奉晋侯之命来到虞公这里劝降。虞公面有愧色地看着舟之侨。舟之侨劝虞公降晋,正在犹豫时,晋侯亲自来了,派人来请虞公相见。虞公己是穷途末路不敢不见。只好卑恭地来到晋候面前。晋献公的脸皮倒是蛮厚,见了面全无愧意地说:我此次来,主要是来取我的宝璧和宝马来了。虞公只好下车投降,晋献公把他囚在了军车中,晚上也就露宿在军营里。百里奚寸步不离主人的左右,别人讽刺他,问他怎么还不离去,他说:我食君之禄这么多年,一定要以同甘苦共患难来报答君恩。
27、献公入城出榜安民,荀息左手托璧,右手牵马来到献公面前说:臣的计谋已经施行,今天可以还璧于府,还马于厩了。美玉还是那块美玉,良马还是那匹良马,只是马齿见长了而已。献公把虞公带回晋都,想杀了他。荀息说:像这样的无能之辈,留着他又有什么危险,还能彰显君主的仁德。于是对虞公待以寓公之礼,另赐予了璧和马,并说:我没有忘记您借道的好处。
28、此时的虞公一定在感叹:这世界上原来没有无成本的便宜事,早知成本这么高,又得而复失,何必当初!舟之侨到了晋国,献公用他为大夫,他向献公推荐百里奚,献公也知道百里奚的贤名,担心他不肯接受晋的官职,就派他去试探。百里奚说:我要陪伴虞公,他什么时候不在世了,我才可以离开他。
29、舟之侨离开后,百里奚叹息着说:君子即使处于危难中,也不能用帮助敌国来求生存图富贵,更何况为仕之人。我即使出仕为官,也不会为晋国效力。
30、自此,虢、虞两国都被晋国兼并了。
31、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典故也生成了。
二、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
1、对于蜀汉和孙吴而言,三国鼎立,相互扶持才是更好的状态,因为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都没有办法单独面对国力强盛,兵多将广的曹魏。唇亡齿寒的道理,孙吴的统治者是知道的。对于曹魏的灭蜀之战,东吴是有出兵的,但因为东吴出兵救之不及、救之不力和救之不能,蜀汉就早早灭亡了。刘备、诸葛亮的努力,灰飞烟灭。
2、曹魏的统治者,对于蜀汉肯定是恨之入骨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姜维的十一次北伐,让曹魏的统治者防不胜防。随着曹魏的日益强大,蜀汉的日渐弱小,曹魏统治者决定灭了蜀汉。于是,蜀汉举兵18万,分成三路杀向蜀汉。在绝对的实力面对,蜀汉节节败退。曹魏大将邓艾,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后主刘禅,举国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3、在危急之时,蜀汉有向孙吴求援。孙吴接到求援之后,调兵遣将,派出两军水军救援蜀汉。但,蜀汉求救到蜀汉灭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太短,孙吴根本救之不及。
4、在曹魏的灭蜀之战里面,孙吴统治者,同时犯了低估和高估的错误。所谓低估,就是是低估曹魏灭蜀的决心。他们认为,曹魏兵分三路派出18万大军,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曹魏打一打之后,应该很快就退兵了。所谓高估,就是高估了蜀汉的实力。他们认为,蜀汉年年北伐,应该兵强马壮,完全有和曹魏一战的实力。孙吴统治者的判断,让孙吴采取了救之不力的做法。因为这样,能同时削弱曹魏和蜀汉,孙吴是乐见其成的。
5、其实,救之不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蜀汉是蜀汉,孙吴是孙吴。对于孙吴而言,肯定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去救援蜀汉。
6、所谓救援,主要得看被救援国家的本身,只有被救援国本身存在一定的实力,才能真正救援得了,或者合作的得了。当年,孙吴和蜀汉相互救援,屡屡挫败曹操一统天下的计划,主要是因为当年的孙吴和蜀汉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智谋百出,具备救援的基础。
7、到了后主刘禅事情,蜀汉已经失去救援的基础。刘禅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诸葛亮死后,他更是不理朝政,任用奸人,导致国力激烈下降,毁了蜀汉的根基。这样的蜀汉,灭亡其实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孙吴的救之不能。
三、俗话说“唇亡齿寒”蜀汉灭亡后,孙吴靠什么坚持17年之久的
1、吴国是三国之中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他一共有4个皇帝,一共52年。在280年的5月1日,吴国灭亡于西晋,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国灭亡之前,蜀汉已经在263年被司马昭派遣的军队消灭了,这个之后,也就是蜀汉灭亡之后,吴国和司马氏对抗了17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悬殊的实力背景之下,东吴到底是靠什么坚持了17年之久。
2、首先在三个国家之中,吴国虽然在实力上比蜀汉差一点,但是它和曹魏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在司马昭发动灭亡蜀汉的战斗之后,蜀汉的地方全部被司马氏所掌控,被曹魏所得,这个基础之上。虽然实力悬殊,但是吴国依旧坚持到了公元280年才灭亡。
3、蜀汉灭亡之后,联盟就不攻自破了,吴国处于魏国的包围,这个背景之下,新的皇帝登上了皇位。虽然孙皓这位皇帝是吴国的灭亡国君,但是记载中这个皇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对人民非常好。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东吴国内的恢复。而且东吴不断的对晋国发动战争。
4、孙皓亲自带领军队,令自己的军队攻打晋国。这个对于吴国来说,进攻就是更好的防守,也能通过不断的进攻导致西晋的军队疲于防守,没有办法集中精力进攻东吴。吴国的这个策略无疑和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差不多。成为他能够坚持那么久时间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吴国也有好几个比较能干的将军。
四、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1、三国时期,魏国独大,吴国和蜀国也只能以联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共同商讨如何去对付魏国。可是后来,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为什么坐视不管呢?其实,并非是不想救,而是吴国实在是有心无力。
2、前期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在三国之中站稳了脚跟,吴蜀两国联盟,唇齿相依,相互抱团取暖。事实上,吴蜀两国确实也就只能在一起取取暖了,根本干不了别的事情,更不要说去攻打魏国了。
3、当时,魏国的策略是先稳定内部,其它国家能拖就拖,能不理就不理,但是吴蜀两国却是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魏国一旦变得更加强大的话,那吴蜀两国就只有灭国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便出现了吴蜀两国主动去挑衅魏国的画面。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魏国依然不为所动,不是魏国仁慈,而是他们在养精畜锐,等时机成熟之后再一举拿下。
4、终于,魏国等到了这个时机,决定出兵灭蜀。在魏国强势的攻击下,蜀国很快便支撑不下去了。后来,刘禅主动投降,蜀国便就此灭亡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想知道在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究竟在做些什么。原来在那时,吴国已经开始内乱,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内部矛盾的激起,使吴国上下人心惶惶,本来应该去求助蜀国的时候,却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5、吴国没能成功对蜀国进行救援,无疑是把自己往覆灭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
好了,关于唇亡齿寒的时间和读了唇亡齿寒我明白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