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16:18 |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资料图: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时的黄山已进入更佳赏秋期。 张强 摄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各类句话争相开放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菊花节’,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
(原标题《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原作者 上官云,编辑 闵玲艳)
“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底是哪种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唐代诗人王维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中,“茱萸”为何物呢?
我最近读《中国中医药报》,报纸分别登载的不同作者写关于“茱萸”的文章,分别认为是山茱萸或者吴茱萸,小编不敢苟同!
小编忍不住也要发表下个人见解!
且说吴茱萸和山茱萸,虽一字之差,却不是近缘亲戚,如同“悟空”和“悟能”,一个是“猴哥哥”,而另一个是“猪宝宝”噢!!!
山茱萸
吴茱萸
但是,但是人家两个兄弟均作为治病救人的中药材首次记载于历史上之一本本草书——《神农本草经》,且由于能量巨大而不可或缺,直至今天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呢!那么,两个兄弟又有何区别呢?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的近成熟的果实,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五更泄泻等症。因其具有挥发油,吴茱萸酸等,故气味浓郁辛辣。
力挺吴茱萸的作者据此分析后认为,在夏秋之交,疾病容易滋生的重阳节,人们为了辟瘟驱毒,必定要佩戴香气浓郁的吴茱萸。嗯嗯,此说有道理!
中药吴茱萸
再说山茱萸。山茱萸为山茱萸科山茱萸的成熟果实,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常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等症。
力挺山茱萸的作者分析后认为,王维是山西人,山茱萸杂生或栽培于山坡林中,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而吴茱萸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等地。
中药山茱萸
无论从实际地理位置和吴茱萸“有毒”来看(吴茱萸有小毒,古代的人们断断不会插有毒的东西在头上!)重阳节插的都是山茱萸,貌似也很对哦!
问题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古代重阳节以消除厄运、避开邪气,佩戴的茱萸是哪个呢?
哈哈!小编读书时曾经读到,称作“茱萸”的植物有三种: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
食茱萸?不错哦!小编认为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食茱萸”!(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食茱萸是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椿叶花椒的果实。你看,芸香科、花椒属,当然也是气味浓郁啦!食茱萸的小叶密布透明油腺点,有强烈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又名“红刺楤”。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连鸟儿都不敢栖息,又名“鸟不踏”。
食茱萸在古代与花椒、姜并称为“三香”,至明代才被辣椒取而代之。所以,古人“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和王维的诗中的茱萸是食茱萸哦!
在古诗中,“细雨重阳好天气,红萸紫菊正思君。”因山茱萸秋季成熟时为鲜红色,艳丽异常,诗中“红萸”指的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果实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细小开裂的蓇葖果。“买的紫萸墟市里,种成黄菊小池边。”“紫萸”指的食茱萸。
啰嗦这么多,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亲爱的你,可把它们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往期原创文章:治疗妇人不孕“妇人种子之一妙方”中的“白眉”为何物?
神似枸杞,很多人知道它名字却不认识,若遇到是运气,十分名贵导读:神似枸杞,名气很大,如今却少人识,山里遇到请准备好袋子装
文/农夫也疯狂
农村山上的野果,实在是太多了。
有些野果以前很受重视,是农村娃免费的水果来源,但是现在有些却因为各种原因,别说是吃了,很多人就连人都不认识。
今天笔者就要给大家介绍一种野果,它的名气很大,现在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名字,但是认识它的人却很少。如果大家在山里遇到了,那是运气好,请一定要备好袋子装,因为十分名贵。
枣皮的科普
听到这个名字,估计有些人会以为它是红枣的外皮。而见到它的长相,不认识的甚至会把它当成是枸杞,毕竟是太像了。其实它是另外一种植物,并且名气很大,那就是“茱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我国妇孺皆知的经典诗句了,而这种叫做枣皮的果实,就是茱萸。
很多人都知道茱萸是一种植物,却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吧?更是难以想象它的果实居然长得神似枸杞。
茱萸有很多种,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蜜茱萸,其中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说的茱萸是山茱萸,也叫山枸杞、枣皮,在古代还有一个雅称:辟邪翁。因为它的果实成熟以后是红色的,大小神似枸杞,而去掉果核以后的果皮,就很像是红枣皮,所以就得名枣皮了。
茱萸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乔木,树干一般较高,有些能长到20几米高。它主要是生长在海拔400-2100米的林缘或者是森林中,在我国的分布交往,主要是集中在湖南、四川、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
山茱萸的价值科普
在古代的时候,枣皮的用途很广,它不光是一种野果,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味道非常的甜美。而且还是一种香料,当然了也能用来入药,而现在杂皮就主要是用来入药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药材。
在古代的时候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就会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当时还有人会把枣皮当成香料放在香囊里面的随身携带,据说有辟邪的作用。
枣皮不仅长得很像枸杞,就连功效也和枸杞差不多,但是需要注意它是不能长时间服用的。在古代的很多书籍都有记载枣皮的功效,它不仅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助阳、强壮身体的功效,在古代是一种较为贵重的常用中药材。不但对于颈椎疼痛、风湿骨痛有效,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等。
食用 *** 参考
而山茱萸的食用 *** 也多样,入药的话一般是和其他的药材配伍食用,也可以直接用开水泡着喝,或者是放入红枣、冰糖一起饮用。有些喜欢养生的人,还常把它放在粥里煮着吃,甚至有人直接拿它来煮菜,这也是不错的。
结束语
现在很少有人认识茱萸了,除了产地有些种植的农民,不然见过它的人真的很少,毕竟现在已经没有了插茱萸的习俗了。
如果你们当地有这种植物,在山里面见到了,可要珍惜了,记得它是在秋末冬初的时候成熟,到时候可要准备好袋子,尽量多采摘一些。不要担心采摘的吃不完,把它采摘回来放在开水里烫煮一下,然后去掉果核把它放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是中药材了,能存放很长一段时间。是不是很方便呢?
其实茱萸的除了有食用价值和药用,,它还是一种具有很高园林价值的植物,既能观花,观叶,又能赏果,把它栽种在庭院里,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它是古代的辣味之源,曾因使用繁琐被舍弃,今又因别样的辣味回归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若是提起辛辣的香料,很多朋友会想到辣椒、花椒、胡椒、生姜这样的名称,而在我们古代的时候,情况并非这样,辣椒、胡椒这样的香料其实都是外来之物,在它们来到我们中华大地并扎根下来之前,我们中国主要的辛辣香料其实只有三种,其中的生姜和花椒在今天依旧被人们所使用,而余下的一种则是因为它使用的繁琐,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十分有趣的是正是这种使用繁琐的辛辣香料,却因为它的繁琐成为一种门槛,成为一些师傅眼中营造特殊辣味的香料。
早晋朝时一些书籍便已经记录了当时人们常用的三种辛辣香料,它们分别是花椒、生姜以及当时被称为‘欓’的香料。‘欓’是何物?相信若非有后来李时珍大师的解释,直到今天我们都未必能明白它的身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了欓就是艾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称呼为食茱萸之物,在古代它便是主要的辛辣香料之一。
食茱萸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它的果实具有特殊香味,虽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它曾经被当成花椒伪品售卖,其实在古代的时候,食茱萸它和花椒可是代表着不同的辣味,当时的人们形容花椒之味是香而麻,而食茱萸之味则是香而辣,在辣度上食茱萸要强于花椒很多。
食茱萸因为在使用时需要捣碎,然后取汁液使用,使用比较麻烦,在辣椒、胡椒等出现之后,它由于便利性的原因逐渐突出了膳食之列,十分有趣的时虽然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千变一律辣味,在审美上出现了疲惫,这时又有些师傅想起了食茱萸来,取其汁液腌制鸡肉,制成辣子鸡,因为食茱萸在古代时也有辣子的称谓,于是乎一道古法辣子鸡便因此得名。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师傅开始重新审视食茱萸这种曾经的香料,它会逐渐回归到膳食香料之中的。
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茱萸长什么样?还真有人没见过!作为一个平原地带长大的人,《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这首王维的诗打小就知道,背的也很熟,长大了,就会对诗中的一东西产生了困惑,那就是“茱萸”是什么?长的什么样那是一无所知!
今年有幸来到河南三门峡的山上,终于让我看到了茱萸的样子,在深秋的日子,山高气爽,茱萸叶绿果红,挂满枝头,非常壮观。
壮观的山茱萸
中国民间把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可见茱萸自古已广泛被人们所喜爱。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吴茱萸的果实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吴茱萸开花的样子
茱萸主要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山茱萸主要生长在河南一代,伏牛山地区,还有陕西和山西部分北方地方出产,我看到的就是山茱萸。
雨水中的山茱萸
而吴茱萸则主要生活在江南一带。
山萸茱萸先开花后萌叶,秋季红果累累,绯红欲滴,艳丽悦目,为秋冬季观果佳品,应用于园林绿化很受欢迎,可在庭园、花坛内单植或片植,景观效果十分美丽。盆栽观果可达3个月之久,在花卉市场十分畅销。成熟果非常漂亮,之一次见到你会认为是长高了的实为中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等。
而吴茱萸的果实较紧实,暗红色。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山茱萸
吴茱萸
两种茱萸样子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看来这茱萸浑身也是宝,真是长见识了!关于茱萸与重阳,你还知道分享一下!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著名唐代诗人王维为了寄托思乡之情,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这里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当中有茱萸一词,这茱萸到底是啥呢?
茱萸,又名“越椒 ”,“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我们就以山茱萸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价值以及种植栽培 *** 。
山茱萸成熟果实为中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食用方面主要用于泡酒,不能长期食用。
由于山茱萸具有良好的药性价值及食用价值,直接催生其经济价值的可开发性,因此在不少地方也将茱萸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一种开发形式,在一村一品政策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比如开花多坐果率低,气候条件导致落果,大小年现象严重,大量种植病虫害严重,价值市场行情的波动,因此山茱萸的经济开发价值只适合小面积范围,因此在种植之前一定要掌握相关技术,以及对市场行业的把握。
因此对于茱萸的经济价值开发不如园林景观方面。
在园林景观中的价值体现
为什么说山茱萸在园林景观的价值体现要高于其经济价值呢?主要是观赏目的。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般2-8米,生长慢,寿命长。花期3-4月,伞形花序,每个花序上最多可达50多以上,花色金黄,像腊梅,迎春。早春便可观赏,持续一个半月左右。
果实4月下旬可形成,9-11月成熟,期间颜色由青变黄最终成为鲜红色。因此山茱萸可作为观花,观果植物存在与园林景观之中。
再配上其文化背景的突出,搭称文化属性的丰富,便让山茱萸在园林景观中与其他植物相比有了值得炫耀的地方。除了上文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外,很多诗人都提到了茱萸。比如说李煜的《谢新恩》,王昌龄的《九日登高》,苏轼的《西江月》等等。
再看看作为经济作物应用时的一些缺陷,在作为园林景观就不会再存在了。比如大小年现象,我们所说的大小年,主要是针对果实来说,但是对于开花率来说,基本上每年都会保持不错的开花率而不会影响其观赏价值。
另外对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如果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势必会大面积种植,对于行距的要求可能就会变的很低,导致植物之间距离很小,这也就是病虫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景观作物来说就不会种太多,合适的行距也能保持。
而对于目前的山茱萸来说,实际上人们已经总结了一套比较合适的种植技术,只要通过正确的管理,山茱萸以其适应性强的特点还是比较容易生长的。
山茱萸的种植技术
1、育地选择:育苗地要选择肥沃深厚、地势比较平整、土质疏松、背风向阳、有水浇条件的地方,以保证能随时灌水。播种前,育苗地一定要深耕细耙,整平、整细,保证疏松、细碎、平整、无树根、无石块瓦片,翻耕深度在20厘米以上,重要的是结合深耕施入沤制好的农家肥。
2、种子准备
①种子采摘:选生长健壮、处于结果盛期、无大小年的优良母树。于9-10月采摘完全成熟、粒大饱满、无病虫害、无损伤、色深红的果实。将采摘的果实除去果肉。
②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苗率,非常关键。先将种子放到5%碱水中,用手搓5分钟,然后加开水烫,边倒开水边搅拌,直到开水将种子浸没为止。待水稍凉,再用手搓5分钟,用冷水泡24小时后,再将种子捞出摊在水泥地上晒8小时,如此反复最少3天,待有90%种壳有裂口,用湿沙与种子按4:1混合后沙藏即可。经常喷水保湿,勤检查,以防种子发生霉烂,第2年春开坑取种即可播种。这种处理办法适合春播时采用。如果选择秋播只需用不低于70℃的温水将种子浸泡3天后即可播种(注意待水凉透后要及时更换热水),下种后用薄膜覆盖催芽。
3、播种育苗:一般在春分前后进行,将已萌发的种子播入苗床。按25厘米的行距开沟,沟深为5厘米,把种子均匀撒播沟内,上盖3~4厘米厚的土杂肥。每亩苗地需种子40~60千克。播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一般40~50天即可发芽出土。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现3~4对真叶时,间苗除草2~3次,保留株距7厘米。6~7月追肥2次,结合中耕于傍晚或雨后每亩施尿素4千克。苗高10~20厘米时如遇干旱、强光天气要注意防旱遮荫。入冬前浇一次封冻水,在根部培施土杂肥,以保幼苗安全越冬。如水肥管理及时,一年生苗高可达70厘米以上。翌年“春分”前后移栽定植。
4、移栽定植
①栽植密度:既要充分利用有限土地,又要确保山茱萸正常生长,每亩宜栽植30~50株,如果间作其它灌木或乔木,只能栽植20株左右。整体部局以排列正方形为好。条件好的栽培地宜稀一些,条件差的栽培地可以密一些。
②栽植时期:栽植季节于山茱萸休眠期。此时气温、水分都处于逐渐上升阶段,是最适宜的栽植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进行。1月以后移栽,成活率明显降低。
③栽植 *** :起苗应选择阴天进行,苗根带土,栽植前进行根系修剪并蘸泥浆,保护苗木不受损伤,根系不能暴晒和风吹,在备好的栽植穴内,每穴施厩肥2千克,与土拌匀施入。如苗木根系过大,应对栽植穴进行修整,避免根系弯曲,埋土至苗株根际原有土痕时轻提苗木一下,使根系舒展,扶正填土踏实,浇定根水,有利成活。
5、田间管理
①扩穴培土:山茱萸定植后,要及时扩穴培土,扩大树盘,熟化土壤,给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幼树生长的前几年,于植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厘米的扩穴改土,以利于幼树根系的生长。
②间种:在山茱萸定植后的3~4年,可利用其株行距间的空隙套种矮杆农作物、绿肥作物或其它草本药材。
③中耕除草:栽植后的前3年,每年可视情况,中耕除草2~3次,全面整理的园地,可以结合间种的农作物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幼树和根系。
④施肥:施肥应根据山茱萸的生长习性和长势、结果多少进行适期、合理的施肥,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土壤施肥与叶面喷肥配合施用。
⑤整形修剪:山茱萸栽植后,若任其自然生长,常导致主枝过多,相互交叉重叠,枝干紊乱,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性差,致使结果多限于树冠外围和上部,这是造成山茱萸单株产量低及大小年的重要原因。通过整形修剪,可调整树体形态,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调节山茱萸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及树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早结果、多结果、稳产优质、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⑥疏花:山茱萸开花量大,营养物质消耗多,从而使坐果率降低,并出现大小年现象,为此在结果大年时,除冬季重截枝、控制花量外,3月开花时可进行疏花。具体 *** 是:根据树冠大小、树势的强弱、花量多少确定疏除量,一般逐枝疏除30%的花序,即在果树上按7~10厘米距离留1~2个花序,可达到连年丰产结果的目的。在小年则采取保果措施,即在3月盛花期喷0.4%硼砂和0.4%的尿素。
⑦灌溉:山茱萸在定植后和成树开花、幼果期,或夏、秋两季遇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保证幼苗成活和防旱落花落果,造成减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中所写,诗中抒发了王维对于远在外地兄弟的思念之情,在他的想象里,九月九日和兄弟一起登高,头上遍插茱萸,那红彤彤的果子映衬着兄弟的笑容,已经成了王维永久的怀念。
重阳插茱萸的由来
重阳插茱萸是古人的传统,主要取茱萸的辛烈之气来祛除外界的邪气,以保护人们身体平安。有关重阳插茱萸的由来,最早可见于梁朝。
宋代本草书籍《证类本草》在阐述吴茱萸的功效时,引用了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也。
又,证类本草引用《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可见,古人于重阳日取茱萸遍插头上,主要取茱萸的辛烈之气,以辟恶气,其作用类似端午大家用菖蒲艾叶煮汤沐浴。
茱萸有三种
茱萸,是一种通称,在现实中,茱萸有三种,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所记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作用完全不同,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之一,吴茱萸是张仲景吴茱萸汤的主药,食茱萸为古人用来调味,类似今天的花椒、胡椒。
吴茱萸味苦、辛,大热,如果采取新鲜吴茱萸入药,其苦味特甚,往往引起病人反胃甚至呕吐,所以临床使用,多为淡吴萸。
吴茱萸
食茱萸就是吴茱萸,但选择”茱萸中颗粒大,经久色黄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证类本草》
食茱萸之所以被古人用来调味,主要是”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采无时。“《证类本草》
山茱萸味酸,陶弘景记载: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有尔。
作者拍摄的山茱萸
宋代寇宗奭对吴茱萸和山茱萸进行了分别: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补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王维插的哪种茱萸
唐代陈藏器记载:茱萸南北总有,以吴地为好,所以有吴之名。
唐代气候温暖,长安气候类似今天的江浙地区,所以生长在江浙地区的吴茱萸在唐代也能生长在长安和秦岭。【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武元衡: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王维在蓝田辋川买下别墅隐居之后,写下了【辋川集 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说明唐代秦岭茱萸生长很普遍。
徐铉【茱萸诗】云: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详细记录了茱萸果实小而香的特征,与山茱萸不同。山茱萸成熟于农历十月中旬,吴茱萸九月就成熟了;山茱萸果实颗粒很大,没有任何香味,吴茱萸果实颗粒小,香味很浓;通过茱萸诗,可以很清晰地鉴别山茱萸和吴茱萸。
所以,王维插的就是吴茱萸。
茱萸应该插在哪里
【九日登高】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九日】耿湋: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登高回乘月寻僧】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堆。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朱放: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酬九日】权德舆:他日头似雪,还对插茱萸。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寄崔侍御二首】李白: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记住,古人在重阳,是将茱萸遍插在头上的,如果秃顶了,那就只有将茱萸系在胳膊或者衣领上,这样就会在重阳节那天告诉大家:我秃顶,都走开!别烦我!
茱萸还有什么作用
【相和歌辞 江南曲】宋之问: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
【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六首 秋歌二首】郭元振: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九日曲江】杜甫: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
【酬柏侍御答酒】王建: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
【屏风曲】李贺:沉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
古人将茱萸的应用大大扩展,除了九月九日插头上之外,茱萸还可以做成茱萸带,茱萸囊,茱萸席,茱萸酒,茱萸熏香,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流传下来,不然今天我们的生活会大大丰富。
「海淀教育FM」重阳且茱萸 尽孝岁月里海淀教育FM:传统节日| 重阳节
? 点击收听 ?
重阳节,重阳且茱萸 尽孝岁月里
▎讲述人
teacher
student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节三节一起,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登高: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时至今日,重阳节已经成为孝敬老人的重要节日,这个重阳节,别再让爱缺席,您可以带上礼物,到敬老院等地看望老人,更要常回家看看父母,和他们聊聊天,吃顿饭,小朋友们也要多关心老人,关爱老人,从小就养成爱老敬老的习惯。
在这里,也祝愿所有关注海淀教育FM的听众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啦!
移步「留言区」,讨论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喜欢本期节目,欢迎朋友圈
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开始学习传统节日
- 听见·海淀 -
《海淀教育FM——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国传统节日》版块由海淀教育新闻传播中心的两位播音员解读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海淀教育FM发布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 hdjyxw
遍插茱萸的重阳节,你插对了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将至,又到了该插茱萸的时节。说到茱萸,你真的知道该插什么吗?
山茱萸?错!
蜜茱萸?错!
草茱萸?错!
茶茱萸?这个茱萸?那个茱萸?都不是!
真正该插的应该是吴茱萸哦:
不过,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说明古人到底用的是吴茱萸还是食茱萸(椿叶花椒),所以,要是插食茱萸也勉强算对吧。
食茱萸就是它。
《说文解字》第78课:“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是什么?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8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pí。给的解释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说明这是一种草,但没说明是什么草,所以暂时存疑;“芘芣木”好说,《诗经.东门之枌》里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毛传说:“荍,芘芣是也”。郑玄笺注:“美如芘芣之花。”孔颖达疏引陆机的说法:“芘芣,一名荆葵”。芘芣就是锦葵,锦葵科。二年生草本,花淡紫色,有紫脉,为园艺栽陪品,供观赏,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分枝多,疏被粗毛。叶圆心形或肾形,具5-7圆齿状钝裂片,两面均无毛或仅脉上疏被短糙伏毛。样子如图:
(锦葵)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bì。这个读音跟《说文》里的另一个字有关,《说文》里的“荫”,解释说“或作芘”。《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陷将芘其所藾”陆德明释文说“‘蒋芘’,本亦作庇。”也就是说,读这个音时,通“庇”,就是荫蔽,庇护的意思。
芘的小篆写法如图:
(芘的小篆写法)
2、蕣。读作shù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木堇,朝華暮落者。从艸舜聲。《詩经》里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用“舜”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丽的容颜,实在太合适了,它的花极美,又会朝开暮落,女子的容颜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看:舜就是“蕣”,即木堇,就是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叶菱状卵圆形,常三裂。夏秋之际开淡紫、红色或白色花,开白色花的经常可以作蔬菜;另外,它可以全株入药,古称其花朝开暮谢。它的样子如图:
(木槿)
蕣的小篆写法如图:
(蕣的小篆写法)
3、茱。 读作zh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茱萸,茮属”可见这个字就是指茱萸这种植物。茱萸又称“吴茱萸”。芸香科,落叶小乔木。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绿白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红紫色,裂开。未成熟果实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可温中止痛,杀虫。古代有重阳节佩茱萸囊、饮菊花酒健身去邪的风俗。比如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西京杂记》卷三里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除吴茱萸外,还有芸香科落叶乔木食茱萸,果实可以吃;山茱萸科的山茱萸,果实可供药用。茱萸的样子如图:
(茱萸)
茱的小篆写法如图:
(茱的小篆写法)
4、茮。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jiāo。给的解释是:“茮莍。”茮莍,本义同椒,就是花椒, 属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茎干上有刺,枝有短刺,当年生枝被短柔毛,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稀披针形,叶缘有细裂齿,齿缝有油点。花椒也可用作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血吸虫、蛔虫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剂,比如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喜来乐曾有拿花椒治牙痛的偏方,用的就是它的麻醉功效。花椒植株的样子如图:
(花椒植株)
当然,最重要的,花椒是常用的调味品,它的样子如图:
(花椒)
茮的第二个读音是niǎo。读音出自《集韵》,组成词汇“苭茮”具体见“苭”字。《玉篇.戏艸部》:“草长貌。”意思就是“草长的样子”。
茮的小篆写法如图:
(茮的小篆写法)
5、萸。读作y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茱萸也”,具体见上面的“茱”字。萸的小篆写法如图:
(萸的小篆写法)
6、莍。读作qi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茮、樧實、裏如表者。”《尔雅.释木》释文引作:“樧,椒实,裹如裘也。”盖古本如是,“如裘”所以从求。今本“裹”、“表”二字乃传写之误。意思就是椒类果实表皮上生的疙瘩,我们看花椒的样子:
(花椒果实表皮的“莍”)
莍,有“裘”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就是“皮衣”的意思。“莍”的意思就是茮一类的果实外皮密生的疣状突起的腺体,如上面放大的花椒果实的样子。莍的小篆写法如图:
(莍的小篆写法)
我们说,汉字的造字法,现在来说,都是基于《说文解字》的“六书”,但实际上,远古的人们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出一个一个汉字的,更多源自实用。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系统,那时还没有系统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许慎把汉字系统分析之后归纳出来的造字 *** 。重要的是,当有了“六书”造字系统之后,人们实际需要中又要再造新字时,基本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所以,学习《说文解字》的六书系统依然有相当价值,这也是我们学习《说文解字》进而系统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说文解字】之78课,部分图片源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