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味道描写,香蕉的味道视频-万象-

香蕉的味道描写,香蕉的味道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6 0
红香蕉的诱惑

家里的苹果有金帅、富士、果光,大大小小好几种,可不知为何没有吃它们的欲望。

一日傍晚,同事张姐递来一个大苹果 “红香蕉”。正是腹内空空之时,那艳丽色彩和浓厚果香,让我不仅赞叹这种日渐退出人们视线的老品种是多么香甜诱惑。

红香蕉 色泽暗红 果香浓郁

这诱惑勾出我一段羞于启齿的童年往事。80年代,苹果的品种大部分是红玉、国光、青香蕉、红香蕉……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穿过一片苹果园。春天,花瓣静静地落下,蜂儿嘤嘤嗡嗡地绕着;秋天,熟透了的果子挂在枝头,果香却飘过篱笆,浓浓地弥散在空气里。

小学生的我,走过秋天,忍不住垂涎。

一日上学路上,我发现篱笆的角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洞,苹果们正在枝头向我张望。

中午放学后,我故意磨磨蹭蹭,当校园没了人影,四周静了下来,我开始回家。路过那个洞时,四下无人,我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心怦怦跳着,从树下捡起两个香喷喷红通通的红香蕉,揣在衣兜里,匆匆离开了。

回家后异常紧张,生怕母亲发现,会被责罚。苹果藏在什么地方,怎样吃的,苹果的味道如何,全然不记得了……

红香蕉 口感脆甜 久置面软

若当年的小孩是女儿,我做为母亲,会怎样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若我知道了应该不会责骂她,会很严肃地告诉她:这样做不对!这就是“偷”,不要有下一次!

会亲自领她去付了苹果的钱,然后堆她面前,告诉她:孩子,这样才可以安享美味……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难免面对种种诱惑,难免做错事,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领。不是打骂惩罚,发泄情绪,而是静心下来接纳孩子,看到孩子做事背后的动机。事情无论好坏,家长都要面对,要承担。要能既纠正孩子的问题又保护孩子的自尊;既处理好孩子与外界的关系又让他对规则有清楚的认知。

愿每一位母亲,理智且从容;愿每一个孩子,澄澈如水晶。

2021 11 13

美味的香蕉即将成为天价 好吃到哭的香蕉

水果很多人都很喜欢吃,但是一说到香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直接剥皮就可以入口,但是你们知道香蕉还有哪些吃法吗?今天给大家总结了几种香蕉的做法,包你百吃不厌哦。

随着疫情的严重,成就了很多的大厨,香蕉在这个时候估计也有不少人不敢买了,甚至价格会更高了,大家可以先收藏起来,什么时候做都是美味的食物。

之一道香蕉松饼

食材:一根香蕉、纯牛奶40克、鸡蛋1个、面粉55克、无锡泡打粉1克、糖适量。

之一步:把成熟好的香蕉去皮,先切成小段,用搅拌机打成泥(用熟好的香蕉这样味道香甜,此刻不需要添加水)。没有搅拌机可以手工成泥。

之一步:在打好的泥中加入牛奶和鸡蛋搅拌均匀,加入面粉、泡打粉、糖适量(想吃甜的可以多放,不喜欢太甜的少放,根据个人口味 *** )。搅拌成无颗粒状就可以了。

第三步:准备一个不粘锅(一定要用不粘锅,锅底稍微厚点的那种),调制成中火,不需要放油,不用搅拌,面糊会自己流动成圆形的,锅底成为焦黄,表面凝固翻面,等着另一面成熟即可。

第二道菜拔丝香蕉

食材:香蕉3根、淀粉80克、食用油200毫升、冰糖100克。

之一步:香蕉剥皮切成段放入碗中,然后倒入淀粉轻轻摇晃,让每个香蕉都裹上一层淀粉。

第二步:热锅烧油,油温大约在七成热,放入备用的淀粉炸至微微变黄,再慢慢地撒上一层糖小火烧制,最后倒入切好的香蕉,均匀裹上糖就可以出锅了,美味的拔丝香蕉就做好喽!

第三道菜香蕉派

食材:混沌皮100克、香蕉2根、食用油适量、蜂蜜适量。

之一步:把香蕉切成小丁,用混沌皮平放在面板上,中间处放入切好的香蕉丁,把混沌皮对折,四边用包裹起来(这里像是包饺子一样,把边包住,可以蘸一点水粘住边)

第二步:热锅烧油,把包裹好的香蕉放入锅中开始煎,颜色变成金黄色翻面,等快的好时候在表层轻轻地刷上一层蜂蜜,美味的香蕉派就好喽!

其实香蕉有很多种 *** 可以做,我经常做的就这几种,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 *** 也可以尝试做一做,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做法也不会相同,欢迎大家在我的评论区给我点评和留言,我也可以尝试一下你们的做法呦!

之一次吃香蕉的记忆

对出生在南方的孩子来说,香蕉随处可见,是最常见最、更便宜的水果之一。然而,对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北方孩子来说,香蕉可是稀罕之物,别说吃了,大多数人连见都没有见过香蕉,只是在书上看到过图片,或者在电影上看到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运输业逐步发展,南北方的物资流通比较方便了,北方的香蕉才多了起来。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大小小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人问:“谁吃过香蕉?”,几乎没有人说吃过。我说“我吃过”,他们就很好奇地问“香蕉啥味道?”我说“和蒸熟的红薯有点像,软软、面面、甜甜的,吃饭嘴里有点滑滑的感觉”。

我之一次吃香蕉,是还没有上小学之前(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爸爸带着我从渭南老家坐火车,去妈妈当时工作的陕西省武功县,要在西安转车,可能等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是爸爸想顺便带着我到西安玩玩。记得我们就去了当时好像叫“革命公园”附近的一个爸爸的同学家里(我爸爸中学和中专都是在西安上的学),他同学很高兴、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位叔叔拿出香蕉给我们吃,香蕉皮是墨绿色的、已经有些发黑,叔叔亲手剥开香蕉皮,递到我手里,我拿着香蕉还是不敢吃,爸爸说:“吃吧!很好吃的,你还没有吃过”,我才开始吃了一口,那时候才知道,香蕉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后来南下深圳打工,出差到中山,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香蕉园,才知道香蕉在地里生长时候的样子。跟广东籍的同事闲聊,他说他们小的时候,饿了就拿出香蕉充饥,我一脸羡慕,说“你们好幸福啊!我们北方的同龄人,很多人小时候都没有吃过香蕉”。

为了变好吃,你知道香蕉有多努力吗?

香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水果了,但是你确定自己真的和它是“老熟人”吗?

香蕉:虽然经常吃,但我们还不熟

香蕉Musa × paradisiaca,又名甘蕉,是一种多年生大型草本开花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纲姜目芭蕉科芭蕉属。

一般认为,香蕉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以及中国南部。中国古代典籍常常将香蕉、芭蕉和甘蕉混用,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第十卷,《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是有食用蕉的,但食用口感似乎与我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并且是有种子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香蕉口感很好,和古籍中所记载的不是一回事呢?难道是香蕉背着我们偷偷进化了?

香蕉园。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香蕉:没有进化,但被驯化

芭蕉Musa basjoo,一般是指芭蕉属野生种,它们味苦涩、带有大量种子,不可食用。而我们平时食用的香蕉,一般指驯化种栽培香蕉。

从严格意义上说,无论是芭蕉、香蕉或者甘蕉,它们都是一类抽象名词,并不指代某一个具体品种,因此也常常被现代人们混用。

带种子的野芭蕉。

那么,口味不佳的芭蕉是怎么驯化成可供人类食用的品种呢?

随着爱吃且爱钻研的科学家们的研究与分析,人们逐渐发现新几内亚地区可能是最早的香蕉驯化中心,在这里发现了早期的栽培记录。

现代大多数食用无籽蕉主要源自两种野生品种:小果野蕉(学名为 Musa acuminata,染色体类型为 AA,大多为长长的果实)和野蕉(学名为 Musa balbisiana,染色体类型为 BB,大多为圆圆胖胖的果实),经过种内或种间的杂交形成,进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现代栽培蕉。

左图为小果野蕉果实;右图为野蕉果实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市面上常见的栽培品种属于人工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主要包括香蕉(AAA)、大蕉(AAB)和粉蕉(ABB)三大类。

粉蕉。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它们属于单性结实,也就是说这类品种不经过授粉也可以结出果实。由于没有种子,生产上一般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大量种植。看到这里你或许就能明白,人们用给香蕉进行“绝育”的方式来去除黑黑的种子,从而让口感变得更好。

中间黑黑的小点是种子退化残留的种皮。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吃”途广泛的香蕉

虽然我们平时一般都是将香蕉当成茶余饭后的美味水果,但是香蕉的可食用指南远不止于此

据不完全统计,芭蕉属野生品种不足百种,但产生的栽培蕉品种可达千种。这些品种在约 140 个国家广泛种植,主要是获取果实,口感差点的可以考虑酿酒,如香蕉啤酒、香蕉酒。

不仅如此,栽培蕉的假茎和叶还可以生产纤维,根部可以积累大量淀粉。在一些欠发达国家,香蕉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储备。

尽管有些香蕉品种不适合鲜食,低糖、低水分、富含纤维,生吃口感粗糙,但经过烹饪(如蒸、煮、烤和油炸等)过后,它们仍旧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在一些非洲国家甚至还被作为主食。

这类烹食蕉一般属于大蕉类(AAB),全年结果,极其耐储藏,这也使得它们成为饥荒时期的宝贵食物来源。

人类可不是只会吃香蕉

当然,科学家们对香蕉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吃”这个字上。随着基因组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发展,科学家们自 2007 年以来,陆续开展果实作物基因组研究工作,先后探寻了葡萄、木瓜、苹果、林地草莓等果实的基因奥秘。

重要果实作物测序时间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之一个香蕉基因组,严格意义来说是之一个野生芭蕉(小果野蕉)基因组,于 2012 年完成测序,极大地促进了下游功能育种的研究。

之一个小果野蕉基因组发表于《自然》(2012)。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随后的 10 年内诞生了不少关于野生芭蕉的基因组研究,但始终没有一个栽培香蕉的参考基因组发布。栽培香蕉往往是多倍体,杂合度、重复序列含量高,因此基因组的解析并不容易。

2022 年 8 月,距之一个野生芭蕉基因组发布后的第十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团队计划开展了对栽培香蕉(AAA)的全基因组研究,旨在揭示栽培香蕉的全基因组遗传成分,为追寻栽培香蕉遗传祖先以及鉴定关键驯化性状奠定研究基础。

研究团队选择的品种属于卡文迪许蕉(Cavendish)类的巴西蕉,这个品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种植,市场份额占到了约 50%。先前曾有过关于卡文迪许蕉基因组的研究,但分辨率、完整性不足。科学家们迫切期待着卡文迪许完整参考基因组的解析。

香蕉:我变好吃了,但也不抗病了

全基因组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驯化的过程,哪些基因对栽培香蕉风味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栽培香蕉的抗病性普遍低于野芭蕉?

带着这些疑问,研究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发现与果实品质及风味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扩张,包括蔗糖/二糖/寡糖代谢通路、淀粉代谢通路以及芳香物质合成相关通路。也就是说,它们参与香蕉果实中甜味、软糯口感、香气等的形成过程。

鲜食蕉和烹食蕉在口感风味上的巨大差异可能受到这部分基因控制。鲜食蕉往往吃起来更甜,这与果实成熟中可溶性糖的积累相关。

华南植物园中的巴西蕉。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尽管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但野生种却表现为具有更高的抗病性。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大多数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都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

特别是对于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一套 DNA。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那么所有的个体也都难以避免。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客品种淡出市场。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发现,巴西蕉同样对枯萎病易感。

研究人员对全基因组进行了抗病位点检测,发现相对野生芭蕉,巴西蕉中存在更少的抗性基因。

这与传统认知是相吻合的,但是考虑到巴西蕉的单系起源(它们的抗性基因是直接从亲本继承而来,因此抗性基因理应与亲本保持一致),这样的结果又是令人惊讶的,研究人员认为巴西蕉复杂的驯化过程可能造成这一独特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 3 号以及 10 号染色体上定位到关联枯萎病抗性的区域,为未来枯萎病研究指明方向。

结语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往往并不简单,例如亚洲稻(又称水稻)的起源就长期存在争议。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确定栽培香蕉的祖先和驯化过程则是另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这是未来香蕉育种的关键。

未来植物学家们会结合大规模的种质资源调查,通过群体水平(比较个体与群体间的异同)研究,进一步厘清栽培香蕉的驯化起源过程,以便于育种学者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杂交。

小小的香蕉中藏着人类驯化果实的秘密,未来,植物学家们将为我们揭晓更多的驯化秘密,你期待吗?

参考文献

<1>Wang R, Li X, Sun M, et al. Genomic insights into domestication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ruit crops. Plant Physiology, 2023: kiad273.

<2> D’hont A, Denoeud F, Aury J M, et al. The banana (Musa acuminat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Nature, 2012, 488(7410): 213-217.

策划 ***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刘鑫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美味的香蕉 康雅宁

今天晚上,妈妈下班时从超市买回来了一大串香蕉。

我就站在香蕉旁边仔细观察香蕉。我发现一串香蕉有十几根,它们连在一起的时候像摇篮。我用力掰下了一根香蕉,发现掰下的香蕉独自一个弯弯的,好像月牙,还像小船,又像眉毛,有趣极了。香蕉皮的颜色黄黄的,像穿着一件黄黄的大衣,香蕉皮上有一些小黑点,那些小黑点就像撒上的芝麻,爸爸说,上面的小黑点越多,香蕉味道就越甜。

我开始剥开香蕉的皮,我把皮分成三半,往下一拉剥开的皮就像裙子一样。我把香蕉靠近鼻子闻一闻,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咬上了一口,香香甜甜的,美味极了。

我喜欢有趣的香蕉,更喜欢它香香甜甜的味道!

家里的香蕉黄了,却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

刚刚步入初冬,位于盆地中心的老家眉山还带着一丝晚秋的韵味,连续几天20多度的气温很难让人相信已到了冬天,那天下班,突然想起房子角落的那一大片香蕉树好像结了好几串香蕉,于是赶紧过去看一看有没有成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香蕉树属于热带植物,应该生长在海南和广东等地方,其实不然,作为四川盆地的中心,冬天相较周边省市温暖不少,在老家很多地方都种有香蕉树(也有说芭蕉),但并不是种来结香蕉吃,只是纯粹的种来当成风景树好看,而且就我看见的香蕉树也有好几个品种,有些特别高大粗壮,但是结的香蕉却很小,而且果实也成熟不了就烂了,这种应该是芭蕉,有些特别矮小,只有两米来高,结的香蕉却又特别大,而我家那一片香蕉树则介于两者之间,结的香蕉相较于商店买的要小。

说起我家的香蕉树还有一段历史,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岁吧,我妈妈从我外婆家挖了一根蕉苗回来栽在了房子的角落,年幼的我好奇于是拿着刀一刀给劈成两半,然后又用草给绑在一起,结果那颗蕉苗居然顽强的活了下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发了一大片。

虽然香蕉树长了一大片,但是之一次吃到香蕉还是自己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我们那里虽然香蕉树能长也能结果,但是香蕉成熟的季节刚好是冬天,只有遇到那种暖冬香蕉才有可能成熟,否则稍微打一两场霜,就会把香蕉冻死。

小时候,能吃的水果很少,每次香蕉结果了就天天盼望着,还不等香蕉全黄,就一点点黄的时候就用竹竿绑着镰刀给割下来,然后用袋子包着放个三五天就红了,那时候的香蕉吃着特别美味,为了不让其他人偷,我还特地把家里的田园犬拴在树下守着,但记忆里也不是年年都能吃到,还是看老天爷吃饭,到自己高中毕业外出打工算起也就吃过五六回,而自从自己外出打工开始十多年就再也没有吃到过家里的香蕉。

去年自己带着老婆回到了老家,家里的香蕉树愈发浓密了,眼瞅着结了几串香蕉,但是因为结的比较迟,还不等成熟就被几场大霜给摧残了,今年夏天四川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干旱,但也正是因为高温干旱,家里的香蕉比往年结的更早,在加上今年的初冬还挺暖和,终于再一次吃到了自己家的香蕉,可香蕉却再也没有儿时的那样美味了,和超市卖的相比,口感偏酸甜,但是回味有一点点涩口,吃了几个就不想吃了,但是我七个月的可爱女儿却吃的津津有味,或许这也会成为她童年的味道吧!


这串香蕉掉在房顶没看到,结果都黄的烂了一半

冬日里的脆炸香蕉,转身盘子就精光

小时候很爱吃炸香蕉,终于可以回味小时候的味道啦!

By 不二神雕

用料
  • 香蕉 两根
  • 鸡蛋 一个
  • 淀粉 2勺
  • 面包糠 适量

做法步骤

1、一个鸡蛋,2勺面粉混匀

2、香蕉串成串,分别沾蛋液、面包糠

3、炸至金黄

4、挤上沙拉酱,蕃茄酱,开吃!

小贴士

蕃茄酱沙拉酱可以不挤,或者沾白糖之类的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广西小米蕉,"蕉"小玲珑,香甜软滑,糯而不腻,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普通的香蕉

吃起来没什么感觉?

那要不要试一试

来自广西的迷你小香蕉

广西小米蕉

短而小巧

"蕉"小玲珑

小米蕉是广西近几年来

特有的农业特色品种

比起市面上的普通香蕉

小米蕉个头小

矮矮胖胖的

比一般香蕉

更芳香爽口

广西小米蕉

虽然个头很小

但味道却很绝

细软香甜的果肉

绝对能征服你

甜中带香

果肉绵密有嚼劲

还会有回甘

一口一个非常过瘾!

小米蕉和普通香蕉一样

未成熟时是青色

成熟后是黄色

短小矮胖的身材

非常的可爱

看上去娇俏饱满

诱人不已

广西小米蕉

圆润的果形

夹杂着淡淡的果香

清新而自然~

剥去金黄色的外衣

奶白色的厚实果肉

全部展露出来

十分好看

淡淡的蕉香

沁人心脾

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尝

一口下去

小米蕉的口感

香甜软滑

糯而不腻

几乎没有什么纤维芯

果肉绵密有嚼劲

软软滑滑的

甜中带香

一口陷入甜蜜

满满都是幸福的滋味

为了保证口感

一般小米蕉都是在

7-8成熟时采摘发货

所以有时收 *** 的小米蕉

可能还是青色的

这时需要捂几天

小米蕉才能成熟

味道才会更佳

小米蕉食用之后

饱腹感强

含铜钾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丰富的维生素

香蕉的味道描写,香蕉的味道视频-第1张图片-

易嚼易消化

补充营养

还能清理肠胃保持通畅

老少皆宜

是家庭常备的水果之一

“蕉”小玲珑

糯而不腻

老人孩子都爱吃

绝对让你

越吃越喜欢!

为什么成熟的香蕉会逐渐变黑?

每当我们看到香蕉从青绿逐渐变成金黄,然后再逐渐变黑,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香蕉会发黑变熟呢?其实,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了解一下香蕉的成分。香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而这种淀粉是无法直接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当香蕉还是青绿色的时候,其中的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这也是为什么青香蕉口感相对较硬、味道相对淡的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香蕉开始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其中的淀粉会逐渐分解成糖类,如葡萄糖、果糖等,这也是为什么成熟的香蕉会变得更甜、更软的原因。

在发黑变熟的过程中,乙烯气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乙烯气体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可以促进香蕉的成熟过程。当香蕉开始成熟时,它会释放出乙烯气体,这会促使香蕉内部的酶开始分解淀粉,转化为甜味更浓的糖类。同时,乙烯还会导致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降解,使得香蕉的颜色由绿变黄,再逐渐转变为金黄色。随着乙烯的作用,香蕉的质地也逐渐变软,变得更易于食用。

随着成熟过程的进行,香蕉内部的酶活性也会增强,这会导致果肉中的细胞壁分解,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导致果肉的氧化和变黑。这就是为什么香蕉在变熟的同时也会逐渐变黑的原因。

所以,以后吃香蕉不要再等到熟透了再吃,新鲜的香蕉才更好吃!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为了变好吃,你知道香蕉有多努力吗?

华南植物园中的巴西蕉

果皮颜色艳丽,成熟后自动炸裂开来的野芭蕉

□刘鑫

香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水果了,但是你确定跟它“很熟”吗?

香蕉不是进化,而是被驯化

香蕉,又名甘蕉,是一种多年生大型草本开花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纲姜目芭蕉科芭蕉属。一般认为,香蕉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以及中国南部。

芭蕉,则一般是指芭蕉属野生种,它们味道苦涩、带有大量种子,不可食用。

从严格意义上说,无论是芭蕉、香蕉或者甘蕉,它们都是一类抽象名词,并不指代某一个具体品种,因此也常常被现代人混用。

中国古代典籍也常常将香蕉、芭蕉和甘蕉混用。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第十卷《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是有食用蕉的,但其口感似乎与我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并且是有种子的。

这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香蕉口感很好,和古籍中所记载的不是一回事呢?难道是香蕉自己偷偷进化了?

其实我们现在食用的香蕉,一般是指驯化种栽培香蕉。但原本口味不佳的芭蕉,又是怎么被驯化成可供人类食用的品种呢?

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后发现,新几内亚地区可能是最早的香蕉驯化中心,在这里发现了早期的栽培记录。而现代大多数食用无籽蕉,主要源自两种野生品种:小果野蕉(大多为长长的果实)和野蕉(大多为圆圆胖胖的果实),经过种内或种间的杂交,进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现代栽培蕉。

如今市面上常见的栽培品种均属于人工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主要包括香蕉、大蕉和粉蕉三大类。它们属于单性结实,也就是说这类品种不经过授粉也可以结出果实。这些栽培种由于果实没有种子(我们看到香蕉中间那些黑黑的小点,其实是种子退化残留的种皮),在生产上一般采用组织培养法来进行大量繁殖。

看到这里你或许已能明白,人们通过给香蕉进行“绝育”的方式,去除了它们黑黑的种子,从而让它们的口感也变得更好了。

人类可不是只会“吃”香蕉

虽然我们平时一般都是将香蕉当成茶余饭后的美味水果,但香蕉的用途可远不止于此。

据不完全统计,芭蕉属野生品种不足百种,但产生的栽培蕉品种可达千种。这些品种在约140个国家广泛种植,主要是获取果实。就算是口感差点的,也可以考虑酿酒,如香蕉啤酒、香蕉酒。

不仅如此,栽培蕉的假茎和叶还可以生产纤维;根部也可以积累大量淀粉,在一些国家,香蕉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储备。

也有些香蕉品种并不适合鲜食,低糖、低水分、富含纤维,生吃口感粗糙,但经过烹饪,如蒸、煮、烤和油炸等,它们仍旧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在一些非洲国家,这些烹食蕉甚至还被作为主食。

烹食蕉一般属于大蕉类,全年结果,极其耐储藏。这使它们一度成为饥荒时期的宝贵食物来源。

当然,科学家们对香蕉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吃”这个字上。随着基因组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发展,科学家们自2007年以来,陆续开展果实作物基因组研究工作,先后探寻了葡萄、木瓜、苹果、林地草莓等果实的基因奥秘。

之一个香蕉基因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之一个野生芭蕉(小果野蕉)基因组——于2012年完成测序,就极大地促进了下游功能育种的研究。随后的10年内,诞生了不少关于野生芭蕉的基因组研究,但始终没有一个栽培香蕉的参考基因组发布。栽培香蕉染色体往往是多倍体,杂合度、重复序列含量高,因此基因组的解析并不容易。

到2022年8月,距之一个野生芭蕉基因组发布后的第十年,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研究团队也计划开展对栽培香蕉的全基因组研究,旨在揭示栽培香蕉的全基因组遗传成分,为追寻栽培香蕉遗传祖先以及鉴定关键驯化性状奠定研究基础。研究团队选择的品种属于卡文迪许蕉类的巴西蕉。

这个品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种植,市场份额占到了约 50%。其实先前也曾有过关于卡文迪许蕉基因组的研究,但分辨率、完整性不足。目前,科学家们正迫切期待着卡文迪许蕉完整参考基因组的解析。

香蕉变好吃了,但也不抗病了

全基因组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驯化过程。比如,哪些基因对栽培香蕉的风味形成会起关键作用?为什么栽培香蕉的抗病性普遍低于野芭蕉?

带着这些疑问,研究团队又发现,与果实品质及风味相关的基因家族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扩张,正是这些基因参与了香蕉果实中甜味、软糯口感、香气等的形成过程。而鲜食蕉和烹食蕉在口感风味上仍有巨大差异,可能就是受到这部分基因的控制。鲜食蕉往往吃起来更甜,这与果实成熟中可溶性糖的积累相关。

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但相对来说,原来的野生种却表现得具有更高的抗病性。

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大多数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都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了。特别对于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一整套相同的DNA。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那么所有个体都难以避祸。

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客品种蕉已淡出市场。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发现,巴西蕉同样对枯萎病易感。研究人员对全基因组进行了抗病位点检测,发现相对野生芭蕉,巴西蕉中存在更少的抗性基因。

这与传统认知是相吻合的,但是考虑到巴西蕉的单系起源(它们的抗性基因是直接从亲本继承而来,因此抗性基因理应与亲本保持一致),这样的结果又是令人惊讶的。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正是巴西蕉复杂的驯化过程造成了这一独特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其中两条染色体上定位到关联枯萎病抗性的区域,这也为未来枯萎病研究指明方向。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结语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往往并不简单,例如亚洲稻(又称水稻)的起源就长期存在争议。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确定栽培香蕉的祖先和驯化过程则是另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这是未来香蕉育种的关键。

未来植物学家们会结合大规模的种质资源调查,通过群体水平(比较个体与群体间的异同)研究,进一步厘清栽培香蕉的驯化起源过程,以便于育种学者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杂交。未来,植物学家们将为我们揭晓更多的驯化秘密。

来源: 羊城晚报

标签: 香蕉 味道 描写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