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露是什么,鱼露是什么调料起什么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1 0
吃货们决不能错过的潮汕蚝烙

某晚入睡前,老公突然说想吃“蚝烙”,我问他“蚝烙”是啥?他给我描述了一下,我们决定第二天就吃,没想到之一次尝试很成功,才过了三四天,老公又点这道菜了,可以想象有多好吃了吧……

By 符符bnlt

用料
  • 小生蚝 1000g
  • 木薯粉/地瓜粉 适量
  • 葱花 少许
  • 盐 少许
  • 鱼露 少许
  • 玉米淀粉 适量
  • 鸡蛋 5个

做法步骤

1、生蚝加入适量淀粉轻轻搅拌,动作要轻,不要把生蚝弄破。

2、用小水流清水冲洗干净,沥干备用。

3、红薯(木薯)淀粉适量,加半碗温水搅开;小葱、香菜切碎备用。

4、稀释的水淀粉加鸡蛋搅拌。红薯淀粉和鸡蛋根据喜好可以加减,做出来什么样随缘吧

5、加入葱花香菜末、少量盐、胡椒粉,不喜欢香菜可以换成芹菜末或不加,还可以加点姜末。搅拌均匀。

6、加入生蚝,搅拌均匀。

7、锅烧热,小火,放入适量猪油(其他油也可以),舀一勺放入锅里,煎至焦黄翻面。

8、另一面也煎至煎黄出锅。

9、完成?

10、用鱼露加少量胡椒粉做蘸料,没有鱼露可以用海鲜酱油加水代替,喜欢吃辣可以放一点小米辣。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潮汕特色调味品“鱼露”

鱼露,又称鱼酱油,是一种广东,福建等地常见的调味品,能够延续至今,与其独特的风味密不可分,主要包括鲜味和咸味;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水产调味品,是用小鱼虾为原料,经腌渍、发酵、熬炼后得到的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汁液,色泽呈琥珀色,味道带有咸味和鲜味。鱼露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华侨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有逐渐流行。

鱼露,又称鱼酱油、胰油,胶东称为鱼汤,福建称为虾油,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水产调味品。鱼露以低值鱼虾或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利用鱼体所含的蛋白酶及其它酶,以及在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下,对原料鱼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进行发酵分解,酿制而成。其味咸、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所有的必须氨基酸和牛磺酸,还含有钙、碘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虽然用于鱼露生产的原料是食用价值较低的鱼虾或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但其营养价值却不容小觑。鱼露中含有18 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包括8 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作为水产品重要功能成分之一的牛磺酸也是鱼露的重要成分;另外,鱼露中富含多种有机酸如丙酮酸、富马酸、琥珀酸等和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Cu、Zn、Cr、I、Se等。

鱼露一般呈红褐色,澄明有光泽,富含多种氨基酸与呈味性肽含,氮量高,有鲜味和浓厚的美味;还能掩盖畜肉等的异味,缓减酸味、咸味;鱼露入口留香持久,香气四溢,具有鱼虾等水产品原材料特有香质,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鱼露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鱼露,应是指腌制咸鱼时排出的鱼汁,这些鱼汁的成分除了盐水,主要是鱼类蛋白水解产生的多种氨基酸,既鲜味又营养,渔民觉得倒掉可惜,就留下来充当调味料。潮汕人也将这种鱼汁称为“醢汁”,将腌制的海产品称为“咸醢”。如清光绪《揭阳县正续志》记载说:“涂虾如水中花……土人以布网滤取之,煮熟色赤,味鲜美,亦可作醢。”这里“醢”是指用鱼(虾)肉制成的酱料,与上古的字义完全相同。潮汕是鱼露的原产地之一。潮汕人还将鱼露称为“腥汤”,旧时主妇常让儿童拿碗或旧瓶到市场杂咸铺打腥汤,也有小贩推车沿街叫卖。

“鱼露”是酱油吗?和生抽有啥区别?才知道差别还不少

“鱼露”是酱油吗?和生抽有啥区别?才知道差别还不少

中国菜,可以说是极具特点,且闻名于世。同样是一块五花肉,西方做法里大多以烤、煎为主,而到了咱们国家,无论是红烧、清蒸、水煮,还是和不同食材搭配,如粉蒸肉等,这些做法可是10只手指都数不清。

同一种食材,在中国菜里,可以演变成N种做法,这其中,和各类独具特色的传统调味品密不可分,不同的调料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菜肴口感。在众多调料中,酱油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种。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制酱,而到了今天,酱油的品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里面有种叫“鱼露”的酱油,很多人并不陌生,但还停留在“只闻其名”的阶段,今天,懒喵就准备跟大家聊聊鱼露,一起来看看:

鱼露是什么料?

鱼露和生抽,应该选哪种好?

01 鱼露是个啥?

鱼露,又叫鱼酱油,属于酱油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酱油的一种,无论是在文化起源,还是在原料构成、 *** *** 等方面,都跟普通酱油有所不同,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一味传统调料。

大家如果去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或者去餐厅吃过正宗的东南亚菜,如越南菜、泰国菜等,就会发现,里面常有的一味调料,就是鱼露,这和我们做菜的时候喜欢放生抽,是一个道理。

其实,鱼露并非源自东南亚,而是起源自咱们国家,且原产自广东、福建等地,最早是由华侨带到了东南亚这些国家,因此也就在那流传开来。除了东南亚菜外,在很多粤菜或者福建菜里,也常常能看到鱼露的身影。

而说到鱼露的原料构成,我们可以顾名思义,即“鱼”露里自然有“鱼”。普通酱油大多是用大豆酿制而成,而鱼露的原料则为各种小鱼和小虾。将新鲜的鱼虾加盐进行腌制、发酵后,得到的产物就是鱼露。

经过发酵后得到的鱼露,会呈现出鲜咸交错的味道,并且还有一股海鲜食材特有的香味。而鱼露在天然发酵过程中,耗时可不短,有些好点的鱼露甚至需要酝酿2年以上,以使其原料里的风味发挥到极致。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鱼露是什么料”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如果简单总结下,鱼露就是用各种小鱼和小虾加盐腌制成的酱油,可以提供咸味和鲜味,在粤菜、闽菜、东南亚菜中常常会用到。

02 买酱油,选鱼露还是生抽?

在对鱼露进行一番了解后,相信很多朋友还会关心一个问题,在买酱油时,应该选鱼露还是生抽。虽说两者都属于酱油类调味品,但是区别却不少。

鱼露的原料为鱼虾类海鲜食材,并且在 *** 过程中,先经过腌制再进行发酵。生抽的原料则为大豆类食材,没有经过腌制,而是直接进行发酵。原料和制法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在风味上的差异。

鱼露的味道会比生抽鲜一些,还带有一股海鲜食材特有的味道,常用于海鲜类菜肴中,也可以作为蘸料使用,但是有些朋友会觉得鱼露里有股鱼腥味,吃不习惯。和鱼露相比,生抽的接受范围会更广一些。

至于选哪种酱油好,主要还是看大家的口味喜好。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人们就喜欢用鱼露来作为日常调味品,而在其它的一些地方,人们可能更习惯生抽的味道。

结语

鱼露的本质就是酱油的一种,并且属于“鱼”酱油,即在原料上,选用的是小鱼和小虾类食材,因此在提供咸味和鲜味的同时,还会带有些许海鲜的风味。大家下次在遇到鱼露时,就不会再一脸懵了。

用大白话聊美食,我是懒喵,喜欢美食的朋友,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噢~

天天吃酱油,你知道生抽、老抽、豉油、鱼露、蚝油之间的区别吗?

酱油种类众多,挑得人眼花缭乱。哪种更好用呢?下面我们就来挨个介绍一下。

生抽和老抽:这两种是大家最常见的酱油。生抽酱油属于酿造酱油,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酱油,颜色较浅且味道鲜美。

至于老抽酱油,就是进一步加工浓缩后所得的酱油,颜色更深,味道更鲜,黏度也更大,所以更适合于给肉菜上色使用。

白酱油:这种酱油在一般家庭里应该不常见,适用于需要保留食物颜色的菜品,也可以做拌菜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白酱油里不需要加焦糖色素。虽然焦糖色素在合理添加范围内对人无害,但还是少吃为好。

捞拌汁:顾名思义,捞拌汁是专做凉拌用的酱汁。捞拌汁滋味丰富,既有酱油的鲜味和咸味,又带些醋汁的酸甜,搭配适宜,免去了自己配凉拌料的麻烦。

味极鲜:其实“味极鲜”本质上属于生抽酱油,它的鲜味儿会更加突出,清蒸、凉拌、炒菜都适用,在做菜时完全可以用来代替味精。

蒸鱼豉油:“豉”其实就是“大豆”,豉油就是用大豆酿造而成的酱油,听名字就知道,一般在清蒸鱼时使用,可以使鱼肉更加鲜香。

蚝油:蚝油其实本来是以生蚝为原料熬制成的调味品,主要为菜品提供鲜味和咸味。但生蚝汁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蚝油添加很少的生蚝汁,而以香精代替。

鱼露:这种调味品北方家庭用得很少,在南方和东南亚相对多见,它主要以小鱼虾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得到的一种呈鲜调味品。

看到在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买什么样的酱油首先应该取决于用途,分清凉拌还是红烧。其次,建议大家挑选酿造酱油,而不是配制酱油。最重要的一点是,挑选酱油还应该看一个指标——氨基酸态氮。这个数字越大,酱油的等级越高,滋味越鲜美。

另外,超市里还有标着低盐的儿童酱油。这种酱油价格昂贵,其实并没有必要购买。与其买低盐酱油,不如做菜的时候少放。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不管是什么酱油,其中的含盐量都不会太低,30毫升酱油里的盐就达到了一天的推荐摄入量。因此,烹饪的时候一定要少放,建议烹饪时在起锅前添加,食用时采取“点、蘸”的方式。

各位朋友,你在家做饭,习惯放哪种酱油呢?不妨在媳妇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生活经验。

走近鱼露 *** 工:黄金时节不等人 越热越得加紧干

工人们头顶烈日在滚烫的陶缸前操作。

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文 张人峰/摄

烈日下,一个个大陶缸一字摆开,工人们手持1米多长的木杵,汗流浃背,费力地翻搅缸中浓稠的液体。这是记者昨日跟随市总工会干部走访高温下的职工,来到民天食品厂看到的鱼露(虾油) *** 场景。

“七八月是鱼露 *** 黄金时节,这种特别炎热的天气有利于鱼虾蛋白质分解成人体所需氨基酸,晒炼一天能顶冬天一个月,所以越热越得加紧干,因为好时节稍纵即逝。”民天食品厂副厂长黄星文说。

今年64岁的陈学耕在这里做了36年鱼露,是全省仅有的一位民天鱼露 *** 技艺非遗传承人。虽已退休,但他闲不住,没事总喜欢往厂里跑。陈师傅告诉记者,鱼露 *** 九成以上工序必须在高温露天下完成。“下料、晒炼、搅拌、浸提、退渣,都少不了这些大陶缸,它们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做鱼露‘神器’。”

“全厂有大陶缸约3000个,它能吸收地面温度,也能接受阳光照晒,缸壁四面都可受热,下午最热的时候,缸壁温度能达七八十摄氏度,一不小心就会被烫起泡。”黄星文说,鱼露 *** 工有16人,平均每人要负责近200个陶缸,为了缸里的原料受热均匀,每天清晨四五点、上午10点、下午4点、晚上六七点,都要对所负责的陶缸逐个翻搅一轮。“按每个缸捣10下,一天也得捣8000下,况且缸里的并不是清水,而是带着还没溶解的鱼体,盛满时有250公斤重,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温度高劳动强度大,工人脸上满是汗水。

记者来到女工陈贤碧面前,向她借过木杵,想尝试能否从缸底翻起沉淀物。结果别说捣10下,翻一下都很艰难。加上曝晒,滚烫的陶缸,鱼虾高温发酵产生的异味,简直让人下一秒就想逃离。

“缸里的鱼是今年新收的,这种天气要等鱼体自行溶解成液体还需至少半个月。就算变成了液体,也还得用竹篓反复浸提6轮才能进入退渣工序,之后再转至车间除菌、消毒、提纯。所以你们吃到的虾油,要从鲜鱼虾变成美味调料,至少需等1年。”黄星文说。

“虾油是福州美味更好的诠释,也是在海内外异乡的福州人无法抹去的家乡记忆。这里生产的鱼露已走进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超市。想到这一瓶小小的鱼露能给在外乡亲带来如此重要的思乡慰藉,我们干的活就很有意义。”陈学耕说。

记者还了解到,经过陈学耕的创新,民天鱼露实现了品质提升和保质期延长两大突破。等年底工厂搬至闽清后,还将添置一批设备,使鱼露的品质更有保障。“鱼露酿造技艺主要靠老师傅言传身教,就算到了现代化新厂区,为保持其独特风味,核心 *** 环节仍需靠人工在高温露天下完成,做这行的确辛苦。”黄星文说。

除了蚝油,它是广东第二大调味品,上色增香去油腻,尽显岭南风味

近几年,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对餐桌口味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原来的调味品,也就是酱油、盐、醋,现在再去看一看,什么豆瓣酱、番茄酱、蚝油、柱候酱,一应俱全,还有一款北方不常见的,它叫做鱼露,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东南亚一带,而且使用频繁,在我们北方的小县城,别说吃了,很多超市都没卖的,有的甚至都没听过。

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鱼露是提鲜用的,添加了鱼露的食物,会变得鲜美可口,这一点和蚝油很相似,习惯了这种调味品以后,什么生抽、酱油、味精、鸡精,就全部抛之脑后了,为什么能在广东、福建一带火爆?可能一般人不习惯这个味道。

鱼露,又称鱼酱油,在广东一带,除了蚝油以外,它也算第二大调味品,之所以这么流行,跟它独特的味道,密不可分,鱼露的味道很鲜美,如果直接品尝的话,会有一种咸味和鲜味的混合味道,适合煎、炒、蒸、炖、腌,还能除油腻味。

鱼露,当地人俗称鱼油,是用小杂鱼和小虾米加盐腌制,在经过一系列的发酵,再经过晒炼、溶化、过滤等工艺,去掉一部分腥味,接下来就是成品了,在南方沿海一带,小鱼小虾的成本非常低,很多当地居民,都会自制鱼油,使用 *** 如同放酱油差不多。

例如一些海鲜类食材,鱼类、贝类等菜肴,很适合用鱼露烹饪,除此之外,粤菜中还常用其腌制 鸡、鸭、鹅等,烤制肉类的食品,煲汤,烤肉,烤鱼,烤鸡,炒菜,炖菜,蒸鱼,蒸肉,煮菜, *** 蘸料, *** 多种多样,鱼露在本地影响非常广,上色增香去油腻,尽显岭南风味。

鱼露的本味非常鲜,味道特别强,吃不惯味道的小伙伴,会觉得有点腥或者臭味,其实这都是正常,毕竟它是沿海地区的“产物”,人家吃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像内陆一些城市,还是以酱油、醋为主,就连蚝油、郫县豆瓣酱,也是近几年才流行的。

给他一盒十三香,估计他们也吃不习惯,大多数与海鲜有关的菜肴,只要加适量的鱼露,再搭配柠檬、辣椒,立马吃出一股东南亚的风味,当然,鱼露确实是泰国菜、越南菜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鱼露的产地在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是由早期华侨,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才逐渐流行开来。

在泰国菜、越南菜中,他们是不放盐的,直接添加鱼露即可,既有了咸味,又有了鲜味,真是一举两得,其实这些吃法,都是华侨教他们的,广东的味精早就绝迹了。

鱼露虽然食材廉价,是一些小鱼虾或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但其营养价值却不容小觑,经过发酵之后,鱼露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的8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须的,还有有机酸、微量元素等等,非常有益健康。

鱼露有纯天然的鲜味,吃起来很健康,比大把的放味精、鸡精,要健康的太多了, 但也有少许的腥味,介意腥味的朋友,还是要谨慎使用。

回想一下,刚开始广东的蚝油,也是不被人接受,后来慢慢的也走进了千家万户,鱼露虽然好吃,但缺的是宣传,这也导致了北方人很少知道它的用处,见到也不认识。

除了鱼露以外,广东还有一款柱候酱,跟鱼露的地位差不多,也是常备的调味品。

仅供参考、收藏转发,谢谢点赞

禁止抄袭,我是食味菜谱,热爱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关注我每天学习做菜,总会给你惊喜。

这些食物自带“盐值”,一不小心就可能盐摄入超标,伤害血管

科学用盐

一个坚持了78年的“重口”饮食习惯,为什么能让一位八旬老人的心脏、肝脏、肾脏甚至大脑同时陷入危机、险些致命?这个习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极其普遍,但改变起来为何却比登天还难?本期节目为大家讲解如何科学用盐,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会分享一些减盐不减美味的妙招!



病例:

赵爷爷今年八十岁,两年前的4月29日,突然感到难以忍受的胸闷、气短、窒息感,紧急送医后发现他的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都面临衰竭,还出现了一侧手臂的偏瘫!

而这一切都跟赵爷爷从小就“口重”有关,别人做菜用半勺盐,赵爷爷要放一勺还多!日积月累下来对全身的各个器官损伤严重,最后在78岁时爆发了身体的“雪崩”。



两年后的今天,赵爷爷的心脏由全心增大恢复到正常大小,肝肾功也都正常了,重获健康的赵爷爷告诉我们:除了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并规范用药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改掉了吃盐过多的习惯!



食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管变硬,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肾脏血管硬化,增加肾脏的排毒负担,容易造成肾功能损伤;心脏的血管硬化,会造成心肌梗死、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过多的食盐进入身体,还会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还有一些肥胖骨质疏松也和食盐摄入过多有关。




1对于控盐,很多人有自己的观点:有人没觉得吃咸了,就不减了,这其实不对。


做菜加盐的剂量相差25%,味蕾是无法察觉出来的。此外,一些烹调方式也可能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盐的摄入:加入的其它调料中也含有盐,还有加糖会减弱盐的咸味,如果放入食盐过早,在烹调的过程中咸味也会变淡。所以你感觉到的咸未必是真正的盐量。



2第二种对减盐的态度是:说减就减,马上行动!这种观念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一下子减盐太多对身体未必会有好处,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减盐。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血管中盐的浓度和细胞组织中的盐的浓度是慢慢地达成一个平衡状态的,如果摄入的盐突然减少了,导致血管里吸收的盐一下子变少了,从高浓度变成低浓度,正常人会出现大量排尿,可能引发脱水,体内的钙离子、钾离子失衡,容易造成人体系统紊乱。

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自身水分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引发不适症状。所以减盐也要慢慢来,给人体一个适应过程。


3有人说,既然盐吃多了不好,干脆就不吃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


有科学研究发现:盐和脑卒中以及其它心肌梗死的发生是一个U字形曲线的关系,食盐摄入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害的,所以要控制好量。



专家提醒:长期清淡饮食人群,如出现乏力嗜睡、经常恶心等症状,应该警惕盐摄入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盐量上限为小于5克。目前,中国人每日摄入食盐量为10.6克,是推荐摄入量的两倍多!中国人摄入盐量过多,究竟多在哪儿了?




专家告诉我们,控盐其实主要控的是,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有些食物中有很多含钠元素,很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很多的盐。


除了盐罐里的盐加工包装食物里的隐形盐,还要警惕自带“盐值”的食物,有些食物即使烹调时一点调味品都不加,也含有大量的钠!比如海产品海鱼、海虾、生蚝、海带及虾皮等),还有个别绿叶蔬菜,如芹菜


根据北京理化分析实验室的检测发现:

  • 一斤海虾含盐0.95克
  • 一斤芹菜含盐1.25克
  • 半斤香干含盐0.85克
  • 一个皮蛋含盐0.34克


鱼露是什么,鱼露是什么调料起什么作用-第1张图片-


中国人有喝汤的习惯,很多人觉得汤里带点咸有味道,但是您知道吗?菜汤中含盐量其实很惊人。


通过盐值检测仪,我们发各种调味品以及菜汤也是“盐值”大户!专家特别提醒:尽量不要喝菜汤,也不要用菜汤拌饭。


各种调味品以及菜汤的盐含量:

  • 鱼露的含盐量:9.50%
  • 菜汤的含盐量:6.22%
  • 大酱的含盐量:5.36%
  • 酱油的含盐量:4.90%
  • 料酒的含盐量:0.46%



大家常吃的咸菜、泡菜中也含有大量的盐分,那么哪种最咸呢?


根据北京理化分析实验室的检测发现:

  • 100克的泡菜含盐2.21克
  • 100克的东北酸菜含盐0.75克
  • 100克的辣白菜含盐1.39克
  • 100克的老北京八宝酱菜含盐4.24克



这些实验数据,并不只是单纯地告诉大家哪种最咸,而是想告诉大家,要有选择性地去吃一些食物,有意识地去控盐。



前面说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盐量是不超过5克,如何衡量这5克盐呢?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啤酒瓶盖,一平盖是5克,如果把啤酒瓶盖里的橡胶圈取下来,这样的一平盖就是6克。



另外,田颖主任还带来了四个科学吃盐的妙招,帮您减盐不减美味:


1早餐不吃盐,午餐、晚餐少吃盐

早餐可以选择牛奶、鸡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其实牛奶中也是有钠的,可以满足人体早餐的需求。


2巧用葱姜蒜和鲜味食物

在菜肴中加适当葱、姜、蒜、芥末、胡椒、咖喱粉等香辛调料,掩盖低盐后的清淡口感。


3快出锅前再加盐

盐放得太早容易变淡,建议快出锅前放。


4有条件选择低钠盐

选择低钠的盐,或者在放酱油的同时少放盐或者不放盐,酱油中含有20%~40%的盐,可以用酱油代替部分盐


潮汕人说的“鱼露”,是什么鬼?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中国的调味与酱料文化中,有一味源起上千年前汉朝的调味品,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菜系。无论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番茄酱、寿司等美食界舶来品,还是近些年来打入中国美食市场的东南亚料理,追根溯源,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中国南方菜系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水产调味品,鱼露从中国走向世界伊始,兜兜转转,再回到故土,已是另一番模样。今天,也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味穿越千年的中国传统古味。

= 鱼露的前世今生 =

鱼露,是我国沿海地区非常传统且古老的一味调味品,目前查到的最早可追溯的文字记载,为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魏末年,在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在书中作酱法一节,有提到一种名为“鱼酱”的酱汁:

“不用切。去鳞,净洗,拭令干,如脍法披破缕切之,去骨。大率成鱼一斗,用黄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白盐二升,黃盐則苦。干姜一升,末之。橘皮一合,缕切之。和令调均,內瓮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气。熟以好酒解之。”



大体意思是,用生鱼去鱼鳞洗净,去骨加盐,密封发酵。这种鲜鱼不去内脏,码盐腌制,取其腌制汁液的做法,与传统鱼露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称为鱼酱。

贾思勰还引用了崔浩所著《食经》里的加酒的制鱼酱法,用酒来帮助发酵,这种做法一日便可食用。虽然崔浩所著《食经》早已失传,但可以从这一点看出,鱼酱制法的出现,要比贾思勰所在的北魏更早。而贾思勰也提到了鱼酱由来的传说,认为是当年汉武帝逐夷于海滨时,偶然发现的当地渔民的一种制酱工艺,如果记载属实,那么鱼露的诞生至少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在杨坚的《〈 齐民要术〉中的鱼酱加工探析》一文中,也详细的对比了鱼酱法中不同做法的异同,且多取用海鱼为原材料,并且认为这种做法在北魏时期已经非常成熟,是继承于汉代又长足发展的一种制酱工艺。

而洪光住在《我国鱼酱起源初探》一文中,提到了鱼露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北魏的鱼酱,但更早的起源可能是2000年前的汉代的鱼醢,也是鱼鲊(即糟鱼)腌制过程中所出的酱汁。



而至于鱼露工艺何时进入广东潮汕地区,这个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在《齐名要术》所记载的鱼酱,主要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沿海渔业的情况反映。而正如黄挺在《潮汕史》中所述,潮汕先民多是由北入福建,再从福建迁入潮汕的,鱼露是否也是相同的传播路径,没有准确的史料可以考究。

倒是从鱼醢的“醢”字,我们可以略窥一二。醢在古代即代表肉酱、鱼酱的意思,而潮汕目前很多海产腌制品也仍带有“醢”字,如钱螺醢、厚妞醢等等。或许是较早之前 *** 入潮汕时,将“醢”的做法带到了潮汕,并在这片土地上慢慢传播与演变,连称谓与汉字也一并流传下来了吧。

现代的鱼露制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一千多年前的 *** 工艺,只不过调味可能有些许改变,一般只用鱼虾等海产,码盐腌制即可,而不加其他姜等调味配料。而现在发酵后的鱼露,出汤之后还会加上杀菌和检测等步骤,借助了现代科学的手法与工艺,进一步降低鱼露发酵过程中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了。

= 鱼露对其他菜系的影响 =

说起鱼露,很多人都会想到东南亚菜系。确实,目前国内除了东南沿海,很多地方已经难以见到鱼露的身影了。而东南亚却依然非常流行,甚至像越南菜,可以说没有鱼露不成菜,说鱼露是越南菜的基石一点都不夸张。



而目前各大超市能买到的鱼露,大多也是东南亚鱼露,尤其以泰国的鱼露为主。也正是因为东南亚鱼露的出名,而我国近代之前又一直是以鱼酱称呼鱼露,甚至在清代之前都找不到“鱼露”这样的字眼,所以就有人误以为我国的鱼露是从东南亚流传进来的。然而从我国鱼酱和鱼醢的发明时间来看,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东南亚鱼露使用时间最长的当属越南,而自秦到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百越,等到五代十国时期才独立出去。如果越南那时候已经使用鱼露并且传入中国,那么《齐民要术》就不会写汉武帝逐夷于海滨并发现鱼酱这样的传说了,毕竟当年汉武帝灭的是南越国,虽然南越国的领土包括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但汉武帝军队只打到南越国的首都番禺城城下(现广州),南越国就整体成为汉朝附属国了,所以汉武帝是没有直接去到越南那么远的。



至于为什么越南会有鱼露?按《食物语言学》里的说法,更有可能是汉武帝征服南越之后,原百越一族逐渐退至东南亚,导致的鱼露向东南亚传播。

然而鱼露传播的终点,远比东南亚要远得多。《食物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番茄酱被写为“tomato ketchup”。



他认为ketchup的原意,就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鱼露,tchup就是闽南语系中“汁”的发音,而ke则是闽南语中“腌鱼”的意思。我自己试着读了下,感觉ke-tchup的发音,确实与潮汕话里的“鱼汁”发音非常接近,而潮汕话又属于闽南语系中的一个分支,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而这种名为ketchup的鱼露,从福建泉州被带到了东南亚之后,又接着被英国人贩卖到了欧洲腹地,并且成了昂贵的调味品。在之后的四百多年里,鱼露不断被模仿,并慢慢演变,从最初改用鱼与蘑菇共同发酵,到后来不再使用鱼,直接用英国蘑菇发酵,甚至还有加入核桃的配方。

鱼露这一中式调味料,踏上欧洲之后,在被仿造的路上越走越远,演变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配方的ke-tchup。

到了19世纪南美的番茄传入欧洲,番茄也被加入到了配方之中,最初的番茄酱做法中就加入了凤尾鱼,也可以从这里看出番茄酱与鱼露的渊源。19世纪中后期,凤尾鱼就不再出现在番茄酱的 *** 菜谱中了。番茄酱成为了所有仿造ketchup中更受欢迎的配方,再后来,番茄酱又传入美国,并加入了更多的糖,之后又出口到了香港及世界各地,一路不断地演变。而作为番茄酱巨头的亨氏,也一直保持使用“ketchup”这个词,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番茄酱,仍写着“tomato ketchup”。

而鱼露的前身,也就是前面讲到的鱼鲊,则往另一个方向传播,成为了如今日本料理中的代表作——寿司



按宫崎正胜在《料理的故事》里所述,日本语中的寿司(sushi)原意指的就是“酸”的意思。一开始是不加饭的,只是将鱼、贝、肉等盐渍之后加压,待发酵后发出酸味的食物,其目的是通过发酵来保存食物,与汉代鱼鲊的做法基本相同。

到了大约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中期,“延喜式”中规定的作为纳贡的寿司,已经进一步改进了,使用的是将鱼和肉码盐,并加在米饭中间一并发酵的方式,称为熟寿司。但这种寿司,发酵后的米饭是弃用不吃的。

到了室町时代,又演变成了减少米饭的发酵时间,当米饭略带酸味时就取出与贝、鱼同吃。



这种吃法区别于前面的熟寿司,因此称为“生熟”。而我们现在吃到的寿司,就是从这种“生熟”做法里引申出来的。

现在传统的日本寿司,部分鱼类仍会使用利用自身酵素熟成,以嫩化肉质和提升风味,例如金枪鱼一般会经常十天左右的熟成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寿司之神》中,二郎对着一块生的金枪鱼,说“还不够熟”。



日本汉字里的“鲊”也与“鮨”同义,这个字在中文里的原意指的就是用盐与稻米共同发酵变酸的鱼,而现在“鮨”在日本,已经直接是寿司的意思了。

鱼露,这种源于我国汉朝的鱼鲊与鱼醢的酱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分别向东亚、南亚等各个方向传播,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千年后再次进入故土,却早已是另一番模样了。

= 何为好鱼露? =

鱼露,同其他发酵的酱露一样,重点在于“鲜”,其主要成分是鲜美的氨基酸,包括了谷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等十几种呈鲜物质,当然也包括了各类其他复杂的风味物质,Shimoda M以台湾鱼露为样本,从鱼露中分析出了1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了含氮物、含硫物、醇类、酮类、芳香族碳水化合物等等。也正是因为鱼露风味复杂又鲜美,所以嗜鲜如命的潮汕人才会如此偏爱这种酱料。

但市面上的鱼露太多了太多,从原料的选择到发酵的工艺,都不尽相同。

首先是用料。前面我们讲到了鱼露是可以鱼肉带内脏一并发酵的,那么自然会有些厂商使用卖不起价格的杂鱼,甚至可能使用废弃的鱼内脏和下脚料,各种鱼肉鱼杂一并发酵,再通过后期的脱腥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一大瓶鱼露,耗费很多的鱼料发酵,最后价格却不贵的原因。

而好的鱼露,正如《齐民要术》里所述,应使用鲜活渔获去鳞洗净再发酵,甚至还应分门别类,不同的鱼类分别发酵,这也是为什么贾思勰在鱼酱开头写了一句“鲤鱼、鲭鱼之一好;鳢鱼亦中。鲚鱼、鲐鱼即全作,不用切。”虽然当时渔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可选的鱼类不多,但从这句描述还是可以看出,不同渔获做出来的鱼类,品质也是不同的。



其次是工艺。鱼露 *** ,一般包括了腌制自溶、日晒夜露、过滤、晒炼、后发酵及灭菌等步骤,其中发酵的温度、加盐量、是否加酸溶解以及发酵天数,都与最后的风味息息相关。



在孙美琴的《鱼露的风味及快速发酵工艺研究》里提到,鱼露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鱼肉蛋白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鱼露最重要的风味成分。因此,发酵工艺,也是决定鱼露风味的重要因素。

传统鱼露发酵工艺,发酵时间要两三年以上。像东南沿海的鱼露 *** ,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高盐自然发酵,这种方式发酵的鱼露,因为发酵缓慢,呈鲜物质与风味物质更为丰富,且盐与谷氨酸会结合成为谷氨酸钠,所以更具有自然鲜味。另一方面,高盐也会抑制细菌滋长,所以产生的氨氮非常低,可以有效避免鱼露产生难闻的氨臭味。但与此同时,盐也抑制了蛋白酶的活力,因此发酵时间长, *** 成本高。



而为了降低成本,就自然诞生了多种快速 *** 鱼露的方式。

在黄志斌等的《鱼露快速发酵工艺的研究》一文中就提到了多种鱼露的 *** 方式,而像日本与东南亚等地,盐度稍微低一些,且部分鱼露厂会使用硝酸钾或硝基氯仿等强酸,先将鱼蛋白水解以便快速发酵,但缺点是缺乏鱼露的自然香味,因此需要再额外添加淀粉与淀粉酶一并发酵,增加鱼露的香味。而好的鱼露,应尽量使用鱼本身的酶进行自然发酵,不添加额外的水解剂,这样 *** 才能具有鱼露该有的特殊香味。

也就是说,从 *** 工艺的角度,在合适的盐量下(一般是10%-30%),盐度越高鱼露香味越浓;原料盐渍时间越长,鱼露香味越浓。

而一般来说,之一道鱼露原液,是质量更好的,也是最为珍贵的。



那市售的价格低廉又号称是自然发酵的鱼露,是怎么来的?

一般是自然发酵后,过滤了数道鱼露后,剩下的鱼涂再加盐水蒸煮后再过滤的。但因为是剩下的料再加工过滤的,所以所出鱼露颜色不够深,鲜味也不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勾兑焦糖色素以及谷氨酸钠,使得看起来颜色也足够深,但风味已相去甚远。

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穿透到生产环节的,也难以从最终拿到手的鱼露,去反推厂商用的是什么鱼料,以及使用什么工艺,但通过配料表,我们仍可以略窥一二。

自然发酵的优质鱼露,会呈自然赭红 *** 泽,以及具有浓郁的鲜味,所以无需再添加焦糖色素,也无需添加谷氨酸钠等呈鲜物质。如果是尾料再蒸煮出来的鱼露,一般色泽与鲜味不足,因此需额外添加焦糖色与谷氨酸钠。而在高温烹饪下,谷氨酸钠会变成不具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由于味精鱼露,鲜味很依赖添加的谷氨酸钠,因此鲜味会大打折扣,而自然发酵的鱼露,除了谷氨酸钠外,还有十几种丰富的呈鲜物质,因此风味依然可以完好保存。

此外,鱼露也同酱油一样,可以通过“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来评判其质量。像酱油的标准,可以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0.7、≥0.55、≥0.4g/100ml,氨基酸态氮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鱼露也一样,根据国家SB/T 10324-1999标准,一级鱼露其氨基酸态氮应该在0.9g/100ml以上。



除了看配料表这种客观参数之外,如果嗅觉与味觉灵敏的朋友,也可以买几款鱼露分别体验下。

优质鱼露,气味上会有荤香味,包括干酪味、肉味以及轻微氨味,而因为是高盐长期发酵,氨味会很好的抑制,因此不会带有腐败与腥臭的味道。相反,加速发酵一般采用低盐方式快速发酵,把握不好容易带有氨臭味或臭脚丫味。

在滋味上,优质鱼露呈鲜物质丰富多元,不会像兑味精的鱼露一样,虽然鲜味也很浓,但相对寡薄。

最后就是看厂方了。潮汕鱼露以前一直都是以优质鱼露对外输出的,只不过这些年式微了,很难在本地之外的渠道买到好的潮汕鱼露,甚至本地买的,都不免加了焦糖色与谷氨酸钠,关于这一点确实很让人可惜。

潮汕鱼露最出名的产地之一,是澄海的外埔。在解放前,一个小小的外埔乡就有同茂,承记等九家老字号鱼露厂。





解放后合并为公私合营的澄海鱼露厂,全盛时期,该厂每年消耗的活鱼原料就要八万担,而且品种繁多。



澄海鱼露厂不仅对外输出产品,还对外输出技术,员工先后被聘请到饶平柘林、福建同山、惠阳澳头等地方作为技术顾问。可以说当年的澄海鱼露厂,是潮汕鱼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上世纪80年代初又重新分拆私有化,分拆后生产规模陆续减少,据说生产规模已经不及当年百分之一了,但目前有些仍有情怀的厂商还在坚持生产。




= 潮菜中鱼露的用途 =

潮菜里使用鱼露的地方很多,虽然谈不上独宠,但鱼露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在潮汕的酒店,可以离开酱油,但绝对离不开鱼露,因为不管煮炒焖炖,几乎都需要用到它。

例如炒,潮汕炒芥蓝的要义就是“猛火、厚朥、香初汤”,初汤就是潮汕话的鱼露的意思,鱼露的好坏,是决定炒芥蓝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说潮州卤水,鱼露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与酱油以及其他卤料一起配合的重要材料之一。而这种长期反复炖煮的卤制过程,如果使用添加谷氨酸钠的鱼露,卤一两次,呈鲜的谷氨酸钠就变成没有味道的焦谷氨酸钠了,鲜味荡然无存。



还有最常见的煮,潮汕汤水粉面,例如最出名的粿条,盛汤的碗底必须是一勺鱼露,然后才是倒入粿条,最后再铺上肉、海鲜等料,如果少了这勺鱼露,风味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不能称为潮汕粿条了。

而同样的,煮潮汕砂锅粥,一般也都会用鱼露来调味,与冬菜一样,是砂锅粥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还有直接作为蘸料,像潮汕出名的蚝烙,上桌一定配一碟鱼露,属于指定CP,不蘸鱼露的蚝烙,虽香但鲜味不足,搭配在一起才是最靠谱的吃法。



鱼露的用途还有很多很多,有时潮汕生腌为了提鲜也会加点鱼露一起腌制,炒饭最后起锅也可以加一勺提鲜。



可以说只要是提鲜,在潮汕大概率就会用到鱼露,有时候一道简单的小炒,加一点鱼露,就可以让滋味瞬间丰富起来,最简单的对比就是炒芥蓝,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分别试试。

= 结语 =


今天这篇写得有点长,主要是因为鱼露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长,同时又因为中世纪的国际贸易,鱼露从中国走向了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别的菜系,所以故事一展开,就收不住了。

而对于以上这些由来与历史,怕是知道的人寥寥,甚至很多人还以为鱼露是东南亚传到我们国家的舶来品。我们也想借此机会,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这穿越千年,并影响了世界的中国传统古味,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将我们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

鱼露主要生产企业及前景分析,营养丰富,鱼露需求前景广阔「图」

鱼露是我国传统水产发酵调味品,又称鱼酱油、绮油。传统的鱼露生产通常以低值鱼虾或水产加工废弃物(鱼头、内脏及鱼卤水、煮汁等)为原料,利用自身的酶或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具有独特的海鲜风味。

鱼露富含多种氨基酸,除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还有多种有机酸,如琥珀酸、丙酮酸、富马酸等,以及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微量元素Cu、Zn、Cr、I等,还含有牛磺酸及其他功能性成分,使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等功能特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世界生产鱼露的国家几乎都是在亚洲,每个国家生产鱼露的方式都不太一样,不同生产方式 *** 的鱼露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鱼露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目前我国鱼露产品的渗透率还比较低,在家庭餐饮中的消费较少。国内生产和销售鱼露的企业也比较少,且规模比较小,比较知名的品牌有汕头鱼露厂、浦源和丽尔泰等。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是渔业大国,不论从海水鱼到淡水鱼,其数量都是难以估量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的发展,产生大量的水产下脚料,可为鱼露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另外,鱼露作为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鲜美的风味特点,天然性和功能性,既符合消费者的食用理念,又符合现代调味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人民日报关注福建鱼露:晨曦中的美味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三沙港,鱼露酿造厂的工人近日在晨光下劳作。鱼露是一种以鱼虾为原料的调味品,在福建、广东等地常见。 蔡金雄摄(影像中国)

标签: 什么 鱼露是 调料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