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龙脷
虽然叫龙脷鱼,但它们其实一点都不孤单。鳎亚目大家族成员众多,包括鳎科(Soleidae)、舌鳎科(Cynoglossidae)以及无臂鳎科下的许多鱼类,它们外形长长扁扁,大多栖息在泥沙底质海底,喜欢将身体埋藏于泥砂中,只露出两眼观察四周,有一些能随环境略为改变体色。它们游泳能力不佳,通常以波浪状的方式上下摆动鱼体来游动,属肉食性,主要以底栖性无脊椎生物为食。
日本拟鳎(Pseudaesopia japonicus),鳎科拟鳎属,俗称日本斑鳎沙,亚热带海水鱼,体长一般15公分,可食用。
龙脷鱼也被称为鳎沙鱼(挞沙鱼)、牛舌、龙舌,英文俗名Tonguefishes,日文称作ウシノシタ(牛の舌)、シタビラメ(舌平目),它们中的很多都可以作为食用鱼,并且已有规模化人工养殖。龙脷鱼生长速度较快,常见的食用种比如:短吻三线舌鳎、半滑舌鳎、大鳞舌鳎、双线舌鳎、条鳎等等,它们的尺寸从十几公分到半米不等。
龙脷鱼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食用鱼,它们出肉率高,口感细腻少刺、肉质坚韧有弹性、鲜美而无异味,几乎适合所有的烹饪方式,无论是清蒸、煎炸、红烧或是做馅都极其美好,龙脷鱼还经常加工成龙利鱼柳。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超市冰柜中常见的“龙利鱼”其实很多都不是这类海水鱼,而是一种长相迥异的淡水“鲶鱼”,咦,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鱼怎么扯上了关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们片成鱼柳后长得很像。
在厦门,提起味友,大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从1993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一道看似简单平凡的鸭面线却征服了厦门人的胃。从岛外的乡土美食起家,到如今发展到多家分店,更是衍生到茶点、海鲜排档等多菜系,无论是家人团聚或者是宴请宾客,都是好选择。
旗下的味友豪丽小海鲜大排档更是豪气的包下同安阳光小镇4楼,南洋风格的装修,看海景吃海鲜再惬意不过了。
30周年庆暨金枪鱼开渔秀就在这里举行,200多斤的蓝鳍金枪鱼抬上桌就特别壮观。专业师傅操刀分切,瞧这鱼肉纹理真美啊。
蓝鳍金枪鱼最珍贵的大腹部分,今儿可算是吃过瘾了。大腹是整个蓝鳍金枪鱼身上最稀少、肉质最肥嫩的部分。这个部位等等鱼肉油脂最丰厚,肉质细嫩呈粉红色并且入口即化,鱼肉有明显脂肪纹路和油脂香。
味友豪丽主打海鲜系列,在这里可以吃到最鲜活的海味。比如这只6斤的波士顿龙虾,只能用巨大来形容,简单清蒸还原其鲜甜本味。
自制手工大油条,这个油条跟手臂一样长了呀!香酥可口。再搭配一碗味友海鲜鸭肉粥,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珍鲜都融合在其中,绝妙!
珍宝蟹用避风塘的做法,蒜蓉和面包糠炒得喷香入味,特别开胃。
酱油水拼龙舌鱼舫鱼,厦门人最家常的做法,鱼肉鲜甜,汤汁下饭。
肉食爱好者要来一份香煎山地鸡,放养的土鸡肉质扎实,姜香味渗入其中,更加好吃。
小吃可以来份炸萝卜糕加香酥海蛎炸,是小时候的味道了。萝卜糕绵密、海蛎炸香酥,蘸点甜辣酱更入味哦。
厦门人都知道的味友30岁了,从鸭肉面线到海鲜,吃的就是那不变的乡土味!
成人礼当天要啃鸡头,潮汕这个地方的“出花园”有点意思在许多民族中,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仪式,被聚合到一个新的群体中,这种特定仪式多被称为“成人礼”或“成年礼”。
纳西族、普米族、彝族,以女子更换裙子,男子更换裤装象征成年。
汉族成人礼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
庄重而神圣的仪式,寄予了家人对后代的深情期望。
“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是保留在潮汕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成人礼。
“出花园”的来源
有关“出花园”这一民间礼俗的来源,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跟旧时潮汕地区大户人家的子弟有关。相传旧时的大户人家,家中建有花园供儿童玩耍,当孩子长到虚岁15岁的时候,就将走出花园,外出求学、经商等。与此同时,家中长辈要为小孩举办隆重的仪式,寓意成人,并寄予出人头地等美好愿望。这一行为逐渐为人效仿并流传至今。
另一说法则跟公婆神有关。公婆神是潮汕地区普遍供奉的神明,是儿童的守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当小孩长大成人时,家中要准备厚重的礼物、举办隆重的祭拜仪式,答谢公婆神的庇佑。来华传教士卢公明在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亦提到公婆神,他称这位神灵为“mother”,同时强调孩子在十六岁之前,受到这位神灵的特别保护。
“拜公婆”据说肇始于宋代。这里的“公婆”并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公婆神”亦称“床神”,在南方则称“公婆”或“公婆母”,因农耕时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孩童因病夭折时有发生,因此拜“公婆”神,祈求小孩安乐易养、聪慧明嶷。至于公婆神的来历,有说是指周文王夫妇,因周文王有百子;也有说是指郭子仪,因郭子仪福禄寿齐全;亦有一说“公婆母”是指宋代潮州的一位老妪,因曾救过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为孩童的“保护神”。
“出花园”的流程
“出花园”在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并流传至今,其中个别细节在不同的地方会存在差异,但大致流程确实较为相同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占卜问吉
一般在孩子虚岁14岁的年底,家中长辈便会拿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前往请算命先生,为孩子挑选“出花园”的吉日(一般在正月里)与获知要“避忌”的事情。而一般不选吉日的都将“出花园”的仪式安排在了七月初七“公婆神”诞辰之日进行。
沐浴更衣
“出花园”这一天,“出花园”者首先需进行沐浴,即用十二种不带刺、会结果的花草,如红花(石榴花)、仙草(小槐花)、榕树枝、状元竹(夹竹桃)等,洒在水里给孩子洗澡;然后穿上新衣新鞋新鞋子系上新腰带,色调以红色为佳。
科普
“十二花水”,其中包括榕树枝、龙眼枝、红花(石榴花)、桃枝、状元竹(夹竹桃)、仙草(小槐花)等有着特别寓意的花草。榕树的“榕”字潮汕话与“成”同音,含将来有所建树之意;龙眼枝、仙草取其永葆青春之意,象征朝气蓬勃;状元竹代表矢志向学,得中高第的意思;而红花、桃枝则是平安吉祥之意。
拜公婆母
拜婆母一般选在子时,即晚23点至次日凌晨1点,供品是根据出花园者的身份不同来决定的,之一个孩子、之一个男孩和最后一个孩子(俗称“完花”)的仪式就相对隆重些,一般要备“牲礼”。供品包括:三牲(鸡、猪肉、乌鱼);五碗头(包括龙舌鱼、猪肝、猪肚、春菜、豆干等)、十二碗甜品及粿品,全部供品要放在“胡”里面,然后将“胡”放在床上,用以祭拜“床神”,即“公婆神”。
这个盛装祭品的“胡”又称“胶掠”或筊竻,圆形,一种晾晒食物的用具,由竹篾 *** 而成。
实际上,在整个潮汕地区很多人家会到庙宇中为孩子办“出花园”仪式,即使在家中办完“出花园”,孩子母亲会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庙宇祭拜“花公花婆”,答谢神祇在前15年对孩子保护的恩德,并保佑孩子自此之后一切顺利。
吃"头彩食”
祭拜仪式之后是家宴,“出花园”者均坐主位,每一道菜都要由他先动筷子之后别人才能吃。
家宴时,家中的长辈要让孩子象征性地咬一下鸡头,叫做“独占鳌头,出人头地”,还要将鸡舌头拿给孩子吃,叫做“口齿伶俐”; 桌上有鱼,谐音为扶,意为孩子日后有贵人相助扶持,年年有余之意;
菜蔬则是以形生意,以名取吉,如象征“厚道合人”的厚合、“勤奋”的芹菜、“通心”的葱等等。
相传, “穿木屐”、“咬鸡头”的传统便与嘉靖年间的文科状元林大钦有关。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木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汕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便让在孩子出花园时穿木屐,咬鸡头。
成人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意义是激发成年的年轻人的担当感和责任感。而成人礼的仪式则因民族、地域、族群不同而千姿百态。潮汕人作为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成人礼习俗。
30张活久未见的照片,鱼跃出水面吃树上的水果,1200万年前的螳螂毫无疑问,大自然母亲慷慨地给予我们无数生存所需的礼物,其中包括令人惊叹的风景和可爱的动物,但有时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几乎让人我们忽略了周围的美景。今天小编用一组照片展示那些“活久未见”的画面,下面就一起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吧。
濒临灭绝的安第斯猫,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全球不超过500只。
树根可以有多长,一起看看吧。
螳螂大家都见过,但是你见过1200万年前的螳螂吗?
水豚与朋友,画面是这么的和谐
在墨西哥西海岸,科学家们在35年后发现同一条鲸鱼。
蜜蜂是这样传播花粉的
谷仓猫头鹰展示它的羽毛
山猫妈妈和它的孩子,妈妈的表情太威严了。
在西伯利亚的荒原上寻找猛犸象象牙,已经成为当地人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是冰岛的玄武岩峡谷
火山喷发好像一只火凤凰在夜空飞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前,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导致尼泊尔很多工厂停产。因为当地的空气质量的提升,以至于多年来之一次可以从加德满都,看到200公里外的珠穆朗玛峰。
这是挪威的龙之眼,它是一块岩石,但看起来就像是龙的眼睛。
鱼越出水面,吃树上的浆果真是太神奇了。
这是一条蓝坑毒蛇,这个蓝让人不寒而栗。
大野牛遇见小喜鹊
华丽的北极野兔
这是一条剑鱼宝宝,它能长到1000多斤重。
看到它让我想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画面。
暴雨的边缘
这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早期鲸鱼化石,它是一条大约4000万年前的龙舌鱼,在埃及 Wadi Al-Hitan 的一次挖掘中被发现。
加拿大博物馆中的木乃伊恐龙
罕见的日食被摄影师抓拍到,好像一个恶魔从水下升起。
风暴袭击西班牙后,海泡沫填满了西班牙的街道。
这是世界上更大的鹦鹉-鸮鹦鹉
婴儿鳄龟看起来就像小恐龙
旗鱼的时速可达100英里/小时,一些专家认为旗鱼是世界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鱼。
这是红眼鳄鱼石龙子
穿山甲是如何挖墙的
鹰可以长多大,真是让人瑟瑟发抖。
潮汕地区濒临南海,
所产海鲜特别丰富,
因而海鲜是潮州菜的主要烹调原料。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三种最常见的烹饪 *** ,
做法简单,厨房小白也能学会!
香煎英哥鱼
香煎英哥鱼
可以说是潮汕家庭里最常见的菜式了。
先给英哥鱼均匀抹上盐,
这样煎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再加调味料了。
在这个时间里,
加点油在平底锅里热一下,
抹完后直接把鱼放入锅里,
噼里啪啦油脂爆裂的清脆声,
伴随着油香气,诱人开胃。
煎的过程中,注意温度不要调太高,
电磁炉控制在150-200度左右就ok,
用炉子的话小火到温火之间就可以。
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夹起,
最后撒上葱丝辣椒丝、淋上热油,
大功告成!
色香味俱全的英哥鱼,
喷香的鱼香味、 *** 的鱼肉,
微微酥脆鱼皮包着鱼肉一起入口,
酥香嫩鲜!
清炆枪鱼
如果不喜欢太油腻的煎鱼,
炆枪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把枪鱼洗净后放入已经热好油的不粘锅里,
清炆几分钟(记得翻面!)
再加入盐、鸡精等调味料,
上盖子、炆一会儿,
待鱼熟透就可出锅啦。
最后淋上热油,滋啦一声像神来之笔,
喷香之余还不会破坏鱼肉的鲜感。
喜欢清淡口味的盆友可以试试看噢~
豆瓣酱蒸龙舌鱼
龙舌鱼有修长的鱼躯、
*** 的色泽,因而得名。
在潮汕,龙舌鱼多以
豆瓣酱清蒸的方式烹饪,
香又清甜,是潮汕麻麻的拿手菜之一。
把豆瓣酱均匀地淋在鱼上,
放入锅中,盖上盖子,坐等美味~
连锅铲都不用拿。
静候十几分钟,鱼就蒸好啦!
豆瓣酱的香气在掀开盖子的那一刻,
四处散溢!
来源:斌说潮汕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南澳百事通团队,致力于传播潮汕文化,宣扬潮人精神,也不遗余力的提供汕头南澳岛的住宿、餐饮、游玩等服务。
花龙鱼,又叫龙舌鱼,自己家的海鱼,营养高,骨头少,肉嫩,适合宝宝吃的海鱼,吃得放心,吃的开心
没有一条鱼能逃出潮汕人的锅
靠海吃海的潮汕人,对鱼的爱毫无造作。吃鱼讲究“一鲜二肥三当时”,“当时”即当季,一年四季,一季三月,对潮汕人来说都是吃鱼的好时节。
▲鱼在潮汕,有无数种形态。图为刚出锅的潮汕鱼丸。图/《老广的味道》
▲ 潮汕的食谱上永远都有新鲜海产品的身影。图/视觉中国
在潮汕,鱼就是饭
鱼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做法,极具特色。
▲ 鱼饭非饭。图/图虫·创意
鱼饭非饭,之所以这么称呼,美食家张新民先生做了些考证:
鱼饭之名,说法有二:一种认为煮熟后的鱼饭一篓篓摆放着,就像一锅锅干饭一样,而且鱼饭新鲜原味,咸淡适中,吃起来往往没完没了就像吃饭一样,所以就被称为鱼饭;另一种认为鱼饭与疍民的生活习俗有关。疍民亦称水上人家,古书称他们是“不粒食者”,即以鱼虾蚌蛤等海物为生,不依赖麦粟等粒状粮食。
▲ *** 鱼饭总是使用竹筐。图/图虫·创意
▲ 普宁豆酱蒸鱼亦佳。图/图虫·创意
鱼饭本是迫于无奈的美味——传统鱼饭都是由巴鳞鱼、青花鱼等低价鱼所做,组氨酸的含量都很高,极易腐败。只好在渔船上支起炉灶,做成鱼饭之后还能放个3、5天。
如今,鱼饭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料理方式,一些高档酒楼也将东星斑、苏眉鱼等名贵鱼类制成饭售卖。
豆酱水煮龙舌:当酱香遇到鱼鲜
提到了豆酱,便联想到了豆酱水煮龙舌。
▲ 市场上售卖的龙舌鱼。图/视觉中国
龙舌鱼肉质细腻,滋味鲜甜,肉多而无刺,是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其淡雅的鲜甜,即使是清蒸后浇上姜葱酱油的做法都太过重口;而白煮又太过寡淡,滋味单调不止,还会让腥味凸显。
▲ 豆酱煮龙舌鱼。图/汇图网
这是豆酱出场的绝佳时机,其少量的盐分能够彰显鲜味;独特的发酵风味(酱香)融入到煮出来的汤汁里,丰富了鲜味的层次——这是酱香和鱼鲜令人动容的联袂出演。
五笋鱼:我才不要被做成没有梦想的咸鱼
▲ 在广东、海南,马友鱼常常被 *** 成咸鱼。图为马友咸鱼蒸肉饼。图/汇图网
潮汕人利用了日常送粥的杂咸贡菜,通过简单水煮的方式,再次彰显了吃这方面的天赋。
▲ 贡菜煮五笋。图/Sunson
半煎煮马鲛:肉多又美味
▲ 香煎马鲛鱼。图/《舌尖上的中国》
潮汕的马鲛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蓝点马鲛,也叫正马鲛。另一种常见的则是康氏马鲛,在潮汕也叫“竹筒”、“土魠”。
▲ 对于嫌吃鱼吐刺麻烦的人来说,肉厚刺少的马鲛鱼绝对是福音。图/图虫·创意
马鲛鱼肉厚刺少,脂肪含量高,高温让油脂更好地发挥香气,普通做法是切半寸厚的圈,抹盐略微腌制后干煎。马鲛纤维紧实,肉质更富弹性和嚼劲,稍不注意,鱼肉会变老变柴。
▲ 用清蒸的 *** *** 鲳鱼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图/图虫·创意
说潮汕菜清淡,其实是潮汕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正所谓“调五味不掩其真”,所有的调料、配料、烹饪手法,均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食材而设计。
在潮汕,每种鱼都有最适合它的料理手段,甚至某种烹饪手段,就只为一种鱼而发明,颇有孔子“不得其酱不食”之感——没办法,谁让我们爱吃鱼呢?(瞭望东方周刊 地道风物)
心中有光,慢食三餐!大家好,我是美食原创作者:家尤菜菜,喜欢我的家常美食,欢迎您关注。春天是吃海鱼的好季节,肉质鲜嫩肥而不腻,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免疫力。今天菜菜与大家分享蒸鱼的实用家常做法,不会蒸鱼的人看过来!三月,这种海鱼最肥美,肉质滑嫩超好吃,可惜很少人知道真正的鱼名。
今天介绍的这种海鱼学名为舌鳎鱼,广东这边大多称为龙舌鱼或者龙利鱼,由于这种鱼很像鞋子里面的鞋垫,所以有些地方也叫鞋垫鱼。舌鳎鱼肉质细嫩滑口,鱼刺特别少,自身所含的营养价值比较丰富,从而深受很多人的喜欢。
新鲜中个舌鳎鱼的价格不算贵35元一斤,大个的有卖80-100多元一斤,菜菜家这边靠海,所以相对于不近海地区来说价格要便宜很多。由于养殖舌鳎鱼的成本比较高,所以目前来说靠海这边养殖这种舌鳎鱼的比较少。
舌鳎鱼经典的做法是红烧或者清蒸,家里有小朋友的,一般清蒸比较多。做蒸鱼当然是要选择新鲜的活鱼,蒸出来的口感足够鲜嫩,无论从营养价值来说还是味道来说海鱼比养殖鱼都会更上一层,做蒸菜选对食材尤其重要。话不多说,接下来菜菜会为您介绍以下清蒸舌鳎鱼的简单做法,如果您也喜欢,不妨跟菜菜一起来试一下。
【舌鳎鱼的家常做法】
【准备食材】舌鳎鱼,生姜,香葱,花生油,蒸鱼豉油,小米椒(配色用可要也可不要)
【烹饪过程】
1、买回来的舌鳎鱼用刀再次刮洗干净鱼鳞和鱼肚,冲洗一遍后,在鱼身正面横切细刀,盘底摆姜丝,放入舌鳎鱼。锅里的水烧开后,放上蒸托和舌鳎鱼。
2、大火清蒸5分钟出锅,如果是更大的舌鳎鱼建议再蒸久点。
3、舌鳎鱼出锅后倒掉盘底水,鱼身上摆上一点已经洗干净的葱段,葱丝,小米椒丝。
4、接着锅里烧上一勺热油,倒在舌鳎鱼上面。
5、最后再浇淋一勺半蒸鱼豉油就可以端上桌食用了。
【菜菜说】
1、不喜欢吃舌鳎鱼皮的朋友可以撕掉,但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如果您买的舌鳎鱼很容易撕下外皮的话,很多时候已经是被冰冻过了,吃蒸鱼还是建议用新鲜的活鱼。
2、蒸舌鳎鱼时,记得需要等水烧开后再上锅,蒸熟鱼后盘底的水记得倒掉,避免味道过腥。
您吃过舌鳎鱼吗?您还知道这种鱼的其他叫法不?以上就是菜菜分享的关于清蒸舌鳎鱼的一种家常做法,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见解或者建议,也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给菜菜留言一起讨论交流。
感谢大家的阅读,本图文均为“家尤菜菜”原创,盗用必究。您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一直分享美食的动力,喜欢菜菜的家常美食,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或者转发!
《各样鱼图册》是清末广州画坊为欧洲人绘制,共十二册二百八十八幅,并配有汉字说明。各种各样的鱼虾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水粉画约绘制于十八世纪晚期。
这些中国的绘画作坊为了回应欧洲买家的期望,他们根据这些买家的愿望调整了它们的形象。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学者通过绘画这种方式了解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绘画也让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明古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红鱼
龙虾
白花鲈鱼
飞鲈
锁匙筒
螃蟹
魮鱼,又做青衣鱼、鰟鮍。
青鲛鲈
绣鲈鱼
鱿鱼
火鲤
金鱼
鳌头鱼
泥鳅
鰽鱼
姚鱼
鲯杀鱼
花木鱼
沙鳅
钳口鲤
犀牛鱼
笋壳鱼
鲟龙鱼
贪鱼
青带鱼
塘鲤鱼
玉荷包
凹眼金鱼
蛤蟆
斑鳌
犬鲚鱼
过江鲤
乌鱼
凤尾鱼
金钱狮
白鸽鱼
夭鱼
山羌鱼
鹤嘴鱼
梗头鱼
大头虾
鹰浦
花鱼
鲫鱼
海鲤
鸡鲳鱼
鮯鱼
文鲈鱼
斧头鱼
青鲛
飞带
虎斑鱼
绣鲳鱼
黑皖鱼
马鲚鱼
黄鱼
朔鱼
鳌孙鱼
鲟鸡鱼
鲈头鱼
大口猫
短遲鱼
肉鲈鱼
灰鲫鱼
窝鱼
鸟耳鳝
鸭嘴鱼
裁刀鱼
竹?
塘虱鱼
沙锥
鲟沙
玉鲈
墨鱼
牛抄
芙蓉鲈
鳗鳝
鸡泡鱼
大鳃鳝
玉
?鱼
铁鱼
桂叶鱼
乂鱼
锦鲳鱼
瞻鰽鱼
虎斑泡
蝶翅鱼
云头鱼
币鱼
龙舌鱼
缩鱼
透底鲈
佗鲈
犁庵鱼
沉凤鱼
斑脊鱼
尖鼻鱼
“鱼噢,要买鱼饭来呦……”这是三四十年前,在潮汕农村的大街小巷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的叫卖声。
(夜粥店里煮熟正在晾干的鱼饭 欧阳媛/摄)
鱼饭,俗称“打冷鱼”。在潮汕地区,鱼饭通常指将鱼摆在竹篓里,后放进盐水里煮熟、捞起晾干而成的海产品。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市场的熟食摊、路边的大排档,还是高级的酒楼,鱼饭都十分常见。许多常见的鱼的品种如巴浪鱼(蓝圆鲹)、花仙鱼(鲐鱼)、迪仔鱼(扒皮鱼/绿鳍马面鲀)、比目鱼等都可以做成鱼饭。按照潮汕人的习惯,红蟹饭、鱿鱼饭、薄壳米(海瓜子)、蓝蛤肉等虾蟹和贝类也被归入鱼饭的行列。
为何鱼饭没有饭?
明明是鱼,为何会被称为“鱼饭”?
潮菜研究会会长张新民解释,鱼饭之名,说法有二:一种认为煮熟的鱼饭一篓篓摆着,就像一锅锅干饭一样,而且鱼饭新鲜原味,咸淡适中,吃起来往往没完没了,就像吃饭一样;另一种认为鱼饭与疍民的生活习俗有关。疍民亦称水上人家,古书称他们是“不粒食者”,即以鱼虾蚌蛤等海物为生,不依赖麦粟等粒状粮食。
厨师蔡庆丰在汕头市长平老姿娘夜粥店工作了十五年,他则把“鱼饭”与“米饭”进行了类比:把鱼放进盐水中煮熟捞起,就类似于在农村做米饭---把煮熟的米饭从米汤中捞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张新民曾表示,建立在“鱼文化”基础上的潮菜,其味觉和烹饪标准是“鲜”。昔日的潮汕渔民,因为缺乏冷冻保鲜的条件,对海产品只能采取“一鲜二熟三干四咸五腌”的处置办法,而“熟”指的就是做成“鱼饭”。
(夜粥店里的扒皮鱼饭 欧阳媛/摄)
餐桌和八仙桌上的“常客”
潮汕人的餐桌,总离不开鱼饭的身影。77岁的马水心家住汕头市潮南区,每天早晨外出散步时,老人都会顺路到市场买上几两银鱼饭。“不用去掉鱼头、也没有鱼骨,吃起来很方便”的银鱼饭是她每天早餐必不可少的配菜。
马水心的儿媳妇也说:“老人平常许多鱼都不爱吃,唯独爱吃银鱼饭。(她)吃糜(粥)配银鱼饭的习惯持续有十几年了。”
汕头市新乡市场的鱼饭摊主介绍,虾米、银鱼饭、海瓜子等“小个头”的鱼饭比较受老人和小孩的欢迎。“乌鱼饭”则常在有祭祀活动的时候被一扫而空。
红烛、熏香、八仙桌……每逢初一、十五,许多潮汕人家都会买尾(条)“乌鱼饭”拜老爷。“乌鱼”是潮汕人对生活在咸淡水交汇处的乌头鱼的简称。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乌鱼”的价格较许多鱼昂贵。“乌鱼炸朥煎”(乌鱼的三种烹饪 *** )常被用来形容富裕人家的生活。由于是“贵重”的象征,即使现在“乌鱼”的价格趋于平民化,人们依旧沿袭了用“乌鱼饭”来祭拜祖先或神明的习惯。
(汕头市新乡市场鱼饭摊上售卖各色鱼饭 欧阳媛/摄)
腌、煮、晾,留住“鲜美”
“鱼饭要做得好,更大的诀窍就是鱼在煮之前要用食盐先腌制四个小时以上。腌制生鱼的时候,鱼与食盐的比例大概是50:1。”蔡庆丰说。
他解释道,食盐能够固化鱼里面的胶质(胶原蛋白)。用食盐腌制过后,鱼的肌肉就结实了,在浸煮的过程中不会像焯水一样——损失一部分的营养物质。而为了避免鱼在水里浸煮过后失去味道, *** 鱼饭一般也不选用胶质(胶原蛋白)含量较低的鱼。
(夜粥店里的各色鱼饭 前为龙舌鱼 欧阳媛/摄)
在确保鱼之间不相互压到的前提下,腌制好的鱼通常以环状或并列状摆放在竹篓里,再放进盐水中煮熟。
“不能等水沸了再把鱼放进去”,蔡庆丰提醒道,“打个比方,冬天的玻璃杯,如果你突然倒热水进去,‘嘭’的一声就碎了。”在他看来,有一个缓冲的过程,让鱼慢慢地浸煮,鱼的表面才不会爆裂。在水温80-90摄氏度的时候放入鱼饭是比较合适的。等到鱼的表面起了皱纹或出现气泡,即表明鱼已熟透,可取出晾干。
掌握技巧后,烹饪鱼饭其实并不难。“鱼饭是潮汕人过去为了方便而发明的一种能保证鱼肉鲜美的烹饪 *** 。”蔡庆丰说。
张新民曾评价道:“(鱼饭)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正是通过保留和彰显食材的本味,达到了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味至淡,至味无味’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