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青海湖裸鲤怎么做好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3 0
直击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

6月30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跃起向上洄游。

盛夏时节,正值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成群结队的湟鱼沿着青海湖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淡水河中产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30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在洄游。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几条湟鱼跃起向上洄游。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跃起向上洄游。

6月30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捕捉跃起的湟鱼。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中)捕捉到湟鱼。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左)捕捉到湟鱼后飞离水面。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棕头鸥在捕捉湟鱼。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捕捉到一条湟鱼。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捕捉到湟鱼后飞离水面。

作者:范培珅

来源: 新华网

青海湖裸鲤适应性进化研究获进展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隶属于鲤科裂腹鱼亚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典型高原咸水湖泊——青海湖中,是维持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稳定的核心物种。青海湖裸鲤是鲤科鱼类中唯一一种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的自然群体,是探究高原鱼类适应进化的良好素材。青海湖裸鲤为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度较高,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的青海湖裸鲤基因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鱼类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科组通过运用二代(illumina)、三代测序技术(PacBio),并结合Hi-C互作图谱技术辅助基因组组装,获得了一个高质量青海湖裸鲤基因组。青海湖裸鲤基因组共2.03G,挂载到46条染色体,包含56397基因,共线性分析显示基因组加倍发生在7.14 My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青海湖裸鲤可能起源于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研究利用构建的青海湖裸鲤基因组与鲤鱼和斑马鱼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青海湖裸鲤加倍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转运等与高原环境适应相关通路。基因家族扩张和正选择分析发现,转运基因相关基因家族,如SLC4a基因家族、CLC基因家族等均发生扩张,水通道蛋白AQP3等受到正选择,可能与其高盐环境适应相关。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高原鱼类的适应性进化,并为鱼类的耐逆分子育种提供素材。


研究以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ibetan naked carp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ibetan highland adaptation为题,发表在DNA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的支持。


图1.青海湖裸鲤基因组及进化分析


图2.青海湖裸鲤基因组加倍和共线性分析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超10万吨 较保护初期增长约38倍

新华社西宁12月8日电(记者骆晓飞、解统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日前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较上年增加0.74万吨,增长7.9%,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约38倍。

青海湖裸鲤俗名“湟鱼”,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贵鱼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人为大量捕杀、河道萎缩、裸鲤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因素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为2592吨。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朱安福介绍,青海湖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十分缓慢,且繁殖能力较低。一旦资源枯竭,恢复起来十分不易。

从2003年起,青海省实施封湖育鱼,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捕捞裸鲤,禁止销售裸鲤及其制品。各地各部门也清理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保证裸鲤的“生命通道”畅通。

今年,青海共举办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16次,共放流青海湖裸鲤1630万尾,超额完成计划量的5.6%。今年6月,青海首次在青海湖裸鲤洄游的重要河流之一布哈河举行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100万尾青海湖裸鲤鱼苗被放流至布哈河。

“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进入恢复期。”朱安福说,青海湖已初步形成“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的生命共同体。

来源: 新华网

濒危物种青海湖裸鲤恢复至8.8万吨 是保护初期34倍

资料图为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 罗云鹏 摄

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罗云鹏)青海省农业农村厅6日提供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到8.8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4倍,其中2018年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达到1000万尾。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为高原土著鱼类,也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中。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介绍,2002年以来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大规格裸鲤苗种超过1亿多尾,在严格实行青海湖封湖育鱼和开展增殖放流共同驱动下,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快速增长。

资料图为青海湖裸鲤。 罗云鹏 摄

据了解,2017年以来,官方在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场所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相继实施人工增殖实验站改(扩)建设和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实验站项目,并投资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实施青海湖裸鲤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建设。

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站长何晓林介绍,2018在打击盗捕贩卖青海湖裸鲤采取冬季、夏季两次打击盗捕贩卖青海湖裸鲤等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11月底,共办理各类案件19起,涉案鱼获物2695.9公斤。

资料图为青海湖裸鲤育苗。 罗云鹏 摄

另据了解,2018年青海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对该省首例非法捕捞湟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进行公开宣判,被告人当庭被判拘役5个月,并判令其承担修复青海湖生态环境,在青海湖放流裸鲤23750尾鱼苗费用11875元,当庭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完)

青海湖畔——“半河清水半河鱼”

【草原牧区行·青海篇②】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崔兴毅

“唐队长,哈尔盖河出现断流,上万条湟鱼搁浅了!”今年6月的一天,海北州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唐育林接到牧民的 *** 。

唐育林一边在 *** 里详细了解断流位置和搁浅情况,一边招呼同事收拾救援工具,赶往出事地点。

到达现场时,周边的牧民群众已经行动起来,正用水桶、拖网、塑料布等工具,将困在浅滩的湟鱼运往深水区。“整个救援工作持续了10多个小时,3万多条湟鱼成功脱困!”唐育林说,“每年湟鱼洄游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等原因,湟鱼数量锐减,一度濒临灭绝。

自1982年起,青海省正式封湖育鱼,开始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进行保护。

成效如何?

在唐育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刚察县湟鱼家园,这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更佳地点,数以百万计的湟鱼成群结队溯河而上,当地人形象地将这个生态奇观描述为“半河清水半河鱼”。

“湟鱼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崔恩慧解释,青海湖是咸水湖,每年5月至8月,湟鱼都会洄游到入湖的淡水河上游,孕育繁衍后代。

尽管记者来到湟鱼家园时,已经过了湟鱼洄游旺季,但河水中还有不少湟鱼,前来观鱼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湟鱼的生长速度很慢,一年长一两,十年才长一斤!封湖禁渔的同时,我们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管理。”崔恩慧介绍,湟鱼家园正是重要的一个增殖放流点。

“我从事湟鱼保护工作30个年头了,现在湟鱼越来越多。最新的数据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超过10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0多倍!”唐育林告诉记者,最让他欣慰的是,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了:如今牧民骑马过河时都唯恐踩到河中的湟鱼,他们还自发组成巡护队,解救搁浅湟鱼;就连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封湖后放下手中的渔网,也成为打击盗捕行为的一分子……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9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青海湖设环湖围栏遭游客质疑,记者实地调查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近日,国内旅游热门景点青海湖因为环湖铁丝网围栏引发关注。很多游客质疑:“大老远赶来是为隔着铁丝网看青海湖吗?”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总台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01

环湖围栏遭游客吐槽

为何要设立围栏?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更大的咸水湖,每年7月到8月,是青海湖气温最适宜,也最适合观赏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非常多。

近日,多个社交平台上出现“青海湖环湖360公里都被铁丝网围起了”的讨论,不少游客吐槽,他们不远千里来到青海湖,就是希望能够亲近湖水,然而环湖围起的铁丝网却阻碍了他们的脚步

对此,青海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回应,现在看到的青海湖围栏是当地的农牧局组织建立的,最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当地对青海湖周围的天然草场实施承包到户,设立了围栏。起初是为了明确每一户草场的界限,更好地管理。不管是冬春草场还是夏秋草场,包括青海省共和县11个乡镇的所有草场都已被围栏围住

02

围栏都是新建的吗?为何今年质疑声比较多?

记者驱车沿着湖边行进,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围栏上就悬挂着一个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于今年5月20日发出的公告牌,公告牌对规范管理青海湖旅游活动进行了四条公告。

公告牌的第二条写明:围栏及通道是草场管理设施和家畜牧道,禁止随意破坏、私设旅游通道和旅游景点。目前环青海湖地区二郎剑、仙女湾、刚察湟鱼家园等景区正常开放,正在规划建设的环青海湖12个观景点(台)将逐步开放。

虽然青海湖一直都有围栏,但部分环湖牧民打开自家围栏设置“旅游通道”和“小景点”,并通过收费让游客亲水、骑马拍照,让大量游客有了亲近青海湖的通道,它一方面容易引发游客冲突纠纷,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严重破坏草场的现象。

从2022年起,青海湖决定创建“国家公园”、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开始对“小景点”乱象开展专项整治。当地在提高了管理标准之后,关闭了不少“小景点”,但围绕青海湖景区规范的旅游通道建设却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很多游客反映来到青海湖的体验感大大削弱。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7万人次,较历史更好的2019年增长50%。今年的游客数量激增,也导致景区问题越发凸显。沿线厕所数量少、不让停车拍照以及停车位紧张成为青海湖景区引起游客吐槽的几大问题。

03

当地回应:及时整改,提升旅游品质

面对游客提出的质疑,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回应,他们会正视这些不足和短板,及时进行整改,全方位地提升青海湖旅游品质。

今年年初,青海省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增设了12个疏散观景点,其中已有8个景点开始试运行。

记者在7月8日才开放的其中一个观景点——共和县黑马河镇班禅敖包景点看到,这里的游客不多,大家玩得很开心。游客不但可以免费停车、免费亲近湖水、观赏青海湖湟鱼,还可以选择摆渡车、藏服体验以及骑牛骑马等多种收费项目。

目前,当地 *** 正及时开展旅游旺季交通拥堵治理活动,加大环湖地区重点路段交通疏松,确保环湖两岸车辆畅通;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组织力量专项清理景区垃圾、污水,落实移动厕所,提升景区形象。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从3000吨到93000吨,青海湖湟鱼为什么还是濒危生物?

青海湖是我国更大的内陆咸水湖,由于湖泊内的盐碱度较高,以至于能够在这里生活的鱼类有限,湟鱼就是其中之一。

湟鱼曾经是当地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在饥荒年份里救活了不少人。在上个世纪中期,青海湖沿岸粮食短缺,当地人正是凭借着“以鱼代粮”的方式生存了下来,甚至还成立了专业渔场,大规模开发当地的湟鱼资源。

然而湟鱼的成长期较慢,性成熟期较晚,繁殖能力又较低,再加上人们在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地方修建了许多水坝,高大的坝体阻碍了湟鱼的洄游产卵,使其洄 *** 程变短,无法有效 *** 性腺,影响繁殖和产卵。以至于在短短数十年间,青海湖湟鱼资源就面临枯竭。

湟鱼是青海湖非常重要的物种,由于当地的鱼类品种数量较少,以至于当地的水鸟和野兽等都需要依赖湟鱼资源维持自身的生存,一旦当地的湟鱼消失,那么这些鸟类和野兽也将无法存活。

为了拯救青海湖湟鱼,我国在1979年时,将湟鱼列为我国重要或者名贵水生动物,在1982年开始之一次对青海湖采取封湖鱼苗的措施;在1994年将青海湖列为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在2004年时《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一直到现在。

青海湖裸鲤,青海湖裸鲤怎么做好吃-第1张图片-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由于我国强有力的政策,和保护手段,我国湟鱼资源在2019年底时已经从2001年的不足 3000吨增加到了9.3万吨。既然如此,那湟鱼为什么还是濒危生物,依旧需要我们的保护呢?

青海湖湟鱼

在生态链之中,越是处于食物链底层的生物越是比较关键,比如:高原鼠兔,由于高原食草动物数量较少,而食肉动物数量较多,所以高原鼠兔成为了当地的关键物种,一旦高原鼠兔数量下跌,那么当地的香鼬、藏沙狐、狼甚至老鹰、秃鹫等食肉动物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数量就会下跌,甚至会引发大量物种消失。

青海湖湟鱼的地位就相当于高原鼠兔,青海湖周围生活着许多鸟类和兽类,根据数据显示,当地一共有222种鸟类,总数量在16万只左右,其中有不少是在当地繁衍的物种;还有许多长途迁徙的鸟类会将此地作为中途中转站,在这里捕鱼休息,养足精神后再次启程。

这些鸟类在青海湖主要的口粮就是青海湖湟鱼,如果当地湟鱼数量较少,那么这些鸟类也将会因缺乏能量而离开。

而且在我国西部地区,干旱面积较多,绿洲数量有限,能够作为候鸟迁徙路上的中转站的地方较少,如果青海湖的湟鱼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也将会阻断大量候鸟的迁徙,使其面临生存威胁。

据青海湖裸鲤(湟鱼)救护中心的史建全介绍,青海湖湟鱼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如果没有湟鱼,那么湖泊内的浮游生物将会泛滥,引发湖泊富营养化而变成“死湖”。当青海湖变成死湖时,沙漠将会向东推进一步。

这是因为青海湖湖泊面积巨大,蒸发的水量也较多,使周围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从而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一旦青海湖面积减少或者消失,当地就会因缺乏降雨而日渐干旱,西部的沙漠也会趁机向东推移。

由此可见,保护湟鱼已经不仅仅是保护这一个物种,而是保护“水—鱼—鸟—草地”整个链条。

如何保护青海湖湟鱼?

青海湖湟鱼会洄游产卵,每当到了3-4月份,达到性成熟的青海湖湟鱼就会进行洄游,主要流向各附属淡水河道,河道底部更好是沙砾,水流缓慢,这样它们的卵就不会被冲往下游。

但是青海湖湟鱼的自然繁殖速度较慢,小鱼至少需要3-4年才能参与繁衍后代,而繁衍后代的主力军通常集中在5-7龄成鱼。然而在上个世纪时,由于人们的捕捞,很多湟鱼还未达到繁衍周期就被捕捞,导致能参与繁衍后代的成鱼数量减少,以至于幼崽也减少许多。

其次,青海湖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能,所以在过去修建了许多高大的水坝,而水坝阻断了湟鱼的洄游,洄游距离过短导致难以 *** 湟鱼性腺,以至于产卵和繁殖都会受影响。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我国从1982年开始展开封湖育苗的工作,并且封湖周期从2年一个周期,少量捕捞;变成了10年一个周期,实施0捕捞。

与此同时,当地还采取了人工受精、人工育苗的方式,每年向青海湖投放大量鱼苗。为了让野生湟鱼顺利产卵,当地拆除了一部分坝体,并将其改造成为适宜湟鱼洄游的鱼道。

凭借着这些措施,当地的湟鱼数量才能不断攀升,然而想要维持当地的生态健康运转,现如今的湟鱼数量依旧远远不足,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所以尽管它们的产量已经多达10万吨,但它们依旧受到国家保护。

青海湖景区多人翻越围栏下水抓濒危物种湟鱼,还用木棍砸?当地已介入调查

据“掌上西宁”视频报道,7月30日,在一条流入青海湖的河流,有多人翻越护栏在河中抓濒危物种湟鱼。青海当地有关部门告诉极目新闻(报料邮箱:jimu1701@163.com)记者,已接到线索,目前正在组织调查。

“掌上西宁”发布的视频显示,多人在河中抓鱼,还有人用木棍砸鱼,视频中有人阻止称“这是保护动物”。目击者称,这群人翻越铁丝网到河里抓濒危物种湟鱼,其中一名女子的塑料袋内装的都是鱼。

现场视频截图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称,目前正在核实中。青海海南州共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31日接到线索反馈,目前正在组织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湟鱼又名青海湖裸鲤,2004年在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 *** 办工作人员此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捕捞湟鱼是违法行为。

共和县森林公安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湟鱼是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动物,非法猎捕至500公斤或价值5000元以上,将构成刑事案件。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1月1日起至2030年12月31日,青海湖及倒淌河、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吉尔孟河等入湖河流,进入十年封湖育鱼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捕捞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

青海湖环湖地区干部群众共同救助搁浅青海湖裸鲤

图为鸟岛分局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共同救助搁浅的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图为鸟岛分局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共同救助搁浅的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中新网西宁5月31日电 (李江宁 杨汶)31日,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局鸟岛分局的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与环湖地区群众共同救助万尾搁浅的青海湖裸鲤。

近期,又到了湟鱼洄游的季节,在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泉吉河上演“半河清水半河鱼”奇观。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高原土著鱼类,也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旗舰物种,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由于湟鱼是在咸水中生活、淡水中产卵,因此,注入青海湖的多条河流就成为湟鱼洄游产卵的“产床”。湟鱼每年洄游产卵在5月底至8月初期间,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产卵场所。

图为鸟岛分局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共同救助搁浅的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据鸟岛分局工作人员贺祺介绍,由于近期降雨量减少,泉吉河及支流水位降低,有将近10000余尾青海湖裸鲤搁浅在河道中,无法正常洄游产卵。当地群众发现这一情况后,拿上自家的塑料盆、水桶等工具,自发对搁浅的青海湖裸鲤进行救助。该局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加入到救助行动中,与地方群众一起将一条条搁浅的青海湖裸鲤小心捞到塑料盆、水桶等工具中,再一路小心护送,用汽车运送到三十公里外的布哈河主河道,确保了青海湖裸鲤的洄游产卵。

经过两天的努力,鸟岛分局的工作人员与环湖地区群众成功将搁浅的所有青海湖裸鲤转移至布哈河主河道。看到被困青海湖裸鲤全部获救,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救助及时,青海湖裸鲤未出现因搁浅大量死亡的情况。

近来年,鸟岛分局积极联合地方 *** 在辖区内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并将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环湖地区群众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结合起来,让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青海湖裸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环湖地区群众的行动自觉。

“这次的救助行动,让我认识到了环湖地区群众在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在青海湖生态保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群众,光靠我们几个工作人员不知道要救到什么时候。”鸟岛分局工作人员那延军说,“我们将持续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让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让环湖周边的群众真正成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青海湖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

随后,鸟岛分局工作人员认真对辖区内因降雨减少、河水水位降低造成的青海湖裸鲤搁浅情况进行了排查。经排查,在辖区其地区域内未发现因降雨减少,河水水位降低造成的青海湖裸鲤搁浅的情况。(完)

青海湖景区发布保护青海湖裸鲤倡议书

来源:青海湖景区

保护青海湖裸鲤倡议书

广大游客:

青海湖裸鲤(别名:湟鱼)是我国特有的鱼类种质资源,也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在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保护青海湖裸鲤对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平衡乃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

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给青海湖裸鲤本已暗淡的生存前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偷捕、加工和贩销青海湖裸鲤,从中牟取暴利。因此我们倡议:

一、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自觉提高保护青海湖湟鱼的意识,不参与并自觉 *** 乱捕湟鱼的行为,共同保护湟鱼的生存环境。做一名保护青海湖的志愿者。

二、不消费青海湖湟鱼及其制品,树立绿色消费新风尚。积极劝说阻止、举报各类非法捕捞、食用、贩卖湟鱼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

三、做一名保护青海湖的宣传者。积极学习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传递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关爱和积极保护湟鱼的浓厚氛围,引导身边的人加入到保护青海湖湟鱼的行动中来。

青海湖是“水-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湟鱼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数量减少必然导致鸟类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减少,青海湖周边适宜鸟类栖息的区域越来越少,青海湖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这片纯净的水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青海湖景区

标签: 青海湖 好吃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