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论文,饮食健康论文3000-问答-

饮食健康论文,饮食健康论文3000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4 0
日本人,为何最健康长寿?1个饮食秘诀值得深思

日本人寿命连续51年刷新纪录。

《柳叶刀·全球健康》杂志显示,日本60%的人,对运动积极性不高。而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截止2021年,日本百岁老人达到86510人,实现51年连增。,

其中,来自福冈县的老人田中力子更是活到了119岁超高龄,被吉尼斯世界纪录2019年认证为“世界最长寿老人”。为何日本人“不怎么爱运动”,但寿命位居全球前列?

01 饮食健康,顿顿不离纳豆

2021年,《欧洲营养杂志》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日本人长寿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2969 名45-74 岁的日本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8年多的随访调查,统计了147种食物数据。结果发现,相比猪牛羊等红肉,他们普遍喜欢鱼、黄绿色蔬菜、海草、味增汤及绿茶等食物<1>。

研究人员将这种饮食种类称为“饮食习惯日本化”,发现该类习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出现问题的概率,并进一步降低相关死亡风险<2>。保持这种饮食习惯的人,死亡风险越低,尤其是心血管及心脏病方面的疾病,会降低11%的死亡风险<2>。

除了鱼类外,有些黏糊糊的纳豆也出现在许多日本民众的餐桌上,这种由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的日本食品同样被认为有利于健康。一项超过29000名受试者的队列研究表明,经常食用纳豆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问题的发生率<3>。


02 血管清道夫

实际上,关于纳豆的健康秘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发现。1980年,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在吃早餐时突发奇想:“如果纳豆是由蛋白发酵而成,那经过发酵后的纤维蛋白,是否就能生成纤维蛋白水解酶溶解血栓中最顽固的物质?”


纳豆菌丝中含有丰富的溶解血栓物质,在后续研究中被多次证实。学界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证实其可以直接水解纤维蛋白,通过降解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增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起到溶解血栓作用<4>。

03 血管健康人不老,保护血管重在“防”

俗话说“想要人不老,血管保护好”。作为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纽带,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好比“燃油”对于机器一样。只有“燃油”管道顺畅,能量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机体维持生命活动。

反之,管道一旦被堵塞,容易出现各类心血管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而想要保护好血管,除本文提及的多食鱼、黄绿色蔬菜、绿茶及纳豆等被认为具有一定效用,另一种源自我国唐代的中药材红曲也是可行 *** 之一。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之一版曾记载,红曲有化浊降脂之用。近年一项临床试验也证实,补充红曲米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水平分别降低20.5%和14.4%<5>。天然红曲中含有的莫纳可林K无需水解,可发挥相关作用 <6>。据悉,国内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已联合中山大学等机构,展开相关研究。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全国约3.3亿人是心血管疾病的确定或潜在患者,每5例死亡就有2例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尤其是肥胖、老龄群体等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灾区。相比之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心血管相关疾病之冠心病的死亡率仅有0.041%,为全球更低,寿命如此长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我们也是时候重视起由血管堵塞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前预防、健康饮食。 “远离疾病更好的 *** 就是“防”。

参考文献:

<1> Epub 2020 Jul 16. PMID: 32676701; PMCID: PMC7987617.

<2> Erratum in: JAMA Intern Med. 2021 May 1;181(5):727.

<3>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105(2): 426-431.

<4>theTakayama study,Am. J. ClinNutr2016105(2)426-431.

<5>NUTR METAB 2017, 14(1).

<6>《红曲降血脂功能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第8期,P387-389

致死率排前三的饮食方式,就藏在你家餐桌上,吃错的人赶紧改!

吃饭是我们每天的头等大事

如果吃得不健康

不但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还可能会减少寿命、致死!

很多人觉得餐桌上的杀手是油和糖

其实很多人都想错了!

这三种饮食方式

才是国人餐桌上的“更大杀手”!

究竟是哪三种饮食方式呢?

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延长身体寿命呢?

小圈这就带你去详细了解一下!

王勃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划重点

01

哪三种饮食方式是国人餐桌上的“更大杀手”?

2019年4月,《柳叶刀》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分析了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结果发现:

2017年全世界有20%的死亡人数(1100万人)与不良饮食有关,其中我国因不良饮食导致的癌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位居榜首!

在15项不良习惯中,引起死亡率更高的不是过多的油脂和糖分摄入,而是高钠(盐)饮食、全谷物摄入过少、水果摄入过少。2017年因为钠摄入量高而死亡的人有300万,杂粮吃太少而死亡的有300万,水果摄入太少而死的有200万。

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等,反而在死亡贡献里排行靠后。

划重点

02

如何减少高钠(盐)饮食?

高钠(盐)饮食有哪些危害?

1.增加糖尿病发病几率

身体摄入过多的盐,会影响到淀粉的吸收速度,会让淀粉吸收速度加快,影响血糖数值。长时间高钠饮食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2.诱发骨质疏松

本身随着年纪增长,骨质大量流失就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再加上高钠饮食,问题就更加严峻了。身体在排出钠离子的同时,钠离子会携带钙,会造成钙的流失。钙流失严重,骨密度下降,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3.危害肾脏健康

钠离子是通过肾脏过滤排出体外的,高钠饮食导致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时间长了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肾脏功能。

4.影响血压

高血压患者想要控制血压,一般会建议他少吃点盐,吃得清淡一些。因为吃得过咸,摄入过多的钠离子,会让血管收缩变大,会让血液流通受到阻碍,血压会因此上升。

如何减少高钠(盐)饮食?

1.学会看营养标签/营养成分表

在购买食品前,记得看一眼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钠含量超过30%NRV(营养素参考数值)的食品,需要警惕,谨慎购买和食用。

2.少吃外卖

为了留住顾客的“胃”,很多餐厅都会在烹饪时使用大量调味品,达到鲜美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外卖或外食食品中的钠不受我们控制,即使很多打着“减盐”标签的餐食,也可能暗藏很多钠。

3.循序渐进地减盐

减盐要循序渐进,按照目前的食盐用量,每天逐渐减少,最终达到每天不超过5克的目标,必要时使用限盐勺来控制食盐量。推荐使用低钠盐,低钠盐中将部分钠离子替换成了钾离子,而钾离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压风险,但肾脏疾病人群不适宜。

4.选用多样化的烹饪 ***

多采用蒸、烤、煮、汆、拌等烹调方式,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不是每道菜都需要加盐。对于炖、煮的菜肴,由于汤水比较多,更要注意少放盐。

5.不要长时间让菜在汤汁里浸泡

有些菜肴本身不咸,但是汤汁很咸。出锅之后要尽快地把菜夹出来,不要让菜长时间在汤汁里浸泡,渗入更多的盐分。

划重点

03

如何增加全谷物摄入?

全谷物摄入不足有什么危害?

精制碳水属于高血糖负荷的食物,吃多了会增加氧化应激,激发炎症因子,从而引发慢性炎症。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会让免疫系统长期处于战斗状态、疲惫不堪,从而逐步击垮身体,肥胖、“三高”、心血管病、癌症等随之而来。

如何增加全谷物摄入?

1.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克。

2.均衡搭配

要达到推荐的全谷物摄入量,在一日三餐中,需至少保证一餐的谷类食物中含有全谷物或杂豆类。烹调时,我们可以在蒸米饭或煮粥时混入全谷物,如 *** 二米饭、小米粥、八宝粥、燕麦粥等;或者在做面食时,在小麦粉中混入玉米粉、全麦粉等;也可以直接选择全谷物含量高的食物,如荞麦面条、全谷物面包、燕麦片等。

3.了解自己身体是否适合食用

消瘦、贫血、缺钙的人,胃肠道功能差、容易消化不良的老年人和孩子,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肠道出血、胃肠道术后等特殊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食用全谷物。

划重点

04

如何增加水果摄入?

水果摄入过少有哪些危害?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性疾病预防中心关于《2013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水果摄入不足的归因死亡分析》的研究发现: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为1.73岁。25岁以上(包括25岁)人群的总死因中,约15%是由于水果摄入不足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为134.84万。

如何增加水果摄入?

1.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我国居民每天应该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注意,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2.推荐在两餐之间食用

推荐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吃,或者至少要在正餐后半小时吃。餐后水果可选菠萝、木瓜、猕猴桃、橘子、山楂等。

3.少吃或不吃水果制品

市场上水果制品的种类很多,果干、果脯、蜜饯、果酱、水果麦片等,这些很方便食用的水果制品在经过加工后,和水果相比,营养物质损失了不少。不仅大部分饱腹感差,而且每百克的含糖量更高,不如直接吃水果更健康。

4.不要用水果代替主食

水果虽然有纤维素、果胶等,能支持饱腹感。但大多数水果都有较高的含糖量,用水果来代替主食,很容易摄入过多糖分。如果非要用水果代替主食,更好选用每100克果肉里含糖量小于10克的水果。

部分内容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腾讯医典、精准医学、家庭医学在线、中国疾控中心、人卫健康

来源: CCTV生活圈

Nature子刊:长期“高糖饮食”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要这样做吗

很多人受健康知识理念的影响,都知道远离肥胖、慢性病需要“戒糖”,可怎么听说“高糖饮食”能够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了?这是真的吗?

大家听到的这项研究,主要是在2022年10月份,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所表达的一项研究论文。

该论文提到的,通过高糖饮食可激活细胞压力反应,进而达到促进错误折叠蛋白清除,最终起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这里面至关重要的是一种IRE1调节,动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糖饮食对寿命的影响,应对机体接收葡萄糖之后的压力,应对衰老,进一步恢复细胞稳定性。

但不得不说,这项研究是在动物的基础上,并且还提到了老年群体并不适合高糖饮食,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佐证。而目前已知的,吃糖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坚持吃糖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大家可不要小看糖的危害,它堪比吸烟。很多人都知道,糖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给人极大程度上的味觉感受,还可以帮助机体迅速提供能量,供身体燃烧。

然而这是对于普通人,如果是血糖高,或胰岛素已经出现异常的群体,血糖不在允许浓度范围内,还会 *** 胰岛素敏感素,进而升高餐后血糖值,造成病情加重,或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等)。

不仅如此,在癌症与糖的关系上也十分密切。相比于正常的细胞,癌细胞主要靠“糖酵解”作用为消耗的源泉,如果人们吃过多的糖,肿瘤细胞分解糖的能力又十分强大,成为肿瘤的养料,就可能增加更多的肿瘤细胞产生,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老年人更不应该高糖饮食?

不光是该项研究中提到的,还有相关调查发现: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如果吃糖,那么危害性还要更大,包括常见的蜂蜜、葡萄、蔗糖、糖浆等等,甚至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生概率,加重身体负担。

另外,生活中的隐形糖,大家也不能忽视,如蛋糕、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小吃零食、酸奶(风味酸奶,注意看包装上的配料表成分)、奶茶、乳酸菌饮料等等,都会让机体摄入能量过量,要当心,更好少吃少喝或不吃不喝。

无糖食品更健康?研究结果可能颠覆你认知

极目新闻记者 石倩

无糖饮料经过几年的发展,几乎在饮品界全面铺开,大部分品牌都布局了无糖饮料市场。无糖风潮甚至刮到了烘焙界、冰淇淋界。然而近日有研究指出,无糖食品食用过多,患癌的风险会增加,且会增进食欲,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营养学专家了解到,无糖食品长期过量摄入有一定风险,消费者食用应注意适度。

诸多品牌争相布局无糖市场

3月30日,在武汉徐东大街一家大型超市内,00后小李向购物车放了不少无糖饮料,包括无糖可乐、无糖气泡水、无糖冰红茶、无糖凉茶等等。“最近两年几乎不喝含糖饮料了,室友说无糖饮料喝了不容易发胖,但父母也不让我多喝,说是并不见得很健康。”

在江城多家品牌茶饮店内,店员介绍,多款饮品的 *** 都有含糖和零卡糖两种选择,消费者可根据需求选择。但有消费者反馈,零卡糖奶茶口感没有含糖奶茶好,而且如果加了奶盖或奶油,一杯热量并不少。

在电商平台,有商家推出的烘焙甜品也打出了“无糖”的卖点,有无糖蛋糕和无糖欧包等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并标注了热量。有 *** 人员表示,无糖甜品的热量只有含糖甜品的一半。

此外,盒马鲜生售卖的冰淇淋产品,也有多个品牌上架了代糖冰淇淋,将“无糖”“低热量”作为商品卖点,也有不少女性消费者选购。

一项 *** 调查显示,51.3%网民相信无糖饮料无糖的说法,认为有利于健康;30.8%网民则表示半信半疑;还有17%网民表示不相信,无糖只是噱头。

研究称代糖摄入过量有风险

无糖食品真的更健康吗?2022年3月24日,法国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并不是糖的安全替代品,一些人造甜味剂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为了评估人造甜味剂的潜在致癌性,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研究的 102865 名法国成年人的数据。在平均随访七八年后,研究发现,与非消费者相比,摄入大量人造甜味剂的参与者患整体癌症的风险高13%,其中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与癌症风险增加尤为明显,大量摄入这2种甜味剂,乳腺癌和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更高。

但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这项新研究中关联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果很可能会受到混淆,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同样喝碳酸饮料,喝无糖胖的人更多,得糖尿病的人更多。医生分析,0卡0糖饮品中含有 *** 食欲的成分,反而会使消费者想吃东西,增加了肥胖、患糖尿病等风险。

专家称无糖食品食用应适量

虽然研究结果尚有异议,但不少业界人士都认同一种观点,就是过量摄入代糖存在风险。

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蔡红琳表示,0糖0脂0卡饮品意味着它本身没有什么营养,“无糖食品,本身是一种概念炒作,过多食用对身体并无益处。”

同时,蔡红琳提醒,无糖食品虽然不含糖,但是含有一些食品添加剂,人体器官同样需要“工作”,参与代谢,从而增加肝肾负担,“年轻人喜欢喝饮料可以理解,但要注意适量。”

此外,对于无糖奶茶和无糖蛋糕等食品,蔡红琳认为,虽然茶饮和蛋糕使用的零卡糖,但其他原料也可能含有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没有蔗糖的食物并不等于没有热量,也不适合过量饮用。

蔡红琳表示,代糖是否安全,目前尚无权威的结论,随着研究的发展可能推翻过去的认知。但业界普遍认同一种观点,长期过量摄入代糖有一定健康风险,建议消费者食用应该适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甜蜜素在食品中的应用——让你重新认识甜蜜素

甜蜜素是食品中的常用添加剂,其化学名称是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近年来,甜蜜素的用量控制、 检测成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维护食 品安全的基础工作。因此,为避免因甜蜜素过量而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应加强食品中甜蜜素的检 测,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甜蜜素检测 *** 。

今天研读了杨艳苹-甜蜜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探究,先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引用和归纳总结。

一、 食品中甜蜜素的应用现状

甜蜜素是由“氨基磺酸”与环己胺、NaOH 反应 后 *** 而成的添加剂,外观为白色针状、片状结晶、 结晶状粉末,化学名称为 C6H11NHSO3Na。在食品加 工行业中,甜蜜素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高倍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其甜度为蔗糖甜度的 30 倍左右。在食品中加入甜蜜素可保留食品风味, 改善食品口感。蜜饯、糕点、饮品等食品的生产活 动是甜蜜素的主要应用场所 。

目前,我国允许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中,但实际用量、用法还应遵守《食品安全国家 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该 标准对面包、饮料等食品中甜蜜素的使用量给出明确规定,甜蜜素的更大用量为 0.65 ~ 8.00 g·kg-1 。 2017 年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相关公 告,进一步扩大了甜蜜素应用范围,方便米面食品(仅 限调味面制品)中同样可加入适量的甜蜜素。 虽然甜蜜素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根据相关研究可知,甜蜜素过量会导致人体内出现毒副作用,影响肾脏代谢排毒功能,还会使肝脏 和神经负担加重。对于老人、小孩、孕妇来说,过量食用甜蜜素的危害更为明显。

据了解,甜蜜素在人体胃肠道中会变成二环己基胺,该物质具有一定致癌风险。因此,甜蜜素的检测、用量管理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规范食品加工生产 的关键举措。


二、食品中应用甜蜜素的用量要求

为 保 障 食 品 安 全, 减 少 因 甜 蜜 素 使 用 而 造 成的安全风险,食品加工生产时,还应严格遵守 GB 2760—2014 的相关规定,明确甜蜜素应用时的用 量要求。例如,水果罐头、冷饮、果冻等食品中甜 蜜素的更大用量为 0.65 g·kg-1 ,糕点、面包中甜蜜素 的更大用量为 8.00 g·kg-1 ,凉果、果糕中甜蜜素的实 际用量应控制在 8.0 g·kg-1 以内,坚果类食品中的甜 蜜素则需按照脱壳、带壳区分,将实际用量控制在 6.0 g·kg-1 、1.2 g·kg-1 。除去 GB 2760—2014 中明确甜 蜜素使用量的食品外,其他食品中禁止添加甜蜜素 。

三、用甜蜜素给水果增甜?

  有人说,很多水果都是需要打甜蜜素来保证甜度的,例如西瓜、橘子、柚子、橙子等,这是真的吗?

  首先,根据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甜蜜素是不可以在新鲜水果中添加的,在新鲜水果中使用甜蜜素是违法行为。此外,给水果涂抹或注射甜蜜素,并不能对水果的甜度产生影响。甜蜜素有较大的水溶性,而橘子、柚子、橙子等水果表皮厚实且为油性,在其表面涂抹甜蜜素很难附着穿透;如果通过注射的方式增甜,那就需要对水果进行全方位注射,这样会使水果的细胞壁遭到破坏,加速水果的腐烂。因此,给水果注射甜蜜素有百害而无一利,商贩没必要这么做。

  四、消费建议

  理性看待甜蜜素,按照规范合理使用对健康没有危害。实际上,甜蜜素等甜味剂的替代性作用也是有好处的,由于它提供的热量远低于蔗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甜食的渴望,又可以避免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谓甜蜜无负担。

  对于嗜好甜食的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可选择通过甜味剂替代部分或全部添加糖的食品。

文献来源:杨艳苹.甜蜜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探究.食品安全导刊,2022(29):112-114+118.DOI:10.16043/j.cnki.cfs.2022.29.069.

食品与健康杂志_食品与健康杂志发表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期刊学会

邮发代号:6-46

创刊时间:1989

开本:A4

出版地:天津

语种:中文

审稿周期:1个月内

影响因子:--

被引次数:32

数据库收录:

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

食品与健康杂志简介

《食品与健康》(CN:12-118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食品与健康》是一份追求文化品位的套餐,它具有超前聚集之大卫生观;拥有科学健康的权威视角;它是饮食文化的品位享受;它是家庭必备之良师益友。

食品与健康杂志栏目设置

聚焦、热点资讯、医学百科、食有新意、健身锦囊、生活智慧、家人健康、求真证伪、长寿乐园、新知见闻、心灵驿站

食品与健康杂志荣誉信息

  •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食品与健康杂志社投稿须知

1.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立即返 *** 执,作者日后联系时需注明稿件编号。

饮食健康论文,饮食健康论文3000-第1张图片-

2.正文采用宋体五号。凡另起一行的整段引文用五号楷体,前(左)面缩进四格,后 (右)面不缩进。

3.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正式文献。内部资料、转摘、保密资料、文摘等不能做为参考文献引用。

4.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国家及省部级获奖项目论文优先录用。

5.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学位(学历),工作单位(全称),职称,研究方向。另请随文附上联系 *** 、电子邮箱、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等。

参考封面|吃什么更健康?人工智能告诉你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美国《新闻周刊》3月17日发表题为《忘掉那些流行减肥法吧,人工智能精准地知道你应该吃什么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文章,作者是亚当·皮奥里。全文摘编如下:

我在大学里认识一个人,他可以一碗接一碗地吃冰淇淋,但不会对他的六块腹肌有明显影响。打那以后,我一直在想,有什么甜点我吃了之后第二天上秤不会后悔。营养学近来取得的进展正在一点点接近我的无限甜点梦。

长期以来,科学家和普通人都非常清楚,每个人对同一种食物或饮食方案的反应是不同的。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究如何利用这些特质,以改善健康,避免心脏病、肥胖和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生,并帮助人们减重。

过去,人们认为或许是基因导致这样的个体差异。但经过多年对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现在认识到,单靠基因无法解释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饮食和健康涉及基因和许多其他因素,包括睡眠、锻炼、压力和其他生活习惯。影响更大的因素之一——也许就是更大的因素——是生活在每个人肠道中的数万亿个微生物群落,称为微生物组。

这是个好消息,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培养健康的肠道细菌,改变用餐时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优化代谢健康。

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这或许会是一场数据噩梦。名为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它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规律。评估每个人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所有测量结果。

开启个性化营养时代

这项科学的目标是开启个性化营养时代,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一批创业公司正在将最近的研究结果应用在新的健康产品上。他们提供个人饮食偏好的自我测试和机器学习评估,然后就如何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提出建议。但问题在于,饮食和代谢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是如此复杂,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把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都考量进去。

新的营养科学来得正当其时。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病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且还在继续上升。大约9%的美国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3%的美国人是糖尿病前期,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已经严重失调,无法再适当控制血液中循环的糖分。2017年至2020年,美国的肥胖率从30.5%增加到近42%,这使数百万人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大大增加。

有人说,个性化营养是降低这些数字的更佳机会。在2010年前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家杰弗里·戈登证明,与瘦人相比,肥胖者某些肠道细菌水平异常低,而通过饮食可以扭转这种情况。

精准控制“代谢”危机

2015年,另一块关键的拼图出现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爆炸性的科学论文,对营养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升糖指数——提出质疑。升糖指数衡量的是食物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被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所需要的时间。该指数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小群受试者中采集并平均得出的读数,几十年来一直是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被认为会导致血糖水平迅速升高,久而久之就会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一系列代谢疾病的风险。

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学家以更深入和更严谨的方式重复了这项实验,应用了现代科学的所有工具。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一方面,研究人员证明了每顿饭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个体反应差异很大,这让人们对广泛使用的升糖指数的效果产生怀疑。同时,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更有效的评估食物营养质量的 ***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在大量营养数据中发现规律。他们的算法能够分析个体的餐后反应、身体活动的测量数据、过去24小时摄入的纤维量以及肠道中的72种不同细菌,从而对不同个体对特定餐食的血糖反应作出更准确的预测。

这对人类健康和预防医学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有了一种强大的 *** 对每个人的一系列重要代谢过程进行测量,并提出改进的 *** 。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以色列胃肠病学家埃兰·埃利纳夫说:“人类有2万个基因,定义了我们是谁,这些基因当然极其重要,但无法改变。但微生物组对人体而言是基因数量的百倍以上,接近300万个。微生物组比人类基因更容易操控。微生物组的成分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有重大影响。

公共卫生专家现在乐观地认为,“精确营养”可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血糖峰值和其他致病因素来帮助控制这一危机。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迈克尔·斯奈德说:“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与影响全球的新冠大流行相比,糖尿病作为一种流行病在某些地区传播更广。因此控制血糖是一件大事。”

个体差异仍待了解

除了影响血糖之外,其他研究表明,微生物组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我们吸收特定营养成分、代谢脂肪和其他多种因素的能力。在过去十年里,研究人员鉴别了数十种肠道细菌,发现这些细菌可以帮助分解肠道中的食物,并将其转化为营养成分、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有益的代谢产物,而这些成分靠身体自身很难吸收。

他们还发现了“坏”微生物,它们会产生不利于代谢健康的有害副产品。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可能对基本代谢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最近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肠道细菌产生的“促进肥胖”的化学物质缬草甜菜碱(VB),似乎会干扰肝脏在非进食期间氧化脂肪酸和燃烧脂肪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体重指数在30以上的肥胖者,其血液中的VB水平比其他人高40%左右。也许最重要的是,在过去十年里,提供个性化营养测试和建议的公司数量从不到20家增长到如今的近700家。据估计,“个性化营养产业”的规模超过80亿美元。

不过,与计算机程序一样,算法的好坏取决于输入的数据。科学家说,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个体的新陈代谢差异,还有很多有待了解。虽然科学家已经对遗传学、微生物组、睡眠和运动模式等变量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量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只是刚刚开始了解。

根据目前的发展轨迹,这项科学很可能会得到不断改进。例如,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过去接触病原体而形成的每个人免疫系统的独特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代谢差异。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斯奈德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饮用某个品牌的原味代餐奶昔在一些人身上引发了抗炎反应(这是好的),在另一些人身上引发了促炎反应(通常不好)。在最近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斯奈德证明,某些类型的纤维降低了一些人的胆固醇,帮助他们代谢葡萄糖,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同样的纤维会导致炎症、特定肝酶的释放和胃肠胀气。现有的研究表明,一刀切式的通用营养指南反而会导致一些人采取不利于自身健康的饮食。

来源:参考消息网

数字时代 | 如何改善人类的“数字饮食”?


数字时代


研究表明,游戏、社交媒体和视频 *** 等在线活动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注意力和精力水平。10月21日,《新科学家》刊发杂志记者卡丽萨·王(Carissa Wong)的文章《如何改善数字饮食以获得更大幸福》(How to Improve Your Digital Diet for Greater Well-being),探讨了如何优化人类从数字世界摄入营养的问题。



原文:《如何改善人类的“数字饮食”》

编译 | 李彦文

图片 | ***


假设我们已经来到2032年,人类正处于一场革命的前沿,开始拥有个人数字饮食图谱。它将根据不同个体在线行为量身定做一套调理菜单,缓解人们开视频会议造成的“Zoom疲劳”,遏制无意识地浏览滚动页面,让人们的社交媒体互动充满意义。这套程序甚至还会建议你定期玩游戏来提高工作记忆和注意力。这种未来似乎遥不可及,但据最新研究显示,量身定制的数字方案可能在10年内成为现实。


以食物类比数字信息


多年来,人们认为刷屏时间与健康之间存在反向联系,这引发了人们对数字技术有害的普遍担忧。将我们在网上浏览的东西与吃的食物对比,可以非常有效地体现出数字营养的作用。某些数字饮食比其他更有营养,就像沙拉比奶油面包对我们更有益一样。然而,健康饮食的构成因人而异,同样,也不存在通用的健康数字饮食。未来个性化的数字方案可以将这一切都纳入考虑范围,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在网上获得的东西,把健康的和不太健康的区分开来,以确定你可以采用的在线策略,改善你的数字饮食和健康。


剑桥大学的艾米·奥本(Amy Orben)说:“我们目前的假设是,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必须限制看屏幕的时间,就像我们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一样。”奥本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概述了她的观点,并在论文中介绍了数字饮食的概念,证明大多数在线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小,如果将其看作饮食,相当于吃土豆,而适量食用土豆是安全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却认为,限制屏幕时间只是管理幸福的一种简单 *** 。“这相当于问:‘食物对你有好处吗?’而忽略了他们到底吃了什么,以及他们在学校、工作地或家里都吃些什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伊莎贝拉·格拉尼克(Isabela Granic)说。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相当一部分人是有害的,这显而易见。研究表明,那些最容易上网成瘾的人往往有过消极的童年经历,自控能力较差,甚至可能在影响大脑中“快乐”激素、多巴胺和血清素信号的基因上有某些突变。年轻人和男性沉迷于 *** 游戏的风险更高。社交媒体会降低青春期特定年龄的生活满意度:平均而言,男性在14岁、15岁和19岁最敏感,女性在11岁到13岁和19岁最敏感。


此外,毫无疑问,一些 *** 平台就是为了吸引浏览而设计的。脸书、推特、抖音和照片墙等社交媒体通过点赞和积极评论来实现这一点,它们利用了大脑奖励中心的“感觉更好”神经回路。这种奖励过程会带来快乐,缓解负面情绪,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说法,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上瘾。然而,奥本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饮食类比是看待这个问题的更好方式。她将社交媒体平台视为数字版的碳水化合物,因为它们有很多种类,其中一些可以带来相当于吃糖的 *** 。我们可能会被诱惑过度沉溺于碳水化合物,但这通常不被视为上瘾,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是如此。



数字信息如何造成消极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关于上瘾的问题,我们更好从与白日梦或听音乐有关的精神状态来思考。这种现象被称为“规范性游离”(normative dissociation),指的是注意力感知范围收缩,将思想、情感、记忆和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包括时间的流逝)排除在外。因此,这种游离会减少自我意识和反思,所以人们只会在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阿曼达·鲍恩(Amanda Baughan)和同事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似乎会诱发这种状态,导致一些人浏览网页的时间超过了意愿。


该团队招募了43名参与者,让他们花一个月时间使用一款名为Chirp的定制应用去访问推特。结果显示,42%的参与者在使用Chirp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游离状态。对其中11人的后续采访发现,不加思考地滚动屏幕会引发后悔情绪。然后,研究人员增加了两个附加功能,即浏览时间通知和使用模式显示,这对某一些人有用。但减少无意识的游离状态最成功的 *** 是将新闻推送分成更小的部分,通过工具让用户对内容进行过滤,或在阅读历史列表中标记之前看过的内容。这样可以显著减少游离。“列表可以将你正在浏览的内容分成更小块,帮助你摆脱无意识的滚动”,鲍恩说。类似的列表已经在推特和脸书上可用,尽管还不是默认设置。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心理学家乔斯林·布鲁尔(Jocelyn Brewer)也认为,我们不一定非得靠减少上网时间来减少负面情绪,而是要从上网时间中获得更多满足感。“我们需要找到适应数字饥饿的 *** ,凭直觉进食。”她提出了三个步骤来减少对 *** 的过度沉溺。首先是要有所觉察,在你上网之前考虑清楚自己的意图。第二是锁定目标,只阅读或涉猎与目标一致、对生活和整体健康感有积极贡献的内容。最后,节制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前问问自己,如果你不这么做会怎么样。


许多科学家一致认为,反思和正念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意识地滚动页面。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佳平衡点,也不必对自己太苛刻。格拉尼奇说:“我感觉,我们对使用科技所感到的内疚和耻辱,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比数字活动本身的任何影响都要糟糕。”她努力探究社交媒体体验是如何受到消极或积极心态影响的。在在线游戏方面,心态其实很重要。牛津大学的安德鲁·普利兹比尔斯基(Andrew Przybylski)和同事分析了近39000人在6周时间里的视频游戏数据,涉及了7款游戏,通过每两周对参与者的调查发现,那些将游戏视为放松和社交方式的人会受到游戏玩法的积极影响,而那些因为同伴压力或需要实现某些游戏目标而被迫玩游戏的人则对游戏体验不太满意。



给数字饮食贴上营养标签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玩某些电子游戏可以提高你的认知能力。此前的研究发现,在线游戏与视觉处理技能、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提高之间存在联系。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布鲁诺·索斯(Bruno Sauce)和同事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数千名儿童的数据,发现与那些不玩游戏的儿童相比,花更多时间玩游戏的儿童两年后智力明显提高。这些认知上的提高最终会转化为更好的幸福感。“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高智商可以预示未来的幸福,预示未来的婚姻满意度更高,预示未来的寿命更长。”


索斯的团队并未探索不同游戏类型是否具有不同的认知效应。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射击游戏特别能够提高人们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决策的能力,而不会让人变得更冲动。如果其他类型的游戏被证明有特定的好处,索斯相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善我们的数字饮食。他说:“如果我们能在电子游戏上贴上营养标签,就像我们给食物贴上营养标签一样,标明这种或那种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注意力、视觉空间能力或提高长期记忆,这将对你的选择非常有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参与另一种在线活动:视频会议。研究表明,视频通话会损害幸福感和创造力。瑞典哥德堡大学的杰拉尔蒂娜·福维尔(Géraldine Fauville)和同事针对视频会议时的思维、视觉、社交、动机和情绪疲劳方面的问题,对1万多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疲劳的最主要原因是感觉身体被困在摄像头的视野中,另一个因素是“过度凝视”。“在视频通话中,一张张放大的脸一直盯着你。”缩小视频通话窗口可以帮助避免这种情况。此外,镜像焦虑也是问题之一,这是一种看着屏幕上自己的负面感觉,女性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福维尔建议在你之一次进入视频通话后关闭自我查看面板,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关闭视频,只采用听声音的 *** 会议方式。



当然,在了解数字技术对幸福的更广泛影响方面,我们仍有很多未知。填补这些空白需要社交媒体和在线游戏公司分享更多的现实数据。为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起了“人类屏幕组计划”(Human Screenome Project),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从志愿者的手机中收集数据,在手机开机后每5秒记录、加密并传输一次屏幕截图。通过捕捉一个人屏幕上每时每刻的变化,研究人员希望发现幸福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联系。普利兹比尔斯基更乐观地认为,健康数字饮食个性化方案的到来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他说:“如果我们适当地为该项目提供资金,并像对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那样对待在线社交生活项目,该目标可能在10年内实现。”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31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数字生活共同体”及其中国契机 | 社会科学报

数字时代 | 应有的坚守


饮食如何调节健康和疾病?同济团队29页综述详解

08 月 07 日的《热心肠日报》-营养专题,我们解读了 11 篇文献,关注:超加工食品,绿豆,特应性皮炎,植物性饮食,维生素A,开菲尔,冠状病毒,维生素D,抗性淀粉。


同济大学:一文读懂饮食如何调节健康和疾病(综述)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38.104>

① 现有的饮食调节手段包括:禁食、热量限制、宏量营养素干预、氨基酸干预(如甲硫氨酸限制)、微量营养素干预、代谢产物干预(如补充亚精胺);② 饮食主要通过两种机制调节健康与疾病:营养介导的机制(代谢调节因子、营养代谢途径、表观遗传机制、生物钟)、饮食应答效应器(饮食-内分泌、免疫、肠道、衰老及神经轴);③ 饮食干预已用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肠道功能障碍、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癌症的临床试验中。

【主编评语】

同济大学的王平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概述了在临床前模型及临床试验中使用的各类饮食干预手段,并详细介绍了饮食干预调节健康与疾病的两种主要机制:营养介导的机制及饮食应答效应器。(@aluba)

【原文信息】

Dietary regu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22-07-23, doi: 10.1038/s41392-022-01104-w


天津医科大学:超加工食品或增加痴呆风险

Neurology——<11.8>

① 纳入72083位基线无痴呆的受访者, 根据饮食问卷评估超加工食物(UPF)的摄入量,研究UPF与痴呆之间的关联;② 中位随访10年期间,共确诊518例痴呆,其中287例为阿尔茨海默症,119例为血管性痴呆;③ 在校正后模型中,UPF摄入量每增加10%,与痴呆、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25%、14%及28%相关;④ 将摄入的10%UPF替换成等比例的未加工或微加工食品,与痴呆风险降低19%相关。

【主编评语】

天津医科大学的王耀刚团队在Neu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7万多名中老年受试者进行10年左右的随访后发现,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与痴呆风险增加相关,使用未加工或微加工食品替代部分超加工食品与痴呆风险降低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2022-07-27,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0871


南昌大学:绿豆皮多酚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Food Chemistry——<9.231>

① 结肠发酵绿豆皮的多酚释放量要远高于消化过程,在12 h的时候达到峰值,并呈现更高的抗氧化活性;② 共鉴定出49种多酚及代谢物,包括槲皮素、香草醛、儿茶酚以及对羟基苯甲酸等,并对其生物转化途径进行推测;③ 并且,结肠发酵绿豆皮过程中,有益菌(比如乳酸菌和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④ 因此,文章认为,肠道菌群有利于绿豆皮中多酚的释放,并且这些多酚及其代谢物和绿豆皮中的膳食纤维一起可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并促进SCFAs的合成。

【主编评语】

南昌大学余强团队研究成果。文章利用体外模拟消化与结肠发酵的方式探究绿豆皮多酚的释放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结肠发酵更有利于绿豆皮多酚的释放,且释放的多酚协同相关代谢物和膳食纤维等成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因此,文章认为,绿豆皮多酚可能有利于胃肠道和结肠健康。(@Bingbing)

【原文信息】

Cataboli *** of polyphenols released from mung bean coat and its effects on gut microbiota during in vitro simulated digestion and colonic fermentation

2022-07-16, doi: 10.1016/j.foodchem.2022.133719


排除饮食可轻微改善特应性皮炎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8.861>

① 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99名患者)进行荟萃分析,总结排除饮食对特应性皮炎的疗效;② 排除的食物包括鸡蛋、牛奶、花生、腰果、鳕鱼、小麦等,干预时长2-32周;③ 与对照组相比,低质量证据表明,排除饮食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改善百分比分别为50%及41%)、瘙痒及失眠;④ 缺乏足够数据以明确消除饮食的安全性,间接证据提示消除饮食可能增加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风险。

【主编评语】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599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数据后发现,排除饮食可轻微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瘙痒及失眠。(@aluba)

【原文信息】

Dietary elimin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ysis

2022-07-18, doi: 10.1016/j.jaip.2022.06.044


健康植物性饮食与老年非裔美国人的认知衰退减缓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8.472>

① 纳入3337名受试者,其中60%为非裔美国人,64%为女性;② 基于饮食问卷评估受试者的植物性饮食指数(PDI)、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uPDI)及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非裔美国人与白人的饮食模式不同;③ 更高的hPDI与非裔美国人的整体认知、知觉速度、情景记忆的衰退减缓相关,但在白人中无此关联;④ PDI及uPDI与非裔美国人或白人的认知衰退速率无显著关联。

【主编评语】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3300多名受试者中发现,在非裔美国人(而非白人)中,健康植物性饮食与认知衰退减缓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A Healthy Plant-Based Diet Wa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Cognitive Decline in African American Older Adults: a Biracial Community-Based Cohort

2022-07-29, doi: 10.1093/ajcn/nqac204


南京农大:BMI或可预测肉类饮食变化后宿主响应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8.462>

① 招募45位中国青年男性志愿者,分为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中低三组,进行2周牛肉膳食后转为2周鸡肉膳食;② 膳食转变后,低BMI组的粪便代谢组变化更大,中高BMI组的粪便蛋白组和血液指标变化更大;③ 粪便菌群在门和属水平无显著变化,但拟杆菌属内物种变化较大,且粪便中免疫球蛋白下调;④ 中高BMI组炎症相关的血液指标下降;⑤ BMI可预测肠稳态对于不同肉类饮食的反应变化;⑥ 牛肉膳食或在中国的中高BMI人群中导致更多过敏和炎症相关反应。

【主编评语】

这是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的一份工作,作者通过16S 扩增子、代谢组、蛋白组对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中国年轻男性经历牛肉/鸡肉膳食结构转变的整体反应进行了探索。有趣的是,不同BMI的人群在代谢组、蛋白组和血液指标上的变化程度不同,其中中高BMI人群炎症相关血液指标下降。在鸡肉/牛肉膳食结构的转变过程中,粪便菌群主要发生变化的是拟杆菌属内物种,且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相关。BMI作为指标可预测不同人群肠道稳态变化以响应肉类消费的整体响应。(@Johnson)

【原文信息】

Body weight index indicates the responses of the fecal microbiota, metabolome and proteome to beef/chicken-based diet alterations in Chinese volunteers

2022-07-12, doi: 10.1038/s41522-022-00319-7


国内团队:摄入维生素A或可降低中国成人的糖尿病风险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 *** ——<6.134>

① 纳入17111名中国成人,评估维生素A(包括β-胡萝卜素及视黄醇)的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② 平均1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519名男性和531名女性确诊糖尿病;③ 在全性别中,较高的膳食总维生素A摄入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相关;④ 男性(而非女性)的膳食β-胡萝卜素和视黄醇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⑤ 剂量反应分析表明,男性的膳食总维生素A、β-胡萝卜素和视黄醇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分别为L型、倒J型和线性关联。

【主编评语】

中山大学的房爱萍团队与北京大学的李可基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 *** 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1.7万名中国成人中进行超过10年的随访后发现,较高的维生素A摄入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相关,在男性中,较高的β-胡萝卜素和视黄醇摄入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Dietary Total Vitamin A, β-Carotene and Retinol Intake and the Risk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with Plant-Based Diets

2022-07-22, doi: 10.1210/clinem/dgac439


开菲尔对健康的影响(综述)

Nutrition Reviews——<6.846>

① 检索4个电子数据库,纳入18篇论文,共16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服用发酵乳开菲尔对人体健康或疾病的影响;② 开菲尔在减少口腔变异链球菌以降低龋齿风险,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面,或有作为补充治疗的潜力;③ 开菲尔也可能帮助改善成人血脂异常和高血压,但证据非常有限;④ 仅5篇论文进行了安全性评估,12项研究有高偏倚风险;⑤ 总体来说,开菲尔对健康人群是安全的,然而其健康益处仍需更多高质量人体试验来检验。

【主编评语】

开菲尔(kefir)是一种传统发酵乳饮品,Nutrition Reviews近期发表文章,基于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开菲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mildbreeze)

【原文信息】

The effects of kefir consumption on human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2022-08-01, doi: 10.1093/nutrit/nuac054


冠状病毒在冷藏及冷冻鱼肉制品中的长期存活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5.005>

① 在冷藏和冷冻30天后,检测鱼和肉制品上的脂质包裹RNA噬菌体Φ6以及两种动物冠状病毒——鼠肝炎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作为新冠病毒替代物)的存活率;② 相比-20℃,4度时鸡、牛肉、猪肉和三文鱼上的病毒替代物存活率更低,而高浓度的病毒在冷藏和冷冻下的存活期均延长;③ 需更多措施防止病毒污染食物、食物加工表面、工人的手部、食物加工工具(如刀),且需在包装前对食物进行足够的消毒处理。

【主编评语】

在活体农贸市场、屠宰场及肉类加工厂等环境下,新冠病毒可能通过肉类、禽类及海鲜传播。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不同储存条件(冷藏及冷冻)下,对鱼及肉制品上的冠状病毒存活率进行了对比分析。(@aluba)

【原文信息】

Persistence of Coronavirus Surrogates on Meat and Fish Products during Long-Term Storage

2022-06-07, doi: 10.1128/aem.00504-22


每天1个鸡蛋,有助于冬天维持维生素D水平

Journal of Nutrition——<4.687>

① 51名25-40岁的澳大利亚人随机均分为三组,每周分别摄入2个、7个及12个鸡蛋,干预为期12周;② 干预结束后,每周摄入7个鸡蛋组及每周摄入12个鸡蛋组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无显著变化,而每周摄入2个鸡蛋组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显著降低了28.6 nmol/L;③ 干预结束后,每周摄入2个鸡蛋组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显著低于每周摄入7个鸡蛋组及每周摄入12个鸡蛋组;④ 三组之间的血脂无显著差异。

【主编评语】

维生素D缺乏是冬天常见的健康问题。鸡蛋中富含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3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后者增加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能力更强。Journal of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51名澳大利亚年轻受试者中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后发现,相比于每周只吃2个鸡蛋,每周吃7个或12个鸡蛋可抑制冬天的血清25(OH)D浓度降低。(@aluba)

【原文信息】

Dose–Response Effect of Consum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ggs on Wintertime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in Young Australian Adults: a 12-Week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22-02-26, doi: 10.1093/jn/nxac044


每日补充抗性淀粉可降低Lynch综合征患者的上消化道癌症风险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3.296>

① 918名Lynch综合征患者随机随机分为两组,463名每日补充30g抗性淀粉,455名每日补充安慰剂,最多干预4年;② 在最长20年的随访期间,抗性淀粉组及安慰剂组分别有52名及53名患者确诊结直肠癌,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③ 抗性淀粉组有27名患者确诊其它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胰腺癌、十二指肠癌、卵巢癌、泌尿系统癌症等),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的48名(HR=0.54);④ 抗性淀粉组的上消化道癌症风险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确诊人数:5 vs. 21)。

【主编评语】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0年随访结果,每日补充30g抗性淀粉对Lynch综合征患者的结直肠癌风险无显著影响,但可降低非结直肠癌癌症的风险(尤其是上消化道癌症)。(@aluba)

【原文信息】

Cancer Prevention with Resistant Starch in Lynch Syndrome Patients in the CAPP2-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Planned 10-Year Follow-up

2022-07-25, doi: 10.1158/1940-6207.CAPR-22-0044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luba,Rustypotatis,Bingbing,阿当,xinya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8-06 | 多种新 *** ,助力多角度探索肠道菌群

08-05 | 顶刊小爆发:如何“操纵”肠道菌群?菌群如何影响免疫?

08-04 | 78分《自然·综述》:详解肠道菌群代谢膳食多糖的“利器”

08-03 | 30分Nature子刊: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组有何可为?

08-02 | 3文聚焦肠道IgA,一窥菌群与免疫间的相互作用

08-01 | 7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07-31 | 多视角剖析营养新知,维生素D再成焦点

07-30 | 巧妙改造工程菌,药物递送 *** 多

07-29 | 中山大学团队突破:锁定保护心血管的肠菌代谢物

07-28 | 今日Nature:揭秘Akk菌调节免疫的分子机制

致死率排前三的饮食方式,就藏在你家餐桌上,吃错的人赶紧改!



<

标签: 饮食健康 论文 30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