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长什么样子,蕨菜长什么样子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2 0
这野菜是农村河边特有,常被误认为“蕨菜”,现30元一斤卖高价

这野菜是农村河边特有,常被误认为“蕨菜”,现30元一斤卖高价!在我们平时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很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的是样子长得很好看,所以可以供人欣赏,也有的是功效很丰富,可以入药或者是食用。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十分的广阔,南方和北方的环境和气候是十分的不同,所以生长着完全不同种类的植物,即使是在南方,生长在不同区域植物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干旱的地方,有的植物喜欢湿润的地方。如果在内陆地区的人们肯定更加喜欢在陆地上来寻找野菜,而在水域广阔的地方,在河边或者是小溪边,也会生长一些独特的野菜。今天小编就想给大家介绍的一种只有在农村河边才特有的野菜。这种野菜估计很多人应该会见过,如果是你曾经生活在农村,而且你们农村有个小河或者是小溪的话,那水边就肯定会有这种野菜,因为这种野菜对于自己的生长条件要求十分的严苛,它没有水是不可以生长的,所以如果是生活在干旱的内陆的话,估计是没见过这种蔬菜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要说这种野菜的话,我们要先来说说蕨菜,蕨菜这种野菜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最近几年蕨菜的价值被人们所了解,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尝尝鲜,蕨菜也就被人们所熟知了。说起今天要讲的这种野菜,它和蕨菜十分的相似,最奇特的是,它们两种野菜不仅长得十分的相似,就连名字都是差不多的。这种野菜就叫做菜蕨。你们别看错了,一种叫做蕨菜,一种叫做菜蕨。简单来说,蕨菜是多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山坡上的,而且它的适应性更加强一些,比较喜欢偏向于微酸性的土壤。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菜蕨,它是非常喜欢生长在水边潮湿的湿地上或者是河沟边的,而其菜蕨对于光照的强弱并不敏感,但是菜蕨的生长必须要是紧靠着有水源的地方,要充分的保证水分的供给。

请输入图片描述

估计很多人都是分不清这两种野菜的,很多人都会把菜蕨误认成是蕨菜,其实它们俩是属于不同品种的,但是都是十分天然无污染的野菜。如果是在河边见到了菜蕨,可千万别错过,因为它的营养价值甚至是比蕨菜还要高出很多的。新鲜长大的野菜是十分嫩绿的,而且叶片非常的光滑有光泽,它的叶片边缘有一些小细齿,背面有一些孢子。因为它是只生长在水边的,所以也有“水蕨”的叫法。

?

请输入图片描述

菜蕨这种野菜如果你以前不认识的话,你恐怕不会想到它其实是一种价格还挺贵的稀罕野菜。因为它含有非常丰富的粗纤维和蛋白质,甚至还有很多野菜都不含的一些铁、钙等元素,总的来说,它的营养价值已经超过了蕨菜,所以在市面上,它的价格已经卖到了30元一斤的高价。之所以能够卖到如此高价,是因为菜蕨生长的环境十分的干净,时没有受到污染的,所以它也是一种被人们所认可的天然健康绿色蔬菜,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菜蕨不管是直接炒菜还是作汤,口感都是非常爽口的,但是它更好吃的吃法还是要用来做成腌菜,它的味道清香,吃起来爽脆,味道简直是一绝。

山中有蕨鲜自来——聊聊蕨菜的美食烹饪之路

不知香署客,谢病翠微间。

去幄兰将老,辞车雉亦闲。

近窗云出洞,当户竹连山。

对酒溪霞晚,家人采蕨还。

——唐·钱起《过孙员外蓝田山居》

说来惭愧,近十年来笔者见到的唯一一次新鲜的蕨菜,还是在郊区的一个菜场里。它短短肉肉的,扎成几小把委屈兮兮的缩在菜摊的角落里。笔者赶忙买了两把回去尝鲜,可无论是炒腊肉还是汆拌,都已不复少年时自个儿上山采摘的味道了。不光味道改了,连少年时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于山溪流水之间采摘蕨菜的时光,也随着年过不惑而一去不复返了。

之一次吃蕨菜还是在初中的少年时。家住洛阳周边县里的同学邀我周末同归,他家住在洛阳南部的山区之中,需辗转四五小时才能到达。山中景色自然绝美,流水飞涧,山屏葱绿。也是在这端午过后的五月天里,我们顶着已经颇热的春末暖阳向山中的进发。刚下过雨,空气中浓厚的臭氧还未散去,各种山野之风沁人心脾。翻过几座山,终于在深山涧流旁边,找到了一枝枝卷曲的蕨菜。它们悄然挺立在绿草之间,通体布满着暗黄色,红褐色的绒毛,青色的独茎柔嫩水灵。因为正值时令,它还没有发出一片叶子,只有在顶端蜷着两个像小孩拳头一样的苞芽。同学说此时正是大量采摘的好时光,待过个两三日,等到顶端的苞芽舒展开来,蕨菜就变的既老又韧,便只能做绳子,不能下口了。

蕨之名

蕨菜是一种世界性的食材,作为蕨类植物,它早在距今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经枝繁叶茂了。虽然不及藻类植物历史那么久远,却也比现在占主导地位的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要早得多。

密林深处的蕨芽

人类最早食用蕨菜的历史已经不可考。按照蕨菜微毒,只能熟食的特性来看,它至少已经被人类食用了60万年。在古希腊文明发展的早期,蕨菜已经开始作为祭祀的专用蔬菜。到了古罗马时期,贵族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直接食用蕨菜,他们将其切碎后浸泡到葡萄酒中引用。蕨菜碰到葡萄酒中的单宁酸会脱色而变得纯白,据说可以治疗从牙痛到痔疮的多种疾病。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在苏格兰高地的密林之中寻找蕨菜,他们将其烤熟或者加水与蘑菇一起煮熟了吃。这些捕鹿的猎人们将其称为“鹿蕨”,意为鹿群聚集之处必有蕨菜。斯拉夫人也在东南欧寻找和食用蕨菜。在他们信奉的罗斯多神教中,东边广阔的沼泽中隐藏着生命之神罗德。每当猎人进入沼泽渔猎之时,他就会出现。此时人们必须马上跑进密林深处躲藏,否则即刻就会倒地而亡。唯一求得安全的做法就是在林中寻找蕨菜,在他们的神话体系中,女妖波卢尔德尼和罗德相恋,人们认为女妖休憩之处必生蕨菜。不光采食蕨菜可以防止罗德索命,就连和蕨菜伴生的金雀花和玉铃花也可以驱邪治病。

这个传说后来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会所篡改。这些披着教袍,撒发着令人作呕的臭气的修道士门禁止人们食用蕨菜。他们认为女巫聚集之处才会生出蕨菜,其形状也如恶魔的胚胎一般。它是由地底钻出的蛆虫所变化的,代表着腐朽和邪恶。当然类似这种荒谬无比的传说最终随着文艺复兴而消亡。到了十六世纪,法国人开始重新大大方方的食用蕨菜,英国人和日耳曼人紧随其后。意大利北部山区,以及西班牙西部所产的蕨菜还被奉为贵族珍品,各种蕨菜的菜谱也得以传播开来。

诗经中已有采摘蕨菜的记载

相比国外时吃时不吃的蕨菜史,我国就要专一的多。商周的先民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蕨菜了。而最早的记载也在《诗经》当中,最著名的当数《诗经·召南·草虫》中的: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上山采蕨看不到心仪的儿郎,就会忧心忡忡的不高兴。同样的蕨菜,同样的心境,在《小雅·四月》中也有所体现: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蕨菜在诗经中总是和“忧思”联系在一起。但笔者小时候既然不懂这种男女之间的忧思,那就只能对可食的蕨菜兴趣大发了。这也是为何同学说家中的大山里产蕨菜,笔者就毫不犹豫的随他而回的原因了。

卷曲的苞芽的确很像鳖足

诗经中只是借蕨菜来引出男女之情,可蕨菜具体是什么则只字不提。笔者翻阅典籍,也在其中发现不少线索。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期间的辞书《尔雅·释草》中,之一次将蕨菜做了分类和解释:

“蕨,可食之菜也。一名鳖……初生无叶,可食。江西谓之鳖。”

至于为何蕨又名“鳖”,注文解释是“叶出而鳖被,因以名之”。怎么就“鳖被”了呢?实在不懂。到了《诗经·陆玑疏》中有了进一步的解释:

“周秦曰蕨,齐鲁曰鳖。俗云其出生时似鳖脚,故名。”

原来非“鳖被”而是“鳖脚”。笔者也就豁然开朗,蕨菜初生的苞芽,的确挺像蟹脚。又云:

“蕨,山菜也。初生似蒜,紫茎黑色,可食如葵。”

点出口感如葵菜。葵菜亦是我国原生菜蔬,又名冬寒菜,口感润滑。

前端如小儿拳,故名拳菜

其实还有很多典籍有相关记录,基本大同小异。笔者这里将较有代表性的枚举一些。《说文通训定义》中写道“出生如蒜苗,无叶,似鳖脚。亦似小儿拳,故曰拳菜,紫黑色,沦为茹,滑美。”现在很多地方仍然称蕨菜为拳菜,其意在此。《玉篇》中提出蕨类又名“笋蕨”、“紫箕”。《稗雅》则以蕨名考证:

“蕨,状如大雀拳足,犹如人足之蹶也,故谓之蕨。”

极形象,蕨真的如同蜷起来的雀足,另又如人的后脚跟,故有“蕨”名。虽不知真假,但解释也算合情合理。

含苞待放的蕨芽拥有数十个名字

除此之外还有无数记载来引说,笔者就不一一点出了。只因蕨菜在国人心目中地位之高,“人气”之旺,除了笋,菇,荠之外,已无菜能望其项背也。故它的名字也极多:在陕甘被称为“商山芝”“雀儿菜”“卷菜”,内蒙被称为“鹿头菜”“林菜”;新疆被称为“蕨拉秧”“蕨头子”,浙江被称为“大叶浪衣”“红卷”“红蕨”、江淮流域被称为“凤尾”“如意菜”,在河南河北被称为“龙爪菜”“拳菜”,在东三省被称为“蕨儿菜”“鲜灵菜”,两广被称为“三叉蕨”、“龙头菜”“松耕蕨”等。另还有较为文雅的名字“乌昧草”“乌糯菜”“羚阍草”等等。不排除还有些小众的名称,笔者也是认知有限,仅此而已了。

中国幅员广大,食俗不同,如皓月当空,有满有缺,蕨菜自然也不能免俗。既然有的地方迷之喜爱,必定有地不喜。明代张澜之在《不二杂集》中就曾写道他深入云贵腹地的一个经历“春阳五月,蕨菜生向阳坡林间,千枝挺立。遍生无数,无人采撷,土人云此物毒甚,食之则背痒难耐。余观其独茎青杆生绒,梢头孩童拳。余原采之,后思为何人采?又为何人食之呢?乃弃。”是的,这如笔者的经历一般。多年前笔者驾车驶过格鲁吉亚的一片树林,发现林间空地中遍生蕨菜,鲜嫩无比,真有点“蕨芽珍嫩压春蔬”的之感。笔者很是大采了一包。可是想到远离故乡,地生人疏。送给谁吃呢?谁又懂吃呢?于是马上停车,又全部倒掉了。

蕨之谣

和荠菜,地耳一样,蕨菜在历史上也曾是饥民度荒的食粮。三国时魏蜀对峙汉中,曹操部下将领李玄,零耳纵兵抢掠。导致汉中各郡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当地饥民只能逃入深山中掏蛇窝,煮蕨菜而生,很多人被山中老虎等猛兽掳走,此为兵患猛于虎也。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历经坎坷,爬雪山过草地,也多以沿路能找到的蕨菜为食。特别是到了彝区之后,发现当地彝民本就疾苦,更不便买粮,只能挖掘各种野菜而食,宁死不劫掠人民。当地头人感动至极和刘伯承元帅结盟,并告知红军将士单吃蕨菜会中毒,需挖出蕨根煮粉而食。无毒,最长气力。

时至今日西南地区还在用古法 *** 蕨粉

蕨菜的营养的确不高,他的各种营养成分都并不丰富,现代医学证明它含有“硫胺酶”“蕨内酰胺”“原蕨苷”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特别是“原蕨苷”被世卫组织定为“2B“类致癌物质,长期食用或短时间内大量食用都会造成血液系统的损害,以及诱发肠胃癌症。贫苦百姓早就发现此弊,故多愿挖蕨根取粉,而不愿多食蕨芽。所谓蕨根,其实是蕨菜在地下缠绕纠结的根状茎,需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加工出蕨粉。清代《遵义府志》中所言甚明:

“一种甜蕨,根如竹节。掘洗捣烂,曰蕨凝;和水掬汁,以棕皮滤滓。隔宿成膏,曰蕨粉;抟粉为饼,曰蕨巴;酒粉釜中,微火起之,曰蕨线;煮之如水引。”

这种做法时至如今都还能在云贵川湘山区找到。《舌尖上的中国》专有一集来介绍蕨粑的 *** ,即是用此法。

制好煎熟的蕨粑

同样是辛苦 *** 蕨粉这件事,文人和贫民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明代诗人罗永恭曾为蕨粉写了首诗,前四句是:

“ 南村北村日卓午,万户喧器不停杵。初疑五丁驱金牛,又似催花挝羯鼓。”

写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制粉场景,但凭他诗中所写,很有点那个年代石油工人大干特干的气派。接着他写道:

“ 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

说的是蕨粑做成之后,色香味俱全。笔者可以想象的是他斜靠着几案之前,一杯清茶,一块蕨粑悠哉游哉的居高临下的看着村中贫民辛苦做粉的场景。可惜文人的局限让他太过于美化这种艰苦的劳动,完全忘了蕨粉根本就是荒年断炊之后才会想起的度荒粮。

维系生命的蕨根

所以,同样是明代的黄裳就实际得多了,他有一首《采蕨》这样写道:

“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饥民掘。饥民争蕨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明朝重担向溪浒,濯波清冷去泥土。夫舂妇滤呼儿饮,饥腹虽充不胜苦。但愿皇天怜尔苦,五日一风十日雨。雨顺风调五谷登,蕨根满山长不取。”

一语以盖之: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又会历经辛苦 *** 蕨粉呢?如果仓廪足吃得饱饭,蕨根就算满山都是谁又会正看它一眼呢?且蕨粑并不好吃,笔者也曾在川南吃过。虽然和糍粑一样黏黏糯糯,但清苦大于甘甜,又带有浓重的泥土味。只能作为现在大鱼大肉吃到想吐的生活的一个调剂而已,谁还能靠它维生?而南宋洪迈所著的《可斋随笔》中则更加悲天悯人的描述这一无比凄惨的情景:

“乾道辛卯、绍熙癸丑岁旱,村民无食,争往取其(蕨)根。率以昧旦荷锄往掘,深至四五尺,壮者日可得六十斤。持归捣取粉,水澄细者煮食之,如秬檽状,每根二斤可充一夫一日之食。冬晴且暖,田野间无不出者,或不远数十里,多至数千人。自九月至二月终,蕨抽拳则根无力,于是始止。盖救饿赢者半年,天之生物,为人世之利至矣!古人不知用之,传记亦不载,岂他邦不产此乎?”

自九月到来年二月,蕨根几乎顶了半年的粮。国家机器一旦失灵,老百姓就首当其冲的饥寒交迫。此时尚有蕨根可以度荒救饥,可到了开春青黄不接,蕨芽出土蕨根无力,荒山秃岭还有何等可以充饥的?吃蕨芽,前面已经说过,那可是小毒之物耳!

唐代绘画《书齐伯夷采蕨图》

蕨芽这种特点鲜明的山珍,早就被古代的中医点出其死穴了。唐代茶疗鼻祖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就认为蕨菜有诸多不利:

“多食消阳气,故令人睡,弱人脚。四皓食芝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

吃蕨菜会消耗掉人的阳气,体虚则嗜睡,还会使人腿脚虚弱。这些都权且算有理,可后半句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商山四皓虽然是隐居,但不缺供养,充其量是体验山里生活的。伯夷叔齐可是不食周粟,拒绝任何供养,全靠自己采食首阳山上的蕨薇,活脱脱是饿死的。这和蕨菜是不是“良物”有什么关系?看来为了论点找论据这招还真是古来有之啊。

蕨就算千般坏处但也能救命

不过陈藏器毕竟是中医泰斗,一言九鼎,说出来就有人听。孟冼紧跟着在《食疗本草》也说:

“久食令人目暗、鼻塞、发落,以及成瘕。也即腹中结成痞块。冷气人食之多腹胀,小儿食之脚弱不能行。”

孙思邈干脆就直接说蕨菜“久食成瘕”,所谓“瘕”,就是中医对于腹部肿瘤的别称。这和蕨菜致癌就不谋而合了。而且诸如目暗、鼻塞、发落、脚弱等症状,笔者认为不能全怪罪于蕨菜。毕竟蕨菜多为度荒食粮,饥民无以为食,自然营养不良。还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一人也是有类似症状而去求医,医生告诉他这个病好治也不好治。说好治则回去吃几顿饱饭即可,说不好治是因为全国都在挨饿。所以李时珍和笔者的观点一致,他也反驳陈藏器“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优。”这两个能一样吗?你陈藏器的观点太过迂腐,蕨菜毕竟能吃,如果有将死之人吃了蕨菜而活,你能说蕨菜因为有毒而无济世之功吗?另吴其濬也提出异议:

“以余所见,黔中攀附任重、顶踵相接者,无不甘之若饴。”

那些背负重物跑山的山民,都是大吃特吃蕨根的。谁能说他们力气不够,脚力弱呢?蕨菜总有千种不是,不总归让饥民活下去了吗?这还不算济世救民吗?

蕨之馔

蕨菜在先秦时期除了食用之外,还被当做供奉的祭品。这个传统直到清代还在沿袭。《茶馀客话》上“太庙每月荐新之品”提到五月要用到蕨菜。可祭品基本都是水煮的,无甚烹饪技艺,自然也就无甚滋味。

因食蕨菜出名的自然还是要数在首阳山上那对同命相怜的兄弟,本来就年老力衰了,还要靠采蕨薇填肚,自然就会饿死。直到现在当地的山民在采摘蕨菜之时都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在山上直接煮食,就是怕惊动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但蕨菜一经夷齐二兄弟吃过一遭,身份突然就变了,由普通的食材转变成隐士清修高洁的象征了。还是那个“莼鲈之思”的张翰,也把蕨菜看作是隐士的标志:

“齐王秉权。张翰谓郡人顾荣曰:天下纷纷未已,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去矣!彩南山蕨,饮三江水也。”

说得和“莼鲈之思”一样的好听,但无非还是怕齐王专权早晚不得善终而连累到自己而已。这个张翰总来这套。

杜甫在断粮时常食蕨菜

到了唐宋,记载食蕨的诗歌就更多了。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孟郊的“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杜甫心烦郁闷,写下“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方岳的“偃徐妙处元无骨,钩弋生来已作拳。早韭不甘同臭味,秋莼虽滑带腥涎。”,在方岳看来蕨菜之美,尤胜春韭和秋莼;到了宋代,苏轼和陆游也留下许多与蕨相关的诗句,如“箭笋蕨芽甜如蜜”“笋蕨何妨淡煮羹”“稽山笋蕨正尝鲜”等,但没有一句是说怎么加工蕨菜怎么吃的。这些文人都在品尝蕨菜的美味,却不约而同的忽略了烹饪方式。

故看古馔法还得要请出《齐民要术》。这是最早记载蕨菜入馔的做法:

“蕨菹,取蕨暂经汤出,蒜亦然,令细切,与盐酢……蒜蕨俱寸切之。”

所谓盐酢就是用盐和醋来拌制或腌制,故所谓蕨菹,其实就是酸辣蒜拌蕨菜。时至今日仍是蕨菜最常见的吃法之一。这种上层人士的吃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言“永康道居民多以醋淹而食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言“以灰汤煮去涎滑……亦可醋食”;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则说“嫩蕨沸汤熟晒干,用时以沸汤浸软料物拌食,任调荤素”,依然还是拌食。虽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必须沸水或者灰汤煮开之后把它的“害物”去掉才能食用,但凉拌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烹饪技艺,而只能算食材的熟加工而已。

鸡汤蕨菜

“鸡汤神君”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了蕨菜的烹饪法:

“用蕨菜不可爱惜,须尽去其枝叶,单取直根。洗净煨烂,再用鸡肉汤煨,必买矮弱者才肥。”

袁枚讲究食新,食纯,食补,所以一辈子都在和鸡汤较劲。但在笔者看来,这无非也就是鸡汤蕨菜罢了。口感虽鲜美,但有些不沾烟火气。这也从侧面上证明了蕨菜的做法并不多,虽贵为“山菜之王”,而它因为保存不易,文人又觉其弊太多,吃着多是山野小民,自然做法寥寥。

家常菜蕨菜炒香干

我国食用蕨菜无非还是走炒,炖,烧的老路子。新鲜的蕨菜要先捋掉绒毛。然后放入开水中汆烫去掉黏液,再切成寸段来炒。可搭配猪肉,牛肉等鲜肉;也可搭配腊肉,腊鱼,酱鸭等腌腊制品。但炒制之时必须重油,且以猪油为佳。否则不但土腥味重,入口还涩。山民在长期的食用蕨菜中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将其泡入淘米水里浸泡几天,当然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浸泡,皆是用碱性物质来破坏蕨菜的毒性。待去掉其黏液和腥味后,再撕成细丝,切成段与腊肉,青椒,蒜苗同炒,无论下饭下酒,均是一盘好菜,颇有山野之风的韵味。

除了鲜吃,我国更多的还是将其大量采摘后用开水煮沸,再将其晒干后收藏。干蕨菜外表漆黑如铁丝一般其貌不扬,但用热水一泡即可变软,此时用作炖肉,炖鸡均可。菜中不光能吃到蕨菜的鲜美,也伴随着一股干菜的香气,韧性十足,颇为可口。另在《齐民要术》中,也有一种保持蕨菜的 *** :

“食经曰:先洗蕨,把著器中。蕨一行,盐一行,薄粥沃之。一法以薄灰淹之,一宿出。蟹眼湯瀹之。出熇內糟中。可至蕨時。”

简单地说,即是先用淘米水或者稀粥加盐把蕨菜一层层腌一整夜。然后微火煮开后放入槽中,随吃随取。这种做法,和西南苗族,侗族人家所着的“蕨菜酸”几乎一模一样。

日本是另一个吃蕨菜吃出心得的国家。相比蕨菜在我国的下里巴人,蕨菜在日本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上等佳肴。京都的厨师将蕨菜和松树蕈一起焖烧,极鲜美,名为“鸡素烧”。他们自己出产的蕨菜不够吃,每年还需从中国进口大量蕨菜。在大阪所出产的酱菜中,也以“酱蕨菜”最为出众,被视为上等佳肴。

日式抹茶蕨饼

他们也吃蕨粑,不过会抹上抹茶粉做成蕨饼,价格自然不菲。随着这些年蕨菜致癌的传闻愈演越烈,国内喜食之人日少,故每年都要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罢,现代人压力与日俱增,本就心情郁结,碰到蕨菜这种可能致癌的食材能敬而远之,也可理解吧。

蕨之望

幼年之时,曾经跟着同村的一个老先生学过几天古文。那些日子,几个同龄的小朋友一边使劲转着脖子,一边大声的扯着嗓子背着诗经,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什么“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当然也背到了“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只是昆山地处江南腹地,更高也只是海拔几十米的玉峰。谁又见过蕨菜呢?老先生也不会讲,因为他也只是在书上见过绣图,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野菜。

现在一晃已入不惑之年,虽生活安稳,但幼时的玩伴也已不在。这个年纪已能把蕨菜认得明明白白,但已经无人一起品尝了。这就是无奈的生活,天各一方,四海飘摇。多希望可以有个时间约上三五好友,在明媚的春阳之下,采撷树林深处的蕨菜呢?

蕨菜长什么样子,蕨菜长什么样子的-第1张图片-

这种野草长在山里,比“重楼”都珍贵,人称“吉祥菜”

这种野草长在山里,比“重楼”都珍贵,人称“吉祥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重楼”吧,也叫七叶莲、七叶一枝花等,它是山上十分常见的一种野草,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只不过呢,在山上有价值的草并不只有一种,比如“山蕨菜”就是其中一个。

山蕨菜,也叫做吉祥菜、龙头菜等,是一种野生的蕨类植物的嫩芽。因此,人们将它的幼叶统称为蕨菜。小花还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一起去山上玩耍时,可以经常见到山蕨菜,有时还会顺路采一些回家。只不过现在呢,人们更习惯于把它作为盆栽养护起来,平时将它种在阳台上,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

一、山蕨菜的价值

那么小花为什么会说它和重楼一样珍贵呢?因为呀,在山蕨菜中含有大量的优质淀粉,可以提炼出蕨粉,具有十分高的营养价值。毕竟这种植物十分的少见,我们能见到的也有限,所以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珍贵。

二、山蕨菜的生长环境

山蕨菜大部分生长在,我国福建、广东、辽宁、湖南等地区的山上。它们生命力十分的顽强,所以可以生长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不过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将它作为一般的野草来对待,毕竟它的样子看起来十分的不起眼。不过,如果我们有幸见过它一眼后,也一定会记住它的样子,毕竟它的样子长的还是十分有特点的。

第三,山蕨菜的外貌特征

山蕨菜的地下根茎呢,大多是黑褐色的,一般都比较长,普遍都在10CM以上,甚至有一些山蕨菜还可以长到30CM的样子。正是由于它的根系十分的发达,所以要比重楼好养多了。

山蕨菜的叶片大多是在地下长茎中长出来的,叶子的边缘向内卷曲,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叶子形状,如果我们到山上,只需要看一遍就可以记住它,是一种辨识度很高的野菜。

通常大部分的蕨菜幼苗,都是小而尖的。它们的叶片卷曲着,一片一片向内弯抱着。叶片的颜色是一种翠绿色,虽然样子看上去有些奇怪,但却十分的难得一见。

好了,今天关于山蕨菜的介绍就先到这里吧,如果花友们对它有兴趣,不妨找来自己养护一次。相信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呢!毕竟作为一种野生的植物,它会有自己独特一面,当然肯定也要比那些家里平时养护的花卉,更容易养很多哟!

踏山寻味 苦笋水芹蕨菜等岭南春之滋味别错过

暮春初夏,古城韶关的天空总是被断断续续的雨水侵扰。一眼望去,整座城市湿漉漉的,不少人难免心情低落,但在潮湿的雨季到来之际,无数粤北山区盛产的时令野菜也开始上市,嫩艾、苦笋、石韭、水芹、蕨菜、香椿等岭南春之滋味四处铺陈。

苦笋凉粉:冰镇之后的苦尽甘来

四月前后,在韶关田间地头的苦竹林下,四处萌动着一股躁意。在每一个烟雨朦胧的清晨,总有勤劳的农户腰缠刀篓、肩挑竹框,仿佛出征将士般上山挖笋。

丰富的雨水、湿润的雾气和苦笋之间微妙的关系,客家人比任何人都更敏感。伴着虫叫鸟鸣,在湿润得仿佛可以捏出水来的竹林里弯腰俯身,挖下那一个个带着雾水的笋芽。在口干舌燥之际,挑一节嫩笋,撕开笋壳,咬一口绿尖,清脆的嚼动声中混杂着泥土的清香,苦凉带甜,生津解渴。

在韶关,苦笋排骨煲、猪油渣清炒苦笋、苦笋酸菜汤等都是常见的菜肴。但若要体验老农挖笋以苦解渴的滋味,那就得尝尝苦笋凉粉。

这道菜要用到的农家手工红薯粉大有讲究。和机器烘干的不同,这种粉通常由农家在冰霜初现、天气晴好的秋日进行晾晒。晒在竹竿上的粉丝经过一晚上的低温霜冻后,满身晶莹,再遇第二天暖阳照射就自然解冻。经过大自然料理的红薯粉劲道足,韧性好,口感爽滑。

取适量红薯粉在开水锅中煮透后沥干,粉丝仍在滚烫之际将其倒入冷水之中,一冷一热能激发其弹性十足的口感。将在凉水中浸泡了一天的苦笋丝投入开水锅中煮五分钟左右,之后捞出沥干放凉,不需再过冷水。将二者放冰箱冷藏10分钟后取出,将其和小米椒、生抽、陈醋、麻油、葱花搅拌均匀后即可享用。

一道苦笋凉粉入口色香俱全,甜、酸、辣、麻、脆兼而有之。凉凉的苦笋爽脆可口,原有的一股挥之不去的苦味在低温的作用下变成了一股淡淡的甘甜。凉粉晶莹剔透却软滑透顶,软脆交替使之仿佛有了筋骨一般,软滑而不瘫软,清脆而不失绵柔。

五一食游指南:

乳源盛产苦笋,几乎每个菜市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周边云门寺、云门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大峡谷都备受各地游客的欢迎。

翡翠丸子白贝汤:山的味道遇见海的味道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是流传于客家地区的一句老话。作为客家女性食补的常见植物,和其他季节相比,每年3月~5月是它最为幼嫩的时节。艾叶有甜艾和苦艾两种,甜艾多为人工种植,苦味较弱;苦艾叶多为野生,颜色更浓绿,苦味较重。

客家人认为艾叶有保健功效,能理气血、温阳暖胃、逐湿寒,也有人将老艾用于针灸。艾糍、艾叶滚鸡蛋、艾根炖鸡汤是客家地区最常见的美食。但近来有人另辟蹊径,将艾叶和客家人经常食用的肉丸结合,制成了猪肉艾叶丸。

这种肉丸有手打和机打两种。传统的手打肉丸需要用双手刀轮流剁肉成泥后,加入鲜艾反复捶打成肉胶,再用汤勺舀成球状过沸水,费时费力。机打很简单,在韶关、梅州等地的菜市场里都有专门的机器,将原材料放入其中即可省事省力制成肉丸。手打肉丸坚实而弹性十足,机打肉丸口感略为欠佳,但胜在 *** 方便。在韶关城区经营一家美食餐馆的陈世坚将艾叶丸与白贝相结合,制成了一道“翡翠丸子白贝汤”。“艾叶略清苦,猪肉的鲜美可以中和其苦味。而白贝滚出的汤醇厚、清甜,有一种烘托的效果,能把艾叶挥之不去的苦涩化为甘美。最后撒上一把黑胡椒粉,一口喝下去甜中带有浓烈的艾草清香和少许的辛辣,在潮湿的春日有祛湿暖阳开胃之效。”

五一食游指南:

仁化、曲江一带群众都喜欢春日食艾。仁化的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千年古刹南华寺地处曲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鲜蕨炒猪皮:软糯与柔滑的水 *** 融

山中花开得烂漫时,正是踏春采蕨的好季节。进入四月,韶关山间无数支肥美卷曲的蕨芽拔地而起,如同一只只伸出地面的龙爪。中国人食用这种古老的植物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正如诗经所言:“徒彼南山,言采其蕨。”和费劲的挖苦笋不同,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折,便能采下一截脆嫩的蕨菜,应声断下的同时还带出一股黏液,模样叫人欢喜雀跃。

韶关地区的蕨菜基本上均属野生,因为它不挑土、不挑地,而且生长迅速,即使在贫瘠的山间也随处可见。可蕨菜长得快,老得也快,从它长出蕨芽到生出完整叶片只需短短十来天,老了就不能食用。

将刚掐下的蕨菜用沸腾的开水去掉涩味和黏液,碧绿的蕨菜就会透出一股妩媚的粉红。切断晾凉后,撒一把小米椒、生抽、陈醋,一道 *** 简单且可口的野凉菜便可迅速上桌。吃不完的鲜蕨,山民们往往在烈日下将其暴晒制成干货,经水泡发的蕨菜干切段与肉混炒,又是一道地道的菜肴。

家住乐昌城区的美食爱好者陈嘉玲则从春蕨软糯柔滑的口感中灵机一动:“猪皮吃起来满是胶质,和蕨菜口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二者结合,岂不是相得益彰?”

将早前已经煮熟的猪皮切丝,用盐、花椒油腌制半小时左右。待玉米油烧热后爆香蒜仁、姜丝、红椒圈,加入猪皮、蕨菜迅速翻炒,之后加少许水焖3分钟左右,再用盐、蚝油轻轻一搅即可起锅。

这道鲜蕨炒猪皮吃到嘴里,满是软糯的好滋味。滑润的质胶中充盈着来自旷野的草木清新,还有一股肉皮独有的爽口弹牙。肥嫩莹润中,又有一股辣辣的香,让人无法抵挡。

五一食游指南:

地处湘粤交界的乐昌盛产蕨菜,地处坪石的金鸡岭是广东古八景之一。市区周边的古佛岩因洞内的石笋和钟乳石形状如仙似佛,龙王潭是集林泉飞瀑、温泉云海、湖光山色于一体的风景区,品味美食之余还能一览美景。(记者卜瑜 通讯员梁杰灵)

长在树上无人识,晒干卖58元一斤,人称“不老菜”,真有这么好?

长在树上无人识,晒干卖58元一斤,人称“不老菜”,真有这么好?春暖花开,各种树木和花草在春风里慢慢地发出新芽。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温暖,还带来了各种野菜,荠菜,白蒿,柳芽,曲曲芽,蕨菜,依次登场,野菜样子平淡无华,却曾伴着人们度过许多青黄不接的饥饿时光。说起野菜,很多人常认为只长在泥土里,其实农村树上也生长着各种“野菜”,有一种果树,很多人只知道吃它的果实,却不知花才是宝贝,曾是穷人“救命菜”,如今晒干了卖5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这种长在树上的“野菜”就是核桃花,顾名思义是核桃树的花序。核桃花成穗状,通体碧绿,长约十几厘米,柱状花序里面是细细的花梗,外面被有许多绿色的小粒,外形毛茸茸的,乡下孩子叫它“核桃狗狗”,远远看着像是一条条绿色毛毛虫垂挂在枝条上,虽然样子不起眼,却是农村人饭桌上的一道美味野菜。



核桃树是雌雄同株异花,也就是说一棵树上既有雌花又有雄花,核桃树雄花长到十几厘米长的时候,有细小的花开放,毛茸茸的像试管刷子。雄花俗称“谎花”,核桃树雄花不会结果实,春季时人们会摘下一些谎花,去掉花蕊,只留下里面的花梗,焯烫后用过凉水,可以做凉拌菜或者烧汤,滋味醇厚芳香。



等核桃树挂果以后,核桃树的谎花会掉到树下,花梗逐渐干缩,由青绿色变成灰黑色,人称“龙须菜”,将龙须菜洗净后与腊肉同炒,别有一番风味。核桃花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却有很好的价值作用不可小觑,核桃花含大量蛋白质,氨基酸,铁,锌,硒元素,可以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降低血脂。核桃花含有的磷脂,可以提高细胞的活性,防止动脉硬化形成,难怪民间称核桃花是“不老菜”,“长寿菜”。



很多人只吃核桃果实,却不知核桃花还可以吃,而且是绿色健康蔬菜,如今用核桃花 *** 的龙须菜卖到58元一斤,样貌平平的龙须菜为什么卖这么贵?通过了解得知, *** 龙须菜只能用核桃花的花梗,60多斤鲜核桃花,捋掉上面的花蕊后出20斤花梗,20斤花梗才晒干1斤龙须菜。

春天,在农村不仅地里有各种野菜,还有很多树木的花朵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除了上面说到的核桃花,还有无事忙(杨树花),构棒子(构树花),榆钱,槐花,棕包,柳树芽等等。读者朋友们,大家都吃过哪些“树上花”有没有吃过核桃花呢?

20种常见野菜辨别图,再不挖一些尝尝,下个月就老的不能吃了

这20种野菜你吃过吗?如果有时间赶紧去挖一些,下个月就老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对于健康饮食更加注重了,购买蔬菜更多的会选择一些有机绿色蔬菜,而且很多人常常会吃一些野菜,不仅能改善一下口味,最关键的就是营养丰富,对健康很有帮助。

野菜之所以受人喜欢,那是因为野菜具有风味独特、天然无污染、安全无农残、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每逢春季,也就是3-4月的时间,很多野菜都会成熟,这个时候一定要之一时间去采摘,否则,过了这个时间野菜就变的很老了,甚至都不能食用了。

年龄大的叔叔阿姨对于野菜比较熟悉,但是年轻人就很少有人认识了,即便是走在田间,也不一定能认识那种是野菜,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野菜,有时间了赶紧去挖一些。

一、地软

地软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野菜,平时经常都会吃到,比如地软包子,地软饺子等等,地软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鸡蛋,木耳都要高。春天在潮湿的河边,或者雷雨过后的田野间,都能找到地软。

二、荠菜

荠菜也叫白花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菜,还有多种氨基酸,可以凉拌,可以炒,也能包饺子等等。4月的荠菜最鲜嫩,所以这个时候不能错过。

三、榆钱

榆钱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形状有些像古代的铜钱,春风一吹,挂满树枝的榆钱特别好看。新鲜的榆钱加上面粉,上锅蒸一蒸,再蘸上料汁儿,特别美味。

四、马齿苋

马齿苋叶片扁平肥厚,可以用它来煲汤或者炖菜,这个季节吃也刚刚好。

五、灰灰菜


灰灰菜乡间田野遍地都是,是非常普通的野菜,凉拌着吃最美味,也可以将灰灰菜晒干,吃的时候泡一下即可,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

六、核桃花

核桃花又叫长寿菜,凉拌吃,或者炒着吃都可以,尤其是和腊肉炒,味道特别赞。

七、艾草

艾草一般药用价值比较高,新鲜的嫩芽和幼苗炒着吃也别有风味。

八、青蒿

青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常常生长于湿润的河岸旁,新鲜的青蒿可以凉拌,也能炒着吃。

九、槐花

再过一段时间,槐花就可以吃了,用它来做槐花饭,好吃极了。

十、苦菜

苦菜生吃略带苦味道,用开水焯一下就可以去除口味,能炒肉,炒蛋,也能煲汤,营养也很丰富。

十一、苜蓿菜

苜蓿菜又叫草头,金花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每逢这个季节,一些菜市场都能见到,凉拌着吃,或者包包子都很不错。

十二、花椒叶

花椒叶有股特殊的香味,用它烙饼,或者做面皮时加入一些,味道特别赞。

十三、蒲公英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清热去火,能炒肉吃,也能泡水喝。

十四、蕨菜

蕨菜又叫拳头菜,通常是食用它未展开的嫩芽,可以炒着吃,也能晒成干菜食用。

十五、枸杞芽

初春枸杞长出嫩芽,虽然略带苦味,但是吃起来很爽口,还能清肝明目。

十六、马兰头

马兰头又叫红梗菜,清明前后最为鲜嫩,可以凉拌食用,也能晒干保存。

十七、猪毛菜

猪毛菜在北方很常见,它的叶子像松针一样细,嫩芽很好吃,老了后长满刺儿就没有食用价值了。

十八、野生小蒜

它的茎叶长的很像蒜,也有葱蒜的味道,炒蛋或者拌豆腐都很美味。

十九、鼠曲草


生于低海拔干地或湿润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见。

二十、柳芽

春天柳树发芽,刚刚萌出的绿芽最为诱人,拌在饭里或者和面蒸熟,都很不错,而且嫩芽还可以泡水,迄今杨州长春岭寺内的僧人仍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消灾延寿茶”。

以上就是常见的一些野菜,不知道大家都吃过没,如果还没吃,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美味可不等人哦!

这种野菜全身是宝,俗称“土人参”,炖汤很滋补,大家都抢着种植

导语:这种野菜全身是宝,民间俗称“土人参”,用来炖汤很滋补,大家都抢着种植

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饮食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开始注意养生,不再每天大鱼大肉,而是吃一些对身体有益处的食物。

近年来,野菜逐年受到许多养生人士的重视,他们认为野菜是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营养价值高,还能防病治病的绿色食物,所以深受大家的追捧。

像大家比较受欢迎的野菜有马齿苋、荠菜、艾叶、清明菜、车前草、蒲公英、蕨菜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价值高的野菜,所以自古以来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

图片来源 ***

今天笔者与大家分享的这种野菜,它在农村非常受欢迎,它全身都是宝,民间俗称“土人参”,养生价值高,用来炖汤很滋补。以前在农村到处都是,如今被农民抢着种植,这种野菜的学名叫做栌兰。

说起栌兰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是它的别名“土人参”却是非常有名,因其根部形状看上去酷似人参,所以大家都叫它土人参,反而它的学名却默默无闻。

栌兰为马齿苋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假人参、土高丽参等别名,多野生于宅屋旁、荒地、路旁等阴湿处,以前在农村到处都是,如今被农民抢着种植。

来到乡下,你会发现很多菜园里都会有栌兰的身影,它的叶子长得青翠碧绿,绿油油的,把它的茎折断后会有白色的乳汁流出。果实成熟后就会裂开,种子就会掉在地上,第二年就会长出来。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栌兰的地方就有一大片。

图片来源 ***

栌兰的嫩茎叶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野菜,营养丰富价值高,可用来炒食、做汤、涮火锅等,味道鲜美,光滑爽口,别有一番风味,吃起来要比种植的蔬菜别具一格,而且对身体还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栌兰全身都是宝,它的根价值更高,不仅形状似人参,而且功效也堪比人参,用来炖汤很滋补,如炖鸡汤、排骨汤、鸽子汤等,汤鲜味美,还能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滋补佳品。

同时,栌兰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功效可与人参相媲美,有补虚益气、润肺生津、滋补强身的功效,对病后体虚、贫血、脾胃虚弱、眩晕、乳汁稀少、肺虚咳嗽、肢倦无力、食欲不振等病症皆有一定的疗效。

图片来源 ***

民间有“北有白人参,南有土人参”的美誉,这里指的土人参就是栌兰,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植物,由于它价值珍贵,如今已成为南方人家喻户晓的绿色佳肴。

随着栌兰的价值被越来越多人熟知,采挖的人越来越多,以前随处可见的栌兰,如今野生的是越来越少了,反而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的菜园里都能看到它。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野生栌兰吗?它全身都是宝,民间俗称“土人参”,用来炖汤很滋补,大家都抢着种植。若你在家乡还能见到它,赶紧移植带回家,种在自家的菜园里,随吃随采特方便,对身体大有益处。

以前农村随便采摘,现在却得花钱买,这些野菜你还认识几种?

嫩嫩的折耳根、漫山遍野的野葱、

闻起就香的蕨菜、还有香椿芽、荠菜…

这些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美味野菜

你吃过几种呢?



刺老包



又叫刺老芽,刺老泡,主要生长在灌木丛中和林中空地。它长得有点像椿芽,但是比椿芽大且有刺喔~

地木耳



又名地耳、地衣、地皮菌、雷公菌、地软儿、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

蕨菜



俗称蕨薹,又名如意菜、龙头菜、猫爪子菜;盐津山区生长的野生蕨菜,无污染、无化肥,真正绿色。不过不宜多吃哦

野葱



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外被赤色小鳞膜。冬季生叶,夏季枯萎。

茼蒿



现在超市都有卖,烫火锅吃,那味道不摆了!

洋荷



又名白蘘荷、野姜、野良姜等,属芭蕉目,姜科植物。

折耳根



这个以前都野生的,田坎上很多。现在很多人种,用辣椒,酱油拌,估计大家都吃过。

香椿芽



又叫椿木巅,家里屋边椿树很多,发的芽可以采下来,炒着吃,经典的炒鸡蛋。

花椒芽



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用面粉裹了煎来吃,又香又脆。

冬寒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生于沟边或山坡草丛。

红苕藤



以前都是用来养猪的,现在作为小菜搬上了餐桌

水芹菜



又叫水芹﹑河芹。跟芹菜长得很像,主要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河边和水田。

柴胡



常长在沙质草原或阳坡疏林下。用来煮汤、清炒,味道好极了!

何首乌



又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等。很美味的一种野菜,还可以入药!

车前草



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菜圃以及池塘、河边等地。摘回来炖排骨汤,简直美味!

蒲公英



枝叶中则含有胆碱、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生于山野间、田坎边。

马齿苋



又叫马齿苋﹑长寿菜。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为长倒卵形,因为样子像马齿而得名。凉拌别有一番风味哦~

苦麻菜



学名叫取麻菜或苣荬菜。一般用来凉拌!

紫背菜



别名红凤菜,叶片上面绿色,下面紫色,两面无毛,营养丰富。

灰灰菜



又名藜,别名野灰菜,灰蓼头草等,农村房前屋后都能看到它。

野豌豆



嫩芽及根可以生吃,煮熟后味道更好。

艾叶



小时候常去采,在路边到处都是,在农村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会-有的,而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药草,用它晒干后放鸡蛋煮汤。

荠菜



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山竹笋



小笋炒肉,酸小笋炒肉,那都是绝顶美味啊!

野冬笋



天冷的时候,长辈们喜欢背着一把锄头上山,挖到几个冬笋就浑身都热了!拿新鲜的冬笋炒肉,那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啊!

魔芋



其主要成分为甘聚糖、蛋白质、果糖、果胶、魔芋淀粉等。

黄栀子



很香,而且可以做菜。可能很多年纪小点的没吃过。


农村用来喂猪的野菜

如今,我们却把它们当宝贝

一进城瞬间就身价暴涨

这些那些营养及美味兼得的珍宝

你认识几种吃过几种呢?

来源:植物前沿

长在树上无人识,晒干后却卖68元一斤,人称“长寿菜”

长在树上无人识,晒干卖68元一斤,人称“不老菜”,真有这么好?春暖花开,各种树木和花草在春风里慢慢地发出新芽。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温暖,还带来了各种野菜,荠菜,白蒿,柳芽,曲曲芽,蕨菜,依次登场,野菜样子平淡无华,却曾伴着人们度过许多青黄不接的饥饿时光。说起野菜,很多人常认为只长在泥土里,其实农村树上也生长着各种“野菜”,有一种果树,很多人只知道吃它的果实,却不知花才是宝贝,曾是穷人“救命菜”,如今晒干了卖6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这种长在树上的“野菜”就是核桃花,顾名思义是核桃树的花序。核桃花成穗状,通体碧绿,长约十几厘米,柱状花序里面是细细的花梗,外面被有许多绿色的小粒,外形毛茸茸的,乡下孩子叫它“核桃狗狗”,远远看着像是一条条绿色毛毛虫垂挂在枝条上,虽然样子不起眼,却是农村人饭桌上的一道美味野菜。


核桃树是雌雄同株异花,也就是说一棵树上既有雌花又有雄花,核桃树雄花长到十几厘米长的时候,有细小的花开放,毛茸茸的像试管刷子。雄花俗称“谎花”,核桃树雄花不会结果实,春季时人们会摘下一些谎花,去掉花蕊,只留下里面的花梗,焯烫后用过凉水,可以做凉拌菜或者烧汤,滋味醇厚芳香。


等核桃树挂果以后,核桃树的谎花会掉到树下,花梗逐渐干缩,由青绿色变成灰黑色,人称“龙须菜”,将龙须菜洗净后与腊肉同炒,别有一番风味。核桃花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却有很好的价值作用不可小觑,核桃花含大量蛋白质,氨基酸,铁,锌,硒元素,可以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降低血脂。核桃花含有的磷脂,可以提高细胞的活性,防止动脉硬化形成,难怪民间称核桃花是“不老菜”,“长寿菜”。


外形像蕨菜,有“中国山珍”的美称,它比肉还鲜,很多人不认识

外形像蕨菜,有“中国山珍”的美称,它比肉还鲜,很多人不认识!

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经意间就到了春分时节,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也是去野外踏青的更佳时节。

在这样的日子里,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如荠菜、清明菜、灰菜、马兰头等等,其中还有一种野菜也长得正当时,这种野菜叫做薇菜。

薇菜又名牛毛广,为蕨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只有60到100厘米,外形有点像蕨菜,表面有茸,常见于林中或灌木丛中的湿地。

每年的春季采摘尚未展开而呈卷状的嫩叶做菜食用,洗净焯水后可拌、腌、炒、炖、做汤等,也可晒干备用,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薇菜是一种非常名贵的天然野生植物,也是中国出口日本最多的野菜,营养丰富,在日本宴席上被誉为美味佳肴,有“中国山珍”的美称。薇菜大多出口了,所以国内很多人不认识。

据说,日本遭核武器攻击后土地寸草不生,但只有一种植物可以正常生长,这就是薇菜,因此薇菜有抗辐射、抗癌的作用。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薇菜对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均有明显的抑 *** 用,因此对流行性感冒、感冒发热、肺虚咳嗽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薇菜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非常难得野味佳肴,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薇菜吗?只要家乡有,它比肉还鲜,宁愿少吃肉,也要采来吃,才不枉春天带给我们的天然美味。

标签: 蕨菜 样子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