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家公司生产的芝麻香油,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背后有何猫腻?
市场监管总局21日公布了一起生产销售伪劣香油案,揭开了香 *** 业部分不良企业掺假潜规则,令人警惕和深思。“新华视点”记者围绕案件侦破、查处进行了采访。
接群众举报,执法人员秘密取样
2019年初,河北省邢台市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河北厨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的芝麻香油、芝麻酱等产品存在掺假行为。市场调查发现,该公司销售的厨友牌香油仅为18元/斤,远低于25元/斤的市场价格。粗略统计,该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800万元。
2019年4月,邢台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河北厨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经营8批次的芝麻香油、芝麻酱进行了秘密取样,检验发现,多批次芝麻香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不合格,芝麻酱中检出花生成分,且黄曲霉素超标。
检验不合格,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执法人员调查发现,涉案公司从邢台本地一经营芝麻的个体户李远友手中购买“红油”和“香油精”,勾兑后冒充纯芝麻油销售,而李远友正是“红油”和“香油精”在邢台的 *** 销售商。
“红油”是什么油?从外观上看,油品没有明显味道,而油体颜色与纯芝麻香油的颜色几乎完全一样;外包装标注“厨饮专供”,配料标注“玉米和大豆调和油”。奇怪的是,这种“红油”在邢台根本不销往餐饮单位或超市,其销售群体全部是香油生产企业及香油坊。“假香油”成本约5500元/吨,而纯芝麻油的成本约为30000元/吨;若按市场零售价计算,“假香油”利润高达4至6倍。
至此,一个专门为香油企业和香油坊提供作假原料的违法犯罪 *** 逐渐浮出水面。
剥丝抽茧,破解“假香油”成分
新修订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中明确规定“单一品种的食用植物油中不应掺有其他油脂”,《芝麻油(GB/T8233)》标准中也规定“芝麻油中不得掺有其他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
然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却陷入了困顿。因生产工艺和商业机密需要,目前香精的配料仅标注食品用香料、食品用香精辅料,而不标注其化学组成成分。“假香油”中“香油精”的添加比例极少,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无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来区分鉴别混合油中的成分,甚至部分“假香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经“老手”调配后还符合相关检验标准的要求。
芝麻香油(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执法人员通过多方侦查获知,涉案企业使用的“香油精”为四川省某厂生产的产品,执法人员佯装餐饮人员通过该厂的 *** 店铺获取了两瓶“香油精”实物。
但是,如何检验证明“假香油”中确实加入了“香油精”?“红油”和“香油精”到底含有哪些成分?若破解不了这一难题,就无法出具权威有效的检测报告,无法为该案查办提供“铁证”。
执法人员查阅大量国内外数据文献,得知“香油精”的成分主要是乙基麦芽酚,最后确定了2家能够检测的实验室。但是,在对之一批8批次涉案样品进行送检后,检测报告却显示“乙基麦芽酚未检出”,这对刚刚看到希望的执法人员犹如当头一棒。
面对这一结果,执法人员并未气馁,一方面与检测人员多次复测查找原因,另一方面与品牌香油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反复沟通;有的执法人员乔装打扮,混入粮 *** 业化装侦查打听行业潜规则。
最终,执法人员获知了一份制造“假香油”的“加料名单”,目前已知的化学物质有22种之多。经与国内几家专业权威检验机构、相关标准的制定部门及品牌香油生产企业沟通,通过反复比对研究,终于确认了“香油精”添加的关键成分: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
执法人员专门从市场采购了国内品牌公司生产的香油作为对照样本进行比对,会同实验室人员专门采购芝麻原料和压榨设备,自制纯芝麻香油进行测试,最终排除了部分项目的本底值干扰,将“香油精”的主检成分锁定为乙基香兰素和乙基麦芽酚两种只能人工合成的香料成分。执法人员提取100余批次涉案样品,全部送往国内某顶级实验室检验,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涉案样品不合格率高达96%。
至此,这一突破为案件定性提供了关键依据,也揭开了部分不良企业在香 *** 业中制假的潜规则。
追根溯源,深挖彻查
李远友 *** 的“红油”和“香油精”上线在哪里?通过进一步摸排,执法人员发现了该“红油”的生产厂家——沈阳市新美丰食品有限公司;“红油”是其主打产品,同时搭配销售“香油精”,销售客户均为香 *** 业从业人员。执法人员发现,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其销往全国各地的“红油”就达10000余件(40斤/件),市场价值上千万元。
执法人员对以上涉案公司进行了全面摸排、抽样检测,在送检的14个批次的产品中,所有批次芝麻油香精成分全部检出,绝大多数脂肪酸组成成分不合格;所有批次芝麻酱花生成分全部检出,绝大多数芝麻酱黄曲霉素超标。
芝麻酱(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经查,沈阳新美丰公司的下线涉及河北、河南、辽宁、北京等多个省份,案件呈上下多级勾连、横向交叉互联的脉络,目前已梳理出涉及山东、辽宁、河北、山西等省份12地市的27条下线线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执法,坚决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该案捣毁了涉及12省份的特大生产经营伪劣香油违法犯罪 *** ,抓获涉案人员83人,查获伪劣香油和“红油”等400余吨、生产流水线24条,涉案金额超2亿元;10名主要嫌疑人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到8年不等,并被处以罚金。河北厨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已被依法吊销,相关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人等被处以禁业限制。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赵文君、王昆
为什么山茶油那么贵?它有什么益处?我国是最早食用茶油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的《山海经》中就有茶油的记载,《山海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员木,南方有食也。”这里所说的员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茶油。可见我国食用茶油有多早。
说起茶油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吃过,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其实茶油近年来在北方也不难见到,大家可以去超市找找看。茶油,又称山茶油、油茶籽油、山茶籽油,是从油茶树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可以与橄榄油相媲美。大家注意了,只能说是相媲美,并不能说明谁比谁就更加健康美味。可以说各有所长吧。
为什么说茶油是媲美橄榄油的一种油类呢?原因是茶油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远高于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常见油类。现代医学以及营养学都认为,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指出的是,山茶油中还含有维生素A、E、D和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同时不含有损人体健康的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物质。有些报道同时指出山茶油中含有角鲨烯、山茶甙、山茶皂甙、茶多酚等有益成分,这些有益的成分都有很好的富氧能力,可抗缺氧和抗疲劳,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山茶油的群体其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不食用山茶油的普通人群。所以,山茶油有这么多的卖点是人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您可以去附近大超市看看,可能山茶油应该是是所有油类食品中最贵的。
希望我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健康信息,请关注张之瀛大夫头条号。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
北方一下雪
就想为吃口麻酱
整顿涮羊肉
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首先被震撼到的,就是餐桌上的麻酱“泥石流”。主食肉蛋,蔬菜点心,啥都得沾点麻酱,整个人都吃“麻了”……
欢迎来到论斤称麻酱的北方。
摄影/吴学文
爱吃的人,很快就入乡随俗,啥食材都用麻酱过一遍,细腻温润,黏稠香浓,每种食材都被服侍得体体贴贴;不爱吃的人看麻酱,仿佛是听见音乐会上突然响起的一声唢呐,看到电视里“我不要你觉得”的戏霸,可叹好好的食材,真是“一见麻酱误终生”。
在北方,麻酱以“麻都”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东北“麻酱”辣烫、华北麻酱焖子、西北酿皮与凉面……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处处留下了它的身影。
陕西的凉皮,麻酱是锦上添花。
图/视觉中国
在北方,麻酱为啥这么有诱惑力?答案就在菜市场里。
菜市场最香的地方,多半是摆着“小磨香油”字样的一间小铺子或一台半开放面包车。在这里,你会看到磨制好的麻酱,如何变幻出香油。麻酱为啥这么香?只因它和香油本是一体。下次再有人争火锅该蘸香油碗还是麻酱碗,你大可以念两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麻酱之中磨香油,如今也是非遗传承。
图/视觉中国
若你再进入超市,麻酱品牌更是风起云涌。不像蔡林记在中原重镇武汉独占一块麻酱飞地,王致和、天源、六必居,都是地道老北京味儿;古币,新生的后起之秀;草原红太阳,一听就与羊肉牢牢挂钩;山东的崔字牌芝麻酱配切片山东大馒头,可比三明治豪横多了。
一碗香浓醇厚的麻酱,就这样把北方人的饭桌征服。
01
北京待一天
我“吃麻麻香”
在北京,你可能吃不到满汉全席,但完全可以来一套“麻酱全席”。
颜色深的叫面茶,简单说就是面糊糊浇麻酱。
摄影/DCzhang
早起,雪后初晴,胡同里桌头上一碗面茶,最配枯树后面瓷蓝的天;中午支起铜锅涮羊肉,烧饼层层叠叠,满是麻酱的缠缠绵绵;晚上暖气正热,也顾不得麻酱凉面是夏日限定,一碗“老北京”雪碧麻酱凉面,麻酱才是抚平味蕾的核心。
北京腊月雪,铜锅清汤羊肉好,腐乳调麻酱。
摄影/灵犀er,图/图虫·创意
还有那让两位电台主播公开翻脸的乾隆白菜(真的是凉菜),入冬后的大白菜清脆鲜甜,火候正好,嫩绿鹅黄配上麻酱,实在是令人想起熟悉的春日沙尘暴、帝都四月天。
饭后再点一杯“京味儿拿铁”,一尝味道,比正常拿铁还要香浓滑腻,定睛一看英文翻译,这真的不是“二八酱”(2:8芝麻花生调和酱)拿铁?
京味儿拿铁,英文可勉强译为——
芝麻花生混合酱鲜奶咖啡。
摄影/雨前羽街
“入口绵,到口光,嚼后香,吃后想”,没有哪个北京人能逃过麻酱的支配。北京人大概就是想让一切食物都跟麻酱沾上关系:麻酱糖饼、面茶、麻酱凉面、麻酱烧饼、麻酱威化、麻酱冰棍……
北京老字号的糖火烧,自然少不了麻酱。
图/视觉中国
当年“北京文化传播大使”老舍当选人大代表后,将芝麻酱供应问题写进了提案。自此,老舍说的那句“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就成了北京人热爱麻酱的宣传标语。
北京麻酱小店,也卖香油。
摄影/吴学文
更早的时候,朱自清和梁实秋都在文章里表达过他们对麻酱+饼的爱。麻酱糖饼是绝对的心尖尖,刚出锅的糖饼,红糖麻酱从焦深的外皮中流淌出来,一如传说中迦南美地的奶与蜜,咬下去那温软与香甜充满口腔,谁能不爱!
红糖麻酱,碳水炸弹。
摄影/qibajiu789789,图/汇图网
文人墨客留下的麻酱传说之外,北京人还是最喜欢在冬日时候,“就是为了这麻酱,才吃的这顿涮肉”。咱今天不说麻酱涮羊肉、蘸爆肚是如何用香浓化解腥膻,单说这刚磨出来浓稠到能砌墙的麻酱如何“澥”(xiè)成一碗蘸料,也是大有讲究。
“澥”,指将浓稠的糊状物调稀,这和蛋糕店打奶油没啥大区别:芝麻酱倒碗里,拿筷子顺一个方向加液体搅动,直到用筷子挑不起来了,就妥了。
麻酱非常适合搭配牛羊肉及其边角料,比如爆肚。
摄影/fxy1223,图/图虫·创意
稀释芝麻酱,有人说用水,大道至简;有人说用香油,“原汤化原食”;再讲究点的,用啥都要先加入桂皮、八角、花椒、香叶,风味更盛;更有拿茉莉高碎花茶以柔克刚的;拿上好食材吊高汤大力出奇迹的……一个“澥”麻酱,八仙过海,也可见北京味道的海纳百川。
上图:澥好的麻酱拌面,图/视觉中国;
下图:百年义利麻酱威化,
摄影/静小兔,图/图虫创意。
澥好的麻酱,拿来拌面或拌个青菜豇豆,都很好吃,也是华北各地人们的寻常吃法。百年义利或是稻香村的麻酱威化倒是北京独一份,巅峰时期日产两吨,也顶不住周边吃货的抢购热情,它们与麻酱冰棍、麻酱巧克力、“京味儿”拿铁们一起,组成了北京麻酱的另类风景。
02
麻酱X酱豆腐
嘛时候都是津门之一!
要说哪座城吃麻酱能和北京平分秋色,那必然是天津。
涮火锅的麻酱碟、麻酱凉面与麻酱凉菜,麻酱烧饼,天津人也爱吃。早餐的豆腐脑和嘎巴菜(煎饼变形款),那必然少不了来一勺香浓的麻酱。
嘎巴菜本质与煎饼同源,
口感全靠卤子的调味与浸泡,
卤子的奥秘就藏在酱豆腐和麻酱里。
图/视觉中国
但不同于北京人为了这碗麻酱吃这顿肉的执着,天津人的麻酱,突出一个合理搭配——传说中的“津味素”,少不了麻酱的滋味调和。
如今快要过年,天津人自然想起了农历新年的之一顿饺子,要说这馅料,真是海内一家,别无分号,内有白菜、香干、红粉皮、馃子,余者各家依据口味爱好随意增添,但都会以酱豆腐与麻酱、香油这三剑客打底,名曰“津味素”。
酱豆腐麻酱香油,装点津味素馅。
摄影/大虾
这天津素饺子馅料为何这般复杂?相声泰斗马三立倒做过他的诠释:大过年闲着也是闲着,图麻烦。
麻酱的出现,让素菜都添上了一抹浓妆,把素净的饺子也衬得火热。粉皮染成津沽特色中国红,透着一分喜庆。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开封泡好的腊八醋,天津人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流水的二姑包子,铁打的酱豆腐与麻酱。
摄影/大虾
津味素不只存在于饺子,也在天津每个小区门口必有的“二姑包子”里。玻璃窗内,制包子的工人巧手纷飞,素馅一兜水,薄皮一面光,十八个褶宛若花瓣,造就了津味特色“腐乳麻酱汤包”。
除了素包,还有卷圈。面皮包裹混合着腐乳的馅料下锅油炸,熟而不焦、脆而不散,一口下去,酱豆腐汁与麻酱在酥脆的崩裂声中缓缓流出,堪称口感两重天。
海记卷圈,酱料诱人。
摄影/张立
天津人爱麻酱,就连一碗冬天的热羊汤,都被加上麻酱与腐乳,搞成先锋实验菜系,棒骨熬汤后加羊杂,腐乳麻酱韭菜花,最后以大把浓绿的香菜碎收场。真是斑斓的“色香味”三重体验。
03
碳水加麻酱
快乐西北郎
总有人觉得麻酱凉皮是北京人魔改的,其实这是美食荒漠北京难得背了一口黑锅。在西北人的面食宇宙里,麻酱,还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不若北京麻酱像长城故宫般厚重纯粹,西北人的麻酱,往往上手就是多种调料一起搭配,百花齐放,一如西北风光,既有大漠长河,也怀蒹葭苍苍。
西北酿皮用复合麻酱,少不了加醋。
图/视觉中国
西北人对面食的痴狂无人能及,西安的麻酱凉皮、兰州的高担酿皮与素凉面、新疆的黄面,这些碳水美味,可都缺不了麻酱。
就说西安的麻酱凉皮,油辣子和蒜汁被麻酱裹着,一冲配着一绵,才够劲。特别是凉皮搭上一份腊牛肉夹馍,蘸一下碗底残留的麻酱,酥脆和醇厚、肉香和麦香、腊汁和麻酱,都在这一刻交织缠绕。若是麻酱没吃过瘾,还可以来一份涮牛肚。
叠罗汉似的一碗碗麻酱凉皮。
摄影/图瑞,图/图虫·创意
东去西府宝鸡,那里的擀面皮和各色面皮倒是不加麻酱,但秦岭之隔的甘肃,麻酱味道再度浓厚:陇南礼县的热面皮用麻酱调汤,配芥末与醋,早餐就吃的热火生香;兰州的高担酿皮,所用麻酱更是复杂,芝麻酱、红辣椒、盐、醋复合调制,精准一如油画颜料,确保调料都能黏附在酿皮上,不得有半点马虎。
高担酿皮用复合麻酱,醋也是少不了。
摄影/严肃
再往西北去,麻酱镇住了新疆黄面加烤肉的豪横。大盘黄面,盘中上层是肥瘦相间的烤羊肉、中层是黄面、底层是黄瓜丝。黄面温凉、烤肉滚烫,沾着麻酱的香,一口一样,再从底层挑点脆生黄瓜来来爽爽口,更好再配一杯新疆卡瓦斯,攒劲滴很。
04
在东北
麻辣烫的“麻”是麻酱的“麻”
东北人把麻酱的威力发挥到极致,烧烤涮肚,可用麻酱调味增鲜,火锅蘸碟,甚至要麻酱加白糖,只为一口鲜上加香。
麻酱蒜蓉焖子,从山东烟台传到了辽宁大连。
图/视觉中国
它以一己之力成就了一种叫麻辣烫的东西,而麻辣烫,最后成为了全国小吃界一霸,这早已超越了一种食物的能量,成为小吃江湖创业史的一个高峰。
麻辣烫本来是地道川味,东北人用少油少辣的白汤代替原先的红汤,加入各种蔬菜,下水也换成了丸子、午餐等肉类,调料则改用红油、蒜泥、醋,更具创意的,还是引入了麻酱这款天然芡汁,让汤底又浓又香。一碗暖呼呼的“烫”菜在东北占据了绝对优势,有肉有菜,一餐管饱,麻酱调出了无尽的满足感。
红热 *** 麻辣烫?不存在的。
图/视觉中国
对喜吃鲜咸甜口的东北人来说,麻酱能够很好地掩盖辣味,于是经常一套“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整碗麻辣烫都被麻酱包裹。从此,麻辣的“麻”彻底变成麻酱的“麻”,并且在一人一碗、流程简洁标准的快餐行业站稳了脚跟,发端于东北,开遍全国的杨国福和张亮一起见证了麻辣烫的崛起。
除了麻辣烫,东北大拉皮也要多整麻酱。拉皮绵软细腻,黄瓜丝,香菜,萝卜丝 “开会”,再加上酱油、老醋、蒜泥等调料,最后调一勺麻酱,堪称画龙点睛。
大拉皮,东北凉菜急先锋。
图/视觉中国
大连的焖子更是街头常见的味道——不同于海对岸烟台焖子加入虾酱的海味野性,大连只用麻酱、酱油、蒜水三样调味,焖子地瓜粉糊放入平底锅,煎烙成大连人最稀罕的焖子外壳——“ge”,小铁丝叉起,一口咬下,还是Q弹软糯的口感。这一口麻酱配焖子的经典组合,也是北方各地小吃摊头的明珠。
05
为啥北方人这么爱吃麻酱?
首先,麻酱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情感。今天仍有老北京自带瓶子去打麻酱,但售货员一手勺子截麻酱的绝活儿,可能只得在回忆中寻了——
“随着秤杆缓缓升起,售货员要不断地转动着勺子……弄不好麻酱会掉在秤盘上,或者给过了量。当时我总盯着那只神奇的大勺,盯着盯着,就听她用京片子说:‘瞧,三两多,没短您的。’”
——杜欣欣《胡同串子的回忆》
今天的北京依然有可以打麻酱的杂货店。
摄影/吴学文
打回了麻酱,很可能会吃到《我爱我家》里,切片馒头抹麻酱,再撒一层白糖的奢侈组合,物质匮乏时代的慰藉,就是这么朴实。
其次,麻酱也藏着北方味道的兼容并包。芝麻来自西域,早时出现麻酱食谱的地方则是浙江金华,道光年后,漕粮北运日益困难,清 *** 大举征调周边的芝麻入京作为粮食补充,一来二去,芝麻的衍生品麻酱也就在北方大地落地生根,流香千家万户。
排大队,打麻酱,自带玻璃瓶。
摄影/吴学文
这样的风物流转,让麻酱有了一种百味调和的大气,无论是西北人的醋与油泼辣子、还是东北人的红油与白糖、亦或京津人的腐乳(酱豆腐),都能被一碗麻酱拿捏得住。北方人遇见麻酱,那就像咖啡和茶遇见命中伴侣——牛奶,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文 | 苹果、二宝
文字编辑 | 苹果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头图 | 视觉中国
封图摄影 | 陈思宇117,图/图虫·创意
特别致谢
文才、Jinyang
这样的2022虎年开运馒头你能吃多少?提到虎年,那么春节肯定少不了以虎为题材的菜式、甜品,也不乏各种美腻的菜肴,今天我做的这款是比较有传统特色的中式点心-老虎肉馒头,上海人喜欢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比如菜馒头、肉馒头、豆沙馒头……我初来时还分不清,现在也习惯了这种叫法。
By 国家体脂管理师_张红梅
用料- 南瓜粉 5克
- 面粉 250克
- 温水 120克
- 酵母 3克
- 肉馅
- 五花肉 150克
- 葱姜蒜末 5克
- 生抽 6克
- 料酒 8克
- 芝麻油 2克
- 胡椒粉 2克
- 糖 3克
- 老抽 3克
1、面团部分倒进厨师机搅拌均匀,没有厨师机的也可以手揉,一般水和粉的比例是1:2,也可以根据面粉不同的吸收性适量增减水,手揉的话需要“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揉好盖保鲜膜松弛20分钟,我这个方子是一发,所以稍微松弛后就可以整形,口感不比二发差,还省时。
2、将面团分成6个小剂子
3、将小剂子擀成圆片后,将圆片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皮
4、肉馅可以手拌,也可以厨师机低速10分钟搅拌,拌好的馅料放在面片中间,捏褶子推压
5、收口往下
6、包好的馒头在面粉里滚一圈,这样待会用模具按压时脱模很方便,轻轻一推就出来了。
7、按压好的小老虎
8、压好的老虎 *** ,锅中烧一锅温水,把老虎们隔水放到锅里进行发酵,大概15-20分钟老虎就变胖了,大概1.5倍样子蒸10分钟,然后闷3分钟再开盖,防止热涨冷缩变形。
9、出锅的酱肉馒头,稍微放凉就可以享用了。
小贴士注意和面时不同面粉吸水性不一样,蒸好后一定等待3分钟闷一会再开锅。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油菜播种季,一碗菜籽半碗油的“福油”到底有多好?浓香油多质好油菜在清江鹤寄居地曾经是主要栽培的油料作物,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2万吨。种植目的以自供自给为主,很少上市交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种植油料作物的依 赖 性 逐 渐 改变,再加上农村种植结构调整,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而且以零星种植为主。油料以初加工自给为主。
图片:优质丰产油菜收获图
虽然离油菜籽播种时间还有一段时间,但农资市场上已有众多油菜籽品种在上市销售。
在这些众多的油菜籽品类之中,有哪些大籽大荚出油率高的品种可播种可推荐?
结合近两年农户种植油菜种子品类和优质丰产反馈情况,推荐以下几种供各位亲们参考,希望你喜欢:
矮杆高产油多质优抗病抗倒油菜杂交种德选油9号:
主要生物学特征:半冬性(抗寒性中等)甘蓝型油菜。株高200㎝,分枝多紧凑易分蘖。幼苗在田间半直立,椭圆叶子叶肾型,成株茎秆粗壮,籽粒大(大荚),角果密。亩移栽幼苗7000~8000株,亩直播10000~12000株(才可以达到丰产高产群体)。栽后25天可追之一次肥。
图片:油菜试验示范记录
单株有效角果420个/株,千粒重3.65g,单株产量30~40g,抗裂荚性一般,抗倒伏性强。育苗移栽一般以9月中旬播种育苗为主,苗龄30~35天,全生育期平均为210天。
含油率46%,芥酸含量56.2%,亩产量350~400市斤。
一碗菜籽半碗油的“福油”品种:德选518
德选“福油”在田间的株高为160~210㎝,耐寒性中等,椭圆叶肾形子叶。幼株半直立,叶色浓绿有蜡粉,综合抗性好,对硼肥等营养敏感。
图片:油菜籽圣灯一号及种植注意事项
分蘖力强易分枝,成株茎秆粗壮,不倒伏。单株有效角果密,产量高(亩产量300~380市斤),含油量为43.8%,芥酸含量为56.2%,饼粕硫苷含量为35.9%。
育苗移栽播种时间为9月中旬,直播时间为9月底或10月初。移栽密度(基本苗)为7000~8500株,直播密度(基本苗)为10000~12000株。苗龄35~40天。
大籽大荚的“福油”杂交种德油9号:
大籽大荚德油9号杂交油菜籽品性特征:耐寒性甘蓝型新一代大籽大荚的油菜籽。
育苗移栽播种时间在9月中旬,直播时间为10月初。移栽保证亩基本苗6000~8000株,直播保证亩基本苗12000~15000株。苗龄30~40天。
图片:圣灯一号(营养期与角果期)
成苗植株田间株高160~215㎝,幼苗叶园深绿色有蜡粉,抗寒性强。单珠有效角果504个/株,每角13粒,千粒重3.6g,含油量45%,亩产量350~380市斤。
德系名品“得中油341”新一代抗病稳产杂交种:
得中油341为甘蓝型半冬性三系杂交油菜籽。田间株高179~200㎝,全生育期220天,全株有效角果数278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59g,含油量为46.09%,亩产量为418~430市斤。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中抗裂荚,抗寒性好,抗倒性好。
移栽育苗播种量80~100g,保证亩基本苗6000~8000株,苗龄35天左右,直播育苗用种量300g,保证亩基本苗20000~30000株。1~2叶期及时间苗,3叶期及时定苗。
综上所述:除以上几种“迭代更新”的油菜种外,还有前几年在清江鹤寄居地种植的圣灯一号,华油杂系列品种,中油杂系列品种等油菜籽杂交品种,品质和产量也不错。见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再赘述。不过,在清江鹤以前的图文专题中有详尽介绍,欢迎各位亲们爬楼阅读并参与互动评议。
图片:圣灯一号(花期状态)
文/玉磨坊小磨香油
许多人购买产品都喜欢购买农村产品,觉得农村东西就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可是大家知道吗?其实农村的产品并不是像咱们想的这样好,就比如小磨香油许多人在农村购买小磨香油价格便宜,总觉得就一定比大型工厂生产出来的好,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图片来源于玉磨坊香油
首先许多人认为农村做出来的香油比较纯正,比一些大品牌 *** 出来的香油在质量上能够更好一些。其实相对于大品牌来说,在农村购买的香油其实在质量上反而得不到保障,虽然看似是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压榨出来的,可是这种香油是否含有其他油脂,所选用的原材料,芝麻是不是好芝麻,这些消费者都不知道,所以其实单纯的为了价格而在农村购买香油,不一定就能买到纯正的小磨香油
图片来源于玉磨坊香油
其次许多人认为农村卖的香油没有什么包装费用和人工成本在里边,而大品牌做出来的香油普遍价格,相对来说昂贵一些。这点确实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因为相较于大品牌做出来的小磨香油来说,农村的小磨香油价格能稍微更便宜一些,如果只是单纯的贪小便宜而购买香油的话,确实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大家别忘了一件事情就是大型工厂生产小磨香油,定期会有相关部门进行抽样检测,而且小磨香油厂家自己有自己的化验室,而农村的生产普遍没有人管理,所以相较于这两种小磨香油说其实还是工厂的小磨香油更加安全一些。
图片来源于玉磨坊香油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自己继续购买这些三无产品了,因为大型厂家更在意自己的品牌效应和品牌名声,如果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导致品牌受损的话,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大家还是可以比较放心的。
本文由玉磨坊小磨香油原创,独家发布于头条号,感谢您的支持
香油中的絮状物,到底是啥,化工产物?现在人人家中都会囤一些东西来满足日常所需,可是许多谷物在经过长时间存放后,会出现霉变等现象,大家都知道,霉变的食物会产生一种黄曲霉素,黄曲霉素作为国家认定的一级致癌物质,人们在长期食用便容易引发癌症,所以大家会将发霉的食物统统扔掉,可还有说了,家中许多食用油也存放了很久,这些食用油会产生黄曲霉素吗?
大部分食用油的保质期是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通常情况下,只要 *** 食用油的原材料中没有黄曲霉素,那么这种发食用油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黄曲霉素。
还有人会问,那香油中的白色絮状物是什么?如果不是霉变产生的黄曲霉素,难道是一种化工用品不成?这种香油我们还能食用吗?
香油作为油脂的一种,他本质上并没有和其他油类有所区别,唯一的区别也许是大家将它传的太神,从而引发了太多人关注,那香油中出现白色絮状物,到底是好还是坏呢?他又是什么呢?
其实香油中的白色絮状物就是香油,作为一种油脂,香油也有着自己的凝固点,好比我们经常见的猪油,猪油的凝固点就非常高,往往出锅之后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凝固,而相比而猪油,香油的凝固点就比较低,所以香油中的白色絮状物其实就是香油凝固凝结的一种物理现象,可以说出现这种白色絮状物的香油,恰恰可以证明香油的质量可以保证。
图片来源于玉磨坊小磨香油
所以针对产生白色絮状物的香油,大家大可放心,这些白色絮状物既不是化工产物,也不是什么人工添加剂,它只是单纯的香油凝结出来的凝固物,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本文由纯香油玉磨坊撰写,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侵权必究!
12种姜科的辛香料,你认识几个?在姜科植物中,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种类不在少数,既有颜值出众的观赏植物,也有个别像蘘荷/Zingiber mioga这样直接供食用的蔬菜,更多的则是在烹调中不可或缺的各种辛香料。本篇介绍常见的姜科辛香料,与诸君共同学习。
一、姜、姜黄和沙姜
姜科辛香料大致分两个派别,“根茎派”和“果实派”,姜、姜黄和沙姜是“根茎派”的三个重要代表,分属于姜属、姜黄属和山柰属。这三种虽互不统属,但(根茎的)长相有些类似,故安排为同一组出场。那啥,姜是熟面孔,本不必啰嗦,为了保持完整性(这是一种类似集邮的强迫症),还是整上吧。
1.姜/Zingiber officinale
图1.1 老姜
图1.2 仔姜
图1.3 姜芽 图1.3 姜芽
姜源于印度或东南亚,我国自先秦时代已有栽培,连子都曾曰过“不撤姜食”,足见历史悠久。“根茎肥厚,多分枝”,富含姜辣素和各种香气成分,集辛和香于一身,在中式荤菜烹调中必不可少,堪称国内“根茎派”的掌门师兄。起锅烧油之后,用葱、姜爆锅,立时香味四溢,或放在炖料中,有增香解腻之功效,自古享有“百菜之祖”的尊荣。另,仔姜或姜芽纤维含量少,可腌制成佐餐小咸菜或泡菜,辣味柔和,颇为爽口。
图1.4 姜的植株
图1.5 姜的花序
图1.6 姜的花
正如多数人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见过姜植株的人也不多。其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略有竹韵,可以栽盆里冒充竹子盆景。也许因为气候环境等因素及长期人工栽培的影响,姜很少开花,很多长期从业的姜农也无缘一亲芳泽(不过今年青岛郊区有不少长出花序的)。图1.5中小孩拿的就是一束姜的穗状花序,黄绿色的苞片覆瓦状排列,有点像松树的“球果”,一般最多就到这种程度,能像图1.6中一样真正展开花瓣的鲜见。
图1.7 姜花
插播①: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这种植物名字就叫“姜花”,并不是姜的花,所在的属叫“姜花属”,我国华南地区常栽培供观赏。其花美丽大方、馥郁芬芳,可浸提姜花浸膏用于调合香精中,也能吃,通常做汤。
2.姜黄/Curcuma longa
图2.1 姜黄
姜黄在“根茎派”中拥有独特地位,国内影响力远逊于生姜,在南亚次大陆特别是三哥家却是无处不有的神奇存在,被尊为“The Golden Spice of Life”,而在姜黄的原产地泰米尔, 姜黄则是毗湿奴的化身,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著名的“印度咖喱”的主角担当即其根茎的干燥粉末,正是姜黄让印度咖喱呈现明艳的黄色,并赋予其集木香、果香、姜辣和微苦于一体的复合味道,印度菜系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各地,姜黄功莫大焉。
图2.2 姜黄的植株和花序
图2.3 郁金的花序
姜黄产华南、云南、 *** 等地,东亚及东南亚广泛栽培。在我国主要以中药材的面目出现,与同属的郁金/C. aromatica(即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郁金”)掰扯不清,二者根茎形态差不多,均为中药“姜黄”的商品来源。地上部分也有些像,都是穗状花序宝塔形,不同点之一在于花葶的生长方式:姜黄的花葶从叶鞘中抽出,先叶后花,花叶相依;而郁金的花葶则是单独由根茎抽出,与叶同时发出或先叶而出。
3.“沙姜”,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图3.1 “沙姜”
图3.2 “沙姜”
沙姜,山柰属山柰(“柰”字音同“奈”)的根茎。《中志》曰“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淡绿色或绿白色”让人困惑,因为能看到的沙姜都是暗色系,以黄褐、浅棕为主。颜色暂且存疑,“芳香”是毫无疑问的,古人谓之“樟木香气”,与生姜香型有异,深受广东人民青睐,蒸鱼炖肉断不可无之。将其捣碎成末,与麻油酱油一起调制成沙姜酱,即是广东名菜“白切鸡”的灵魂蘸料。
图3.3 山柰的花
山柰产于我国台湾、云南和两广等省区,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亦有。广东栽培尤盛,因沙土栽培,根茎似姜,故老广们称之为“沙姜”。植株形态与前述二种大相径庭,叶子宽大如扇,常2片紧贴着地面生长,没有明显的地上茎,变种大叶山柰/var. latifolia的叶子更大一些。山柰的花馥郁芬芳,大部洁白如雪,唯唇瓣基部有显著紫斑,于冰清玉洁中又添几分妖娆,也有人专门栽培赏花,然极易凋零,有点遗憾。
二、山姜属
杜牧的名句“豆蔻梢头二月初”,是用豆蔻枝头的娇嫩花苞形容“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句中的“豆蔻”,原意即指山姜属的艳山姜、草豆蔻等种类。该属很多种类都能用做辛香料,既有“根茎派”,也有“果实派”,甚至还有个别奇葩可以在两派之间左右逢源。
4.“香砂仁”,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
图4.1 香砂仁
图4.2 艳山姜的成熟果实
“砂仁”是重要辛香料(留待下文介绍),搜索“砂仁”,蹦出来的图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香砂仁”,用bing国际版搜砂仁拉丁名Amomum villosum,也会得到同样的错误结果,可知民间对二者名称的混淆是普遍现象。“香砂仁”不是砂仁,而是艳山姜的果实,成熟时朱红色,干燥后黄褐色,表面具有明显纵棱,比砂仁俊朗得多。功用与砂仁相仿,也可用于火锅、川菜或烧卤菜等的佐料调味,品质低于砂仁。
图4.3 艳山姜的花序
图4.4 花叶艳山姜,摄于武汉植物园
山姜广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作为调味品的“香砂仁”则以四川宜宾栽培最盛,故业内又称“川砂仁”。其花朵极美,无愧于“艳”字,穗状花序呈下垂的总状花序样式,姿态非常优雅,华南地区常作庭院植物栽培。另有园艺品种花叶艳山姜/’Variegata’,叶片布满金色斑纹,十分煊赫,我在武汉植物园见过,印象深刻。注意,中药中常见“香砂”二字,如“香砂养胃丸”,这里的“香砂”乃是木香和砂仁的合称。
图4.5 花叶月桃
插播②:还有一种山姜属观赏植物叫做花叶月桃/Alpinia vittata,又名斑叶月桃、花叶良姜,很多人把它和花叶艳山姜弄混了,事实上这两种花和叶明显不同,一眼就能看出来,如上图。
5.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图5.1 高良姜
图5.2 高良姜的干制品
良姜,也叫小良姜,高良姜的根茎,通常使用干制品。鲜时水灵灵,干时皱巴巴,表面多呈棕红色或紫红色。属于苦香型辛香料,是调制五香粉、十三香的重要原料之一,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也常用。特点是芳香浓郁,略带辣味儿,又有少许桂皮香味,可祛除掩盖肉类食材本身的异味,增香效果不错,常与八角、肉桂或胡椒等搭配使用,在卤制禽类等腥膻味较为浓重的菜品时可加大用量。
图5.3 高良姜的花序
高良姜和艳山姜同为山姜属植物, *** 上信息繁杂,往往将二者植株或花序混淆,搜索高良姜的图,也许看到的是花叶良姜。这些植物都是热带亚热带种类,偏安于南方地区,高良姜更主要局限于两广,大部分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的。二者的花序明显不同,艳山姜的花序下垂,高良姜的花序为顶生直立的总状花序,而且后者的花是白色加红色条纹,有几分诡异气质,不如艳山姜的花更柔美。
6.“大高良姜”,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图6.1 “大高良姜”
大高良姜也叫大良姜,红豆蔻的根茎,呈黄褐色或棕红色,有姜辣味。与小良姜形态和用途近似,但大良姜比小良姜更为粗大,接触实物比看图更容易分辨;《中志》评价曰“稍有香气”,气味实不如小良姜浓郁。大良姜即是英文Galangal之本尊,岭南菜中可见,幼嫩的大良姜为泰国名菜“冬阴功”的三大香料之一(另外2种是箭叶橙和香茅),广义的Galangal也包括高良姜、山柰等其它种类,东南亚地区常用。
图6.2 红豆蔻的花序
图6.3 红豆蔻
红豆蔻广布于亚洲热带,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有产出。植株高可达2米,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密生多花,花绿白色,有令人不悦的异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果长圆形,熟时棕色或枣红色,气味浓香,辛辣,可用在卤汤中以增香,又名良姜子、红扣。纳兰性德之“肠断月明红豆蔻”,一般认为即指此物,不过纳兰英年早逝,恐终生未涉足岭南,他如果见过红豆蔻,必然是作为香料的干制品。
7、草豆蔻/Alpinia hainanensis
图7.1 草豆蔻
草豆蔻,简称草寇,草豆蔻或海南山姜/A. hainanensis(FOC已将2种合并为1种,统一称草豆蔻)的干燥种子团。成品形似微缩的脑花,以大颗粒为上品,质地坚硬,嗅之无味,须打碎成粉末后才能发挥;味道较为柔和,在配料中起到辅助增辛的作用,还能促进“骨肉分离”,尤其适合禽类和排骨等带骨食材。有一点需要提醒,草寇带有苦涩味,须谨慎、适量食用,过多则会有明显的苦涩味。
图7.2 草豆蔻
图7.3 草豆蔻
据《中志》,草豆蔻产于两广,模式标本出自广东海南,海南山姜则仅产于广东海南;起初“广东海南”让我有点纳闷,随即想起在《中志》编撰时海南尚隶属于广东,二者分布上就是有重叠。至于合并为1种,想必分类学者们自有道理,我们就不打听了......草豆蔻的植株形态与艳山姜有些像,花的唇瓣也都具有艳丽的彩色条纹,视觉冲击力强,显著差异之一是:艳山姜的花序下垂,草豆蔻的花序顶生直立。
8、益智/Alpinia oxyphylla
图8.1 益智
益智仁,或叫益智子,益智的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外皮红棕色至灰棒色,表面有纵向断续的隆起线13~18条。此物与槟榔、砂仁和巴戟天并称“四大南药,在江湖上也是小有名气,在调味领域适于打碎 *** 卤料包或调馅料,可增香去异(说起来这些辛香料大多都可用此四字形容,然而又各有不同,不能完全相互代替),还有一定的 *** 食欲、让人食指大动的作用。不知道既以“益智”为名,吃了会不会更聪明?
图8.2 益智的花序
益智始载于《本草拾遗》,"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群往往有之",国内主要产于两广和海南,云南、福建等地亦有栽培。其植株高1-3米,茎丛生,叶片披针形;总状花序直立,在花蕾时全部包藏于一帽状总苞片中,花时整个脱落;花朵由下至上依次开放,花冠的基调为白色,唇瓣粉白色而具粉红色脉纹,整体气质走的是柔美pink风路线,在以妖艳为主的山姜属植物中独树一帜。
三、豆蔻属和小豆蔻属
豆蔻属本是姜科的第二大属,约有150–180种。根据2018年De Boer等通过对广义豆蔻属及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广义豆蔻属划分成了7个单系的小属:狭义豆蔻属、砂仁属、假砂仁属,草果属、附生豆蔻属、巽他豆蔻属和锥序豆蔻属。
9.草果/Amomum tsao-ko
图9.1 草果
图9.2 干燥的罂粟果
草果是姜科辛香料中“果实派”的重要代表,常出现在火锅或毛血旺中,有时会被误认成罂粟果,事实上二者差别不小:前者表面密布纵纹,后者无;后者顶端有像花一样的辐射状结构,前者无。富含香叶醛、柠檬醛等香味物质,无姜辣素,故只香不辣,能去腥膻、提香味,适于肉类炖煮,与其它香料搭配时,还有接近玄学的协调各种香料的“定香”作用。据大厨提示,使用前更好“破壁去籽”,只留外壳,不然会发苦。
图9.3 草果(苗)
图9.4 草果的花序
图9.5 草果的果实
草果的最新可接受名为Lanxangia tsao-ko,草果属/Lanxangia(属名好像是某个汉语词音译)。喜生于热带、亚热带湿热荫蔽的阔叶林中,在我国仅产于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植株高可达3米,叶子既长且宽,全株具有辛香气味;果实密生,成熟后呈鲜红色,民间也叫它“红草果”。原豆蔻属曾有个名为红草果/A. hongtsaoko的物种(种加词中的“hong”恐怕是红的音译),现在已经和草果合并,无须区分。
10.砂仁/Amomum villosum
图10.1 砂仁
图10.2 砂仁
砂仁,果实成熟时紫红色,干燥后褐色或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颜值低下如废弃物。以广东阳春的“阳春砂仁”品质更佳,福建又有“长泰砂仁”,与“阳春砂仁”齐名。其种子集结成团,味微苦,香气浓烈,常作为“臣料”使用在油脂较多的肉类菜肴中,辅佐“君料”以进一步去异增香。然而满锅都是英雄汉,哪是君来哪是臣?也难说得很。不过砂仁香气挥发较快,不宜长时间炖煮,应稍迟一些再放入为佳,地位相当于“随从”。
图10.3 砂仁的花序
砂仁的最新可接受名为Wurfbainia villosa,砂仁属,产自闽粤桂滇等省区,生于山地荫湿之处。又有二变种缩砂密/var. xanthioides和矮砂仁/var. nanum,前者果实绿色,又名绿壳砂仁,后者果实绿色或略带棕色,用途均同原变种。另有同属海南砂仁/A. longiligulare,果实可代砂仁用,唯品质较逊,果具明显钝3棱,果皮厚硬。有资深大厨认为砂仁和阳春砂仁并非一物,恐怕是把海南砂仁当成砂仁本尊了。
图10.4 细砂仁
插播③:市面上的“砂仁”鱼龙混杂,除海南砂仁以外,同属的长果砂仁/A. dealbatum、长序砂仁/A. gagnepainii、细砂仁/A. microcarpum等及国外的一些种类,都可能以“砂仁”的面目出现,或在产地代替“砂仁”使用。分辨不易,不辨也罢。
11.白豆蔻/Amomum kravanh
图11.1 白蔻
图11.2 紫蔻
白蔻和紫蔻,二者实为一物,都是白豆蔻的干燥果实。“白”和“紫”只是相对而言,由采摘、炮制时机不同导致,看上去风华正茂、白净面皮的称白蔻,而那些老么咔嚓、色泽黯淡的就是紫蔻,紫蔻的味道比白蔻更浓。作为辛香料,白豆蔻的增香能力偏平淡,但去腥效果拔群,对于禽类、猪下水和牛羊肉等重口味食材,和白芷、丁香搭配食用,能很好地祛除和改善禽类、猪下水、牛羊肉等食材的异味儿。
图11.3 白豆蔻
白豆蔻的最新可接受名Wurfbainia vera,砂仁属,原产柬埔寨、泰国,我国广东、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另有近似种爪哇白豆蔻/W. compacta,功用相同。有人说白豆蔻是古代“豆蔻”的真正源头,误矣,引入年代和长相均有严重偏差。该种植株高可达3米,但穗状花序却是自近茎基处的根茎上发出,长不过十几厘米,这与杜牧“豆蔻梢头”的意象明显不符,还是山姜属的顶生花序更配得上“梢头”二字。
12、绿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
图12.1 绿豆蔻
图12.2 绿豆蔻
带“蔻”字的香料中,以绿豆蔻(Green Cardamom)最昂贵,此物以辛辣甜味和强烈香气而闻名,西餐料理、奶茶中应用也较多。该种是小豆蔻属的成员,外貌气质与豆蔻属迥异,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南部的森林中,采下来基本靠手,运出来基本靠走,国际市场基本靠印度出口,“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贵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提醒一下,其香味物质蕴含在种子中,使用前须将果实打碎,之后不可久置,不然香气会迅速消散。
图12.3 肉豆蔻
插播④: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肉豆蔻科肉豆蔻属,热带著名香料,与以上几种“豆蔻”毫无关系。网上有人用肉豆蔻的某个形象来恶意解读杜牧的诗句,绝不可信,该种原产马鲁古群岛,引入我国是很晚近的事情,杜牧不可能见过。
OK,就到这里吧,共计12种姜科辛香料,顺便简介了另外几个相关种类,差不多就得了。关于以上各种的“功效”和“使用 *** ”,我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慧,没什么独到的见解,仅供参考。毕竟我自己使用过的,也仅仅是生姜、草果以及草寇而已。?Over。?
我们这里的方言习惯把“蓖麻”叫做“ *** 的”,就是下面图中的这个植物。
这是植株
这是果实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生产队会种很多这个东西,特别是好点的、比较肥沃的地块的四周都要种植一圈,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牛羊糟蹋庄稼(羊不吃老的蓖麻叶子,它们吃嫩的,由于蓖麻植株高大,一般它们是吃不到嫩叶的,只是一旦吃了蓖麻叶,就会中毒死亡)。当然也会在某些适合的地块整块地种植。
每到秋天的时候,一但发现它的果实由青绿变枯黄,就要及时采摘了,要不然等它干黄以后就会自己崩开表皮,果实跌落到地面,到处都是,捡拾会很麻烦的。
适合采收的蓖麻果
这种东西表面有很多毛刺,采收的时候很扎手,小时候收过嘛,手疼好几天。
收回去晒干了,就拿砖头使劲搓它,它的皮就脱落了,收拾干净就是一粒一粒的蓖麻子了。
蓖麻子
我们家,不,我们这里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是拿它当食用油的,有人说它有毒,但我就是吃它的油长大的,从来也没有中过毒的。
我爸是吃供应粮的,每个月可以从粮站领到半斤蓖麻油,我们家自留地种的蓖麻的一部分也是用来换油吃的(附近的一个大队有一个人工榨油的油坊),当然也是蓖麻油了。
你可能会说,噢,自家种的蓖麻,吃油一定会很丰盛吧?不是的,蓖麻这种东西是很值钱的,当时一个全劳力一天做一个工日也就能挣到5分钱,但是一斤蓖麻子是可以卖到几毛钱的(具体多少钱,年代久远就不记得了),听说公家收购了,是去加工高级工业润滑油的。
蓖麻油是很黏稠的,颜色发乌,没有经过任何过滤程序,杂质不杂质的就不管它了,流动性很差,倒在锅中也是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才会流动起来。
这也是那个物资紧缺年代的产物,如果现在再拿来当食用油吃,我肯定是不会吃了,不管它有没有毒。
有人会问,像菜籽油、胡麻油吗?不,它们只是颜色相似,质地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今天在家做饭突然想到的,写出来予你分享。记得点个赞哦,谢谢
图片来源于 ***
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哪种油更好?来源丨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丨刘少伟
油,我们每天做饭都要用到,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原料,与饮食息息相关。几乎每个人每顿饭都要吃油。
但是,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食用油,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
那么,平时我们要怎么选择食用油,怎么吃油才能更健康呢?
不同油之间有什么不同?
食用油也被称作“食油”,指在 *** 食品过程中添加的动物或植物油脂。大部分油常温下呈液态,也有少数油常温下呈固态。
图丨Pexels
因为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因素的不同,平时常见的食用油大多数是植物油脂,包括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
从原料上来说,不同油的来源不一样,使不同油具有不同的风味,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食用油。
从成分上来说,不同油之间的区别就是脂肪酸成分和比例不一样。
脂肪酸是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一般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种。
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牛、羊、猪等动物油脂中,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植物油脂中。
一般认为,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对人体不利,更容易患某些慢性疾病;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常听到的DHA),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并不是说可以肆无忌惮地吃,摄入过量也会产生一些慢性危害。
总的来说,上述三种脂肪酸,没有优劣之分,都对人体有一定的作用。
图丨SOOGIF
其实,每种油都含以上三种脂肪酸,只是比例不同。
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动物油就含有比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并不适合长期食用。
但是,也不是说饱和脂肪酸就有害,不饱和脂肪酸就好。所以,别盲目追求特定的一种油,经常换不同的油来吃,合理搭配,才是更好的。
什么是调和油?
调和油,是将两种以上经过精炼的油脂按特定比例而调配成的食用油。
一般认为橄榄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的营养价值较高,对人体有一定的健康作用。
因此,选购调和油时需要看清配料表。
图丨科普中国
根据2003年标准规定,食用植物油统一采用以单一的原料名称对产品命名的方式,禁止将与用途、工艺等有关的词语用在产品名称中。
因此,现在可以根据油的原料来进行选油,简单直接。油的标签上还经常会出现“压榨”和“浸出”的字样,让人十分疑惑。
其实就是指榨油的工艺不同。
图丨科普中国
“压榨”指利用物理 *** 把油从原料里直接压出来,产品卫生,营养成分保存较好。
“浸出”则指利用溶剂在高温下把油从原料中提取出来,成本较低。两种 *** 都是得到许可的,不过压榨油比较天然,也保存较多的营养。
另外,不同的油常采用的 *** 也会有区别,两种 *** 得到的油也都是安全的。
怎样吃油更健康?
1、多样化
正如前面说的,只有脂肪酸的合理搭配才能吃得更健康。如果总是只吃一种油,很难做合理搭配。
因此,可以几种油换着吃,实现食用油的多样化。
2、不同烹饪方式用不同油
日常炒菜:油温不用太高,一些常见的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都可以用来炒菜,但注意炒菜时别让油冒很多烟。
爆炒和煎炸:可以采用一些耐热的棕榈油、椰子油、黄油等。
做汤:亚麻籽油、核桃油、芝麻油等比较适合。
拌凉菜:可以用初榨橄榄油,坚果油和种子油也是不错的,它们的风味保留得较好。
图丨SOOGIF
3、少吃油
油是脂肪,热量较高,如今大部分人的营养充分,所以少吃油可以防止摄入热量过多。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一个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油25-30克,然而目前大部分人都远超过这个标准。
所以,没有绝对的哪种油更好。最健康的是各种油搭配着吃。
果壳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