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天府旅游名县——广元市剑阁县县城及环绕县城的剑门关景区,剑门关、汉阳、普安、姚家等乡镇的2万余棵银杏树开始了一年中最华丽的篇章。
龙江大道上
十里长廊万株树
一片繁华尽收眼底
一阵风吹过
金色的银杏树叶
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
宛如无数只金色的蝴蝶
在空中随风起舞
综合自剑阁发布
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文字、图片作者姓名来源不详,如有涉及相关事宜敬请与本平台编辑部联系(编辑部微信:gyly083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广元文广旅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摄影 郑拓 记者 徐慧 10月份,泰安岱庙、徂徕山银杏树叶变黄,秋天的味道遍布各个角落,银杏树叶缓缓落下,秋风带走夏季闷热,一幅秋高气爽的美丽画卷。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壹图集|赏秋正当时,泰安银杏树叶黄
这 9 种秋色叶树,今年秋季你都打卡了吗?这个秋天,你打卡了哪些适合踏秋赏红叶的网红景点?
人们对秋天赏叶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就留下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妙赏秋佳句。还有“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乌桕犹争夕照红”等诗词都描绘了秋天红叶唯美的景象。
鸡爪槭 ,图片来源:刘霞
秋天,除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色叶树种,我们常见的还有像银杏、鹅掌楸等秋叶变黄的树种。这些进入秋天或经霜后叶色由绿色转变成紫色、红色、橘红色、黄色等其他颜色,并使整个树冠显得鲜艳而具有观赏性的树种统称为秋色叶树种。
在中国常见的秋色叶树种,除了大家熟知的银杏、红枫外,还有黄栌、黄连木、槭树、乌桕、无患子等。
银杏,图片来源:刘霞
01
红的、黄的、紫的
树叶的颜色怎么染?
或许你已经开始思考了,为什么银杏叶会变黄,而枫叶会变红呢?其实古人的诗里早就已经有了答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天叶变色跟季节变化有关。
研究发现,秋季的黄色叶树种主要由于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导致的。自然状态下,叶绿素极不稳定,但合成速度快,生长季节成熟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率是 8:1,叶片呈现绿色;入秋后,气温降低,叶绿素合成变慢、分解加快,而类胡萝卜素分解减缓,相对含量增加,因此叶片就显现出类胡萝卜这一色素的黄色了。
秋季的红色叶树种则多是花青素与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导致的。温度下降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植物为了抵御严寒合成更多的糖分,而这些糖分又有利于叶片中的花青素形成,叶片中的花青素遇到酸性物质就会变成红色。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中国秋色叶树种类繁多,叶片出现颜色变化的时间也不同,总体呈现出北方的秋色叶树种要比南方变红变黄的更早,山上的要比山下的变红变黄得早且颜色更深。这与中国地域辽阔,山地地形迥异,气温随纬度、海拔变化较大有关。
02
这些秋色叶树的名字
你能叫出几个?
了解了秋色叶树变色的原理后,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身边常见的秋色叶树种:
1. 银杏
黄色叶树种。高大乔木,银杏叶子呈扇形,在种子植物中很特别。观赏价值极高,常被用作园林植物及行道树植物。
银杏,图片来源:刘霞
2. 鹅掌楸
黄色叶树种。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落叶大乔木。秋季叶色金黄,因叶形如马褂而得名“马褂木”;花形似郁金香,被称为“中国的郁金香”,同时也是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
鹅掌楸,图片来源:Veer图库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3. 无患子
黄色叶树种。别名:木患子、油患子、苦患树、鬼见愁等。落叶乔木,单回羽状复叶,小叶对生;花序顶生,核果球形,成熟时为橙黄色,后变黑褐色。喜光耐寒,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常作为工业城市生态绿化的首选树种。
无患子,图片来源:刘霞
4. 黄连木
秋色叶树种。落叶乔木,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5-7 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秋季叶片可变为橙黄或鲜红色,同时核果成熟呈紫红色或橙黄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宜作庭荫树及山地风景树种。
黄连木,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5. 乌桕
红色叶树种。落叶乔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有“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之美名。在园林绿化中可作护堤树、庭荫树及行道树,有极好的造景效果。
乌桕,图片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6. 黄栌
红色叶树种,引无数游客折腰前往北京香山看红叶的就是该树种。夏季苍翠,秋季变红,极大的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大面积种植更有美不胜收的景象。是北方园林绿化或山区绿化的首选树种,也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
黄栌,图片来源:刘霞
7. 三角槭
红色叶树种,又名三角枫。槭属落叶乔木,喜光稍耐阴。叶掌状 3 裂,基部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尾状锐尖。秋叶暗红色或橙色。宜作庭荫树、行道树及护岸树种,也可栽作绿篱。
三角槭,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8. 秀丽槭
秋色叶树种,又名五角枫。落叶乔木,叶掌状 5 裂,叶基部常心形,先端尾状锐尖。温带树种,耐荫喜弱光。秋叶变亮黄色或红色,适宜做庭荫树、行道树及风景林树种。
五角枫,图片来源:刘霞
9. 鸡爪槭
红色叶树种,又名七角枫。落叶小乔木,树冠伞形,叶近圆形,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掌状,常 7 深裂,密生尖锯齿。叶形美观,入秋后变为鲜红色,为优良的观叶树种。鸡爪槭是园林中名贵的观赏乡土树种,常用来营造“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
鸡爪槭,图片来源:刘霞
了解了这么多的秋色叶树种,不妨拿起相机,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趁着冬姑娘还未真正来临,用相机记录秋叶的魅力,定格秋的旋律。
银杏拍摄技巧分享,银杏这么拍才美银杏作为秋天的必拍题材之一,这段时间正是拍摄的好时机;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拍摄银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器材选择
严格意义上来说银杏属于森林景观,需要一只中长焦镜头来拍;特别是要对银杏树叶特写时,长焦镜头就不是真香那么简单了。银杏树毕竟高啊,拿着手机拍银杏真拍不出来啥,手机那变焦能力一变画质就变差。
二、拍摄整体
拍摄整体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会选择。
大多数人都是像下面这样抬起相机就拍,不管构图、也不管画面好不好看:
像上面这样拍大场景,把银杏树整体拍下来需要考虑构图以及考虑整个画面的美感,这样拍出来的银杏才好看。
像下面这样拍效果就会好很多:
如果你觉得行人会影响到画面,那么你可以抬高相机拍摄,像下面这样:
拍摄整体一定要多去考虑构图以及整体的美感,要不然拍出来真的很差。如果控制不好整体可以拍摄局部或者特写,这样要好控制一些。
三、拍摄局部
选择部分银杏进行拍摄,特别是拍摄垂钓下来的树枝画面会更加可控一些,拍出来的画面也很美。
四、拍摄特写
如果你觉得拍摄局部也不好控制,画面还是很杂乱,那么你就只有对银杏叶进行特写了。
在对银杏叶进行特写时选择侧/逆光拍摄,光线透过银杏叶特别漂亮:
另外,大家可以选择树枝上只有零星几片银杏叶的,然后利用点测光压暗背景,画面也会很好看:
五、如何把银杏拍出意境?
想要把银杏拍出意境不难,因为银杏搭配上古建筑就会很有意境。大家将银杏和古建筑搭配起来画面效果会立马变得不一样。
总结: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银杏美图来袭!申城这些古银杏进入更佳观赏期申城银杏已进入了更佳观赏期,道路两侧的银杏正当“黄”。有着“上海之一古树”美誉的古树公园0001号银杏、树龄约1000年的泾南公园003号古银杏,还有雄壮而遒劲的斜塘公路北侧0006号古银杏......一起来观赏吧!
古树公园0001号银杏
嘉定这棵古银杏来头可不小
它有着“上海之一古树”的美誉
从唐贞元元年至今
已有1200余年历史
金黄的银杏叶倒映在湖面上
成为了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泾南公园003号古银杏
泾南公园建于2001年12月
园内植有一株
树龄约1000年的古银杏树
它就是0003号古树
斜塘公路北侧0006号古银杏
这株古树远远望去
雄壮而遒劲
古朴而大气
新塘村0007号古银杏
位于新塘村的这棵古银杏树
为宋初所植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树龄
是奉贤区尚存31株古银杏中
更高、胸径更大的银杏
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
7株千年“老寿星”之一
来这里可以探听千年银杏的故事
凤凰山0005号和0009号
古银杏
微风吹起
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荡在空中
旋舞着落到地面
呈现出“风吹落叶满地金”的意境
两株千年古银杏长势良好
尤其紧靠通波塘的那株树干粗壮
要三四个成人才能合抱过来
旃檀庵0012号古银杏
旃檀庵又名“旃檀禅院”
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
这棵有8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
在蓝天白云之下静谧而优雅
透过微风和阳光
银杏叶清透而灿烂
踏着秋色漫步于旃檀庵
一抬头,阳光在斑驳树影间
徐徐倾斜而下
资福寺0018号古银杏
金汇镇资福寺附近
有一棵树龄700多年的古银杏树
秋风起,银杏叶舞动着身姿
展现金黄与青绿的渐变交叠
这些系在树枝上的红飘带随风摇曳
仿佛在向世人讲述历史的变迁
白沙庙0053号古银杏
白沙庙的这棵古银杏
树龄500多年
经历了风霜洗礼的它
褪去了繁茂,但从枝干间
似乎能够窥见这几百年的历史
万佛阁古银杏
位于上海南部奉贤区的万佛阁
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
是奉贤的几大古寺名刹之一
梵宇庄严的古刹配上缤纷的银杏
秋风起、银杏飘
仿佛就告别了繁华的都市
静享这一方禅意
二严寺古银杏
建于元代的二严寺又名“佛阁”
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寺内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寺内玉佛楼的南面
种植有两株雌雄古银杏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又被称为“二严双杏”
西边的雌树清雅秀丽
东边的雄树高大粗壮
在这相守相伴度过六百年
在岁月的长河中冒芽又落叶
守候着独特的浪漫
四团镇古银杏
四团镇卫生院处的古银杏树
元末初栽种,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
相传同一时期种植有4株银杏
曾被当地渔民视作出海“航行标志”
许多历史痕迹灰飞烟灭
但这棵树依旧苍劲
默默见证着四团古镇悠久的历史
庄严寺古银杏
古刹内两株百年银杏古树
相依相伴,树冠相连
被人们称作“兄弟树”
每逢深秋,满树的黄叶
与古老的寺院交相映衬
瞬间多了几分古朴、悠远的味道
颐浩禅寺古银杏
在金泽古镇的颐浩禅寺内
有一株南宋古银杏
700多年来默默地守护着千年古刹
红漆门,杏黄墙,艳阳天
再配上一地落叶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让人感受到清幽宁静
小伙伴们一定不要错过如此美景
报国寺古银杏
编辑:吴百欣
资料:市绿化市容局
城事丨深秋的银杏,为黄金城道赋上“黄金”之名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2021年11月23日,上海市黄金城道,前来欣赏银杏的市民。
2021年11月23日,上海市黄金城道,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2021年11月23日,上海市黄金城道,前来欣赏银杏的市民。
随着寒潮抵沪,上海的气温迎来了断崖式下降。
今晨上海市区更低温度只有4摄氏度,黄金城道的银杏随着气温的下降,也迎来了更佳观赏期。黄金城道披上金色的外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城道。
黄灿灿的银杏叶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耀扬的光芒。
整条步行街几乎都被银杏“染”黄。
行人纷纷拍照留念。
相比于落叶景观车道,黄金城道作为披着“黄金甲”的步行街别有一番风味。
银杏的更佳观赏期只有10天,本周末将是黄金城道赏银杏的更佳时节。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丁晓
新知问答|为什么银杏被称为“活化石”?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网上有一组名为“银杏爆炸”的照片,主角是西安市长安区罗汉洞村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内的千年银杏树,大概长这样:
“爆炸”的银杏树。(图片来源:网友Aesthetic Sharer ZHR@CGdrawing,摄:Han Fei)
这棵银杏树据传为李世民亲手栽种,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银杏不仅生命力顽强,还是我们所熟知的“活化石”: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
什么原因使得银杏树能够寿命这么长?又是什么原因使得银杏这一物种能够称为“活化石”?让我们从银杏的历史中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出道即巅峰的裸子植物
“我已经很老了,老到记不得很多事情。”
说起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植物,很可能就是银杏了。
传统意义上,生物分类学里一共有七个分类单元,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物种,通常来说每个物种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物种在同一单元。
但银杏绝对是个异类。
银杏门下只有1纲——银杏纲;该纲之下只有1目——银杏目;银杏目下也只有1科1属1种——银杏(Gingko biloba L.)。也就是说,现代的银杏没有任何现存于世的亲属物种,因为它所有的亲属都在两亿七千万年以来的无数场浩劫里,消失在地球舞台上了。
距今约三亿年前的二叠纪世界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比前工业时代高3倍,平均温度也因此比现在的地球高一些。大陆漂移使得地球上的大陆聚合在了一起,导致陆地内部变得更加干旱。因此,生殖过程离不开水的蕨类植物逐渐失去了优越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耐旱的新贵——裸子植物。
所以,银杏的祖上是“阔”过的。化石证据表明,银杏的足迹曾经遍布全球,是真正的地球之子。人们也从化石里找到了当年它很多的亲缘物种,证明当时的银杏家族是优势物种。
可惜,盛极必衰的规律总是在地球上一次又一次上演。
命途多舛的求生史
2.7亿年前,地球生物圈开始经历一场名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的历史事件。
虽然这场大灭绝的起因仍然众说纷纭,但其结果的惨烈是有目共睹的:化石记录表明,绝大多数海洋生物在这场浩劫中消失(包括可爱的三叶虫),陆生动物也被摧毁将近一半,地面上的植物也纷纷死亡,人们甚至发现这一地质时期根本没有形成煤层。
距今1.4亿年前,自然的新宠——被子植物突然出现,开始吞噬裸子植物的生存空间。它们更复杂、更多变、更能融入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而且发明了“一年生”这种近似耍赖的生活史,只在温暖的夏季开花结果,然后以种子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这场无声的植物战争中,裸子植物全面溃败,银杏门下的所有物种除了银杏之外全部消失。
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不但使恐龙团灭,更是差点荡平陆地上的高大树木,而不幸的是,裸子植物基本都是高大的树木。
裸子植物四大类群,从左上顺时针分别为:银杏、松树、苏铁和买麻藤。(图片来源于 *** )
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裸子植物只剩下四个大类得以存在至今,分别是今天的主角银杏、浑身是刺的松柏、傲娇不开花的苏铁和偷偷模仿被子植物的买麻藤。在不同分类系统下,裸子植物的分类未能统一。(注:按照最新版本的APG IV分类法,裸子植物门取消,其下以前与松柏纲并列的红豆杉纲被降为红豆杉目并移入松柏纲下。但在我国植物学传统上,仍倾向于认为现存裸子植物分为5纲:松柏纲、银杏纲、买麻藤纲、苏铁纲和红豆杉纲。)
如果你熟悉这些植物,你肯定可以立即说出这四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活得长。
松柏长青就不说了,人们常用“铁树开花”形容千年一遇也不说了;买麻藤中更具典型的长寿物种当数撒哈拉沙漠里的百岁兰,这种树一生只长两片叶子,平均寿命在一千年以上。而世界上最长寿的银杏据信是山东莒县的一棵,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周公所植。
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寿命数百上千年的银杏树比比皆是。
松柏类植物演化出了独特的抗寒特性,而将寒温带变成了自己的主场;苏铁类干脆躲在亚热带的温暖气候里不出来;买麻藤类则是向被子植物偷学了一些特性,有点叛变的意味。
可是,银杏是如何在自己的近亲全部灭绝的情况下还能活到现在,人们此前其实一直没搞懂。
信息丰富的银杏基因组
银杏的唯一原产地是中国,因此揭开这一秘密的重任自然就落在我国科学家的肩上。2016年,我国科学家解码了银杏的基因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线索。
首先,银杏有着一个较大的基因组,里面含有的信息非常丰富。
科学家发现,银杏的基因组经过了两次加倍事件,其中的一次在很多植物之中都有发现,但后面的一次却是银杏独有的。想要演化出新的、能够抗逆的基因,必须有基因作为进化的材料;而这些加倍事件为银杏提供了丰富的进化原材料。有人会问,直接在原来的基因上进行进化不也是可以的吗?是可以没错,但是我们知道,基因的改变往往是灾难性的,也就是说变坏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变好的可能性。如果能将自身的基因加倍,那么就算其中一部分变坏,也会有相应的副本发挥正常功能,相当于免除了变坏之后的惩罚。
因此,银杏通过全基因组加倍事件获得了足够的进化材料。
正因为如此,银杏演化出了大量的有用基因。科学家从银杏基因组中找到了四万八千多个基因。相比之下,人类的基因只有两万个左右。基因多,可以应对的变化就会增加。而且每个基因都是潜力股,都有可能演变为新的基因,为银杏的进化带来变数。
此外,在银杏基因组中发现了大量的LTR-RT。LTR-RT的全名是长末端重复反转录转座子(好了不要吐槽这个名字了),它们是基因组里的小精灵,可以通过复制自身的 *** 在基因组里到处乱窜而且越变越多。很多物种的基因组里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在银杏的基因组里,它们的数量非常惊人。它们并不会破坏基因组,反而会通过自身的随机移动而给基因组带来变数。只要有变数,物种就有可能变成任何样子,从而增加自己活下去的可能性。
此外,银杏基因组中有非常多关于疾病和害虫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大多数都是重复的,从而使得银杏具有防御各种病虫害的能力。
这样看来,凭借着基因的灵活多变,银杏躲过了各种灭绝事件,也挺过了数次冰川期。
不但如此,银杏还创造了另一项世界纪录:在1945年广岛 *** 爆炸中,爆炸中心数公里内的生物大部分遭到毁灭,可是其中的6株银杏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且现在仍然枝繁叶茂。(注:有上百株其它植物也在广岛核爆之后幸存了下来。)
距离广岛核爆中心1130米的法专寺银杏树。(图片来源于 *** )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又一次忍不住感叹适者生存的伟大。一种数亿年前诞生的植物,在自然界的千锤百炼之下,生命力竟然是如此顽强,而这顽强的生命力,源自银杏基因组的高度重复和多变性——这是使其存活至今的重要原因。
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
幸运的相遇
大约在500万年前,银杏在北美洲灭绝。
大约在260万年前,银杏在欧洲灭绝。
从260万年前开始,地球陆续经历了多次冰河时期,银杏的栖息地被逐渐压缩。
后来,银杏仅能生存在中国南方一些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山林里。虽然活了数亿年,但是留给银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直到它们遇上了人类。
银杏高大挺拔,树形优美。叶子形态独特,非常漂亮。银杏果也是一种食物。而且银杏树抗病能力强又不需要什么苛刻的种植条件,所以成为了人类的栽培作物之一。
被人类驯化之后,银杏才真正地躲过了灭绝的命运。我们的先民将它栽种到全国各地,又在近代被重新引入到欧美乃至全世界。虽然科学家们认为野生的银杏种群很可能存在,但是目前为止人们找到的银杏基本全是人工栽培的结果。
因此,如果不是命中注定和人类相遇,那么银杏是不是早已灭绝了呢?虽然没有定论,但是按照现有科学证据来看,非常可能。(注:事实上直到现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仍然将银杏列为濒危物种。)
这便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另一面——幸者生存的魔力。
幸者生存论的主要观点是:随机事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很常见的,而且在很多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例如在银杏的例子中,如果它不是在快要灭绝的时候被人类种植,那么肯定会灭绝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大熊猫体色对比明显(没有保护色),对食物的利用率低(吃肉的肠胃却要消化竹子),体型不方便移动(发现异性的概率低),确实不适应环境。要不是在其天然栖息地里,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缺乏天敌,早就要被自然淘汰了。但它们真的交上了好运,被人类发现并且最终保护了起来。幸上加幸的是,熊猫还碰巧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因此成了我国的文明名片,全世界的人们都喜欢上了这种萌物。只要人类不灭绝,熊猫是不可能灭绝的了。(注:有化石和人类遗址证据表明,我国的早期人类曾经大量猎杀大熊猫,其皮毛和肉都对人类有很大价值,这可能是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适者生存和幸者生存到底谁的作用更大呢?到底是“天才就是99%的努力和1%的幸运”的适者生存占主导地位,还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幸者生存掌控大局?
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仍然争论不休。毕竟相对于整个自然历史来说,人类的存在时间还太短,不足以观察到足够多的进化事件。但无论结果为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自然界为我们留下了银杏和大熊猫这两件美丽的国宝。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知乎用户)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庆街头满地金黄银杏叶成风景线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16日,重庆气温持续走低,街头银杏树的叶子慢慢开始凋零,道路上满地的金黄银杏叶成为了冬日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陈超 摄
路人经过铺满了金黄银杏叶的道路。 陈超 摄
金黄银杏叶成美丽风景线。 陈超 摄
街头银杏树的叶子慢慢开始凋零。 陈超 摄
银杏叶变成了金黄色。 陈超 摄
路人经过铺满了金黄银杏叶的道路。 陈超 摄
银杏渐入佳境!中山公园迎来一年中最美季节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程功
11月1日,中山公园迎来一年中最美季节。
社稷坛南侧18株树龄在50年左右、树干直径达30至40公分银杏树迎来最美季节,金黄的银杏叶在红墙的衬托下绚烂至极,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公园南门内西侧栽植的59株银杏,金黄的树冠游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西坛门外小山丘上一座古朴的茅亭掩映于金黄的秋色中,这里就是公园著名的“秋染茅亭”景观。秋风吹过,红墙在摇曳的“黄金叶”间闪现,中山公园迎来一年中最美季节。
庭院里那棵银杏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皖南山区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年文字记载的古村落,名叫山门街。《中国名胜词典》上说:“山门,古称石门,别称灵岩”,这里“石壁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闉”。意思是像一座城门,故俗称山门洞。山外临着洞口的一条街就是山门街。
“灵岩”的别称来自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诗:“灵岩一窍何年凿,混沌初开有此门。采药仙人何处去,山中不改旧乾坤。”诗中所说的“采药仙人”,是指东晋隐士瞿硎。《晋书》上说,太和末(367—370),瞿硎“常居宣城郡界文脊山中,大司马桓温尝往造之,见先生披鹿裘,坐于石室,神无忤色。……竟卒于山中。”何法盛《晋中兴书》云:瞿硎住宣城文脊山,“人祀之,祈祷有灵”;山下“有潭曰瞿潭,又名七儒潭,深百尺,其清可鉴毫发,传为瞿硎先生同隐士七人遨游垂钓处。南半里许有石台,上有棋枰茗碗诸迹,今没于水,渔者犹见之。”桓温造访瞿硎是想请他出山助其篡位,但隐士终究宁死不从。瞿硎死的时候,陶渊明刚刚五岁,而罗隐来这里题诗(882)已是五百多年后的事了。之后,宋代的梅尧臣、王安石、沈括,明代的心学家罗汝芳、屠羲英等,先后到此留下过墨迹。而几乎所有的后来者,差不多都会提到晋代那位神秘隐士瞿硎先生。
这里除山门洞外,还有朝阳、紫云、涟漪、明心、枇杷、龙潭等洞,古书上有“中罗阔洞七十二”的说法,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别具一格。这里的石刻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
枝丫交错的古银杏树掩映着神秘幽径,依稀可见的摩崖石刻传承着千年文脉。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山门街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幽静的街巷,石板中央是一条长长的独轮车留下的深深的车辙,两边是古朴的木板房。这是有别于徽派建筑的皖南民居。清晨,各家屋顶上飘起袅袅的炊烟,临街的人家陆续卸下门板,敞开店面,卖豆腐的,做缝纫的,榨油的,做小买卖的,重复着他们一天的营生。
我就出生在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山村。我出生时,父亲已是公社(乡)供销合作社的职员,在我们村里是唯一吃“皇粮”的。因为父亲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周围十里乡村的人都管他叫“王经理”。母亲在村里是数得着的贤慧人家,因我家辈份较长,邻里一些年轻的甚至仅小母亲几岁的媳妇小伙,都亲切地唤我母亲做“小婶婶”。
我没有见过奶奶,她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留下一张照片,穿一套黑色的绸缎唐装,坐在一把朱红的椅子上,样子还算“富贵”。我5岁的时候,老老(不是姥姥,我们家族一直把爷爷唤作“老老”,不知有何来历)去世了。当时我还不很记事,只隐约记得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老老在全家人的哭声中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山门街除了岩洞以外,最引为自豪的就要算银杏树了。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遍布街头巷尾、洞里洞外,而尤以我家庭院里的银杏树最粗大壮观。
听母亲说,她刚来到王家就问过老老:这树是您栽的吗?老老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这么粗大了。
这棵古老的银杏树从祖父、到父亲,再到我,三代人跨越百年,归到我的名下,是在一九九二年分家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九三年我回到这棵银杏树下结了婚,九五年女儿也在这棵树下的院落里出生。我突发感慨,写了一篇《庭院里那棵银杏》的文章。其中写道:
我家庭院里的那棵银杏,是长在不大的庭院中央的,它那宽阔的枝叶伸展得覆盖了整个院落。春天,害羞的银杏花从幼嫩的枝叶间探视着新奇的世界,满院里便飘逸着细碎的花絮和它那淡淡的幽香;盛夏,它撑开厚大的绿伞,为我们挡住炙热的酷暑,辟开一方纳凉的荫清场所;深秋,夕阳西斜,和风拂拂,院子里便纷纷扬扬翻飞着无数只金黄美丽的“蝴蝶”;隆冬时节,光秃的枝丫孤傲地伸向空旷的天空,映衬出一个深刻而悲惨的世界。
……爷爷在庭院里那棵银杏树下出生、长大,娶了奶奶,生了父亲;父亲亦在那棵银杏树下出生、长大,娶了母亲,生了我。遗憾的是,他们一生都没能走出那棵银杏树掩映的院落。
我,庆幸于出生在祖辈们生活了几代人的那棵银杏树下。二十岁那年,我告别了银杏树下的那座庭院,去了遥远的南方。却依旧在骨子里恋着我庭院里的那棵银杏,终于还是回到魂里梦里的银杏树下娶了妻,生了女儿……
文章连同一张妻子在银杏树下洗衣的照片,发表在《新一代》杂志1996年第7期上。
昨夜,辗转反侧,似梦非醒,忽然悟得人生好多的偶然之中或许蕴藏着某种冥冥之中的必然。
早年听邻家大哥说,我们家以前有个家谱,在这个家谱中,我们“承”字辈是第三十三代。想来,三十三代差不多跨越七百年,再看看这棵银杏树,差不多也该有七百年。莫非七百年前,是先祖来到这里,手植了一棵银杏,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小时候,经常在夏夜里躺在屋外的凉床上仰望满天繁星的夜空,听大伯讲很久很久以前的往事。说来也巧,我之一次独自出远门是在八二年上初中时赴泾县参加宣城地区组织的全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代表会议,参观的之一个点就是云岭新四军军部。十年后我故地重游时,已经穿上了中尉军装。记得还写过一篇《云岭脚下的断想》的文章。忽然感到手头正在编纂的《叶挺年谱》,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伯是八五年去世的,八六年父亲去世,八七年我参加高考,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喜欢的文史专业,高三时改学理科,投考军校。军校毕业后,我去了福建沿海的部队。进入新世纪时,我从厦门调来南京。在父亲去世三十周年之际,我回乡依托祖上老宅,在那棵银杏树下建了一座小型的藏书楼,取名“银杏书苑”。将三十年来积攒的上万册个人藏书陆续放在这里,免费对公众开放,使书苑成为一个公益阅读场所。就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有地方读书、能读到好书。
那是一六年的清明节,给父亲上过坟之后,在姑姑一家人的怂恿之下,我们为银杏书苑举行了简单的挂牌仪式。村里人甚至邻村的好些人,闻讯买了炮仗赶来祝贺,一时间村里好生热闹了一番。
书苑建成开放时,母亲已过八十,身体还算健朗。她每天早早的把书苑打开,整理图书,打扫卫生,老有所为,乐此不疲。有人来看书,她就捧一杯茶,坐在转角处的“专座”,一边看人,一边思忖,有时忍不住搭讪几句。从那时起,每次我打 *** 给她,都会听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书苑里发生的书事。
“前段日子,有个很灵光的小伙子,每天九点多就来看书,下午五点多才离开,中午就吃碗泡面。我问他是干吗的,你猜他是干吗的?放蜂子的!说是从山东一路放蜂子放过来的。小伙子说,你们这里真好,村子里还有这么好的图书馆,可以坐,可以看书,还不收钱。”
“小学那个退休的陈老师,这些日子天天下午来看书,一看就是两三个钟头。我问他多大了,你猜他多大了?九十岁了!还能看书,真是好眼力。”
周末,我回到老家看望母亲,刚好遇到陈老师又来看书。我赶紧沏一杯热茶端上去,陈老师竟谦逊地站起身来,连连道谢。
我嘱咐母亲,以后陈老师再来,要给他倒一杯热茶。我坐到母亲身旁,抚摸着她那老年斑斑的双手,喃喃道:他都那么大年纪了……
却不想,这竟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面。一周后,母亲突然驾鹤西去。
又是一年清明节,母亲已去三个年头。庭院里那棵银杏树该吐新芽了吧,满园里又该洒落嫩绿的银杏花絮了。
忽然有所感悟:清明,不仅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怀念,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一种传承。(王承庆 壬寅年清明)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