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蛇”这种生物到底存不存在?为何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它的传说?甚至有许多人都说见过它?而官方定义的是,传说中的生物,是虚构出来的!毕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影像资料或者标本,来证实它的存在。今天我就来说说我们这里的老人对鸡冠蛇的描述。
图片来源于 ***
在我小时候就常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在地畈的一个老坟丘上,上面长满了荆棘,周围也是杂草丛生,哪里以前住着一条鸡冠蛇。据老人描述它大概一尺多长左右,头上有类似公鸡一样红冠子,有剧毒,能腾空飞起,还会发出类似鸡咯咯咯的叫声,老人还说遇到它赶紧走,听说鸡冠蛇还会口吐毒雾,喜欢与人比高,一但它比人高就危险了,它会发动攻击去咬你,一但被咬到必死无疑,而且它习惯咬住不放,除非有公鸡打鸣才会松口,老人们还说出了遇到这种蛇的解决办法,就是它跟你比高的时候你找一根棍子越长越好,举起来,这样它就没有你高了,或是脱下一只鞋抛向天空,当它发现没有你高的时候就会转身就走,还有它要是追着你跑的话,你要绕着圈的跑,不能直行的跑,这样它就追不上你!以上是我们这里对鸡冠蛇的传说,全国其它地方关于鸡冠蛇的传说应该也是差不多,这样的传说似乎传的神乎其神!
图片来源于 ***
这里要说明的是有种蛇叫虎斑颈槽蛇,它的外号有地方也叫鸡冠蛇,野鸡脖子等,但从外形上看明显不是民间描述的一样!
虎斑颈槽蛇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变色蜥蜴,确实有不少蜥蜴和蛇类都有“鸡冠蛇”这个外号(比如变色树蜥因为它背部有一列像鸡冠的脊突,所以又叫鸡冠蛇。),但不可能看到的人都把蜥蜴当作蛇。
蜥蜴
在中国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它的形象,在《灵异录》中记载:
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由此可见自古目击者很多,只是以前没有手机和相机拍摄记录,那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呢?今天 *** 这么发达情况下却没有拍摄到关于它的任何图片,它到底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已经灭绝了呢?还是它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只是虚构出来的,又或许是因为其它蛇类以讹传讹的呢?对此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你们老家有关于鸡冠蛇的传说吗?评论区告诉我!
鸡冠蛇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记得儿时的一部动画片《人参娃娃》,在里面就有一种名为野鸡脖子的蛇,它的原型其实就是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游蛇之一,它们几乎遍布我国大部分的省份,而且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之一就是农田、水边,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见的蛇类之一,许多朋友小时候甚至还不止一次的抓过它。
人们之所以敢抓它原因就是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无毒蛇,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极具争议的蛇,这是因为有人对它无毒深信不疑,但又有人被它咬伤后伤口肿胀、流血不止,甚至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关于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蛇如其名,从外观上看,虎斑颈槽蛇的后颈有着类似于老虎一样的黑色斑纹以及明显的颈槽,这个颈槽其实是由两列凸起形成的。
虎斑颈槽蛇是一种中小型的游蛇,它的体长通常不超过1米,幼蛇甚至只有十几厘米,而且在性格上,虎斑颈槽蛇胆小温顺,它们很少主动攻击人,即便是被人抓在手里,只要不是用力的去捏它,它也很少会咬人。
与大多数的游蛇一样,虎斑颈槽蛇非常喜欢临水而居,这是因为它们的主要猎物是蛙类以及鱼类,当然它也很喜欢吃老鼠,许多人会在厕所中看到它就是因为厕所也是老鼠的聚集地之一。
在繁殖习性上,虎斑颈槽蛇属于“不负责任的妈妈”,它们在繁殖期会寻找一些枯叶下或者茂密的草丛中将卵产下就会离开,任由卵自己孵化,虎斑颈槽蛇的繁殖能力还不错,一次能产下10-20枚卵,最多可达四十多枚。
“真假毒蛇”
虎斑颈槽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认为是一种温顺的无毒蛇,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数量比较多,与人接触也多,但很少有人被咬伤后中毒的案例,一方面是因为毒蛇必须要有毒牙、毒腺和导管这三个器官,但科学家们在对虎斑颈槽蛇进行详细的研究后发现,它们既没有毒牙,也没有导管,甚至连毒腺这个储存毒液的器官都没有。
但是,这些认知都是在以前消息比较封闭的时候,到了20世纪后期,在我国陆续的出现了许多被虎斑颈槽蛇咬伤后致危的案例,同时在日本又出现了被虎斑颈槽蛇咬伤后致死的案例,这才让科学家们对虎斑颈槽蛇的毒性重新启动了研究。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虎斑颈槽蛇虽然没有导管和毒牙,但是它的齿槽后方的牙齿高度异化,非常的接近于后沟牙的毒蛇,而且虎斑颈槽蛇虽然没有像其他毒蛇那样的毒腺,但它有两个具有毒性的腺体。
之一个腺体就是它后颈处两个凸起的地方,被称为颈腺,在虎斑颈槽蛇遇到危险时,它们的之一反应就是逃走,一旦无法逃走,它们会竖立起头部,用肌肉收缩让颈腺分泌一些淡黄色的液体,这些液体具有浓烈的腥臭味,主要成分与蟾蜍毒素相似,这是它们经常进食蟾蜍从而在颈腺中储存的液体。
第二个腺 *** 于虎斑颈槽蛇口腔的后部上方,被称为达氏腺,达氏腺中的毒素要比颈腺中更强,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腺体中的毒液半数致死量达到了0.265毫克/千克(静脉注射的结果,也就是说杀死体重一公斤的猎物只需要0.265毫克的毒液)。
达氏腺中的毒液其实也不是虎斑颈槽蛇自己合成的,而是主要来自于蟾蜍和萤火虫的幼虫体内的毒素,只是经过了提纯后,毒性更加强烈了。单纯的从半数致死量上看,虎斑颈槽蛇的毒性远超五步蛇。甚至比眼镜王蛇的毒素都要强烈,而这也是它能在日本造成多起咬伤致死案例的原因。
因此,虽然从生物学上对毒蛇的定义来看,虎斑颈槽蛇不算是一种毒蛇,但是拥有着类似毒腺、毒牙结构,而且可以咬伤致死的它,不应该被认定是一种无毒蛇而被人所知,因为这样容易被人误解,从而增加被其咬伤的几率。
常规蛇类的牙齿结构
为何作为一种剧毒的毒蛇,人们会一度把它当成无毒蛇呢?
这其实与虎斑颈槽蛇咬伤人较少以及注射毒液的 *** 有关。首先,虎斑颈槽蛇确实很少咬伤人,这是因为它们胆小,遇到人通常会跑,而不是攻击;其次,即使被人抓住,它的之一个动作也不是咬,而是从颈腺中分泌腥臭的毒液,此时人手摸到就会把它扔一边去,它自然也不会被逼到用最后一步的(咬)的境地。
第三,虎斑颈槽蛇的牙齿结构和注射毒液的 *** 导致了它的毒液只有少量会进入人体。虎斑颈槽蛇由于缺乏其他毒蛇那样完整的结构,所以它只能是通过前面细小的牙齿将人的皮肤咬破,同时位于后方的达氏腺分泌毒液,进而才能进入人体内,相比较其他毒蛇直接注射毒液,它的注射量是非常小的,有时候人被咬了,它的毒液还没有来得及流到人的伤口上,人就将其甩开了。
虎斑颈槽蛇的颈腺
最关键的是虎斑颈槽蛇的达氏腺储存的毒液量非常有限,通常只有10-13毫克之间,按照其半数致死量算,它的这口毒液完全注入到猎物体内也就能杀死体重为50公斤的猎物,况且它达氏腺所在的位置以及缺少毒牙这个注射器会导致它的毒液大部分都浪费掉了,因此,被虎斑颈槽蛇咬伤的几率小,毒液量也较小,是以前的人会把它当成无毒蛇的主要原因。
而那些咬伤致危或致死的案例中,通常都是被它结结实实的咬中了,甚至是被类似于后沟牙的牙齿直接咬中,此时达氏腺分泌的毒液会大部分进入人体,再加上它的毒液本身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易过敏的体质更容易致死或致危。
最后
虎斑颈槽蛇原本不算是危险的蛇,但正是因为无毒蛇这种误解深入人心,才会让人对它放松警惕,甚至会主动的去捕捉,从而增加被咬伤的风险,虽然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它不算是真正的毒蛇,但如果被它结结实实的咬一口的话,危险性不亚于一些剧毒的毒蛇,因此,虎斑颈槽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毒蛇,遇到它不要轻易去招惹。
神秘的“鸡冠蛇”,各地都有它的传说,但却没人真正见过它在农村里蛇是一种很平常的动物,不管是野外还是院里,经常会有蛇出没。小时候外出玩的时候也经常能碰到蛇,好在这些蛇都是无毒的菜花蛇,见到人后就会溜走,基本都相安无事。不过这其中有一种叫的“鸡冠蛇”的动物,具体是什么没人能说的清楚,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小时候最喜欢听村里面的老人讲这些奇异的故事,“鸡冠蛇”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蛇,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长着好像公鸡一样的肉冠,甚至还能发出“咯咯咯”类似母鸡的叫声。老人们常说,这是蛇成精了是蛇王,年岁长的蛇就会长出鸡冠来,看到之后要赶紧跑,不能打,谁打了就会倒霉。
对于“鸡冠蛇”很是好奇,生活在农村这么多年,基本把村里村外都转遍了,可从来没有真正的见过。不过见到“鸡冠蛇”可不是什么好事,据说这种蛇脾气很古怪,会主动的攻击人,这时候鸡冠会变成紫,会喷毒烟,甚至还有的说这种蛇会飞。遇到了“鸡冠蛇”要赶紧的跑,但是不能走直线,拐弯跑才行,要不然就会被追到。
“鸡冠蛇”追到人后会跳起来和人比个高低,如果没有它高的话,就死定了。如果跳的没人高,它就会自己逃走。对付鸡冠蛇的办法就是赶紧的脱掉一只鞋,往高空一抛,蛇见以为是人跳的,它跳不了这么高会被气死。另外传说,到了深夜的时候“鸡冠蛇”还会模仿人的声音,听到后千万不能随便答应,否者必死无疑。
其实早就有了关于“鸡冠蛇”的记载,在《录异记》称,“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不过这本书,是古代的一些传说故事记录,其作者也未必真的见过。现在也有不少人声称见过“鸡冠蛇”,至少是祖辈见过。各地都有“鸡冠蛇”的传说,基本都大同小异,但从来没有任何有关于的“鸡冠蛇”的生物标本,也没有确切图片和资料,更像是民间的传说。
现实中和“鸡冠蛇”最为相似的就是,虎斑颈槽蛇了,在农村里叫这种蛇“野鸡脖子”,因为习性经常出现在农村里粪圈和厕所里面。虎斑颈槽蛇的颈部有一段非常鲜红的颜色,和鸡冠的很相似,并且分布非常的广泛,也符合“鸡冠蛇”的传说。另外来说,虎斑颈槽蛇是毒腺的,毒性非常的强烈,但毒腺并不和牙相通,危险程度比较低。并且这种蛇通常比较温顺,不招惹的话不会发生攻击。
“鸡冠蛇”究竟长什么样子,没人能说的清楚,也没人真正的见过,网上的一些图片也只是合成。或者只是普通的蛇,经过人们口耳相传,将这种蛇更神秘化了,只在农村里传说中才存在。
1986年男子打死73条毒蛇,后遭毒蛇“追杀”5年,最终命丧蛇口捕蛇人程地明在捕蛇时遭遇蛇群围攻,一口气打死73条毒蛇,之后仍继续捕蛇赚钱,却在五年内连续被蛇咬伤,最后在农田被毒蛇围攻命丧黄泉,他的坟也成为“蛇坟”,无草无木却终日被蛇围绕。
捕蛇人遭遇围攻
程地明是湖北省利川市漆树坪村的一个普通村民,漆树坪村背靠大山,气候阴凉,山林间经常有各种类型的蛇出没。
所以这里的村民从小都对蛇并不陌生,再加上蛇在中医中是一味昂贵的药材,上世纪八十年代蛇的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市场上流通的基本都是野蛇,故此漆树坪村的人不少都以捕蛇为生。
程地明家就是世代捕蛇出生,从小他就跟着家里的长辈打蛇,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捕蛇高手。
成年后,程地明开始自己捕蛇,他的技术好,打的蛇数量又多、形状又完整,所以程地明的捕蛇名声在四里八乡都很出名。
几年来,程地明靠着捕蛇赚了不少钱,不仅翻新了自己家的小楼还娶了贤惠的妻子,生活令村子里的人都十分羡慕。
村里的其他青年看程地明捕蛇过着这么好的日子,心里也十分心动,其中有两个胆大的小伙子在商议之后,一起到程地明家拜访,向他表明了自己也想一起去打蛇的想法。
程地明也不是一个小气的人,本来捕蛇就是一个技术活,考验的是捕蛇人的胆大心细与熟练程度,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被别人偷师的说法。
而且捕蛇总体来说是一个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活动,人多了彼此之间还能有个照应,或许还能多捕些蛇,于是程地明爽快地答应了两个村民的请求,约定好下次一同上山。
1986年4月17日,程地明和这两个小伙子一起上山,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一种能够入药的昂贵毒蛇。
三个人背着捕蛇工具沿着盘山小道慢慢爬上山,爬了许久,路上一只蛇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他们不免有些气馁。
正当他们沮丧之时,程地明突然听到了身后草丛传来“簌簌”的声响,经验丰富的他一听就知道这八成是有猎物上门了。
听着声响逐渐靠近,在另外两个人还没反应过来时,程地明就猛地一转头,扎步、弯腰、下手,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等蛇到了跟前,这三个人定睛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红绿相间的花蛇,这是一条虎斑颈槽蛇,一般被当地人叫做“野鸡脖子蛇”。
这种蛇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都比较常见,经常出没于林缘、路边、农田、菜园和水沟旁边的近水潮湿处。
虎斑颈槽蛇属于一种游蛇,既没有管牙也没有沟牙,但是常常使人中毒,有时甚至会引起伤者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虎斑颈槽蛇太过常见,所以并不值钱,不是程地明一行人要找的目标,而且他们在山上呆了半天,一条值钱蛇都没有看到,程地明十分气恼,当下就抱着撒气的想法把这条撞上门的花蛇给杀了。
另外两个人看程地明动作这么迅速也没好再说什么,三个人收拾好心情后就继续向山林深处出发。
谁想到还没走几步,又有一条野鸡脖子蛇“嗖”地一身窜了出来,在一块石头上直起身子,程地明一下恼了,几步上前就把这只 *** 的花蛇给扭断了脖子。
还没等他们收拾好,不知道从哪里又窸窸窣窣地钻出几条花蛇,他们三个人互相看了看,刚才的愤怒不见了,一丝冷汗浮上他们的脑门。
程地明暗自嘀咕:“邪了门了,今天怎么这野鸡脖子扎堆出来。”
话音刚落,更多的蛇聚了过来,那两个新手哪里见过这种场面,饶是程地明都愣住了,眼见最近的蛇马上就要扑过来了,程地明才回过神来,操起手头的工具就狠狠地往蛇身上招呼过去,一边冲另外两个面露恐惧之色的人大喊:“还愣着干什么!赶快帮忙!往蛇头上砸!”
另外两个人这才缓过神来,连忙拿起手头的工具一起开始向聚过来的花蛇砍去,一时间树林里只有花蛇游走的“簌簌”声和三人挥舞工具带来的风声。
渐渐地花蛇越来越少,地上满满都是血红色的蛇尸体,三个人的身上,脸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溅上了血迹,胳膊也都有些麻木了。
林子中终于没有活着的蛇了,程地明一行人环顾四周都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仔细一数,地上竟躺了73条蛇的尸体。
遭遇了这样的事情,谁都没有再继续捕蛇的想法了,程地明定了定神,低声对另外两个人说:“天色也不早了,咱们还是趁着天亮快些下山吧。”
于是三人连身上的血迹都没有擦干净就快速下山了。
五年后命丧蛇口
经过这次事情,程地明似乎有了心理阴影,他将自己放在门口的捕蛇工具都收了起来,对妻子说自己再也不捕蛇了。
妻子听了程地明遭遇的事情后也是心有余悸,对于丈夫不再捕蛇的决定自然是十分支持。
自此以后,程地明就真的没有再提过有关于蛇的事情,他开始像村子里的其他村民一样,每天趁着天没亮就扛起锄头去田里耕地,下午太阳落山后再迎着袅袅的炊烟回家休息,日子过得也算平静。
可是农活带来的收益有限,不仅要看当年地里的收成情况,还要看整体的市场行情,挣得自然没有程地明捕蛇时多。
两年后,松花蛇逐渐在市场上变得热门,这种蛇巨大而无毒,抓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危险性小,程地明沉寂的心又逐渐活络起来:“松花蛇无毒,赚的又多,应该就没有什么危险性了吧,而且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蛇再记仇也不可能记这么久。”
于是程地明又重操旧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他终于查清了一处松花蛇常出没的场地,1988年7月2日,程地明在经过长时间的蹲守后,等到了一条足有3斤重的松花蛇。
他轻而易举地就把这条肥硕的松花蛇打死装进了自己的捕蛇袋,正当他喜滋滋地低头看着蛇,心里默默盘算这条蛇又能卖多少钱时,突然脚脖传来一阵剧痛。
程地明低头一看,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条青竹蛇竟然咬住了他的脚脖,他吃痛地狂甩脚脖,将蛇一脚踹出去后低头查看自己的伤口,发现已经被深深地咬出了一个血洞。
凭借程地明的经验,这条蛇的毒液八成已经进入体内了,如果不赶快医治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程地明赶紧去了当地的医院进行了紧急救治,这一下子就花掉了他200多元的医药费,这天的捕蛇不仅没赚反而还亏了。
程地明气得直咬牙,同时也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跟两年前无关,捕蛇时被咬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程地明无论走到哪,似乎都能看见眼前有蛇的影子,他逐渐成了惊弓之鸟,一点小小的动静都能让他惊吓半天。
即使程地明处处小心,他还是被咬伤了好几次,在1989到1990年的两年时间,程地明就先后三次被蛇咬伤。
村里的老人对此都摇着头说:“这是蛇在复仇哩!”
最后的复仇
令人没想到的是,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连续几次被蛇咬后,程地明彻底没了在捕蛇卖钱的心思,老老实实地做起了一个普通农民。
1991年7月15日,炎热夏日里的普通一天,程地明同往常一样,与妻子儿子一起去地里干活,由于天气太热,劳作了一个上午的程地明实在不想顶着大太阳再回家吃午饭。
所以一般都是妻子回家把午餐带来,一家人在地头的阴凉地吃午饭。
这天妻子走后,程地明带着儿子随意地找了个阴凉的草丛准备坐下休息,突然又听见了熟悉的“簌簌”声,他一下子感到头皮发麻,猛地站起来寻找声音来源。
果不其然,草丛里赫然出现了一只毒蛇在吐着蛇信子向程地明 *** ,此时程地明的儿子还在他身边玩耍。
孩子还小基本没有防御能力,如果让蛇咬中那后果不堪设想。
程地明一念之间又惊又怕,几年来被蛇咬积攒的怒气猛地涌上脑门,他顺手就操起手边的锄头没头没脑地朝毒蛇砍去。
连砍几下后,眼前的蛇没了声息,动也不动地躺在地上,程地明暗自松了口气,结果又听见了草丛里传来声响。
程地明恐惧一下涌上心头,浑身好像被注了铅一样,似乎扭头都成了困难,他使劲握紧拳头,猛地一转头,定睛一看,草丛里竟然零零落落来了好几条毒蛇。
五年前被蛇围攻的记忆涌上心头,程地明下意识想跑,但是孩子还在身边需要保护,程地明不能退缩,父亲的身份给了他反击的勇气,他深吸一口气,颤颤巍巍地捡起刚才掉在地上的锄头,双手在锄头上握了又握,扎起马步做好了防备姿势。
看着毒蛇一条又一条的出现,程地明彻底崩溃了,喉咙里因为紧张甚至冒出了一丝血腥气,他找准时机就先向蛇群发起了进攻,他这次是彻底破罐子破摔了,今天一定要与这群蛇决一死战!
要说这程地明还是有点本事在身的,一阵“哐哐”作响后,草地里躺了17条毒蛇的尸体。
但是这已经不是五年前了,当时程地明还有两个帮手,今天他是独自作战,还要留意着不远处的儿子,一个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力量有限,17条蛇总是会让他防不胜防,身后总是会冷不丁的出来一条蛇打他个措手不及。
随着这群蛇被打死,程地明身上也被咬出了大大小小一共九个伤口,蛇毒带来的麻醉效果让程地明眼前的世界逐渐开始模糊,身子也开始摇晃。
此时程地明的儿子看见摇摇晃晃的爸爸也慌了神,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在跟他一起玩的父亲此时浑身是血地躺在地上。
他哭着朝爸爸跑去,倒在地上的程地明看着朝他跑来的儿子逐渐模糊的身影,眼泪涌上眼眶,他努力抬手想再摸一摸儿子的头,可是最终还是失了力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那边程地明的妻子从家里拿了饭,在临近农田时听见儿子响亮的哭声,她的心立马着急起来:“儿子不会出了什么事情吧!”
她三步做两步地朝农田跑去,一到跟前看见眼前的景象,身子都凉了半截:丈夫浑身是血地躺在草地里,身边横七八落地散落着毒蛇的尸体。
来不及过多思考,程地明妻子把饭盒随意地甩在地上,颤抖着把已经不省人事的丈夫连拖带拽地带到了医院。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程地明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第二天,家人们把程地明埋在了漆树坪的田野上。
但是程地明的死似乎也没有平息蛇的怒火,每年3-9月,他的坟上都会出现成群的蛇在这聚集,当地的人都把这里称作“蛇坟”。
程地明到底为什么被蛇“追杀”长达五年时间?为什么他死后蛇群仍不罢休?难道蛇真的有着像人一样的复仇行为?
这些疑问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回答,也许是程地明因为杀蛇太多导致身上沾染了蛇能闻到的特殊气味,也许是因为程地明遭到了蛇族报复,真实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蛇坟”已经成了当地一处出名的地点,每年都有不少学者和探险猎奇爱好者慕名到漆树坪的“蛇坟”参观游览。
程地明的妻子和儿子也自此对蛇敬而远之,不愿再接触与蛇有关的任何事情,对程地明的遭遇也闭口不谈,过着平静的生活。
《动物与植物之谜 1》;京华出版社;2009.03
野鸡脖子在《终极笔记》里可怕,在现实中也是传说近年来,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小说和编辑的影视作品火热一时。最近在爱奇艺热播的一部《终极笔记》着实让爱奇艺收获不少会员,里面一种蛇叫野鸡脖子,是一种从头到尾血红带黑,头像公鸡一样,长着红色冠子,能模仿人的声音,看着让人毛骨悚然,爬行速度非常快,飞跃起有人高,易攻击人。每次看到吴邪、王胖子、小哥、花爷几个遇到野鸡脖子都替他们捏一把汗。太吓人了。要是现实中有这样的蛇,又幸好碰上了真的有他们那样幸运吗?
我在网上查了关于野鸡脖子的相关资料,有人说野鸡脖子蛇就是农村说的鸡冠子蛇。是我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的一种比较神秘的生物!据说这种蛇典型特征是长着大公鸡一样的红红的冠子,还会学鸡叫。小时候听老年人和我们说,如果在野外听到公鸡的叫声,千万不要过去,那极有可能就是鸡冠子蛇吸引你过去,然后咬你。它们速度快,人跑不过它们!!
历史上也有关于鸡冠蛇的记载。鸡冠蛇在《录异记》: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众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释文:蛇头像雄鸡一样长个肉冠,身长一尺多,粗大约几寸,咬中人一定死。会稽山下有这种蛇。
还有一种说法,野鸡脖子就是现实中的虎斑游蛇。虎斑游蛇属游蛇科,体全长近达1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端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剧毒蛇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颈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该蛇虽然在国内没有致死病例,但在日本有报道称有虎斑颈槽蛇咬人致死的案例。这蛇的脖子背后有一条突起的颈腺,毒液就保存在那里,不会喷毒。
其实我觉得,传说的鸡冠蛇就是剧中所说的野鸡脖子,应该就是现实中的虎斑游蛇,因为其实他们的描述是大同小异的,传说只是有夸张的成分,民间传说鸡冠子蛇特征:鸡冠子蛇头像雄鸡头长火红鸡冠,体色各异,身长一尺多,粗大约几寸。可直立上身,还可腾空飞行。相传,有些鸡冠蛇会主动攻击人,其在攻击时鸡冠状物会由红变为紫色,会像眼镜蛇那样喷毒液、毒雾,不明的人会误以为是烟。人一旦惹怒它之后,它就会跳起来和人比高,如果它跳起时比你高,那么它就会对你展开攻击。若你比它高,则其就会逃走,不会伤人。民间相传看见它时,对付它的办法就是赶紧脱下一只鞋,往高空一抛,鸡冠蛇见此情景,就会赶紧掉头离去。知道鸡冠蛇习性的人都不会鲁莽捉它,遇见它时是唯恐躲避不及。
广西还闹过鸡冠子蛇事件,让它在传说的基础上更带一层神秘的面纱。说的是在广西百色市凤梧乡至榜圩镇一线上有一村庄名淮达村,有一座高度很小的小丘,当地人称之为“鸡冠山”,在上世纪20~30年代曾有大量当地人称见过鸡冠蛇,多人描述的鸡冠蛇具有统一的外观特征:身体颜色多样,但多见为淡黄色、金黄色,头上有肉状凸起,似鸡冠,但也没有鸡冠那么红,移动速度很快导致人们误以为此蛇会飞。并且此蛇在群居的蛇窝中会发出类似母鸡叫声的“咯咯咯”的声音,故又被当地人称为“鸡叫蛇”。因此蛇剧毒,咬人后中者均死亡,故当地几个村落将薪材集中起来将整个小丘团团包围后烧山,烧死了大量的所谓“鸡冠蛇”。
我觉得剧中就是很好地引用了关于鸡冠子蛇的传说,让剧中的野鸡脖子显得更加恐怖。
当然,到底鸡冠子蛇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就不得而知了,虽然我生长在农村,但因为我也没有亲身看见过,也只是听老人们谈起鸡冠子蛇都会觉得很可怕,不是蛇成精就是有剧毒,很是吓人。但始终都无法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说法。或许这将是一个一直传说下去的迷。也或许虎斑游蛇就是最初的谜底。
头皮发麻!十堰惊现一窝剧毒蛇,这蛇会炼毒,从蛤蟆身上提取毒素“喂,119吗?我们这里发现一窝蛇!”
2022年6月19日下午,十堰市郧阳区消防队接到某工地的求助 *** 。消防员赶到现场,一眼就看见正在蓄水池里游来荡去的3条蛇。
3条蛇的个头都不小,2条1.5米长,1条80厘米长。捞起游蛇一看,消防员大吃一惊,这可不是普通的无毒游蛇,而是剧毒的虎斑游蛇。
虎斑游蛇,是一种最不像毒蛇的毒蛇。在毒蛇家族里,虎斑游蛇是一条混在无毒蛇群里的毒蛇。
跟我们熟悉的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这些毒蛇相比,虎斑游蛇不仅没有专门的毒牙和毒腺,甚至有些毒液都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借来用的。虎斑游蛇从癞蛤蟆身上提取毒素,制成毒液当作防御武器。
如果说银环蛇是制毒大师的话,那么虎斑游蛇就是炼毒大师了。
关于这条不像毒蛇的毒蛇,我们从头说起。
虎斑游蛇的放毒工具
虎斑游蛇长着草绿色的身体,身体上布满黑色宽条纹。脑袋到颈部,草绿色底色变成橙红色,类似老虎皮毛的颜色,这正是虎斑游蛇的名字来源,它还有个名字叫虎斑颈槽蛇, 俗名野鸡脖子蛇。
成年虎斑游蛇80厘米长,体重200~400克,出现在十堰蓄水池里的这3条蛇,都是虎斑游蛇家族里的大家伙了。
虎斑游蛇属于游蛇科,世界上有1400种游蛇,大多数都没有毒。游蛇科没有配备专门的施毒工具。有毒的毒蛇大部分分布在眼镜蛇科和蝰蛇科,这两科里的毒蛇都配置了专业的施毒工具。
来看详图。眼镜蛇科的毒蛇配置了两颗大型毒牙,固定长在上颌前方。牙齿上有一道半开放式的沟道,毒牙连接着毒腺。咬中猎物后,毒液顺着沟道注入猎物身体。这类毒牙叫前沟牙。
蝰蛇科的毒蛇配置的毒牙更大,也长在上颌前方,但是能朝后折叠。牙齿像注射器的针头一样,是中空的,咬中猎物后,毒液从中空的针头注入猎物身体。这类能折叠,咬人时才弹出,连接着毒腺的中空毒牙叫管牙。
虎斑游蛇没有专门的毒牙,它咬人的牙齿长在嘴巴后面,比普通牙齿大一些,叫后毒牙。有人认为它是后沟牙,并不对,虎斑游蛇的后牙上没有沟。严格来说,后毒牙不能算真正的施毒工具,更像是一个临时工具。首先,长在口腔后方的牙齿,很难咬到人。其次,后毒牙还是实心的,并没有直接连接毒腺。
虎斑游蛇没有存放毒液的毒囊,当它咬中人后,毒腺像分泌唾液一样分泌出毒液,毒液顺着后沟牙表面流入猎物的身体。尽管它的毒液毒性很强,但是由于施毒困难,虎斑游蛇对人的威胁不大。
虎斑游蛇独特的双毒腺
虎斑游蛇的毒腺,叫做杜氏腺。杜氏腺分泌的毒液,里面含有一种凝血酶毒素,进入身体后,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症状。毒液毒性在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LD50 9.2mg/kg,跟五步蛇相当,五步蛇为LD50 9.0mg/kg。不过,由于虎斑游蛇没有存储毒液的毒囊,只能像分泌口水一样分泌毒液,毒液量不大,所以虎斑游蛇的致命性没有五步蛇强。虎斑游蛇手下的人命案例,远远没有五步蛇多。
跟五步蛇和其他毒蛇不同的是,虎斑游蛇有双毒腺。除了身体内的杜氏腺外,它在体表上,还配置了另一个毒腺。体内的毒腺用作捕食,体表的毒腺用来防御。
虎斑游蛇的颈部有两列突起的凹槽,这是能分泌毒液的颈腺。遇到危险时,虎斑游蛇会竖起上半身,低下脑袋,伸展颈部,从颈腺中喷射出白色粘稠的液体。这种液体味道腥臭难闻,能够通过粘膜和血液进入敌人的身体,毒伤敌人。如果你用手捏住它的脖子,接触到分泌的毒液,即使皮肤上没有伤口,手指上也会出现轻微的麻木感。
提炼毒素的炼毒大师
从皮肤上分泌毒液,是不是让你想到了癞蛤蟆?
虎斑游蛇不仅像癞蛤蟆一样从皮肤上分泌毒液,它的毒液还是来自癞蛤蟆的蟾毒。
生物学家提取虎斑游蛇颈部毒液,分析成分后发现是蟾蜍甾烯。这是虎斑游蛇从癞蛤蟆身上提炼的毒素,还是它自己也能制造蟾毒?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孵化虎斑游蛇的蛇蛋,把小蛇分成两组。一组喂食有毒的瘌蛤蟆,另一组喂食没有毒的青蛙。一段时间过后,分析两组蛇的颈部分泌液成分。结果符合预期,喂食蛤蟆的虎斑游蛇颈液带蟾毒,而没有吃到毒物的虎斑游蛇,颈部液体没有毒性。
有趣的是,虎斑游蛇的毒素不仅仅来自癞蛤蟆,它还能从萤火虫的幼虫里获取毒素。虎斑游蛇不愧是蛇族里的炼毒大师,吃到毒物也不浪费,直接提炼毒素收为己用。
总结
虎斑游蛇在我国分布广泛,水边常见。由于它性情温顺,毒牙靠后,咬人困难,加上毒液分泌量比较少,对人的威胁性不大,以致于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无毒的游蛇。
事实是:虽然没有其他毒蛇的名气大,但虎斑游蛇也有致命毒液,它是一条混迹在无毒游蛇科里的有毒蛇。
好了,虎斑游蛇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Do tiger keelback snakes (Rhabdophis tigrinus) recognize how toxic they are?
2、Colubrid snakes and Duvernoy's "venom" glands
江西的九大毒蛇,你认识多少?被它们咬伤后,又会怎么样呢?了解一些本地的毒蛇,不说一定可以救命,但一定可以缩短救治的时间。本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分布在江西的九大毒蛇,看看你都认识多少?
银环蛇
银环蛇,又被叫做:过基峡、金钱白花蛇。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毒的存在。
它们生性较为胆小,常常只在夜间到凌晨时分活动。喜欢栖息于近水处的草丛以及灌木丛中,主要捕食对象有:蛙类、鼠类以及一些蛇类。
银环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1mg/kg,排毒量在18毫克左右。
人一旦被咬伤,起初并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人产生昏睡感。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丽纹蛇
丽纹蛇,又被叫做:赤伞节、环纹赤蛇、中华珊瑚蛇。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为神秘的存在。
它们生性较为胆小,常常只会在密林之中活动。喜欢栖息于地表的枯枝败叶之下,主要捕食对象就是其他蛇类。
丽纹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2mg/kg,排毒量在6毫克左右。
人一旦被咬伤,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也常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又被叫做:中华眼镜蛇、饭铲头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为安全的一种蛇类,很少伤人。
它们生性较为温和,常于白天活动。喜欢栖息于农田,灌丛、溪边等地,主要捕食对象有蛙类、蛇类以及泥鳅。
舟山眼镜蛇的毒液,以细胞毒素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28mg/kg,排毒量在150毫克左右。
人一旦被咬伤,伤口处就会产生局部的肿胀,以及溃烂坏死。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脏器衰竭而死亡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被叫做:过山风、大眼镜蛇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体型更大的毒蛇。
它们生性凶残,常于白天活动。喜欢栖息于森林的近水处,有时也会因为捕猎的原因,潜入农户家中。主要捕食对象就是各种蛇类,其中包括一些像短尾蝮蛇等剧毒蛇类。
眼镜王蛇的毒液,以混合毒素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34mg/kg,排毒量在250毫克左右。
人一旦被咬伤,就会出现剧痛、视力障碍、嗜睡及麻痹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白头蝰蛇
白头蝰蛇,又被叫做:白头蛇、爱国蛇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为珍稀的蛇之一。
它们生性较为胆小谨慎,常于夜晚或晨昏活动。喜欢栖息于麦田烂草堆下、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捕食对象有老鼠、蛙类。
白头蝰蛇的毒液,以混合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25mg/kg,排毒量在1.8毫克左右。
人一旦被咬伤,就会出现局部疼痛、肌肉肿胀、头昏眼花、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尖吻蝮蛇
尖吻蝮蛇,又被叫做:五步蛇、棋盘蛇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危险的毒蛇。
它们生性暴躁凶残,白天与夜间均有活动。喜欢栖息于落叶之下,然后对路过的猎物进行伏击。主要捕食对象有:鼠类、鸟类。
尖吻蝮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8.9mg/kg,排毒量在200毫克以上。
人一旦被咬伤,伤口处就会出现剧痛以及流血不止等症状。 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全身大出血而死亡。
原矛头蝮蛇
原矛头蝮蛇,又被叫做:烙铁头蛇、老鼠蛇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典型的“三角形”毒蛇。
它们生性胆小,常常只于夜间活动。喜欢栖息于竹林、茶山地和溪边。主要捕食对象有: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蛙类等。
原矛头蝮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3.3mg/kg,排毒量在30毫克。
人一旦被咬伤,伤口就会出现瘀血水泡,10%~3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坏死。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蛇毒引起肢体坏死而截肢。
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又被叫做:青竹刁、焦尾巴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树栖性最强的蛇类。
它们生性较为神经质,常常只于夜间活动。喜欢栖息于竹林、茶山地和树枝上。主要捕食对象就是蛙类。
竹叶青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3.3mg/kg,排毒量在15毫克。
人一旦被咬伤,伤口就会出现严重地肿胀以及强烈的灼烧感。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全身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又被叫做:野鸡脖子蛇、野鸡项等。是我国所有陆地毒蛇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毒蛇。
它们生性较为温和,白天与夜间均有活动。喜欢栖息于垃圾堆、厕所旁以及农田之中。主要捕食对象有蛙类、蟾蜍以及一些昆虫。
虎斑颈槽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9.2mg/kg,排毒量在11.8毫克。
人一旦被咬伤,并且被毒液入侵到了身体之内。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常常会因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关于分布在江西的九大毒蛇,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整理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点赞,支持一下。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期的分享,了解和认识这九种蛇类。
浙江发现神鸟“蛇雕”,毒性猛烈凶悍无比,吃蛇如同吃辣条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在古装剧中一些皇家贵族或者后宫中动不动就赐毒酒一杯,几乎是喝完就嗝屁,鲜有人去关心这杯酒到底是什么品种的毒酒见效如此之快。
曾在古文中便有记载,宫中惯用的毒酒叫鸩酒,是用鸩身上的羽毛去浸泡酒,使其含有剧毒,待人饮用后可即刻死亡。
于是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毒酒就是鸩酒,甚至对“鸩”赋予了天生带有剧毒的夸张说法。
其实在毒酒中不仅仅使用了鸩羽,还早已混入了其他毒物,只是碍于习惯性的叫法,才一直称它为“鸩酒”。这样被赐之人很容易明白赐酒之人要它的性命。
所以毒酒不一定用鸩所制,但一定有毒。
也有很多人没有见过“鸩”真实的样子,认为只存在于说书先生嘴里的故事中。其实不然,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对它的记载止于宋朝。
所以到今天我们依旧尚未找到书中所描述的鸩的原型,不过今年四月份在我国的普陀山区内被人发现了一种类似于“鸩”的物种。
除了它本身的颜色与记载的不同之外,大致的身形、行为方式和所喜食物等几乎与鸩十分相像。或许距离真正的鸩出现不远了。
那发现的这只类似于“鸩”的物种是什么?它又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也和鸩一样天生带毒?是否和鸩一样仅仅单纯触碰它的羽毛便会中毒而亡。
?——【·“蛇雕”是何方神圣?·】——?
这只与“鸩”相似的物种被人们命名为“蛇雕”,听名字或许之一反应觉得它是一种蛇,对它丝毫不了解的人或许认为它是一个雕塑工艺品。
感兴趣的人通过百度搜索才知道它是一种罕见的鸟类。
蛇雕属于鹰科鸟类,体长大概六七十厘米,是一种大中型的鹰类猛禽,所以也叫它蛇鹰。
依稀记得当时市规划局的一个考察队在普陀区进行临海鸟类种群的调查时,被空中一阵高亢的叫声所吸引。
抬头一看,嚯!是鹰吗?摄像队员即刻将镜头冲向它,准备拍下这头“鹰”。
可是通过镜头人们发现这似乎是一个从未见到过的鸟类,经过查询得知它竟是“蛇雕”,属于珍稀的国家保护动物。
几乎很多年没有发现过它的踪迹,影像中它降落在地处,才得以仔细观察到它的身形。
只见它通体为暗灰褐色,头部后方附有黑白混色的扇形羽冠, *** 大致为土色,浑身都布满了白色的横斑。
仔细来看,它头部神态与猫头鹰相似,黄色的双瞳圆睁,蓝绿灰色的弯喙与双眸间为十分显眼的黄色蜡膜。
顶部为一抹黑色,且底色为白色,在冠羽未直立时像梳了一个大背头。
张开的双翼下底部长有按一层黑一层白顺序分布的条纹,尾羽较短,末梢位置也同样长有黑白色的条纹。
多数鸟类腿部以下是没有羽毛的,表面 *** 呈鳞状。
然而蛇雕的 *** 却覆盖了密密麻麻的坚硬的鳞片,可以阻止猎物的反扑,且蛇雕的脚趾相对粗壮且短,更有利于捕获猎物。
之所以叫它蛇雕,不是因其外表得名,而是因为它的食性,自然界中除了一些比如蜥蜴、蛙类等各种小型动物之外,各种蛇类才是它最喜欢吃的食物。
蛇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最让人心惊胆战的爬行动物,除了它爬行的速度最怕的还是它强大的缠绕力,让人毫无办法。
若是一条毒蛇,它的口中长有毒牙分泌含有剧毒的唾液,那必须躲得远远的。可在蛇雕看来吃蛇就像人类吃粉一样有趣。
凭借它 *** 独具的硬壳般的鳞片,每条蛇都难以逃过它的“魔爪”,而它就像嗦粉一样直接生吞腹中都不带咀嚼下咽的。
蛇雕大多都是在高山密林中繁衍生息,活动地点也自然在不远处的森林边缘地带,或者在人迹空旷的地方它会歇息于树顶的树枝上。
它会像鹰一样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天空中张开双翅肆意翱翔,任由平地上的人群欣赏它雄伟的身姿。不同的是鹰是孤傲的,而它的身边总会有同类结伴而行。
蛇雕还喜欢时不时地发出凄厉的鸣叫声,其中一些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掠夺。
让人好奇的是蛇雕吃下各种毒蛇后却依旧安然无恙,有些人见状后便认为蛇雕是只毒鸟,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捕蛇杀手”毒性大过“野鸡脖子”?·】——?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盗墓笔记之终极笔记,在剧中铁三角遇到了一种“野鸡脖子蛇”。
那条蛇很是凶猛,可直立蛇身,还可以腾地而起攻击对方,还会模仿人语,被它咬过的人都是立刻毙命。那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蛇吗?
广西一个村落的村民曾表示,在当地就有一种蛇,蛇头长有类似于公鸡红冠的肉瘤,蛇身颜色各异,也会飞,时常发出类似于鸡叫的“咯咯”声,其有剧毒。
这种蛇被当地人叫做鸡冠蛇,也会像剧里所说的那样直立蛇身,腾地而起攻击对方,当它的头冠由红变紫时你可要倒大霉了,它要攻击你,会释放毒烟,毒液。
据说它也像蛇雕一样喜欢吃一些带有毒性的动物比如五毒之一蟾蜍,频繁食用后,蟾蜍的毒素在其体内慢慢溶解到毒腺上。
久而久之它分泌的唾液带有剧毒,相当于在饱腹时顺便炼了个“毒”。
那么蛇雕和鸡冠蛇哪一个很厉害?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起码现在来看是无从考证的。
曾有专家作出相关解释,毒蛇的毒只有进入其血液中才会滋生毒性。
也就是说只要蛇雕食道和胃部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它在吃下各种毒蛇之后并不会中毒,更没有所谓的“炼毒”一说。
在蛇雕抓住毒蛇时,毒蛇扭动身躯试图用毒牙来咬破它的 *** 来挣脱蛇雕的束缚,但毒蛇想不到它的毒牙在其腿部布满的鳞片下竟毫无作用。
再加上蛇雕本身自带的又厚又紧实的羽毛,一般的小飞虫都难以接近它羽毛下的皮肤,更不要说毒蛇分泌的毒液了,因此真实的蛇雕并没有毒性。
再说这个鸡冠蛇,虽然有很多人表示都曾见到过此蛇,甚至有人还说真的听到了它说人语。
但由于并没有真实的相关影像和照片或者其他的证据来证明,也不能绝对地判定他们遇到的蛇就是鸡冠蛇。
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被归类于一个虚构的坊间传闻。
不过在现实中也像“鸩”一样有一种形似鸡冠蛇的蛇类叫做虎斑颈槽蛇,或许它其实是鸡冠蛇的原型也说不定。
不管怎么样,在讨论蛇雕和鸡冠蛇毒性谁更大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必要去过分争辩,毕竟一个没有毒,一个还尚未发现原型,根本无从可比。
当然也有人认为蛇雕更厉害些,他们觉得蛇雕在面对毒蛇缠身时它都不会害怕的。
反而那种被蛇缠绕咬伤后窒息而死的老套剧情在它那里会得到一个反转,像吞下其他蛇一样也会一口吞下鸡冠蛇也说不准。
不过也有可能在两方争斗中蛇雕会被鸡冠蛇散发的毒烟迷倒成为鸡冠蛇口中餐,或许它们会两败俱伤。
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或许还需要等待真正的鸡冠蛇出现才会有答案吧。
结语
抛开这个毒性对比,蛇雕的出现也可以看出我们如今的环境整治工作有了成效,当地鸟类的栖息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各种生物又开始频繁活跃在自然中。
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毕竟蛇雕只喜欢在密林的高处筑巢。
当然我们的环保工作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或许还会出现更多未知的物种。
蛇也会交流?湖南一蓄水池一天多一条野鸡脖子蛇,是来救同伴的?随着寒冷季节的到来,很多冷血的爬行动物开始寻找洞穴准备冬眠,而在温暖的区域,依然能看见很多蛇类的活动,有时还是成群出动。
近日在湖南,有男子就在一个蓄水池发现有趣的现象:之一天看到两条蛇被困水中,第二天第三天各增加一条蛇,令男子惊讶的是水池每天跌入一条蛇,看着被困的四条蛇,男子也不知该不该将它们打捞出来,只好决定明天再来看看情况。
从这些蛇的外形来看,蛇的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位置有鲜红色,这些都是虎斑颈槽蛇的特征,这种蛇的俗名更多人认识,俗称为——野鸡脖子蛇、雉鸡脖等。
蓄水池至于为何会一天增加一条野鸡脖子蛇?有网友认为是巧合,刚刚有蛇经过,不小心掉进蓄水池。也有网友分析:可能是蛇类发现求救的信号,引来同伴,可想不到都陷入陷阱中,毕竟有些蛇类嗅觉对同类的气味非常灵敏,当蛇遇到危险时候,会释放出某种气味或者某种物质可以让其它的蛇感应到,附近的蛇会嗅到它的遇险化学信号过来。
蛇也会交流?在蛇类中,蛇类一般都是独居的,很少会交流,但在繁殖季节中,雌蛇会从皮肤和尾基部腺体分泌出一种独有气味,吸引雄蛇过来交配繁殖,雌雄蛇类之间用气味传递信息,它们也有自己特定通信频率。
一、是毒蛇或无毒蛇,难以确认其分类
野鸡脖子蛇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对这种蛇的争议非常大,因为野鸡脖子蛇不像其它毒蛇,其毒腺与毒牙没有导管联通,它的毒液不通过毒牙导管,而通过其他物理方式进入被咬者的伤口,蛇牙注射毒液比较困难,被咬者很少会中毒,理论上是无毒蛇类。
野鸡脖子蛇的蛇毒属于血循毒,加上不容易分泌毒液,每年被咬者很多,可很多人都不会中毒,中毒而死的人更寥寥无几,但若有人过敏,也会造成伤亡,在国内外有数起咬伤致死病例,所以野鸡脖子蛇也被认为是毒蛇。
虎斑颈槽蛇是毒蛇或无毒蛇,难以确认其分类,由于它属于游蛇科蛇类,而游蛇科中很多蛇类都属于无毒蛇,所以有些地方也将虎斑颈槽蛇列为无毒蛇,但国内在08年已把这种蛇类列为毒蛇,虎斑颈槽蛇接近后沟牙毒蛇。
二、野鸡脖子蛇被认为是鸡冠蛇的原型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非常怪异的蛇,这种蛇无脚且头顶带红冠,还会发出“咯咯咯”这样鸡叫的声音,个性非常诡异,身长1米多,可遇到人,就会跳起来和人比高,没它高就会被攻击,如果你比它高它自己就会逃,不会伤人,在《录异记》就有这种蛇记载: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
虎斑颈槽蛇的鲜红色颈背,加上拥有奇特毒腺构造,就被认为是传说中鸡冠蛇原型,鸡冠蛇在广大地区都有它的传说,但一直没有生物学标本,难于确认这种蛇是否真的存在。
野鸡脖子蛇作为一种毒蛇,可以说不像毒蛇,数起咬伤致死病例是对虎斑游蛇的毒液过敏死的,并不是被毒死,但毕竟也是有毒的,不要轻易挑衅虎斑颈槽蛇。
关注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自然!
农村最常见的一种蛇,早晚不能打,却只能中午打?相信从小生活在南方的读者小时候都见过蛇,一到炎炎夏日,游走在小溪边乃至稻田里最多的就是草花蛇——是我们最常见的小型游蛇科无毒的小蛇,也是可以入药作为治疗的蛇本体。
草花蛇,又称花浪蛇、黄带水蛇、草腹链、草游蛇等,它们一般以蛙类、鱼类为主食。
因为草花蛇的外表形似野鸡脖子蛇,很多人一眼会以为它是野鸡脖子蛇,不过它们是同一个科目,但却不同属性,野鸡脖子蛇学名虎斑颈槽蛇,常出没在农村的粪圈厕所里,让人觉得是一个很不卫生的蛇。
野鸡脖子蛇
虽然虎斑颈槽蛇的毒液量比较低,加上它没有连接毒腺的毒牙,需要咬伤后再排出毒液流入伤口才会导致中毒。因为它注毒困难,所以大多数被咬后的症状比较轻。不过也不要因为它注毒困难就掉以轻心,国内外已经有数起被咬伤致死的病例。
据说打草花蛇早晚时间都可以打,唯独在中午不能打,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相信胆子大的人遇到草花蛇时,会之一时间打死它,而打完它后,会发现附近居然有好几条草花蛇的情况。会发生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通信频率,再加上它们嗅觉灵敏,当蛇危险时会释我们人类感受不到的气味。
但也可能是偶然,毕竟草花蛇的繁殖能力比较强,种群数量也多,加上它们本就喜欢热,是日食动物,到处活动这才引起多条草花蛇一起爬行出现。
因为草花蛇是无毒蛇,再加上多,早年间还有许多抓了草花蛇吃,现在大部分都以入药而用,小时候作者吃过街头贩卖的无毒蛇,就有幸尝过一次蛇羹。
不过现在禁止吃野生动物,大家可千万不要抓来自己处理!
切记莫要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