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漫谈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为日与月皆逢九,又称“重九”。
据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现存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魏晋时,节日气氛越来越浓,文人墨客纷纷吟咏唱和。至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经岁月荡涤,沿袭至今。
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往往是全家出动。各地有各种祈福的习俗。于是,重阳节又称茱萸节、登高节、菊花节等。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可见,唐代的重阳节已是非常隆重。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祭天地庆丰收
农历九月,大地金黄,万物丰硕。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拜天地和祖先,以感恩这一年大丰收。同时,也祈盼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人对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之情。“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开来。还有登高避灾之说,全家人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康健平安,免受瘟疫。重阳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于是,重阳节登山“辞青”与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重阳节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据说重阳糕要作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要作两只小羊,就是重阳(羊)的意思。有的还要插一面小红纸旗,即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还要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如今各地的重阳糕仍旧各式各样,没有固定的 *** *** 。
插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妇孺皆知,每每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还包含着有关重阳节的信息──登高和插茱萸。茱萸,是有名的中药,在大江南北广为栽植,很有意义。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祛邪辟恶、消灾解难。于是,将其系在胳膊上,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
赏菊饮酒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有赏菊的风俗。有诗云:“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自古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风尚。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同音,与人们希望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人生追求相一致。
敬老孝亲
“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于是,重阳又被称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重阳节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不少地方,重阳节这一天有吃长寿面的习俗,一定要把之一碗长寿面给家中的老人先吃。这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也是敬老孝亲的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把重阳节作为表达敬老孝亲感情的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来源: 天津日报
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是什么?雄黄酒还是菊花酒 蚂蚁庄园10.25答案2020年10月25日,支付宝的蚂蚁庄园问题更新了,这次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是“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什么酒?”重阳节不是很多人过的,但是也是有不少人记得会吃什么传统食物,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正确的答案。
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什么酒 支付宝蚂蚁庄园10月25日答案
今天问题:我国传统习俗中,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
正确答案:菊花酒
答案解析:重阳佳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来源:斗玩网
重阳节的习俗为什么要登高,还要吃重阳糕?自古以来,重阳节由登高的习俗。那么到底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登高呢?
我们知道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是很艰苦的,最早时期人们的食物大都来自于才 *** 和狩猎,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让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
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相传此俗是汉代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按照现如今的健康理念,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另外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这又有何说法呢?
那是由于很多的平原地区没有山,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桂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吃重阳糕其实还有一段典故呢: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进京赶考,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进入新时代以后,又赋予了这一天新的意义,成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日子。子女在这一天都要多陪伴老人带些点心衣物之类,社会上很多针对老年人的场所这一天也免费开放,敬老活动名目繁多,日益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原标题: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菊花节’,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记者周润健)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重阳登高、吃“糕”、敬老……你做了哪些?今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九重合,又称重九节,同时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
古代笔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推知重九大约在汉代便成为节日。至今,很多地区仍保留着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孝敬老人等习俗。而在食俗方面,有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说法。
重阳糕
重阳糕也称花糕,重阳节吃重阳糕,实为取“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有说法称,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因一些地区没有山,转而以吃重阳糕代替。如今的重阳糕并无固定做法,依据当地饮食习俗 *** 即可。
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间,故而也有重阳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很多诗词中都提到这一习俗,比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中即有“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菊花酒通常由前一年采摘的菊花酿制,一年后饮用。
寿桃
重阳节,我国一些地区有吃寿桃的习俗,意在祈求家人长命百岁。而随着老年节的确立,寿桃也被赋予更多含义,承载着对长辈的祝福与敬爱。
羊肉面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吃羊肉面的习俗。“羊”同“阳”音,吃羊肉面意为庆祝重阳节。此外,有说法称,吃羊肉面一定要吃白面,因为“白”为“百”字去“一”,百去一即为九九,既与“重九”呼应,又有长长久久之意。
无论是怎样的食俗,人们在节日当天都想要图一个好彩头,表达美好祝愿与希望。你的家乡重阳节这一天有哪些饮食风俗呢?
新京报记者 张明璇 图/IC photo
编辑 李严 校对 王心
重阳节至,重阳糕、大闸蟹吃起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但除了重阳糕,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重阳美食。比如糍粑、柿子、大闸蟹等,一起看看吧。
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我国有些地方流传。
糍粑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流行吃糍粑。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煮到半熟,然后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要班上碎芝麻、白糖等,这一类的糍粑叫做“软糍耙”,还有“硬糍耙”,这是油炸的一种糍粑。
柿子
重阳时节,也是柿子上市的季节,民间有重阳吃柿子食俗。不过, *** 流传“空腹不能吃柿子”,对此,有科普专家对新京报记者称,柿子中含有单宁,如果有明显“涩味”,则说明该柿子中单宁含量高。这类“涩”柿子不宜空腹吃,否则可能导致胃部不舒服,空腹食用熟透的柿子是没有问题的。
大闸蟹
重阳期间,螃蟹成熟,正是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时,吃螃蟹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食俗。美味的大闸蟹已上餐桌,不少人选择此时品尝美味。
菊花酒
重阳节的另一个标配就是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民间有九九重阳节要喝酒的说法。而此时正值被称作“长寿之花”的菊花盛开时节,因此,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古代诗人们对菊花酒也情有独钟,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重阳节民俗知多少?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一些饮食习俗流传至今。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 *** 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更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今天,亲手 *** 重阳糕,满怀孝心来敬老今天(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恰逢国庆长假,也让许多外出工作、上学的人们有了陪伴父母、感恩敬老的机会。重阳节这天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让我们跟着新长宁集团的生活美学课程老师一起,给老辈们 *** 一份香甜软糯的重阳糕吧!
“重阳糕是我国的传统面点,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和粘米粉,经过蒸制后,糕体松软有弹性,既美味又易消化,非常适合长者们食用。”赵杨老师介绍说,重阳糕的 *** *** 较为简单,所用到的食材也很普通和家常,但由于要 *** 出松软的口感, *** 过程中需要将米粉过筛,此时就比较考验大家的耐心啦!
赵杨老师提醒大家,米粉筛得越细, *** 出的糕体越松软可口不粘牙。大家赶快动手试试看吧!
一起来做重阳糕
食材
糯米粉250克,粘米粉100克,糖60克,水180克左右,红豆沙适量,可根据自己的口感,准备若干核桃仁、红枣、葡萄干等果仁。
*** 步骤
将糯米粉、粘米粉和糖混合后,逐步加入水,用手轻轻搅拌,过程中需要双手捧起粉来回搓成粗粒状,把粉中的小疙瘩都搓开搓散,使粉的受水量均匀。
注意,不可一次性加足水,而是逐步适量地加水,慢慢通过手的揉搓来感受粉团的含水量。如果水加的太多,则会影响重阳糕的口感。
把搓好的粉团静置2小时以上,使水份充分和米粉结合。
静置过后,把米粉进行过筛,使粉变得松散。
把过筛后的米粉放在蒸笼中,用勺子等工具把过筛后的粉轻轻刮平,再分别放入核桃红枣豆沙等各种馅料后,再轻轻舀点粉盖满馅料,不可压平,旺火足气蒸15分钟。
15分钟到后,再如法炮制,叠加一层,蒸15分钟,来回三次,第三次要求粉团与笼格齐平后,再旺火足气蒸15分钟。
待重阳糕蒸好后,从蒸笼中取出,用手稍微压压实,包上保鲜膜,冷却后切块食用即可。
您学会了吗?
赶快为老辈们
亲手 *** 重阳糕吧!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和 ***
文字:李 博
编辑:高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