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奶视频app官网下载苹果,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0 0
爱吃豆腐不用买,教你自制豆腐,零添加零失败,自己做吃得更放心

过年时给家里买了一台破壁机磨豆浆、果汁喝。前段时间老妈的朋友听说家里有破壁机,就带了一碗黄豆过来做豆腐。看着她做豆腐,才知道原来豆腐这么简单,黄豆泡好磨成豆浆,煮一煮再加少许白醋就成功了。吃起来味道和买的卤水点的豆腐一样。

黄豆豆腐

正好家里人都爱吃豆腐,于是我也依葫芦画瓢,在家试着做,没想到之一次就成功了。隔三差五做来吃,次次都成功。想吃豆腐的朋友,可以不用买了,按照这个 *** 做,几乎零失败,自己做着吃更放心。

黑豆豆腐

1、准备200g黄豆或黑豆,挑选出发霉发烂的黄豆粒,清洗干净,浸泡一夜,浸泡到黄豆粒都胖乎乎的,天比较热的地方,可以放冰箱冷藏浸泡,防止把黄豆泡馊。

2、黄豆泡好之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破壁机中,加入1000毫升清水,磨成生豆浆,可以多磨几遍,这样更细腻,磨好之后用纱布过滤到大锅中,豆渣可以炒食、加面粉摊饼吃。

3、再往豆浆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搅拌均匀。200g黄豆一共加入了2500毫升清水。

4、大火烧开之后,转小火煮5分钟,把豆浆煮至彻底熟透,然后关火自然冷却2分钟。豆浆非常容易溢锅,煮的全程不要离开人,豆浆上的浮沫可以用漏网撇去。

5、小碗中加入20g白醋,再加50g清水稀释一下。再用勺子分三次,慢慢划圈放入豆浆中。醋的用量多一点也没关系。

6、醋水全部倒进去之后,静置3分钟到5分钟,就可以看到豆浆变成豆花了。这个豆花可以加点白糖吃。今天呢继续分享豆腐的做法。

7、当看到豆花和水完全分离时,用漏网隔开,把里面的清水捞出来。

8、再准备一个有空的容器,蒸屉或豆腐盒等,中间铺上干净的纱布,把豆花全部倒入模具中,用纱布包起来,上面压上平整的重物,下面架空让水可以流出去。压30分钟,想吃嫩的可以减少时间。

9、压好之后切成小块,我们的豆腐就做好了,是不是非常简单呢。只用黄豆和白醋就能做,安全零添加,自己做卫生也能保证,好吃又放心。

爱吃豆腐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有空在家试一下。家里有小朋友的,可以带着小朋友一起体验豆腐的 *** 过程。

iPhone 15岁了!一路走来,凭什么成为世界上更好的手机?

2007年1月9日,时任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Macworld展会上向全世界正式发布了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以及这个产品——iPhone。尽管这个没有实体键盘、功能不大完善、甚至用起来都有可能随时死机的产品在发布之初并未被世界所看好。但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这个起初并不被看好的智能手机迅速席卷了全球市场,同时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销量和营销的神话,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担当了苹果硬件业务的“核心支柱”。



尽管iPhone在那个时代重新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发展方向和市场格局,但如果我们回看iPhone 15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iPhone也在随着手机市场的改变而改变,其中也不乏“吸收了外部经验”的时候。那么在赶在iPhone“15周年纪念版”发布和MWC开幕之前,我们不如回顾一下iPhone的发展,看看iPhone对整个行业究竟起到了什么推进作用。


开天辟地


尽管2007年乔布斯在发布iPhone时显得自信满满,但从多家媒体对相关人员的采访来看,乔布斯对iPhone项目最开始其实并不抱有太大希望。这一方面是因为iPhone项目早期有一个用iPod改造出来的设备原型,而这样的设计根本不合格。此外,一个美国品牌想进入手机行业,强势的运营商将是他们创业的之一道挑战,如何处理和运营商的关系,在不牺牲苹果自己销售 *** 的情况下销售iPhone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只不过在iPhone发布成功演示了iPhone的各项功能后,这些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



在提及iPhone时,我们常常会说“iPhone改变了手机行业和手机的形态”。尽管部分用户认为这样的说法略显夸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iPhone确实改变了手机的设计理念。在iPhone面世之前,主流的智能手机手机长这样:



所有交互都集中在手机的下半部分,输入和输出区域分离。而iPhone长这样:



在iPhone发布之后,智能手机就变成了这样:



在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说如果你回到2007年,在iPhone发布前向乔布斯展示了最新的某品牌安卓手机,乔布斯会怎么样?在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回答中,我最赞同的一个是“这部手机向乔布斯证明了在最少10年后,智能手机还是没能跳出自己当年画下的触屏交互方案”。


尽管在iPhone发布之前,市面上就已经有了不少采用触屏设计的手机,但从来没有一个品牌敢将所有交互都放在触屏交互上,从硬件的层面上,iPhone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这也是我认为“iPhone重新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发展方向”的原因。


不过如果大家回顾了2007年的iPhone发布会,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之一代iPhone只改变了智能手机的硬件交互,那谁来改变智能手机的软件生态呢?


先于时代


没错,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应用商店”这个模式的,还是iPhone,不过是一年之后的iPhone 3G。2008年7月11日,搭载了iOS 2.0.1的iPhone 3G正式发售。在iOS 2.0.1中,苹果App Store首次登场。在当时,不少人认为iPhone推出App Store只是为了弥补iOS并不丰富的系统软件,让iPhone更具竞争力。



但实际上,2008年App Store的出现意味着苹果已经意识到硬件和品牌的功能是有限的,只有广大第三方开发者才能为iPhone、甚至是苹果生态带来源源不断的竞争力。夸张点说,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最初都源自屏幕上这个不起眼的蓝色圆角图标。


不过和iPhone 3G相比,一年后的iPhone 3GS显得有些平淡了。尽管硬件上iPhone 3GS相较于过去有了不少提升,比起过去两年前的iPhone和一年前的iPhone 3G,3GS的进步有些过于“微创新”了。尽管苹果推出了白色的机身,让新手机有了更高的识别度,但iPhone 3GS对iPhone销量的提升并不明显。当时的iPhone在总销量上已经超越了黑莓,但距离诺基亚和三星还有一定距离。


而真正将iPhone推上王座的,还得是一年后的iPhone 4。


加冕为王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太清楚,但iPhone 4的发布可能是有史以来苹果发布会更大的灾难。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苹果的iPhone发布会翻车了,而是由工程师在发布前将iPhone遗落在了酒吧,并被有心的数码媒体买走了,吃瓜群众也有机会在发布会之前提前两个月一睹iPhone的风采。



2010年6月7日,苹果正式发布了iPhone 4,凭借手机极高的设计水平和硬件配置,这款手机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全球大量用户的一致好评。除了将手机的轻薄推至极致之外,iPhone 4的另一个“功绩”是提出了视网膜屏幕的概念,将手机的每英寸像素数提高至326ppi。在此之前,用户从未想象过手机也能拥有这么清晰的屏幕显示效果。


在接下来的5年里,苹果几乎每年都为用户行业带来了惊喜,这段时间在我看来也是iPhone的鼎盛时期:iPhone 4s未苹果带来了Siri语音助手;iPhone 5带来了LTE *** 和16:9分辨率的in Cell触摸屏;iPhone 5S首次搭载了Touch ID和M7低功耗协处理器;iPhone 6 Plus开创了智能手机大小双型号的时代。



而在软件方面,iOS 7也掀起了扁平化设计的潮流。虽然我个人始终还是更喜欢拟物化设计的iOS 6的美术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iOS 7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时的国产Android系统上,无论是壁纸、控制面板和图标、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iOS的影子。


只可惜,属于iPhone硬件的高光时刻要暂告一段落了。


风光不再?


正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学霸操作后,各品牌Android手机开始崛起,在硬件上超越了曾经的标准答案。但在iPhone 6s到iPhone 8发布会的前半截这段时间里,苹果在硬件上的改变我们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略。



当然了,苹果也不可能完全停滞不前。在iPhone 6s上,苹果引入了Force Touch(3D Touch)技术,为手机交互带来了全新的维度,iPhone 7 Plus还搭载了双摄像头;在iPhone 8上,苹果更是直接用触觉反馈模拟Home按键。但在Android手机面前,iPhone的影响力正在逐年下滑。

产品影响力下滑归根家底,其实是产品竞争力薄弱的体现。可能是由于苹果过于自信,也可能是因为苹果正集中精力研发下一代iPhone,在iPhone 6到iPhone 8中间这四年了,苹果几乎每队手机的正面设计做任何改变。我承认,iPhone这套设计语言非常成熟也非常经典,iPhone 8 Plus玻璃后盖和手机中框的衔接也处理得非常到位。


但也同时期的Android手机相比,iPhone对非全面屏的坚持让苹果和当时的手机设计潮流脱节,也逐渐被采用全面屏设计的国产手机拉开了距离。直到在iPhone 8发布会的下半场,iPhone X发布,苹果才重新回到了自己曾经的位置。


尽管我对iPhone X一直有些意见,毕竟就是它把其旗舰手机的价格推到了999美元。但平心而论,iPhone X确实是自之一代iPhone发布以来,苹果变化更大的一次。



从设计、做工到交互,iPhone X无不展示着苹果的巅峰,同时也向大众证明了苹果从未离去。不过可惜的是,iPhone X诞生的时代不是2007年,2017年的其他手机品牌,也没打算再让苹果“领先”下去。在iPhone X诞生之后,国产手机品牌迅速以更成熟的全面屏工艺和更高的屏占比刷新了手机边框和屏幕的极限。但反观iPhone,直到iPhone 13,苹果才之一次缩小了Face ID区域的面积,但与此同时,其他品牌已经开始想屏下摄像头技术大步迈进。


从偶像到友商


尽管在芯片、设计、影像和发布会上,苹果和其他品牌、尤其是国产手机品牌相比依旧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从整体来看,苹果已不再是国产手机品牌心目中高攀不起的偶像,而是在发布会中日常用来当靶子的“友商”,就连吃瓜群众Google,在宣传自己手机夜拍能力时都会拉上“Phone X”做对比。这对苹果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手机行业来说,却代表着良好的市场竞争。



2019年苹果更是首次在发布会上拿出了三星、华为和Google的手机用作跑分对比,从而展示自己的强劲性能。虽然在图表上,苹果的A13仿生芯片领先了同行一大截,但这样的对比对苹果来说无异于《人间宣言》,它意味着“苹果不是高高在上的模范手机,苹果也是可以被超越”。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尽管苹果多次为iPhone引入了全新的设计元素,但在吸引力上,苹果已经大不如前。被人认为是“交白卷”的iPhone XS如此,“仓促”支持5G *** 的iPhone 12系列也是如此。直到iPhone 13系列发布,苹果才靠着芯片优势站住脚步。


iPhone引领手机,苹果引领行业


也正是这种品牌影响力的差异,让部分苹果粉丝在近几年对苹果感到失望。确实,作为多年的iPhone用户,iOS、iCloud和App Store组成的生态已经将我们牢牢套住,转向其他操作系统的成本也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提高。但苹果影响力和吸引力日渐走低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15年前,横空出世的iPhone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历史进程,15年后的今天,苹果却在互联网与个人数码终端的十字路口前“亦步亦趋”,这很难让人对未来的“苹果霸权”抱有期待。尤其是前段时间“元宇宙不是AR核心”的传言流出后,大家对苹果的期待更是进一步降低。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现阶段的元宇宙与其说是互联网的未来,倒不如说是一个面向投资人的概念,和元宇宙最初的定义几乎背道而驰。再加上苹果在涉足新产品形态时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个人对苹果未来的“AR产品”还是非常期待的。要是苹果的AR设备真能重走iPhone的路线,在引领AR设备成为了未来的个人数字终端后,iPhone还是否具有竞争力自然也就不再重要了。

传统非遗集体上线:借风扬帆好行船

杨隆梅在做直播。四川日报记者杨树摄

6月5日,夹江豆腐乳的第六代传人邹小和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美食视频“蒸鲈鱼”,短短半天,这条不足一分钟、却活色生香的视频点赞超过6万,4000多名网友留言和他聊起蒸鱼心得。

一年以前,邹小和进驻抖音平台,希望以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推广乐山市级非遗夹江豆腐乳。没想到从做豆腐乳到做传统川菜,一不留神便吸引1100多万粉丝关注,豆腐乳销售顺理成章风生水起。

近两年,随着抖音、快手等兴起,一批嗅觉敏锐的非遗传承人纷纷将目光对准这些新兴传播渠道。拍短视频、搞直播、开线上讲座,曾经濒临失传、需要保护拯救的非遗项目,在新的平台上迎来了新的关注,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非遗传承人也将展开网上集体行动。

A

冷门非遗“涨粉”了

曾几何时,传统非遗的保护传承面临危机,引来冯骥才等有识之士大声呼吁。没想到新的平台,给非遗保护带来新的机遇。

2月11日,一则剑舞短视频突然在 *** 爆红。

视频主角是一个身穿睡衣的年轻女子,她下楼扔了垃圾之后,就在小区院坝来了一段行云流水的剑舞。三十几秒后,“女侠”帅气收剑走回楼里,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这段视频发布当天,点赞突破百万,如今已有8800万以上的播放量。

“完全没想到自己会红!”舞剑女孩凌云,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峨眉武术的正宗弟子。这段视频突然在疫情期间爆红 *** ,她至今仍觉不可思议。

希望孩子身体强健的凌云父母,在她11岁时,就把她送到了峨眉文武学校。6年来,凌云从不习惯到疯狂喜欢上了峨眉武术。她在这里习得了峨眉派的代表武术项目峨眉刺和峨眉剑,直到参加高考才不得不离开。到了大学,凌云理所当然地把武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但她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对武术并不了解。“很多人以为峨眉派只存在于武侠小说,还有人认为武术只是花拳绣腿、只是被武侠小说神化。”她想要让更多人知道,武术可以融入生活。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上微博、抖音和快手,凌云直接在这些平台拍视频、开直播。

在剑舞视频之前,凌云的抖音只上传了十几个视频,视频里的她,将峨眉武术耍得英姿飒爽,酣畅淋漓;有时候,她还会角色扮演,古装上阵来一段江湖儿女情。她短短一个月吸粉40多万。

如今因剑舞视频,凌云粉丝已猛增至400多万。3月19日,她再度上传一段在古寺前练武的视频,不断有粉丝留言互动,“看你身手,便知道是曾经丢过垃圾的那个人!”凌云对这种互动很满意,“我拍武术视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宣传峨眉派武术。通过视频和直播,现在至少有几百万粉丝知道峨眉武术并不是玄幻。”

如果说峨眉“女侠”凌云的走红,可能只是疫情期间数亿宅家网友集体制造的一个意外,那省级非遗项目青城武术的传承人、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全面进驻微博、抖音等平台,则是清醒地瞄准几大平台强大的粉丝群体。

“经常有人问我,你一个人打得过100人吗?你会不会飞檐走壁?你们青城派真的是武侠门派中的大反派吗?”作为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这些年来总要面对各种各样对青城派武术的误读。他深感自己有义务在传带弟子之外,让更多人了解武术,“有没有一个渠道能够持续向公众普及中华武术文化?”

刘绥滨先是注册了微博,经常在上面推送青城武术的介绍和养身功法、拳术的小视频,这几年抖音走火,这位武术掌门也与时俱进,在抖音上开设了账号。没有专业团队,就让徒弟拿手机拍摄;不懂配音和做字幕,视频素材也上传。当然,效果很差,三年才吸引1万多粉丝。但是,这位掌门对青城武术的魅力充满信心,“如果关注度不够,只能是视频没拍好,没找准公众关注的兴趣点。”今年年初,刘绥滨大胆引入专业团队与自己合作,配合疫情期间宅家网友的健身需求,一系列青城派的养身功和青城太极视频不断推出,迅速吸粉。团队还给他拍摄了宣传照。照片里,刘绥滨长发飘飘、一招一式气度不凡。效果很直接,他的抖音粉丝从1万多增至40多万。

现在,刘绥滨他们稍微好点的视频就能有两三千万的点击量,5月视频的点击总量已经超过1个亿。尤其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对武术有了正确认识,“大部分人终于明白武术除了搏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强身健体。”刘绥滨也发现自己已经从四川火到了更多地方。6月5日,刘绥滨路经重庆围龙高速公路服务区时,被两位安徽旅客发现。他们激动地翻出手机关注的刘绥滨抖音号,心满意足地与一代武术掌门合影留念。

B

小众非遗变成了“网红”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有关注就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刘绥滨和凌云两位武术传承人扩大了青城派和峨眉派的影响,有的非遗传承人则借平台引流,让小众的非遗产品变成“网红”特产。

打开邹小和的 *** 店,火锅底料、四川泡菜等商品琳琅满目, *** 着网友的味蕾。一款原本只是极少数人才习惯用来下饭的豆腐乳,居然月销量也达到700多份。不少人留言评论:“的确是正宗的四川霉豆腐!”“作为一个在省外的四川人,这个豆腐乳让我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如今生意红火的邹小和,其实曾经当过手艺传承的“逃兵”。夹江豆腐乳已有100多年历史,他家也已传承手艺三代人。口碑在外,但小本生意也是真辛苦,泡豆子、推豆花、滤豆浆、点豆腐……一代又一代人就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佝了腰、白了发。邹小和从小会做豆腐乳,但他不想吃祖上这碗饭,中途曾经转行做其他生意无果,只好继续回到夹江守着家里的豆腐乳厂。

邹小和的爷爷奶奶经常自我安慰,“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生产的夹江豆腐乳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 *** 完成,仅土坛封存发酵的时间就达4320个小时。传统工艺没变、味道没变,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购买方式在变,土坛原酿的豆腐乳,不得不在传统销售渠道之外,向 *** 进军。

2019年6月,邹小和看到身边的朋友总喜欢刷抖音看各种无聊视频,他想:要不我也来拍做豆腐乳的视频。没粉丝就当耍,有粉丝还能给 *** 店引流。说干就干。拍摄团队只有两人,他负责出镜,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负责拍摄。

摸着石头过河的视频,因为乡土气息的拍摄风格和非遗美食吸引了网友,“涨粉非常快!”邹小和惊呆了。

有人给他留言,“没想到豆腐乳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有人追着他要豆腐乳的销售链接。今年疫情期间,邹小和的四川民间传统美食系列视频,让粉丝爆涨至1100多万,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找他做视频广告植入、游戏代言的纷至沓来。邹小和动过心,最终还是咬牙婉拒,“毕竟粉丝关注我,只是喜欢我做的美食。”

不过,他也因此收获了一帮铁粉。

他们给邹小和留言:“你的麻辣款豆腐乳过于咸了!”“牛肉酱中的竹笋有点老,影响口感。”甚至连产品包装也会热心提出建议。“完全打破了以前的销售模式。”邹小和坦言,短视频让他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这种更亲和、更平等的买卖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定。

刘绥滨也早已领略到了自己当“网红”的影响力。“知名度更大了,现在天天有人联系我们去教学、表演或者商务合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绥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合作推出的居家太极视频,吸引了出版社慕名前来,并且还有不菲稿费。2019年,刘绥滨获评新浪微博更具影响力的三位武术大V之一。借着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他最近开始联合四川相关高校以及公司的企业,合作打造川渝体育非遗创新联盟,“有的非遗传承人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哪里谈得上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我希望这个联盟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C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

然而,并非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试水都很成功。新平台带来了新机遇,却仍需非遗传承人开动脑筋,让公众真正走近非遗。

打开抖音,搜索关键词“非遗”,会跳出“非遗美食”“非遗手工艺”“非遗好物”等多项选择。他们中间,有部分就是来自四川的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巧茹是其中的一员,这位获得过梅花奖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偶尔会上传一些自己的唱段,每次都能引来铁杆粉丝点赞,“最喜欢看巧茹老师的戏,唱腔身段都是一流。”但她专门拍摄的短视频不多,更多的是直接截取自己在电视上的视频,并不符合短视频的节奏。成都银花丝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道安让女儿在抖音上开了账号,也上传了自己做图样设计、 *** 的短视频,只是貌似还没能找准公众的兴趣点,如今粉丝不足300人。

“刚开始做得都很艰难,但互联网肯定是非遗传承人必须重视的平台。”南充市级非遗项目斑竹竹编的传承人万学感叹。

今年春节以前,万学所在的南充市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也曾开设 *** 店,线上线下销售两手抓。然而疫情突如其来,此后的一个多月,竹编产品网售基本为零。为了应对产品滞销,万学不仅让公司紧急调头,把主供餐厅和农家乐这种大客户的产品转向生产家居型竹编产品,年届中年的她还干脆亲自上阵拍摄抖音视频。

万学的视频相当硬核。大多数时候,她一袭温婉旗袍亮相,却挥动着砍刀虎虎生风,迅速将竹筒劈成竹篾,巨大的视觉反差看得网友目瞪口呆。万学的粉丝目前只有3万多人,点击量还不错,更高的一条阅读量有几十万,不少人被引流到 *** 订货平台,销量明显增加。

另一位道明竹编的非遗传承人杨隆梅运气似乎就没那么好。前几年,杨隆梅的竹编家族企业每年的效益还很不错。今年受疫情影响,生产几近停滞。她尝试着在抖音拍视频,分享竹编 *** 的过程和自己对竹艺的理解,同时在抖音小店开售竹编产品。视频里的她,明显可以看出刚开始的略微局促和后面的日益娴熟。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几个月下来,辛辛苦苦拍摄的上百条视频吸粉不足一万,通过平台销售出去的竹编产品只有几千元。

杨隆梅颇有些灰心。但是作为一名90后非遗人,她也赞同万学的观点:非遗向互联网新平台进驻是必须尝试的方向,“现在90后喜欢刷抖音、00后玩B站,非遗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只有主动去接近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否则以后谁和我们玩呢!”杨隆梅打算坚持在这些新兴的平台上进行推广,“先慢慢养粉,再直播带货,没准哪天就能出点爆款。”她不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画饼,“前几天,就连中国传媒大学也找上门来请我做非遗竹编的培训和分享,新的平台,挑战与机遇并存。”

非遗传承人甚至行业主管部门都看到了这一点。今年6月13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100余位非遗传承人、13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00余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将在阿里、快手等十余家电商平台集体上线,汇成声势浩大的非遗购物节。

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漆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莉也首次做了网店,参加13号开始的购物节。“这几个月开在景区的实体店实在没生意了,只好在网上来试一试。”她计划也拍点自己做漆器的小视频,或者做点直播,“我们无论手艺还是产品都拿得出手,说不定就有网友看上了呢。”(四川日报记者吴晓铃)

乌兰巴图村:果蔬种植拓宽村民致富路

仅是一扇门,却是鲜明的两个季节。初冬时节,走进玉泉区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内的草莓大棚,满棚的绿意与室外的萧索形成强烈的反差,朵朵绽放的白花点缀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那红得发亮的草莓,让人看一眼便垂涎欲滴。“一个大棚占地两亩,种植的是产量相对较高、口感较好的甜查理草莓。”玉泉区蒙瓜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俊祥指着草莓苗,眼里充满了希望。

玉泉区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地处乌兰巴图村东南,距离G209公路4.3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托背靠城郊的有利地形、良好的种植环境以及优质的农产品,乘着观光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东风,玉泉区在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建成占地面积0.25平方千米、拥有温室大棚173栋、进行草莓示范种植大棚22栋、草莓品种208种的集生态农业、蔬菜种植、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玉泉区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

进入冬季,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设施农业利用人工技术手段,采用能够更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创造优化特色农业生长的环境因子,使草莓能够全天候生长,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证其良好长势。

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不仅具有良好的种植环境,草莓品种更是值得称赞。在第18届中国(济南)草莓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亚洲草莓产业研讨会上,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技术指导员尉庆杰、郭艳飞种植的圣诞红、甜查理、隋珠分别获得银奖、优秀奖和银奖,这些获奖品种更是园区的主打品种。好口感离不开独特的种养殖 *** 。“食用葡萄糖一周进行叶面喷洒一次,红糖、牛奶、豆浆半个月进行一次灌根,不仅保证好的口感,而且从源头上保证市民吃到绿色、无污染的安全草莓。”说到草莓的种植,赵俊祥如数家珍。

在乌兰巴图果蔬种植园区,玉泉区蒙瓜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颇为知名。该合作社负责人赵俊祥有着多年成功经营企业的经历,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技巧和管理机制构架。在这套管理机制的构架内,是一批年轻的高学历、有经验的中级管理人员,为公司提供承上启下的管理服务。在他们当中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和企业管理经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级农 *** 。合作社除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之外,在技术保障上同样具有十分完备的支持体系。合作社先后与内蒙古沃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农科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乌兰巴图村果蔬种植产业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断更的视频,接着更

装修狗的一天又开始了。经过一年的中断,我决定重新开始我的装修狗系列。在探索抖音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 *** ,之前我认为只有高端的设计和施工才能以高大上的形式呈现。我意识到,其实大家更想看到真实的状态和内容,无论是高端设计还是装修都可以做到。我认为接地气、真实、有能量、有执行力,并能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才是最真实的。此外,我认为抖音是一个分享生活、展现真实自我的平台,没有必要再去刻意包装或吸引不喜欢的人。我会持续发布作品,期待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海外中国医疗史︱梁其姿: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研究

肖馥莲(复旦大学)

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史主办,主持人复旦大学高晞教授谈到创办本系列讲座的初衷,一、医学史和医疗社会史研究已不再是史学研究的新热点,自本世纪初,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同仁开始将研究视野转到医学知识、疾病史和公共卫生史,经二十年余年的积累,医学史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受到业界学者的广泛的重视,推进了该学科的发展。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进入到该研究领域,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缺乏与之相应学科培养的机制,该学科始终处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中间地带,没有形成系统的 *** 和成熟的理念体系。海外研究机构和学院有着成熟而系统的培养体系,医学史研究包括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积累。近年海外学者包括一些在海外接受教育中国青年学者,已有不少成果呈现。因而考虑邀请海外优秀学者对国内从事医学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对医学史有兴趣学生讲授研究的 *** 和理论,以期拓展视野,了解域外研究的动向。三、2020年以来的疫情虽然阻隔国家间的学术交流,看上去似乎有全球化终止的迹象。但是人类无法捕捉病毒,以其迅雷不及耳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其结果实为学术研究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一方面为疾病史的研究和为思考如何应对疫情带来新的视角和路径,使医学史学者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全球化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阻隔开启一个新学术交流空间,线上平台成为学术交流的常态,反而 *** 了全球性的交流。从这个层面讲,这样的学术交流方式为学术全球化开创一个新的前景。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了“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理论、 *** 与史料”,计划邀请国际学术界中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中杰出的或有代表性的十位学者,在一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介绍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中的最新议题和最新成果,以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解释他们的研究源起、采纳和应用的史料、问题意识,分享他们如何展开研究的 *** 、思路以及采纳的理论。该系列以线上的方式向国内学者开放,并邀请相关的学者与专家与演讲者展开深度对谈,以拓展演讲的层次和外延。通过空间 *** 上面对面的方式,让国内的学者直接了解海外中国医学史学家的近况和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本演讲系列之一讲由香港大学李约瑟-毛文奇基金教授、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历史讲座教授、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梁其姿教授担任。梁其姿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就开始投入到医学史的研究中,并一直是医学史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的研究者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希望,并进入到这个领域中来。梁其姿将她自身海外求学所得和自己研究的理论 *** 介绍到中国医学史研究中来,同时,她还将中国学界的研究近况和青年学者介绍到世界上,与国际学者进行广泛而深入合作交流,在世界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长期以来,梁其姿积极支持与关怀中国的青年学者,先后培养了诸多学生。

2021年10月2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之一场在线上举行。主题:域外(西方)中国医学史研究新方向:食物与药物。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为与谈人,陈明的究领域包括印度语言文学、中印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近年来,他在医学文化史的领域发表了诸多文章和出版作品,代表作包括《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梁其姿与陈明合作发表过探讨作为物和知识的阿魏是如何在全球流转的学术论文“The Itinerary of Hing/ Awei/ Asafetida across Eurasia, 400-1800” (in Entangled Itineraries: Material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s across Eurasia, ed. Pamela Smith, Pitt *** urgh: University of Pitt *** urgh Press, 2019)

引言:物的历史——物作为知识建构秘码的黑盒子

物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物作为知识建构密码的一个“黑盒子”(black box)隐含了丰富的内容。物中包括技术面、制度面、人与物的关系,也隐含着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概念。药物跟食物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性和思想性的问题,通过解构这些物就能看到其中交错复杂的内涵,因此称它为“黑盒子”。两年前,我和高彦颐(Dorothy Ko)、薛凤(Dagmar Sch?fer)在北大开设物质文化史课程,课程内容就包括对物质文化的内容进行解构。

近年来我关注的是“食物与药物的问题”,思考的有这几个方向,首先是中国传统食物药物中食疗本草的概念。第二部分是西方学界中有关传统中国医疗文化史中食物和药物的研究的抬头。早前,西方学界对中国医疗文化史的研究基本围绕着观念的历史,比如“五运六气”、身体观等观念性的讨论。近年来,西方学界从“物”的角度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有新的发展。第三部分是近年西方有关中国疾病史、身体史、环境史等研究往“食物”史的一个转向。

物是隐藏知识建构密码的黑盒子,人们怎样才能通过解构物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物是什么?

首先,物是一个技术体系(technological system),物是透过技术介入才能够成形。了解物的历史需要了解这个物的技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在历史上有何变化?高彦颐新作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7)就是关于物的历史很好的研究,书中高彦颐探究了砚台是如何从一块石头变成一个砚台,这其中技术是如何产生和进入的。

其次,物不只是一个技术,它也有社会性,即物也是一个社会技术体系(sociotechnical system)。荷兰技术史学者Wiebe Bijker研究西方自行车的构成过程,自行车的结构与外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关研究包括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London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7;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London &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7)。这些变化与社会改变密切相关,骑车的人从男人扩展到女人和小孩,不同阶层的使用者、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被纳入自行车设计的考量因素。因此,车的技术变化是随着社会與使用者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物的形成也是社会宇宙观与技术相辅相成的结果,它是社会技术与世界观一个交错。食物与药物的主题就与之相关,但食物药物与砚台和自行车也有不同,吃进身体的药物食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身体跟整个宇宙和社会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对食物药物的使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学者西敏司(Sidney Mintz)作品《甜与权力》(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5)中讲述了糖是如何从贵族食物变成劳动阶级的食物,这与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本书涉及物的政治史、技术史和社会文化史,是解构“物”的经典作。

陈寅恪先生曾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在此借用这个说法——“解释一个物也是做一部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食物与药物的模糊界线:食疗本草的传统

英国学者罗维前(Vivienne Lo)曾在2005年发表论文“Pleasure, Prohibition, and Pain: Food and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a” (in Of Tripod and Palate :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ed. Roel Sterckx,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该文强调了食物、药物在传统中医中的微妙关系。文中提到食物与药物中间模糊的界限早已出现,唐代孙思邈(541-682)的《千金方》中就有《食治》卷,“食治”即用食物来治疗。《食治》中言:“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滥亦然。”医生在了解病因后应该先用食物治疗病人,效果不好再用药。因为药性刚烈的,容易治坏病人,用药失当会伤害病人,滥用药物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说,食物跟药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马继兴对食疗传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他早期关于文献学作品《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中讨论到食疗传统的。他在书中提出食疗传统的两个关键时期:唐代和明代。唐代已有本草食疗的概念,唐代之一本食疗的书是孙思邈的学生孟诜(621-713)所著的《食疗本草》。这本书虽已失传,诸多内容在后世本草典籍中仍保存着, 如宋代的《证类本草》。以枸杞为例,《证类本草》卷12言:“枸杞(寒):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可见,枸杞虽为食物但文献也会提及它的治疗功用。明代后期卢和(生卒年不详)的《食物本草》(两个版本)中将食物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魚、味”八种,此书在明末流传较广,高濂(生卒年不详)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也在此时较为风靡。这说明养生的实践与观念在明代达到了一个巅峰,这跟食疗的发展很密切关系。唐代医者已经主张食疗为先,到了明代,吃好的食物变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实践。

明末出版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很多食物,罗维前就曾认为李时珍(1518-1593)是个美食家,《本草纲目》也是一本食谱。以酱油为例,《本草纲目》中载有 *** 酱油的原料豆豉,“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其中心者……”还包括酱油的 *** 方式,“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三遍以白盐一斗捣和,以汤橘丝同煎,三分减一,贮于不津器中,香美绝胜也。有麸豉、瓜豉、酱豉诸品皆可为之,但充食品,不入药用也”。李时珍讲到豆豉除了入药之外也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罗维前目前正进行中国医疗史中“营养(nutrition)”观念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营养”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它包括了维他命、蛋白质等西方生化学的概念。但是中国食疗的传统里有一套独特的对食物评价的体系,很难直接用西方的营养概念来诠释,罗维前老师如何把中国食疗的观念翻译为nutrition, 我很感兴趣,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

二、传统中国医疗文化史研究领域里食/药物研究的抬头 (material turn)

西方学界对中国医疗史往药物研究转向的几部代表性新作,他们的研究视角都是从以往身体观的历史转到从物的角度来看待医学、身体和疾病。

之一本作品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刘焱的新作《以毒为药》(Healing with Poison: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本书讲述了汉代到唐代,药物中“毒”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中古以前药物的毒性是如何被建构的。书中的“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poison”,而是指药物中一个系统的性质。毒性强说明该药有比较热,它比较厚等某一方面强烈的性质。这些含毒性的药物可以处理一些棘手的疾病,但是它也有一些后遗症。刘焱的研究梳理了从汉代的本草书一直到隋唐的本草书,他发现早期的本草书含有差不多500多种本草的药物,基本上22%是有含毒性的。有毒性的药物虽然是有疗效,但当时医生的却将这类药物放置在较低的等级中,意思是有同类型药物时,不会优先选用含毒性的药物。这也能反映出古代医生和用药的人的宇宙观即:小心用药。

其实早在1997年,法国学者奥宾尔亚(Frédéric Obringer)就出版了一本关于毒性药物的研究L'aconit et l'opriment:Drogues et poisons en Chine ancienne et médiévale(Paris: Fayard, 1997)一书。书中对“附子”进行了集中讨论,引用了诸多巢元方(605-615)《诸病源候论》中关于毒药的观点。对比来看,刘焱的作品比较则是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药物里面“毒”这一概念的形成。

刘焱此书集中在隋唐及以前的带毒性的药物上。它在讨论药物毒性的时候,也提到社会性的问题。首先,早期建构毒性概念的医者基本上都是有道教背景或者贵族背景。透过道教的内丹实践,他们具备深厚的关于药物毒性的知识。第二,这些医者很多都是从西北方来的,具有区域性的特色。第三,解释了药的毒性建构,即药的性、气、味是怎样的?最后是如何使用毒药。总结而言,刘焱此书将把药物里毒性问题和“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产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地区产生?”提出了一个宏观全面的看法,是中国中古时代医学史的一个重要的著作。

第二本书是去年出版的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边和的新作《药之为物:明清的本草与知识文化》(Know Your Remedies: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0),这本书讲述明清药物知识建构的变化。边和认为明清时期医药知识分家,所谓医药分家,就是医生虽仍拥有治疗的知识的本领,但已渐渐不能完全控制药物的知识建构。医生失去了垄断药物知识的权利,很多其他因素已经介入药物知识的建构中来。很多药商成为药物知识的建构者,尤其是具有士人背景的商人。

在明清药物市场的形成中,药物成为商品,商人也就随之介入。商人知道药物产地和价格,商人再将其卖给其他人,知识建构就落在不同人的手里。边和书中也谈到清代市镇药肆经济,清代著名的药店如“同仁堂”这些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药肆经济的形成也是药物商品化的重要指标。

随着药物市场的形成,药物来源渐趋多元化。人们开始追求“道地”药材,即关注哪个地方所产的药物更好,人们普遍都不喜欢种植的药,认为野生的药材才有药力等等。这一时期追求“道地”药材在明清药肆里变得很重要,这是在隋唐时候仍没有出现的。

追求“道地”的概念也与地方知识相关。特别是在《本草纲目》出版以后,很多有关本草的书提到地方的药物出采。边和书中特别提到,清代医家赵学敏(约1719-1805)的《本草纲目拾遗10卷》就体现了地方药物知识在《本草纲目》里的重要性。以我最近关注的酱油研究为例,《本草纲目》中记载:“以面豆拌罨成黄,盐水渍成之。伏造者味浓,秋油则味薄,陈久者入药良。”秋油是江南地方的酱油,不是全国性的用法。诸如此类,赵学敏在书中举出很多地方性的药物来说明这些药物或者是食物的特性,比如“味咸性冷,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涂汤火伤,多食发嗽作渴”。他认为酱油糟油可以杀毒,也可以治疗这个烫伤,这些都是地方知识的收集。明代以后,药物知识增添了一份地方性知识在其中。梁老师举例道,明清之交,在广东有明遗民在佛山南海地区(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进行药物田野调查与收集,把当地可作食物或药物的植物资料记录下来,这类的书籍在清代日渐增多。这也说明药物的知识已经不集中在中原地区或者是由几个著名的医家控制,而是比较分散。

第三个例子是我曾与陈明老师合作过关于阿魏的研究“The Itinerary of Hing/ Awei/ Asafetida across Eurasia, 400-1800” (in Entangled Itineraries: Material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s across Eurasia, ed. Pamela Smith, Pitt *** urgh: University of Pitt *** urgh Press, 2019)。阿魏的拉丁文是Asafoetida,意为一种很臭的药物。阿魏原产于西亚,是由一种植物根部的一种脂液形成的。欧洲人很重视这个药物,认为它很有效,但是欧洲人并不知道这个药物从何而来。17世纪,德国医学家刚伯法(Engelbert Kaempfer,1651-1716)前往波斯进行田野调查,并记录了当地人采集这个树脂的过程,并将这个植物的枝叶形态绘制下来。

其实阿魏在唐代已经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人从未看过这个植物的具体形态。到了宋代,当时中国人听说阿魏来自这种植物的根部,但却不知道这个植物具体是怎样的。所以在宋代广州阿魏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草绘者只是随便画一个树的样子, 在根部再着墨一下, 画出心目中的阿魏树。

德国学者通过田野实践给欧洲读者带来关于阿魏的知识,但在中国,人们只知道阿魏具杀虫除臭助消化的功用,但对这个植物知识却很模糊。由此可以看出,阿魏这个来自西亚的植物,在欧洲产生一种知识,但是在中国却是产生了另外一种知识。

唐代至清中期,中国本土没有出产阿魏的药物知识建构。早期阿魏进入中国时,人们虽不清楚其植物是怎样的,但在正常使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描述阿魏道:“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氣邪鬼蛊毒。生西蕃及崑崙。”孙思邈把它定性为温,是无毒的,可以杀虫驱恶气,并指出它不是中国本土的药,它来自于西域。到了明代,阿魏的药性还是维持着原来无毒温和的描述。《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记载道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唐代的佛经就已经记载西域人将阿魏当作食物,而不是药物。

宋代以来,阿魏主要通过海上运输的方式进入中国,因海运船只多在广州上岸,因此叫这种药物也被成为“广州阿魏”。宋代赵汝适(1170-1231)《诸蕃志》卷下“志物”中的“阿魏”条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传说:“阿魏出大食木俱兰。……或曰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采阿魏时,击羊于树下,自远射之,脂之毒着于羊,羊毙,即以羊之腐为阿魏”。传说可见,人们知道阿魏为外来药物,但认为其具有毒性。传言采阿魏时需要将羊系在树下面,然后远距离将羊射杀。这样树上毒汁就掉进羊的身体里,羊的肉就成了这种药物。

今天我们看来这就是假消息,但是这个假消息却充斥着市场,比如1885年的《本草纲目》上依旧沿用的这个插图,向读者传递着阿魏是毒羊肉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到明代的主流本草书籍都说阿魏是无毒的,但是宋代开始的插图就好像说阿魏是有毒的。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药物知识不只是纯粹掌握在医生的手上,也掌握在药商的手上。如今中国药店很难购买到阿魏,店家会以阿魏有毒为由拒绝买的普通客人。但阿魏作为食物是印度人在 *** 咖喱的时必不可少的原料。西方人认为阿魏很臭,因此叫它“魔鬼的粪便”(devil's dung)。

关于清中后期中国药肆 *** 的形成与发展,我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现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刘小朦的博士论文就是关注靠近农业区的药肆,尤其是药物知识建构参与者包括不同地方的采药者、 种药者、 制药者(炮制者)、 卖药者,医者进一步脱离药物知识的建构,地方药理知识抬头。

三、近代中国疾病史、身体史、环境史往“食物”史的转向

有关中国食物史的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出现。早在1977年,张光直主编的关于饮食史的书籍Food in Chinese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中就收录了诸多名家关于饮食的作品。这本书以朝代分章,从商代一直到民国时期。这本经典的有关中国食物史的论文集中包括从考古研究来看中国古代的人用什么器具吃饭,用什么仪式来吃饭,吃饭的时候是怎么的安排。此外还包括宗教仪式,祖先的食物与常人的食物有何不同?食物在中国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解释的力量,但这本书中谈到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较少。1988年,E. N. Anderson的The Food of Chin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一书中最后一章 “Food in Society” 中提到食物的药性,包括气、阴阳五行、寒热等, 指出食物具有药物一样的功能。

近年来,不少关于食物与健康的书相继出版。2018年,傅家倩(Fu Jia-chen)作品The Other Milk: Reinventing Soy in Republican China(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以豆奶的历史为例,讲述了食物与现代国民健康的关系。豆奶在现代中国非常重要,这与西方蛋白质观念的输入密切相关。20世纪初,西方人的蛋白质基本上是从动物里面来的,但是中国百姓的食物里动物的占比较低。孙中山(1866-1925)就提倡中国人应该大量用黄豆来制造食物,因为黄豆里有非常充分的蛋白质。孙中山还认为,中国人不应该发展畜牧业以 *** 为食物,因为这太昂贵,而是应该集中在种黄豆,用黄豆来补充我们的蛋白质。这个例子是西方营养观念进入中国后发生的有趣的变化,除了豆奶还有豆腐等,成为当时革命家推动的救国食物。

另外一本书是我和美国学者Melissa L. Caldwell所编的Moral Foods: The Constructi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in Modern Asia(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本书主要讲述了整个亚洲的近代史里食物健康知识的再建构,讲中国方面有几篇文章。一篇是刘士永研究的战争期间营养问题,一篇是张乐翔讲述的茶与健康观念,还有我自己研究的素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蒋熙德(Volker Scheid)的近代中国养生疗法的全球化,他认为养生疗法具有哲学性,清末的养生其实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Hilary Smith研究的乳糖不耐的中国身体,也是与蛋白质有关的问题,她提出当时中国一方面重视从牛乳吸取蛋白质, 但很多人却对牛奶敏感, 造成一种矛盾。Moral Foods一书基本上是讨论西方营养观健康观进来中国之后对中国饮食物文化的冲击。

另一本我与中山和泉(Izumi Nakayama)编的Gender, Health, and History in Modern East Asia(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8)中也有关于身体与食物相关的论文。雷祥麟以台湾地区著名食疗养生专家庄淑旂的养生保健知识为切入点,看她怎样塑造这种风靡台湾的养生观念,又是如何去 *** 养生食物,教导人们怎样做运动。这些都是结合的不同传统的一种处理身体的近代养生法,食物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还有我对中国近代脚气病观念问题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到达亚洲后发现一种病叫“beriberi”,后来中国人将其译成“脚气病”。但在中国,脚气病这个名词在唐代孙思邈时就已经有了,这个“beriberi”与古代脚气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概念。欧洲人在亚洲观察到这个“新病”,认为吃米的亚洲人很容易患上这个脚气病,因为碾过的白米缺乏维生素B1。因此他们治疗亚洲人beriberi的办法是让病人多摄入豆、奶、肉等,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维他命,后来就直接用注射硫胺作为疗法。但传统中国医学里的脚气病与地气湿气有关,不是食物的关系,因此用药就不一样。中国传统的医生曾超然在香港给病人治疗脚气病时就用槟榔来治,因为槟榔产自脚气病特别多的湿热南方,对这个地方病特别有疗效。香港一些译者把他这个 *** 介绍给那里的西医, 因为这些西医在来亚洲之前没见过这个病。以脚气病为例,可以看出西方的观念进来亚洲之后,对中国传统医学知识的冲击。Hilary Smith的Forgotten Disease : Illnesses Transformed in Chinese Medicin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一书也是讲脚气的,作者谈到西方维他命观念进来后对亚洲传统疾病观的一种扭曲,这个扭曲其实也甚至影响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李约瑟鲁桂珍(Lu Gwei-Djen,1904-1991)在1950年代发表过一篇关于脚气的文章,就是完全是被西方的营养观带着走,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现代的营养学观念与知识,这实际是对中国传统脚气病观的一种误读。

最后一本书是冯珠娣(J. Farquhar)2002年出版的《中国的食 、色与健康》(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2),她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谈中国养生的观念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后,食、色与健康的一个关系。2002年左右是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的时代,那时讲究养生的多为商人和男性。这些人希望把自己补养得健康强壮,以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与社会地位与角色。但是对养生知识的这样一个解释是不是可以继续维持?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养生观念应该是什么?是否会有新的养生观念出来,我们拭目以待。

四、物相关研究的补充拓展与答疑

作为与谈学者,北京大学陈明教授进一步补充介绍一些与“物”相关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2017年Anya H. King的Scent from the Garden of Paradise: Musk and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Leiden: Brill, 2017),这本书是关于 *** 世界麝香文化史的研究。中世纪早期, *** 很多医学著作和本草书中在谈到麝香时会提到 *** ,因为 *** 也是麝香的产地之一。这本书还讲到麝香向西的传播之前的历史,包括麝香在香水和医药中的作用,以及麝香在西亚当地的宗教象征意义。

第二本是2016年出版的由Anna Akasoy, Charles Burnett and Ronit Yoeli-Tlalim主编的论文集Islam and Tibet:Interactions Along the Musk Routes,Ronit Yoeli-Tlalim(New York: Routledge, 2016)主要研究 *** 医学,她发现了 *** 世界和 *** 的关系是沿着麝香之路的一个广泛的交流,但实际上这本书关于医学的内容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涉及到地理地图、艺术史、科学文学传记、考古,还有人类学的内容,此外本书中麝香与喜马拉雅山周边的贸易、文学的交流也值得一看。

Ronit Yoeli-Tlalim今年出了一个新书尝试对医学史的重新定位, ReOrienting Histories of Medicine: Encounters along the Silk Roads(London,etc.:Bloom *** ury Academic, 2021)这本书主要研究范围是前现代东亚的医学史,Ronit运用到的资料包括了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的、库车(今新疆省库车市)的和开罗(Cairo,今埃及首都)的等,讲述了从敦煌往西,丝绸之路上医学的相遇,讨论了在中亚接触地带,术数和医学的交流。这本书中有一文与中医直接相关“Myrobalans:The Making of a Eurasian Panacea”,文章讨论了三个诃子在从西边往东方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万能药的经过。佛经中就有记载诃子为“药之王”,但万能药的概念在中医中并没有形成,因此诃子没有像印度医学那样有那么高的地位。

第四本研究是关于食疗的,Paul Buell 与Eugene N. Anderson合译的A Soup for the Qan: 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Sihui's Yinshan Zhengyao(Leiden: Brill, 2010),此书为《饮膳正要》的英译版和注释。《饮膳正要》在元代是跨民族、跨文化的、跨语言的饮食文化交流著作。Eugene N. Anderson正在翻译《 *** 药方》,《 *** 药方》和《饮膳正要》都是我们了解中国人如何接受的 *** 医学的重要著作。

此外,还有两部值得关注的作品:一本书是也是关于中世纪地中海地区饮食文化史的著作Paulina B. Lewicka的Food and Foodways of Medieval Cairenes: Aspects of Life in an Islamic Metropolis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Leiden: Brill, 2011)。另一本是Nawal Nasrallah的厨房手册,Annals of the Caliphs' Kitchens: Ibn Sayyār alWarrāq's Tenth-Century Baghdadi Cookbook(Leiden: Brill, 2014),这是一本关于厨房的著作,书中对于食物的配方、 *** 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关于西瓜这个词的不同名称和解释。这些书籍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的食物史和药物史提供背景层面的意义。

陈明补充了港澳两地和台湾地区今年关于食物和药物单个的研究。林富士研究槟榔与药物和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林富士还主编了《红唇与黑齿:槟榔文化特展展览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手册。(林富士关于槟榔的研究还包括:《槟榔与佛教:以汉文文献为主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7,第88卷第3期;《中国隋唐五代时期的槟榔文化》,《新史学》,2018年,第27卷第2期。)张哲嘉讨论大黄在 *** 战争前后与西方的关系,他还写过日本对于大黄知识的认识和东亚内部知识的交流(《“大黄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47期)。李建民写过牛黄相关的文章(《丝路上的牛黄药物交流史》,《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1期)。李贞德近年关注当归新的用药,他不仅从性别上来讨论,也讨论当归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甚至他德国的药厂档案里面找得到了当归的使用(《女人要药考——当归的医疗文化史试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7,第88卷第3期)。此外,在澳门工作的白雅诗(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关注到底野迦和巧克力这种出现在清代宫廷里面的食物,从耶稣会士的角度来讨论的涉及药物和食物的交流("Chocolate in China: Interweaving Cultural Histories of an Imperfectly Connected World," in Translation at Work: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Global Age, ed. Harold J. Cook, Brill Rodopi, 2020)。陈明还补充一部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两册(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这本书虽然并没有提全球史,也没有提很多新的理论,但这本书大量讨论了糖的技术,糖从药物变成食物过程,以及与印度、波斯和欧洲的联系,还包括中国制糖技术流传到印度的过程,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糖这个简单物品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文化交流史的东西。

最后,陈明提出了几个问题给大家来思考,并请作为传统学问的名與物里面涉及到知识的结构贸易和文化相遇,很多本草书中只有“名”没有“物”,很多外来物逐渐消失了,但是与它知识相关的“名”还在。在以全球史的视域进行讨论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者说,如何避免哪些问题?药物、食物研究与贸易史、日常生活史等的边际在什么地方?新的研究与传统的药物史、食物史研究有哪些不同?从事相关研究需要加强哪些理论修养?

梁其姿就上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她认为选择物相关的研究题目时要发掘这个物的重要性,更好选择一个能广泛地呈现社会变化的物,这样的物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能力才足够强。以《甜与权力》(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5)和季羡林先生的《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为例,糖是我们日常都会用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糖这个物里面所隐含的技术面和社会面都很丰富。研究这样的一个物才会有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在选择题目时,基本上是看你的研究的主题是不是一个重要的跟历史上有密切相关的主题,不只是研究食物跟药物,关于任何的题目都是应该采取这样的一个态度。选择物的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把这个物和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联系起来。避免同质化的“内卷”研究,而是应该往外去生发出更广泛的话题。对于相关的理论修养,material culture的研究包括了技术史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此外一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文字记载通常都是隔离层,从田野调查里面常常会得到在书本文献里面得不到的知识。

现场有学生提问到的国人研究中医和西方学者研究中医更大的不同是什么?梁其姿认为两者主要在选题上不同,由于中国医学在中国本身占主流地位,所以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医学的时不太担心这个题目是不是有人看的问题。但是在西方,选题这一方面都要比较考究,他们必须要选一个题目在西方医学史的领域里面也会感兴趣的话题。中西两方做法都各有利弊,在中国研究医学史方面的论文在资料和背景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水准,而西方学者在把握史料方面不一定很全面,研究成果可能有时会以偏盖全。另外一方面,西方学者他们选题的时候就会很在意题目是一定要能与同行研究进行对话,或作比较, 这样才能在学术界受到重视, 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中西医对脚气病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脚气病”,很多现代人误解为皮肤病,梁其姿明确到,她提到的脚气病指的是四肢神经末梢受损害的病, 重者影响心脏病发引致死亡。西方人认为是东方人只是吃白米所引起的,这个解释实际上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因为在19世纪20世纪初,发明了有将含有营养素的米糠完全磨掉把米礳得很白的机器。西方医生认为吃米为主的亚洲人因此容易得脚气病。他们以为所有亚洲人都能吃到白米, 又或者除了米, 他们什么也吃不到。这实际上是完全是误解,亚洲人不可能只吃白米,而一般人其实也吃不到昂贵的白米,而是有糠的米。这是对不同种族的主食的一种文化偏见。欧洲人研究脚气病的实验是用鸡来进行的,他们用白米来喂鸡,然后发现这些鸡的脚都软掉了,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实际上缺乏维生素B1的原因很多,酗酒、过劳与不良生活习惯, 营养不良都是原因,所以当时欧洲医生只是针对白米这个原因是一个很偏颇的解释。十九、二十世纪交接之际,中国人一般仍认为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有一些人认为当时的脚气病是由东南亚传入的, 一些人因此也不愿意到东南亚谋生,是为了不染这个病。

至于近代营养知识进入中国后,对于疾病疗愈观念有何具体影响,梁其姿认为这个需要看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普遍缺乏营养,因为中国人吃蔬菜很多吃肉很少。但是中国人是不是真的营养不良,我们无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随着当时西方营养观念进入中国,国人也接受了新的营养观念。这个观念的改变其实也有一个过程,开始时孙中山和一些革命家也不觉得中国人一定要吃很多肉,补充大豆的蛋白质就足够, 那时中国还是大豆生产最多的国家。1920年代开始, 从美国留学返国的学者才大力提出动物蛋白质的优越性,此后肉食蛋白质的吸收才成为健康的重要指标。而今天无论西方人或亚洲人,我们对吃肉来吸收蛋白质的看法也有了改变,过多的肉食已被视为有害,无论对身体或环境, 而素食也不一定让人营养不良,今天素肉已成为时尚的健康食品。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施鋆

自制纳豆,营养丰富,软糯拉丝,老人孩子都爱吃,做法超级简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饭店里品尝到纳豆,而且还是被当成配料食材的。但纳豆那独特的口感,瞬间就吸引了我,只不过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等真正接触后,完全被它的异国情调所吸引,纳豆其实就是黄豆的发酵产物。

想想黄豆可真是一款神奇的食材,它给我们提供每日的豆浆饮品,还能够加工成美味可口的豆腐,以及各种豆制品。在日本纳豆可是非常家常的美食,用来当早餐,是一款非常常见的吃法。自制纳豆,营养丰富,软糯拉丝,老人孩子都爱吃,做法超级简单!

把纳豆当早餐还真是非常棒的选择。经过几次品尝之后,每次都会被那独特的口感和传奇的身世吸引。其实纳豆在家里是 *** ,真的非常方便,简单到超乎想象!用黄豆就能做的美食,口感香软解馋,孩子每次都要吃一盘!今天就跟我一起来试一试吧,千万不要错过。


【自制纳豆】

*** 配料:黄豆240克 纳豆菌粉1包 白糖10克 温水10克

*** *** :

1、准备大约250克的黄豆,清洗干净之后清水浸泡1个晚上;

2、把黄豆完全泡发;

3、再把黄豆捞出来放在高压锅里蒸熟,大约蒸50分钟左右;没有高压锅,普通蒸锅大约需要2个小时左右;

4、按蹄筋豆类键煮;

5、煮熟的黄豆用手一捻就碎,这样的程度就可以;然后把黄豆凉至大约40度左右;

豆奶视频app官网下载苹果,-第1张图片-

6、我用的是臻米UFO压力锅,既能煮饭也能煲汤,还可以当压力锅使用,有自动排压的功能,中间随时可以添加蔬菜。用这个锅做的米饭粒粒分明,煲汤食材软而不烂,压力锅压出的食材保留了原来的颜色和味道,营养也不流失,好看又实用!

7、10克左右的温水,加入纳豆菌粉化开,再倒入到黄豆碗里拌均匀(装黄豆的容器要提前消毒);

8、盖上一块湿布,放在大约40度的环境里去发酵大约16-18个小时;发酵的时候把发酵门打开一丢丢,不要把门关死;

9、发酵好的豆子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样就差不多发酵好了;

10、用力搅拌,就会有很多的拉丝;

11、我们自制的纳豆就完成了,吃的时候加点酱油,小葱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经过发酵的黄豆也就是纳豆,是一种特别营养的食物。家里只要有发酵的工具,比如发酵箱、酸奶机、烤箱的发酵功能其实都是可以做的,做法也相对简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家试试看看。

注意事项:

⑴、黄豆一定要熟透,更好用高压锅,普通的蒸锅需要蒸大约2个小时左右;

⑵、加纳豆菌粉的时候更好先用大约10克的温水化开,再倒进去拌均匀;

⑶、发酵的时候,不要密封发酵,要留出一点空气与氧气接触,这样纳豆菌才能发挥其作用完成最终的发酵。

⑷、豆子不要太干了,稍微加点煮黄豆的水进去,这样发酵出来的黄豆更加拉丝,纳豆更加软糯好吃;

⑸、黄豆蒸熟之后,所有接触的容器都要消毒过的;尽量避免使用未消毒的工具操作。

⑹、纳豆虽然营养,但是以下人群不适合食用:痛风患者、胃部消化功能不好的、肾功能不好的人群更好不要食用。

违规收集用户信息、恶意吸费,这53款手机软件被下架

据“工信微报”微博消息 今年三季度,工信部对48家手机应用商店的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软件53款,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这些不良软件已全部被责令下架。

名单如下:

图/“工信微报”微博

编辑 康晰

当直播带货遇上彩虹平台 中国太保按下消费扶贫“快进键”

中新网8月13日电 香香的巴旦木、甜甜的葡萄干、糯糯的石磨小米……

如何让这些来自新疆莎车县的农产品,送到更多人的餐桌?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助力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中国太保近期因地制宜通过“彩虹平台”精准扶贫公益平台推出直播带货,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

助力消费扶贫,2小时带货近600万元

6月22日中午,随着一声“我为扶贫产品代言,助力消费扶贫,大家一起来买它”的口号响起,中国太保产险“新疆莎车爱心购专场直播活动”在上海开启,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携手喀什地区莎车县委副书记陈剑为来自新疆的13款扶贫产品倾情代言,按下消费扶贫快进键,将上海对口援疆县绿色种植的好产品,带到全国观众面前。

作为中国太保“彩虹平台”的带货首秀,本次直播活动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互惠双方,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抢购。整场直播共计100万余人次观看,2小时带货金额接近600万元,帮助新疆贫困地区销售巴旦木红枣豆浆、巴旦木、骆驼刺蜜、蜂巢蜜等农产品,覆盖帮扶共1485名贫困户。其中,巴旦木红枣豆浆是首次上市,依托上海食品科研力量,历时两年研制成功,有力促进喀什地区农产品的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现场就销售了近2.3万份。

新疆喀什地区是上海市的结对帮扶地区,目前莎车县是喀什地区仅剩的两个未脱贫县之一,本次直播活动不仅给农特产品开辟了直达市场的快车道,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下单直送的便捷,实现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助力消费扶贫。

为扶贫产品代言 因地制宜化身“网红”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国太保凝心聚力、上下联动,积极策划“彩虹精准扶贫”直播带货计划,中国太保产、寿险各地分支机构,将对口扶贫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带进“直播间”,通过彩虹平台带货达人PK赛的形式,通过开展销售对战,培养一支帮助贫困户提高产品销量的“带货达人”队伍,助力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中国太保寿险吉林省分公司联合白山市长白县金华村驻村之一书记张庆东、驻村干部周萍走进直播间,为当地扶贫产品代言。主播们试吃美味的地瓜干,品尝蜂蜜水,向广大网友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生产环境及生产流程。直播现场气氛热烈,不少网友在直播间发送了“吉聚力量、甜蜜助力”、“助力扶贫”、“买它!买它!”等弹幕。

中国太保产险河南分公司携手信阳市商城县副县长吴镝出镜直播,精心选取了“彩虹平台”上来自云南大姚县的利英粉丝,河南信阳商城县的高山茶、大别山土蜂蜜等物美价廉的土特产向广大网友推介。“商城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商城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之一要务,发展优质稻米、茶叶、油茶、蜂蜜等特色产业,建立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此次政企直播合作,共同为大别山老区的土特产品代言带货,实施消费精准扶贫,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金融力量”,吴镝表示。

中国太保寿险宁波分公司的“扶贫路上‘甬’心爱”消费扶贫带货直播活动中,全国劳模、最美保险人林萍除了参与直播外,用自己的真实故事传达了“公益,既是爱心,也是责任”的理念,鼓励大家支持消费扶贫,积极践行公益。

中国太保产险江苏分公司了解到黑龙江部分贫困农户的农产品受疫情影响滞销,主动联系开展直播带货,为扶贫产品代言,将消费扶贫推向了新 *** 。

弹幕不停,呼声不断,透过小小的直播间,中国太保通过创新方式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新活力。自6月23日至7月19日,仅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41家分公司和安信农保就分别带来了42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扶贫产品的带货直播,以“彩虹平台”为纽带,介绍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助力消费扶贫。一个月的直播销量金额达1100万元,销售扶贫产品超过14万件。

可追溯、可定位 推动消费扶贫新模式

2017年11月正式上线的中国太保“彩虹平台”,是业内首创可追溯、可定位消费扶贫模式,确保扶贫到户、受益到人,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打造长效平台。中国太保以“彩虹平台”为纽带,推动产业扶贫、农险扶贫、驻村帮扶、智力扶贫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彩虹平台”聚焦“三区三州”深贫地区和结对帮扶的“两镇三村”倾斜性施策,优先上线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强产品开发和产销对接,优化订单式管理流程。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为保证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能走出南疆,平台专门开辟了喀什地区扶贫产品销售专栏,按照“一县一品”发展模式,对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上线销售,并提 *** 品原产地质量保证。

业内人士表示,与其他帮扶销售平台的相比,“彩虹平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可定位、可追溯的方式,将帮扶数据和建档立卡户进行精准对应。据了解,产品在“彩虹平台”上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提供由当地 *** 或扶贫办盖章确认的产品对应建档立卡户信息,以达到精准帮扶的目的,确保所有的帮扶金额能够及时回馈给广大困难群众。该平台在首页的最显著位置设置“帮扶人数”栏目,点击进入后可显示平台上线产品所对应地区的建档立卡户真实信息。

截至今年8月13日,中国太保“彩虹平台”已累计上线全国23省333款农副产品,实现总帮扶金额逾4296余万元,精准触达9575户、2720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关注人数达4.4万余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短视频APP半年新增用户近1亿

来源:北京日报

在用户总量和时长红利逼近天花板的大趋势下,短视频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座仍在增长的金矿。数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昨天发布短视频2019半年报告显示,截至6月,短视频行业新安装用户接近1亿,总体活跃用户 8.21亿,同比增速32%,相比之下,目前在线视频总体MAU9.64亿,同比增速2.4%,两者差距持续缩小。

除了用户量,在人均时长方面,短视频也在进一步攻城略地,月人均时长超过22小时,同比上涨8.6%。相比之下,在线视频、手机游戏、在线音乐、在线阅读月人均时长同比均在下降,尤其是在线阅读,从11.6小时下降至8.4小时,降幅达到28%。

尽管行业渗透率达到72%,但短视频在6月新安装用户规模依旧超过9000万,加入短视频大军的用户主要来源于35岁及以上、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用户。

目前,短视频行业形成“两超多强”格局,字节跳动三款短视频产品去重用户接近5.9亿,快手用户达到3.4亿。腾讯微视也跻身亿级俱乐部,百度系的短视频产品同比上涨。

总体上来看,之一阵营的PK进入白热化,抖音与快手重合用户已经达到1.6亿,比去年翻了一倍。(记者 赵语涵)

标签: 豆奶 苹果 视频 下载 app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