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是什么豆做的,豆豉是什么酱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0 0
豆豉——古人用什么调味,传承一千多年的调味品

豆豉(古称幽菽,嗜)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

豆豉用大豆酿制而成,黄褐色或黑色,味香甜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作荤素菜肴的配料,不仅能增添风味,而且可促进食欲。湘、赣、粤、桂等省的豆豉炒辣椒、鼓汁蒸鱼和排骨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地方佳肴。

豆豉是我国南方的传统食品,千余年前已有文字记载,南朝陶弘景著文“豉,食中常用”,又说:“豉出襄阳、钱塘者,香美而浓”。

豆豉四季都销,秋、冬更旺,南方诸省销量很大,川、湘、粤等省出产的豆豉在国内外都受人喜爱。

【加工简况】豆豉的原料、用量和加工 *** 各地有所不同。一般选用黄大豆或黑大豆,配料主要是盐(或酱油)和经微火炒过的面粉及清水等。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筛去杂质——水洗——浸泡——蒸煮——凉晒(同时拌入面粉)——发酵——封入缸中(加盐水)——取出,风吹干。

豆豉全年可加工,四、五月最适宜。原料以颗粒整齐的黄豆更佳,黑豆次之。浸泡时间因气候及原料质量而定,一般三、四小时。蒸煮要二至四小时,以豆熟透为度。晾晒至豆不粘手、不结块、颗粒分开。发酵放在不通风的室内,置竹筛中,上盖一层纱布,再复稻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发酵,香味四溢,(温度过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正常发酵,降低成品质量。)然后封在缸内五、六个月或日晒夜露(但不能碰到雨水)最后用风吹干。

【产地】豆豉产于湘、赣、川、粤、闽、鄂、浙、桂等省,其中传统主产地是湖南的浏阳、湘潭、望城、长沙、常德、津市、平江;江西的宜春、清江、丰城、新余、分宜、吉安;四川的永川、潼南、三台、资阳;广东的阳江;浙江的绍兴、金华等地。

【品种和品质】豆豉因加工 *** 不同,分干、湿二种;按原料不同可分黄豆豉和黑豆豉;按口味可分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水豆豉;按产地可分浏阳豆豉、阳江豆豉和四川豆豉等。

豆吱的色泽、干湿度因品种而异,品质一般应粒大,味香甜有鲜味,无硬心,无泥沙杂质。豆豉的水份高,时要翻晒,以防霉变,清明后,尤要注意。

豆豉的包装有散装也有纸袋装,外包装一般选用木箱为宜。

豆豉除食用外,还是常用中药。宋苏颂的《图经本草》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天良

2022年2月2日

原来,豆豉也是一味好药,能管很多病

说起豆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很多商店也会卖豆豉酱。豆豉其实是由豆子发酵而来,经过发酵之后的豆子,性味就会更加醇和了。豆豉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对人体的健康,很有帮助。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豆豉的作用。

豆豉的之一个作用就是和胃

中医认为豆豉有和胃的作用,如果食积轻证,单独用淡豆豉就可以,如果食积严重,用淡豆豉组成的小方子就可以,淡豆豉和陈皮各10克,萝卜15克,以上三味药可以一起煮水喝,一天三次,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豆豉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解表

常用的药物是:淡豆豉10g、葱白5g、香菜根10g、生姜10g。这里面淡豆豉可以发汗解表,葱白能够发汗散寒,香菜根能散寒,姜能驱寒解表,四味药合用,能够发散风寒。在风寒感冒,出现怕冷无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如果不是风寒感冒,是风热感冒,用淡豆豉10克,萝卜和白茅根各15克,上三味药煮水喝即可。风热感冒的症状是:咳嗽、嗓子疼,身上汗出。

豆豉的第三个功效就是治疗虚烦

因为豆豉能清热。虚烦是因为虚热产生的,症状有烦躁、失眠、心烦、呕吐,如果不加以控制,继续发展,甚至会出现少气、胸闷、腹胀、胸痛等症状。

针对这种虚烦的症状,推荐《伤寒论》当中著名的方子,栀子豉豆汤。方中栀子和豆豉各10g,豆豉能够透热于外,栀子能够导热下行。比较适合工作压力大或者更年期或者有烦心事的人群。

刚刚提到的栀子,也是很好的一味中药。相关研究表明,栀子有轻微的抗炎作用,可以增强免疫力。这里也推荐一款比较好的茶,叫做人参栀子茶,组成是:人参10g、栀子10g、桂花8g、桔梗10g。

如果天气不好,也可以服用人参栀子茶,这个茶能够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可以清肺还能养肺。如果人长期加班并且心烦体虚,还有火爆脾气之人,亦可以服用。

重庆特产传说(447) | 九道工序酿造而成的梁平曲水豆豉,带你回忆家的味道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说起豆豉,恐怕没有哪个重庆人不知道,是杠杠的下饭利器,也是做出豆豉鲫鱼、豆豉拌面、豆豉蒸排骨等美味的绝佳调味料。

众所周知,豆豉的原料是黄豆或黑豆,后经过发酵等工序制成。原料看着很是简单,但经过复杂工序酿制而成的豆豉,在食用价值上超越了豆子本身。这主要得益于豆豉的 *** 工艺,比如梁平的曲水豆豉,就是结合传统古法和现代技术炮制而成,色香味美。

在 *** 曲水豆豉的无菌车间里,首先看到的是四面环墙,壁砖洁白,一尘不染。接着看到的便是一排排的陶缸被嵌入地下,露出缸沿,盖着木制灿板,透着一股子古朴气息。

当车间工人打开缸盖,颗粒松散、色黝黑而有光泽的豆豉映入眼帘,轻轻一嗅,空气中满是豆豉的酱香。捡起一粒豆豉放进嘴里,轻轻咬破,再用舌尖将它顶在上颚,轻轻摩擦,闭着嘴,上下嘴唇紧挨着横向用力,嘴里的豆豉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迅速融化,清香回甜、味美化渣,只留下满口鲜香。

正在发酵的曲水豆豉

据介绍,用陶缸保存豆豉是从老一辈手上学来的古法子,缸子越“老”做出来的豆豉越香。而在陶缸里 *** 完成的豆豉,再埋在地底阴藏,就会使豆豉更加香醇。

晒豆、挑选、淘洗浸泡、蒸煮、摊凉接种、制曲、拌盐水、入缸发酵、最后再包装。 *** 曲水豆豉,这九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且道道都不简单,前前后后需耗时近一年时间。曲水豆豉属于“毛霉型”豆豉,是将自然发酵与科技力量结合,使豆豉在保留自然“魔法”的同时, *** 效率、准确率、成功率更高。

通风制曲池

每年三月份,精选生长周期长达7个月的新鲜“土豆子”,椭圆、薄皮、无霉变、蛋白质高。在每批豆子中捡起一颗,放入嘴里咬,“嘎嘣”,好豆!可入下道工序——淘洗浸泡,冬季4至5小时,夏季2至3小时。浸泡时间过短,豆子水分不够,微生物生长就有困难;时间过长,豆子泡得过软,影响形态与口感。

再就是蒸煮,豆子倒入蒸笼,上汽蒸40分钟,再焖20分钟,给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提供条件。蒸煮后的豆子摊凉至28度至38度,撒上自制的特色曲药,放入通风制曲池。通风制曲需分8小时、20小时、36小时、39小时四个时间节点,需将池内温度保持在37℃,湿度保持在90%。而这道工序是独一份儿的,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39小时后,黄澄澄的豆子变成了呈嫩绿色的“料”。在每50公斤“料”中,加入2.5公斤曲药和0.5公斤深山泉水,按比例调配转入盐水调配池。调配好豆子,即可入缸、压实、盐封、发酵。

经过三个月的高盐稀态发酵,豆子慢慢变成豆豉。揭开坛盖的刹那间,浓烈的酯香扑鼻而来。头一年还是身披黄衣的一缸黄豆,今年重逢时,已是颗颗乌黑油亮的豆豉,散发着动人气息。

这时候的曲水豆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乳酸等多种维生素,色香味美,有开胃健脾、养肝护肝、调理肠胃、排毒解毒、明目清热等功效。

来源:视界网、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一粒豆豉的嬗变

视频加载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谭登 王文

浏阳太平桥食品豆豉厂,黑豆堆放池中待蒸

“鞭炮响,豆豉香,一对兄弟走四方”,说的就是浏阳两大传统产业。一粒浏阳豆豉,庖厨难舍,菜香万家。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物中的豆豉姜,与浏阳豆豉相似,距今2000余年。浏阳农家 *** 豆豉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叶,清代浏阳豆豉一度每年端午、重阳节进贡皇家。1935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湖南豆豉以浏阳产为最著名。

浏阳豆豉“前世”美谈四方,“今生”紧跟餐饮消费市场之需,正在重塑生产工艺和产品形态。不变的鲜香风味里,有着怎样的嬗变?近日,记者来到浏阳一探。

豆豉工艺曾断代几十年直到找回小黑豆

在浏阳市太平桥食品豆豉厂,81岁的浏阳豆豉非遗传承人黄迪全查看霉房豆子长霉情况,他用手掰开结块发霉的豆子,“每颗豆子都长了白色的霉,很均匀。”

浏阳豆豉非遗传承人黄迪全介绍黑豆发霉工艺

“没有扁扁的、内里略带黄色的小黑豆,做不出浏阳豆豉的风味。”黄迪全说,早先做浏阳豆豉的拖泥豆,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小黑豆,邻近的江西上高县也多有种植,当时有“江西种、浏阳用”的说法。后因拖泥豆产量太低,每亩才100公斤左右,拖泥豆渐渐失种。加上其他原因,浏阳豆豉工艺曾断代几十年。

直到1982年,浏阳人着手恢复豆豉工艺。“我们找各地的小黑豆做实验,后来找到了河南用来喂马的马拉扁小黑豆,做出的豆豉和拖泥豆做的豆豉风味一样。”黄迪全记得,当时调回来10000多公斤马拉扁小黑豆,曾在本地试种,可惜只长苗,豆的产量太低。

*** 出来的豆豉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河南的马拉扁小黑豆也鲜有人种植了。豆豉手艺人又向更远的地方寻找,到宁夏和内蒙古寻找到了马拉扁小黑豆。“现在几乎都是用这两地的小黑豆,它们适合做浏阳豆豉,成型漂亮、干爽、皮皱肉厚。”黄迪全说。

挑选小黑豆很有讲究。“豆子要扁,做出的豆豉才会窠心、好看。”浏阳豆豉非遗传承人王金山说,小黑豆肉体要选择黄色的,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时间更短、更彻底;肉体偏白的豆子淀粉含量高,不适合发酵。

在湖南豆豉行业唯一的省级“老字号”浏阳一品香食品总厂,记者看到一种产自河南、内蒙古的乌皮黄仁豆做出的豆豉。“这种豆豉偏硬,做豆豉剁辣椒,入坛发酵,酱香味浓。”总厂负责人李伟龙介绍,如果做樟树港辣椒菜,出菜要快,就要选软一点的豆豉。

工劳作逐渐改良工艺,转向半机械化 ***

工作人员在包装豆豉

豆豉是时间的酿造,传统 *** 有干蒸、浸泡、湿蒸、起霉、洗霉、发酵、晾晒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人工劳作,做豆豉的人没有胖子。”王金山回忆,用箩筐挑着豆子到河里洗霉,打赤脚踩洗,冬天双脚冻得通红,“河里各家豆豉作坊挑豆子洗霉,场景壮观。”

好在,现在的豆豉厂在没有改变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引进了洗霉机器,不再人工洗霉。在浏阳太平桥食品豆豉厂,黄迪全将起好霉的豆子倒入洗霉机,传送带转动,豆子被送进一个形似洗衣机滚筒的装置内,水花溅射,旋转清洗,不到10分钟,洗好霉的豆子从出料斗送出。

浏阳市老一品香豆豉厂,工人在晒豆豉。

在蒸制环节,不再烧柴灶蒸黑豆。以前一次蒸2吨黑豆耗时3小时,“现在改为燃气锅炉蒸汽,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以上,1小时就蒸好了,产能翻了三倍。”浏阳一品香食品总厂负责人李伟龙介绍,厂里还上了全自动包装机,设定规格、重量等数值,一分钟包装80包。

李伟龙还与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合作,提炼出豆豉发酵所需的霉菌,植入洗霉后发酵的豆子中,发酵时间从12天缩短为8天,酱香更纯厚,且能防止黄曲霉素生长。

浏阳豆豉非遗传承人王金山介绍豆豉加工工艺

发酵的黑豆皮皱软糯,经过晾晒才能变出美味的豆豉。家家晒豆豉,是浏阳一道风景。“晾晒豆豉与太阳‘赛跑’,夏天一天可以晒好,冬天需要3天,阴雨天只能慢慢等,急不得。”王金山说,现在不愁了,阴雨天用上了烘干机,一晚上能烘干3吨豆豉。不过,豆豉手艺人习惯晾晒,“翻晒每一粒豆豉,接受太阳烤制,沉淀天地之气。”

浏阳豆豉协会会长黄明达介绍,这些年豆豉加工推陈出新,有了蒜蓉豆豉、姜味豆豉、无盐豆豉、豆豉辣椒、豆豉鱼、豆豉酱、豆豉油等系列产品,“用中药材浸泡 *** ‘连翘豆豉’,有散寒解表功效,每月生产10吨,供给安徽的制药厂。”目前,浏阳现有7家豆豉企业年产值7000万元,向着亿元产业迈进。

五色豆类功效大不同,吃法有讲究

生活中我们常常食用各种豆类,比如红豆、黄豆、绿豆、黑豆、白扁豆等。而豆浆、豆腐、豆酱和豆芽更是中国在饮食方面的“四大发明”!

不过,这些餐桌上常见的五色豆你都吃对了吗?下面我们就来逐一细说。

万豆之王:黄豆

黄豆有着万豆之王的美誉,也是能做成豆腐的豆子,更是人体优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还能双向调节女性雌激素水平。

黄豆发酵制成的豆豉和纳豆功效相同,都富含多种营养素,常吃可以预防便秘、腹泻等肠道疾病。

不仅能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双向调节血压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综合提高人体免疫力。

而黄豆芽同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具有清热利湿、调节脾胃的作用!

灭火豆:绿豆

绿豆被人们叫做灭火豆,能够清热去火。很多人会将绿豆皮丢掉,但其实绿豆皮也能去火、清热、消肿,所以建议大家熬绿豆汤时不要去皮。

肾之豆:黑豆

常吃黑豆既可以补充肾气,也可以补充肾阴,还能增力壮骨、延缓皮肤衰老。

黑豆被大家称为肾之豆,以为补肾功能很强。而实际上,黑豆是通过充盈肾经来间接补充肝血、滋养眼睛的,不能盲目用来补肾。

心之豆:红豆、赤小豆

红豆、赤小豆有补血、祛湿、消水肿的作用。在口感上,红豆更为绵密,适合做成红豆沙,而赤小豆更为坚硬,适合煮汤或者熬粥。

脾之豆:白豆

白豆的淀粉含量是更高的,有着健脾补肺的作用,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 磷、铁等,豆衣富含B族维生素。

推荐食谱

芹菜黄豆

材料:黄豆1把,西芹1根,盐、香油适量。

做法:

1、黄豆一把,放入凉水中提前泡一天;芹菜洗净,过开水焯一下,取出,放凉水中待用;

2、把泡过一天的黄豆取出,用干净的水冲洗一下,放入锅中,开锅后,煮5分钟,取出;

3、将焯好的芹菜切细段,放入碗中;

4、黄豆变凉以后,放入装有芹菜的容器中,撒盐,入油调拌,完成。

冬瓜双豆

材料:冬瓜200克,豌豆 50克,黄豆50克,胡萝卜30克,盐适量,油适量,酱油适量。

做法:

1、黄豆提前几个小时浸泡;

2、青豆、黄豆洗净,胡萝卜去皮切丁;

3、冬瓜去皮去籽切丁;

4、冬瓜、胡萝卜焯烫,捞出沥水;

5、青豆、黄豆焯烫,捞出沥水;

6、热油锅,加入冬瓜、胡萝卜、青豆、黄豆炒匀;

7、加盐、酱油、调味料炒匀即可。

芦笋黑豆饭

材料:芦笋若干,黑豆一把,胡油、葵花籽油、大米、醋、盐适量。

做法:

1、把大米和泡发好的黑豆洗干净,加水放进电饭锅里开始闷饭

2、把芦笋洗净,切小段备用;

3、烧开水,然后放入切好的芦笋,罩水3分钟即可,捞出来备用;

4、先热锅,后放少许葵花籽油,把芦笋放入盆里,加盐、醋、胡油,开始拌凉菜,然后盛黑豆米饭,开吃!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 ***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佩兰

⊙运营编号:YNZY0003

百年老缸酿千年豆豉

“抓一把豆豉,拿一个馒头,就下地干活去了。”在58岁的于秉刚儿时的记忆里,这就是老一辈人在农忙时节的忙碌情景。豆豉,无疑就是他们最美味的小吃。

那个年代,很多济南人都会做豆豉,他们称之为五香豆、酱豆子,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选取颗粒饱满的黄豆,洗净、煮熟、出锅接入菌种制曲发酵,待黄豆培养出菌丝产生豆豉激酶并散发出曲香后,就可以入缸,放上盐、调料,再封盖进行第二次深度发酵。二次发酵的时间一般是半年至一年。再次开盖时,黄豆变成棕色或棕黑色,色泽鲜亮,酱香扑鼻。既可以风干做成干豆豉,便于储存携带,也可以做成豆豉酱,作为烹饪菜肴的绝佳调料。

兴于西汉盛于隋唐

据记载,老济南豆豉起源于西汉时期,到隋唐时期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传说,隋唐时期居住在济南府的秦琼,嗜好用豆豉调理饮食,强身健体。秦琼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唐朝创立后,被封为胡国公。因受民众敬仰,秦琼的画像被张贴于大门之上,成为千家万户的门神。从此吃豆豉能强身健体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传承下来的老济南豆豉,成了济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

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豉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祛风散寒、治水土不服、解山岚瘴气等功效。现代医学证明豆豉中的豆豉激酶、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抗氧化、降血糖、溶血栓、预防老年痴呆等功效。

我国的豆豉因地域不同,多采用米曲霉、毛霉和细菌发酵,形成各地不同的豆豉饮食文化。作为于氏家族老济南豆豉的第四代传承人,于秉刚所做的老济南豆豉采用米曲霉发酵长达一年,豉香浓郁、五香风味醇厚、回味悠长。

古法酿制风味独特

于秉刚于2002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注册了“泉酿坊”商标,后于2019年把于家酱菜园更名为济南泉珍食品厂。“于家酱菜园由我高祖父于恒顺创建,他 *** 的五香豆豉在当地小有名气。我的曾祖父是第二代传承人,主要经营酱菜、五香豆豉、馍馍酱等产品,那时他就提出要遵循古法 *** ,于家古酱的 *** 工艺便一代代传承下来。”

自从接过父亲的“班”以后,于秉刚就一直秉承“按原始技艺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的理念,用料考究,手工操作,天然发酵。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又结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养生的理念进行创新,采用低盐发酵技艺,酿造出低盐、多种口味的老济南豆豉。于秉刚做出的老济南豆豉,质地筋道,松散成型,豉香浓郁、回味悠长。

同时,于秉刚根据豆豉药食同源的属性,采用纳豆菌种和豆豉菌种双菌种混合制曲发酵,生产的“纳豆豉”即保持了豆豉原有的豉香,又增加了纳豆激酶,同时实现了豆豉激酶和纳豆激酶“1+1>2”的研发目标,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

坚守传统创新发展

记者在位于鑫茂齐鲁科技城的济南泉珍食品厂看到,40余口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缸里都装满了豆豉。“大缸都是祖上留下来的,现在很难买到了。”于秉刚告诉记者,这一批豆豉大概有7吨-8吨,因为是纯手工 *** ,再加上发酵周期长,所以每年的生产量都有限。“工艺复杂,利润较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按老工艺做豆豉了。”

于家豆豉独特之处就是按照于家祖传的 *** 手艺,以心传口授方式传承,后辈不断总结祖辈技艺,然后再不断研发创新。“2019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我公司纳豆豉国家发明专利申报,公司计划今年将纳豆豉投放市场,预计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秉刚表示,纳豆豉的上市,不但扩展了豆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内涵,对于促进老字号的实体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大学毕业的儿子也开始跟随于秉刚 *** 豆豉,并已取得国家颁发的食品化验员资格证书,老济南豆豉有了第五代传承人。接下来,于秉刚要和儿子一起,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开发老济南豆豉系列产品。 (本报记者王瑞红)

来源: 济南日报

这种豆子用得好6个好处少不了!这样吃健康又美味

我们常说“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豆类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其中有一种豆,它不仅是调料,也是一味“良药”。

1一颗豆豉,6大好处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发酵制成的,适量食用有6大好处。

1营养更丰富

豆豉是用黄豆或者黑豆泡透蒸熟,冷却后发酵而成的。不仅豆子中的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都被充分保留下来,而且经过发酵后,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比发酵前更多,也更容易消化。

2解表去寒

豆豉有解表的功效,轻度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都可以用豆豉来缓解。轻度的感冒用淡豆豉和葱白煮水可以缓解。

3补肾、和胃、利肠

黑豆具有补肾的功效,用黑豆制成的黑豆豉也有补益肾阴的功效。而且制成豆豉后,其性味偏温,有和胃功效;又会产生益生菌,对肠道也有好处。

4清热除烦

虚烦主要的表现就是莫名的烦躁感,失眠难以入睡,舌苔薄呈黄白色。《伤寒论》中用淡豆豉和栀子搭配成汤剂,很适合更年期心神烦躁的女性。

5帮助消水肿

豆豉可以与多种食材搭配,比如排骨、鲫鱼等,有补肾、利水、利尿的功效。年龄大的人,血液循环不好,下肢容易肿,适当食用有消肿的作用。

6辅助改善血液循环

豆豉中富含能溶解血栓的溶栓酶,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流量,辅助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

2在家简单 *** 豆豉

有些人喜欢直接在超市购买豆豉,也有些人喜欢尝试自己 *** 豆豉,不妨试试在家 *** 简单的豆豉:

①将黄豆加水煮5小时,捞出后放入保鲜盒,密封盖好;

②在暖气上放一天,等黄豆发黏拉丝后放在阴凉处晾干;

③加入少许食盐、花椒粉、辣椒粉,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

④倒入适量老抽,将黄豆腌制三天即可。

3豆豉做美食,健康又美味

豆豉蒸鱼

豆豉蒸鱼,豉香浓郁,鱼肉嫩滑没有鱼腥味,现做现吃真是香~

豉汁花甲湿炒河粉

清脆的银芽儿、微微带点辣味的韭黄、鲜美的花甲、恰到好处的浇头,让这份豉汁花甲湿炒河粉口感特别丰富~

宫廷牛肉饼

干豆豉可以去腥增香,这样做出来的牛肉馅儿饼,满嘴香~

豆豉是什么豆做的,豆豉是什么酱-第1张图片-

(CCTV回家吃饭)

传统做豆豉离不开的鸢尾,被贵州人用出了专属名字,如今很少见

说到豆豉(chi,对不起,原产地很多人也读成GU)相信西南地区的朋友都不陌生,至于其他地方的朋友,可能就只知道贵州有一种比折耳根更臭的名吃,那就是豆鼓(gu),更过分的是,贵州人还喜欢把这两种一种比一种臭的名吃混合在一起吃,还有更过分的是,三天两头不吃还全身不自在。

关于贵州的豆豉,其实还是蛮出名的,虽然很多人外地人可能会受不了那个味道,但是应该都知道其名字,因为在贵州还有个非常厉害的老太太,不但把豆豉产品卖出了贵州,还卖到了国外。关注新的朋友都知道,2020年7月的时候,鹅厂还和老太太比试了一下,最后有着某山必胜客的法务部竟然连皮毛都没有逮着,白白给老太太做了一波广告。

其实关于贵州的豆豉,最初也仅仅是家家户户的做,并没有成为产品,这点有点年纪的贵州人都知道,如果是标准的传统的豆豉做法,在贵州还涉及到一种植物,关于这种植物的书面名称,可能很多贵州人都不知道,但是也是因为做豆豉,在贵州这种植物有了专属的名字,那就是豆豉叶,小编特意了解了一下,这个名字不光是在我们贵州有,就连比较官方的平台也默认了这种植物有这个名字。

关于豆豉叶

其实豆豉叶还有很多书面的名字,比如铁扁担、下搜山虎、紫燕、燕子花等等。不过,到了贵州更好还是说豆豉叶贵州人才知道,否则就像很多人到了贵州说鱼腥草一样,相信很多贵州人都会一脸懵的。

在我们贵州,比如竹林边上、还有比较阴的地方,这种植物较多,叶子看起来就像一片放大的竹叶,还会开花,开花的时候就有白色和紫色,可别说,看起来还有点好看。

豆豉叶除了做豆豉之外,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还会用来做药物,在相关医疗书籍上,豆豉叶确实也有药物用途,所以豆豉叶在贵州做豆豉的用途,可以说是在原有的作用的前提上,增加了新用途。

做不坏的贵州豆豉

豆豉在贵州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有这样妈、那样妹之类的品牌,就两个,要么豆豉粑、要么豆豉颗,在之前都要接受豆豉叶的洗礼,这才是传统的豆豉的做法。

豆豉粑就是将豆豉发酵以后,还没有干的时候用堆窝舂细,然后打成团,晒干表面的水分,那个臭味如同香港脚,放在家里可以臭上三层楼,吃起来的时候却可以让每次的饭都装到喉咙位置,没办法,贵州人,就喜欢那味道。

豆豉颗就是把豆豉晒干后吃,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炒菜、火锅等等场景都可以用,作为豆豉,同样遗传了贵州豆家族的特色,干了叫做干豆豉、水多了叫做水豆豉、软了叫做豆豉粑、硬了叫做豆豉颗,所以想要把豆豉做得不能吃,还真的需要点本事。

豆豉叶在做豆豉中的用途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豆豉叶在做豆豉中到底有什么用。吃过豆豉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豆豉是一种发酵食品,从豆豉粑中小半小半的谷物相信很多朋友都猜到了,是用一种豆类做成的,确实,在贵州做豆豉的原材料,就是黄豆,这家伙本事可不小,不但让豆豉、豆腐变得坏了能吃、干了能吃、稀了能吃之外,黄豆自身也拥有怎么做都能吃的本领。

比如在嫩的时候吃叫毛豆、大一点叫做豆米、生蘑可以做豆腐、熟蘑可以做豆面、煮了可以做豆豉,豆豉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启用的。

实际上,豆豉的做法就是把黄豆煮熟后,放在垫有豆豉叶的容器中发酵,这样做出来的豆豉,有豆豉叶特殊的味道,豆豉的颜色和味道都比较鲜,可以说是真正的传统的豆豉的做法了。

豆豉厂有这么多豆豉叶?

如今贵州的豆豉已经远销海内外,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如今贵州遍地的豆豉厂家岂不是对豆豉叶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到今天豆豉叶在贵州也还是少数地区有,很显然,做豆豉,其实也未必就一定需要豆豉叶。

对于那些大型的豆豉厂来说,他们对豆豉的研究自然要比过去更加透彻的,也知道豆豉只是一种发酵食品,而过去采用的传统 *** ,毕竟受限于豆豉叶。虽然豆豉叶在贵州还算多,但是也只是部分地区有分布,如果要让这些大厂都能有充足的豆豉叶使用,可能要不了几天贵州省的豆豉叶也得拔光,这样的弊端肯定是多样性的。

在没有豆豉叶的情况下,贵州豆豉仍然卖到了很多国家,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豆豉并不是一定要有豆豉叶才能做出来,只不是过口味不一样而已,通过现代化的工艺做出来的豆豉,其味道的丰富程度未必就比豆豉叶做出来的差,所以如今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豆豉的原始做法,更是不知道有豆豉叶这种植物存在,但是却不影响我们每天都可以吃豆豉。

舌尖上的扬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做豆豉的步骤之一,将黑豆晾晒发酵。 严立政摄(人民视觉)

豆豉

匾额上,“杜家坊”三字熠熠生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学芬是这家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

豆豉的原料是黑豆,当地少有,常从崇左扶绥购来。挑豆选择外形椭圆、颗粒饱满的,洗净去杂质。

水开后放豆,不盖盖,常翻动,煮熟即可。“太熟,水分多,发酵后杂菌多;太生,水分少,菌种长不好。”判断生熟,杜学芬有诀窍:看,豆悬浮于水中;吃,略有甜味;吹,表皮刚破裂,就差不多了。

捞出豆子,用簸箕放在接种室接菌种一周,待豆子表皮发皱,用手一摸不烫手,制曲便成功。然后放在坛子里,发酵两天,之后添盐,再发酵一周即可。

豆豉有咸淡两种味道,入口即化,唇齿留香。配些辣椒、蒜蓉,味道便各不相同,拌上饭,食欲都能增三成。

为了将制豆豉的技艺传承下去,杜学芬在自己的作坊里开辟出几个独立的空间,有空就向人介绍豆豉的 *** ,附近扬美小学的学生们也常来参观。一坛又一坛的豆豉,沉淀着百余年的历史,也被寄托着未来的希望。

沙糕

老杨要露一手。

取当地“花壳”和“白壳”香糯,洗净、晾干,上锅蒸。其间,揭盖浇水一两次,蒸透后晾凉磨粉,过筛,取细粉备用。炒熟后打粉,放置降燥“认粉打地气”。

老杨名叫杨维,沙糕做了50年。“‘打地气’,就是干燥去潮。以前条件不好,得用布盖着、避开露水,放得久,现在用抽湿机很快就能完成。”老杨解释。

“嘭!”火苗舔着,锅底通红,50斤白糖冲入锅中。“老辈传下来的,认真瞧好喽!”一边往里浇水,老杨一边拿锅铲搅动。糖浆舀起,一滴一滴拉成丝时,便关火。之后再搅个把钟头,使其状如奶油、半透明,浆就制成。

按一斤粉半斤糖的比例混合,用一只木质的碾具来回压。直到一抓成团、一碰就碎时,沙糕粉便大功告成。

“根据口味将芝麻、莲蓉等焙香馅料分层放入沙糕,模具定型后,切成小块包装。”尝一口,食而不腻、香甜酥软,味道好极了。

梅菜

“八姑”梁彩丽,善做梅菜,是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玉芥菜是梅菜的原料菜。中秋后,村里不少人家开始播种,种得密,间隔仅一尺,结出的芥菜个头就不会太大,两斤半一颗为佳。“趁天气好收,叶子不脆,不易断。”梁彩丽说。

冬至前后15天,北风起,便到了做梅菜的时节。取一大缸,铺一层芥菜,头在上、叶在下,撒一层盐。一层一层铺,之后加水,按每100斤菜加6斤盐的比例,直到把容量250斤的缸填满。

一周后,菜心由白开始发黄,就拿到太阳底下晒。芥菜正面晒一天,反面晒一天,扒开菜心晒一天,然后拿回去腌第二次。

二腌二晒,与头次相比,有3处不同:撒盐不是一层一层撒,而是掰开菜心撒;撒盐之后不加水;腌制时间为10天。

三腌三晒,与第二次相比,仅是腌制时间长,腌半个月。

最后封缸,层层撒盐,要在芥菜最上层多放半指厚的盐,比例大概是每100斤菜15斤盐。

“如此这般,可存一年。”

待到开坛,色泽金黄,芳香四溢。如同森林里一丛丛野花盛开,漫步坛间,令人神清气爽,悠远轻松。

闻着香,吃着更香。一绺一绺的,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有嚼劲。放点花生油、酱油,很下饭。当然也能搭配蒸肉、蒸鱼。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5日 06 版)

贵州人的米饭份额,都是靠豆豉完成的

?



在老干妈凭借一己之力,以「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风靡全球的爬升之路上,我却开了个小差 —— 印象里之一次吃豆豉,并非老干妈,而是在一个同学家,而且一次就吃到两种豆豉,是次「全豆豉宴」。

在我们村里读小学,是分春秋两季的。春天这一季,同学们普遍忙着帮家里春耕,学费都拿去购置化肥了,有时候甚至到了只有我一个人去上学的地步;但到了秋天,农活差不多忙完,化肥也已演化成投资收益并变现,家长们终于想起让孩子去学校认几个字好过当个白丁,我的同学就又变得多起来。我就是在秋天吃到豆豉的。

我当时那同桌是 *** ,偶尔戴着经帽来上课,读课文时看着天花板读得摇头晃脑,就像一个正儿八经的阿訇念古兰经。某日中午放学,我跟着他一同回家,原因一概忘记,那顿午饭吃了什么却历历在目。因父母不在家,同桌只是热了现成的两菜一汤端上来。


豆豉由黄豆或黑豆发酵而成,其蛋白质被分解成更容易消化的各种氨基酸,所以更易被人消化吸收。


汤我知道,是酸汤,贵州人惯爱吃,青菜发酵,和煮熟的红豆一起掺水混合做成的汤。菜是他告诉我的,分别叫大豆豉小豆豉。大豆豉颗粒完好,像裹着一层薄薄的霉菌,表皮呈褶皱状;小豆豉是碎的,辨别不太出原本的形貌。


我一边盛了一碗包谷饭泡上酸汤,一边问他,「你这个豆豉是不是馊了?」同桌嘴里早先我一步塞满了酸汤包谷饭,筷子正在夹大豆豉,鼓鼓囊囊挤出几个字,「你阶爷爷,不要乱说,豆豉本来就是这样,最下酸汤包谷饭,还香!」

对于食物,我向来具备探索精神,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桌惧豆豉,不如进而夹一筷子尝尝,当即便夹着一颗大豆豉往嘴里送 —— 真是推开新世界大门。豆豉滋味绵长,口感略硬,像咬巧克力豆,一股酱香立刻充满口腔,散布到舌头的每一处,赶紧着又扒了几口饭,果然是香!我小时候不喜欢吃包谷饭,觉得不如米饭精细,但那天在同桌家吃到的酸汤包谷饭,因为有豆豉加持,竟成了让我至今不忘的那颗「朱砂痣」。碎的小豆豉则更像是酱,后来知道,那是用豆渣发酵来的,大豆豉则是直接用毛豆进行发酵。


当天回到家,我问我妈会不会做豆豉,我妈说会的,等弟弟们大了就给我们做。后来我妈确实做了大豆豉,但她不是直接炒豆豉给我们吃,而是在炒腊肉的时候放豆豉进去提味,每回闻到,我就知道桶里的米饭要遭殃。


水豆豉以黄豆为主料,辅以黄姜、辣椒、盐、酒等缓慢发酵而成。


上中学的时候,我转到镇上去读,离家远一些,住外婆家。我婆有忌口,一年里很多天要吃素。在这些没有荤腥的日子里,一碗蘸水成了避免寡淡的宝物,而蘸水里永远少不了水豆豉的身影。我婆的豆豉从不用来炒,都是放在蘸水里。蘸豆花、蘸酸菜、蘸白菜,蘸所有她自己在小菜园里种出来的我叫不出名的绿色。以前总以为,我妈做的饭天下之一好吃,但很快发现青出于蓝却未必胜于蓝。这段寄居经历,属于我成长里对食物认知的一次拓宽。

读大学的时候,学会吃泡面凑合了,同时养成的,是每月初买一罐老干妈豆豉的习惯。老干妈的豆豉是黑豆做的,吃起来咸、鲜,可作为泡面和馒头的调剂;不带发酵的臭味,所以众口可调。室友是北京人,也爱吃它,说蘸馒头吃倍儿香,一口老干妈豆豉一口馒头,联盟和部落能归于短暂的和平,拉格朗日和黎曼的抬头纹一下子就舒展了。我说:「那是你没吃过水城人做的豆豉。」


吃豆豉粑火锅有门槛,它类似于臭豆腐,属于闻起来臭,吃起来特别香的美味。?杨百万吃不饱


室友没来过水城,没吃过这里的豆豉粑火锅。在我来水城之前,我也没吃过豆豉粑火锅。不知道为什么,也就隔了几座山,威宁人就不吃这个。

在以前,场坝这条老街,热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威宁人背麦芽糖来水城卖,卖完后买豆豉带回家是真事儿。我同事他奶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做了一辈子豆豉,子女们开了好多家豆豉粑火锅店,豆豉粑都是自制,人工精选毛豆,一颗不烂,锅底用豆豉粑与大根肉丝炒制而成,完全是老水城的口味。他们家的豆豉粑火锅店经常爆满,食客各个阶层都有,主要就吃那口豆豉粑锅底,不管是五花肉、油渣、腊肉,还是各类时蔬,以及来者必点的荞粑粑,放进锅里一煮,全都立刻蔫儿了,成为豆豉粑的阶下囚,就等你放进嘴里,一举俘获你的味蕾。


吃豆豉粑火锅的最后一步,就是将锅底与米饭同拌而食。


教你个乖,舀一勺底料拌白米饭,用贵州话来说:香惨了,不摆了(好得不得了)。没吃完的打包带回家,第二天回个锅,更安逸。

要真辩起来,其实豆豉粑也不至于臭,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味儿大。之前没买房的时候,在搬迁街租房住,房东和我妈一个姓儿,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便喊他舅。我舅家就住我们家楼下,步梯楼,每天得经过他们家门口上我们家,他们家门口就是味儿大,奇了怪了。

等换了新房,我舅给我家搞装修,那天忙到中午,我说:「舅,吃饭去吧,你想吃啥?」我这个便宜舅舅答曰:「好几天没吃豆豉粑火锅了。」我也想吃,一拍即合。那段时间,我和他就吃了不下五次豆豉粑火锅,照我舅的说法,便宜又下饭,照我的想法,可算是知道他们家门口的味儿哪来的了。

正式搬家那天早上,我妈叫了我舅和我舅妈,把仪式简单搞了,我舅抬了一大盆不知道叫啥的树,买了火炮,进门前还把「招财进宝,大吉大利」啥的吉祥话说了一堆;我妈买了豆豉粑火锅底料,煮了一大锅老猪脚,做成改良版的豆豉粑猪脚火锅,这就是新家的之一顿饭了。

我妈说:「弟你多吃肉。」

我舅说:「瘦肉太塞牙缝,姐,我舀点儿豆豉拌饭得了。」


标签: 豆豉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