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趣的灵魂都关注了 半杯仙气
关注我天天换壁纸头像
图源 *** ,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次第花开》
我曾想了好多次,我们社交的意义?
后来我想明白了,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这段感情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教会我们一些什么,或者是带给我们快乐。如果它带给你的难过,烦恼比快乐多,那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要结束这段感情。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地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地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一个女人更好的状态就是:每天化个淡妆,穿上喜欢的衣裳,不羡慕谁,不?嘲笑谁,也不依赖谁,只是悄悄地努力,吞下委屈喂大了格局,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喜欢的可以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半杯仙气~(图片&视频)
~~~~~~~~~~~~~~~~~~~~~~~~~~~~~~~~~~~~~~~~~~~~~
图源 *** ,侵权联系删除
七种蝉【文字资料、图片均来源于 *** 】七种蝉【文字资料,图片均来源 *** 】
青山依旧XYZ
36分钟前
阅读 320
偶尔看到 *** 上,七种蝉的叫声,它勾起了我的童年的记忆,心底的乡愁。我一下子对这七个老伙计感觉很亲近,于是我把百度来的这“七兄弟,七仙女”的资料放在这里。
一、斑透翅蝉
半翅目蝉科昆虫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斑透翅蝉,是半翅目(Hemiptera)蝉科(Cicadidae)的一种昆虫。叫声很有特点,听起来像:“呜嘤呜嘤呜嘤——哇——”。
斑透翅蝉在中国分布广泛,是许多地区最常见的蝉之一,在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中文名斑透翅蝉拉丁学名Hyalessa maculaticollis别名鸣鸣蝉。
分布范围
中国(北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台湾);日本,朝鲜,俄罗斯。<1>
二、螂蝉
同翅目蝉科动物
螂蝉是一种蝉科动物,属于大型蝉,雄虫体长近50mm,雌虫不足40mm。
三、松寒蝉
蝉科寒蝉属动物
松寒蝉,属半翅目,蝉科,多分布在山区的一种寒蝉
拉丁学名
Meimuna opalifera(Walker,1850)
别名
寒蝉(台)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四、蟪蛄蝉
蝉科蟪蛄属昆虫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黄头生
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汉语拼音:huì gū) 又名“知了”, 昆虫种名。所属类别:同翅目 蝉科,分类:蝉科/半翅目,翅两对,前后翅均为膜翅,口器为刺吸式。
中文名
蟪蛄
外文名
Platypleura kaempferi
拉丁学名
Platypleura kaempferi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蚱蝉
半翅目蝉科昆虫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椿兮如霖
蚱蝉(学名:Cryptotympana atrata)是半翅目蝉科蚱蝉属昆虫,<7>又名知了、黑蝉。成虫体黑褐色,有光泽;头小;复眼大;头顶有3个黄褐色单眼,排列成三角形;触角刚毛状;中胸发达,背部隆起。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淡黄褐色,基部黑色,亚前缘室黑色;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足淡黄褐色。雄性腹部第1、第2节有鸣器;雌性无鸣器,有听器,腹瓣很不发达,产卵器显著而发达。<8>
蚱蝉分布于中印半岛、马来半岛及澳洲北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若虫生活在土壤中,成虫多栖息在杨、柳、枫、榆、槐等阔叶树上和多种林树及果树上。是日出性昆虫,白天敏感性比较强。成虫吸食树的汁液,若虫吸食树根汁液。3-5年完成1代,以卵在树枝内越冬或以若虫在土中越冬。6月下旬或7月初气温达25摄氏度左右时,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盛期。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10>雌虫7、8月产卵于果树嫩枝表皮下木质部内,每处产4-5粒,每雌蝉腹内有卵500-600粒。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孵化期结束。若虫在孵化后潜入土中,<8>在土中生活若干年。<9>
蚱蝉味咸,性寒。主治小儿惊风,痫风,夜间啼哭,癫痫,外感风邪以致恶寒发热等病症。其蝉蜕含大量钾壳质,亦含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油脂、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效能,具有抗惊厥作用。<7>
中文名
蚱蝉
拉丁学名
Cryptotympana atrata
别名
鸣蜩、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蚱蟟、知了、黑蚱蝉、红脉熊蝉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六、蒙古寒蝉
昆虫
蒙古寒蝉是蝉科、蝉亚科、寒蝉属的昆虫。体色为绿色,在常见的蝉当中出现的时节较晚,所以有“秋蝉”的名称。
中文名
蒙古寒蝉
外文名
Autumn Cicada
拉丁学名
Meimuna mongolica (Distant, 1881)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特征
体长28-35MM,其腹部有白色鳞粉。雌虫具有明显突出与腹末的产卵器。成虫在每年7-9月大量出没。雄蝉拥有发音器,其鸣叫声疑似“雅思达,雅思达”...蒙古寒蝉生性敏感,不易捕捉。
七、绿草蝉
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蝉
绿草蝉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蝉。
中文名
绿草蝉
体长
13-15
分布
我国南方地区
颜色
黄绿色到黑色
绿草蝉体长13-15.体色变化很大,从黄绿色到黑色.分布与我国南方地区.
每年6月中旬到8月下旬农村孩子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捉金蝉,金蝉在农村又叫知了龟、知了猴、节老龟、罗锅、爬衩等等,是北方人喜欢吃的一道菜肴,在饭店一盘能卖到70-100元。
高昂的价格也带动金蝉养殖的日渐火爆,有农村人靠养金蝉在县城购了房、买了车,有人却把攒了十几年的钱赔了个底儿掉,金蝉养殖究竟是“聚宝盘”,还是烫手山芋,咱们一窥究竟。
两种结局,有人越干越火,有人却搭钱搭精力
家住山东临沂的李静从6月下旬开始变得异常忙碌,每天早上起床后之一件事就是检查一遍正在充电的十几个手电筒,这些手电筒将在晚上派上大用场:捉金蝉!
第二件事是整理昨晚直播时粉丝下的订单,这是李静今年刚掌握的销售渠道。李静向采访她的记者“抱怨”:昨晚粉丝很活跃,订单一个接一个,她需要在直播间里不停地介绍金蝉、分享各种吃法,结果嗓子沙哑了。
李静在网上售卖的金蝉价格似乎并不“便宜”,平均1.1元/个,约1斤/110元,1斤起售。李静给粉丝的解释是“现在还不是蝉蛹大规模上市的时候,等过一段时间,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这是李静从事金蝉养殖的第7个年头,养殖面积也由最初的10亩增加到了30亩,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金蝉养殖大户。
确实,李静靠养金蝉赚了一笔,用她的话讲亩产能达到6000-8000元,比种地强不少。但李静“出名”却不是她赚了多少钱,而是她没怎么走弯路!
聊城是山东的另一个市,距离临沂不远,当地也有几家金蝉养殖户,在金蝉养殖上却举步维艰,其中王树斌最为典型。
从经济实力上王树斌不输于李静,甚至有李静没有的“资源”,因为王世斌早就承包了一片林地,当他产生养殖金蝉的念头后,便觉得这事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现实却狠狠抽了王树斌一记耳光:之一年、第二年种下产卵,第三年只收获了零星金蝉,产量不足预估的1/5,第四年同样如此。王树斌不死心,跑到某农业大学请来专家“诊治”。专家最后的回答令王树斌有些失落:首先之一年购买的蝉卵有问题,其次承包的林地也不是金蝉养殖的“理想之地”。
王树斌坦言,他的林地低洼、排水不畅,土壤也是板结的硬土,而养殖金蝉需要土质肥沃、 灌溉便利的地块;另外他当年购买蝉卵时只是简单地听卖方在 *** 中介绍,也没有实地考察和系统的学习!或许这是王树斌和其他养殖户在金蝉养殖上失败的原因。
金蝉养殖需要技巧,不然处处是“坑”
金蝉养殖究竟有多大利润, *** 上充斥着各种说法,个别商家甚至喊出“一亩获利2-4万”,其目的是销售自家的金蝉卵。
金蝉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亩地大约可种植100棵杨树或50棵树,金蝉产量与树种、根系密度和深度等有关,也与土地的承载力有关,综合算下亩产在150-300斤。有媒体报道,湖北一家资深的金蝉养殖户曾创下亩产500多斤的记录,但仅出现了一次。
实际上大多数金蝉养殖户在6000-9000元之间,当然也有养殖户亩产能突破1万元,后者一般为从业多年的养殖户,在养殖技巧和销售渠道上有优势。
从种地的角度来看,养殖金蝉无疑是“有利可图”,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蝉卵很关键。个别商家为快速销售蝉卵、卵枝宣称1年半到2年便可产卵,自然界的蝉从卵入土到发育成熟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虽然在人工干预下蝉虽然有些改变,但仅限于金蝉的个头和数量,生长周期却无能为力。
蝉卵也分三六九等,一些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用空调升温使蝉卵提前孵化,同样为了后期仍有蝉卵售卖,再利用空调降温,产下的幼卵活性低、死亡率高。如果蝉卵选错就可能白白浪费两年!
再者蝉卵是有天敌的,并不像有些网友想的那样把卵枝插入就万事大吉了。雌蝉产卵后旁边的蜂科昆虫会将它的卵产在一旁,幼虫孵化后靠吸取蝉卵的营养长大,存活下来的蝉卵数量少、活性差,所以要检查卵枝有没有螨虫或螨虫清理是否彻底。
写在后面:金蝉养殖需要注重细节
目前金蝉在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养殖户投放到市场上金蝉基本都能被消化掉,至少价格高低的问题,所以养殖金蝉仍有市场。问题的关键是,金蝉养殖并不适合每个人做,需要足够的场地、技术和精力,哪个环境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金蝉减产或绝收,所以想要养金蝉,应提前做好技术、资源储备。
原创:博文
还在嫌弃蝉的聒噪?其实它的一生很传奇……
如果你住的地方有树木,你一定正在被蝉声所困扰。那和鼓声一样大的叫声,吵得人心烦意乱,睡不着觉。
那么你知道蝉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蝉的神秘世界吧,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它的一生可比你想象的传奇多了!
蝉能预报天气?
蝉是一种较大的靠吸食植物为生的昆虫,通常有四五厘米长。蝉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大多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亮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蝉有两对膜质的翅膀,它的翅脉很硬,当它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蝉很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有采食或受到骚扰的时候,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
有趣的是,蝉能一边用吸管吸汁,一边用乐器唱歌,饮食和唱歌互不妨碍。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早晨刚起床,蝉就在树端高声歌唱起来了,似乎就是在告知人们——“今天的天气,会很热啊。”
会叫的其实是雄蝉
夏季你肯定也被蝉声吵得睡不着觉过,那么蝉的叫声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会鸣叫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它的发音器像蒙上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蝉的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到共鸣的作用,所以,蝉的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蝉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结构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其实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身体两侧有非常大的环形发声的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器官发出的。这种蝉鸣声音缺少变化,却比丛林中金丝雀的叫声都大得多。
传奇的一生
蝉是一种神秘的昆虫,蝉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皆躲在地下沉睡。蝉是见不得天日的昆虫,虽然它的寿命很长,但是它很少在阳光下生活,几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过。
它们往往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十三年,才从地底爬出来进行蜕变。如北美洲有一种蝉叫“十七年蝉”,这种蝉会在泥土里待上十七年,历经漫长的潜伏期后才从地底爬出,只为能拥有在地面上仅仅一个星期的生命。
那么,蝉在地下度过的这段漫长时光,都经历了什么呢?一只小小的蝉,它的一生要经历五次蜕皮。在黑暗的地下泥土里,蝉的幼虫会先后经历四次蜕皮,而最神奇的是蝉的第五次蜕皮,也是它的最后一次蜕皮。蝉的第五次蜕皮被称作“蝉蜕”,和前四次在地下泥土里的蜕皮不同,在经历蝉蜕之前,蝉会悄悄地爬上周围的树枝,在树上进行最后一次蜕变。
当夜幕降临,人们准备入睡的时候,蝉儿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当幼虫将要羽化时,会在黄昏及夜间钻出地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开始蜕皮羽化。为了避免在蜕变的时候受到干扰,蝉喜欢在夜晚爬上树枝进行蜕变。成功的蜕变对蝉儿来说非常重要,一旦蝉在蜕变的过程中受到骚扰,翅膀就不能正常地发育生长,会导致它一生都不能飞起来。因此,夜晚便成了蝉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
每年5~8月是蝉蜕的高峰期,如果你对蝉蜕感兴趣,长满树木的公园是观察蝉蜕的好地方!
蝉是夏天的符号,虽然它很常见,又有些恼人,但它的一生是传奇的。它好不容易钻出地面,见到天日,就让它在这短短的一周的时间里尽情歌唱吧!
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热播中,在前两集就放了大招,一场太子加冠的大典。“冠礼”,对于古代男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礼,何况这场冠礼的主人公还是一国太子。围绕着这场加冠仪式,剧情是一会一个反转,在服饰、场景上,看得出剧组也是下足了工夫的(虽然这部剧的设定是历史架空剧)。比如中书令李柏州所戴的貂蝉笼巾,我猜剧组参考的应该是古代绘画中的文物,但是只能说模仿,谈不上还原。
居高食洁,清虚识变:冠冕上的蝉纹
- 中书令·李柏州·貂蝉笼巾
- 北宋宰相·韩琦像&宋人像
比较《鹤唳华亭》里李柏州所戴的冠与宋人画像,整体来说是很像了,但也有几点不足,比较明显地:
①缺少貂尾、笔立这两处比较有象征意义的细节。
②蝉纹的位置(像只小蜜蜂的那个金饰),蝉纹应该放在圭形金珰上。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③貂蝉笼巾其实是罩在梁冠外的网纱状的方形帽,也就是“内冠外笼巾”,而不是一体的。
在整场加冠典礼中,只有中书令李柏舟戴了貂蝉笼巾。可见这“貂蝉笼巾”不是一般大臣能佩戴的。确实如此,只有一二品大员,又是几朝老臣的才有资格佩戴貂蝉笼巾。
此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在皇帝、齐王的冕上也有蝉的纹饰,这也是有例可循的。在唐《历代帝王图》中就有好几位帝王的冕上有蝉纹,比较清楚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冕上的蝉纹。
- 《历代帝王图》晋武帝司马炎
那么问题来了。蝉,只会在夏天的高树上叫个没完没了的知了,它有什么独特魅力?为什么它的形象能被运用到高级别的冠冕上?
对于蝉出现在冠冕上的年代或可追溯至战国的“惠文冠”。赵武灵王效仿胡服, “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但此时的金珰上未必就有蝉纹。因为,对于“惠文”的解释为“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故名惠文”。直到两汉时,才出现了确实可考的附以蝉珰的冠。《后汉书·朱穆传》中:“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貂”就是貂尾。“珰”为金珰,附在冠前,上有蝉纹。所以可以称之为“金珰”或“蝉珰”。蝉珰的形状类似圭。圭是从先秦起就出现的非常重要的礼器。蝉珰以圭形出现,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处体现一个“礼”字。
- 冠上蝉珰·南京高悝墓出土·东晋
在两汉时,这样的冠也只有皇帝左右的侍从官才能戴。魏晋时,时局较乱,侍从官的权力日盛,甚至比肩宰相。此冠于是也成了权力荣宠的象征,戴此冠的官员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这完全是与此冠的本意相违背。古人认为,蝉居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居高食洁”的美德。其目在腋下,懂得韬光养晦,有“清虚识变”之能。并且,蝉还被赋予了“五德”,即文、清、廉、俭、信。晋陆云曾在《寒蝉赋》中写蝉:
“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这里再次明确了蝉纹被加在冠冕上的事实。并且指出,君子如果有蝉一样的品德,就可以很好的侍奉君主,可以安身立命。
除了貂蝉笼巾、附珰之笼冠上有蝉纹,通天冠上也有蝉纹。通天冠上的金蝉还有个专门的名字“金博山”。武氏祠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夏桀等人戴的通天冠,高高竖起的部分即为金博山。虽然图像上看不出蝉纹,但根据文献“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可知通天冠上也是有蝉纹的。周宣帝宇文赟佩戴的通天冠上也附蝉纹。并且,在这一时期,他下令不准许侍臣的武弁上再附金蝉,以此来明身份,分等级。
- 通天冠的演变
蝉蜕于污浊,以浮游尘埃之外 :蝉,生死轮回的媒介
蝉纹除了运用到冠上,更早的是在墓葬中的应用。在史前的许多遗址中都有玉蝉出土。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红山文化玉蝉有穿孔,可能是在那个时候有佩戴玉蝉的习惯。但由于史前没有文字,至于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仅能推断蝉在此时已经受到了先民们的喜爱。
- 红山文化玉蝉
玉蝉作为死者的陪葬品,从周朝开始流行一类“玉琀”,“琀”即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在汉代以前,玉琀的形状并不固定,蝉形玉琀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到了汉代,蝉形玉琀则更广泛,无论是诸侯一类的大墓,还是寻常的小型墓葬,均有蝉形玉琀出土,差别仅在数量上,可见此时蝉形玉琀必定有某种特殊的寓意。
- 汉代出土玉蝉线描
-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蝉统计(部分)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蝉蜕的习性。如《史记·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污浊,以浮游尘埃之外。”蝉蜕不单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此外也被看作是再生的表现,是生命的另一个轮回。而汉代是特别流行厚葬的一个朝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格外浓厚。因此,在这及以后,蝉形玉琀及玉蝉被当作随葬品大量使用,体现的是古人对永生的渴望及羽化成仙的追求。
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蝉纹不单被应用于丧葬文化中,在佛教文化中也有应用。比较著名的一例是1976年在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东魏蝉冠菩萨像。
- 东魏·蝉冠菩萨像
身高100厘米,头高18厘米
这尊蝉冠菩萨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蝉冠”菩萨像实物。大眼,长足,双翅微张,似要展翅飞翔,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在菩萨宝冠正中的蝉纹格外的引人注目。
佛教中的蝉冠以蝉的生死循环,表达了佛的永恒和佛教的轮回观念。事实上,在佛教徒的文辞中也常常出现“蝉冠”一词。
冠,礼之始也。古人以蝉纹入冠,放在冠的正中,用以明身份等级,并且警醒佩戴者要像蝉一样高洁,有“清虚识变”之才。在丧葬文化中,“蝉蜕于污浊”,可羽化成仙,可通灵,蝉纹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蝉灾将侵袭美国?蛰伏17年后,数十亿巨蝉现身美国,太可怕了据报道,今年4-5月份,美国的昆虫界都会迎来一件大事:美国十几个州的地下,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巨型昆虫,它们被称作“17年蝉”,也是很多美国人的噩梦。
地下蛰伏17年后破土而出
什么是“17年蝉”呢?这是一种在地下蛰伏17年才会破土而出的神奇昆虫,它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也让它们成为了昆虫的奇观。
研究者表示,当“17年蝉”破土而出后,它们就会纷纷附上树枝,然后开始蜕皮、交配,之后,它们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也随之结束,而它们的后代,将会继续蛰伏在地下,等到下一个17年到来的时候,在继续破土而出。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17年蝉”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都是噩梦般的存在,因为它们具有周期性,所以,对于很多之一次经历“17年蝉”的人来说,都会对它们感到恐惧,毕竟数十亿只“17年蝉”破土而出,这场面也是尤为壮观的。
一些对于“17年蝉”感到恐惧的人表示:但“17年蝉”出现后,需要不停的驱赶它们,可是因为它们数量太多了,所以,仍然会整天整夜的处于“17年蝉”不停止的叫声之中,而且它们还会破坏树木,就好像蝗虫一般。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17年蝉”的特殊生存周期呢?研究者表示,这或许是它们进化过程中,为了保证种群延续下去,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因为作为昆虫的一种,“17年蝉”的天体有很多,所以,为了避开天敌的捕食时间,它们才会选择在地下蛰伏多年后,突破而出生活1个月,然后繁育后代后死亡。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点还有:“17年蝉”只在美国东部出现,而且近年来,它们出现的周期似乎也发生了变化,比方说它们会在蛰伏13年的时候,就会破土而出。
“17年蝉”或已演化400万年
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当早期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17年蝉”就已经出现了,大约400万年前,“17年蝉”的祖先可能就已经伴随着蝉家族的分裂,而形成了,之后,又过了200多万年的时间,“17年蝉”或许因为一些原因,而正式进入到地下蛰伏。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研究认为,或许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因为在“17年蝉”演化的过程中,地球上正好是冰河时期,如果它们周期短,那么,它们就会大量冻死在寒冷的夏天里,这就导致时间久了,“17年蝉”开始发现了出土周期的规律,从而避免自己出土后就立刻死亡。
根据研究,在过去的1500年时间里,寒冷夏天出现的概率,大约为50年一个周期,而对于“17年蝉”来说,如果它们在地下蛰伏17年的时间,那么,当它们出土的时候,就有96%的概率,可以迎来一个温暖的夏天。
同时,漫长的繁殖期,也可以让它们躲过天敌,毕竟,“17年蝉”的天敌都是一些寿命较短的小型动物,如果它们每隔17年才出现一次,自然也就会导致天敌的数量不会那么多。
那么,“17年蝉”又是何时出现在美国的呢?研究者表示,大约1-2万年之前,“17年蝉”可能之一次出现在美国,因为那个时候,伴随着第四纪冰河时期的结束,原本被大量冰川覆盖的美国,开始出现了复苏。
“17年蝉”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在美国的东部森林中,一直到今天,那里仍然生活着12窝“17年蝉”,它们根据各自的生长周期,此起彼伏地出现在地球上,非常有规律。
如今,伴随着人类的演化,由于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的破坏,一些“17年蝉”品种已经灭绝了,但是,它们仍然是昆虫界中不可小觑的存在,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17年蝉”或许会在人类的威胁下,开始新一轮的进化。
显然,在蝉家族中,“17年蝉”是最成功的种群之一,它们一代代延续下来,数量不减,而生生不息。一般来说,它们最喜欢蛰伏的地方,都是森林边缘或者是郊区,因为那里有着足够多的树木,可以让它们在突破而出后,收获足够的食物。
然而,如今在人类活动下,“17年蝉”的栖息地却在不断锐减,同时,它们的周期性也在逐渐缩短,这意味着,为了活下去,它们可能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化。
300亿只知了猴在美国泛滥,在中国卖1~2元一只,依旧供不应求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子产品,没有高档玩具,却有数不清的“娱乐项目”。与伙伴成群结队捕捉树上的知了猴,想必是很多成年人的童年回忆,捕到的知了猴或烤或炸,味道可是一绝。
如今,知了猴被大量地送上餐桌,供不应求,已经卖出了每只1~2元的高价。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300亿只知了猴成了灾却无计可施,如果不采取措施,数量可能会激增至万亿只,可愁坏了美国人。
美国CNN报道:数亿只蝉即将出土
知了猴和知了是什么关系?
我与外甥说起知了猴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而当我提到蝉的若虫时,他立马明白了,因为课本上都学过“金蝉脱壳”的故事。蝉也叫知了,而知了猴就是知了的若虫形态。知了一生要经过5个阶段,即蝉卵-蝉蚁-幼虫-若虫-成虫。
一只蝉一生的5个阶段
老熟的雌性成虫将上千个卵产在树上后,这块树皮或树干就会被腐化,脱离树干掉落在地面上,这块掉落的树干一般被称为卵枝;蝉卵在树干上孵化出蝉蚁,蝉蚁就会钻入土壤中,逐渐长成幼虫形态,幼虫会用它那刺吸式的口器在植物根部吸取汁液。
蝉蚁钻入土壤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
在幼虫长成老熟若虫破土而出之前,可能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它们在土壤中居住的年份一般都是质数年,比如3年、5年、7年、13年、17年等。这些年份也可以称为蝉的生命周期,是蝉的祖先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蝉的生长周期
因为它们天敌和竞争者的生命周期几乎都是2年、4年、6年或12年。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份里,蝉的天敌或竞争者正是活跃的时候,如果在这时出土,只有两个下场,要么被天敌大量捕食,要么被竞争者抢去食物,造成的后果都是种群数量急速缩减。所以它们选择在质数年出土,既有充足的食物,也很少受天敌的威胁。这样看来蝉还是一种懂数学的生物。
一只黄蜂在捕食蝉
出土后若虫形态的蝉,还不具备飞行能力,但是攀爬能力很强,于是在我们口中就成了知了猴。这时的知了猴口器已经非常坚硬,在出土后,它会继续爬到树上,大口大口地汲取树干的汁液,以延长它的寿命。
在知了猴吃饱喝足之后,就开始为它蝉生的“高光时刻”做准备,脱壳羽化。它们通常会选择晚上9点~10点之间集体出动,用它们强壮的前足将身体固定在树干上,开始漫长的脱壳羽化过程。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个小时,羽化后的蝉身体柔软,一般呈淡绿色,但在一个小时后身体会慢慢变黑。这时的蝉进入成虫阶段,有了飞行能力,就开始蝉生的最后一项任务,交配。
蝉的整个羽化过程
我们平常听到的蝉鸣,都是雄蝉为了吸引雌蝉时,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出的声音。雄蝉能够根据需求调节出3种不同的叫声,交配前的求偶声是最响亮的,但雄蝉并不能听到自己的叫声。有趣的是,雌蝉虽然能听到雄蝉的叫声,自己却不能发声,所以一对蝉在一起可以说是“聋哑夫妇”。
美国17年周期蝉泛滥
而今年,美国就被这成百上亿对“聋哑夫妇”折腾得不轻。
2021年5月中旬,美国东部地区发布蝉群预警,称300亿只学名叫“布鲁德X(Brood X)”的17年周期蝉即将出土,提醒美国民众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它们已经在地下蛰伏了17年,在土壤中觅食成长,会在土壤温度达到华氏64度(18摄氏度)时开始出现。
知了猴会在华氏64度时大量出现
到了6月底七月初,大批的蝉已经破土而出并且成功羽化为成虫,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觅食、寻找配偶。日前,美国已有15个州存在成蝉泛滥的情况,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纽约州、新泽西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
“知了猴”大量在美国出现
在这些蝉还处于我们说的知了猴形态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它们大量地出现在自家的后院里,家里的狗和猫可能还会把它们当做食物。美国的这种17年蝉跟我国的蝉相比,更大的不同点就是眼睛的颜色,我们通常见到的蝉眼睛基本是黑色,而美国的布鲁德X却是红色眼睛。但虽然眼睛颜色比较特别,它也是没有毒的。
17年蝉的外形
300亿只蝉对生态有害?还是有益?
在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蝉时,美国各界人士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
- 美国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蝉已经在地下生存了17年,它们出土后的5周内会完成羽化、交配和产量任务,产卵结束后它们就会自动死去。它们留下的蝉蜕和遗体落入土壤中后,会为植物提供大量的营养,所以不用太过于担心它们的数量。
被17年蝉占领的树干
- 但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分布在15个州的300亿只蝉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噪音污染,它们发出的声音更高能达到80分贝或100分贝,相当于割草机或摩托车的噪声强度。这么多蝉共鸣,声音甚至覆盖过消防车和救护车的警笛声。而且,当今年的成年蝉交配产卵后,它们的下一代将会重新进入土壤,在2038年时出土,按照蝉庞大的繁殖数量来推算,2038年估计会有数万亿只成蝉出现在美国。如果不采取点什么措施,到那时可能就是一场堪比蝗灾的生态灾难。
- 部分美国年轻人没想这么多生态问题,但好像开了窍,将抓到的成蝉做成了菜,煮熟或炸制后后放在寿司和面包里吃,还有比较猎奇的吃法就是把它们放进曲奇饼干里烤着吃。
美国人的水煮知了
中国吃货:知了猴不够吃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美国人暴殄天物了,知了最适合吃的时候不是成虫期,而是还未羽化的知了猴时期。知了猴不能飞,好捕捉,即使它在高处,也能用棍子戳下来。而且知了猴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更优质的部分就是它的外壳,也就是羽化后的蝉蜕。
蝉蜕中富含甲壳质、丙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等蛋白质类、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还含有可溶性钙;可以入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不过,高蛋白的知了猴吃太多也容易上火或便秘,加上通常使用油炸和烘烤的 *** *** ,体质差的人可能吃三五个就会上火,还有人可能对知了猴过敏,所以要谨慎食用。
完整的蝉蜕
当然,知了的成虫形态也是可以吃的,而且被搬上了很多地方的餐桌。但也有部分地区曾经为知了数量太多而犯愁,因为当地的民众都不爱吃。
2018年7月,正处在知了交配的季节,杭州市的知了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大片的柳树和樱花树被知了啃食,愁坏了杭州市绿化管理站。他们不得不发布宣传文章号召全杭州市的市民都去抓知了来吃,但无奈杭州的本地人觉得吃知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有靠来杭州工作的外地人慢慢消化。
杭州市路滑管理站公众号发布的活动宣传封面
而在中国很多地区的市场里,知了猴可是季节性的高价产品,一年中只有一小段时间内买得到,价格也比较高。每斤可以卖到85~95元,货源少的时候能卖到100元一斤,每斤大概有100只,每只的价格就是一块钱左右。在某些高档一点的商场能卖到2元一只,但依然十分抢手,根本就不愁卖。
市场上售卖的知了猴
有读者可能想问,既然知了猴这么贵,为什么不搞养殖呢?我国也有人工培育的知了猴,但知了猴主要靠吸取树木根茎中的汁液存活,所以要想养知了猴得先养树,因此一般情况下养殖知了猴的都是果园的种植户。中国知了品种的生长周期一般是3年或5年,投下知了的幼苗后,要很久才能收获。而且知了猴吸取果树养分后,会影响果树正常生长,降低产量,最终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我们平常能够在市场上看到的,都是野生的知了猴。现在我们很少听到蝉鸣声,有部分原因是人们大量捕捉造成的,知了猴还没长成成虫就被送上餐桌,后代的数量自然逐年下降。
卖知了猴的小贩
美国那边还在为知了猴泛滥发愁,中国人却要愁着以后有钱可能也买不到了。捉知了猴可能也将成为我们这代人幼年时特有的童年回忆了。
17年出现一次的蝉,却被真菌操控成“僵尸蝉”,腹部没了还要繁殖每年夏天都会有许多知了(蝉)在枝头鸣叫,它们的声音十分洪亮,但是它们的寿命却十分短暂,一般只有15天左右。
在昆虫界,其实蝉的寿命是数一数二的,短则2-5年,长的话可以达到十几年,只是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吮吸树根的汁液过活。
到达地面后,蝉的唯一目的就是繁殖,雄性用鸣叫的方式吸引雌性,而雌性在碰到合适的雄性后会拍动翅膀来吸引雄性进一步行动。
然而,即便是短暂的十几天地面生活,却有许多捕食者盯着它们,其中就包括人类,毕竟谁能不爱一碗刚刚出炉的油炸蝉呢?
图注:油炸蝉
可能这是“中国蝉”出土后要面对的问题(下锅油炸),外国的蝉或许会少了人类捕食者,但是它们绝对不是安全的,因为一大堆更可怕的捕食者在等着这一年一度的盛宴。
其中就包括一种真菌——Massospora cicadina,这种真菌是专门针对十七年蝉的真菌,而被这种真菌感染后,蝉会变成类似“行尸走肉”一样的存在。
蝉在真菌操控下完成一系列惊人的操作并帮助传播真菌,有点像我们电影中看到的“僵尸”,所以它们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僵尸蝉”。
图注:僵尸蝉
十七年蝉——世界上最庞大的昆虫群
我们前面说过,蝉的寿命有长短之分,这是不同种类蝉的不同表现,中国的蝉一般在地下只会生活3-7年,而这种被真菌操控的十七年蝉的一种,是北美独有的物种。
这种蝉被称作“周期性蝉”,它们17年才会出现一次。北美有12种十七年蝉和3种十三年蝉,以及其它各种非周期性蝉。
神奇的是,这些周期性蝉大部分都是在不同年份出现的,所以每年夏天都会有蝉鸣声。
而我们说的这种被真菌操控的十七年蝉是种群最多的一种,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会显得相当壮观。
?据说一次能同时出现300亿只,每英亩(约等于4047平米)土地达到150万只蝉。
什么概念呢?一只蝉占用的面积差不多有5平方厘米,如果平铺的话,一英亩的土地都铺不下这些蝉,需要堆积起来。
?它们被认为是地球种群数量最庞大的昆虫物种,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会给周围的人,以及动植物带来一些麻烦。
但是,考虑到它们这么长时间才出现一次,你很难讨厌它们,关于赞美它们的“诗词歌赋”还挺多的。
?至于为什么它们会进化出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躲避捕食者。
不过有趣的是,这些周期性蝉都是表现出“?质数?周期性”,就像十七年蝉以“17”为周期一样,还有十三年蝉的“13”,也是?质数?年份,直到现在这个还是一个谜。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样它们可以完美躲避捕食者,因为很少有捕食者能够活这么长时间来同步它们的周期盛宴,捕食者的后代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次盛宴,它们可以在捕食者毫无准备的时候出现,以减少伤亡。
但是有一种生物除外,就是我们前面说的Massospora cicadina,这种真菌已经几乎同步了这种十七年蝉的周期。
图注:腹部被真菌取代的蝉
?可怕、可悲的“僵尸蝉”
当十七年蝉在地底下吸食植物的根液时,一个致命的敌人——Massospora cicadina正埋伏在这些树附近,它们是十七年蝉唯一的感染者或者捕食者。
说到昆虫的感染者,其实很多昆虫都有独有的真菌感染者或者捕食者,但是像十七年蝉这样只有唯一一个针对它们的物种是罕见的,这要归功于它们隐忍17年的耐力。
当十七年蝉破土而出的时候,Massospora cicadina就会得到一个“苏醒”的信号。
然后,它们只要碰到一只刚刚出土的蝉,就会穿透蝉的皮肤,然后把蝉的身体当作一个花园不停繁殖。
?起初,蝉在外表上没有任何改变,这可以称为潜伏期,之后,这种真菌会吃掉蝉的 *** ,留下一团黄色的腹部形状的孢子。
当蝉的 *** 被真菌孢子取代的时候,蝉是活着的。只是这个时候一只蝉已经被真菌霍霍的差不多了,真菌需要传播,所以细思极恐的事就出现了——它们操控被感染的蝉。
真菌操控着那些被感染的蝉去寻找配偶,迫使它通过与未被感染的蝉交配,并四处飞散孢子来将真菌传播。
?有趣的是,被感染的蝉甚至分不清自己的性别,一些被感染的雄性会拍动翅膀吸引雄性过来与之交配(雌蝉的通用吸引异性肢体语言就是拍动翅膀),然后把真菌传给它。
想象一下,在闹市区爆发“僵尸病毒”会怎么样?由于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惊人,所以这种真菌的爆发就有点像在闹市区爆发一样,它的传播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不过不用担心,十七年蝉的数量更加惊人,即便一半以上被感染,剩下的正常部分也足以繁殖并制造17年后相同规模的种群盛宴;也不用担心真菌会灭绝蝉类,因为十七年蝉是它们唯一的宿主。
当真菌无法传播的时候,它们会在土壤里休眠,直到17年后,这批蝉的后代再次把它们唤醒。
图注:被真菌操控的僵尸蚂蚁
?最后
其实动物界被真菌操控行为的事情并不算罕见,特别是昆虫,许多昆虫会被真菌操控,比如可怜的蚂蚁就是被真菌操控的典型例子之一。
至于真菌是如何操控生物体的,至今也是个谜。不过一些研究指出,它们是通过精神类化学物质,其中一种是裸盖菇素——就是毒蘑菇让人引起幻觉的物质。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动物界被寄生生物控制行为并不算罕见,那么人呢?会不会我们也受控于某种寄生生物呢?
现在有研究发现,弓形虫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而这种寄生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20%~60%,想想还是挺可怕的。
唯美!摄影师镜头下红蝉蜕变瞬间4月20日,广州华南植物园,红蝉蜕变迎新生。陈健明 摄
黑翅红蝉是蝉科的一种动物,红蝉多生于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不能高飞;若虫生活于未开垦的砂质土壤中。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
南都拍客投稿方式
1、邮箱:请将相关图片稿件(每张图片要有对应的时间、地点、事件等文字说明)发送至邮箱: pheyes@163.com
2、微信:添加微信 duanqi3312好友, 注明:南都拍客,通过后可微信直接传稿。
3、下载 南方都市报新闻app,并注册。在APP里关注“南都拍客”南都号,搜索“南都拍客征稿”可在相应征稿主题(小圈)下面投稿。
300亿只蝉将席卷美国东部!蛰伏17年为何此时破土而出?来源:科技日报
◎ 李迪 陈科
入夏,在田野里、山林中,耳畔总会响起一两只“讨厌鬼”的聒噪声,一阵又一阵传来。但假如同时鸣叫的是上亿只蝉呢?
据央视网援引,美国东部地区日前发布蝉群预警,称300亿只蝉即将破土而出,提醒民众提早做好防御措施。这种学名“布鲁德X蝉”原产自北美洲,其幼虫会在树根处的泥土里蛰伏17年才破土而出,因此也被称为“17年蝉”。
想必,不少人也是之一次听说蝉虫预警。那么这种蝉为什么在地下蛰伏17年之久才破土而出?还有没有此类蛰伏期超长的动植物?17日,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介绍。
这种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
“‘17年蝉’大约有2.5厘米长,红眼,尽管对人畜无害,但其铺天盖地出现的场面的确令人震撼。这种蝉目前仅在美国东海岸有发现,出生后就蛰伏于地下,靠吸取树根为生。”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说,这种蝉在17年后,当地面温度达到18摄氏度后,它们才会席卷而来。
美国华盛顿附近几十公里处的蝉群现象。赵力供图
据介绍,“17年蝉”英文名叫Brood17,也有叫作periodical cicada。这种蝉原产于美国东部地区,它们在地下蛰伏13或17年,然后破土而出,在树上生存和交配几周后,它们就会死去,而后代会继续蛰伏地下,直到下一次“轮回”。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份,“17年蝉”被分为30个“群”。群1号到17号是17年蝉,群18号到30号是13年蝉。
为什么是13和17,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其实,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表明,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科学家发现,在北美洲北部地区这种蝉的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区都是13年。
然而,进化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更佳答案。“‘17年蝉’的奇特生活方式,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说。
相关研究表明,蝉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质数为生命周期,可以大大降低在地面与天敌遭遇的几率。比如说,如果蝉的生命周期是12 年,则它与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年及12年的天敌都可能发生遭遇,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这些蝉就会因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掉。
“17年蝉”蝉蜕时的图片。赵力供图
“全世界有2000多种蝉,它们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大不相同,在长期的进化中,有些蝉选择地下蛰伏年份为质数,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和其他种类的蝉在同一年破土争夺资源,二来可以有效躲避天敌集中繁殖带来的攻击。”他说。
体内自动产生促使到达地面的化学物质
好奇的是,这种蝉如何感知17年的到来,又是如何继而感知地面温度达到18摄氏度后从地底集体钻出。
“这是它们体内DNA决定的,不同昆虫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们生长到固定的周期的时候,就会自动产生促使到达地面的化学物质。”赵力说。
距离观看“17年蝉”。赵力供图
关于另一个问题,赵力进一步解释,地下温度虽然比较恒定,但是也会随着地表温度略微波动。“根据我在博物馆地下室测定的温度,在地表以下1米多,每年的温度波动幅度,成都地区是16至24度之间,只是这个温度变动比较平缓,不像地面剧烈波动,蝉幼虫生活的地方也差不多就是这个范围。”
作为昆虫之一,蝉的生命周期算得上是长寿的,而某些天牛的幼虫会比这种蝉的生命周期更长。“它们不是固定的生命周期,而是由于环境恶劣所造成的,据相关记载最长可以达到40余年。不过这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赵力说,目前昆虫正常生命周期最长的就是“17年蝉”,此外我国南方地区的黑蚱蝉有5年的生命周期,我国偏北地方的寒蝉也有7至9年的生命周期。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