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粉,一个鸡蛋,自己在家做麻叶,又酥又脆,出锅全家抢着吃
大家好,我是阿雅小厨,今天已经是正月初五了,假期余额明显不足了呀,春节这几天除了吃就是睡,中间穿插一两个小时的侃大山,身体精神和胃口都的到了放松,这几天的肉肉应该是没少涨吧,哈哈,没关系,胖了再减,瘦了再吃,美食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先过瘾再说别的。
年前炸了排叉,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自己做的小零食就是好吃啊,其实这些年货超市都有卖,我也和妈妈说过个年太累了,不如就去买点,妈妈一直说自己做的好吃,其实是老一辈的人能自己做的就不想再花钱买,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妈妈说过年就是过的这个热闹劲,什么都不做反倒没有年味了,的确是这样啊,自己 *** 的吃着放心,下面咱们来看看麻叶是怎么做的吧。
【麻叶】
【食材】面粉300g,食用油10ml,鸡蛋一颗,白砂糖适量,黑芝麻适量,90ml温水
【 *** 步骤】
1.首先和面,300g面粉中加入10ml食用油拌匀,再加入鸡蛋白砂糖,黑芝麻,拌匀,再用温水和面,这样炸出来的麻叶特别酥脆。喜欢吃甜一点的就多加点糖,喜欢吃咸口的就加点盐。
2.面和好后饧30分钟,再擀成一张薄饼,越薄炸出来的麻叶越脆,也比较容易炸熟。
3.擀好后切成款两三厘米宽十厘米长的长条,两片或者三片叠在一起,然后对折,在中间切三刀,两头不要切段,从。从中间的那一刀翻过来,三片的比较厚翻一次就可以了。
4.两片的和三片的一样,但是翻一次有点松散,可以翻两次。
5.我用边角料又做了几个小花,也是切成小长方形,长的一边对折,在切上密集的细条,也是不要切断,再把对角都粘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了。
6.用边角料试一下油温,丢进油里面很快飘起来就可以了,下入麻叶开始炸,中途翻几次面,炸到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7.小花炸出来也非常漂亮,这个要比麻叶更酥脆,也是炸到金黄出锅。
喜欢我做的美食可以关注我哦,也可以帮忙点赞,收藏,转发,阿雅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家常饭,欢迎关注阿雅小厨,点击我的头像,可以看到更加详细的做法视频。
我是:阿雅小厨,每天一道家常饭,让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作为年夜饭必备的小吃之一,麻叶子估计好多人都喜欢吃。但是会做的不多,更多的人只能去买,但是买回来的麻叶不知道是用什么油炸的。所以今天教给大家如何 *** 焦麻叶!
准备工作其实很简单,还是合面,
最简单的白面粉就行,正常的和面步骤,但是其中要加入鸡蛋,开始不要放水,1斤面粉,2个鸡蛋,1两芝麻,加入五香粉和油,和面,鸡蛋和面粉搅匀之后加入适量的水,因为面粉不一样,所以水的多少会不同,但是和出来的面要偏硬就好。
醒面,这个是死面的,所以需要醒面半个小时。很简单,就是放到盆里用潮湿毛巾盖住盆子口就行,这个过程要持续半个小时。
时间到了后,把面和成面饼,按照擀面条的 *** ,擀成薄面饼,大概是3mm左右就好了,切成小四方块(就是个旗花面形状差不多的菱形块),每个小四方块对折后,用刀划3刀,用一个角从中间穿入就好。
这时候在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就可以出锅啦!
嗯,后续的视频我会在剪辑完成后尽快上传!
大家有什么不会的直接问我就好
之习武之人一一长庚爹
我们那个塆子里,有二个生产队。一队是杂姓,有三个:周、吴、何。二队全部是“程门立雪“的那个程。程姓解放前出生的人,都爱练拳习武,且有“程家杆子杵上天"之美誉,十里八乡,人尽皆知:姓程的男人大多数都有几下子(几套拳或棍法)。
二队里有位老人,我们叫他长庚爹,也是从小学过了程氏杆子(棍法)和拳术套路的。长庚爹个子偏高,有点瘦,说话声音洪亮,有一只眼睛视力不好。闲着的时候,他会打套把拳,或者舞舞杆子。杆子,就是那种二米来长,虎口能握下的圆木棍。小时候,我们塆里的小孩子们都爱听他讲与人打架的故事。讲到高兴时,真的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带动作示范的。我们男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
长庚爹人很直爽,常在口边讲打人不如吓人强。他也是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解放前,每年秋收过后,都在沙市卖麻叶子(麦芽糖掺芝麻后切成的薄片),在城里见识过各色的人物。他讲他与别人打过架,从来没有输过。不是他的武功很高,而是有套路的:少打口水仗,瞅准机会就先出手,让对方猝不及防;再就是打的赢就打,见势不妙,赶紧撒腿开溜。
长庚爹不是那种有点练武底子就胡来的人,他很善于审时度势,不会贸然出手的。我听塆里人讲过,在钟祥市大柴湖工地兴修水利,快要吃中午饭时,长庚爹与望青叔(我的堂叔)发生了争执,两个人互不相让,火气很大,就操起扁担要干仗了。那时候长庚爹年近五十,望青叔才三十左右,动起手来,估计长庚爹占不了上风。只见长庚说你等到老子,吃了饭老子有力气打你!说完放下扁担,进工棚吃饭去了。吃完饭后,长庚爹就不提打架的事了。其实长庚爹想的很明白,都一个塆子的,前世无冤,今日无仇,又何必结成冤家呢?
我和长庚爹有过一次“交手”。一九七四年时,我时快十九岁,而长庚爹已过六十岁了吧,我们都在华湖公社灭螺队。老人家好心说教我们小伙子学两下子(拳法),一边还在作示范动作。我年轻气盛,想挑战一下长庚爹。但是我知道不能和他硬干,毕竟人家练过武的,我只能取巧。我对长庚爹说,我们那个先倒地,就算输。长庚爹同意后拉开架式,站好弓箭步,等我动手。老人家终究年龄大了,视为模糊,我故意用双拳在他眼前晃动,趁长庚爹不留神,一个“黑鱼拱窜”,头顶他的胸腹部,双手抱腿后拉,将老人家摔到了草地上。长庚爹爬起来后,东张西望,还没看见我躲在别人的后面。我对长庚爹说,您不算输,我年轻又搞声东击西,您老别怪。老人家爽朗地说,没得么事,人不服老不行啊!
长庚爹巳离世三十余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我的眼前…
舌尖上的太和—解密瘦不下来的秘密- 1、太和贡椿。《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清朝时被御封为“贡椿”,佳誉驰名中外。太和椿芽有黑油椿、红油椿、春油椿等,尤以黑油椿品质更佳,谷雨前来摘,腌制后长年不腐,常食可抗肿瘤。早在唐朝,每年谷雨前后,驿者就驮着上等鲜椿芽马不停蹄赶往长安;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清道光年间,椿芽已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 2、太和板面。也称为太和羊肉板面。为什么叫做羊肉板面呢?一种说法是因为很久之前,农业还没有机械化,牛需要耕地,属于劳动分子,除非生老病死,否则是不允许吃的。所以最正宗,最传统的太和板面就是羊肉板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太和县大街小巷,依然都是羊肉板面。
- 至于板面的起源已经无从考究了。有种说法是相传,两广总督徐广缙(1797~1869),太和大新徐寨村人,清嘉庆年间进士。一生为官历任多职。他为官一向俭朴、亲民、廉洁。据徐寨人讲,徐广缙回乡省亲,即脱去官服,背起粪箕与乡民一同施肥耕田。徐广缙在外漂泊一生,晚年酷爱家乡面食,有次经过村庄见一农家做面,把面搓成小条,用擀面杖压扁,双手拉着面的两头,边拉边甩,在木案板上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徐广缙品尝后大赞面筋道爽口,并问这叫什么面,农家告诉他叫甩面。徐广缙说在木案板上做的面,汤清、筋道,就像我为官一任,清爽做事、板正做人,就叫板面吧,从此板面在太和流传至今。
- 3、太和樱桃。这里的著名品种有大鹰嘴、金红樱桃、二鹰红仙桃等。樱桃不仅果实艳丽动人,而且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大鹰嘴,又名“大鹰紫甘桃”,是太和樱桃的主要栽培品种。其色泽紫红,果实为心脏形,果肉淡黄,肉厚汁多, 味道甜香。此果于四月底成熟,是优良生食品种。二鹰红仙桃,又名“二鹰嘴”,也是太和樱桃中的优良品种。此品种色泽鲜红,形似心脏,于四月底成熟,肉厚色黄白,汁液较多,味道甜酸。金红樱桃又是太和樱桃中一个有名的品种。这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 色泽鲜艳,汁液较少,含糖量高的特点,宜于加工干果。
- 4、李兴桔梗。太和自秦朝就有种植桔梗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出知颍州(今阜阳市)时就有“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诗句。太和县李兴镇桔梗种植面积大,所出产的桔梗品质好,被授予“中国桔梗之乡”,2012年又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4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李兴桔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李兴桔梗鲜品:外观黄白色、光滑,呈圆柱形,横切面呈白色或黄白色,分叉少。香气浓郁,无渣爽口,苦味少。
- 李兴桔梗干品:具皮干品表面呈黄棕色,去皮后干品呈白色或淡黄白色,质实体重,硬而不易折断。具短芦头,味微甜后苦。
- 5、烙馍。太和人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擀成圆形,直径约20—30厘米,厚薄如纸,放在鏊子上烙成,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也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 6、地锅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和地锅鸡简直是绝配!!!!
- 7、麻糊。太和人最喜爱的早餐食品之一,用浸泡过的大米、黄豆,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石磨磨成浆,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熬制而成。盛在碗里,上面撒上厚厚一层配有茴香、丁香等多种大料煮熟的黄豆和香芝麻盐,醇香可口,回味无穷。
- 8、油茶。太和常见早餐食品之一,由粉丝、豆腐皮、花生米、海带丝、木耳、生姜、面筋等,待熬至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粉、胡椒粉、精盐、酱油等,食用时也可加入豆腐脑。
- 9、烧饼。太和烧饼闻名全国,品种多样,有油炸烧饼、油酥烧饼等。主要原料为面粉,辅料为葱、油、盐、芝麻等。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后撒上芝麻,成形后放入烤炉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炉为开口朝上大型泥烧烧饼炉子),其中还可包入咸或甜的馅料。太和烧饼中以原墙烧饼为佳,所以又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说。
- 10、馓子。馓子是面食的一种。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拉成细丝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 馓子可干食,也可与其它食物一起做菜做汤,还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是当地人平时或节日必备食品。以前家里过年时必备的年货。
- 11、麻叶。把添加芝麻、酥油和盐的面皮切成菱形,放在油锅里炸成焦黄,称“焦叶子”又叫“(芝)麻叶子”, 也是当地的传统食品,酥脆可口。以前家里过年时必备的年货。
麻叶
- 12、粉鸡,是安徽阜阳经典的汉族传统小吃,特色是淡黄油亮, 外表软绵,里边粉色红嫩。品一口微辣略嘛的粉鸡,让人回味无穷。粉鸡有两种,一种是炸粉鸡,一种是煮粉鸡,是安徽地区鸡肉分类美食的一面旗帜,而且“粉鸡汤”堪称物美价廉百姓皆知的美食。
- 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太和商城吃,怀念啊
粉鸡
- 13、格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la),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 记得小时候,小份格拉条都很大一碗,大份的直接用盆,浇上芝麻酱,撒上荆芥,搅拌好了大口吃,然后喝口鸡蛋汤,拿个满足啊。。。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包括 *** 牛肉、老柳水晶馍、炒凉粉等等。。。。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体重减不下来的原因,哈哈
独家专访|为拍出河南芝麻的“风味”,他们集体下田帮忙收割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首席记者 吴净净
在经历了“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两期“连环暴击式”的美食洗礼后,《风味人间》第2季第三期以酱料为主题,让这位凭借一己之力便可左右整道菜肴赏味体验的“调香烹味高手”走到了台前。观众也在节目中领略了全球各种酱的“风情”,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亲切熟悉的莫过于“没有它火锅都没有灵魂”的芝麻酱——河南平舆的芝麻,以及由它参与 *** 的芝麻酱、芝麻焦馍、麻叶子等特色食物都出现在了这期“酱料四海谈”中。这次在河南拍摄有什么有趣的幕后故事?这部豆瓣评分9.4的美食纪录片如何打造?东方今报·猛犸新闻的记者专访了总导演陈晓卿、李勇,制片人张平以及第三集导演刘殊同等《风味人间》第2季的幕后团队。
这次是芝麻
河南美食再登《风味人间》
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美食看作武侠江湖,大家最熟知、最热衷的美食是身为主角的大侠,那么酱料就如同不动声色,但却总是在整个故事中起到控场、决定性作用的扫地僧。上周日晚在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播出的《风味人间》第2季第三集,讲述了世界各地“扫地僧”的故事:牦牛肉酱、胡姆斯、酸梅酱、山葵、豆瓣酱、黄油白汁酱、魔力酱、沙嗲酱,当然还有大家最亲切的芝麻酱。
相对于登上《风味人间》之一季的河南“碾转”,第二季中的芝麻可谓是全民皆知的食物了,而由芝麻参与 *** 的各种食物更是家常又亲切。像芝麻酱,除了是羊肉火锅的更佳伴侣,可甜可咸的它,还可以是馒头、凉皮等多种食物的佐料。看节目时,就有网友在科谱“凉面凉粉烧饼什么的,少了它就没内味儿”。河南平舆的张关民在芝麻丰收后,用十斤芝麻换了五斤芝麻酱,手指蘸酱嗦了一口后,忍不住笑“越吃越香!”这个小举动简直把网友们的口水引出来:“情不自禁的咽口水”。
河南也是小麦产区,芝麻和小麦粉的结合,又催生出多样美食,就像文案里说的“不必说香脆的焦馍,油酥的麻叶,单是炒焦芝麻粒擀压成的芝麻盐,就让满屋香气弥漫……”小磨香油、芝麻酱糖饼、芝麻酱凉面什么的就不用提了,看节目的同时,就有网友在弹幕里表示“忍不住,点了个羊肉火锅”。
说起这期节目,这一集的导演刘殊同介绍,他们创作团队会先确定本集主题和范围,再寻找具体食物和国度地区。既然要拍芝麻酱,河南肯定是更佳选择,“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白芝麻产区,我们希望拍摄芝麻从收获到 *** 芝麻酱以及芝麻的应用,整个的流程在河南最为完备,在对芝麻的应用上也有很多别的地方不常使用的 *** 。”而且刘殊同是河南人,对于河南的芝麻种植和应用也非常熟悉,最终选择了平舆县作为拍摄地。
而在 *** 同类美食的店铺和家庭中,主创团队更关注人的特质,还有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有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在劳动者和经营者中,我们一定会选劳动者。要找到距离食物最近的人,不管采集、加工、烹饪,主人公都亲力亲为。”为了选择这样适合拍摄的主人公,摄制组几乎跑遍了平舆的乡镇。“首先是要有大片的芝麻地,村庄周边的环境,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以及配合程度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刘殊同还提到,小磨香油的作坊也是找了很多家,“因为必须得是传统的做法,包括芝麻的炒制和石磨碾压”。
到了真正拍摄时,也遇到不小困难,主要是因为要赶季节,时间非常宝贵。“芝麻的收获只有几天的时间,必须在那几天内收割完毕,太早没有成熟,太晚又容易洒落在地里,拍摄的主人公那两天都要在地里忙碌,和我们的拍摄时间也有冲突。”所以,为了节省时间让他们配合拍摄,摄制组在最忙的时候,也是下田地帮他们一起收割。“这个拍摄时间也和我们以色列胡姆斯的拍摄有冲突,抢拍完芝麻的收割就要立刻出国,然后再去补拍芝麻酱的 *** 部分”。
虽然时间很赶,但出来的效果很好,“河南人在芝麻的运用上实在是太广泛了!”他说,无论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食物还是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小磨香油的炼油 *** ,在中原大地上得以保存和流传,“可以说,中国人使用食物的智慧在芝麻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全球视角
河南芝麻酱和中东美食的神奇缘分
酱料看似是简单的辅料,却只需一点就能让平淡无奇的一餐,变成让人神魂颠倒的“人间至味”。“食物是有地域的,对食物的热爱是无疆的”,总导演李勇认为,人们关于酱料的想象,是超越种族和地域的。《风味人间》在这一集中,就像“酱团”发起人,集齐了世界各地活色生香的宝“酱”们,来自中国、日本、墨西哥等多个国家的代表性酱料,及其 *** 过程的完整展现,让观众再次“口水失控”。
而看客们在享受这道美食节目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少中外美食之间的神奇缘分。比如在河南向西七千公里同一纬度的以色列,也有种食物,加工食用 *** 类似芝麻酱。就是在中东和地中海一带非常受欢迎胡姆斯,它是把煮熟并捣碎的鹰嘴豆,混合芝麻酱等佐料制成的蘸酱。而通过这三集的节目,不少观众也发现,《风味人间》第2季对于全球美食的视角更具有广度,说到原因,制片人张平坦言,从食物出发观察世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食物背后能看到不同地域人们生存方式差异,“这也是我们 *** 美食纪录片的目的。”他们的创作理念就是,透过食物看到一方风土,族群生存方式,和各地人们 *** 食物的不同智慧。“全球化趋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不仅中国,世界其他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极具个性的美食传统正在以不同速度消亡,我们迫切想探知的是那个生存方式多元的世界”。
事实上,在创作之初,团队就确立了“风味”的宗旨:立足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寻找特色鲜明的美食,找出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国内外食物故事的衔接,我们会从相似点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来考虑。完全不同的食物是很难展现对比的,只有既相似又不同,才能在对比中展现食物的多样性,同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在‘连连看、找不同’中,获得观影乐趣。”
有观众发现,这一季,节目中国外美食的比重似重增加了。对此,总导演李勇解释,国外美食素材在数量上并没有刻意增加,但在国外故事的人物形象、性格刻画、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等方面,都做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的食物,再努力从全世界的高度反观中国的食物。”不管是有烟火气息的平民食物,还是价格昂贵的精致美食,它们同时出现又毫无违和感,这在张平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食和 *** 美食的人之间的共通点。“美食”代表的是“美好的食物”,不论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家常食物,还是注入无数人心力与智慧的稀有美味,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不管是为家人 *** 一桌餐食的普通人,还是凭一技之长傍身的餐饮经营者,或者说炮制精致美味的顶级大厨,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尽力让手上拿出的“作品”展现出更好的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有共通特质”。
极致镜头的背后
有惊险也有错失的遗憾
《风味人间》第2季开篇就用“好莱坞式”大片的即视感,展现了人类为了获取美食所能抵达的极致境界。“喜玛拉雅南麓,两百米的高空,没有任何防护,以最原始的方式,置身凶险之境,只为获取一种甜蜜食材”……惊险程度堪比之一季的旗鱼少年。而像这样的奇观镜头,在节目里不在少数。有观众说,不管是拍摄镜头和故事叙事,会让观众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制片人张平坦言,他们在大规模拍摄之前,都会要求导演学习观摩同类美食影片。拍摄的是记录片,但在呈现和传播的手法上用的是“综艺”的操作方式,就像开篇部分的选择,就是要故事有悬念感,动作戏剧性强,带有奇观特质,这样更容易先声夺人。“注意力时代,我们要用陌生化内容吸引受众,并且带给他们极致视觉体验。在故事讲述和视觉呈现上,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新颖的讲述角度,突破常规影像”。
而这些“极致镜界”的背后,则需要团队付出极致的努力。惊险 *** 的画面,背后也时常遭遇危险,“需要专业的摄影师,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总导演李勇记得,挪威的出海拍摄也是困难重重,“中国的摄制组一共7人,我之前几年一直在拍摄中国的海洋,已经习惯出海。但其余6个人,每个人都晕船,摄影师也是拍了吐,吐完了继续拍,很不容易。”
别看每一期才短短50分钟左右,但这8集的 *** 周期就有18个月。“我记得拍摄时间跨度更大,应该是《香肠万相集》那集节目。”李勇说,他们为了拍摄腌腊肉、制香肠的过程,从2019年初刚刚建组就开始抢拍,到2020年3月中旬最后一个故事拍摄结束,拍摄时间跨度大概为14个月。因为食材前端获取时效性强,拍摄需要追赶特定食材出现的季节,所以拍摄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李勇至今都非常遗憾的就是,原计划想要拍台湾飞鱼卵香肠,前期也做了充分准备,从资料查找、锁定地域,到实地调研确定拍摄对象,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拍摄团队也已经就位,结果飞鱼没来。一个多月里,拍摄团队蓄势待发,每天都和当地联系,“2019年从5月初开始等,一直到6月中旬,台湾团队说看样子今年飞鱼不会大规模出现,这个结果很无奈,我们最后只能调整选题。”
技术升级
探索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风味人间》做到第二季,团队也在延续与创新之间平衡。延续的是“风味IP”的核心精魂——以关注人的微观感受为切入点,一以贯之的始终是温暖和治愈的主调性,和 *** 层面上的极致追求;也要有原班人马来保证那个熟悉的味道,比如李立宏的旁白、阿鲲的配乐,黄海的海报……至于创新,除了站在全球的角色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美食,技术上又有了“升级”,陈晓卿介绍,他们这次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带领大家看到风味形成背后的奥秘。通过很多从未有过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于是,食物在微观世界变化的过程,更加清晰诱人的呈现,那一粒芝麻在高温烘烤下炸裂的镜头,就让好多网友“顶不住了”。
事实上,很少看到有美食纪录片敢把“酱料”作为拍摄对象。颜色有点暗、还稠乎乎的,常规的美食纪录片,多会回避这样的素材。但在《风味人间》的镜头里,酱料不仅是有生命,而且样子也可以是绝美的,连芝麻酱都看得网友表白“我想喝一口不过份吧!”除了技术上让画面更流畅,细节更细腻,在拍摄手法上,他们也做了很多规定动作,比如更多的运动镜头拍摄、更具仪式感的人物肖像拍摄、更有凝视感的美食肖像刻画、超微延时拍摄、超高速拍摄动态瞬间等等。 陈晓卿说,通过更加宏观、微观这种两极镜头的使用,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人的毛细血管、植物的经脉等,在显微镜头下看起来,与我们的山川河流惊人的相似”。
探究人与食物的关系
想表达的大概是每一餐都来之不易
“穿越四季,跨越山海,寻找风味的旅行”是“风味”系列的主题,到第2季,寻味之旅的脚步更扩至25个国家和地区,搜集到300余种食物,汇聚《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鸡肉风情说》《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八个主题。可以说,这一季会呈现全人类为了美食冒险,所能抵达的极致境界。对于观众们来说,如果一部纪录片有精彩的故事、神奇的视觉呈现,和高科技的视觉体验,那么已经是“很好看”了,但对于陈晓卿和他团队来说,把更好看、最有趣、最少说教的东西呈现出来的同时,也希望把创作者更深层次的人文思考藏进细节里。
“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风味’这个话题,风味是什么?严格地说,是指所尝到、嗅知、触知食物的感受总和。但文艺一点说,风味更像一个谜团,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想表达的大概是每一餐都来之不易。”陈晓卿谈起创作“风味”的初衷时提到,在地球日渐成为一个村庄的过程当中,在人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大的过程当中,有些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无情地荡平。“而以影像的方式,给它们留下最后一帧记录,是作为纪录片人的责任,因为很多的习俗,是我们的祖先,也是人类多样化生存的标本。”制片人张平也提到,他们在试图寻找有根的食物,透过这些食物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样态,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待食物的智慧。
猛犸编辑:周莉
|原创声明|本文系独家原创,未经猛犸新闻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支持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
年初三,送吉祥
心中暖,幸福忙
今天是大年初三
大徐祝大家新的一年
三阳开泰
人间一味是烟火
最是家乡年味浓
徐州的年味
藏在人来人往的繁华闹市中
徐州的年味
藏在外出游玩的其乐融融中
徐州的年味
更藏在饱含回忆的家乡美食里
徐州“老八样”
今年你吃了几样?
徐州的“老八样”糕点
一直是春节期间送礼的“主角”
从蜜三刀、羊角蜜、麻片
条酥、江米条、金钱饼
花生糖到桂花酥糖
每一口都是团聚的香甜
这年味
很徐州
徐州“老八样”饱含回忆
但春节回家
最让人惦记的还是
家人亲手包的饺子
一合一捏
年味于手而生
舌尖上的徐州
年味儿是炸出来的
麻叶子、糖醋鱼、萝卜丸子
空气中弥漫的是
香甜的年味儿
市井小街
聚拢来是烟火,散开来是人间
从喧嚣的繁杂,到小小的欢喜
心在一起
就是新年
徐州,值得相信
制图 | 吴洋
图片 | 刘冰 孙井贤 车佳 王鑫
视频 | 吴国乐 李若溪 刘冰 许晨 曹宁宁 郑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