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行情
在需求量大,库存空虚等因素的影响下,茯苓的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两年多。目前茯苓走动量一般,行情在前期下滑之后逐渐趋稳,岳西货中心丁在39-41元/公斤,云南货中心丁价格在35-37元/公斤。春茯苓在4月即将上市,对市场的影响还需继续观察。
2、品种概况
(1)生产周期短,生产恢复快。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生于松属植物根上,生产周期短,生产恢复快,每年4月-6月下种,春秋季两季产新,采挖后作为鲜货出售,也可自行加工成干货,其中春季产量占比10%左右,质地松泡质量差。
(2)常用大宗品种,市场需求量大。
茯苓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品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主要有药用、食用和出口三大需求,其中药用茯苓年需求量在2.5-3万吨。
(3)产区分布广,适应能力强。
茯苓野生家种均有,目前家种技术成熟,市场供应的茯苓大部分都是来自家种资源。茯苓的适应能力强,产区分布广泛,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浙江等地,国外的非洲和缅甸也有种植,其中,湖南靖州是全国更大的茯苓集散地,更大的茯苓加工买卖市场之一,靖州的茯苓交易量占全国近70%,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3、历史价格分析
回顾茯苓的历史行情,上一个历史高价在2010-2011年,当时云南产区干旱天气,导致产新大幅度减产,致使行情不断走高,茯苓统丁从2010年初的13元/公斤开始上涨,到12月涨到了的30元/公斤,价格翻了一倍多,这样的高价持续到了2011年的8月末。
2011年9月,茯苓开始了秋季产新,前期各产地种植户受高价影响,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增,受此新货大量上市冲击,茯苓统丁的价格迅速下滑至17元/公斤左右,11月价格进一步下滑至13元/公斤左右。
2012年初,价格开始回升,茯苓统丁价格在18元/公斤上下运行,后价格在小范围内波动。
2016年,行情有所复苏,当时茯苓统丁价格上升至25元/公斤左右。
2017年,受到茯苓价格回升带动,不少种植户有所扩种,产新新货冲击市场,价格下滑至20元/公斤左右,后行情多平稳运行,价格一直在小范围内波动。
2019年,由于国家加大对砍树的管控力度,茯苓种植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前两年茯苓价格未产生大的涨价,农户种植不积极,种植面积有所缩减,再加上在天气的影响下,产区秋季产新量不佳,减产利好的消息传出,茯苓统丁的价格上升至22-23元/公斤。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流通,产区货源难以组织,流动不快,市场在需求的拉动下,库存得到消化,行情继续攀升,价格来到了25元/公斤,后随着疫情得到缓解,行情暂时稳定运行。
2020年秋季产新时,由于天气原因导致产出减少,加上鲜货价涨,干货加工成本上升,产区库存不丰,市场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产区采购商家增多,茯苓行情不断上涨,在2020年年底到达了30元的高价。
2021年,茯苓行情保持坚挺向上的势头,产新时,安徽岳西货鲜茯苓收购价格15-16元/公斤,高峰期收到18元/公斤,云南货鲜茯苓收购价格12-13元/公斤,高峰期收购价16-17元/公斤。同时市场上茯苓统丁的价格来到了37-38元/公斤。10月份时,随着新货上市量增多,行情震荡运行,价格有所下滑,但茯苓属于常用特大宗品种,在市场需求量大,库存薄弱等因素的支撑下,价格未出现大幅度下滑,一直在范围内小幅度波动。
4、后市行情
茯苓生长周期短,产能恢复快,产区分布广泛,在市场需求增加,鲜货价高等因素的 *** 下,近年农户大概率会扩种,预计产新后,新货量大,价格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下滑。
售价堪比黄金,长在白蚁窝里的菌类,挖到的人为何不愿卖?综述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相生相克,这才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食物链,比如我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但是也有些生物间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和谐共存。比如,犀牛靠犀牛鸟为其剔除口腔里的食物残渣和寄生虫,犀牛鸟以此为食果腹。再如,海葵保护寄居蟹,寄居蟹为海葵提供食物等。
这种生物间互利共生的例子,不仅仅出现在遥远的非洲草原,或者大海深处,在我们的身边也有。更稀奇的是,这样的例子发生在令人头疼的白蚁上。
挖白蚁窝
令人头皮发麻的白蚁窝里,长着一种价值堪比黄金的菌类植物,这种植物营养价值极高,售价堪比黄金,但挖到它的人却不愿意卖出去,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长在白蚁窝里?
白蚁是一种可以“吃木头”的群居性害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两亿五千多年。它们一般生活在温暖、潮湿、光线阴暗的地方。
大部分都在隐蔽的地方筑巢,由于其繁殖能力超强,一个蚁巢内的白蚁数目可以达到100万只以上。我国白蚁的种类高达479种,其中云南省高达125种。
但是因为它不耐寒,所以大部分都分布在淮河以南,但仍有少数分布在华北、东北等地。白蚁的破坏力极强,农作物、树木都会被它们蛀空而死。
白蚁是群居性害虫
最令人头疼的是: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穿透堤坝,造成堤坝漏水甚至垮塌的风险。而且它们还破坏房屋的房梁支柱等木质结构,很多房屋因此倒塌。
同时白蚁也是天生的筑巢大师,白蚁窝内四通八达,主巢、备巢以及卫星巢分布均匀,大量的白蚁聚集在巢内忙碌工作。
它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在巢穴内无法自然排出,所以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甚至可以达到20%,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400倍。
捣毁白蚁窝
而且,由于白蚁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根和茎,还一些真菌类植物,所以白蚁的排泄物和尸体都有富含各种营养物质。
有专家对某个白蚁巢穴的土质进行检测,发现里面富含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和多种有机物。因此,白蚁巢穴中的土质非常适宜植物生长。
白蚁巢穴中二氧化碳浓度太高,白蚁的战斗力又极强,因此,很难有其他生物在这里生存。但是乌灵参却是例外。
它们不光不怕这些外界因素,甚至只在白蚁巢穴中生存,而且在野外白蚁穴内生长的乌灵参营养价值更高。因为乌灵参是一种菌类植物,它的生存必须要有非常肥沃的土地。
除此以外,气候还要温暖舒适,土壤也要有一定湿度。而白蚁巢穴就恰巧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乌灵参只在白蚁巢穴中出现,但是也只会出现在废弃的白蚁巢穴中。
毕竟乌灵参在白蚁面前没什么自保能力。那这么会挑地方生长的乌灵参究竟是何方神圣?不过是一种菌类,为什么会被人冠以“参”的尊称,难道它像人参一样珍贵?
乌灵参
乌灵参是什么?
乌灵参也叫鸡茯苓、雷震子、黑鸡蛋、乌丽参、黑柄鹿角菌,它的菌核可以入药,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乌灵参治病的记载。
相传,如果有人临终前可以吃一块长了20年以上的乌灵参,就可以续命。估计是因为它太过稀少,也太难发现,所以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并没有有关乌灵参的记载。
但是清代的《灌县志》中,说它的幼苗破土而出以后就生长得很快,根系可以长好几丈,结出的果实悬吊在空中,打雷的时候,会因为雷声震动而旋转,所以也被称之为雷震子。
乌灵参也叫雷震子
乌灵参像一颗黑色的鸡蛋,直径可以达到1.5~8厘米。而且表皮呈黑褐色,外壳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厚,生长时间够长的话,外壳甚至可以达到1厘米。
刨开乌灵参的内部,和其它蘑菇内部相似,都是密实的空间,但有时也会因为外界原因生长成空腔。乌灵参和其他蘑菇生长得不太一样。
它的菌核上方有一个黑色的“把手”,这是它的字座。子座上还连接着假根,它们是一根手指粗细的黑色扁的圆柱体,一般长1~6厘米。
正是这些子座和假根,才让乌灵参看起来像是被悬空吊在蚁穴内一样。乌灵参不仅仅生长在白蚁遗弃的巢穴中,温暖的山坡深处或者河堤阳面土坡深处也有一部分乌灵参的存在。
乌灵参形如黑色鸡蛋
而且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所以即使是野生的乌灵参,生存数量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稀少。
乌灵参对治疗失眠、心悸、吐血、高血压、烫伤、女性经血不调等多种疾病或症状都有效果,所以很多人都会买它治疗疾病。
比如《药膳实用药物全书》中就记载,将乌灵参与猪心、猪肾一起煲汤,可以治疗心脏和肾脏的虚损。不过,孕妇切记不能食用乌灵参,因为它的药性太强,有可能会误伤胎儿。
随着自然环境被破坏,再加上人们发现乌灵参的功效以后大肆挖寻,乌灵参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少,野生乌灵参的价格更是节节攀升,有人说,乌灵参的价格已经堪比黄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乌灵参茎叶
价值真的堪比黄金吗?
由于乌灵参生长的条件比大多数植物生长的条件都更为苛刻,所以野生乌灵参并不常见。毕竟“物以稀为贵”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电商平台上乌灵参的价格一般都在400元/100克,虽然标注说是野生乌灵参,但商家有好几公斤的存货让这句话的真实性打了几分折扣。乌灵参的价格定位其实还是取决于它的品质。
以皮纹细、体结实、入水下沉、内部色白,俗称细花货者为佳;皮纹较粗、体较轻、入水半沉,俗称二花货者次之;皮纹粗糙、体轻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黄,俗称大花货者更次。
乌灵参根据品质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因为外表形态的不同,分别被称呼为细花货、二花货和大花货。
乌灵参
细花货是指乌灵参表皮上的纹路细密,这样的乌灵参内部肉质雪白,而且密度高、泡在水里都会沉下去。二花货是指乌灵参表皮上的纹路分散,这样的乌灵参质量轻一些,泡在水里既不会上浮也不会下沉。
大花货是指乌灵参表皮上的纹路稀疏粗糙,这样的乌灵参肉质发黄,泡在水里会浮起来,是乌灵参里品质最次的。
由于乌灵参长在白蚁的巢穴之中,有时白蚁还会搬回老巢,这样乌灵参就会葬身蚁腹,而且也不是每个白蚁巢穴都会有乌灵参。
很多人发现乌灵参以后都会留着自己吃,不愿卖出去,所以在市面上出售的乌灵参就少之又少了。乌灵参长在地下深藏蚁穴。
乌灵参深藏地下蚁穴
它不像其他菌类一样,雨后就会出现,或者有个固定的生长地点,所以能不能找到野生乌灵参全靠挖菌人的经验和运气。
运气好的话,掘地两米挖出一两株乌灵参,运气不好的话,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能碰到一星半点。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种珍稀的野生中药材。
所以乌灵参就变得有价无市,稀缺时期,乌灵参甚至被炒到了一斤上万的价格,所以人们才说它的价格堪比黄金。
如果有机会得到一颗乌灵参,一定要注意保存 *** ,万一直接放在密封罐或者暴晒的话,它的药性就会大打折扣。
乌灵参
乌灵参的功效与加工 ***
乌灵参可以治疗失眠,还能降低血压。很多人上了年纪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的情况,服用乌灵参可以安神补脑。它还可以调理气血。很多女性有经血不调、身体虚弱的症状。
服用乌灵参可以恢复身体气血,如果女性正处于哺乳期,它还可以和猪蹄一起炖汤喝,有一定的催乳作用。乌灵参最忌讳的就是暴晒。如果拿到一颗乌灵参,可以先用清水冲洗表面的杂质和灰尘,然后拿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它自然阴干。
如果觉得这样太慢,或者环境不允许,可以把它蒸熟以后再烘干。烘干后的乌灵参需要放在一个密封的环境,再加一些干燥剂,防止返潮或生虫。
随着乌灵参的药用价值被慢慢发掘,如何大量种植乌灵参,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大自然宝贵的财富,就成了很多人的目标。所以,在先进科学的助推下,我国的乌灵参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模式。
乌灵参可以炖猪蹄
乌灵参的现代化生产
我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家公司,依据气候环境适宜乌灵参的地理优势,从2016年起自主研发了乌灵参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终于在五年后成功培育出了人工乌灵参。
这一技术还通过了当年绍兴市科技局的重点项目验收,并且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建立了面积达25亩的生产基地,还有一条占地300平方米的产业化生产线。
且公司正在积极为乌灵参的二次加工做准备,后续还会不断配套完善乌灵参培育和加工的设备。有了成功繁殖人工乌灵参的先例,乌灵参的数量将大幅度增长。
浙江某公司自主培育出了人工乌灵参
除了乌灵参的培育以外,我国关于乌灵参的进一步加工也有一些新成效。由于乌灵参子实体培育难度较大,所以有些科研团队,从乌灵参中分离出菌种,然后利用现代的生物发酵技术 *** 成乌灵菌粉。
乌灵菌抗疲劳、抗衰老、调节免疫力的多种功效被保留,科研团队将其 *** 为治疗失眠、头痛的药品后销量非常可观。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乌灵参的人工栽培将更加稳定和成熟,乌灵参的数量和价格会随之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乌灵参具有良好的抗衰老功效
结论
科学进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更加便利的生活,更是通过多种手段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乌灵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原本生长在白蚁巢穴深处的乌灵参,现在可以通过人工培育生长。原本价格堪比黄金,也在被制造出乌灵菌后,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药物当中,成了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一种中药。
虽然野生乌灵参的营养价值更高,但我们依然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要过度开发造成生态资源被破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乌灵参等野生植物的更大价值。
如今中药材成为了很多农民追捧的种植项目,因为药材的价格普遍比较高一些,虽然种植的周期长,但是收益却很不错。不过药材的市场水很深,尤其是一些如今大火的药材,或多或少都有炒作的嫌疑,而农民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找到其中很有潜力的项目。茯苓是一种酷似甘薯的药材,国内已经种植有近500年的时间了,需求量持续增长,之前被很多农民种植,如今已经被限制扩种,农民更需谨慎。
在众多的药材中,茯苓的名气是很大的,不少消费者都认识,并了解茯苓的价值。茯苓被认为是祛湿佳品,在很多家常美食中都有应用,比如有名的茯苓糕,在一些常见的药粥中也常用到茯苓。市场上的茯苓多为白色的块状,也就是茯苓块,当然也能见到一些茯苓粉,这些都是茯苓初步加工的产品,也是我们常见到的。其实很少有人见过茯苓的真容,更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是一种真菌,而且外形酷似甘薯。
茯苓的形状、颜色和甘薯很像,都是褐色的,但是中间的部分大不相同。揭开后的茯苓中间是纯白色的,这也是茯苓入药的部位,被称作茯苓的菌核。根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农民尝试种植茯苓,直到元朝,它才被大量种植,距今已经有500多年了,可以说茯苓是一味种植历史悠久的传统珍贵药材。茯苓性温和,可以和多种其它药材搭配,入药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四时皆宜,它的功效有很多,比如利水渗湿,益胃健脾,宁心安神等,可以药食两用,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
药用的茯苓多为白色方块,常见于四君八珍等方子,年需求量达到了3-4万吨,从2015年至今,茯苓的价格一直处在历史高位。因为它在这生活中很常用,除入药以外,还被很多养生保健人士钟爱于食补,需求就进一步加大了,最近这几年,茯苓的需求明显上涨,然而库存却很薄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导致价格居高不下。茯苓价格好,需求还高,如今市场存量少,供需矛盾比较大,扩大人工种植很有必要,并且茯苓经过数百年的种植,种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在如今很多地方,茯苓已经被限制扩种了。
茯苓属于寄生菌类,主要寄生于松木上,如果进行规模的人工种植,就必须大量砍伐松木,种植一亩地需要用到6至10吨的松木,用量是很巨大的。同时种植茯苓还需要开垦土地,对生态资源消耗极大。和种植茯苓造成的生态破坏相比,还是野生采摘的更环保些,也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人工种茯苓确实能够满足现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任由它发展,砍伐松木造成的生态破坏会更严重,得不偿失。其实茯苓的好行情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早就有农民种植,如果能合理调配各地松木资源,也算是减少现在供需矛盾的一个有效方式,你怎么看呢?
桑树全身都是宝,而桑白皮这块“宝”不可忽略!都说桑树全身都是宝,整棵树都可以入药,而桑白皮正是其中之一。桑树在江南地区随处都有种植,而且对土地的适应性强,容易生长。所以,桑白皮也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药物。桑白皮是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之一,而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泻肺平喘。但是,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桑白皮止血的故事。
桑白皮的传说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华佗上山采药,见有砍柴的妇女,一失手,腿被削破了皮,鲜血直冒。他连忙拿出止血药要给她敷,那妇女却说:“慌啥呀”?华佗说:“给你止血呀”!妇女说:“用不着”!说着,只见她削了片桑树皮,朝伤口一贴,用鸡屎藤绑扎过,又去干活了。
见此情形,华佗放心不下,拦住问:“不敷点药能行”?妇女说:“咋不行哩!庄稼人一年到头天天干活,划破皮、扭伤筋,家常便饭,要是动不动敷药,哪来那么多钱”?华佗想看个究竟,就住下来观察。
第三天,见那妇女解了鸡屎藤,揭下桑树皮,华佗一看,伤口竟然真的愈合了!华佗觉得很惊奇,便问:“法儿是谁教你的”?妇女说:祖爷教俺爷,俺爷教俺爹,俺爹再教俺,俺再教俺儿子和孙子,一辈一辈往下传呗”!
从此,医治皮破血流,华佗就用这个法儿,伤口愈合得又快又好。后来,有人把这法儿写进书里,桑白皮因此而为世人所熟知。
桑白皮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产地: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野生或栽培。以河南、安徽产量更大,并以毫桑皮(安徽省毫州一带)质量更佳。
性味:甘,微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清肝止血。
用法用量:
1 内服:煎汤,9-15g。
2 或入散剂。
3 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桑白皮的服用
《本草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因此,桑白皮可以治疗:
1 肺热咳喘
能清泻肺火,清肝止血。常与地骨皮同用。
2 水肿
尤其用于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常与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等同用。
3 衄血,咳血及肝阳偏亢之高血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佩兰
⊙运营编号:YNZY0003
茯苓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市场价格也并不是很贵,不过地域不同价格也会有所出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看看2018茯苓多少钱一斤,最新价格行情介绍。
2018茯苓多少钱一斤
关于茯苓多少钱一斤由于地域不同价格也会有所出入。
茯苓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很贵,批发价格大约在18元左右一斤,药店的销售价格通常在20~30元左右一斤,不同的药店可能费用也不一样。但是野生茯苓的价格会贵很多,如果既是地道药材又是野生的话大概在40元左右一斤。
茯苓的产地
茯苓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树的根部,我国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
茯苓的种类
1、茯苓皮: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2、带皮苓: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如无带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3、赤茯苓: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4、白茯苓: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5、茯神: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p#副标题#e#
茯苓怎么辨别
首先在外形上,假茯苓一般切成茯苓丁,为大小5~8毫米的方形药材,仔细观察,可见表面色泽略有不均匀,有的里面有霉斑,真茯苓断面十分细腻,不会出现粗纤维。
其次在味觉上,假茯苓入口微甜,真茯苓尝起来味道较淡。最后可以用稀碘液来检验,假茯苓滴加稀碘液后变成蓝黑色,但是真茯苓没有明显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假茯苓遇环境潮湿容易滋生霉菌,产生毒素后,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大家在购买茯苓用药时一定要认 *** 伪,以防自身健康受到伤害。
茯苓:生长在枯死松树根部,儿时常挖来卖钱,如今种植的30元1斤前言
导读:藏在枯死松树的根部,儿时常挖来卖钱,如今野生难觅靠种植才够吃
松树,这是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的一种树木了。既有野生的,也有一些是农民种植的。
别看松树很常见,可却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树木。因为这种树的树冠特点就是蓬松,所以而得名。
并且由于松树的适应能力强,寿命也很长,还被民间视为一种吉祥树。
至于松树的价值,估计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都能说出几种,这里也就不啰嗦了。
其实在松树林里面也有不少的“宝贝”,今天就和大家来说一说藏在松树根部的一种“宝贝”——茯苓。
这在过去农村不少人就常挖它来卖钱,可是如今野生的已经十分少见了,基本都是靠种植了,但是售价依然不低。
茯苓:藏在枯死的松树根部
茯苓,这可是从古至今都很受重视的中药材。作为我国原产的物种之一,茯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及种植的历史了。
并且在最初的时候,茯苓并不叫茯苓,而是“伏灵”。所谓“伏”的说文解字就是埋伏、埋藏,这也说出来茯苓的一种习性,藏在地底下。
而“灵”则和松树有关,因为古人认为松树是一种极具有灵性的树木。同时茯苓又是和松树共生共存的关系,自然也集聚了灵气。
直到后来,随着对茯苓了解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才从“伏灵”两字加上了草字头,就是为了用以和动物区分开来,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茯苓到底是何物?
茯苓这种药材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有些人没有见过它,却听说过茯苓的大名。而对于一些爱做饭的朋友们,应该是常接触到茯苓,尤其是在南方很多地区,就常用茯苓来做美食。
像两广一带,因为气候偏潮湿的原因,就喜欢用茯苓来做茶饮,或者是做汤羹、做糕点,甚至是用它来做菜肴,这也是很常见的。可以说,茯苓的食用 *** 是不计其数。
但是很多人都是见过加工好了的茯苓片,或者是茯苓块,却没有见过茯苓的真面目。
其实茯苓长得并不起眼,甚至是有点丑陋,有人形容它是掉在了煤灰里面的红薯,确实非常的形象。
茯苓作为菌科下属的一种真菌,它主要是寄生在枯死的松树的根部,并且是深藏着地底下的。
茯苓一般都是以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也不一。外表很粗糙并且有一层薄皮,外皮以棕褐色至黑褐色为主,并且还能见到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野生的茯苓个头都不大,往往生长数年也就是一两斤左右。切开以后会看到内部是白色的,晒干了以后更像是块状的淀粉。
也是因为茯苓是寄生在枯死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所以只有遇到合适的环境才能生长。再加上它又是藏在地下的,在地上是看不到的,因此采挖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儿时常挖来卖钱,如今靠种植才够吃
可是由于茯苓的药用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在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发现了茯苓的药用价值,并且还把它列入上品。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茯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
除此之外众多的医家们在行医用药的过程中也都对茯苓有着或详细或简略的阐述,可以说茯苓在我国的历史中从未消失过。
就连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对茯苓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比如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的佳句,就是借着茯苓和松树紧密相连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情。
正是因为茯苓如此高的价值,从古至今就有人去山里采挖茯苓。而在过去不少农村的孩子,就跟着父母进山去挖茯苓。
虽然茯苓是藏在地下,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可是有经验的人,还是能从一些细微的特征来判断地下有无茯苓。
笔者小时候也跟着爷爷进山挖茯苓,听他说经验丰富的人,只要拿着锄头在枯死松树的根部敲打几下,就能通过声音来判断地下也没有茯苓。
因为生长了茯苓的松树根部,锄头敲打以后所发出来的生意会更沉闷。在当时,有些经验丰富的人,运气好一天也能采挖几十斤茯苓。
但是以前的价格并不高,新鲜的茯苓也就是一两块钱一斤,就连晒干的也不会超过5元一斤。
但是在近些年野生的茯苓已经十分少见了,基本都是靠种植为主了。而且在前些年由于茯苓的价格偏高,在2010年前后茯苓要卖到35元左右一公斤,因而在很多地方还引发了不少农民跟风种植。
不过因为人工种植茯苓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低,种植的周期也不长。只要把松树锯成段了,再把菌种一起种植在土壤中,差不多半年就能长到几斤重一个。
正是因为种植茯苓的农民多了,茯苓的产量上去了,它的价格也就开始下跌,直接跌到了14元左右一公斤,并一直持续了多年。
但是在去年茯苓的价格又开始大涨了,如今就算是种植的茯苓也能卖到30元一斤(干货)了。
如果是野生的茯苓,那更是非常的稀有了,价格自然更高了,即便是上百元一斤依然难买到。
毕竟现在的人工成本高,而且会挖野生茯苓的人也不多了。
各位网友们,你们小时候可有挖过茯苓呢?在你的家乡现在还有野生的茯苓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茯苓药用价值高,学会人工栽培,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值茯苓,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药用保健功能 , 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 。由于野生资源锐减,人工栽培茯苓成为主要的获取途径,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种植茯苓,具有生产工艺简便、 栽培周期短 、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 近几年,南方很多省区人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
随着茯苓相关保健品的不断增加,我国茯苓产销量不断升高,每年都在100万公斤以上,而野生茯苓的数量仅占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茯苓药材都依靠人工栽培。茯苓的人工栽培,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给苓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茯苓植株的生态要求、栽培方式等,高产一直是困扰农户的更大问题。今天,农学博士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茯苓的高产种植技术,帮助大家种好茯苓这一味中药材。
一、决定茯苓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茯苓的总产量=接种数量×接种成活率×单蔸茯苓产量。这三个因素基数大,相应的总产量就高。接种数量取决于所选择栽培材料的质量,而接种的成活率取决于茯苓菌种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单蔸茯苓产量取决于茯苓品种结苓性能以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水平。而茯苓菌核的品质由茯苓品种种性和栽培管理决定。
二、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通常所说的茯苓,就是茯苓菌核,是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聚合而成的,呈现休眠状态,皮呈黑褐色,里面呈现白色或粉红色,主要有球形、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态,从几百克至几公斤不等。
2、生长循环
茯苓菌核的表面着生蜂窝状子实体,在子实体成熟之后,就会产生灰白色孢子。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产生菌丝体,初生为单核,单核菌丝经质配后,可以产生次生菌丝体,即双核菌丝。大量菌丝和营养物质集聚就可形成茯苓菌核。
3、生长习性
茯苓的菌丝体在10-35度的栽培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3-28度,如果温度高于35度,菌丝就容易老化。菌丝体在培养基生长,要求含水量为60%、pH值为5-6。如果是在土壤中生长,则要求含水量为25%,在砂壤中生长良好。子实体形成的条件为:空气湿度70-85%。
三、茯苓的高产种植技术
1、茯苓种植场地的选择
在种植茯苓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方位朝南或东南、西南,切忌北向阴坡,阴向阳光不足,地温较低,并不适宜菌丝生长和结苓,且特别容易生白蚁。场地需要有一定的坡度,以15-35度的缓坡为宜,有利于排水,平地易积水;但如果坡度过陡,不保水且土壤易流失。土质偏沙、土层深厚为好,必须是未耕种和未载过茯苓的老林地或生荒地,也可以是弃耕三年以上的土地。在春节前后,我们需要进行挖场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50厘米,并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以60-80厘米为宜,长度和宽度需要根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度为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随后进行曝晒,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在接种前的1周,我们需要按照15克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以有效防治白蚁的危害。
2、栽培料准备
在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我们可以砍伐松木低矮分叉枝丫,选择3-10厘米的枝丫截制成木段,段长在60-80厘米。然后削皮留筋,纵向间隔2-3 厘米,并削去2-3厘米宽的树皮,皮要削尽,见到木质部。将截好的木段按照#字型堆放于向阳通风的地方,使之充分自然干燥,横断面及削皮处出现裂纹,敲击声响清脆即可用于茯苓接种。
3、提高茯苓接种成活率
在松树蔸传引上茯苓菌丝,才可以成功孕育出茯苓;接种操作后,没有传引上菌丝的松树段木全部不长茯苓 。因此,确保松树蔸接种成活率高是成功种植茯苓的关键 。我们在茯苓接种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7个重要环节,方可保证接种成活率。
(1)选择更佳接种时机
茯苓接种的更佳时机为:经削皮处理的松树蔸锯口出现许多细微裂缝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如果接入优质菌种,菌种的成活率可以高达100%,且能够省去成活率的检查和补种工序。成活率高的原因在于:松树蔸经过干燥熟化处理之后,蔸顶断面心材部分会出现放射状的裂缝,既有利于接种于锯口表层的茯苓菌丝迅速向蔸内纵深扩展,又能够提高松树蔸内部的通透性,从而使菌丝生长健壮,加速菌丝后期养分的不断积累,有效缩短营养繁殖期 。正常情况下,可以比根部接种提前2个月结苓,并能够防止菌丝衰老退化。
(2)妥善堆放菌种袋
菌种袋绝不能大量堆放,更不可以接受阳光直接曝晒或者长时间放置于被阳光晒热的地面上,以免“烧菌”,最终导致菌种的死亡。
(3)做好接种前的松树蔸处理
为有效去除松树蔸接种部位表面的不洁物及杂菌,在正式接种之前,接种部位必须进行砍削,即便是经过削皮的削条,在接种的时候,也应该再砍削去掉松脂层,以确保菌种从缝中露出的部分与粗糙的新劈口紧贴,以促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劈口不能太深,否则会因削光了蔸口处菌丝最易生长的木质层而不利于吃菌。
(4)时刻关注天气变化
在茯苓的接种期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应该选择连续晴天及阴天进行接种。需要提醒的是,在久雨后的晴天只有待材料干时才能下种。在每年的初春,气温较低、阴雨连绵,松树蔸潮湿,上菌较为困难,应当注意避开,否则空窖率会显著升高。如果在7月的高温干旱期进行接种,菌丝的抗性很弱,应该选择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接种。
(5)掌握适当接种量
在对松树蔸接种时,菌丝接种量要适当。如果接种量过多,结苓季节到来前松树蔸中的营养物质被茯苓菌丝过多消耗,特别容易造成后期结苓时营养不足,进而影响产量;但如果接种量过少,菌丝就难以迅速蔓延,当结苓季节来临的时候,菌丝依据处于营养生长阶段,导致少结苓或不结苓。
(6)妥善覆膜
接种部位所覆的薄膜应该质量好且宽度足够,保证完全遮盖住蔸面使雨水不会流入。薄膜上应覆盖3-7厘米厘米高、堆成小山状的湿润细土,沿树蔸边缘按捺严实,以确保不漏气。有栽培条件的,土堆上面还可以再覆盖草毡或树枝遮阳。一般情况下,有薄膜、土堆及草毡的三重保护,松树蔸雨天不被淋雨,晴天不易干,可以有效确保接种成活率。与此同时,蔸顶接种法也可以防止白蚁对茯苓菌种的为害。
(7)妥善处置长距离调运的菌种
在茯苓植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茯苓袋装栽培种长距离运输导致的菌种活力降低问题。对于远距离购买茯苓栽培种,菌种可能经过火车、汽车甚至飞机运输之后,如果条件不适宜,极容易出现散乱、污染或变质的现象。在接种后,表现为栽培种带有杂菌,菌丝老化、萌发力差,封蔸面时间长,生长速度缓慢。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对于经长距离运输的菌种,如果不能及时使用,必须妥善保管,更好是置于空调房内低温保存,并尽量在菌种最适宜菌龄期内完成接种。
4、接种后的管理
(1)排水除草
大雨过后,我们必须及时检查苓场,如果发现蔸旁有积水,就要及时排除,以防止菌苗被浸;并把流失的土壤重新覆上。如果在雨季遇到连续性下雨,就应该考虑用薄膜覆盖生长的茯苓堆,以防止因积水过多造成烂苓。除此之外,如果茯苓生长处杂草丛生、土壤板结,就会影响日照及空气流通,从而抑制了菌丝生长发育,需要予以拔除。
(2)松土补土
松树蔸一般接种后的2-3个月开始结苓,秋末至冬季,茯苓就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第2年气温回暖后又开始生长。一般每年的4-6月份为茯苓生长膨大的旺盛期,这时就要经常给茯苓和松蔸补土,以防止露出土面受太阳曝晒。适时松土有利于茯苓生长,在结苓之后,我们可以用竹签将茯苓周围的土轻轻扒松,使土壤疏松透气,以便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但要特别小心,不能使茯苓与松树兜脱落。如果发现“吊丝苓”,则在三个方向松土,唯靠松木方向不能动,以免破坏“引 路”。另外,补土的目的,一是防止根部被曝晒影响结苓,二能够保护露出土面的茯苓 。露出土面的茯苓经过日晒雨淋,轻者质量变差,重者直接变质腐烂,而且还容易形成子实体,影响茯苓的正常生长。
(3)病虫害防治
★“瘟窖”
如果窖内菌丝发黄或有红褐色水珠渗出为“瘟窖”。我们需要及时清沟、排水,铲出窖面上的土层,露出段木为准。再曝晒3-5天,然后覆土。如果效果不佳,则需要整窖铲除。
★腐烂病
在发病时,植株会流出黄色黏液,失去特有的香气,品质会严重降低。在茯苓生长旺盛期,如果排水不畅或窖底积水,通气性差是这种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段木要清洁、干净;另外,我们需要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如果发现此病,应该提前采收。
★虫害
对于茯苓的虫害,我们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保证所选场地无虫害和虫害来源;另外要加大嫁接量,尽快上菌结苓;如果发现有少量虫害的时候,用高效、低残留药物对苓场进行撒施;如果苓场有香虱,也就是臭虫,可以在料头土壤里下樟脑丸。
(4)随熟随收
根据多年采挖实践证明,茯苓多次采收的产量比一次性收获要高数倍,而且更能保证茯苓的优质 。成熟的茯苓采挖之后,后续生长的幼苓才会逐渐增大,进而实现速生丰产。而当收未收的时候,成熟的茯苓会很快自然腐烂,幼苓也就不再长大。因此,在茯苓生长后期,我们要经常检查,发现茯苓皮变黄褐色、没有裂缝、皮下有空洞感的应立即采挖。在采挖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茯苓个体的完整。如果发现茯苓皮呈现红棕色、较结实且表面有裂缝,则为未成熟的茯苓,不宜挖取,应该覆土让其继续生长,并注意不能锄断松树蔸支根,以免影响以后批次茯苓的生长。直到松树蔸没有长苓能力的时候,才可以把抱根茯苓挖起,并要注意防止漏挖 。
农学博士有话说:在茯苓栽培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场地条件、栽培方式、栽培时间以及对苓场的要求必须全部满足高产的需求,才可以保证茯苓的优质高产,使农户取得足够多的经济效益。
寄生于已死松树上,近些年受热捧,40元一斤,常有农民去山里挖农村有着许多的野生植物,在以前的时候除了农村的朋友会食用之外,在城里并不受重视,不过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看重,以及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很多野生植物也被开发出来了,使得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野菜就是其中最为受重视的一类野生植物,这几年每年开春之后,都会有很多农民去野外采挖野菜拿到市面上去售卖,价格也十分不错,让很多农民因此而受益。
而除了野菜之外,很多野生药材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黄精、天麻、白芨、半夏等就是如此。不过依旧有很多药材还是以野生的为主,其中就有种叫做“茯苓”的药材,在近些年受热捧,40元一斤,常有农民去山里挖,那么它是否可以进行种植?以及是否值得种植呢?
茯苓是什么?
夏季野生菌的高发季节,很多生活在农村的朋友,都会在夏季的时候去山里挖野生菌,像笔者家乡这边,最多的就是一种叫做“枞树菌”的野生菌,它是生长在松树林里的,但在松树林里,其实不止有松树菌,还有茯苓。
不过这茯苓可不容易发现,它不像枞树菌那样是“藏”在松树林的松针下面,而是“藏”在松树的根部,因为这茯苓是一种寄生型真菌,只会寄生在已死的松树树干上,然后在松树根部形成茯苓菌菌丝,等它长大后成为了茯苓菌核之后,就是农民们挖到的茯苓了。
茯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早在我国西汉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茯苓这种药材,在《淮南子》中就有记载:“茯苓望松树赤而有之”。至于其采挖的 *** ,也是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详细记载:“今东兴见山中古松久为人防斩伐,其枯折搓蘖,枝叶不复上生存,谓之茯苓拨,乃掘取之。”
不过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很难的,没有经验的人去挖茯苓的话,基本上都会把茯苓挖毁了,所以现在很多有经验的农民,都会使用一种铁制锥状“探试器”, 在松林中,用观察松树生长状况和树桩周围地面情况的 *** 进行寻找,然后采挖野生茯苓。
茯苓的采挖。
因为茯苓主要寄生于已死的松树上,所以生长有野生茯苓的树桩周围的松树,会有明显的枯萎或衰败的迹象。有的松树树桩靠近地面的地方,会有白色或者淡棕色的菌丝,揭开树皮根,可见黄白色的浆液渗出。也有的松树树桩靠近地面的地方,会出现黑褐色的横线裂纹。
找到这样的松树树桩之后,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它附近有不长草的地方和不规则的裂隙(俗称龟裂级),敲打这些地方的地面,可发出空饷声,十有八九是长有野生茯苓。
接着用探视器插入地下再拔出,若是探视器顶部沾有茯苓的粉末的话,那么此处必定有野生茯苓了,就可以挖采了。野生茯苓个头较小,采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伤到茯苓,避免茯苓产生伤口,影响茯苓的品质。
采挖好的茯苓除去泥沙,切块,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再阴干就可以售卖了。
茯苓的种植。
近些年随着茯苓在市场上受热捧,其价格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根据品质不同,价格在40元一斤到60元一斤之间,所以常有农民去山里采挖它来售卖。那么问题来了,这茯苓是否可以人工种植呢?
答案是可以,不过由于茯苓是一种寄生型真菌,所以在种植之前就需要备好料,进行菌丝体的培育,这样才能正常的生长。另外要注意的是,茯苓种植地禁止连作,因为会有大量的其他菌类会影响到茯苓的生长。这些都使得茯苓的种植难度极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敢轻易尝试种植。不过茯苓种植好了以后,其产量也还是很可观的,并且人工种植的茯苓在市面上的价格也还不错,一般在20元一斤左右,有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考察一番。
各位朋友,你们去山里挖过野生茯苓吗?欢迎评论?交流哦!
茯苓那么好,你知道要怎么来吃吗?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胃、宁心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悸、倦怠乏力,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现代研究表明,茯苓还具有保护心脏、抗癌、抗炎、抗菌、利水、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怎么来选购茯苓?茯苓可分为安苓和云苓两种,安苓多为栽培品,主要产于安徽地区,云苓多为野生品,云南地区生长的茯苓质量更好。茯苓为大小不一的立方块或方块状厚片,颜色为白色、淡红色或棕色。茯苓气微,味淡,咀嚼有粘牙的感觉。
茯苓的吃法很多,可以冲水内服,也可以药煎服,还可以加到其他食物中一起食用。
冲水内服,将适量茯苓粉放入杯中,加开水,搅拌均匀后服用。每次泡水3~5克,每日泡三次,泡的时间应超过30分钟。
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对于长时间饮酒的患者,出现的第二天宿醉的症状,可以通过茯苓泡水来进行明显的缓解。
入药煎服,将茯苓粉用纱布包好,配伍其他中药煎汁服用。如果是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造成的失眠健忘,可以用茯苓、黄芪、当归、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药材合用或泡水代茶饮。茯苓加上黄芪还可以祛湿补气,用于气虚水肿、补气升阳。
如果是水停中焦也可以用茯苓。水停中焦是汗出后,胃阳被伤,胃的生理功能失常,胃腐熟食物的功能降低,会导致水停中焦。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组合有温胃阳,散水饮的功效。
做成食品,将茯苓粉加入食物中,制成茯苓饼等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肾虚者不可食用茯苓粉,阴虚而无湿热、气虚下陷者、虚寒滑精者谨慎食用茯苓。
安徽这个县不一般,地处北纬31度附近,中华九大仙草占了4个安徽省霍山县,隶属于六安市(lu an),大别山腹地,虽然地处深山,但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却拥有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地方:境内坐落着大别山更高峰——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新中国之一坝——佛子岭水库,“江北毛竹之一县”,“中国竹子之乡”,黄芽之乡——霍山黄芽原产地(“安徽三黄”之一,大家可以在头条搜索“安徽三黄”)。
霍山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
霍山山区
说起“药岭”,就不得不说到霍山境内的植物资源了,据统计,霍山县境内拥有超过3000多种木本和草本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多达1600多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药岭。其中像霍山石斛、野生灵芝、杜仲、人参、药百合、茯苓、断血流、山茱萸(枣皮)、何首乌等等都属于道地中药材。
不过在这1600多种中药材里,最为稀世的还属这4种: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野生灵芝、何首乌和野生茯苓。
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中记载有中华九大仙草,其中霍山就拥有其中的四种,这四种分别是:石斛、百二十年首乌、深山野灵芝、花甲之茯苓。(大家可以在头条搜索中华九大仙草另外的5种)
石斛
石斛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山谷”。
这里记载的石斛就是铁皮石斛,有些地方也叫做不死草、还魂草,药用价值极高。其中安徽霍山所产的野生铁皮石斛药用价值更高,品质更佳,是石斛中的上品。不过这种野生的霍山石斛非常罕见,不是一般人能够见到的。
霍山石斛
百二十年首乌
霍山县以山地地貌为主,地处北纬31度附近,境内森林覆盖率非常高,自然条件优越,其中一些深山老林中时常能够发现何首乌的踪迹,作为中药材,何首乌之所以被列为上品,被《道藏》列为九大仙草,当然要称之为仙草,肯定有特殊的地方,《道藏》中把百二十年的首乌称之为仙草,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百年的何首乌极其罕见,很多普通药农一辈子也难以遇到一株,由此可见其珍贵之处。
中药材何首乌
深山野灵芝
深山野灵芝在霍山山区并不罕见,像我的话,每年进山采药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野生的灵芝,不过我所见到的大多数年限都很短。
灵芝自古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长寿的的象征,《道藏》把深山野灵芝列为九大仙草之一,也是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野生灵芝
花甲之茯苓
霍山县不仅拥有众多的野生道地中药材,也有着众多的栽培中药材,譬如茯苓,在霍山山区,有很多农村家庭就培育茯苓。可以说茯苓在霍山也算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了。
不过《道藏中》记载的花甲之茯苓就实属罕见了,一般来说,中药材茯苓的培育期一般都在一年以内,生长长达60年之久的茯苓也是极其罕见的,因此被《道藏》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也不为过。
中药材茯苓
当然了《道藏》中所记载的九大仙草,并非我们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就如我上文所说,野生的霍山石斛、百二十年的首乌、花甲之茯苓这些都是极其罕见的中药材,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难以窥其真容,由此可以想象,把它们称之为仙草也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