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日华子本草》)
【基原】为豆科植物赤豆或赤小豆种子。
【异名】赤小豆、红豆。
【性味归经】甘、酸,平。入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除湿,消肿解毒。
【应用】
1.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3kg,煮去汁,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2.脾阳不振,水肿消长反复,以腰下为甚:赤小豆30~50g,粳米100g,白糖适量。(《遵生八笺》)
3.瘾疹瘙痒:赤小豆、荆芥穗等份为末,鸡蛋清调食。(《本草纲目》)
【按语】
时常用于煮赤豆汤、赤豆粥或研成细沙作豆沙馅,加工成各种食品。民间赤豆汤用来补血,与红枣、桂圆同煮。赤豆叶、花、芽均可为药。叶能涩小便,治疗小便频数之症。赤豆花主治痢疾、伤酒头痛、疔疮、丹毒等证。赤豆芽主治便血和妊娠胎漏。
【参考文献】
1.《内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药性论》:“能令人美食;末与鸡蛋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胃。”
3.《本草纲目》:“辟瘟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用水调之,无不愈者。”
不管是肾病水肿还是功能性水肿,临床上都很常见,小编找了两篇文献,他们手拉着手,介绍了一个食疗的验方。
水肿治验
作者/张炯标
适应症:凡水肿、腹水,服用该方,往往有良效。
处方:花生仁三两,辣椒一两,蒜头二两,赤小豆四两,红鲤鱼(去肠杂)半斤。(无鲤鱼可用牛肉半斤代替)
服法:混合煲极烂(约一小时),以不甚辣为度,空腹温服。
典型病例:萧xx,女,46岁,社员,1958年患水肿,治疗半年不愈,病情加重。病者面色青白,晦暗无光,目合神疲,腹胀如鼓,双下肢肿胀;脉沉细欲绝;三天无大便,小便亦很少,卧床不起。
服上药一剂,水肿即退大半,能坐立。再服一剂,水肿消失,行动自如。续服加味理中汤:党参一两,白术八钱,炙草三钱,炮姜三钱,肉桂二钱,陈皮三钱,三剂即痊愈,恢复劳动。
按:辣椒、赤小豆有利水消肿作用,蒜头善化气行气,红鲤鱼、赤小豆能加强血液循环,花生仁助鲤鱼以扶正。用此法医治正虚邪实的严重水肿病人,屡收良效。
——《新中医》1975年01期
鲤鱼赤小豆汤治水肿
作者/郑志汉
翻阅杂志,拜读75年之一期《新中医》发表了张炯标“关于水肿治验”一文,介绍用鲤鱼赤小豆汤(原方未名,笔者拟名)治疗水肿有效,受益颇深,近几年来用于临床几例,均获良效,现择两例介绍如下:
例一:周XX,男,24岁,战士。84年10月5日初诊,自述一年前因全身浮肿住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经用中西药等综合治疗后浮肿消失,病情稳定。
一周前因洗澡受凉,次日出现咽痛,发烧,尿少,每日尿量只有200—300ml,继而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伴有腰部酸痛,纳差,尿蛋白(++++)。经用青、链霉素、双氢克尿噻、速尿、中药等治疗后,咽痛、发烧消失,静注速尿时浮肿稍减,而后复然,故来诊。
症状同上,血压120/80mmHg,眼睑及颜面肿胀,面色白,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双下肢呈凹陷性浮肿,胖舌有齿痕,苔白根腻,脉沉滑。
辨证为阳虚水泛,本想拟用真武汤,细察以前所服方药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均无效,思虑再三,试用鲤鱼赤小豆汤原方:
红鲤鱼250克(去肠杂)、赤小豆230克、花生米150克、蒜头100克、辣椒50克,同煲至极烂,空腹温服(吃鱼喝汤),嘱先服三剂。一剂后每日尿量增至800ml,三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纳增进,颜面浮肿消退,唯下肢仍有轻度浮肿。效不更方,又进三剂,尽剂后浮肿全消,尿蛋白(+),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二:髙xx,女,38岁,已婚,工人。83年12月初诊,自述反复出现全身浮肿2年余,尤以劳累后或久站时浮肿加重,影响工作,晨起肿自消,伴有心悸,畏寒肢冷,腰酸腿软,经期错后,食纳稍好,大便时溏。
曾两次住院经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疑为“特发性浮肿”,两年来服过中西药不少,疗效欠佳,病情时轻时重,性情忧虑。查见精神不振,面色虚浮不华,心肺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浮肿明显,舌淡苔白稍腻,脉细弱。根据以上病状,辨证为脾虚水肿。
考虑病人以往服过汤、丸药不少,疗效均不佳,故投鲤鱼赤小豆汤:红鲤鱼250克(去肠杂)、赤小豆200克、花生米100克、蒜头100克、辣椒50克,混合同煮极烂,空腹温服(吃鱼喝汤)。
连服五剂后浮肿全消,精神大振,病状明显改善,面有起色。而后改用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调理而告愈。一年后碰见其夫,问起该妻病情,述自从服用上药治愈后,浮肿未再复发,身体健康。
按:鲤鱼甘平,李时珍谓:“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故有利水、消肿、下气等功效;赤小豆甘平,辣椒辛温,二者合用能加强血液循环,起到利水消肿作用;蒜头辛温,善行气化气;花生米助鲤鱼扶正,而达到祛邪之目的。
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对正虚邪实的严重水肿病人,用之良效。该方不但疗效迅速,而且药简易得,所用之品,皆是人之食物,对于水肿病人有利无害。方中所有成分均应混合同煲至极烂(约煮1小时),不能放盐,若觉口淡无味时可少佐备调之。
——《陕西中医函授》1985年05期
本文摘自《新中医》1975年01期和《陕西中医函授》1985年05期,作者/张炯标、郑志汉。
导报君语
热浪翻腾“温风至”
有什么“清补凉”秘方?
这题
导报君会!
广东人的饮食文化充满智慧,除了在食材上讲究新鲜清淡、不时不食外,在搭配上也有独特的见解,“老火汤”便是其中一绝,不但营养有益,还因各种食材之间的相互配合而显得口味独特。
在“老火汤”的经典搭配中,常用薏米和豆类搭配熬制,其营养美味都被很多老广们记住。
家喻户晓的“清补凉”汤料
广东人的“老火汤”有“药食同源”之效,除了常见的健脾、祛湿、清热等功效外,有些“老火汤”还有对部分病症有食疗之效。
它们“似药非药”。这些汤水往往不是用传统“药材”熬成的,喝起来也不苦涩难食,反而美味可口。所以,在广东人的饮食里,煲“老火汤”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日常习惯。
说到“老火汤”配方,就算把双手双脚的指头加起来,也未必能数完。而其中,老广们必然会说到家常汤料——薏米。
因其“健脾祛湿”的功效,在广东民间常用薏米作为“清补凉”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薏米又名薏仁、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草珠珠、六谷子等,既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
薏米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去湿、利水消肿、清热排脓、舒筋除痹等功效,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米也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肌肤光泽细腻,可以消除斑雀、粉刺、妊娠斑、老年斑、蝴蝶斑,对痤疮、脱屑、皮肤粗糙、皲裂等都有非常好的食用疗效。
一般来说,薏米用作汤料、做糖水时,往往会和“豆类”搭配,如常见的赤小豆、红豆、扁豆(眉豆)、黑豆等。对此,有一些营养专家认为,发明这些“薏米+豆”搭配的,一定是位中医高人。
其实,我们觉得,他还是一位烹饪高手:在成千上万种药效相近、味道不一的食材里,他偏偏只挑选出这薏米与豆类同煮,个中缘由,不止“药效”那么简单,“味道”可能才是关键。
所以我们请来了饮食行家,与这位烹饪高手对“薏米+豆”的理解,来一次“味道”上的解读。
浑然天成的独特口味
在日常汤水中,“薏米+豆”较少单独出现,它们往往会与猪肉、鸡肉或鱼肉搭配,做成“红豆薏米猪骨汤”“薏米扁豆炖老鸡”“扁豆鲫鱼薏米汤”等。
不过,除了入汤,这个搭配还可以做粥或糖水。而从这几种做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薏米和豆,相当于“汤胆”配方,很多汤料、食材,都可以围绕它做文章。
饮食行家冯昔贤认为,这种搭配很有可能是经过古代厨师们,在药理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研究出来的。他的看法是,拥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有许多,根据药性,薏米可与很多食材搭配,如芡实、淮山等;而豆类除了赤小豆只能入汤之外,红豆、扁豆、黑豆等几乎可适用任何做法,所以从理论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必要搭配。
然而促成这样搭配的原因,或许与它们各自的口味特性,能在搭配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关。
首先,它们两者在口感上具有共性。在祛湿的食材里,薏米、豆类,还有芡实、淮山等,都以粉糯而略带韧性著称,这种口感使它们无论是入粥还是入汤,吃起来的口感都非常特别。
然而,在祛湿食材里,其实燕麦和糙米同样具有这样的口感,为什么古人们不选择这两种食材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它们之间的味道配合是“浑然天成”的。冯昔贤介绍,薏米与芡实、淮山等有所不同的是,它在味道上不光有一种清甜而不腻的特质,而且都有一种“越嚼越甘”的“绵甜”之味。
这种“绵甜”在许多的祛湿食材中的表现都不太明显,所以需要搭配如赤小豆、绿豆、红豆等这种甜味张扬的食材。这样一来,其味道层次分明且和谐。
所以,我们很少会见到“绿豆+淮山”或“赤小豆+芡实”这样的搭配,但薏米却可以和豆类搭配入汤,以使之甜味更细腻,两者的原味互不干扰,又能互补味源,所以可以说得上是天衣无缝的组合了。
红豆薏米猪骨汤
材料:
大骨250克、红豆120克、薏米100克、盐、料酒、姜片、蜜枣、白醋适量。
做法:
1、把红豆和薏米洗净,提前泡4小时;
2、锅中放适量水,加姜片和料酒烧开,加入骨头去血水;
3、把骨头捞出用清水冲洗一下,骨头加入锅中,加入红豆、薏米、蜜枣;
4、滴上几滴白醋,开火煲3小时(水开后转小火),煲好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薏米煲汤的关键
薏米与豆入汤的小技巧是,把薏米先炒一下,炒到微黄的时候再与其他汤料一同煲,这样做出来的薏米汤会更香甜。
图文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记者 冯睿峻
部分图片来源 | ***
编辑&排版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融媒体编辑 木夕
大暑将至,闷热多雨,多给家人喝这粥,清热祛湿,轻松度过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除气温炎热之外,还是多雨的季节,又湿又热,不少的朋友稍微动一下就会出很多汗,总是提不起精神,身体沉重,让人觉得很疲惫很困很累。这不仅仅是因为夏天炎热的原因,还更可能是因为湿气积聚在人体内。所以日常多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材尤为重要,我每年这个时候,会用赤小豆、薏米煮粥吃。它们两者都有很不错的食疗作用,很多人不知道呢,来了解一下吧。
这也是老一辈的人传下来的方子,两种食材一红一白,薏米有除湿通肠和清热消水肿的功效,而赤小豆中含有皂角甙,能够祛除体内积聚的湿气,将薏米、赤小豆熬制成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被人体吸收,对于祛湿和健胃脾来说有很好的效用。另外我还搭配了莲子和百合,组成一款具有祛湿健脾胃、清热解暑的食疗佳品,口感清香柔滑,男女老少皆可食用。
在夏季赤小豆薏米粥是流行的健康养生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对这方子却并不熟悉,存在误区。有一部分人以为赤小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红豆,其实这是错误的,单从外观上看,这两种食材是很像的,但细看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而红豆比较圆;从口感来看,赤小豆质地坚硬,难以煮烂,红豆则更软,容易出沙;从功效来说,红豆是养心,赤小豆才显著的祛湿、利水、消肿之功效。大家不要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食材】:赤小豆 适量、薏米 适量、莲子 适量、百合 适量、冰糖 适量(赤小豆对比薏米的用量一定要在1:1,大家可以根据家庭情况酌情增减)
【做法】:1、把赤小豆薏米洗干净,浸泡1小时(不浸泡也可以,要煮久一点)。
2、浸泡过的赤小豆、薏米和莲子一起入汤锅,一次性加入足量的水,盖好锅盖,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
3、加入洗干净的百合继续煮10分钟,百合易煮烂,所以选择后放;
4、最后煮到豆子开花,百合软糯后,放入冰糖调味即可;
赤小豆薏米粥好吃的同时还能祛湿,超爱的一款早餐,做法简单,大暑时节赶紧给自己家人煮上一锅吧!
【小提示】:
1、胃不好的朋友不要直接用生薏米,薏米性凉,更好炒一下,炒制后药性就偏于平和了,它的健脾作用和利湿作用都比较好。
2、如果是用电饭煲或电压力煲,只要晚上睡觉前放好材料,预约时间,早上只要加点糖就可以吃了。
3、煮赤小豆薏米粥千万不要加入大米一起熬煮。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加入大米同煮,粥就变得黏稠,赤小豆、薏米本身所具有的祛湿功效就没有了。
春夏交替湿气重,常喝这碗汤健脾又补肾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庆钧
岭南春季天气潮湿,老人、亚健康人群由于肺、脾、肾三脏虚弱,运化不力,常常会感觉体内湿气重,表现为皮肤黏腻、胃口差、大便不畅、易乏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内科蓝森麟教授为您推荐一款芪牛茯山四仁龙骨汤,此汤清补兼备,既可清热解毒、除湿去浊、调中开胃、舒筋活络,又可健脾补肺、滋肾益精、强壮筋骨。
图/视觉中国
材料:五指毛桃、牛大力、土茯苓、怀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各30克,赤小豆100克,无花果4只,广陈皮10克,猪脊骨750克,鸡脚6只,火腿肉50克。
做法:猪脊骨洗净斩块,和清洗干净的鸡脚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血沫;火腿肉洗净,切小粒。然后,连同其他洗净的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Tips:广东人煲汤喜欢放一两片陈皮,陈皮性味苦辛温,既可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汤补而不滞,又可去除骨肉的腥臊味。
快入伏了,有条件的常喝“三豆汤”,降低暑气,精神饱满过伏天俗话说“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古人告诉我们五谷杂粮养人,同时强调豆类更为重要,进入7月即将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喝水多,流汗多,营养损耗也多,夏季又讲究“清补”,失去了营养不能大鱼大肉的“补”,而从豆类中获取营养是很不错的选择。
用绿豆、黑豆、红豆搭配,煮成“三豆汤”,这3种豆子都是高钾低钠的食材。三种豆子的营养各有所长、互补遗缺,尤其是煮好后放入冰箱中冷藏,喝起来更是冰凉舒爽,瞬间就赶走了身上的“热气”,还不用担心“受寒”,比任何雪糕、饮料都健康解暑,天气再热也有精气神,让家人元气满满过伏天,有条件记得多喝。
三豆汤
所需食材:红豆、黑豆、绿豆、冰糖。
1、取同等量的红豆、黑豆和绿豆放入碗中,清水淘洗干净,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2个小时以上,因为豆类食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很容易变质,因此豆子在浸泡的过程中,更好放入冰箱中冷藏,避免变质。
2、豆子浸泡后倒入电饭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按煮饭键煮30分钟左右,豆子大部分被煮开花就说明煮熟了。
小贴士:用电饭锅比较省事,不用担心会溢锅,也不用看着,也可以用砂锅煮、陶瓷锅等,但注意不要用铁锅煮,因为铁锅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尤其是绿豆中含有大量的类黄酮,若是用铁锅煮,绿豆中的类黄酮等活性物质会与铁锅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煮好的汤水颜色会变的比较黑。
3、豆子煮好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者晾凉后淋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老井说——
三豆汤豆子的选择需要注意,红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红小豆,另一种是长形的赤小豆,传统养生认为:红小豆更偏向于补充元气,而赤小豆的作用则更偏向于清热除湿,因此做三豆汤更好选择赤小豆。
小满时节,湿热缠身,干了这碗薏仁陈皮水鸭汤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更爱陇头麦,迎风笑落红
这是宋代欧阳修的《五绝·小满》。它是一首描写小满节气时的风景诗,绘出了初夏柳绿、夜晴,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色。“更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那种麦浪叠叠,微风落红的景象,是何等的惬意呢?
时间飞快,又到了小满节气,这个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旺盛,怎样清凉安然的迎接美满的夏天?
小满节气养生
小满节气养生需要:祛火、除湿、健脾、养心。
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如果此时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就会产生内热。这样,外热、内热一起来,就会出现一系列热病。所以要注意祛火,饮食清淡。
随着天气变热,人体消耗增大,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此时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
夏季心阳最旺,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的保养。有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特别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所以,小满时节要做好自我调节、笑口常开。
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人体的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更大,很多人一到雨季就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
小满时节吃这些
在小满时节,饮食调养宜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忌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健脾祛湿的食物很多,比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黄瓜、洋葱、荷叶、茅根、玉米、丝瓜、黑木耳、胡萝卜、白扁豆、马齿苋、藕、山药、芹菜、西红柿、鲫鱼、草鱼等,这些食物是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而辣椒、茄子、蘑菇、芒果、菠萝、榴莲、海鱼、虾、蟹、各种肉类生湿助湿的食物要尽量少吃。
理气健脾说陈皮
陈皮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等。它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中医药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意思是说,橘皮,其味苦所以具有理气燥湿的作用,其味辛所以有升散的作用,而性温和缓。橘皮能治百病,就是因为它具有理气燥湿的功效。而且陈皮同补药一起用则补虚,同泄药一起用则泄实,同升散药一起用则升散,同沉降药一起用则沉降,是一味有多种治疗用途的常用药。
陈皮配薏苡仁 健脾祛湿好伙伴
薏苡仁颗粒饱满,色白质净,入口软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薏苡仁可做羹、煮粥、烧饭,为滋补美食。
除食用外,薏苡仁又是药中佳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强烈推荐:陈皮薏米水鸭汤
主料:
水鸭肉250克,陈皮6克,薏苡仁30克,莲子30克,怀山药12克。
配料:
生姜10克,盐适量。
做法:
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块备用;薏苡仁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用水稍浸;怀山药去皮,切块;陈皮、生姜用水洗净,切片。然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砂锅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煲2小时,临出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水鸭味甘,性微寒而无毒,有补中益气、消食和胃、利水消肿及解毒的功效,而且水鸭的肉味鲜甜且含脂肪少,很受瘦身人士欢迎。薏苡仁是一种具有很好的祛除湿邪效果的谷物,广东人经常用来煲汤或煮粥。加入陈皮有助于消化,可帮助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莲子经常用作补益药,可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山药健脾补肾,是很好的清补佳品。
文/药学部:李松梅
图/来源于 *** (侵删)
春天“湿意”浓 靓汤助您除寒湿来源:康美中药养生 01-02 14:18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体虚、身子不强健,一般这种虚弱是分为两大类而言的。其一种是气虚,另一种是血虚。当我们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气血不足所致。
所以想要调节身体,就要从养血气开始。养血气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它会严重影响到我们日常正常的生活。
那么,该用什么 *** 治疗气血虚弱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治疗 *** 。
血虚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
补血的药物: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血虚忌食:荸荠、大蒜。
血虚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推荐食谱: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气虚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身体各种功能减退,不一定是生病,很可能是因为气虚导致的。
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气虚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推荐食谱:怀山百合莲子汤、黄芪山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身上。
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推荐食谱: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另外,可用一些补气的药物调理,如人参、黄芪、白术、红枣、甘草用来炖鸡或排骨以补气。
用人参进补,有一定的讲究。在家里,用人参进补要格外小心,应以小剂量、短疗程为原则,更好在服用之前咨询一下医生。
女性气血不足食疗推荐
01、四物汤补血抗衰
女人补血,首推“四物汤”。四物汤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四味药各等份组成: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
白芍:养血柔肝
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
四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调血而不伤血,可使营血调和,有调经化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四物汤可增加红细胞数目,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作用。由于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显著,后世医家还将四物汤称为“妇科之一方”、“妇女之圣剂”。
四药各用10克,加水300毫升,沸腾后小火煎煮20~25分钟,浓缩到150毫升,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另外,还可取少量药材与鸡肉、羊肉炖食,非常适合女性朋友。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药性偏温,体质热盛的人群不宜使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该方还容易滋腻脾胃,脾虚没胃口的人应慎用。
02、酸枣仁赤豆龙眼汤
材料:赤小豆80克、龙眼10颗、花生30克、核桃10颗、酸枣10颗、冰糖、红糖适量。
做法:
1、赤小豆洗净,浸泡2小时;龙眼、酸枣、核桃、花生洗净备用。
2、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赤小豆、酸枣、花生,大火烧开。
3、放入龙眼、核桃,再次煮开,加冰糖、红糖,小火煮1小时。
4、出锅即可享用。
03、当归鲫鱼汤
材料:鲫鱼(1条)、当归(1支)、枸杞(2汤匙)、黄芪(10片)、姜(5片)。
做法:
1、鲫鱼洗净拭干水,在鱼背处横切一刀,将1汤匙盐均匀地抹在鱼身上,腌制15分。
2、当归洗净切成片,姜切成丝,枸杞和黄芪洗净沥干水。
3、将当归、黄芪、枸杞、1汤匙料酒和4碗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焖煮25分。
4、往鱼腹塞入少许姜丝,将鲫鱼放入瓦煲内,倒入熬好的当归汤搅匀,大火煮沸改小火煮35分。加1/4汤匙盐调味,便可出锅。
04、枸杞红枣乌鸡汤
材料:乌骨鸡、大葱、陈皮、高良姜、草果、枸杞、红枣、料酒。
做法:
1、将乌骨鸡清洗干净,剁成块。
2、将大葱切段;把陈皮、高良姜、草果用纱布包起来。
3、砂锅内放上水,将纱布包和鸡块放进去,加料酒、葱、枸杞、红枣同煮。
4、旺火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炖熟、炖烂,然后捞出纱布包和葱段即可。
鲤鱼赤豆汤——除湿开胃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具有利水祛湿,消涨除肿、催乳功效。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食用。
材料:鲤鱼1条、赤小豆100克、蒜头、姜片、盐、食用油。
做法:
1、赤小豆洗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将豆子浸膨胀;
2、姜去皮,洗干净,切成薄片;
3、蒜剥好,洗干净,用菜刀拍扁;
4、洗净宰好的鲤鱼,沥干水分;
5、锅里放入两汤匙油,放入鲤鱼煎,待表面煎至微黄,然后翻另一面面继续煎,鱼两面煎至微黄,盛起;
6、在汤锅中放入清水先煮沸,然后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钟,转小火煲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