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豆适合哪里种植,黑土豆适合哪里生长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66 0
陕西神木市尔林兔镇: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农网】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

机械化智能化助农 提升农业效益

尔林兔镇位于陕西神木西北部68公里,属风沙草滩区,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12个行政村,6256户,总人口1.65万人,土地面积541.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0.8万人,耕地面积7.95万亩。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葵花、紫花苜蓿、中药材。

尔林兔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该镇2021年在全镇试点推广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助力小农户稳面积、保丰收,推广耕、种、管、防、收等产中环节全程托管,一改过去驴拉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现代化智能化的农作新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生产作业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更大化。

产业政策优化 畜牧业发展迅速

尔林兔镇是传统农业大镇,村民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近年来产业政策优化,加上青储玉米和紫花苜蓿(蛋白质高营养大)等优质充足的饲草资源和农作物秸秆,畜牧业更是蓬勃发展。按照榆林市的整村推进牛羊养殖项目的要求, *** 推广特色种养殖,养殖主要是引种改良,引进西蒙特尔黄牛,杜波、黑萨等品种羊繁殖繁育。推行标准化圈舍和草棚改造,提高养殖能力,提升养殖效益。目前,全镇存栏牛8000多头,羊子18万只,猪20000头,禽类80000羽。

养羊大户饲养的白绒山羊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推动休闲农业和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尔林兔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和旅游新业态。尔林兔镇依照神木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布局,镇上充分突出“农业+旅游”,搞文旅融合发展。

尔林兔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碱淖,湖内栖息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金雕、黑鹳和白肩雕等。近两年,镇上依托4A级景区红碱淖和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在木独兔村开发了大漠渔村,袁家圪堵村非遗柳编厂重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风光,从草原到渔村到非遗柳编厂形成了环线旅游线,不仅风光旖旎,同时带动了镇域经济。

美丽的尔林兔大漠渔村

人居环境的整治 踏上新时代文明快车道

尔林兔镇按照“党建+”模式,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镇情实际,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先点后面,统筹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对废弃物、野广告、河道沟渠等进行地毯式处理。全面推行卫生市场化托管,使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获得感。

作者:张茜 范云峰 王克勇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富硒资源孕育高品质农业

河北石家庄栾城区西营乡小代梅村,村民正使用农用机械收获彩色土豆。 李明发摄

初夏时节,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小代梅村聚满合作社的彩色土豆种植基地里,碧绿的叶子一望无垠,几名农民头顶帽子正在作业。

“我们这里地处富硒带,种出的土豆含大量花青素,因此有紫黑、嫩黄、粉红等多种颜色,是本地的特色产品。”聚满合作社的负责人贾同斌边查看苗情边介绍,他们今年种植了400多亩土豆,包括玫瑰、石薯、黑美人等10多个品种。“栾城的彩色土豆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种植经济效益好,每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是普通土豆的3倍至4倍,我们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和‘保底+分红’等模式,吸引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栾城区位于石家庄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和富硒土壤带,其天然富硒土地占全区农用地总面积94.26%,是传统农业大区。当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打造彩色土豆、紫小麦、富硒小米等富硒特色功能农产品品牌,推动富硒农产品向富硒产业转变,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杨会庆是当地的种粮大户,种着百余亩富硒强筋麦。“以前种地起早贪黑,非常辛苦。如今,我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播种、管理、收获、收购全由专业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不但粮食价格能卖得高,每亩地的投入成本也降了不少。”

杨会庆所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提升规范经营水平,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分散小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栾城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焦建龙说,去年,联合体营业收入超38亿元;截至目前,栾城区已培育发展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家,成员总户数超8700户。

农产品不仅要品质好,还要卖得好。在栾城区古栾水镇主街上的“栾城集”二号店内,记者见 *** 架上富硒面、富硒小米、沙琪玛、无花果等产品琳琅满目,不少游客正在里面挑选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各不相同,但包装设计统一,上面都印有“栾城集”的标识。

为打通农特优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栾城区以供销社为主体创办了区域品牌供销平台“栾城集”。该平台集聚了全区32家合作社、种植大户和生产加工企业,涵盖了富硒农产品、农业产业化产品、非遗文创产品等210余个品类商品。借由供销社资源、传统集市和 *** 渠道优势,平台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营思路,加强产品推广,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本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带动农民种植合作社、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共同致富。

“以前手里不缺好产品,愁的是销路。”说起“栾城集”带来的利好,富硒紫麦产品供应农户赵广豪说,“以前销售靠自己单打独斗,现在有‘栾城集’帮咱闯市场,这销售额是蹭蹭往上涨。”在给“栾城集”供货前,他们的紫麦系列产品月销售额平均只有8000余元,而现在月销售额更高达到35万元。

栾城区供销社副主任郝莹表示,目前,“栾城集”的3个品牌店铺通过实体店经营、直播带货、微商城等多种方式经营,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既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栾城区将继续培育当地富硒农产品品牌,提升质量,拓展销路;同时,组织举办栾城区草莓节暨乡村旅游活动和樱桃采摘活动,加强农旅融合,培育观光农业和休闲采摘业态,将现代农业园区与乡村旅游景点串点连线,构建以富硒农产品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栾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新庆说。 (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

藏北高原牧民追忆 *** 申扎县 *** 干部王军强

2022年4月,王军强(右二)参加申扎县极高海拔大棚蔬菜种植试点活动,土豆种便是其主导引进。 申扎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中新网 *** 8月15日电 题:藏北高原牧民追忆 *** 申扎县 *** 干部王军强

中新网记者 江飞波

“为了解决我们申扎县极高海拔牧民的吃菜问题,今年年初,王军强常务副县长对接协调了外地部门、公司,引进了黑土豆。我记得4月25日,他还参加了简短的试点种植仪式,现在,大棚里的这些土豆长势良好,马上要丰收了。”近日, *** 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曲央追忆因公牺牲的 *** 干部王军强。

2022年8月,那曲申扎县试种的大棚土豆即将迎来收获。 申扎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申扎县地处那曲市西部、藏北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2019年,中央单位选派第九批 *** 干部,时任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总经理的王军强主动请缨来到申扎县,任那曲市 *** 副秘书长、申扎县常务副县长。

2022年5月8日,王军强在下乡调研途中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

“今年年初,王县(王军强)来我们农业农村局调研过两次,我记得最后一次和他一起下乡是去年的11月。”曲央说,王君强非常实干,他们最后一次下乡是调研中信集团捐赠牧居车的实用性,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申扎县是纯牧业县,多为高寒牧场。 *** 期间,王军强发现牧民放牧时居住的帐篷容易漏风漏雨,于是向集团申请定做了符合牧民放牧时居住的牵引式牧居车,改善牧民放牧时的居住条件。

王军强(右)在申扎县巴扎乡查藏藏布巡河。 申扎县委宣传部 供图

曲央回忆,王军强逐一向牧民询问,在使用的过程中觉得牧居车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要改进。他说,最难能可贵的是,10台牧居车王军强无一遗漏,逐一问每个体验的牧民,调研工作细到如此程度。

申扎县副县长周格对王军强的印象也是实干、心系牧民、热爱藏北草原。他说,申扎县属于极高海拔地区,王军强在 *** 期间,总是不停地下乡调研,了解牧民们的实际困难、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也看长远问题。”

周格说, *** 期间,王军强在2020年为推介申扎县的特色产品,尝试直播带货,开了“ *** 县长直播带货的先河”。据了解,王军强直播当天,不到2个小时 *** 点击量超过5万人次,线上销售额近300万元(人民币)。

王军强身着藏北牧民服装,骑马在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留念。 旦增罗布 供图

“今年年初,他觉得自己 *** 时间快到了,想帮县里更多解决一些产业问题,出事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牵线搭桥,联系能源部门、企业,想为县里落实一个光伏能源项目。”周格回忆。

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党支部书记旦增罗布说,自己以及江雄村的牧民们都和王军强常务副县长非常熟悉。王军强刚来申扎县 *** 大概一个多月后,就到江雄村了解情况。

“当时是在我家接待的,我端出自家的牦牛肉、酥油茶迎接。”旦增罗布说,不少外地人不习惯牦牛肉、酥油茶的味道,作为老牧民,也很理解。但王军强非常自然地就喝起了酥油茶、吃起了牦牛肉,像个老牧民、老朋友。他说,这种感觉很亲切。

“他经常来我们村里和我聊天,说大家都脱贫了,但还得想个办法带动牧民们的生活再往上提一档。”旦增罗布介绍,江雄村位于色林错保护区内,不能搞建设,只能往其它方向发展。

“王县(王军强)引导我们,往生态旅游方面靠,为牧民们增收致富。”旦增罗布回忆,两年多的 *** 时间里,王军强常务副县长多次来到村里,入户问老百姓的真实想法、愿望等,久而久之,和村民们也非常熟悉了。

“他出事大概前几周的一天还来我们村里,和我们聊家常,当天他很开心,向我们借了藏式狐狸帽、藏袍,穿在身上,骑着一匹马,以藏北牧民的身份拍照留念。”旦增罗布说,王军强常务副县长真正融入了藏北草原。

“那天他还说, *** 结束后还会再来 *** 、再来申扎。”

旦增罗布说,对于江雄村的牧民们而言,王军强不仅是一位 *** 干部,更像家人、朋友。“车祸发生后,村民们得知他的离去很悲痛,也很惋惜。”(完)

甘州:1.2万亩马铃薯开始播种

甘州融媒讯(记者 周晓琴 何长凯 王凯)连日来,甘州区的田间地头,一辆辆大型农机来回穿梭,村民们正忙着起垄覆膜、点种覆土,掀起了马铃薯种植热潮,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眼下,正值马铃薯播种黄金时节,在党寨镇上寨村,大型播种机深耕播种,该镇6000亩马铃薯开始播种,为今年的增收埋下“金蛋蛋”。

江苏省镇江恒伟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梁海强说:“今年我们种植面积是流转土地6000亩,我们开始正式播种作业,每天的播种面积大约在350亩左右,根据气候条件,到5月初我们播种结束,5月20号左右就可以出苗了。”

记者在播种现场发现,机械并没有进行地膜的铺设,这也是该公司一次大胆的尝试。

“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播前起垄,这样可以提高地面的积温,把土温提起来可以把覆膜去掉。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今年在张掖甘州区种植是我们的第三年,产量比较稳定,亩产量达到4吨,收入每亩可以接近2000块钱。”梁海强说。

近年来,甘州区马铃薯种植产业已形成集种薯繁育、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储藏保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不仅破解了农民种植技术的壁垒,还解决了品种老化和销售困难的问题。同时,甘州区成立小杂粮专家服务团,在小杂粮种植过程中进行全产业链技术衔接,全过程技术指导,全方位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品种,推广马铃薯种植,大力推行“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积极采用“五统一”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生产组织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为马铃薯高质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甘州区通过“三抓三促”行动,指导落实种植小麦3.5万亩,马铃薯1.2万亩,油料1万亩,谷子、藜麦、黑燕麦等小杂粮1.9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为耕地轮作、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农技中心主任王立俊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推动形成特色优势,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多种产业基础保障。”

中国“盐湖城”小麦迎丰收

中新网西宁9月4日电 (孙睿 马彩萍)连日来,中国“盐湖城”青海省格尔木市小麦进入收割期。田野里,机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麦田中,“吞”穗“吐”麦,一派丰收景象。

图为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麦田中。 马彩萍 摄

海西州格尔木市位于柴达木盆地,辖区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多。探明的资源储量达600多亿吨,广泛分布钾、镁、锂、石油、天然气、镍等5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钾镁锂总储量居中国首位,坐拥中国更大察尔汗盐湖钾镁矿床,享有中国“盐湖城”美誉。

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建峰介绍,今年小麦长势不错,平均亩产能达到450公斤左右,沙滩地也有380公斤到410公斤左右;青稞经过测产,一亩地的产量能达到430公斤到460公斤,产量还是挺不错的。

据统计,今年格尔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12000亩,青稞种植面积42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700亩,粮油作物种植面积2100亩,小麦种植面积6900亩。截至目前,青稞收割已经达到40%左右,小麦也迎来了丰收季,正在陆续收割。

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里,记者看到,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个个穗大均匀,颗颗籽粒饱满,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麦田中,“吞”穗“吐”麦,小麦收割作业正在有序推进。

红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也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麦田之中,收割黑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红柳村驻村之一书记桓国平说:“红柳村今年从新疆引进了黑小麦。黑小麦营养价值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以前这块地是沙化地,我们通过沙地改良后种了400亩小麦,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今年,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将平整的400亩沙地经过改良后,首次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小麦。受充足的雨水天气影响,小麦长势良好,再加上管理措施到位,该合作社今年将会迎来又一个增收丰产年。”李国善说。(完)

云吧|保山施甸:高山“小”洋芋透出浓情烟火味

时下,正是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村民收获本地特产高山小“洋芋”的季节,同时也是他们发挥特长烹调出各式小洋芋美食待客的黄金时分。洋芋焖饭、油炸五香洋芋、煎洋芋粑粑、萝卜叶炒稀洋芋、苤菜洋芋汤、凉拌洋芋丝等特色菜肴轮番上阵,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视频加载中...

视频由施甸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盛产于大山深处的木老元“小”洋芋外形独特,有的七八厘米长度不等,瘦小细长、弓形弯曲,形似布朗山上黑山羊的羊角,有的直径大约两厘米长,圆润、饱满,俨然精致的弹珠模样;有的是不规则的椭圆形,形状像极了本地老品种小芒果。

每年的11月份,农户打条沟、理墒地,用草粪捂盖洋芋种的方式种植下去后,于次年的3月发芽,4月开花,6月中旬后开始收获。

晾干水分后的“小”洋芋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一部分则保管起来留作种子、粮食和蔬菜,或装进土罐里,或安放于竹篮中,保存好的话可以一直食用到冬季。

“小”洋芋上演着多种传奇吃法

↓↓

洋芋焖饭

将火腿、洋芋切丁炒熟后放入米饭搅拌,再装进锣锅锅中小火慢焖半小时后,火腿的醇香渗入米饭和洋芋中,一阵阵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鼻而来。

烧洋芋

在火塘里扒一个坑,放入几个洋芋,用火炭捂起来慢慢烘烤,火灰炙热的温度在湿润的洋芋中慢慢渗透,半个小时左右,烤熟的洋芋香味便会穿透火炭,弥漫着整个厨房,让人垂涎欲滴。

此时,正是施甸布朗族自制的水豆豉、山胡椒酱发酵成熟的更佳食用时间,剥开羊角洋芋烧熟的外皮后,蘸水豆豉、山胡椒酱吃,洋芋的软糯和水豆豉、山胡椒酱的清香交融碰撞,一股收获的幸福从心底升起。

时光不负辛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耕耘在这一刻有了回报。小小的洋芋无论和米饭搭配,还是遇见传统腌辣、新鲜蔬菜,都惊艳着味蕾,细细品尝,满是浓情风味、缕缕乡愁。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杨丽娟 段茸茸 吴丹 赵海乐 摄影报道

责编 徐红

校对 刘自学

审核 何晓宇

终审 刘超

擦亮马铃薯大省“新名片”——从民乐山丹看河西打造高端优质马铃薯产业新高地

原标题:【乡村·新聚焦】

擦亮马铃薯大省“新名片”

——从民乐山丹看河西打造高端优质马铃薯产业新高地

民乐县六坝镇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初秋的民乐、山丹,清凉舒爽,满目葱茏,一方方高标准农田广袤平坦,一片片秋粮作物绿意盎然,一垄垄马铃薯枝翠叶茂、长势正旺。

民乐、山丹两县是我省马铃薯高产区,也是河西走廊马铃薯产区的典型代表。两县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聚焦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构建现代化良种繁育体系,推进马铃薯绿色标准化生产,持续扩大专用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稳步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马铃薯精深加工,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张掖市种植马铃薯30.78万亩,其中民乐县马铃薯15万亩、山丹县12.8万亩,预计总产量91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26.9亿元。

做强种薯“芯片”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张掖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状况如何?

行进在祁连山下的民乐县永固镇、南丰镇,绿油油的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集中连片,打破乡镇、村组界线,实现了脱毒良种的品种统一、水肥一体种植和北斗定位、精准导航、全程机械化的收获作业。

在南丰镇滕庄村马铃薯基地,记者拨开马铃薯枝叶,看到一条条细长的黑色滴灌带遍布田间,滴灌管上的小孔,渗出的水滴直接浇灌到作物茎根部,吸收了水肥营养液的马铃薯,葱翠挺拔,块茎不断膨大。

“我们推广水肥一体化代替地膜技术,节肥30%、节水40%,有利于机械化联合收获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杜绝了白色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种薯品质和质量。”甘肃鼎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薛贵民介绍,公司投资1.5亿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机械208台(套),实现了马铃薯种收全程机械化,在民乐县建立现代化马铃薯生产基地9个,种植马铃薯4.8万亩,其中种薯2.2万亩,产品供不应求。

走进民乐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组培车间干净整洁,透过玻璃通观通道,但见全自动组培设备快速制成一瓶瓶培养基,操作台前的技术人员“全副武装”,身着白大褂、戴着帽子和口罩,小心翼翼地对瓶苗进行茎尖剥离脱毒操作。在钢架玻璃日光温室里,工人将自动化苗盘上的翠枝嫩叶轻轻揭开,露出一颗颗微型种薯。

这是由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建成马铃薯自动化组培苗中心3200平方米,建成全省更大的5万平方米单体钢架玻璃温室原原种生产基地,配套8000立方米气调库、1200平方米自动化苗盘定制车间等。每年可生产马铃薯脱毒苗5000万株、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3万吨以上,可满足1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用种需求。

在山丹县位奇镇柳荫村的马铃薯育种基地,各种马铃薯新品种蓬勃生长。

“甘农薯7号、9号品种耐旱耐高温,对比从国外引进的大西洋品种,在今年干旱情况下,大西洋品种遇旱就停止生长、还出现畸形薯。但甘农薯7号、9号品种在持续干旱20至30天后,进行滴灌,块茎继续长大,抗旱效果很明显。”甘肃农业大学张峰教授介绍,作为生产加工马铃薯全粉的品种,团队将加快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推广进程,解决河西走廊沿祁连山冷凉灌区马铃薯专用加工型品种缺乏等问题。

山丹县于2019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近年来,该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向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倾斜,在海拔2000米—2400米南部冷凉区建成6个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年生产原原种8000万粒、原种6万吨。

做大商品薯基地

一片广阔的马铃薯田间,遍布智能设备:农业气象环境预警系统,时时监测天气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监测,可监测到马铃薯是否缺水、是否缺肥、缺哪种肥料,并进行智能配肥,及时远程控制施肥、浇水;智能病虫害测报系统,可自动识别60多种虫害,并监测虫害数量,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绿色防控。

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业。伴随着“嗡嗡嗡”的声音,几架无人机在马铃薯田野上空盘旋、飞翔,播撒着丝丝雨雾……

这是记者在民乐县六坝田园综合体马铃薯智能高效示范基地看到的一幕。

民乐县着力构建现代化标准种植体系,在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的基础上,推行马铃薯种植“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模式,集成应用“脱毒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五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打造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48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建成加工专用薯种植基地10万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95%以上,全面提升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

山丹县位奇镇四坝村的千亩马铃薯绿色标准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可谓“五彩纷呈”。陇薯、庄薯、青薯等不同马铃薯系列品种“竞相生长”,高淀粉型、全粉型、鲜食型、菜用型等不同功能的马铃薯新品种“竞相争艳”,纳米铁微肥试验、不同微生物制剂效果试验、马铃薯大豆带状复合试验、有机—无机配施试验等各项试验有序进行。

据山丹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何振明介绍,基地建设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点200亩,辐射带动绿色标准化种植1400亩,做到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精量施肥、水肥耦合,打造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新亮点。

“今年,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586份,带动286家合作社和3150户农民发展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大田商品薯3万亩,通过统一提供种薯、统一栽培管理技术、统一开展机播、统一开展植保、统一产品销售,今年预计亩均马铃薯纯收入1800元,将比往年增长29.8%,辐射带动农民节本增效,实现增收致富。”山丹县正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正明告诉记者。

山丹、民乐两县在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山丹县共有从事马铃薯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635家,种植大户627户,99%为流转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民乐县77万亩耕地实现流转经营,流转率达到70%,其中有15万亩种植马铃薯。

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我省马铃薯平均单产1.5吨,中东部旱作区单产水平相对较低,而山丹、民乐马铃薯单产水平平均超过3吨。

做优精深加工

记者来到位于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的甘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有限公司,从参观通道的玻璃望去,1.5万吨马铃薯全粉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加工,一头“吃进”一颗颗滚圆的马铃薯,经过清洗脱皮、高温蒸煮、自动烘干等程序,另一头“吐出”如雪花片一般的马铃薯全粉。

目前,爱味客每年通过签订订单,带动民乐县50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超过7万亩。

甘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有限公司由民乐县人民 *** 和荷兰考森·爱味客集团合作投资建设,引进全球顶尖马铃薯全粉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原料储存能力达5.4万吨,原料年加工量达10万吨,是中国更大的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企业,成品年产出2万吨,年产值2亿元。爱味客全粉成为国内畅销全粉产品之一,在全国马铃薯全粉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部分产品已远销东南亚、中亚、西亚地区。

据悉,马铃薯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据营养学家研究,一个150克的马铃薯可提供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C的45%、钾的21%,素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

民乐、山丹在提高马铃薯精淀粉产量的同时,积极开发马铃薯全营养的价值,以全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产品、主食产品、膨化食品、休闲食品、功能产品等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集群化加工体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山丹县芋兴粉业有限公司,清香的薯麦冲饮品、酥香的薯片、软和的马铃薯面包,以及真空包装的马铃薯搅团、薯泥配以油泼辣子佐料,还有马铃薯粉丝、粉皮、粉条、面条、面丁等系列马铃薯食品,琳琅满目,让参观者大快朵颐。

芋兴粉业是甘肃农垦集团旗下甘肃亚盛薯业集团马铃薯全产业链的核心加工企业,研发出一系列马铃薯新产品,年产马铃薯全粉1万吨,石磨粉3000吨,薯麦混合粉3000吨,马铃薯淀粉2000吨,薯片、薯泥、搅团、面条等主食化系列产品500吨。

有别于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高淀粉及菜用型生产区,以山丹、民乐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全粉(薯条、薯片)加工型生产区,是我省马铃薯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高产区。目前,两县马铃薯产业体系雏形已经形成,均从种薯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开发,全环节发力,全产业推进。

目前,山丹县与上好佳、达利园等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收购关系,年外销商品马铃薯20万吨以上,带动产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发展。民乐县推动鲜食化、主食化、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五化”并进,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续10年稳定在15万亩、总产量5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河西地区加快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延长马铃薯全粉加工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擦亮甘肃马铃薯大省的“新名片”。

金银花带给村民“真金白银”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8/14/d2400838-f316-4aa0-9e55-60f5cace1113/transcode_118844c0-17de-ea8b-b86e-16814fa7.mp4/av-g.m3u8

西安蓝田县九间房镇九间房村金银花田里最近一片繁忙。每到金银花采摘时节,王伟灏总是习惯到田间地头走走。对九间房村村民来说,王伟灏就是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以前,这里的老百姓靠种烤烟和庄稼维持生活,但土地的产出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讨生活,九间房村一度成为‘空壳村’,土地也都撂荒了。”九间房村是出了名的穷村。2016年6月,王伟灏从西安城投集团被选派到九间房村任驻村之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没人、没钱、没产业、没有良好的土地条件,面对这个“四无之地”,王伟灏犯了难。他在几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带领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寻找致富产业,先后尝试过种植黑土豆、花生、金丝贡菊等农作物,但由于九间房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要么是亩产能不够,要么是作物品质不高,导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怎么办?认命吗?”带着最后一点希望,王伟灏试着到蒲城县、商洛市等地考察后发现,金银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且根系繁密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也较低,山坡、梯田、堤坝、山丘,即使土地贫瘠,也可以栽种金银花。

考察结束后,王伟灏便挨家挨户走访。

“想,怎么不想,问题是这个真能挣钱?”“我想种,但怕亏。”“一斤能卖多少钱,种出来谁收?”……走访过程中,村民们提出众多问题。

“我也能理解,想让马儿跑还要给马儿吃草呢,乡亲们光听我们说,看不到成效,心里不安,肯定不愿意和咱们干。”王伟灏说。

为了让父老乡亲相信金银花产业有前景,王伟灏一咬牙,租了两辆大巴车组织村民去山东考察。回来后,他便给村民发放金银花苗,村民种金银花的,每亩补贴150元,连续补贴3年……在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的同时,遇到实在困难的老乡,他就默默自掏腰包帮忙买农具,让村民看到更直观的效益,打消心中疑虑。

就这样,王伟灏带着工作队的同事开始了试点工作。他白天在村里的金银花产业园区与志愿试点的村民一起种金银花,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地里值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整整3个月,没有一天休假。金银花地里,多年的荒坡地硬得像石头,为了带动起大家的干劲,王伟灏以身作则,用铁镐一口气砸了上百个树坑,手上虎口处被震得流血,大家受到感染,终于抢着农时将1.6万株金银花全部种完。

第二年,金银花种植试点的收益比预期还要高不少。村民尝到甜头后,便纷纷找到王伟灏,学习种金银花,“之一次栽种首先注意窝距、行距,要松土、盖湿土、浇水……”“空壳”的村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一业带动多业兴。如今,九间房村除了从基地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独立运营的金银花帮扶产业全产业链,他们还在积极探索“现代产业示范园+消费互助基金+共享农旅经济”创新模式,逐步将现有产业从“一产”往“二三产”转移提升,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近年来,九间房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前来“取经”的人更多了。截至目前,村里已累计销售金银花相关产品700余万元,向群众发放劳务工资20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4个村4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解决农村上万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花开时节,香飘四野,昔日的荒山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成员刘蘅仪对此文亦有贡献)

---------------

记者手记

日子往上走,村民往回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增收致富之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挥土地效益,是每个村子在面临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时必须思考的。王伟灏用实践做笔,书写了一份用金银花致富的新答卷。

如今,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九间房村继续着,接下来,建设文化广场、发展金银花加工业、打造农村特色休闲旅游路线……都将一步步实现。借助产业发展,村民“钱袋子”鼓了,幸福指数涨了,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愿意回来了。

如果问九间房村的村民,近些年来村里变化有多大?他们会笑着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几年未回家的在外务工青年,路过家门口却没认出来,往前走到了另一个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杨逸凡 实习生 滕昭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粤黑合作规模化种植“稻稻薯”

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城月镇石塘村粤黑合作“稻稻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匀称的马铃薯从地里被翻刨出来,农民们动作娴熟地将马铃薯分拣、装袋、装车。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粤黑合作“北薯南种”项目负责人李亚文告诉记者,目前粤黑合作的“稻稻薯”产量高、品质好,在湛江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

什么是“稻稻薯”?黑龙江的农民为何会来到广东种马铃薯?

黑龙江是马铃薯生产大省,但每到冬季土地会上冻,无法种植。而在广东省遂溪县,一年种植早稻和晚稻两季粮食,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土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冬闲的水稻田种上黑龙江的马铃薯,将黑龙江的农业技术、机械装备、种地经验与广东的土地、市场结合起来,能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利用广东、黑龙江两省对口合作契机,望奎县和遂溪县的农业部门马上行动起来,通过检验分析遂溪县的土壤情况,发现当地的耕地在收获水稻后,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于是,在生产效益的带动下,望奎县农民纷纷来到广东。

每年10月中旬,望奎县的农民便带着优质马铃薯种子、技术和装备南下种植马铃薯,4月末北上返乡种大田,实现了“一年忙两季、一年有三收”。

随着“北薯南种”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将“北薯南种”模式升级为“稻稻薯”高效产粮模式。2019年,由广东省粤良种业、黑龙江望奎县龙薯联社等组成联合体,正式启动省际合作园区“稻稻薯”高效农业创建与推广试验示范基地项目。目前,在遂溪县,“稻稻薯”的种植模式已呈现规模化效应,种植面积在当地已突破1万亩。

“我承包了100亩地进行机械化耕种,一季下来能挣20万元。”望奎县龙薯合作社联社社员闫永福说。2015年以来,在广东种地的数百名望奎县农民每年人均增收都达1.5万元以上,最多甚至能达到8万元。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郭荣发说,由于种植马铃薯大量施用有机肥,挖了马铃薯马上种植水稻,早稻基本上不用施化肥。如今,当地的农民冬天将闲置的稻田租赁出去,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为了不出现丰产不丰收、甚至薯烂在地里的局面,当地开始引入预制菜产业,进一步拓宽“稻稻薯”的销路。“把粤黑合作‘稻稻薯’引入到预制菜产业赛道上,能帮助农产品实现‘从农转工’的飞跃。”李亚文说,通过携手广东企业共同研发推出年鱼马铃薯、潮汕风味马铃薯等系列预制菜产品,紧抓当前“预制菜”“RCEP”两大风口,让望奎县优质农产品搭上广东预制菜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院长徐玉娟表示,马铃薯是世界公认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以作为一种百搭原料,针对不同土豆品种开展深加工,增加预制菜产品类别。

去年,广东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提出“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市场正加速发展。日前,“马铃薯菠萝烤鱼”“马铃薯咖喱鸡”等构想已经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上初步达成。 (经济日报记者 张建军)

从金银花到“千亩荷塘”他让乡村振兴之花在这里绽放

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旗下西安晚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发起的2022届“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已正式进入案例征集阶段,您身边如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平凡人非凡事,欢迎向我们爆料。案例征集截止时间为今年11月1日。我们将从所有候选案例中评出陕西十佳“最美家乡人”,颁发“最美家乡人”荣誉证书及奖金2000元。

11月中下旬,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将从各地获奖案例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最终评出20组年度全国“最美家乡人”。如当选年度全国“最美家乡人”,奖金将增加到1万元。您可以拨打新闻热线、向我们推荐,或关注“西安晚报”微信公众号(ID:xawbwx),在后台给我们留言。

如果没有去年8月19日的那场洪水,眼下正是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九间房村莲菜丰收的季节。水毁一年后,这里又开始了新的规划。

莲菜产业从无到有,从水毁到再规划,正是九间房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作为驻村之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伟灏已经在这里驻扎了6年多,在这里他流下过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幸福的喜悦。

脱贫致富从修路开始

2016年6月,26岁的王伟灏和同事被派驻到九间房村驻村帮扶。王伟灏所帮扶的九间房村、穆家堰村、公王村共有1242户4686人,地处浅山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单一。在对全村进行了走访了解之后,王伟灏决定从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当时村里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村民步行都很困难,更别说车辆了。”王伟灏至今清晰记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土路变成4.3公里长的水泥路时,村民们脸上露出的那种喜悦。

修路装灯捐家具,义诊支教修学校,在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后,王伟灏开始与村“两委”合计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在先后尝试种植黑土豆、黑花生、金丝贡菊失败后,2017年,王伟灏先后到蒲城、商洛等地考察,最终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选在了“九孔贡莲”和金银花种植上。

金银花让村民笑容更灿烂

2018年,160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在秦岭荒坡上建成,加工金银花茶的“扶贫车间”也开始投入运转,为此村里还成立了秦禾合作社,专门从事金银花产品加工销售。

“2019年销售收入40万元,2020年98万元,2021年135万元,2022年220万元。”王伟灏告诉记者,目前金银花产业已实现稳定增收,种植基地还将引入自动化滴灌系统、智能色选机、铺设防草布等措施,在大幅减低产业基地日常管护成本的同时,逐步打造成现代化产业示范园。

村民胡秘侠是位残疾人,发生在她身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驻村工作队没来之前,她已在轮椅上生活了9年。后来王伟灏了解情况后,积极向对口帮扶单位西安城投集团汇报。在城投集团大力协调下,唐都医院为胡秘侠做了手术并安装了假肢。经过术后恢复训练,如今的胡秘侠不仅能够独立行走,每年还可以在合作社采摘金银花赚取劳务费。生活有了保障,胡秘侠脸上的笑容也灿烂了。

这几年,九间房镇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客流量也较大。金银花种植基地紧邻部分网红民宿,有一定地理优势。王伟灏说,目前他们正在谋划“金银花生态采摘节”“乡村集市”等可与周边民宿资源共享的项目,拓宽金银花基地收益渠道。

“九间房味道”帮群众增收

在流峪河滩建成的300亩“九孔贡莲”基地,因规模、气势享有“千亩荷塘”美称。每到夏日,这里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吸引不少游客打卡留念。而到秋天,荷塘里沉甸甸的莲菜又为村民增收不少。

去年蓝田县遭受“8.19”特大洪灾,九间房村受灾严重。“当时洪水距离我们驻地不到50米,掀起的浪有好几米高,让人胆战心惊。”王伟灏说,莲菜产业基地在这次洪水中被冲毁,一年多过去了,受河堤修复工程、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要恢复“元气”面临较大困难。

今年9月28日,随着陕西省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九间房镇启动,根据省市统一规划,莲菜产业基地范围将在全镇区域内进行整体打造,这让王伟灏和村民们又看到了希望。

除了搞种植,驻村工作队还整合当地农产品,完成“九间房味道”杂粮干货系列帮扶产品的上市工作,为产业发展打开新市场,为群众增收创建新渠道。

截至2022年,九间房村的扶贫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700万元,发放劳务工资近200万元,给合作社村民分红20万元,解决村民长期就业30人,临时就业近百人。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每年增收超过万元。

……

黑土豆适合哪里种植,黑土豆适合哪里生长-第1张图片-

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西安城投集团派驻九间房镇驻村工作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王伟灏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奋斗人物”“西安市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还荣获“西安青年五四奖章”。

驻村6年多来,王伟灏说感觉就像“从无字句处读书”,他还会继续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在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上,写下新的篇章。(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海鹏)

来源:西安新闻网

标签: 土豆 适合 哪里 种植 生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