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汉服的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和汉语拼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衣裳组词和拼音
1、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代指裙子)。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在赣语中还在使用这种称呼。
2、《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5、裳或曰帬,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
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注: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衣裳读cháng。
汉族服饰中最经典的款式,莫过于上衣下裳。
1、鸿衣羽裳: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2、颠倒衣裳:意思是衣裳上下倒穿,形容匆忙失序的样子。
3、作嫁衣裳:谓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无所得。
4、衣裳之会: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
5、衣裳盟会:同'衣裳之会',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
6、玄裳缟衣:是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鹤。
7、衣裳楚楚:形容穿着整齐华美。
二、曲裾的读音
释义:古时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合成一件衣服,称为「深衣」。由深衣的前襟接出一段,穿时绕至背后的部分,即称为「曲裾」。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
1、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
2、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1、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2、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3、“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4、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5、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
6、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三、衣裳的拼音。
1、衣裳拼音:yī shang,指衣服,服装
2、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汉族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在黄帝以前,即在三皇时代,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时代改穿布料衣服。
3、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满清之前华夏(汉族)的服饰基本特征未曾改变,即现在统称的汉服。
4、伏羲时代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但伏羲时代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感受到了人口压力和动物资源减少的困扰。
5、神农时代,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衣料也相应地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
6、到黄帝时代,最后确定丝麻制的上衣下裳为男女标准常服(古人将穿在上半身的称之为“衣”,穿在下半身的称之为“裳”,故而合称衣裳)。
四、汉服的英文是什么
1、汉服的英文是:Hanfu/ Han clothing。
2、因为汉服是中国传统服装,所以可以直接拼音Chinese hanfu,但是老外很容易听不懂,解释一下可以说Han clothing,如:Han clothing made of Chinese silk.汉服是丝绸做的。
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并不是狭义上的汉朝服饰,也并不是经过现代定义的服装,而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从几千年前,黄帝时期就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明朝末年甚至到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
4、汉服拥有多个特点,其主要有交领右衽、大襟、宽衣博带、系带隐扣等。
5、一切有领子交叉的汉服上衣,都采用交领右衽的形式,左盖右衽,一直到穿着者的右腰。宽衣博袖型的汉服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
6、典型的汉服袖子是既宽且长,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使穿衣者垂手时而不露出来,并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
7、隐扣系带:早期服装以腰带束缚,后来出现把系带缝于衣上的做法。腰带除了有其实用性和装饰性,还象征穿戴者的身份、地位、权力等。
五、中国汉服用英语怎么说
1、因为"汉服"是中国传统服装,所以可以直接拼音Chinese hanfu。
2、汉服(英文:Hanfu/ Han-style clothing),即汉民族传统服饰(the traditional dress of the Han Chinese people),又称汉衣冠、汉装(Hanzhuang)、华服(Huafu)。
3、外国人一般把中国传统服饰笼统称为Chinese silk robe,我们也可以将其翻译成Han costume或者Han Chinese clothing,也可以采用拼音翻译直接说成hanfu。
4、汉服基本结构分为上装(upper garment)、下装(lower garment)、衽(lapel)、裾(hem)、袖(sleeve)、带(sash)等部分。
5、相配套的头饰包括男用的巾:male cap for the common people;冠:male cap for the honored and privileged;官员戴的幞头、乌纱帽、方巾等一系列headwear for officials;女用的笄、钗和男用的束发簪等hairpiece。
六、裳的拼音怎么读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裙)”下云“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笺:“裳,昼日衣也。”
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怎样联接群幅呢?《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计十五尺四寸。
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常”与“裳”做下裙讲时为异体字,可互通用。但从造字法来看,裳应是形声字,从衣尚声。
1.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
2.黄帝时代在2337BC-2307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
3.这说明,中国人自2300BC开始穿“衣裳”。在黄帝以前,即在三皇时代(2607BC-2338BC),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时代(2337BC-2110BC)改穿布料衣服。
4.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清朝之前华夏族的服饰基本特征未曾改变,即现在统称的汉服。皮服的式样和 *** *** 由三皇时代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诸侯辰放氏提供的。辰放氏是来自环渤海地区的东北移民。
5.伏羲时代(2400BC-2370BC)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
但伏羲时代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感受到了人口压力和动物资源减少的困扰。神农时代(2370BC-2338BC),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衣料也相应地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到黄帝时代,最后确定丝麻制的上衣下裳为男女标准常服(古人将穿在上半身的称之为“衣”,穿在下半身的称之为“裳”,故而合称衣裳)。
6.裳或作“常”,字从尚从巾,尚亦声。“尚”与“巾”联合起来表示“敞开的布巾”,即“裙”。
文章分享结束,汉服的拼音和汉语拼音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