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又叫黄鸭叫黄辣丁等,其肉质鲜嫩属名贵鱼类。黄颡鱼饲养技术 :1、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流动的活水更好,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安装增氧设备。黄颡鱼池水以偏碱性,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2、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与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亩混养100尾~20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4厘米每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 3、黄桑鱼的混养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鱼池混养黄颡鱼后就不能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了,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会造成两者生态位置剁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会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4、黄颡鱼病害防治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有鳞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一、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百万分子零点零三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 *** 酮比 *** 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灭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二、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4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现配现喂,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四、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不能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五、平常预防,用亩一米深100克的腐植酸鈉溶液每隔10天全池均匀播撒一遍,高温天气3天一次,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氨氮等其他有害物质能很好地净化水质。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疫情防控期间技术指导手册七——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春季是黄颡鱼病害防控和生长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管理关系到全年生产活动的成败。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黄颡鱼春季养殖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加强黄颡鱼养殖管理,确保疫情期间黄颡鱼养殖稳定发展,现提出以下疫情防控及养殖建议,供各地及养殖户参考使用。
一、强化疫情防控管理
尽量减少人员出入,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有条件的尽量实行分区操作,尽量避免交叉,对往来物资及车辆要进行消毒。积极做好疫情期间的记录工作,除养殖、生产、销售记录外,外来人员、车辆等重要信息更要及时登记。
二、保障生产物资储备
根据养殖场生产物资存储情况及疫情发展实际,提前做好谋划,根据实际养殖计划,储备充足的生产物资。春季雨水较多,饲料、肥料等物资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潮工作。
三、加强养殖过程管理
1.加强水质调控
黄颡鱼对水质要求相对较高,入春后的雨水偏多,气温变化大,因此要对水质较差且水位较高的池塘进行适当的底部排水,并适量加注新水,改善水质。待温度回升后按照先浅后深的原则逐步加入新水,选择晴好天气,少量多次换水,每次换水10-15cm,要基本保持水体透明度30-40cm。及时施肥。一般可选用生物肥等配肥水质,少量多次,连用2-3次。可适当采用有机酸、氧化底改等措施对水体进行调整,以改善地质、活化水质。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适当的开启增氧机,保证溶氧。
2.尽早开食
观察鱼类生长、摄食情况,可适当提前开食时间,投饲量要逐步缓慢增加,食场范围要广,坚持巡塘,观察鱼情并及时做好饲料投喂。
3.加强病害防控
初春季节,水质较差,水温偏低,是水霉、小瓜虫等真菌和寄生虫病发病期,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鱼体损伤。开食后适时投喂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体质。在未出现病症时,可适当使用碘制剂等消毒剂全池消毒进行预防。如发生水霉病害,应尽快确诊,可用“美婷”等杀水霉药物全池泼洒并结合消毒剂交替治疗。3月中下旬,做好寄生虫病的预防工作。
4.适时出售存塘鱼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积极关注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加强联系,及时捕捞销售,降低池塘鱼类密度和鱼类疾病高发风险,尽量减少因疫病导致的生产损失。(出处: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黄颡鱼难养症结何在?黄颡鱼是中小型底栖鱼类,肉质鲜嫩,多年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养殖效益较好。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困难重重,病害频频暴发,一旦掉以轻心,损失往往惨重。现将黄颡鱼养殖面临的养殖问题及改良措施总结如下:
一、模式困惑
黄颡鱼属底栖鱼类,高密度养殖黄颡鱼,鱼苗密布池底,中上层水域显得空闲,水域资源浪费很大。黄颡鱼在池底互相压迫,造成长期的拥挤应激。黄颡鱼硬鳍发达,鱼和鱼之间相互摩擦和刺伤,引发机械性烂身烂鳍。
建议降低养殖密度,水中层搭建休憩平台,扩大分布面积,添加偷喂台,降低拥挤压迫应激和机械摩擦刺伤等。混养花白鲢鱼种,立体利用水体和生物净化水环境。
二、污染问题严峻
黄颡鱼高密度养殖,鱼类粪便和尿液污染严重。粪便造成底质恶化,尿液造成亚硝酸盐或氨氮升高。黄颡鱼底栖生活,底臭会直接危害黄颡鱼健康,有机污染造成车轮虫或纤毛虫的泛滥,淤泥也是病原体滋生的摇篮,引发烂鳃腐皮的流行。
黄颡鱼推广底部充气增氧机较好。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池塘的底部,叶轮式增氧机主要为表层或局部增氧,充气增氧主要为底部增氧,底部增氧可以有效提高底水和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效降低底毒,这对黄颡鱼的生长极其有利。养殖过程定期排掉底层水,加注新鲜的河水或井水,为黄颡鱼创造优良的栖息环境。
三、管理漏洞
黄颡鱼养殖前的清塘很重要,有的养殖户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清塘,药物残留常造成黄颡鱼生理功能的损伤。养殖户为了提前出塘上市,常“拔苗助长”加强投喂,增强了消化器官的消化负担,天长日久易损伤消化功能,出现肝胆脾肾亚健康,埋下健康隐患。购买鱼苗缺乏严格的检疫程序,鱼苗的种质没有保证,有时严重携带病原体,给养殖带来极大困难。天气突变造成水温水质突变,黄颡鱼因应激会突然发病死亡。
建议使用生石灰清塘,养殖期应饥饿控料投喂,推广“七分饱”投喂技术。购买鱼苗应就近采购、知根知底,外来鱼苗要加强检疫以防万一。天气突变应及时泼洒抗应激、强体的药剂,以便防患于未然。
四、病害危机
黄颡鱼养殖面临病害危机。首先是车轮虫和纤毛虫寄生严重,苗期若不及时杀灭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其次爆头瘟发病频繁医治无力,该病传染速度快,病期持久,常造成重大损失。另外烂嘴烂身病症状复杂,发病后及其顽固,治疗没有特效药。高温季节肠道微孢子虫危害猖獗,常造成广泛厌食和瘦身病的发生,该病比较顽固让人头疼。黄颡鱼彻底停食代表无药可治,发病后维护摄食状态至关重要。黄颡鱼病害暴发,出现的“僵尸鱼”较多,这些病鱼漫游5~8天才会死亡,故药效显示难以立竿见影,多需三至四个疗程才能痊愈。
苗期车轮虫和纤毛虫要定期镜检对应驱杀,使用药物需轮换变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病期停食需首先考虑开食,禁止使用毒性较强的药剂,开食后内服药物消除体内病患为先,最后实施体外消毒。烂身病应结合环境改良,营养补给,护黏强体等 *** 科学布控。
黄颡鱼养殖是改善人类饮食结构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国家不断加强药物限制,水产养殖可使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少,这就要求黄颡鱼养殖应降低养殖密度,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养殖,实施循环水节能减排精养,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科学实施水环境保护、食物链消除寄生虫、益生菌布控优化和免疫强体防病等技术措施。(出处:科学养鱼 作者:陕西省大荔县水产工作站 张忙友)
黄颡鱼的垂钓技巧黄颡鱼的特性是怕强光,所以黄颡鱼很喜欢在比较浑浊的水域中觅食,但是其视力并不好,觅食主要靠嗅觉,所以浑浊的水域并不能阻碍它们觅食,相反还能让他们有安全感。在自然水域中的活动水域钓黄颡鱼时,钓点选择要靠近岸边有小回流的区域为佳;在水域中有突出部位的两则湾处,及细流入水口附近有水草的位置,都比较适合做为钓黄颡鱼的钓点。水温较高的季节,应在小河小溪的浅滩边和小型池塘边沿的浅水区下钓。尤其是岸边有树木或水中有水草等可以遮光的地方,水底的腐殖质和淤泥较厚的水域,以及水底有较多深洼陡坎、乱石成堆的地方都是好钓点。
黄颡鱼最常的 *** 有两种 ,一种是手竿钓黄颡鱼,另外一种就是抛竿加串钩钓黄颡鱼。一般在水库钓黄颡鱼的话,则是采用定点打窝及手竿定点垂钓的 *** 。对于钓黄颡鱼的线组,手竿使用1.0主线与0.6子线就可以了。如果是在野河流水中钓黄颡鱼,则一般采用抛竿加串钩的方式钓黄颡鱼。如果使用抛竿加串钩的方式来钓黄颡鱼,则建议大家使用自制的串钩钩组来钓黄颡鱼。串钩一般是三钩一组的方比较合适。钩太多,挂蚯蚓,抛投都不是很方便。
使用手竿钓黄颡鱼的话,可以定点打窝。而钓黄颡鱼的窝料就显得比较重要了。窝料尽量以腥臭为主,可以使用动物内脏,或是使用带鱼粉虾粉的糟食团成一团抛到钓点。或者使用田螺捣碎,加入一点酒米混合岸边的泥土用来打窝也是可以的,这样还有机会钓到鲫鱼。当然,使用抛竿+串钩的方式,也可以这样打窝 ,再将串钩抛到附近。而我们垂钓的饵料,更好就是使用鸡肝来垂钓,或是切开的内脏亦或是蚯蚓。要注意的就是使用蚯蚓钓黄颡鱼之时,更好是一条蚯蚓掐为两段 ,然后从头上挂钩,接满钩再从蚯蚓体壁穿出,留下横断面的一头在水中,这样蚯蚓的气味才能得到更大的传递效果。
黄颡鱼咬钩的浮漂信号是上下抖动,然后沉没,有时是边抖动,边横向移位。黄颡鱼游动速度不快,咬钩时也是不急不慢的,但它对食物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垂钓者大可不必性急,黄颡鱼吃食凶猛,咬钩后一般不会再吐出,如果要踏实一些则可以让其充分吞钩之后再抬竿。黄颡鱼吃钩凶猛,一吞钩往往就进肚子里,一不小心还会被鱼剌扎到手,所以摘钩器在钓黄颡鱼的时候是必备的。
南海地区黄颡鱼养殖特点
1、高产:一般产量5000斤以上
2、精养,规模化;投喂膨化饲料,饲料利用率高
3、增氧能力相对较高(0.9-1千瓦/亩);调水,改底,保健意识强
问题及不足
1、产量还有潜力,效益还有待提高
2、病害多发如"烂身"、"花身";"爆头";亚硝酸中毒等,防治不到位
3、水源污染严重,易交叉感染
黄颡鱼养殖技术关键点
1、放养(密度,品种)
2、池塘条件(水位,增氧能力,等)
3、防病("烂身","爆头",亚硝酸中毒,败血症等);防气泡病,防缺氧是重中之重
4、改底,增氧
5、内服保健
黄骨鱼养殖常见病害分析
- "烂身"
- "爆头"
- 亚硝酸中毒
黄骨鱼"烂身"
- 病症:烂身、烂鳍、烂嘴、烂眼、烂鳃等
- 弧菌(拟态弧菌)感染引起
- 诱因:气泡病,拉网,水变,不正当用药(杀虫、杀藻、杀菌)
- 发病初期可急性发生(以败血症为主),后转为慢性(溃烂);也可直接慢性发生
气泡病
黄骨鱼"烂身"防治
- 治疗:内服抗菌药物为主,但是多数发病鱼不吃料,治愈率低
外用消毒剂(选 *** 小的),间隔多次使用(防反复)
- 预防:防气泡病;防传染;防受伤
定期使用抑菌,杀菌
黄骨鱼"爆头"
- 病症:"爆头";充血、出血
- 病因:鮰爱德华氏菌感染
- 途径:1、由外而内-受伤后感染。2、由内而外-沿嗅觉神经进入脑部感染,最后裂开,穿孔
- 诱因:气泡病,水变(水质恶化),营养不均衡等容易发生
- 发病初期可急性发生(充血、出血),后转为慢性("爆头",穿孔),有的也直接慢性发生
黄骨鱼"爆头"的防治
- 治疗:急性病以内服抗菌药为主,如789套餐"可代金"+"恩诺沙星粉"+"鳃肤康"
外用消毒剂( *** 性小的)为辅,如"永乐碘",注意防反复
慢性病多数开始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已经后期,根据情况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消毒抑菌,或改良水质控制死亡
- 预防:防气泡病,防水变,防应激
注意:
一旦发病感染,死亡率100%,所以重点是预防。
气泡病加重死亡
- 除"烂身","爆头"外,具有气泡病特征
- 急性以气泡病为主,慢性新受伤处再感染细菌溃烂。气泡病也可单独发生
- 治疗:急性以气泡病为主;慢性以细菌病为主
- 预防:两者都防
气泡病加重死亡控制原则
- 细菌病或其它病是根本,气泡病主要加重死亡
- 若气泡病影响大,应及时控制藻类
气泡病
1、原因
氧气过饱和;温度剧烈变化;气压剧烈变化
2、气泡病的症状
- 打转、红嘴、红头、红下巴,眼球突出,鳃盖后缘充血,鳍末端充血,严重者腹部充血、出血
- 内脏实质器官如肝脏微血管充血,鳔充气、充血,有的围心腔出现血窦
- 严重者在下风口处做"停尸"、"吊颈"状,捞起后开始出现充血,出血,甚至瞎眼
什么时候容易发生气泡病?
水位较浅,水色嫩绿且浓
杀虫(特别是浮游动物)、杀菌、杀藻后易得,特别是在清塘后进水(1、2、5、10、20、40天)
高温强光的午后(2点-3点)
天气突变(阴雨天突然转晴天),气温突然升高,气压剧烈变化时
表层鱼与无鳞鱼、鱼苗更易得
气泡病控制
1、急性病
- 倒换浮游动物多或低氧的水
- 白天(特别是下午)加大增氧机曝气力度,严重时外泼"速解安"
- 不得已时杀死部分藻类,控制产氧
- 预防是关键
气泡病预防
1、提早进水;深水放苗或"老水"放苗;养成期水位深浅不一,深水处2.5米
2、加大增氧能力1.5-2.0Kw/亩,提高单位曝气力度,特别是中午及下午
3、防止过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利菌多","利生多"等调控水质,保持水体稳定
4、少杀虫(特别是不杀"浮游动物")、不杀菌(抑菌)、不杀藻(如"蓝藻")
增氧机如何开?
高密度养殖池塘存在的问题:
白天高氧(防气泡病)
夜晚低氧(防缺氧)
1、晴天中午多开,气温回升期多开,下雨天突然晴天多开,"白撞雨"多开,"回南天"或气压低时多开
2、天蒙蒙亮时多开
3、鱼吐料时多开,加不上料时多开,水体分层时多开,水体有泡沫时多开,检测水质没有氨氮时更要多开
0.9-1.0千瓦/亩 4000-5000斤/亩
1.2-1.5千瓦/亩 5000-6000斤/亩
1.5-2.0 千瓦/亩 6000-7000斤/亩
3.0千瓦/亩 1万斤/亩
亚硝酸盐的问题
1、养殖后期亚硝酸盐长时间居高不下,这是池塘的污染速度超过了自身净水速度的结果。此时密度大,投喂量高,而增氧能力不匹配。在水质较瘦、沙底或"茶渣矾"的池塘尤为突出。
处理 *** :控料,增氧,调水,改底
急性,"福地安"+"底加氧"
2、放苗初期浮游动物("水蛛")较多,水浑时亚硝酸盐高。
*** :解毒,增氧,慎杀浮游动物。
3、"水变","倒藻"后亚硝酸盐高。
如何增加产量?
- 加大增氧机增氧力度
- 适当换水或吸污,减少代谢产物耗氧
- 加大水深
- 清淤及改底
- 施肥、调水(碧水安、活菌如"利生多","利菌多"等)
- 适当增加混养品种
- 轮捕轮放
如何降低成本?
- 提高饲料利用率(204套餐-利多精、营养快线、生命素)
- 提高粪便利用率(增氧、活菌、"碧水安"、"利生多",保持生物平衡,加快物质循环)
- 提高天然饵料利用率(多品种、多层次混养)
- 生态降低成本
1、池塘条件:
- 淡水土池塘,土质以沙壤土为主。一般池塘面积为3~6亩不等,水深为1.5~3米,增氧能力1.0~1.5 kw/亩。多数以西江水为主要水源,排水一般为机械强排,注、排水较方便。
二、养殖流程及模式
2、清塘
- 加水至20cm(时间充裕会暴晒池塘),全塘泼洒生石灰(100-200斤/亩)或漂白粉(15-20斤/亩);5-7天后加满水,全塘泼洒茶麸(100-150斤/亩),持续开增氧机曝气,待增氧机打水无泡沫即可解毒、放养。
3、放苗及驯化
育苗阶段
- 种苗:一般4月下旬开始孵化,5-8月份开花,开花密度30-100万尾/亩不等,规格0.8~1.5cm,成活率多数为3-5成(极少数可达7-8成)。45天基本可长至500-600尾/斤(5-6cm)。标准1000尾/斤为4cm。
中培阶段
- 种苗:5月下旬到6月初。中培养殖规格为200-800尾/斤(4-7cm),放养密度6-10万尾/亩,成活率6-8成。养殖时间2-3个月。
养成阶段
- 种苗:8-9月份。规格为20-60尾/斤,放养密度4-6万尾/亩,成活率8-9成。同时搭配60-70尾/亩花白鲢。养殖时间8-15个月。
- 100尾/斤时投饵率约10%;20-30尾/斤时投饵率约2.5-3%;养成期投饵率约1-2%。
4、投喂管理
- 培苗阶段:鱼花下塘后首先摄食水蛛等水生生物,据鱼塘水生生物数量变化,于开花10-20天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黄粉+冰鲜浆/吻鱼料/鳗鱼料/花生麸/虾料),沿池塘边沉底投喂方式,后逐渐缩小投喂范围至食台,3~4餐/天,以1小时吃完更好,早晚适当多喂,坚持"四定"原则。待鱼苗长至约5cm(200尾/斤)时开始驯化浮料。
4、投喂管理
- 养成阶段:投喂浮性饲料,黄颡鱼喜暗光,一般傍晚开始投喂,2-3餐/天(18:00、22:00、2:00),少量多餐为佳,投喂时间以20-30分钟吃完更好。冬季至初春时,很少进食;夏季至秋末时,日投饵量约占鱼体重1%-2%。坚持"四定"原则。
5、养殖管理
- 根据鱼苗吃食情况、胃饱满程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保证7-8成投喂量为适,增加投喂量应少量多次(保证每次加料不超过20斤)
- 增氧机开机时间段—夏秋季节18:00-9:00(0.75KW/亩)、12:00-15:00(0.5KW/亩),其中保持一台增氧机(1.5KW)全天开动;冬春季节:19:00-8:00(0.75KW)
-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改良水质,保持水质稳定。大约10-15天调水一次。
- 定期补充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电解多维以增强鱼体体质
- 慎重换水、进水,区别使用渔具,预防疾病交叉传染
- 慎重杀虫、杀藻,预防杀虫、杀藻后水变或气泡病。
6、收获
- 一般养殖周期为12~20个月,根据放养规格、密度和池塘多少合理安排。
- 亩产5000~8000斤/亩不等,高产的有1万斤/亩
- 价格根据出塘规格不同也不同,一般大规格鱼价位较高。价位在9.5元以上,好的年份在13~16元/斤。出塘规格为1~5两不等,大规格可达7两。
- 饵料系数为1.4~2.0左右,12个月出鱼,饵料系数为1.5-1.8,18个月左右在1.8~2.0
7、效益分析(亩)
- 根据不同地区池塘租金相差很大,有的1000~3000元/亩,有的5000~10000元/亩,有的甚至更高。
- 根据养殖水平高低不同,电费、药费等都不同,再加上疾病防治不当造成的损耗致使鱼种成活率不高,效益也不同。
养殖案例:
- 南海区西樵镇一黄颡鱼养殖户,
- 1号塘:面积7亩,水深1.6米,密度15.5万尾
- 2012年9月份 放黄骨鱼鱼粒15.5万尾,规格40尾/斤
- 2013年9月24日 卖鱼37000斤,价格12.1元/斤,其中200斤"猫猫鱼"过塘
- 塘租:25500元/年
- 2号塘:面积4亩,水深1.5米,密度9万尾
- 2013年2月份 放黄骨鱼粒9万尾,规格40尾/斤
- 2013年9月17日 卖鱼22000斤,价格12.1元/斤,其中300斤"猫猫鱼"过塘
- 塘租:16000元/年
- 3号塘:面积7.5亩,水深2米,密度18-19万尾
- 2012年6月5日 开花200万,价格40元/万尾
- 2012年9月份 搬鱼种15.5万尾(规格40尾/斤)到1号塘
- 2013年2月份 搬鱼种9万尾(规格40尾/斤)到2号塘
- 剩下约18-19万尾做本塘鱼种
- 2013年12月18日 卖鱼44500斤,价格11.05元/斤,另外1000斤"猫猫鱼"过至1号塘(猫猫鱼按照2元/斤计算),200-300斤鲫鱼过至1号塘
- 4号塘:面积6亩,水深1.8米,密度21万尾
- 2012年7月初 买黄骨鱼培育
- 2013年2月25日 买谭广华16万尾,规格27尾/斤,价格8.5元/斤
- 2月30日 买鱼种5万尾,规格65尾/斤,价格8.5元/斤
- 2014年1月16日 卖鱼39250斤,规格11.1元/斤,另外"猫猫鱼"900斤过塘(猫猫鱼按照2元/斤计算)
- 效益分析:24.5亩
- 鱼种:开花200万×40元/万+鱼格(5926斤×8.5元/斤+769斤×8.5元/斤)=64907.5元(0.45元/斤)
- 饲料:6500包×148元/包 =约900000元(6.22元/斤)
- 塘租:92431元(0.64元/斤)
- 电费:86790元(0.6元/斤)
- 药费:20000元(0.14元/斤)
- 总成本:鱼种(64907.5元)+饲料(900000元)+塘租(92431元)+电费(86790元)+药费(20000元)=1164128.5元
- 亩成本:47515.4元(24.5亩)
- 斤成本:8元
- 总产量:144650斤(亩产5904斤,饵料系数1.8)
- 总产值:37000斤×12.1元/斤+22000×12.1元/斤+44500斤×11.05元/斤+39250斤×11.1元/斤+"猫猫鱼"1800斤×2元/斤=1644900元(均11.4元/斤)
- 亩产值:67139元
- 斤产值:11.37元
- 总收益:总产值-总成本=1644900-1164128.5=480771.5元
- 亩收益:19623元
- 斤收益:3.3元
- 养殖模式的优缺点
- 优点:1、增氧能力较好,产量高,养殖经济效益好。
2、平时注重调水,改底,内服保肝、护胆,正确防病
3、放养大规格鱼种,全程成活率较高,苗种成活率9成,同时生长迅速
- 缺点:1、盲目增大投喂量,易诱发肠胃炎等各类疾病,且池塘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偏高甚至超标
2、产量还有增长的空间,在池塘改造和增氧能力上加强。
3、可适当混养如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粪便和养殖空间,提高效益。
作者 | 王明闯 武汉华扬动物保健集团
2021年最难养的一条鱼,无疑非黄颡莫属。惨烈的死亡令人胆寒也让人麻木——黄颡还能不能养?敢不敢养?已经成了必须严肃对待的首要问题。如果还是重复传统的“经验”和“操作”,那么请果断放弃!因为大量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吃了血亏,你又如何能够幸免?!越是困难,就越是有机会!黄颡养殖还是大有可为,但必须革新基本的养殖理念走“健康养殖”之路。
■ 作者:王明闯
一、痛苦的现状—养殖劫难深重
从2020年开始,华中和华东的黄颡“开春暴死”以及华南地区的“恶性出血暴死”沉重打击了整个养殖行业。正是2020年,在同样发病的情况下,规模养殖端比散户受灾程度更为惨烈。健康、完整、够规格的黄颡鱼难得一见。2021年的“开春问题”比2020年更加严重,但因病程长且后续死亡隐秘,所造成的损失被严重低估。2022年,黄颡养殖的惨剧很可能继续上演。
纵观整个养殖季,黄颡的麻烦一直不断:顽固性虫害、加料困难、恶性出血、顽固性腹水、亚盐氨氮、烂身诅咒、十月小瓜虫、越冬问题等。常规病害已经让养殖户焦头烂额,而“开春问题”的突袭直接造就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鬼门关。
解决问题的尝试:
(1)大力强化“病原”和“环境”问题的处理。行业相关人士也苦苦找寻,试图确定“罪魁祸首(病原)——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消毒、杀虫、抗生素,调水、改底、进排水等轮番操作,即便投入百万也无济于事。很多人,对于这些常规手段最终还是绝望了。消杀抗,越用越死,水质处理,自欺欺人。
在开春阶段,“环境”因素中真正普遍存在问题的只有“水温”这一个选项,但这一选项从“过往养殖历史”来看并不存在特殊性。
从看似科学的“病原”因素来看,“病毒,永远都是最后的替罪羊”。什么样强大的“病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此广域的传播,并造成惨烈的死亡?!超级细菌还是真菌?如果是!那么整个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废物?从结果来看,那就只能是“病毒”了?!谁都明白——病毒几乎无药可治,所以……
(2)惹不起,还躲不起?一些养殖户无奈转养其它品种。更多人选择——从广东采购最早的公分苗,打算养到年前卖掉,躲过“开春”这一关。
这种模式在华中地区存在以下问题:
1.集中上市,价格踩踏;
2.规格偏小,价格偏低;
3.养殖“赶时间”,管理混乱,效益降低;
4.投喂总量严重受限,产量爬坡艰难……
总之:黄颡养殖越来越不可控,效益越发无从保证。
二、平稳的现实—养殖省心高效
当黄颡鱼开春暴死的时候,其实最有价值的信息是:
1.哪些养殖终端的鱼是平安健康的?
2.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
3.他们的方式 *** 是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这样的群体至少在华扬的体系下是大量存在的:
1.在福建漳州,我们实现了高密度、超大规格、快速养成的奇迹;
2.在江西南昌,我们实现了规模养殖场50万斤成鱼,安全越冬、平稳开春、肯吃肯长、效益翻倍的创举;
3.湖北鄂州,95%的黄颡养殖户遵从华扬的健康养殖理念及操作 *** ,全体平稳——开春没有恶性病害损失(散户的纯收入可过80万/年);
4.湖北当阳王店镇的黄颡养殖群体,连续多年没有重大病害,平稳顺心挣钱;
5.湖北蕲春、天门、洪湖、潜江等多地大型甚至超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了大批量的(黄颡、草鱼、叉尾、青鱼等)成鱼平安越冬、顺利开春、把握行情,效益增长以百万计!
6.更有养殖新手,简单遵从华扬的基本原则,只用两年黄颡养殖就步入正轨,管理轻松,病害无忧,效益远超平均水平,代表人物有湖北襄阳的孙宇林以及广东云浮新兴的冯超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绝佳标准!保住了鱼,就是保住了财富。不同地域、不同模式、不同规模,我们能够协助大量的黄颡养殖端平顺过关。当然,实事求是讲,我们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2021年4月,我们真正进入湖北黄颡养殖重镇——枝江,虽然协助大量的养殖端冲破了一系列的困局,但在最后的“劫点”前功尽弃了。
正面和反面的对比更能揭示破解黄颡养殖困局的关键所在。除去湖北之外的黄颡养殖案例,就以鄂州、王店、洪湖、潜江、仙桃、天门这6个成功的区域和枝江对比,不难发现更大的差异在于——流程的缺失,枝江的养殖群体只是从“开春中后期”才开始切入。
黄颡安全开春的完整流程是:
1.越冬前的“保命”处理;
2.开春阶段的细致操作;
3.开春中后期的注意事项。
华扬关于黄颡健康养殖的核心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以内服促进代谢为核心,从根本层面撑起鱼体的消化、免疫、循环系统。存在严重代谢障碍的鱼,在所谓的“病原”和“环境”因素面前,确实不堪一击,尤其是在开春阶段。比黄颡鱼更早出现的所谓的草鱼“鱼瘟”,其核心症结绝对不是“病原”更不是“环境”,而是纯粹积累的代谢问题(草鱼大批量安全越冬平安开春,是有可靠 *** 的,一试便知)。
我们所指导的黄颡养殖群体,已有相当比例彻底淘汰了外用杀虫药(虽然还有人傲慢的质疑),而更神奇的是——内服安全、彻底、高效解决体表寄生虫的方案对于黄颡“爆头”问题同样能够安全、彻底、高效的解决。
面对顽固性虫害(2个月都杀不绝的)和穿透血脑屏障感染黄颡脑髓的爱德华氏菌,我们不用杀虫药,也不用抗生素,只是通过强力且快速的强化鱼体代谢——让鱼体“得到强化后”的免疫系统真正高效的对抗“病原”——这才是值得提倡的一举多得、环境友好、食品安全、无抗少抗、助农护鱼的正确手段。而这些 *** 也是简便易行的,只要有勇气尝试并按要求做,效果就能看得见。
三、关键的改变—勇敢做出跨越
大部分养殖户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做了太多的无用功,甚至负功:频繁的和寄生虫、病原菌、亚盐氨氮等病虫害和水质问题较量并困在其中。做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性的“难治标,不治本”的症状缓解努力……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样的操作,即便养30年的鱼也不会有实质的长进。
水产养殖的困局,在根本上是——指导理念的严重错误或偏狭造成的,需要做出大胆的质疑和勇敢的跨越。
1.“养-鱼-先-养-水”这一教条是缺乏逻辑且极具迷惑性的。
“养”——用什么养?怎么养?养到什么程度?
“鱼”——什么鱼?鱼苗还是成鱼?吃食鱼还是滤食鱼?海水鱼还是淡水鱼?有鳞鱼还是无鳞鱼?死鱼还是活鱼?健康鱼还是有病鱼?观赏鱼还是卡通鱼?
“先”——什么叫先?比谁先?为什么先?从什么时候先? “后”就不行吗?
“养”——用什么养?怎么养?养到什么程度?和前面的“养”有区别吗?不“养”水就一定不行吗?
“水”——具体是什么?是分子H?O吗? 是理化性质?是生态系统还是什么?
没有什么是“不言自明”的!把养鱼先养水这5个字串起来就不难发现:水产之一教条是缺乏逻辑的,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理解方式。
退一万步讲,我们可以一如既往稀里糊涂的整体理解这一教条——但是,把水养好了,那下一步呢??最重要的鱼应该怎么办???有太多的人把水质问题看的大于天——鱼出问题主要就是水的问题!因为水不好,所以鱼就不好!?
能不能深入想一下,考虑到整个养殖季——水问题的源头是不是“鱼”?会不会是因为鱼出问题,所以水才持续变坏,所以鱼更不好水也就更坏?
2.有虫要杀虫!
虫害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就算用猛药把虫“杀干净”了,本质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杀虫的危害有哪些?不杀虫行不行?你到底是和虫有仇,还是和自己的鱼有仇?内服搞虫效果更快更彻底,你敢不敢尝试?(黄颡小瓜虫在内服基础上还要附带处理技巧)
有虫要杀虫!没虫也要杀!吃食差,杀一杀!鱼炸窝,杀一杀!卖鱼前,杀一杀!天气变,杀一杀!睡不好,杀一杀!这些操作是养殖端的常态,除了能极大缓解养殖户的心病;能让卖杀虫药的躺着赚钱;能败坏池塘水质大幅增加管理工作量;能深度毒害鱼体并降低生长速度且浪费大量饲料;能造就显著的食品安全问题之外,没有任何正向的社会价值。
连外用杀虫药都舍不得丢掉的黄颡养殖户,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无情的淘汰。
3.病害三元论
a.当前的病害三元论的主流理解和阐述是极其不当的,因为它是“机械的” 、“静态的”、“均等的”展示给行业人员的;
b. “三元”囊括病原、鱼体、环境,这样划分是没有问题的!
c.问题是——鱼病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是狭义的虫、菌、病毒感染吗?鱼病必须满足三元素相交才成立吗?假如没有病原是否就没有鱼病?同样的,假定环境没有问题是否也就没有鱼病?极端点——假如环境和病原都出现问题(比如臭水沟),但鱼自身健壮,是否可以没有鱼病发生?三因素的比重是同等的吗?三因素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形下还是权重均等的吗?其它……
如果不能明确阐释以上疑问,“病害三元论”就是一条粗浅、狭隘、错误的行业指导准则。
4.鱼类养殖中的“病原”究竟是有多可怕?
应对“病原”的主力军真的是消、杀、抗这些手段吗?分离、鉴定病原和体外药物致敏性实验,都极具现实意义,但这些是养殖成功的真正助手吗?养殖的本质和关键是什么?是“治病”吗?
四、养殖的坦途—选择大于努力
水产养殖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规模化、集约化、特种化、健康化、品牌化的势头越来越猛。随着老一辈水产人的加速退出,水产也会逐步实现养殖理念的彻底更新。养鱼,必然是“以鱼为本,环境助之”,“病害不重要,管理是王道”,“内服促代谢,养殖短平快”。
黄颡养殖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过往的经验和教条所能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养殖困局也正好能够说明——当前的主流指导思想和养殖套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养殖实际(鱼类营养状况持续恶化),必须革故鼎新再出发。
结语:
2021年黄颡养殖规模终端比以往更加注重内服促进代谢,养殖成效普遍好于广大散户——这是积极的信号,更是危险的信号!
黄颡鱼成鱼的养殖模式,都有哪些?因地制宜择优选择,提高创收黄颡鱼,在我们当地被称嘎牙。各地有不少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辣丁和黄鳍鱼等。分布在我国河流、湖泊、沟渠和池塘等水域中,属杂食性鱼,栖息在水域底层,是我国优质名贵的淡水鱼类。它们以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食,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分布很广,对营养和其他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在大部分的养殖水域都可以进行人工养殖。我之一次认识黄颡鱼,是刚记事不久,在河边看村里人抓鱼,我不小心用手摸到黄颡鱼的鱼鳍,直接被它的鱼鳍刺到,由于它的鱼鳍有毒素,我的手立马肿胀起来,又痒又疼……!不过黄颡鱼的肉质细腻,做汤非常鲜美,在我们当地,形容黄颡鱼的美味有“赛河豚”一说。黄颡鱼不仅仅味道鲜美,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煮食消水肿、利小便”。姚可成编著的《食物本草》中,也有记载吃黄颡鱼的功效:“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由于黄颡鱼的食用价值比较高,在我国各个大城市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市场价格在淡水鱼养殖中,也一直维持在高价位,养殖附加值不错,是一种前景很好的朝阳养殖品种,为我们广大的水产养殖户,提供了一个发家致富不错的选项。黄颡鱼的成鱼人工养殖,目前主要有三种养殖模式:1、池塘养殖;2、池塘套养;3、网箱养殖。我们水产养殖户,根据当地具备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水资源,择优选择养殖适合的模式,科学化养殖,加强管理,就容易达到养殖目的。
◆池塘养殖黄颡鱼成鱼模式。
1、准备好优良的养殖池:以养黄颡鱼为主的池塘,需要当地水源充足,水体水质优良无污染。池塘面积以3~10亩,水深以1.5~2米为佳。这里需要养殖户注意的是,确保池塘无污染。在放养黄颡鱼之前15天,每667㎡用生石灰75~150㎏、或漂白粉8㎏左右,给池塘进行消毒。消毒以后,隔天加水0.9米左右,第3天,每667㎡水域施入发酵腐熟的家畜家禽粪350~400㎏,便于繁殖天然饵料来用。当水体中粪料充分稀释均匀以后,投放几条实验鱼,确定水体里毒性完全消失以后,再大量投放鱼种。
2、投放鱼种:放养的鱼种,通常是人工繁育的鱼种,也有从天然水域捕捞的野生鱼种,放养时间,通常在气候适宜的3~4月份投放为宜,最迟不要到6月份气温升高时投放,减少鱼病的发生。通常每667㎡水域放养尾重10~20g的鱼种,2000~5000尾,每667㎡搭配尾重100g左右的团头鲂100~150尾;尾重50g左右的鲢鱼每667㎡200尾;尾重50g左右的鳙鱼每667㎡50~80尾。投放辅类鱼种,主要是为了改善水质条件。投放鱼种的时候,要用0.35%的食盐水给鱼种进行浸洗消毒,灭杀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养殖户还应注意,鱼种的选择整体大小,要求一致、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伤、体质健壮的个体鱼种。
3、投喂管理:黄颡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可以人工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的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豆饼、菜籽饼、玉米、豆渣等植物性饲料。人工合成饲料可参考配方配制:鱼粉35%左右,菜饼20%左右,豆饼25%左右,次粉16%左右,米糠13%左右,诱食促长添加剂、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3%左右。在黄颡鱼尾重20g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g,投喂饲料1.5mm粒径、粗蛋白质含量38%左右的配合饲料;尾重50g以上,投喂2.5mm粒径、粗蛋白质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此配方仅供参考!
在鱼种投放2天以后,就可以开始人工驯化,可以选用投饵机投喂驯化,通常黄颡鱼驯化3~6天就能够上采食台摄食。根据事实操作经验,黄颡鱼有鱼群集体摄食的习性,所以要在鱼池中设置固定的采食台,通常每667㎡设置1~2个。养殖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定位、定时、定量和定质“四定”投食管理。鱼饵要固定投喂在采食台,不要随意变动位置;每天早晨定时在7:30左右,投喂日食量的34%,下午5:30左右投喂66%,每次投喂时长半个小时,按照“慢、快、慢”的节奏投喂,提高鱼饵有效利用率;投喂鱼饵量,养殖户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水温变化和鱼的生长情况,适当性调整,日投饵率为3%~8%,通常以投饵后1个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采食台为掌握度;最重要的是要定质,保证饲料优质,千万不能投喂变质的饲料。
4、投放鱼种后的日常管理:每天要坚持早、中、晚3次巡视鱼塘,观察鱼类的活动、摄食和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正常,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优良水质是水产业的养殖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根据水体水质的具体情况,适宜的加注新水,适时开水体增氧机,一定要保持水质优良,溶解氧充足为宜。适宜黄颡鱼生长的水体pH值范围在6.8~8.5,因此,养殖户要注意,由于长期投喂饲料,池塘水的水质会使pH值呈弱酸性,不利于黄颡鱼的生长发育,所以,在生长季节,每15天左右,鱼塘水每平方米用25g左右的生石灰一次,用于改良水质,回到适宜黄颡鱼适宜生长的pH范围。同时,养殖户要做好黄颡鱼鱼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池塘套养黄颡鱼成鱼模式。
1、套养模式:套养池,可以参照放养池的规格条件,水域面积更大以1公顷为宜。套养密度,需要根据池塘主要养殖的鱼类和混养其他鱼类、以及饵料情况而定。通常套养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池塘里放养了部分鲤鱼、鲫鱼和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那么就要少放养黄颡鱼,以套养体长4㎝以上的夏花鱼种,每公顷投入3000尾左右为宜,或者以每尾25g的冬片,每公顷4500尾为宜。套养模式,比较适合水域大一些养殖池塘,可以充分地利用水体养殖空间,资源更大化的合理利用。这种养殖黄颡鱼为辅的混养模式,不单独投喂饲料,通常经过一个生长季节,每公顷黄颡鱼产量可达300~600㎏;第二种是投放在没有放养鲤鱼、鲫鱼和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鱼塘中,每公顷投放体长5㎝左右的黄颡鱼8000尾左右,充分利用水体资源,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
2、套养黄颡鱼模式的管理:由于池塘套养模式鱼种比较多,因此,在除了按照池塘主养黄颡鱼的饲养管理模式外,需要更加注重水体水质优良,需要定期加注新水,使得池塘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35㎝、pH值7.5~8.0为宜,同时要适时开动水体增氧机,确保水体溶解氧充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为佳。
养殖户在池塘套养黄颡鱼的模式中,要严加注意:黄颡鱼有摄食别类鱼籽的习性,因此,不能在别类繁殖鱼池混养:用药防治鱼病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控制用药量。这是考虑到黄颡鱼这种无鳞鱼耐药性比较差,用药量太大,会影响到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黄颡鱼中毒死亡,就得不偿失。
◆网箱养殖黄颡鱼模式。
1、网箱设计事项:首先选择水流缓慢,流速为0.1~0.2m/s为宜,水体无污染,水质良好,水透明度在30㎝以上,溶解氧量在5mg/L以上,pH值在7~8.5范围,常年水深保持在5m以上,环境相对安静,水底部平坦无杂物,距离岸边比较近的水库、湖泊与河流等水体中,投放网箱养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网箱位置不要影响水利设施和水面交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网箱通常由聚乙烯 *** 而成,为带盖的六面体封闭式双层网箱,外层网目3㎝,内层网目1.5㎝,网底网目与内层网目一样大小即可。网箱面积通常12~24㎡,网箱深度2~3m为宜。投放设置网箱的时候,用楠竹或者木板、钢筋 *** 网箱框架,然后将网箱安置于框架内,用圆柱体的泡沫作为网浮子,网箱底部用光滑的鹅卵石作为沉子即可。根据设计,网箱沉没水中部分以1.5m,漏出水面0.5m,而网箱之间的距离,通常间隔2.5m左右为宜。
2、投放鱼种:网箱养殖,我们要将新 *** 的网箱提前半月投入选择好的水体中,使得网箱网目上吸附藻类,可以保持网箱内比较光滑,可以有效减少鱼种进入网箱以后,碰撞、摩擦受伤,从而减少鱼病的发生。通常选择在水温低的春节前后进行投放鱼种,水温低鱼体不易受伤。鱼种放养以前,同样需要用4%左右的食盐水浸洗鱼体,进行必要的灭菌杀虫工作,减少鱼种带来的一些传染性病害。网箱养殖黄颡鱼的放养密度,以及规格的大小,应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户的养殖技术而定。通常按照鱼体长4~5㎝、或者每尾20g的规格放养,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50~200尾为宜。具体情况,养殖户根据当地的养殖环境而定,这个只是作为参考。
3、网箱养殖投饵管理:采用网箱养殖黄颡鱼,更好投饵人工配合饲料,或者自制的鱼饵料。饵料蛋白质成分,鱼种要达到36%左右,成鱼达到31%左右,可以满足黄颡鱼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求。鱼种投放养殖箱2天以后,可以进行投料训练,驯化以后便于后期饲养管理。前2天投喂其喜欢吃的小鱼、小虾、或者蚯蚓在采食台上加入少量的配合饲料,让其有个适应的过渡期。第3天开始逐渐添加配合饲料,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放量。每天投食要定时进行,投食前敲击网箱框架形成震动,可是驯化的鱼形成条件反射。
投食参考:通常5~9月份儿生长发育旺期,每天分3次投食:上午9:30左右投食1次,下午4点左右投食1次,晚上8:30左右投食1次,日投饵率3%~6%;在其余低温时间段,当年10月份以后至翌年4月份,水温低每天投食2次即可,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饵率2%~3%即可。以黄颡鱼在投食两个小时内吃完鱼饵,来判断掌握投食量即可。
4、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每天要观察鱼的采食和活动情况,根据鱼的采食具体情况,要适时调整投饵量;网箱养殖不同于池塘养殖,因此,要经常检查养殖网箱是否有破损情况,做好及时修补,以防黄颡鱼逃跑造成经济损失;通常要7天左右清洗1次养殖网箱周围的附着杂物等污浊物,保持养殖网箱内的水体和外面水域水体畅通对流;同时,养殖户应根据自己的养殖环境,注意水域的水体变化,灵活适度的调整位置,特别是在大风、暴雨季节,要及时加固养殖网箱、和调整养殖网箱的高度,防治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做好鱼病的预防,定期投药饵,每天做好养殖日记,便于积累养殖经验,支撑养殖产业有利的发展。
这种鱼属于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范围在0~38℃,更佳生长温度在26℃左右,最适宜的pH值范围在6.8~8.5。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体中溶解氧不能低于3mg/L才能正常生长,低于2mg/L是会浮水口头现象,低于1mg/L就会造成其窒息死亡。在自然状态下,春、夏季节,黄颡鱼喜欢摄食其他鱼类的卵和小型底栖水生物;进入寒冷季节,喜欢摄食水中小鱼。当然了,在不同的生长期,黄颡鱼的食性也不尽相同。体长3㎝左右时,其主要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体长5~9㎝的时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当体长长至10㎝以上的时候,喜欢摄食水体中的自然动物外,也非常喜欢摄食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类。养殖户要充分了解一些关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食性喜好,满足其生长环境,就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少走弯路。着手黄颡鱼养殖,应以当地的养殖环境和条件,采用适宜本地的养殖方式。目前,以池塘专业养殖黄颡鱼模式为主,便于统一管理;混养模式的合理应用,根据当地的销售环境,可以更大化地利用水资源,多元化经营水产养殖,有一定的养殖意义;网箱养殖模式,其优点是水体水质环境优良,养殖的黄颡鱼更接近野生黄颡鱼,深受消费者欢迎,可以增加养殖附加值。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地的水域资源,合理化的作用恰当的养殖模式,为黄颡鱼的养殖事业,创造更大的养殖效益。
?
黄颡鱼养殖的技术与 ***如何饲养黄颡鱼?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的水产养殖,那么,应该怎样养好黄颡鱼呢?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几方面的要点呢?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养殖黄颡鱼
池塘养殖黄颡鱼的技术要点!
1、 选择池塘便于交通便利,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水和灌溉方便,周围无污染源,面积大小按养殖户需求来定制,池底平坦,土质为粘壤土。在池塘下配备氧气设备,有利于养殖黄颡鱼生长速度。
2、在冬季,应注意养殖的管理 *** ,放鱼种之前先消毒池塘,在水中泼晒生石灰进行消毒,管理好水质问题,想要养好鱼,应把控好水质,养殖时定期投晒维诺众养菌,保持池塘水体活力,使鱼类健康生长。
3、经过驯化后,饲喂黄颡鱼专用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6%~40%,粒径为2~5mm,每天饲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00~9:30和下午16:30~17:00,主要在下午进行,占每日投喂量的60%~70%。4月至5月,摄食率约为3%;6~9月,摄食率为5%~8%;10月以后,摄食率为3%~5%。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类生长情况灵活控制。一般来说,池塘中80%的鱼在吃饱后应该离开觅食地。
4、水质调整,每7~10天添加一次新水,每次20厘米;每15-20天换一次水,每次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一次石灰和EM细菌,用量分别为10-15千克/亩和1-1.5千克/亩,以改善水质和沉积物。及时开启曝气器,使池水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5、 黄颡鱼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繁殖期发病率较低。然而,由于鱼的表面没有鳞,它完全受到皮肤粘液的保护。一旦操作不慎,有时喂食不当,在水质不佳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肠炎、水霉、轮虫等。定期向饲料中添加0.1%维诺复合益生菌可以预防肠炎,平衡肠道菌繁殖,提高肠道消化吸收率,降低肠道负担,正常发挥肠道功能,增加采食,帮助生长,提高抵抗能力,减少肠炎、腹泻、拉稀、饲料粪等情况发生,提高育成率和均匀度。
黄颡鱼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其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省黄颡鱼苗种生产的省级良种场。公司2021年黄颡鱼苗种销售量接近10亿尾,产值2000多万元,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黄颡鱼养殖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供黄颡鱼养殖户参考使用。
养殖基础条件
黄颡鱼养殖池塘要求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底平坦,淤泥10cm左右,面积4.5亩~8.5亩,水深2.0m~2.5m。每10亩配套1.5千瓦增氧机3台。养殖场应建设排灌分流的排灌系统,灌水渠(管)连接水源预处理池通往各池塘进水口,供给养殖用;排渠(管)在池塘另一侧连接各池塘排水口通往废水净化处理池,将养殖废水集中到废水净化处理池。水源预处理池建于最接近水深高位处,水源预处理池设多层过滤、吸附、净化、消毒层,最后由灌水渠(管)引至用水单位。
养殖尾水排入尾水净化处理池。尾水净化处理池建于全场低位处,池内设多层次物理(过滤、吸附)、化学(消毒)和生物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微生物净化)净化层,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池塘准备
冬闲期或收获后,商品鱼养殖池应干塘曝晒至龟裂,清除池底多余淤泥、污物,修补池埂和拦鱼栅等设施,平整池底待使用。池塘清整后,亲鱼投放前7d~10d,注入50cm新水,再全池泼洒漂白粉10~15kg/亩或120~150kg/亩生石灰进行池塘消毒;毒性消失后,注入新水80cm,培育生物饵料,7~10d后,水色转“绿豆青”色,浮游生物繁育至高峰期时即可投放种苗。
种苗投放
1. 鱼种选择。投放的黄颡鱼和搭配混养品种种苗,应选择自繁自育,或购进自有资质的水产良种场、种苗繁育场生产的品种纯正、健康优质苗种,其生物学特征明显,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无附着物或病变特征;并经检验检疫合格。
2. 放养密度。主养黄颡鱼池塘,通常投放全长3cm~5cm的黄颡鱼鱼种20000尾/亩~30000尾/亩,搭配适量草、鲢、鳙等鱼种(详见表1)。在主养四大家鱼、罗非鱼等池塘中,不改变原设计主养品种的放养密度,混养黄颡鱼鱼种密度:5~6cm鱼种投放5000~8000尾/亩;10~15cm鱼种投放3500尾/亩;50g/尾鱼种投放2500尾/亩(详见表2)。
3. 饲料投喂。池塘混养不另外投喂黄颡鱼饲料。池塘主养投喂黄颡鱼配合饲料,其营养组成如下:粗蛋白质38%~40%、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纤维素3%~5%。在养殖过程中也可采用自配自产配合饲料,参考配方1为鱼粉23%、蚕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黄豆粉17%、标准面粉23%、植物油3%、维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1.5%、粘合剂1.5%。参考配方2为鲜鱼糜35%、豆饼粉5%、麦粉23%、玉米粉15%、粘合剂3%。并且必须保证所有原料新鲜,营养组成同样要达到上述要求。搅拌制成软硬适中、粒径适口的自制饲料。
池塘主养黄颡鱼,放养全长3cm以上鱼种,可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池中鱼体重2%~3%。坚持“四定四看”原则。定时:每天的上午6-8时和下午5-6时各投饲1次(盛夏当水温≥ 30℃时,黄颡鱼白天潜伏在深水阴凉处,进食少,应早晚两头黑投喂);定位:在鱼池距池壁约1.0m~1.5m处设置食台,从鱼种阶段培养它们上台摄食,每次投饲料投到食台上,使黄颡鱼定点摄食;定质:保证饲料新鲜可口(切忌投喂霉烂变质的饲料)、粒径适口、质量稳定(不要随便更改配方);定量:按季节、水温掌握日投喂量,水温18℃~30℃时正常投喂,水温下降到7℃~15℃或≥32℃时,适当减少投喂量。看季节:根据不同季节调整投饲量,6月虽然水温已升得较高,但鱼体仍小,投喂饲料量适当减少;7-10月为生长高峰期,食欲强,适当加大投喂量;11月水温已下降,为黄颡鱼保膘,投喂适量优质饲料。看天气:根据当天天气及未来24小时内可能天气变化,决定当天的投饲量(如阴晴骤变、酷热沉闷、雷阵雨或大暴雨、连绵阴雨等天气状况都减少或停喂饲料)。看水质:根据池水的肥瘦、老化程度调节投饲量;水色好、水质清淡,正常投饲;水色浓、水质差减少投饲量;水质恶化或出现浮头,应停止投饲,注水调好水质后再投喂。看鱼的摄食与活动状况:按黄颡鱼的摄食状况确定投饲量:以池鱼在1h~2h内吃完不剩为度;黄颡鱼活动正常,没有浮头或发病征兆,可正常投饲;否则应减少投饲量或停喂。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做到保持养殖水质良好。一般情况下10d注换水1次,6-9月份每15d注换水1次,每次换水15cm左右(水温高时可换水≥20cm),保持水深在1.5m~2.0m;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定时增氧:水温高或天气闷热时,延长增氧时间,保证溶氧量≥4mg/L,如水源充足,采用微流水养殖更佳。每30d全池泼洒生石灰15g/m3~25g/m3水体,消毒杀菌并调节池水酸碱度等。
坚持每天早午晚3次的巡塘(早巡看浮头,午巡看摄食、检鱼病,晚巡观察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如水质恶化,应及时冲水、增氧,发现鱼病及时对症下药);并将每天收集数据记录在池塘档案。定期清除池周杂草、垃圾和水面的漂浮物,勤洗晒食台,勤在食台同边处用生石灰水或强氯精等泼洒消毒,勤清理病鱼、死鱼;保证环境卫生。
炎夏连续数天高温,夜晚突降大雨;长时间的连绵阴雨,无风闷热高温低压等期间,隐存池鱼浮头、泛塘风险。此间应密切观察水质及黄颡鱼活动状况,增加夜间巡池,严防意外事故和突发事故,减少损失。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上所述,放养前对池塘进行严格消毒,养殖过程定期进行养殖水体消毒。苗种培育、捕捞、分疏、转池等过程中应细心轻快,避免损伤鱼体,感染病原;包装、运输和投放等环节前后的水温差应≤2℃,避免苗种应激;初春、秋冬低温季节应加大水深,调控水温,预防感染水霉。选择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苗种饲料和药物。投放的苗种要经检验检疫合格,鱼种转运、转池或投放前要严格消毒。
出血性水肿病、肠炎病、烂鳃病、水霉病等是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病害。治疗出血性水肿病可以外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0.4~0.5mg/L,全池泼洒;另加内服四环素药饵,浓度为0.6~0.7g/kg,每天1次,连续3d。每20d在饲料中添加0.l%~0.4%大黄、板蓝根等中草药,连续投喂3d~5d,或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蒜汁,可预防肠炎病。治疗肠炎可以外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0.5mg/L,全池遍洒;另加内服复方新诺明按1~1.5g/kg拌饵投喂,连喂3~5d。烂鳃病的治疗可用二氧化氯贴近水面全池泼洒,浓度为0.12~0.15g/m3,每日1次,连续2~3次可治愈。水霉病的治疗可用水霉净全池泼洒,浓度为0.15~0.3mg/L,也可用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浓度为2~3mg/L,隔2d泼1次。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药物的忍受力较差,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温和的药物,并且严格按照NY/T755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执行。
收获情况
如表3所示,池塘主养全长3cm~5cm的黄颡鱼种,20000尾/亩~30000尾/亩,经6-7个月养殖,体重可达150g/尾~250g/尾,成活率70%,黄颡鱼净产量超2500kg/亩。
在主养四大家鱼或罗非鱼池塘中混养黄颡鱼,不另投饲料,让其捕食池中小鱼虾水生昆虫,如表4所示,可增加90~100kg/亩黄颡鱼商品鱼。
文|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梁明 谢玉敏 钟红芽 梁译艺
中国水产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夏耘 李红燕
文章摘自 2022年第2期《海洋与渔业》杂志
养黄颡鱼的哥们,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本文为解答如何做到养殖黄骨鱼成本低、利润高、管理方便,即料比低、病害少、相对标准化简单化的养殖管理。结合多年的终端经验,系统解答黄骨鱼养殖的各种问题。并将黄骨鱼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完美结合的关键点,相对标准化的养殖管理 *** 做汇报。
要做到养殖黄骨鱼的成本低,就要做到平时吃料一直好,而且养殖全程没有病害。整个养殖过程中更大的投入就是饲料的投入,这一块占到整个养殖的85%到90%,而完全发挥出饲料的价值,就是要养殖的料比很低。比如有的塘最后卖鱼料比1.5,有的料比1.3,这0.2的料比差别,那么一斤鱼的养殖成本就就差别差不多0.8元。一般珠三角养殖黄骨鱼的亩产量7000斤以上,那么一亩的收益就会减少5600元。一张10亩塘就是5.6万的收益差别。
而一直吃料好,就是料比低的一个前提。而且整个养殖基本不能发病,就需要保障溶氧、预防病害、保障体质这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就解答如何做到。
一、保障溶氧调好水
1、保障溶氧这一块,需要保障水体中藻类的丰度适宜,藻类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好,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占养殖池塘中溶养来源的70%—90%,如果藻类缺乏或者没有藻类,那么只能靠增氧机的增氧,这种无藻或者藻类缺乏的情况在黄骨鱼养殖中还比较常见。这由于养殖密度和这条鱼本身底层鱼活动量大有关系,鱼群容易把底部的有机质搅动散布水体,加上增氧机搅动水体造成水体中光照深度减弱,藻类缺乏生长的光照条件,而且有机质还大量的吸附微溶性矿物元素,藻类的生长也受到抑制。
而水体太肥,就是藻类太多,藻类白天的时候光合作用产氧很多,晚上的是呼吸作用又消耗比较多的氧气,甚至夜间呼吸作用能把增氧机搅水增氧的部分也消耗掉。这个时候对于夜间吃料比较普遍的黄骨鱼容易夜间缺氧或者氧气不足而吃料不好。当然也可以驯化白天投料机投喂,但是夜间藻类太多,对于底层水体氧气供应始终是一个不利因素。
而藻类太多一般出现在养殖的前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黄骨鱼排泄物增加,随着细菌的分解水体中的碳源增加,很容易藻类迅速繁殖生长而藻类过度。然后随着水体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等元素的消耗,藻类的种类逐渐转化为蓝藻等,藻类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随着有机质的进一步增加,水体中的细菌数量级增加到藻类的繁殖也受到影响。这期间矿物元素钙镁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水体的透明度也降低到没有光合作用的条件了。然后藻类就逐渐变成可以游泳的裸藻甚至没有藻类。这是黄骨鱼鱼塘水体藻相变化的一个整体过程。
要保障藻相的稳定和正常,就需要营造可以光合作用的条件,这就是黄骨鱼调水的之一步,就是净水,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明矾、 *** 亚铁合剂可以快速净水。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体的张力,让水体中原本和水分子结合成为大分子团的有机质分子和水分子分散开,水体的水分子重新回到自由的状态,波纹变小,增氧机的增氧范围回到正常的15米左右,增氧的效率即可增加。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以后,可以在水体中补充一些钙镁等,使用生石灰全塘均匀泼洒或者生石灰颗粒全塘均匀干撒即可。
为了更好效果可以少量多次连续使用5到7天。不仅补充了水体中的钙镁等微溶性矿物元素,更可以改变底部的环境为弱碱性,缓慢的改变也使得很多厌氧性细菌逐渐消亡而细菌的数量级大幅度降低。为下一步补充的芽孢杆菌打造出生存空间。以可以长期维持藻相的稳定以及菌相的稳定。
第二步补菌。这里主要是补充优质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也可以补充一些含有各种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颗粒改底类产品。也可以搭配增氧颗粒一起使用。当然使用比较好的产品的复合芽孢杆菌,加上增氧机的合理充分使用,使水体和水底有充分的交流,补充的细菌可以快速分解掉水体中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的来源包括黄骨鱼的排泄物,死亡的藻类等。而分解产物为小分子的有机物可以直接被藻类吸收,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分解掉夜间的死亡藻类又可以控制藻类的重量级。整体水体和水底的交流充分了,矿物元素得到补充,藻类的种类稳定获得保障。可以相当长时间的保持藻藻、藻菌、菌菌等三相平衡。保障水体的溶氧充足。
当然所谓的藻藻平衡指的是藻类的种类丰富之间的平衡,比如正常藻相的水体中有硅藻、小球藻等各种个体比较小的藻类,这类藻类个体小,相对表面积大,产氧能力就强。如果水体中缺乏碳源,则藻类都会生长受抑制,当然养殖水体中投喂量比较大,很难会缺乏碳源。而容易缺乏是微溶性的矿物盐,矿物盐的种类决定藻类的种类。也是同样的道理,构建越小的藻类所需的矿物盐也是越多的,随着养殖的进行,微溶性元素被消耗,藻类的种类就会转为蓝藻等,甚至是游泳类型的裸藻。当然上述步骤加上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藻菌平衡是指藻类和细菌之间的平衡,细菌太多了,特别是厌氧菌太多,藻类是没有办法生存的。适当数量级的细菌可以保持这之间的平衡,就算是有益的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如果一次性补充太多也会造成藻类的消亡也是这个道理。
菌菌平衡是指水体和水底中有益菌和有害细菌之间的数量级对比,有害菌一般是厌氧性细菌,因为任何机体都是致密的有机物。是缺氧的环境,黄骨鱼等有机体感染厌氧菌数量级过高就会发病。养殖水体中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早就打破了自然界的菌菌平衡,所以需要额外补充有益菌来做平衡。具体的补充频率跟存塘量和水温有关系,在高水温季节鱼正常吃料,存塘量4000斤/亩以下的鱼塘每15天补充一次,超过4000斤/亩的鱼塘则每7到10天补充一次。低水温季节因为水体的自然载渔量提升,鱼即细菌的代谢活动强度降低,藻类等生长繁殖的速度也比较慢,这个时候每15天补充一次即可。保持肥水效果更好,可以适度补充一些如EM菌和矿物元素如磷酸二氢钙、生石灰等。
这一步也可以保持水体中有害的厌氧性病原菌少,同时减少虫害的发生,如指环虫、三代虫、小瓜虫等,这些虫在生长阶段都有需要有机质作为食物的阶段,而以上两步的操作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体中虫害和有害细菌的问题。剩下就是靠鱼机体的免疫力来预防病害虫害问题。
2、而单靠增氧机这一块只能提供10—30%左右的溶氧需求。幅度有变动的原因在于水体的干净程度。如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范围只有围绕增氧机为圆心的半径15—16米左右的区域。
无论是3KW的还是1.5KW的增氧机在这一范围基本相当,区别只在于3KW的增氧机可以提起大约3米深的水,1.5KW的增氧机可以提起1.8米深的水,2.2KW的增氧机可以提起2.2米深左右的水。而黄骨鱼养殖则不需要太深的水体,具体的养殖水体水深在1.8—2.2米水深即可。因为养殖水体蒸发渗透2.2米水深可以很容易变成2米或者1.8米水深。如果太深,容易增氧机无法搅动底部水体,底层容易积累有机质滋生厌氧菌,进而容易发生细菌性疾病。根据塘口的形状特点水深特点合理选择使用增氧机即可。
增氧机的增氧范围更大影响因素就是水的干净程度,如前面所述如果水体中有机质多,水分子就会跟有机质分子结合,这样水体的分子团比较大,增氧机的增氧范围就会降低,要保持水分子团小,就要使用净水和长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分解掉水体中的有机质。避免水分子团过大。
增氧机搅动水体可以使丰富的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伴随着流动的水体充分溶解在整个水体中。这是增氧机更大的作用,因为珠三角普遍养殖密度比较高,合理高频率的使用增氧机,可以让水体补充的芽孢杆菌等有及时分解掉水体中的有机质,维持水体的藻藻、藻菌、菌菌平衡。避免因为溶氧不足,有机质积累造成环境恶化,厌氧菌数量级过高。
配合净水调水补菌改底,可以保持水体溶氧长期保持7mg/l以上,底层水溶氧5mg/l,这个溶氧水平黄骨鱼吃料就非产好。更低也要保持底层水溶氧3mg/l,现在养殖的普遍为杂交黄骨鱼,更好保障底层水溶氧4mg/l,上层水溶氧7mg/l以上。具体的增氧机使用规律为高水温季节存塘量4000斤/亩以下的每1万斤鱼需要有一台增氧机供氧,4000斤/亩一场的存塘8000斤鱼需要一台增氧机供氧。
增氧机的摆放上,任意三台增氧机呈正三角形为更好,增氧机之间间距20米左右即可。并在投料区域约16米远处安装一台耙水机在喂料前20分钟开启向投料区域推富氧水。创造条件使池塘中的黄骨鱼提前都在投料区域 *** ,在投料的时候也源源不断的给鱼群供氧,这样能让鱼吃料更好。如果没有这些措施,鱼群集中吃料2分钟以后,投料区域的溶氧即被消耗殆尽。
二、投喂管理——水体的溶氧是基础,体内的溶氧是关键
1、少量多餐快投料:保障水体溶氧充足,并在投料前、投料期间保持增氧机以及耙水机的使用,可以让吃料的鱼数量多,吃料阶段不缺氧。投料的时候加快投料速度,因为吃料的鱼数量足够多,投的够快每条鱼均有机会吃到料,而每条鱼吃到的饲料颗粒数量都差不多,避免有的鱼吃的太多,又得鱼又没有吃到饲料的情况。所以一次投料的时间不能太长,一次大约20—25分钟左右即可。一天可以多投喂几次。
鱼在消化阶段耗氧是其空腹的时候耗氧的5倍以上,如果一次投喂的时间太长,就很容易造成有的鱼吃的多,有的鱼吃的少,假如一条鱼吃了20颗饲料,而一条只抢到了5颗饲料。那么在余下的消化时间,这条吃20颗饲料的鱼需要4倍于吃5颗饲料鱼的体内溶氧来消化吸收转化饲料里的营养物质。如果天气变化等原因造成水体的溶氧没有那么高,吃的多的就很容易死掉,这是死鱼先死大鱼的原因。而投的快,增氧模式的投喂方式让每条鱼吃的差不多,每条鱼又都没有吃饱,消化阶段耗氧反而减少了。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料比。
当然珠三角一般投料区域整包投喂黄骨鱼料,在增氧模式投喂的前提下,只要吃料稍微变慢即可停止投喂,改为下一餐接着投喂即可。如果使用投料机白天投喂的,则可以少量多餐投喂,一天分为4到5餐投喂。每餐都提前增氧,快速投喂。一天的总投喂量不变。
2、投喂的时候还要关注水温的影响。因为黄骨鱼是变温动物的特点,其体温跟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在30度水温的时候,鱼体的耗氧是24度水温的6倍左右,所以当水温高的季节要尽量多餐投喂,水温低的季节要足量投喂,餐数则可以减少。而多使用增氧机,投喂前提前开启增氧机,耙水机等都可以降低水温,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养殖打样发现也证明了这点,7月份一张黄骨鱼塘一天投喂9包料,打样100尾以上,这个样本数在统计学中的得到的结果比较准确,和最终结果差异化不明显。平均增重0.3两,冬季这张塘在12月至2月这三个月每天平均投喂3包料,打样100尾以上平均增重0.5两。而这三个月吃料的总数和7月份一样。长鱼的重量却增加了40%。这一点也说明了在低水温的季节,保障水体藻类丰度溶养充足的前提下,饲料可以有更好料比表现。
三、保持内服护肝护肠保吃料稳定
如上图为跟踪黄骨鱼塘吃料情况的数据对比图。无论调水还是未调水的黄骨鱼塘,在鱼连续吃料好10天左右均明显出现吃料情况下降的情况,而这样基本都要维持大概5到7天左右。而这吃料减少30%左右的7天时间养殖是没有效益的,要改善这个情况就要及时的内服保健。当然此图为十年前的跟踪结果,当前黄骨鱼病害高发,内服的频率需要更高。甚至全程内服才可以有效的预防如烂身病的病害。
内服的主要产品包括中草药、维生素、微量元素、酶、酵母乳酸菌等有益菌的发酵产物。这些产品可以保障鱼体内的细菌数量级比较低,护肝护肠,提高鱼的免疫力,促进摄食消化吸收等等。尽量的少直接内服菌,内服菌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细菌的发酵产物,保障鱼体内无菌或者少菌的状态,可以明显减少发病。而且以上几个内服的产品一起还能改善黄骨鱼的身体机能,耐运输、肉质口感更好。
近几年黄骨鱼病害高发,养殖户养殖全程都容易发病,特别是烂身病。很多塘口半个月一次烂身。本身黄骨鱼这个品种的抗病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内服即可明显改善。
如上图的方块状烂身病,爆头病等,虽然都是细菌引发的疾病,究其本质原因皆为体质问题。比如烂身问题,如图方块状的伤口,就是内体血液循环不畅的外在表现。因为黄骨鱼的血管组织绝大多数是毛细血管,肉眼可见的大血管比较少,黄骨鱼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脂肪等转化不好在毛细血管中沉积,随着黄骨鱼长期的摄食,这种沉积到一定程度直接造成部分组织没有血液的滋养,表皮不能分泌粘液而感染细菌,随之就烂身。
而且整齐的伤口就是这部分组织和心脏的距离一样,血液到达这部分组织的路径距离差不多,而且这部分组织相对其他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低一些。血液通达的路径少一些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长期坚持内服。内服需要的东西比较多,中草药提取物,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等。要促进血液的循环,又要让组织长的结实致命。往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都不佳。抗生素的本质还是以细菌控细菌,抗生素本身就是细菌的产物。预防烂身是个综合问题,需要护肝护肠改善体液循环以及控制鱼体内细菌数量级比较低,而且要水体的细菌数量级也比较低。
爆头病本身就是体内共生的爱德华氏细菌等有害细菌数量级过高感染头部,预防也是要护肝护肠,控制鱼体内的细菌数量级,减少鱼体的共生菌数量级。共生的本质其实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妥协。使用中草药控制肠道和机体内的细菌数量级,加上维生素让鱼体的诸多自由基得到修复。酶和一些发酵产物修复肠道黏膜。不仅可以非常好的预防好这个疾病,而且还能促进黄骨鱼吃料。
诸如其他的细菌性疾病也同理,增强鱼的体质,黏液分泌丰富即可抵御绝大多数细菌性疾病。保持血液通畅,肠道厚实。同时调水控制水体的细菌数量级。
以上都是从技术点上出发,具体到养殖管理,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来讲,这样点上出发是不够的。需要一个相对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 。水产养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如下图。
如果没有做好养殖的管理则对料比影响如上图。
以上两张图的解释如下,当高水温季节,鱼吃料比较正常的季节。如果池塘的面积为10亩,那么至少要匹配10至11台增氧机,比如5月初一亩放4万尾黄骨鱼苗,规格如果从平均40尾一斤算起,那么初始的放苗为每亩1000斤,如果吃的料档次比较高的情况下,每个月每亩可以增重40000*0.03斤/尾,即每个月每亩可以增重1200斤。如果池塘的溶氧条件一直满足,那么放苗第1个月未的时候,每亩的载渔量为2200斤,第2个月末第3个月头的时候为3400斤,这个时候亩存塘量还是在4000斤以下,但是这个月存塘量就会超过4000斤,所以放苗前两个月即5月的管理方式为上半月保持白天有2台增氧机开启,晚上增氧机全开。下半月保持白天有3台增氧机开启,晚上增氧机全开。
计算 *** 为半个月每亩增重约600斤,整张塘增重6000斤,加上初始的10000斤,这个时候需要增氧机使用为1.6W/1W=1.6,采用进一法,则需要保持至少两台增氧机使用。待下半个月又会长鱼6000斤,这个月底的鱼总重量就会达到2.2万斤,需要开启的增氧机就是白天至少3台。这期间需要使用芽孢杆菌等调水改底一次。并且保持内服。
同样的道理,到6月份的上半月整体增重会达到2.8万斤,这半个月也需要白天开启至少增氧机3台,晚上全开。6月份的下半月就需要白天开启4台,这期间需要调水改底一次。保持内服。
7月份上半月鱼重会达到4万斤,这个时候亩存塘量刚好达到4000斤,处于一个改变的临界点,这个时候需要白天至少开启5台增氧机,夜间全开。7月份下半月鱼增重会达到4.6万斤,需要白天开启增氧机6台,夜间全开,此期间调水改底3次,保持内服。
8月份上半月鱼增重预计达到5.2万斤,需要保持白天开启7台增氧机,夜间全开。8月份下半月鱼增重预计达到5.8万斤,需要白天开启增氧机8台,夜间增氧机全开,调水改底4次。保持内服。
9月份上半月鱼增重预计达到6.4万斤,需要白天开启增氧机9台,夜间增氧机全开。9月份下半月存塘预计达到7万斤,需要白天开启增氧机9台,夜间增氧机全开,这个月调水改底4次,保持内服。
10月份上半月鱼增重预计达到7.6万,需要白天开增氧机10台,夜间增氧机全开,下半月一般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吃料减少,如果不出鱼,则存塘密度预计达到8万斤,白天开启增氧机10台,夜间增氧机全开,,调水改底约3次即可。保持内服。
11月至次年4月,这期间需要保持肥水,这个期间水温比较低,池塘的载渔量上升,一亩自然载渔5000斤都没有多大的问题。将水调肥,保持藻类丰富,这个时候无论怎么肥水都很难藻类过多。保持每1万斤鱼一台增氧机是很安全的。调水改底为半个月一次。保持内服。这期间吃料好的话5个月长鱼相当于高水温季节的2个月,即产量达到1万斤左右。这是珠三角黄骨鱼高产的原因。当然一般4月左右会卖鱼。
上述例子按4万尾/亩计算的,如果放3万或者3.5万每亩同理推算即可。如果使用的饲料生长速度慢一些的,每亩每个月约增重800斤,则8月中旬左右亩存塘量会达到4000斤左右这个临界点。会比吃高档料生长快的晚一个月左右处在4000斤每亩以上的高温存塘阶段,而4000斤每亩存塘量的高温季节是管理的难点。可以因为管理的原因,吃这些长速慢的料,因为避过了一个月的高温管理相对难度大的时间段,最后的养殖结果也不会不错。
而使用高档料如果管理不善,因为进入4000斤/亩存塘量时间早,管理的不好,很容易养殖中吃料不稳定,每天也有些鱼死掉,这样的情况就是水体的溶氧等已经不能满足鱼的生长需求的一个表现。这个时候吃料鱼是在长大,但是生长的重量和死亡损耗的重量基本持平。当然用生长慢的饲料也会有上述问题。总之就是养殖全程要保持吃料好,不能有死鱼的现象。而且温度高的季节要吃料多,低水温季节更高能多吃绝不少吃。
这里也就是每张塘放养密度一样,但是养殖的产量、料比却差别很大的原因。在高水温季节每亩4000斤以下的存塘,如果水质、底质、体质任意一块出问题,造成吃料不好。那么一个月的时间会造成料比上升0.1-0.2左右。而4000斤/亩以上的高温季节,因为上述问题,一个月的料比影响则会是上升0.2-0.4.而这些全部是管理好就可以获得的利润。而低水温的季节,因为高密度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多,水体缺乏矿物盐等,很容易水中没有藻类,这样鱼吃料不好,而珠三角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月越冬掉膘,又会造成整个越冬阶段料比上升0.2-0.4。要让越冬阶段黄骨鱼吃料一直很好,大约是高水温正常吃料的1/3即可。这样反而会降低养殖的成本。当然这也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理论,将南海西樵相当数量塘口的黄骨鱼料比从2.0+降低到1.36-1.43之间理论。也是水产可以做到标准化的理论依据。
细化为下面列表描述详细的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