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蒿图片,黎蒿图片欣赏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2 0
安徽五河双忠庙镇:“小芦蒿” 托起百姓美“蒿”生活

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29日电(通讯员 李涛)眼下正是芦蒿成熟收获的时节。连日来,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双忠庙镇岳庙村岳彩兵家的芦蒿种植园,一排芦蒿种植大棚映入眼帘,棚内暖意融融、绿意盎然,芦蒿青翠欲滴,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工人正忙着收割,当天采收的芦蒿,当天就可销往县城菜市场。

近年来,岳彩兵把发展芦蒿种植作为致富的主要渠道。目前,该户种植了8个大棚近十亩地。种上“小芦蒿”生活“节节高”,已成为他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芦蒿市场行情好,高峰时市场销售价达到了20元每斤,现在大家对芦蒿的接受度很高,根本就不愁卖。”岳彩兵是岳庙村首批种植芦蒿的农户,刚开始种植面积不足一亩,但产值比传统农作物高出很多。谈起小芦蒿给自己带来的“大收益”,岳彩兵笑着说:“在 *** 的帮助下,自己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共种植芦蒿近十亩,一年能收两茬,平均每亩地可产芦蒿3000斤,亩均销售收入超3万元。”

看到芦蒿种植效益可观,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进来。芦蒿种植户扩大到现在的10余户,不少低收入户还依托芦蒿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据岳庙村党支部书记徐小宝介绍,该村种植的芦蒿一般在10月初上市,到次年5月初下市,可长两茬。由于芦蒿的种植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因此从栽种到收获全部采用雇本地村民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盘活了当地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让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我们年纪大了,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工作,如今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后,在家门口做一些清理芦蒿杂叶、捆扎打包等农活,每天能领到70元工资,加上每年的土地收益,很满意。”村民岳喜堂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徐小宝表示,该村将依托市场需求,做好芦蒿新技术、新品种的本土化融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岳庙村芦蒿特色品牌,同时探索芦蒿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持续完善“造血”功能,让更多群众过上增收致富的美“蒿”生活。

吃对#福气年夜菜#芦蒿炒咸肉,每一口都是极致享受

南京人的冬天,是离不开芦蒿炒咸肉的。味道那是杠杠的!加上金龙鱼外婆乡小榨菜籽油, 独特小榨风味 ,去腥提味,更是如虎添翼。

By babyshun2016 【豆果美食官方认证达人】

用料
  • 芦蒿 400克
  • 自制咸肉 130克
  • 胡萝卜 1根
  • 红辣椒 1个
  • 生抽 1勺
  • 生姜 1块
  • 干辣椒 1个
  • 金龙鱼外婆乡小榨菜籽油 20克
  • 蚝油 1勺

做法步骤

1、咸肉切丝后清水浸泡一小时,中间换水。胡萝卜,辣椒,生姜切丝。

2、芦蒿洗净,控水备用

3、锅中加入金龙鱼外婆乡小榨菜籽油。

4、油热加生姜,干辣椒爆香,加入咸肉丝

5、咸肉变色后加入胡萝卜。

6、胡萝卜略软,加入芦蒿翻炒。

7、生抽蚝油和糖调成碗汁。

8、把碗汁加入锅中,翻炒均匀。

9、临出锅加辣椒翻炒。辣椒断生就可以出锅了。

10、顺儿用的是金龙鱼外婆乡小榨菜籽油。去腥提香一级棒哦

11、上菜啦!

小贴士

这道菜不需要额外加盐了哈!祝大家新年好呀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这种蔬菜的价格比猪肉还贵,是中国名菜之一,种植户不愁卖

藜蒿,又叫狭叶艾、芦蒿、水蒿、青艾等,起初属于一种野草,一般生长在湖泊草岸边,江西、湖南、安徽、湖北等东有分布,南京的江心洲藜蒿基地,滁州桥头藜蒿基地都比较有名。

在江西有句话传得很广,“鄱阳湖的草,城里人的宝”,指的就是藜蒿。江西人有藜蒿情结,每逢正月,几乎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会飘着藜蒿炒腊肉的香味。

藜蒿气味甘甜,嫩茎味道清香,脆嫩,可以做为主食或者配料,可凉拌可炒熟,味道很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胡萝卜素、抗环血酸、铁等,还有清热、利湿、杀虫的功效。藜蒿价格不便宜,比猪肉还要贵呢!江西人做藜蒿比较擅长,江西的藜蒿炒腊肉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润”的特点,而入选“十大赣菜”之一,是中国的名菜之一。

现在很多家庭餐桌上都出现了藜蒿,藜蒿的市场价格可以达到20元一斤左右,在蔬菜中算是价格较高的了,购买藜蒿得顾客告诉我们“藜蒿价格贵过猪肉,只能买一点解解馋。”偶尔吃一顿还行,要是天天吃的话,还真吃不起。

藜蒿在南北方都能种植,耐湿、耐热、耐肥,但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但需要保水保肥的沙质土壤,才能长得更好。种植后于春节前后上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现在有了大棚种植技术,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藜蒿上市。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云种养平台咨询专家,它是全球更大的农技问答网站。里面 *** 了数万名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专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分钟内就会得到回复。

种植藜蒿一年种植可多年收获,在生长期间极少生病虫害,所以基本不施用农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人工种植藜蒿了,一般藜蒿亩产鲜茎4000kg-5000kg,效益较高。现在种植藜蒿不仅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还丰富大家的餐桌,很有前景。

有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觉得文章有益,请关注、点赞支持,谢谢!(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又到了藜蒿上市的季节,和猪肉是绝配,炒一炒解馋,错过要等明年

嗨喽,大家好!我是舌尖尝美食,“尝遍人间百味,每样都很对胃”,每天亲手为家人做美食,享受健康美味的食物,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一道“藜蒿炒肉”,喜欢这道菜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导语:又到了这菜上市的季节,和猪肉是绝配,炒一炒解馋,错过要等明年

藜蒿炒肉这道菜,一旦想起就忍不住想要吃了,鲜嫩的藜蒿和猪肉做搭配,特别的开胃下饭,如今又到了藜蒿上市的季节,我当然不会错过吃炒藜蒿,简单搭配下锅炒一炒,开胃解馋,配上一碗白米饭,别提有多香了,这藜蒿的季节性比较强,错过就要等明年了,所以说喜欢吃得当然不容错过,藜蒿的价格相对于一般的蔬菜要贵一些,但口感和价值却都很好,下面我便会将这道藜蒿炒肉的做法分享大家,想吃不用去饭店,自己在家就能搞定。

藜蒿炒肉的做法:

备用食材:藜蒿1把,猪肉100克,大蒜2瓣,红椒1个,生抽1勺,食盐少许;

*** 过程:之一步,藜蒿一把,将其清洗干净了,控下水,将藜蒿用手切成段,长短尽量要一致,同时要将藜蒿的老皮撕掉,分别处理好;

黎蒿图片,黎蒿图片欣赏-第1张图片-

第二步,稍微带点肥的猪肉一块,切成稍微薄一点的片,猪肉片事先加上食盐、白胡椒粉、生抽和一点点淀粉,滴入几滴食用油,腌制一会;

第三步,红椒去蒂切成小段,猪肉腌制好就可以炒菜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上食用油,凉油放入猪肉片,快速翻炒下,让猪肉炒至发白的时候;

第四步,放入蒜片爆香,接着便可将藜蒿放入锅中了,大火快炒下,加上点生抽和食盐调味,翻炒均匀,待藜蒿断生后,放入事先切好的红椒;

第五步,快速翻炒均匀后,这道菜就做好了,关火,将做好的藜蒿炒肉盛出在盘子中,就可以上桌了,趁热吃。

小编总结:藜蒿的时效性是很强的,不抓紧吃就会老掉,只能当草了,藜蒿的营养丰富,而且还特别的清香脆嫩,其实用来搭配腊肉是最合适的,但我家最近没有备着的腊肉,因此只能用新鲜的五花肉来炒,虽说差了点味道,但还是很好吃的,这道藜蒿炒猪肉我家最近经常会吃,因为错过了这个季节就要等到明年才能吃了,所以说大家要抓紧,现在吃藜蒿正当时,上市的季节别错过了,简单搭配炒一炒特别的开胃解馋,大家别错过了。

烹饪小技巧:

1、藜蒿上的老皮记得撕一下,不用焯水,直接下锅炒就行,这道菜搭配点蒜片口感会提升,建议事先将蒜片切好,与空气接触氧化,便可激发大蒜素,对人体非常有好处,所以我一般都会提前切大蒜;

2、更好选择稍微带点肥肉的,吃着更美味,猪肉要事先加上调味料腌制一会,可以变得更加入味好吃,而且猪肉还能保证嫩滑多汁的口感,所以这一步是不能少的,如果是用腊肉便无需这些操作,直接下锅炒就可以了;

3、炒这道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炒好出锅,藜蒿炒的时间长了不仅会流失营养,而且口感也会变差,而猪肉炒的时间长了也很容易会发柴,所以大火快炒,喜欢吃辣可以加上点辣椒,不喜欢也可以不用放。

如果你也喜欢吃藜蒿,趁着正当时别错过了,欢迎大家收藏学习藜蒿的这个做法,或者是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生长在水边,酷似艾草,却是城里人爱吃的高钙菜,野生的难吃到了

导读:生长在水边,酷似艾草,却是城里人爱吃的高钙菜,野生的难吃到了

艾草,这是很多人都认识的一种植物,并且大家也很清楚,这种植物虽然常见,但是用途是真不少,马上又要到端午节了,而艾草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野菜,在端午节前夕一小把艾草就能卖三五元,这也是它一年中最值钱的时候。

而在农村里也有不少的植物,长得和艾草非常相似。有一种野菜,生长在水边,就常被人误认成艾草,但是它的钙含量比菠菜高,如今更是成为了很多城里人爱吃的“高钙菜”,只是野生的已经很难吃到了,若你的家乡还有,5月错过它太可惜了。

藜蒿的科普

清明节的时候,洞庭湖的姐夫回乡扫墓祭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他家乡的一种特产——藜蒿,配合着张家界老丈人家的土猪腊肉一起炒,简直是绝配。也是从这以后才知道,原来它是藜蒿,而不是艾草。

因为这种植物在我的家乡也有,但是当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它能吃,都一般是直接割来喂猪。我刚开始说,这个是我们家乡喂猪的艾草,姐夫就反驳说,这个可不是艾草,它是藜蒿。在他们当地菜市场要卖到十几块钱一斤,并且这些还是人工种植的,如果纯野生的价格更贵,但是却非常难吃到了,因为十分少见了。

藜蒿也叫蒌蒿、芦蒿、柳蒿、水艾、水蒿等等,它是菊科蒿属的植物,主要是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或者是偏潮湿的山坡、荒地和路旁,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海拔800-3000米以下的地方均有。

藜蒿长得确实非常像艾草,也常被很多人当成是艾草。它的主根不明显,但是具有很多细小的侧根,而叶子是纸质的或者是薄纸质的,上面是绿色的,光滑无毛,而背面却是灰色的,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分裂叶的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藜蒿的价值参考

在我国不少地方的人,以前农村里养猪的很多,所以常会把藜蒿割来喂猪,由于植株高大,并且是成片的生长,非常的脆嫩,猪也喜欢吃,一会儿就能割一篮子,农民也喜欢割它来喂猪。不光是猪爱吃,它还是优质的饲草,就连马、羊等牲畜也喜欢吃。

但是在洞庭湖一带,藜蒿可是一宝,在当地自古以来就有食用藜蒿的习俗了,而近些年它更是成为了当地的特色菜了。藜蒿食用的主要是它的嫩茎叶,鲜嫩爽口,并且还有清香味,营养方面也是非常丰富的。藜蒿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和钙、铁等矿物质。其中每一百克中就含有钙元素730毫克,比菠菜的钙含量都要高,因此是名副其实的“高钙菜”,近年更是受到了很多城里人的喜爱。

另外藜蒿还能入药,在古代的医学书籍多有记载,其中《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了,但是称它为“白蒿”,而《本草纲目》中称它全草入药,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在四川民间海拔藜蒿当做是“刘寄奴”(奇蒿)的替代品。

食用 *** 参考

藜蒿的食用 *** 非常多样,既能简单的凉拌着吃,也可以用来炒着吃,尤其是用它炒腊肉,更是在湖南地区非常受欢迎。像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正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而藜蒿却迎春生长出来了,用它炒腊肉非常的下饭。

如果是动手能力强的,还会用藜蒿做成一些特色美食来吃,比如藜蒿粑粑等。以前粮食歉收,遇到没饭吃的时候,藜蒿这种野菜就发挥了大价值,可以和其他的一些粗粮做成美食来吃。

结束语

如今藜蒿已经被当成一种蔬菜种植了,在南方地区的一些超市、菜市场里面,售价不低,但是却很受欢迎。由于大棚种植的,在春节期间更是要20几元一斤。而到了5月份以后,马上藜蒿就要变老了,尤其是进入盛夏以后,那就不好吃了。如果想要吃它,5月错过了就太可惜了。

现在市面上的都是种植的,因为野生的非常少了,很多地方的还没有长出来,就被人割掉了。要想吃到野生的藜蒿太难了。如果你家乡有,见到了记得及时采摘,错过就太可惜了。城里十几元一斤,这样的价格真的高不可攀,吃到了也就挣到了、

各位朋友们,你们喜欢吃藜蒿吗?

「散文」丁会仁|这边藜蒿独好

父亲从北京回到了都昌,之一时间去了菜市场找藜蒿,每斤30元,是野生的藜蒿。

我叫父亲过几天去湖洲看看,湖洲上的蒿草会更茂盛些,去湖边采些藜蒿,其采摘的过程更有成就感,或者春天的味道更加浓香些。

很多人说,这边风景独好。对藜蒿而言,鄱阳湖的草,城里人的宝。正月过后,很多鄱阳湖畔的人都会走出家门,走向湖洲,到杂草丛生的草地深处,把一袋袋藜蒿背回来。

藜蒿,不仅仅是草,也不仅仅是宝,而是鄱阳湖人的魂,他们就好这一口。过年之后的餐桌上,藜蒿炒腊肉是少不了的,只是这咸香酥软的腊肉和嫩脆爽口的藜蒿在一起,让多少吃货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多少人的味蕾在那一瞬间激发岀来。你看,那绿里带红,红里透紫,黄绿相间,有荤有素,一直叫人馋到极点。

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时节对藜蒿来说,就非常重要,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就错过了这个美味。

父亲说,野生藜蒿有点费功夫,一个方面是采的人太多,藜蒿来不及长大就被采了,另一方面是没有销路,这个藜蒿很快就会脱水变老,一旦时间一长就不好吃了。自己整点弄来吃的开始还美味,一旦吃多了也就不稀罕了。所以,许多人也就都见怪不怪,见多不多了。

我记得很多年前,藜蒿大多是给猪吃的,只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用藜蒿来充饥,许多人是越吃越有味道,越吃越爱吃。

许多年以后,“猪吃的草”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许这是生活富足后,对野菜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印象中藜蒿最初是炒作起来的,只是后来慢慢就成了城里人的宝。一道美食经过了冬天来到了春天,让春心荡漾的人们对原野味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认为艰难的时候,其实你很富足,当你以为你很富足的时候,其实你很贫穷。

鄱阳湖湖洲遍地都是藜蒿,人们守着这一宝藏,只有望湖兴叹。或许,“咬得菜根,百事可为”。鄱阳湖的草对鄱阳湖就是草,但如果能运出来,就变成了城里人的宝。

我告诉父亲,我联系北京一个净菜公司,他们可以大量收购,但是必须得是净菜,而且要包装好,否则一运到北京就不新鲜了。父亲说,可能量达不到,关键是上市就一阵一阵,估计前后时间不超过十天,但是一旦大量上市,其价格肯定直线下降,最后有可能赔本赚吆喝。

父亲说,“打藜蒿”是一件辛苦活,一个是要防着血吸虫,另一个是要在杂草中一根一根去采。采藜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父亲去采过,背上蛇皮袋,在芦苇丛中穿行而过,看到藜蒿一根根扯下来,然后努力地寻找下一根。

父亲说,许多人不愿意干,一个原因是野生藜蒿越来越难采了。另一个原因主要是没有销路,一家人吃也吃不了多少。我告诉父亲,能不能创新一下,例如用水煮熟,然后真空包装贮存起来。父亲说那就不好吃了,藜蒿主要是吃嫩的和脆的。

对鄱阳湖人来说,采摘野生藜蒿的时间从元宵节可以持续到清明节。如果一个人一天能采20斤,每斤5元,每天就是100元收入。如果有销路,藜蒿还是可以带来不错收入的。

我叫父亲组织一些人,销路的问题我解决,藜蒿虽然难采,但是还是可以换些钱,毕竟现在挣钱不容易。这么好的宝,城里人都爱上吃,咱们一方面让农村人挣钱,另一方面让城里人美味,何乐而不为呢?

苏东坡说:“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故乡的藜蒿飘香来,最是一年春来到,千根万根藜蒿香。“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鄱阳湖,这边藜蒿独好。

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壹点号运河桨声

江西·美食丨藜蒿炒腊肉:鄱湖蒿草南昌宝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藜蒿炒腊肉


外地人来南昌吃饭,进了饭馆,店家总会向客人推荐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看起来平淡无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却是南昌地地道道的一道名菜。老南昌人大多知道,过去每到早春,许多家庭大人小孩便会提着大篮小筐,来到抚河边,登上一条条从鄱阳湖驶来的满载藜蒿的木船或木排,将手中篮筐塞得满满的。也许鄱阳湖中捞起的蒿草成本低,船家或放排人也不称重,估计一下便随口报个远远低于市场时令蔬菜的价,大人小孩便欢天喜地提着藜蒿走了。江西有句话耳熟能详:“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草指的就是藜蒿。


普普通通一盘藜蒿炒腊肉,何以在江西十大名菜中独占一席?何以入选2008年奥运会菜单?

藜蒿炒腊肉,这菜看名字就知道,藜蒿为主,腊肉为辅,一个清香,一个咸香,味道交融在一起,成菜后,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


这道菜最早是生活在鄱阳湖边的渔民发明的,因其原料获得极为方便,而且正月间的藜蒿还有祛湿、除毒功效。这道菜慢慢传入南昌百姓的餐桌,成为南昌的一道名菜。

名菜大多有来历。据传晋代治水名家许逊在彭蠡湖(今鄱阳湖)为民治水,有一年开春,他在湖区探察地形,被困孤岛好几天,干粮全部吃光,只余下一点腊肉。饥寒交迫中,许逊突然发现岛边湖中长满了一望无边的藜蒿草,他随手摘取一些嫩茎,试着与剩下的一点腊肉烹制。谁知,这藜蒿不仅能吃,且清香扑鼻,脆嫩可口,他遂将此菜做法带回了家乡南昌。


另一种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湖的那个初春,朱元璋军中缺粮,于是号召将士们采摘草洲湖滩上的野菜充作军粮。没想到其中一种蒿草味特别香,深受将士们喜爱。火头军见朱元璋日渐消瘦,便采摘了许多这种蒿草,与军中仅剩的一小块腊肉同炒。当这道香飘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食欲大增,连声叫好。

这种蒿草不但分布极广,而且生命力极强,每次采摘过后,只要打雷下雨,又会重新生长出来。将士们请朱元璋给它取名,朱元璋想了想说,这种草打一次雷长一茬,干脆就叫“雷蒿”吧。后来人们把“雷蒿”传成了“藜蒿”。


还有一种传说更文雅,大书法家颜真卿受贬来饶州任刺史,发现不少村姑从湖州上采来一篮篮青碧馨香的野草,便叫幕僚打听究竟,回报说是一种叫蘩的野草。颜真卿想起《诗经》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他知道蘩是古称,当时已经叫白蒿。于是便问采蘩干什么,本地人回答说,蘩的根富含淀粉,可以帮助度春荒。颜刺史听过之后,深叹一句:“看来此草名不符实,不如称作藜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好。传到南昌,藜蒿炒腊肉,便成了南昌地区一道特色菜肴。


(来源:江西风景独好)

中药材蒌蒿

?

蒌蒿

拼音Lóu Hāo

英文名all-grass of Montane Wormwood

别名(艹闾)蒿、芦蒿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陆玑《诗疏》: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嫩根苗,鲜用。

原形态蒌蒿,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茎稍粗,直立或斜向上,有铺匐地下茎。茎少数或单一,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纵飘然。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密集,羽状深裂,侧裂片1-2对,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有疏尖齿,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材丰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或线形而全缘,上面绿色,无毛,正职面被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3-3.5mm,具细梗,小苞片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垂;总苞片3-4层,外层卵形,黄褐色,被短绵毛,中层广卵形,内层椭圆形,有宽膜质边缘;花黄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均结实。瘦果卵状椭圆形,略压扁,无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路边荒野、河岸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

化学成分根中含(+)-(3S,4R,5S)-(2E)-3,4-环氧-(2,4亚已二基)-1,6-二氧螺<4.5>癸烷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利膈开胃。主食俗不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1.《纲目》:利隔开胃,杀河豚毒。

2.《医林纂要》:开胃,行水。

摘录《中华本草》

藜蒿产业富农家

2020年8月13日,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路口村新希望藜蒿产业基地,农户在收割藜蒿种苗,准备大面积移栽。该基地规模达1200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周亮摄/光明图片)( 文章来源:光明图片)

藜蒿:曾是农村的“喂猪草”,如今1?斤?30元,春节后最鲜嫩

导读:

藜蒿:曾是农村的“喂猪草”,如今1斤30元,春节后最鲜嫩

艾草,这是广大农村地区长大的朋友们都认识的一种植物,相信不少人还吃过它。

而在农村的河边,有一种植物长得像极了艾草。在过去农民还把它当成“喂猪草”,可是现在却卖到了30元一斤。

春节后,这种植物正鲜嫩,若大家遇到了可别再把它当“喂猪草”了,它的大名叫藜蒿。

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

这是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一句老谚语了,而它描述的就是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主角——藜蒿。

元宵节这天的下午,姐夫从洞庭湖的老家赶回了长沙,并且还从家里带来了不少的土特产,其中藜蒿这是它每年春节后返回长沙都要带的一种“土货”了。

晚上他叫我过去吃饭的时候,就给我分配了一袋子的藜蒿。

还告诉我说,可不要小看了这种野菜,这几天在他们当地的菜市场上,去掉叶子的藜蒿能卖到30元一斤。并且还很难买到呢!

而这些藜蒿,都是他和他父亲两个人跑了很远的地方才采摘到的。因为这几天藜蒿正长出来,许多人都去外面采摘藜蒿,所以近处的都已经被采摘得干干净净了,只能是跑到更远的地方才有。

说起藜蒿这种植物,笔者也是一点都不陌生的。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也常帮父母干农活。像放牛、砍柴、打猪草等,这些都是经常做,自然就认识藜蒿了。

在我的家乡这边,藜蒿也叫它水艾,就是因为这种植物长得像极了艾草,并且还生长在水边,像河边、鱼塘边,还有一些溪流附近比较多。

在有些地方也叫它水蒿、蒌蒿、驴蒿、香艾、小艾、蒿苔等。它和艾草一样,不光是叶子很像,味道也有点相似,不过藜蒿的气味更浓烈一些。

记得在小时候去河边放牛了,还要顺便打一篮子的猪草回去。当时就会带一把镰刀去,看到有猪草就割下来放在篮子里。

其中河边的藜蒿,更是成片的生长,不仅长得高,而且还很嫩,镰刀一割就是一大把,一会儿功夫就割一篮子了。

在当时可不只是我这样干,村里的小孩子都是这样打猪草的。因为像藜蒿、艾草、小飞蓬等这类植物,就是常见的“喂猪草”。只是偶尔才会有人采摘一两把来吃。

只是想不到的是,曾经农民用来喂猪的草,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高价菜,在城里更是卖到30元一斤了。可见生活富足以后,对于野菜也有了新的含义。

不过,藜蒿的价格贵,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藜蒿是用来当野菜吃的,而不是用来喂猪,所以还是需要花费点功夫的。

一方面是因为采摘厉害的人太多了,它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被人采摘了。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除草剂的使用,好些地方都已经见不到藜蒿了,至少不如之前多了。

另外一方面是采摘回来的藜蒿,还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吃。因为藜蒿一般都是吃它的茎干,而叶子是不能吃的。

像市面上的藜蒿就基本都是去掉叶子的,而给藜蒿摘叶子就需要耐心,也需要时间。同时在清理藜蒿的时候,还要多个心眼,要防着血吸虫。

再加上大部分人打的藜蒿,都是拿回去自己吃了,很少有人拿它来卖钱,所以物以稀为贵了,这也是藜蒿价格贵的原因所在。

听姐夫说,在春节期间市面上的厉害更贵,一般都要四五十元一斤。可是爱吃的人依然买,因为用它炒腊肉来招待亲朋好友,可是一道佳肴。

藜蒿吃的就是它的鲜、嫩,其中在春节后到清明节这段时间,是食用它的更佳时期。只是现在的藜蒿远不如之前多了,打藜蒿的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了。

我姐夫说,像过去随随便便出去一会儿,就能割一篮子的藜蒿回来。而现在一天的时间,可能也就能打出一二十斤的藜蒿。

再加上还要去叶子,清洗等,而且农民还面临一个问题,他们缺乏销路,在农村卖不出去,到了城里又没有门路,所以多数人都不愿意打藜蒿卖钱了。

不得不说生活有时候真的很滑稽,在农村一些山上的藜蒿就是草,可是有些人把它运到城里以后,却又被人当成了宝。

但不管怎样,藜蒿的食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中国人对藜蒿的记载自古就有之。早在唐朝的时候,药王孙思邈就记载了藜蒿的药用价值。

就连文学家最会做饭的苏东坡,也对藜蒿是赞不绝口,还写下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来赞美芦蒿。

现在正是吃藜蒿的更佳时期,如果你的家乡也有,可不要再把它当成“喂猪草”了,城里可是要卖30元一斤的。

若在野外碰到了,记得采摘一些回家尝一尝哦!

标签: 黎蒿 图片欣赏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