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 · 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顾唐原创:人间举子缘何忙?若将功名皆放下,世间一切都清凉。好心态决定成败!】
?
???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图片来自 *** )
诗人的青春是怎样的?《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再现李白的游历人生 < 辛弃疾小众冷门诗词,99%人没读过。句句惊艳绝美!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关于他的小众冷门诗词,你都知道哪些?
接下来就带你走进他的诗词,体会那豪放不羁的意境!
一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译文: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二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寻变寒,已经到了回去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一番思念。长江西岸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三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四
念奴娇·赋雨岩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译文:醉了已不知我是谁,谁是我了,不是明月不是白云不是飞鹤。
五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间上貂蝉贵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
译文:我饮酒不需要劝杯,反而担心酒杯空了。分别相离也是可恨的事情,这次的分别是那么的匆忙。酒席上美女贵宾云集,花园外豪富高门坟冢,人世间谁能算是英雄?一笑出门而去,千里外的风吹得花落。
孙权刘备这样的人物,才能指使我做事,而不是阁下。我发出种种的感慨,这些交心于你知道。只是感觉自己一生游遍湖海,除了喝醉吟些风花雪月,便是一事无成。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陛下赐予,希望我在湖北的作为能使君王明鉴。
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来自秋天的祝福
八月,告别了烈日炎炎
迎来了秋的清爽,辞去了旧日的烦躁,
秋风清爽送凉意,心情舒畅添欢喜,
凉秋时节,轻风翻阅着岁月的记忆
云朵舒卷着无尽的情谊,
淡淡的心情,轻轻的问候,
愿凉爽陪伴你左右,
让幸福日夜紧相随。
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优质古诗词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8日,全国大部分考生结束高考,无论结果如何,每个完成了这趟征程的人都了不起。愿你“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谢谢努力的自己,然后无畏开启新的旅程。
如果人生是一趟飞驰的列车,
高考就像是它的一个换乘站。
此时此刻,
许多人就站在这个换乘的站台。
你们或许心有惴惴,
不知自己能否拿到另一趟列车的车票;
你们或许胸有成竹,
已然开始期盼另一条铁轨两边的风景。
无论哪一种,
在结果出来之前,
跋山涉水乘风破浪的你们,
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祝福。
如果可以,希望你——
在明年的此刻,
能在理想的大学里,
闲适地看着新一届考生,
仿佛看着曾经的自己。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如果可以,希望你——
搭载清风明月,
和并肩作战过的人,
共抵远方。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如果可以,希望你——
在劈波斩浪之后,
仍有勇气喊出这份豪迈: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如果可以,希望你——
不把人生的巅峰定格在高考前,
而要带着自己所学、师长所授,
不断登高望远。
愿少年,乘风破浪,
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如果可以,希望你——
哪怕前路漫漫,
哪怕分离在即,
永远不忘此刻初心。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钱钟书《玉泉山同绛》
如果可以,希望你——
把长久埋于书间的头昂起,
去看更开阔的景,
去摘不可及的星。
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
——汤显祖《牡丹亭》
如果可以,希望你——
求学之心长留存,
少年志气恒久远。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诗经·小雅·天保》
如果可以,希望你——
把目光放向未来,
去看山之巍峨海之浩瀚。
用不老的心情,
光临不绝的风景。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如果可以,希望你——
永远保有傲骨,
不屈于困厄,
不愧于本心。
你生而有翼,
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波斯> 鲁米
如果可以,希望你——
在面对未来更多难关时,
能记起你挺过高考的那些时岁。
且挨过三冬四夏,
暂受些此痛苦,
雪尽后再看梅花。
——吴汝纶《百字铭》
如果可以,希望你——
此后的探寻之旅,
永远充满奇迹和发现
并终能抵达你的“伊萨卡”。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但愿那里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希腊>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伊萨卡岛》
如果可以,希望你——
不只是万事如意,
而更要万事胜意,
因为它的意思是:
一切结果,
都比你当初想象的,
还要好一点点。
——《你好,旧时光》
如果可以,希望你——
记住高考不会决定人生,
它决定的只是,
你后来与谁开启新的故事。
有人靠考入清华北大复旦用环境救赎自己,有人发挥失误进入大专也能只身闯出一片天地。千万不要认为高考,或者中考,或者一次面试就会决定自己的终身。只要内心那一盏灯能够为自己点燃,持续燃烧,每当失去方向的时候,看看内心的光亮,就不会惶恐了。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如果可以,希望你——
不会因为一次失利,
就否定努力的意义,
因为人生常常是这样一回事: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
但总有一些坚持,
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
培育出怒放的十万朵蔷薇。
——《更好的我们》
如果可以,希望你——
不要把考试当成成败的赌注,
更多时候,它只是让你
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生活总是这样,
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
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
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人生》
如果可以,希望你——
不要过分介意他人的眼光,
即使行在夜里,
也有拨暗见光的勇气。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
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史铁生《病隙碎笔》
如果可以,希望你——
永远保持反弹的底气,
一次打击不能叫你丧失斗志,
一次失意无法让你怀疑自己。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
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
终有抬头的日子。
——丰子恺《活着本来单纯》
如果可以,希望你——
记住追逐梦想的意义,
是在努力到无能为力的过程中,
越来越接近更好的自己。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改变,不容撼动的错。
仰慕,纯真高洁的心。
远征,不惧伤痛与疲惫。
而人间,定会不同往昔。
纵然我,终将疲倦无力。
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
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我,堂吉坷德》(译配/程何)
如果可以,希望你——
学会向光而生,
不用害怕偶尔的迷雾,
在试错后依然走得坚定。
如果你瞄准了月亮,
即使迷失,也在星辰之间。
——一句格言
如果可以,希望你——
从这一站开始:
除了走路,
更要开始为自己铺路。
站在这个新的换乘点,你准备好出发了吗?你准备好开辟自己的路了吗?
在那些人生的换乘点,你有什么感悟?
快快与我们分享吧~????
高考: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在上网课,要累死了”
“复习的怎么样了”
“迷茫,焦躁”
在上高四一个朋友发来了消息,透过文字,我也能感到他热情殆尽后的疲乏与迷茫。
突然意识到,高三高四的同学们,复习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吧,你们累了吗?是否还记得你当时的梦想呢?是否还有刚开始复习的 *** 呢?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振奋人心的句子,累了的时候,看看这些,继续前进吧!
有些事
看起来微不足道
可做起来
就会有意义
比如每天坚持早起
坚持背单词
愿你努力过后
以后的日子里
放眼过去
都是自己喜欢的人与事
对生活不怀愧疚
高三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是觉着是炼狱
可是
现在想想
只有热泪盈眶
什么卷子难题
什么苦累挨批
融化进心里
都是暖暖的
希望你拼劲全力后
能学有所成
能不被辜负
辛弃疾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高三不再有,
劝君珍惜之。
一年之经历,
终身之财富。
你的高三,又是怎样的热血青春,热泪盈眶呢?
一起去看长安花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你们拿张白纸,将自己心仪的学校以及分数线写下来,别忘了附上座右铭”。老师说罢,我们的目光才硬生生从书卷上撕下来瞧着他,接着便是簌簌落笔声,如蚕食桑叶,如同欧阳修笔下所言: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不过此时我们并不在高考考场上。
那时的我目光里究竟是怎样的呢?是被高三的窒息氛围所逼发出来的呆滞,还是怀着未成年人希冀未来的热情?
到底还是记不住了。高三种种,全都忘了,记忆里只剩孟郊这首诗了。
因为纸上黑字所写正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时的我,究竟为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择选出这两句诗,我也忘了。现在在分析孟郊的同时我也想找找当时的我。
孟郊写此诗时,早已是四十六岁的高龄了。四十六对当时的人来说,的确称得上高龄,不过对于科举场上,他依旧称得上年少,为何?当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乃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简单,有一好脑子足矣。将满室书卷填充于脑内,便可斗志昂扬走进科场。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的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之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进士科便是明经科的又一阶段,考进士科得会做文章。需将所学诗书一一融汇于胸中,串通古今,有所见解,典故策论信手拈来,以天边云彩为线,在素锦上添花,而不可掉袋子般卖弄学问。这是进士科对举子内在的要求,哪怕他们“粗缯大布裹生涯”,也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朝廷自然也有他们的要求,他们大刀阔斧地乱七八糟一通限制。韵脚几言是否标准?韵味是否推陈出新?这也罢了。唐朝录取名额还特别少,说之凤毛麟角也不足为过,故此五十岁考上进士真的不算年老,甚至在唐朝考上进士的都可称得上人中之龙。
所以孟郊说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属实没有夸张,正是在实写他此时的心态。四十六岁的老头子得知自己高中后,意气风发状宛若青葱少年。马蹄轻快,踏遍天街,恣意奔腾,便纵身朝着远处骑去,萧萧班马嘶鸣,响彻于长安古道。弱柳青槐轻抚他的衣角,速度迅捷,直叫人眼花缭乱。待他归来,马蹄处一定着有花香。
那时的孟郊比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还要风流潇洒,这点意气划破岁月笼罩于我的身上,估计这便是我为何会选择《登科后》的原因吧。虽然我们放榜之日不是杏雨梨云之季,却依旧想借这一诗来讨一彩头,许是想以此来冲淡那时的惨淡光阴吧。
后又不知在语文哪堂课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首词,具体是鼓励还是让我们赏析我也是记不得了。毕业后便再不曾见过此词,许是近来又要接近高考,便不知从哪里瞥见了它一眼,蒙蔽在暗阁中四年的骊珠又一次在我眼前闪烁。因为真的写得很好。
便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我拨开骊珠外壁裹挟的灰尘,在灰暗的阁楼中寻觅到了曾经的自己。原来老师才不是让我们赏析这首词,她是在鼓励我们,就像当初老辛在微凉的秋风中鼓励着自己的学生范廓之一样。
“禹门已准桃花浪”便是我们常言的鲤鱼跃龙门之意,老辛的眼眸虽在望着自家学生,其心思早已隔着迢迢山水来到了放榜之日,届时廓之春风得意,一举成名。
而“鹏北海”更好解,一眼就能识别其由来,那是一只从《逍遥游》中飞来的大鹏,通过庄子的诉说让我们了解到它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是一只穿梭于千年停留在李白笔下的大鹏,“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鹏程万里,殷切希望,隔着纸张又一次来到我们面前。
“月殿先收桂子香”却是与一人有关,他便是西晋郤诜。由《晋书》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之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人便以郤诜丹桂、郤诜高第来代指科举高中。如此老辛真的是对范廓之抱有很大希望,恨不得将天下至好之语悉数诉与学生廓之听,还未抵达科场,瞻宫折桂,金榜题名,畅想就已令人恍恍如梦中了。
而“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我倒没有太多感悟,毕竟我能回忆的高中只有这些了,我庆幸于曾经在泥淖中挣扎的我早已站起,却遗憾于我不再年少,我回忆着当时过往,我珍惜于现在的路程。至此才明白,原来高考不能决定一切,但我相信那段艰难光阴的背后总会有难以忘怀的种种。
舟楫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浮浮沉沉,如今也终见灯塔,我便祝各位举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琼林宴、会武宴 古人的毕业季了解一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烈日炎炎的仲夏,毕业与离别也不期而至。
对如今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典礼、毕业照、散伙饭和毕业旅行是毕业季必不可少的“标配”。其实在古代,莘莘学子们也有“毕业季”,他们的庆祝活动可一点也不比现在少。
今天,就让青年君带你看看古人是如何庆祝毕业的吧。
“谢恩”“过堂”“朝谢”“簪花” 仪式感满满
古时,教育不像今天,采用严格的学年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考试时间也逐步确定下来:中榜之日,便是毕业之时。
学子们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谢主考官,俗称“谢恩”。《唐摭言》中记载:“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入门,并叙立于阶下……拜讫,状元出行致词……便谢恩。余人如状元礼。”
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谢恩时,“毕业生”们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
随后,主考官会带领这群“毕业生”去中书省都堂拜见宰相,俗称“过堂”。
《唐樜言》中记载:“宰相既集,堂吏来请名纸;生徒随座主过中书,宰相横行,在都堂门里叙立……状元出行致词,又拜,答拜如初。”过堂前,相关官员会收取“毕业生”的名纸,然后仍由状元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
科举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前向主考官谢恩逐渐变成向皇帝谢恩,俗称“朝谢”。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以后谢恩、过堂仪式都逐渐衰落。
清代的进士在朝谢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
届时,状元还会率领所有进士拜谒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司业(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有两名)。三位“校长”分别给状元、榜眼、探花进酒并簪金花,其余进士由“校长”的属官进酒并簪红花。
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载:“新进士释褐于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谒簪花礼。”这一“簪花”仪式,与我们的“拨穗”颇为相似。
师者终其一生,只为“传道受业解惑”,故无论是“谢恩”“过堂”,还是“朝谢”“簪花”,都体现着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顾廷烨科举考试结束后离开考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琼林宴”“会武宴” “散伙饭”文武分科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如此“大喜”,怎能少得了觥筹交错、对酒当歌的“散伙饭”呢?自唐代以来,科举分设文武两科,故而“散伙饭”也分为文武两类。
文科设有“鹿鸣宴”“琼林宴”等。鹿一直来被视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鹿鸣宴始于唐代,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宴席中会演奏诗经《鹿鸣》曲并朗读《鹿鸣》词以活跃气氛。宋代范成大曾用“岷峨钟秀蜀多珍,坐上儒先更逸群”来描写鹿鸣宴的热闹景象。
“琼林宴”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宴席设在汴京城西的皇家花园“琼林苑”,俗称“琼林宴”,也称“闻喜宴”“恩荣宴”等。黄梅戏《女驸马》中“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中提到的“琼林宴”便是这个。
武科设有“鹰扬宴”“会武宴”等。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武如鹰之飞扬”之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的欢庆宴会。宴会赏武状元盔甲、腰刀等,另外诸武进士赏银。与鹰扬宴相比,会武宴的排场更浩大,可谓群英聚会。
除了官方操办的“散伙饭”,“毕业生”们自己也会筹办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胜。曲江宴更贴近现代的散伙饭,吃完这顿,学子们就各奔东西了。故曲江宴也称“离会”,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在曲江宴后感慨:“日午离筵到夕阳,明朝秦地与吴乡。”
《清平乐》中欧阳修等人为避嫌,误把苏轼(右一)的文章当做曾巩的,仅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清平乐》剧照
跟随“进士团” 毕业旅行说走就走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也深知此理。
唐代不仅出现了“毕业旅行”,还出现了专门筹办相关旅行业务的民间“旅行社”——“进士团”:一群长安的自由职业者,为毕业生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
《唐摭言》中记载:“所以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人数颇众。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由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
会试在乡试次年春季举行,俗称“春闱”。考中的学子参加殿试,殿试仅由皇帝重新排名次,不落榜。故会试后,“成败”便尘埃落定,毕业旅行也常在春天进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孟郊《登科后》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指的就是他个人的“毕业旅行”了。
在“毕业旅行”中,进士团会组织新科进士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这些旅行项目不仅释放了寒窗苦读的压抑,也吸引了长安城中众诸多政商两界的名流大咖前来围观,不少人打起了给女儿选对象的“小算盘”。
道珍重、送祝福 毕业赠言感慨良多
临别之际,道一声珍重,送一句祝福,所有的感情,都被写进了“毕业赠言”里。
白居易在及第后曾作诗留别同窗,他在《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中写到:“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毕业季,既有及第的喜悦,也有思乡情切。董德元在《登第报家人》中说:“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杜荀鹤在《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中写到:“国界波穷处,乡心日出时。西风送君去,莫虑到家迟。”
离别同窗后,依然会回忆起当年“毕业”的情景。杜牧在《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中写到:“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好友、后辈,古人也会写词作赋,送上美好祝福。宋代辛弃疾借《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寄语门生范开:“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宋代李昂英在《秋试已近用韵勉儿辈》中写到:“学到自然名盛大,文工更要理深长。”
后记:
纵观古今,“毕业季”不尽相同,但那充满仪式感的“毕业典礼”、觥筹交错的“散伙饭”、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和情真意切的“毕业赠言”,无一不是在感念师生情、同窗谊。
毕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阶段的开始。尽管前途江湖路远,但那份师生情、同窗谊,足可慰余生。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诗词中有哪些美好祝福1、
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
——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
2、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王勃《观内怀仙》
3、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
4、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5、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苏轼《念奴娇 中秋》
6、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7、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无门关》
8、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 范成大《车遥遥篇》
9、
彩笔题桐叶,佳句问平安。
——吕渭老《水调歌头·解衣同一笑》
10、
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陆游《杂感》
11、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叶颙《巳酉新正》
12、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柳永《二郎神》
13、
一岁一礼,一寸欢喜。
——《四库全书》
14、
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与时新。
——晏殊《少年游》
15、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徒掾江陵》
16、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赵长卿《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
17、
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郭应祥《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18、
更新不易,点点赞转转发关注一下送我个惊喜吧
19、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 叶颙《己酉新正》
20、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
——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
21、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卢照邻《元日述怀》
22.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阮籍《咏怀诗》
23.
谢尽浮名更无事,灯前儿女话团圆。
——陆游《秋雨》
24.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刘禹锡《赠乐天》
2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6.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白居易《赠梦得》
27.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李鼐《鹧鸪天·种得门阑五福全》
又到一年的高考季了,作为过来人和长辈,你对你的朋友、晚辈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在这种时候,有人会运用成语和警句,向他们表达鼓励和祝福;也有人会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告诉他们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学过程。
在八百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有一位门生要去参加“高考”。作为先生,辛弃疾满怀热情地送上了一首《鹧鸪天》,送给即将“高考”的弟子。
对于这场考试,辛弃疾在词中,并没讲出多少新鲜的见解。不过,辛弃疾放出了五个内涵深刻的文化典故。再运用比兴手法与隐喻,将其串联成篇。
言简而意赅,意浅而情深。短短五十五个字,却承载了中国士人数千年来的理想。吃透了这些典故,就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士们的精神追求。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南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白话翻译:
当你身着白袍,开始感觉到天气凉意时,这就说明,又到了秋闱考试的季节了。考场上,大家都在安静地答题。狼毫笔在白纸上摩按出沙沙的声音,响彻回廊。
这次考试,你必定会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掀起桃花巨浪。不久之后,你就会到蟾宫里折下桂花枝,让整个月殿,都飘满桂花的芳香。
你是《庄子》笔下的鲲鹏,翼若垂天之云;你是《诗经》里面的凤凰,鸣于高岗之上。你的人生道路,是从那时才正式开始的。从此以后,你就要带着你的书和你的剑踏入仕途了。
可以想象得到,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你早已经平步青云、功成名就了。到时候,你再回首再来看人间,还有很多举子和你当初一样,他们还在为跃过龙门而奔忙。
白苎袍是宋代书生常见的一种衣着,词人在这里强调一个“新”字,表示他的学生有可能是之一次参加科考。白苎袍是“白衣”,同时也是指在古代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嫩凉”一词用得比较新鲜,带出了当时的季节。古代的考试在八月,因此又叫“秋闱”。那个时候,天气正微微转凉。因此说“嫩”凉,就是刚刚开始有了一点凉意。
词的第二句“春蚕食叶”,典出欧阳修的诗歌“下笔春蚕食叶声”。辛弃疾在这里抓住了考场中的一个细节,来“特写”考生答题的场景。
当时考试的环境非常安静,落针可闻。狼毫笔在纸张上写字,“沙沙”的声音就会被放大,再传到考场外面的走廊上面。
第三句中就用到了“禹门”,就是鲤跃龙门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三秦记》,里面说津门又叫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之下,只要越过了这个龙门,鱼就会变成龙。
这个典故一直被用来比喻考生一举夺魁,中举或者中进士等等。可见辛弃疾对他这名弟子的实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他预料这位叫廓之的弟子,这次考试一定会金榜题名。
接下来提到的“月殿先收桂子香”,用到了《晋书·郤诜传》的故事:晋武帝问雍州刺史郤诜怎么评价自己,郤诜说:我就像是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山上的一块宝玉。
到了唐代,“蟾宫折桂”从被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渐渐变成对科举考生的祝福了。古代的科考,最后一场叫“殿试”,要到皇帝跟前去考。所以,“月殿”也是在比喻宫殿。
在皇帝的殿前一举夺魁,其难度不亚于飞上月亮,摘下桂花树的花枝。一旦成功,那自然是香飘满人间。这个寓意,是非常美好的。
“鹏北海”,典出著名的《庄子·逍遥游》。巨鲲化为大鹏,而李白也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首诗,是民间诗人歌颂周王的诗。
丹凤朝阳,凤鸣高冈,是一种吉兆,代表着周王身边贤人汇聚。用到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辛弃疾的这位学生,一定会成为朝中重臣,国家的栋梁。
写到这里,辛弃疾突然就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下一句就说“又携书剑路茫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试通过了,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取得了成功。
我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讲得非常好。有一个人说,通过了高考,就等于你登上了一列正在行驶中的列车。
不管你是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其他名牌大学,或者只是普通的本科,那只是等于你买了不同档次的车票而已。
无论你是坐在头等车厢,还是普通的车厢,也无论你是买的卧铺,还是硬座。一旦列车到站了,大家都下车了,你的人生才刚刚起步。
“书”和“剑”,代表的是文治、武功,古代文人常说“书剑飘零”,就是指代书生带着学习到的知识和本领,在尘世中去闯荡去打拼。写到这里,本来就应该讲一讲仕路的艰辛了。
辛弃疾当时已经因为仕途不顺,在家里闲居了四年。但是他并不想打击学生的自信,所以最后还是又说了一句: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你肯定已经“平步青云”了。
然后,辛弃疾又把目光从学生的身上移开了。因为辛弃疾看到尘世间还有更多的举子们,年复一年地,还在为了鲤跃龙门而奔忙。
结语
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中国的寒门学子,就有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正途。千百年来,无数的书生为了成就梦想,头悬梁、锥刺股,最后依然不能考取功名。
不过,宋朝是古代中国是最重视文人的一个朝代,考取功名后很容易就可以当官。因此辛弃疾在词的前半部分,绝口不提考试也有失败的可能。
他只是告诉学生:鲤跃龙门、蟾宫折桂,是中国人的传统梦想。而这些对于你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你有鲲鹏一样的志向与才华。
辛弃疾南归后,一直由于“归正人”的身份而遭到南宋朝廷一些人的排挤和打压。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并没有因个人的不幸,而上升到全盘否定一个时代。
因为辛弃疾依然觉得,当时的南宋对读书人来说,仍是一个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贤君在位,国家重视人才。因此只要你有才华,最后就一定会“丹凤朝阳”,成为贤王身边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