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时间(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的事)-学知识-

焚书坑儒的时间(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的事)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 0

很多朋友对于焚书坑儒的时间和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的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焚书坑儒是什么时候的事
  2. 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什么时候
  4. 焚书坑儒时间早还是黄老之学起源早
  5. 焚书坑儒发生在什么朝代

一、焚书坑儒是什么时候的事

1、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焚书坑儒的时间(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的事)-第1张图片-

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次事件就是“焚书”。

3、二、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此次事件就是“坑儒”。

4、焚书坑儒巩固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暴政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5、这一事件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的先河。

6、(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7、(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8、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二、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A、B两项错误,文景之治属于汉代时期,焚书坑儒属于秦代时期,文景之治应该在焚书坑儒之后。

2、C项错误,开元盛世属于唐代时期,应该处在焚书坑儒、文景之治后面。

3、D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代发生的,文景之治是汉代发生的,开元盛世是唐代发生的,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发生的。

三、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什么时候

一、周、淳之争与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过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博士齐人淳于越当即加以驳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 *** 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焚书事件发生后,对 *** 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秦 *** 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几乎全部古典文献,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皇家图书馆。同时又征聘了70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此外又召集了至少两千以上的知识分子置于70位博士的领导之下而命之曰诸生。秦 *** 交给这70位博士和两千以上诸生的任务是要他们在皇家图书馆里进行古典文献的审查工作。新 *** 希望这些博士和诸生能够对古典的文化思想作一次甄别和清算工作,指出哪些文献是不利于新 *** 的,哪些文献是于新 *** 有帮助的,然后以 *** 的力量禁止那些不利于新 *** 的书籍流行,奖励那些有利于新 *** 的书籍使之广播民间。诚如秦始皇自己所云:“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可以看到这时对过去的文化思想作一次彻底的清算,结果六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大部被去掉了。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被禁,必然会引起六国贵族知识分子对旧时的留恋及对秦政的不满。参考资料:《略论周、淳之争的缘起——也谈焚书坑儒发生的原因》

四、焚书坑儒时间早还是黄老之学起源早

肯定是黄老之学起源早呀,黄老之学最早可以起源于老子,老子还出生在孔子之前。而孔子是儒家的至圣先师,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干的事,说白了坑儒这个是儒家自己安上的,坑杀的大多数都是那些装神错鬼的方士。老子和孔子是一个时代的,而孔子是儒生的起源,所以黄老之学的起源肯定比焚书坑儒要早。

五、焚书坑儒发生在什么朝代

1、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

2、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3、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4、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5、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6、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7、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8、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9、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10、只是对于坑儒,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11、1)之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

12、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

13、但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14、2)第二是确有坑杀,不过是方士,或称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从未提起过“坑儒”二字。司马迁距离坑儒发生的时间,最远不过120多年。

15、120年的时间跨度,是什麽概念?就相当于2012年到1896年(清光绪年间)的跨度。司马迁从十多岁起,就开始遍游中国,二十三岁的时候,其父司马谈去世,司马迁就已经接任其父的职务,担任太史令了。

16、如果从司马迁20岁开始算起(-147年),距离坑儒(-212年)的时间跨度,不过65年而已。即相当于2011年往前推65年(相当于中华民国时期的1946年)。

17、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时间跨度之内,以司马迁的学识和所处高层的地位,这样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18、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关于焚书坑儒的时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焚书坑儒 朝代 哪个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